听宫玉振讲《曾国藩管理方法》感受

时间:2019-05-12 12:2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宫玉振讲《曾国藩管理方法》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宫玉振讲《曾国藩管理方法》感受》。

第一篇:听宫玉振讲《曾国藩管理方法》感受

听宫玉振讲《曾国藩管理方法》感受

湘军何以成为团队精神的代名词?曾国藩区区秀才何以驾驭千军万马的大企业?曾国藩本人何以成为中兴第一名臣?宫玉振在讲《曾国藩管理方法》中的一些观点对我们从事教育办学的企业家、领导者、中高层管理者有很多“可戒可法”之处:

1、曾国藩借助当时时局变迁,创建自己的企业—湘军,与此同时湘军也成就了曾国藩的自我发展。对此我想到了:目前,在中国你很难抛开政治和政策做事情。我们武汉时代科技专修学院(后简称时代)目前董事会几位领导的创业过程何尝不是如此,可以说他们是有心人,扑捉到政策有利条件,并用好政策来做了教育事业,他们算是创业的成功者。我们的员工是否具有政策意识,是否能够扑捉一些政策的积极方面来我们学院各个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呢?就时代目前来讲,在项目上实现战略转移也是政策使然,教育部、省教育厅今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职业教育发展和支持高等教育超应用技术型转型,很过类似教育机构也在朝这个方向走,那么这说明专修学院参与到职业教育转型这一决策是一个趋势,我们学院目前已经将自考项目逐步萎缩,不再作为主要项目去发展,重点放在与合作办学上在我看来这个思路是正确的。

2、是不是有了政策意识或者战略正确了,就一定能做好项目呢?这就需要人才来实施每一个战略阶段,这就是第二个问题——组建团队并实施方案。如何打造一批忠实跟随者?如何组建团队?如何一呼百应?“湘军”企业包括“太平天国”企业的建立过程可以为我们提供思考,我认为时代目前的团队基础还比较好,我们团队问题在哪里?关键在于我们缺乏靠什么东西把大家凝聚起来。目前各个项目比较散,管理上初步进入状态,那么我们在管理和教学上还有很多进步空间。那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如何驭人?其实说到管理,无非就是“驭人”,作为领导你可以不识最聪明的,最博学,但一定是最会用人的。

(1)以共同的信仰来凝聚人。我们知道曾国藩建立湘军的时候,正是满清国运危机存亡的时刻,也是中华民族遭遇大变乱、大灾难的时刻。曾国藩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凭着一腔爱国之情,他在战争中自学成材,尽管他对建立军队,行军打仗毫无经验可谈,可是他以史为鉴、以战争为师,从多次失败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策、战阵之法,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建军标准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于是“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湘军有了共同的信仰,这种信仰让湘军迅速壮大。湘军如斯?共产党的建立乃至新中国的建立何尝不是如此?那么,我们时代目前靠什么信仰来凝聚员工呢?说实话,这是我们欠缺的地方,这一块处于缺失状态。其实,投入到教育这个行业,无论地位是多么卑微的员工都有一个信念,这种信念是什么?那么我们能否把这种信念明确下来,固化下来形成一种精神力量,每到我们学院或者个人遇到大的困难的时候,以此信念来勉励自己呢?

(2)以合理的制度来规范人。湘军创立之初,没有成熟的制度,基本上是“兵不识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不识将”,所以打起仗来都自己跑路,所以总打败仗。但曾国藩用合理的制度设计来改改变了行为局面。湘军从招募制度也就是人事制度上开始改革,使用“层层招募”,即大帅招募统领,统领招募分统,分统照顾营官,营官招募少长,少长招募十长,十长招募士兵。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士兵和上层的将领熟悉,有感情,打起仗来相互照顾,相互保护。但是仅仅有感情,也不足以让士兵人人用命,于是湘军又建立起“其将死,其均散”的制度,意思是说,将领死了,部队随地解散,士兵遣散回家。那么打起仗来,士兵敢不誓死保卫主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作重心就要转移到制度设计上来。时

代目前项目在扩张阶段,各项制度虽然建立但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施,这在此后必然成为阻挡我们继续发展的障碍。具体对我们时代来讲有三个层面我们需要思考:

A、顶层制度的设计:一是顶层需要考虑的问题,即我们时代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3-5年的中期规划是什么?当前的工作重心在哪里?这个问题顶层需要将这些明确下来并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使整个班子和团队朝一个目标努力。

B、管理方面的问题:很多时候管理过程出了问题,根源在哪里呢?我们目前的人事制度包括招聘方式、员工待遇、人事考核等方面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C、教学层面的问题:我们前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做,但是管理层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在与高职院校合作发展初期这个矛盾并不突出,也不会制约我们发展,但是合作局面打开之后,影响我们招生规模和长远发展的还是办学特色,说到底就是我们办学的核心内容—教育教学特色,我们目前在这一块非常欠缺,这在明年或者后年随着深入的合作问题会凸现出来。正如吴合林院长讲的:今天办教育确实需要有特色专业,有核心教学内容,依靠借个资质、竖个牌子、请几个兼职教师、聘请几个退休人员来管理的阶段已经是过去式了,也没有出路,越来越不被人欣赏了。

(3)以高尚的人格感化人。从曾国藩发迹可以看出“有功劳归功于他人,有责任推给自己”的领导无疑最具人格魅力。宫玉振讲到一个观点: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夫人,量宽足以纳人,身先足以率人。那么我有一个想法是我们时代的各位老板能否在学院效益允许的情况下优化利益分配配方式,分配好利益,能否按照盈利比例给普通员工多一些实惠?我们的领导能否自律?能否容纳普通员工的个性?是否能以身作则去遵守规则,率先示范?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人情味,有归属感的组织,员工何以不把单位当家,用心经营?

(4)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人。很多组织最后出问题,原因就一个:彼此不相容,互相猜忌。这是导致很多企业第一年合作,第二年内斗,第三年解体的原因,这三个阶段既是王朝更替的写照,也是团体组织破灭的写照。怎么才能有胸怀?作为管理者或领导怎样才能做到让下属感觉到你心胸宽广,不狭隘,不与下属争利呢?

一是修,修身才能齐家,修养很重要。我们自身的修养源自于自身不断的追求和学习。二是恕,处理问题不能先上来就动气,简言之心态要平和,如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领导要走出小的自我,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你就会平和很多。

三是淡,人我之间,领导之间,一视同仁。总之,上面说到的信仰是治心,制度是法规,人格和胸怀则是人的因素,说到底“驭人”其实做到心、法、人三个层面就够了。上面说到的这些我认为值得最高层领导去思考,也值得中层领导逐条对照,也提倡所有员工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我们时代未来的发展问题。

如果每个人都去换位思考:办学者、管理者为员工生存和发展设身处地思考,员工站在办学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学院的发展,那么管理中的矛盾自然会解决,自然会彼此宽容,领导宽容对待员工,员工理解老板和学校,这样的组织和团队是铁板一块,自然战斗力大大提升。

4、管理的境界

管理最高的境界是高层无为而治,高层无为而治必然建立在下属有为的基础之上。管理的核心是将下属的行为变成一种自发的、自觉地行为。

5、组织文化建设

管理者提倡的员工与企业一起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文化,一定建立在公平的制度设计之上。如华为,讲华为制度设计为奋斗者的平台,将奋斗者利益最大化。在华为高福利、高工资、高压力的制度下才成就了今天华为的发展。

以上是个人听后感受,可能有些不成熟的地方。

第二篇:读书感受王玉川

读《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 感悟

王玉川

自己已经做地理教师已有几年了,回顾这几年的时光,我感到充实与快乐。因为你在每节课中能够获取的很多很多,这来自于自己的发现与领悟,以及学生的表达。与此同时,通过这一个月对于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的读过感受,我发现对于一节好的课堂,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书中讲到的会让我吸取到更多的精华,可以帮助我指导我更好的教学与发展。

一节有生命的课堂,我认为离不开老师与学生共同的参与。我想首先表达的是对于老师这一因素的表达,教师在我们教学生活中,有两种类型。一种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所谓年轻教师与老教师,我个人比较喜欢倾向于年轻教师,因为年轻教师富有更多的朝气与活力。因为有了活力,就有了年轻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因为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就有更多的力量与心态专注于教学,因为一个老师有没有心,他的教学明显是不一样的,因此,我更倾向于年轻有活力的教师。对于老教师,他们富有更多的是经验,这种经验不是时间,而是对于教科书课本的把握,他们熟知每节课的重难点,以及如何告知学生,如何更好的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但是他们欠缺的是那一份激情与执着,因此,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来没有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于程度好的学生,他们回去主动学习,而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他们没有更多的专注力,因此更没有好的学习状态,相应的就是没有更好的成绩。因此,结合自己,自己已经虽然不再是刚毕业的学生了,也就不再是刚上讲台的老师了,但自己永远也不要把自己当成老教师,因为即使你会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但是你会失去更多的活力与年轻,你的课堂将会不再有更强的生命力,那么对于有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面对时间的流逝,你会不会还要保持那份向上的心态,因此,我从这本书中获取了很多有用帮助的理论,一,必须自己作为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因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先导,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老师不是为了培养“高考独木桥”的跨越者而教,老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的知识促进者与引导者。因此,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评价观。第二,就是要完善教学能力与积极参加教研活动。通过不断的学习别人,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力。第三,就是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教师这个职业有很大的影响力,只有让自己充满乐观的心态,学生也会有更多的乐观心态去投入到学习当中。才会有更多的知识,成绩才会提高。

以上就是个人对这本书的感受,自己也会从中不仅受到启发,而且还会学习,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与乐观。

第三篇:曾国藩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郑玉辉作)

曾国藩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经济1006 郑玉辉

历史造就了时事,时事造就了英雄,而英雄辉煌了历史。曾国藩便是清廷将倾时力挽狂澜的英雄。

——引言

何谓英雄? 曹操青梅煮酒时曾说:夫英雄者,有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此言用来评价曾文正甚是恰当。有人曾称文正为千古名辅、历史名相,甚至于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也曾说过诸如“吾独佩服文正一人”的话。我们试想一下,在混乱的清末,朝纲腐败不堪,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洋人觊觎良久并已开始谋划瓜分中国······而身居高位却能居安思危的曾国藩,如何由微而著,修身养性,文治武功,“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即倒”,最终明哲保身,诚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一番。

曾国藩有著名的家书流传于世,这其中包含学习、生活、做人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皆一一道来。即使军务繁忙,日理万机,他仍不忘克己修身、训诂诸戚。其中如《八本家训》: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今天读之,有的人可能会嗤之一笑,一眼带过的好处便是以后有更多的弯路可以走了。曾国藩教会我们读书、作文的要义,侍奉双亲、修身养性的前提,立身居家的教条,甚至是居官行军的底线。当今我们读的是什么书,大家想必都清楚,快餐文化何其方便,青春文学何其浪漫,这么老套的文字谁还会静心细读呢?唐诗宋词元曲的深度,明清小说的高度,又有谁敢去逾越呢?“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今天又有多少人真正在乎过父母的快乐了?扪心自问,在爱的面前,我们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再者如《课程十二条》,曾国藩更是具体到了每一个细节。他要求自己主敬即“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要求自己早起、静坐,要求自己养气、谨言,要求自己“日知所能亡,月无忘所能”,甚至要求自己日日读史、作字。他自己如此,也要求其儿女如此。他儿女做到了没有,我不知道;但曾国藩做到了,也许这就是伟大背后的功夫吧?其实,一一做到真的不容易,但我们不妨“断章取义”,哪怕只参考一点,于我们都大有裨益。

曾国藩注重自我品格的修养,讲求“清慎勤”三字。所谓清,名利两淡,寡欲清心;所谓慎,战战兢兢,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谓勤,手眼俱到,因知勉行,夜以继日。单单这几个字,他作为一生的教条,令人钦佩不已。细想来,一个封建时期的读书人,熟读四书五经,应该是满口仁义,弱不禁风,怎会如此既具君子品格,又手握重兵、权倾朝野呢?有一段话正好做了诠释:

君子之用功也,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可以说,在曾国藩带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后,他辉煌的人生达到了顶峰。功高盖主使他意识到,自己应该考虑明哲保身了。他深知“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于是裁撤湘军,安然转身。在此顺便插一句,曾国藩的治军之道,诸如“兵无常法”“壮勇贵精而不贵多,设局宜合而不宜分”“爱民为治兵第一要务”“带兵之道,勤恕廉明”,对后世影响颇大。其中毛主席领导红军就在很多问题上参照了曾国藩如何训练湘军。

似乎每一个名人都有很雷人的名言,但曾国藩的自箴联却句句经典。匆匆读过,只有一丝的警醒;细细品味,却是幡然的顿悟。我们不妨欣赏几句: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充海阔天宽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忧以终身,乐以终身。

三年之艾,不以未病而不蓄;九畹之兰,不以无人而不芳。

很奇怪,大学里没有语文课,没有文学欣赏课,没有学习国学的教程,只有图书馆里一本本专业课程教材和参考书。您不要嘿嘿一笑,说又不是中文系的,搞什么呢?但回顾历史,每一位有所成就的人物,都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譬如说曾国藩、毛泽东,就连英国前首相丘吉尔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所以,跟曾国藩好好学学吧,哪怕是学点文学呢?

第四篇:第一次讲公开课的感受

第一次讲公开课的感受

今天,在进修学校的四楼会议室里坐满了来自全县各个乡镇的教育界的同仁们,大家都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着参加同题异构教学设计的展示活动。我作为语文三班的一名选手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虽说参加工作快30年了,今天却是第一次讲这样的公开课,而且台下面对的不是学生,是来自全县不同乡镇的老师们,心情难免有些紧张。

早晨八点半,活动就正式开始了,首先展示的高年级组的说课,选手们各个都非常优秀,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他们的说课过程还算完整,课件制作也很精美,得到了在座的老师们热烈的掌声。轮到我们三年级组了,主持人赵老师点了我的名字,我在大家的众目睽睽之下大方地登上了讲台。说实话,看到台下那么多的老师,我真有点怯场,拿话筒的手有点发抖,简单的做了自我介绍后,就开始说课了。不知是紧张还是害怕,我摸着鼠标的右手老是不听使唤,一个劲的抖动,虽说心理老念叨着别紧张,可还是禁不住慌张。慢慢地进入了角色后,也就不感到害怕了,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地展示设计的过程。终于讲完了最后的板书设计,我的心才放松下来,在大家的关注下走下了讲台,这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班里的同学们都说讲的还不错,设计得很新颖。听到大家的赞扬,我感到这几天的功夫没白费,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吧!

通过这次登台,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做好一件事确实不容易啊,要讲好一堂课更不容易。以前看到别的老师站上讲台书都不看一眼就

第五篇:古文新讲 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新讲 感受古文魅力

——苏州轻工业学校 夏莹怡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又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息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因此他认为:“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教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起他们一生对文化的向往。”

经典的长河川流不息。古诗、古词、古文„„历代先哲前贤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闪烁着创造光芒和生命色彩的文化瑰宝。解读它们,传承它们,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拥有了伴随终生的“精神护照”。

但是,在这方面我们还做得非常不够。如果说古诗词的教学,多少还有点进入了当代儿童的学习生活,那么,对于古文这个巨大的文化宝藏,却因为文言的阻隔而远离了孩子的视野。其实,比之古诗词,古文更是汇聚了中华传统经典瑰宝之库。它是历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古文承传不衰,她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成为现代汉语的“根”和“源”。不读古文,不识文言,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经典古文的诵读,完全可以从小学生做起。而对于中职类学生而言在诵读基础上还应多些对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思想的感悟,对人生观的思考„„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课本范例,克服畏难情绪

中职教材每册精选四篇古文,难度也由易到难。我们可以把这四篇古文作为范例,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时,消除学生对古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觉得古文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可触可摸的,是生动有趣的,从而缩短这些经典古文与学生们在心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距离,激发诵读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入经典,与先哲前贤对话。

第一册第15课《论语七则》是选入中职教材的第一篇古文,它篇幅短小,但语言质朴流畅,浅显易懂,语录体对话式。语录体是孔子与弟子间的对话,可以讲讲孔子和弟子间的小故事,有趣,富含哲理的对话,在这种聊天式的轻松问答中,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敬畏”情绪。然后,通过老师范读、师生文白对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实现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达到“无障碍地走进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接着,老师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讲解课文,比如“交友之道”(第六则),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对学生如何交友也有指导意义。再比如“推己及人”(第一则),首先通过“如何克制自己”激发学生兴趣,再进一步讲解“礼让”的道理。最后,通过背诵、故事再创造,使文言文这种远离现代的文字在学生心里鲜活起来。学生从教材第一篇小古文中感受到的对文言文可触可摸、可亲可近、和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验,这也就初步克服了对于文言文的“望文生畏”。

二、实现无痕对接,降低学习难度

1.从学生广泛接触的现代汉语中寻找古文足迹

我们在指导学生读古文之前,先树立一个观念:古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本国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文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的常用词、句子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经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所以,小学生阅读小古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除少数双音词外,大多是单音词,可以说其中绝大部分的词古今完全同义,如:画虎类犬,学生只要细心揣摩,是不难意会的。可能成为阅读障碍的,实际上只有结尾处涉及的几个物品名称,如萝菔根、瓮等,以及一句长句“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但看看注解也都不难解决。在句法方面,基本上和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什么两样。所以,老师完全可以像教学现代文一样放手让学生从广泛接触的现代汉语中寻找古文足迹。

让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把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句子表达习惯等无痕地迁移到古文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在积极的现代汉语交流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实现古文诵读和现代汉语教学的无痕对接。

2.从儿童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中走进古文天地

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相沿习用的过程中 形成的形式简洁而又精辟的固定短语。成语结构严谨,表现性强,具有庄重典雅的书面语色彩,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用。成语多出自古代典籍、寓言、诗词歌赋等,隐含着丰富的传奇逸事或历史典范。如来源于神话寓言的成语:“开天辟地”出自于《山海经·北山经》,“刻舟求剑”出自于《吕氏春秋·察今》;如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完璧归赵”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来源于诗文的成语:“学而不厌”出自于《论语·述而》,“舍生取义”出自于《孟子·告子上》。再比如《庖丁解牛》提炼出的“切中肯綮”、“游刃有余”等成语。

3.从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演绎古文乐章

我们古文教学也注意借鉴名师们的宝贵经验,如对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的古文,我们就迁移名师的教学成果,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循循善诱。如:《论语》和孔子距离现代已经非常久远,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陌生的。如何把这时空距离感缩短?如何深入浅出地把《论语》的内容呈现给现代的学生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就是从学生熟悉的偶像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偶像是谁,喜欢他的什么。再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出偶像就是值得崇拜学习的人,从而引出孔子。让学生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偶像,再推出《论语》,使学生消除了距离感,好像孔子和《论语》也就是像大家现在喜欢的那些偶像和他们的作品。

《论语》是一条一条的独立的语言,没有情节,比较枯燥。孙老师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特意创设了故事情境。如教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孙老师用“当当当,钟声敲响了,孔子学校开学了,他们正在举行开学典礼”的情境,而这三句话正是孔子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他问学生:“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如何理解这三句话呢?”让学生先质疑再讨论然后交流。教学其他几条论语时,也采用了这个情境。课接近尾声时,孙老师还告诉孩子们,孔子的语言现在有的已经化成了成语,如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等。最后对论语的学习在“当当当”的钟声中结束。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孙老师俨然是一位率先得道的现代“孔子”,以独特的视角,精妙的安排,儒雅的教学,和孩子们一同演绎了一曲古典与现代的乐章。随着“当——当——当——”的钟声,我们也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来到孔子学校,跟着孔圣人感悟“学习之道”。课末,孙老师放声高歌周杰伦的现代歌曲《论语》,鼓励每个孩子都成为孔子的粉丝。此时,师生沉浸在“古典而又现代”的乐章中,久久回味。

我们学习孙老师的经验,对有些比较深奥的“名言”,就采用了创设生活场景的方法。从喜闻乐见的现代生活场景中演绎古文乐章,实现了古文诵读与现代生活场景的无痕对接,激发了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4.从耳闻目睹的地域文化中汲取古文养分

古城苏州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随便哪块砖哪片瓦里面都蕴藏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文化、耐人寻味的故事。如《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墓”就在我们学校旁的山塘街上,“姑苏台”也与吴越争霸的故事有关。有了这样的基础,让学生诵读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小古文,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四、探索多法诵读,注重兴趣激励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的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与文字的会意和音韵。的确,学习文言文,诵读是第一法则。因为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经典古文当中,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警句范文。这些优美的语录、文章背诵得多了,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会变成自己内在的能力。久而久之,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在平时的诵读实践中,在教学每篇古文时,我都坚持教师的示范朗读,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模仿入手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出声韵,并以此为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古文的情感意蕴,增强教学效果。如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学生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古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自己比较容易理解意思,别人也容易听懂。但是,学生初读古文,往往不知道如何断句,这就需要以老师抑扬顿挫的范读作铺垫,以此来传递文句的情味,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中职文言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于文言虚词,实词等要求不高。可尝试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教学文言文《学弈》,即采用“对读触摸——研读感悟——对比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再读文言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让学生自己来讲解。这样做的目的有两点:一是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二是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在中职学校古文新讲,让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浸淫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我们并不奢望未来的他们人人都成为鲁迅、陈寅恪、林语堂,抑或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但他们的胸襟将因之而博大,目光将因之而睿智,人格将因之而优秀,人生目标将因之而高远,因为他们曾确确实实地站在巨人的肩上。

我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说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古文新讲异于古文精讲

下载听宫玉振讲《曾国藩管理方法》感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宫玉振讲《曾国藩管理方法》感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孙绍振教授讲作文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听孙绍振教授讲作文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评改一篇中学生的作文 孙绍振 在中学所有课程中,语文课的难度特别大,难在文本解读容易流于学生一望而知的......

    讲公开课的感受与体会

    讲公开课的感受与体会 9月24日,我在翟店初中七年级154班上了一堂公开课,全校英语老师还有田主任都来对我进行指导教育,本次公开课我从中收获了很多,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件非常严......

    小手拉大手讲家长感受

    大手牵小手----------让爱传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作为家长的我有幸见证和感受了”大手牵小手”活动几年以来的历程,一路走来,心中充盈着感动。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爸爸妈妈讲绘本”后的感受

    听 “爸爸妈妈讲绘本”后的感受 4月19日我有幸听了一场如何给孩子讲绘本的讲座,收获颇多。 我以前也一直在坚持给孩子讲故事,特别是睡前讲故事,孩子也特别喜欢听,讲也只是单纯的......

    有效教学十讲培训感受

    有效教学十讲培训感受 “教学”即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组成。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如何“教”,学生又如何“学”呢?下面......

    宝石学概论 第12讲 中国古玉文化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第11章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

    第12讲 中国古玉文化(共五篇)

    第11章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

    《讲政治、有信念 》郑新玉(精选5篇)

    讲政治,有信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前夕,102名优秀县委书记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接受党和国家的隆重表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获得表彰的优秀县委书记,并给广大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