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宝石学概论 第12讲 中国古玉文化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第11章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3、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联系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根据中国古代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并根据见之于史册各种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大量传说,中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万物主宰说:这种说法将玉的地位推崇为万物的主宰;天地之精说:这种说法将玉形成归纳为天地之精华;道德楷模说:玉在礼仪上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种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因而玉被用作巫术活动的主要器具。玉还具有治病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这一认识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应具有相当的科学基础。这些说法就其实质来讲,是表明当时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相关,这一整套玉的理论完全是以玉论人,讲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形象。
11.2.2 品种和用途
中国古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品种日趋繁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家族。不同着眼点,可有不同的分类。本书仅从中国古玉的用途出发,对其品种及用途作简要介绍。
1、石器类
本应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但从玉石学的角度看,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玉器,因为许多石器都符合耐久、美丽等特征,考古发现的许多石器也是用今天的玉石材料制成的,同时它们也记录了当时人类行活状况的许多信息而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石器的主要品种有: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簇、石核、小石片、石砧、砸击石器、锤击石器、石锥、石纺轮、石钺、石耜、石铲、石锄、石犁、石戈、石凿、石锛、石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石臼、石珠、石环等。
2、礼乐器类
这类玉器各种中国古玉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古代进行祭祀活动、朝享、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中所用的玉器,其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
(1)玉璧:是“六瑞”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器。呈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环状实体部分称“肉”,孔洞部分称“好”。比例有严格的规定:《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之说。其形状如图11-2-1。玉璧的颜色为天蓝色,是礼天的玉器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苍璧礼天”之记载。
图 11-2-1 玉璧的形状和尺寸示意图图 11-2-2 玉琮和形状示意图
(2)玉琮:一种中间为圆筒状,外圈为正方或钝角四方形的器物,见图11-2-2。琮的材料要求为黄色,琮是礼地的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黄琮礼地”的记载。玉琮的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穿孔代表天地之间的沟通。此外,玉琮还被用于符瑞、敛葬等。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3)玉圭: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它是六瑞中最为每繁杂的一种重要礼器。若板状器顶端为平的,称平首圭,顶端为尖的则称尖首圭,其形状见(图11-2-3)。制作圭的材料要求是青色的,它是礼东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青圭礼东方”的记载。此外,玉圭还用于代表地位高低、符节、行使征守恤荒、和难聘女、治德结好、易行除慝等功用。
图11-2-3 圭的形状示意图
(4)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一端斜刃,另一端穿孔,《说文》云:“半圭为璋”。其形状见图11-2-4。玉璋也是六器之一,作璋的玉材要求其颜色是红色的,璋是礼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赤璋礼南方”的记载。
图11-2-4 璋的形状示意图
(5)玉璜:是一种圆心略缺的半圆形片状物,两端各有一孔。《说文》释璜:“半璧也”。但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璜仅三分之一璧(图11-2-5)。璜也是六器之一,且是其中样式最繁硕、数量最多和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礼乐玉器。做璜的玉材要求其颜色为黑色,璜是礼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玄璜礼北方”的记载。此外,玉璜也作为佩饰物。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图11-2-5 璜的形状示意图 图11-2-6 琥的形状示意图
(6)琥:是圆雕形片状体或饰虎纹形的虎形器(图11-2-6)。要求做琥的材料为白色,琥是礼西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白琥礼西方”的记载。同时,玉琥也是王候用以调兵的信物。
(7)珑:龙形玉器。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历代关于龙有无数神奇的传说。许慎《说文》中解释:“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秦汉以后,玉龙主要是作为“祷旱玉”,民间认为龙能呼风唤雨。
(8)玉磐:一种标准形制如矩形尺状的器物。中国上古时,玉磐是宫廷举行大礼秦乐时的主要打击乐器。
(9)玉册:是由数块扁平长条形玉片组成,上面书刻文字,内容有祭祀、明誓、悼文、记史等,是上层统治者的专用物。
3、佩饰类和装饰类
佩饰类和装饰类玉器的品种繁多,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大类。以下对其中几个常见的品种作进一步描述。
(1)瑷:圆形板状体,中间有一大孔,其孔径与其边缘之比为1:2,《尔雅》中有:“好倍肉,谓之瑷”可用证明。瑷主要作佩饰用,但也有其它用途,例如作请召的信物,《旬子》说:“召人以瑷”,还作为引导君王上阶之器,以免君王失坠等。
(2)环:形同璧,区别在于肉和好的比例,《尔雅》云:“肉好若一谓之环”。古人佩环是为了象征自始至终不渝的精神,除佩饰外,还用来传递回归、回还的信息。
(3)块:是一种带缺口的环形器,产于新石器时代,常作耳饰。古人佩块有两个含义:一是决断事物;二是表示断绝之意。
(2)冲牙:片状长牙形玉器,是佩带在人身较下部的玉器。
(3)玉翁仲:人形佩饰。传说翁仲姓阮,越南人,秦朝时来到中国,他体高魁梧,作战勇敢,攻无不克,为纪念他,人们将他的像制作成不同的雕塑和佩饰,并用来驱魔避邪、保全平安。
(4)玉刚卯、严卯:方柱形玉器。中间有一穿孔,一般是用白玉琢作,成双成对。严卯刻文曰:“疾曰严卯,帝今夔化,慎玺固伏,化兹灵殁,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汉代贵族习惯佩饰刚卯,认为可以去凶化吉。
(5)玉斛:角形圆柱体,《礼·内则》云:“左佩小玉斛,右佩大玉斛”,除佩饰外,还有实用价值。
(6)玉剑饰:用于剑及鞘上的装饰玉件,常见的有剑首、剑格、遂、剑等。(7)搬指:体作圆筒形,戴在手指上的玉饰。
(8)玉镯:是一种短筒形腕饰,为古代人们最早和最基本的装饰器件之一,故历代以来,流行不衰。
(9)玉带板(跨):佩带在腰部玉器,由许多玉片缀附在革带上而成,据说由唐高祖李渊所制。玉带板不但作佩饰,而且是身分和等级高低的标志。据《新唐书·东服志》记载:“三品官着金玉带,13跨;四品8跨;五品10跨;
六、七品官是银玉带9跨”。
(10)玉人:人形玉饰品。品种很多,有各种人像、佛像、观音等古人佩玉人饰,一是纪念,二是为了保佑平安。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除上述之外,还有如玉鱼、玉片饰、玉坠、玉牌、玉锁、、玉发箍、玉簪、玉笄、玉帽花、玉带钩、玉带扣、玉提携、朝珠、手串、朝带、顶圈、香囊、兽形器、人首形器、飞天、方勒、生肖、法轮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4、兵器和仪仗器类
玉兵器和仪仗器主要出现在商、周两代,以商代前期最为突出。主要品种有玉戈、刀、戚、钺、牙璋、斧等(图11-2-7)。
图11-2-7 各类玉兵器示意图
5、葬玉类
葬玉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盛行于汉代。其品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陪葬之用,即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玉或专门为死者制造一些玉制品随死者葬于墓中,或是让死者灵魂得到安慰,或是让死者进入阴间仍能飞黄腾达、高官厚禄;第二类是专门的丧葬器,古人迷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丧葬品的主要品种有:
(1)玉衣:有称玉匣或玉柙,用金丝银丝或铜丝将上千块小玉片联串而成的衣服。玉衣起源于汉朝,分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级。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更次一级的用铜缕玉衣。
(2)玉含:是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器,含玉有蝉形玉、玉鱼、珠、玉贝等(图11-2-8)。
图11-2-8 几种玉葬器示意图
(3)玉塞:堵在死者九窍(两眼,耳,两鼻孔,口、前后阴)的玉器。塞耳鼻、前后阴者一般器形如棒,横截面或六角、八角或圆形,一端略细,一端略粗,眼塞一般是片状,男子则套以琮形器。
(4)玉握:葬死者时,执在死者手中的玉器。早期并无一定的规定,但汉代盛行握玉豚,即小猪。猪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家畜,是财富的象征。
6、陈设类
陈设类玉器始见于商、周,但以明清最为多见。主要品种有: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1)玉山子,即以玉雕成一座小山,上面雕以树木、房屋和人物,最有名的玉山子是清代如“大禹治水图”等。
(2)玉鼎炉、瓶、壶,即是用玉制成的鼎、瓶(花瓶)和壶。一方面作陈设用,另一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如炉用以燃香。
(3)玉屏,是用玉雕琢成的方形或圆形片状玉器,上饰各种花纹,插于木座或玉座上。(4)玉辟邪,是一种神兽,其形象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并在西汉开始流行,被视为吉祥之物。
(5)玉花插,是仿自然的仿生玉雕品,明清两代多见,作品有鸣凤在竹,鹿鹤同春,松竹梅三友,双鱼,白苹等。玉花觚,仿青铜觚的玉雕器物。
(6)玉如意,形状为长柄钩,钩形扁圆。上饰有八仙过海,梅松竹图,鹤桃图,灵芝、万年青松等。
7、生活用器
主要指一些玉制器皿。最早始于商代,如玉茛。古玉中常见的玉器皿有:玉角杯、玉卮、玉奁、玉灯、玉羽觞、玉碗、碟、杯、瓶、文具(砚、笔、印盒、笔筒、笔架等)、酒具、玉璇玑等。
11.3 中国玉文化
11.3.1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1、什么是中国玉文化?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提出一些关于玉文化产生原因的看法,以便与鉴赏者交流。
(1)中华民族先民对美的原始追求:与旧石器时期的玉器相比,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既经过了打磨,又经过了穿孔,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又具有美观的效果。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已经能够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还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工艺,可祖先们竟为之实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年之久。从史学的观点看,这构成了划时代的标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或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美的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列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2)玉图腾与中国玉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被称为玉图腾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刻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拾遗记》卷一《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滨的穷桑之地,那里生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这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3)世系英雄与玉文化: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例如,传说炎帝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轩辕黄帝传说是他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的,国人至今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拾遗记·轩辕黄帝》中记载他曾“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诡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这说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唐尧是圣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著,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
(4)玉振之声与文学艺术:巫术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礼天祈福,祭祀祖先等等,《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就是证明,巫术活动的一般形式是巫师带领一群人边唱边舞边敲。而历史记载和分析表明,敲打的东西就是玉石,《尚书·舜典》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描述了古人进行巫术活动的情景,即敲击玉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人们模仿着百兽的动作,开始狂热地舞蹈。玉是当时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这一特征作为衡量玉石的标准,及“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活动在原始社会还是混为一体的,但到了阶级社会,便开始一分为二,发展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变成“乐”,巫术礼仪演变成“礼”。一是文学艺术,一是行政典章。玉从参与歌舞,巫术礼仪活动而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开端之一。
11.3.2 玉在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中国国家的产生与玉文化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国家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取决于许多因素。但通过对玉的研究明显看出,玉在中国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过极大的推动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它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2)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同任何国家产生一样,中国的国家历史也经历过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广泛出土于中国的各个地域,于是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这些现象在《山海经》和《尚书》中有很多描述。
(3)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4)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和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当作为工具、器物和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它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时,就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于是乎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统统产生出来了。玉器的产生要远早于其它材料的工艺品,它最易为上层建筑吸收和运用,客观上只有它具有较早地登上政治舞台的条件。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产出数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高,社会理论之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即国家意识)时,曾经大量溶进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玉文化与古代国家政治理论的联系
玉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政治理论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下列四方面内容:
(1)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说文·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注也。”董仲舒也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88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王也。”《说文·段注》解释玉的字型为“三玉之连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另“皇”字则是“白”和“玉”的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参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秒,意味深刻。许多经学典著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参通”。《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本质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勾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2)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这一学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中,例如《周礼正义》引郑注日:“货,天地所化生,谓之玉也。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此外《白虎通义·考黜篇》、《财货源统》和《玉纪》等均有相同论述。
(3)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这种说法也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典型的有《说文》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行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礼记.聘义》中:“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知也;廉而不技,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君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也,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4)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崇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多。例《拾遗记·高辛》载:“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孟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东晋葛洪著《抢扑子》,其中《仙药》一卷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又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等等。
11.3.3 玉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文学、历史著作
玉对中国的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如前面提到的《山海经》,《拾遗记》等。这里再以以《三礼》和《红楼梦》为例来对玉与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1、玉与《三礼》
《三礼》是《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总称。它所叙述的内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是当时社会中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等的最高训条。它包含有当时帝王贵族及整个统治阶级的一整套礼节和仪式,也包含有建立这种教条的指导思想。“礼”在当时是用来巩固统治的严格制度,在后世则一直为封建伦理的依据,《三礼》对现代的思想和行为道德规范仍有重大影响。这样重要的《三礼》中关于玉的论述相当多,可以说玉是《三礼》的重要内容,仅以《周礼》而言,玉的规定达数十条,如果把这一部分文字抽出来,足以汇成一部关于我国古玉器从理论到使用各方面的较完整的历史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了我国古玉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理论、分类及使用规定;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诸领域;就其用途方式而言,它遍及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所能表示的功能而言,它可代表天地鬼神、王权象征、国家财政、人格化身等。正因为《三礼》对玉的关系极大,姚士奇先生提出了“三礼玉论”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如下:
(1)管玉机构(玉府):《周礼》明确规定,玉府属于天官,其人员组成:“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共78人。对玉府藏玉责能,《周礼》也说得很清楚;“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斋则共食玉;大丧其含玉复衣裳角枕角泗;若合诸侯则共珠磐玉敦;凡玉之好赐共其货贿”。《周礼》还有一介官名叫典瑞,隶属于春宫,专门管理玉瑞和玉器。“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辩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
(2)六器与六瑞:六器与六瑞是古代最重要的礼器,《周礼》也有明确记戴。《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3)玉的用途:《三礼》根据用途将玉分成礼用器、祭用器、丧葬用器、佩用器、财货用、军用器、节用器、嵌用类、食用、乐用等类型
(4)用玉规定:《三礼》还对玉的具体使用方式定下了人人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其内容包括:鉴玉尚质:即要求玉制品雕刻朴素少纹,着重突出玉的美质,《礼记》有这样的说法,“大圭不琢,美其质也”;执玉尚谨:要求执持用玉时必须严肃认真,不得马虎随便,《礼记·曲礼》是这样讲的,“惟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受珠玉者以鞠,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执玉,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器,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用玉尚慎:古之用玉,公礼用私礼要严格分开,不得混同使用。
总之,《三礼》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历史著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中众多关于玉的论述是我们研究中国玉文化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2、玉与《红楼梦》
在中国历史上,《红楼梦》是另一部著名的与玉关系密切的著作。作者曹雪芹举家食粥,十年辛苦,泪尽而逝,方哭成《红楼梦》此书,洋洋百万多言。此书原名《石头记》,即从一小小的石头“通灵宝玉”的出土写起,到此石头的失踪而结束,全书借此全面否定了自古被尊为天地之主宰、天地之精的玉器理论观念,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红学的爱好者,还是古玉文化的爱好者,都有必要从这一角度深入进行一番研究,以进一步深刻理解《红楼梦》这一宏篇巨著的价值和写作的艺术手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的理解,对玉与《红楼梦》的关系提出几点看法,目的是抛玉引玉,以便引出广大鉴赏者更多的精辟见解。
1、《红楼梦》借“通灵宝玉”对传统玉观念和学说进行了无情嘲讽和否定
通读《红楼梦》,联系到中国传统玉文化理论。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书中“通灵宝玉”的诞生和最终的结局是对封建社会中玉是天地主宰和天地之精学说的无情嘲讽和否定。我们从下列几方面得到验证:
(1)书中的“通灵宝玉”原是娲皇炼制而成,可谓是是天地之精华,但虽经锻炼,而无才补天,继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记,使之堕落凡胎,遂由小儿衔之而带入红尘。说明玉并非像历代统治阶级宣染的玉是天地之主宰。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2)是宣扬“人玉一体”。书中大凡讲到宝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为贾宝玉本人。而若干关于贾宝玉的情节,又似乎是在讲那块“通灵”的历史。这直接了当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一套玉石理论实际就是宣扬统治阶级本身。
(3)“通灵”的经历和顽石历劫,不仅象征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历程,并且还映照着贾府的盛衰,意味着封建统治的中落。
(4)“借玉非今”。书中讲到:作者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也。这一个“借”字,证明那“通灵”并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过权且借来一用罢了。但书中借来的“通灵”却和传统的玉理论大不相同了。玉历来被誉为能辟邪除崇,永保吉祥之物,而书中的“通灵”却喻示着覆灭和消亡;作者描写贾宝玉衔玉而诞,显然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说明“通灵”所预示的覆灭又是由于违反客观规律所至。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说教来塑造人物形象,又用畿伟的手法来预示情节,借一块通灵宝玉,让吉祥的玉石来象征主人公的温柔富贵。但到最后,却又用完全相反的结局来说明其纯属无稽,它既不能保住贾府世袭的荣华,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玉文化中关于玉石起源的理论,创作了一个从顽石到宝玉再到顽石的梦幻,使之贯穿于全书的情节之中,实际上是对传统玉论的彻底批判和无情嘲讽。
2、“通灵”的褒贬是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斗争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各色人等,对一块“仙寿恒昌”的宝玉视之如命者有之,嫉如寇仇者亦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鄙夷唾弃者亦有之。例如贾府最
高统治者贾母曾直接宣称“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当宝玉丢失时,立即悬出一万两银子的赏格以寻求宝玉。实际上,贾母不仅把“通灵宝玉”视作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也视此作为贾府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命根子。
北静王路祭秦可卿,指名要见宝玉,声言“久欲一见为快”,直至见了,连称名不虚传。后来还特意仿造了一件膺品供贾宝玉玩耍,这无疑是代表了一班王公大臣对玉的崇拜心理。
持褒玉态度的人们,主要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这些人的命运和封建王朝的命运连在一起。
而持贬玉态度的人也大有人在,连贾宝玉本人也包括在内,他曾骂到:“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我已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等等。
鸳鸯抗婚,哭诉于老太君之前,竟有一句惊天动地之词:“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这都对吉祥权威的宝玉进行了鞭笞,以对封建社会进行反抗和斗争。
3、以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研究为起点,结合作者对通灵宝玉的诞生与历劫的描述的研究,是进行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由于《红楼梦》博大精深,历史、文学、政治价值巨大,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红学研究的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的学者,较少有宝石学家来参与这项研究。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红学取得新的进展的途径。为了担起这方面的历史责任,我们从事玉石学研究的人应当仁不让。
第二篇:第12讲 中国古玉文化
第11章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3、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联系
根据中国古代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并根据见之于史册各种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大量传说,中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万物主宰说:这种说法将玉的地位推崇为万物的主宰;天地之精说:这种说法将玉形成归纳为天地之精华;道德楷模说:玉在礼仪上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种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因而玉被用作巫术活动的主要器具。玉还具有治病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这一认识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应具有相当的科学基础。这些说法就其实质来讲,是表明当时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相关,这一整套玉的理论完全是以玉论人,讲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形象。
11.2.2 品种和用途
中国古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品种日趋繁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家族。不同着眼点,可有不同的分类。本书仅从中国古玉的用途出发,对其品种及用途作简要介绍。
1、石器类
本应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但从玉石学的角度看,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玉器,因为许多石器都符合耐久、美丽等特征,考古发现的许多石器也是用今天的玉石材料制成的,同时它们也记录了当时人类行活状况的许多信息而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石器的主要品种有: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簇、石核、小石片、石砧、砸击石器、锤击石器、石锥、石纺轮、石钺、石耜、石铲、石锄、石犁、石戈、石凿、石锛、石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石臼、石珠、石环等。
2、礼乐器类
这类玉器各种中国古玉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古代进行祭祀活动、朝享、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中所用的玉器,其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
(1)玉璧:是“六瑞”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器。呈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环状实体部分称“肉”,孔洞部分称“好”。比例有严格的规定:《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之说。其形状如图11-2-1。玉璧的颜色为天蓝色,是礼天的玉器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苍璧礼天”之记载。
图 11-2-1 玉璧的形状和尺寸示意图图 11-2-2 玉琮和形状示意图
(2)玉琮:一种中间为圆筒状,外圈为正方或钝角四方形的器物,见图11-2-2。琮的材料要求为黄色,琮是礼地的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黄琮礼地”的记 82 载。玉琮的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穿孔代表天地之间的沟通。此外,玉琮还被用于符瑞、敛葬等。
(3)玉圭: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它是六瑞中最为每繁杂的一种重要礼器。若板状器顶端为平的,称平首圭,顶端为尖的则称尖首圭,其形状见(图11-2-3)。制作圭的材料要求是青色的,它是礼东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青圭礼东方”的记载。此外,玉圭还用于代表地位高低、符节、行使征守恤荒、和难聘女、治德结好、易行除慝等功用。
图11-2-3 圭的形状示意图
(4)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一端斜刃,另一端穿孔,《说文》云:“半圭为璋”。其形状见图11-2-4。玉璋也是六器之一,作璋的玉材要求其颜色是红色的,璋是礼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赤璋礼南方”的记载。
图11-2-4 璋的形状示意图
(5)玉璜:是一种圆心略缺的半圆形片状物,两端各有一孔。《说文》释璜:“半璧也”。但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璜仅三分之一璧(图11-2-5)。璜也是六器之一,且是其中样式最繁硕、数量最多和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礼乐玉器。做璜的玉材要求其颜色为黑色,璜是礼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玄璜礼北方”的记载。此外,玉璜也作为佩饰物。
图11-2-5 璜的形状示意图 图11-2-6 琥的形状示意图
(6)琥:是圆雕形片状体或饰虎纹形的虎形器(图11-2-6)。要求做琥的材料为白色,琥是礼西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白琥礼西方”的记载。同时,玉琥也是王候用以调兵的信物。
(7)珑:龙形玉器。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历代关于龙有无数神奇的传说。许慎《说文》中解释:“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秦汉以后,玉龙主要是作为“祷旱玉”,民间认为龙能呼风唤雨。
(8)玉磐:一种标准形制如矩形尺状的器物。中国上古时,玉磐是宫廷举行大礼秦乐时的主要打击乐器。
(9)玉册:是由数块扁平长条形玉片组成,上面书刻文字,内容有祭祀、明誓、悼文、记史等,是上层统治者的专用物。
3、佩饰类和装饰类
佩饰类和装饰类玉器的品种繁多,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大类。以下对其中几个常见的品种作进一步描述。
(1)瑷:圆形板状体,中间有一大孔,其孔径与其边缘之比为1:2,《尔雅》中有:“好倍肉,谓之瑷”可用证明。瑷主要作佩饰用,但也有其它用途,例如作请召的信物,《旬子》说:“召人以瑷”,还作为引导君王上阶之器,以免君王失坠等。
(2)环:形同璧,区别在于肉和好的比例,《尔雅》云:“肉好若一谓之环”。古人佩环是为了象征自始至终不渝的精神,除佩饰外,还用来传递回归、回还的信息。
(3)块:是一种带缺口的环形器,产于新石器时代,常作耳饰。古人佩块有两个含义:一是决断事物;二是表示断绝之意。
(2)冲牙:片状长牙形玉器,是佩带在人身较下部的玉器。
(3)玉翁仲:人形佩饰。传说翁仲姓阮,越南人,秦朝时来到中国,他体高魁梧,作战勇敢,攻无不克,为纪念他,人们将他的像制作成不同的雕塑和佩饰,并用来驱魔避邪、保全平安。
(4)玉刚卯、严卯:方柱形玉器。中间有一穿孔,一般是用白玉琢作,成双成对。严卯刻文曰:“疾曰严卯,帝今夔化,慎玺固伏,化兹灵殁,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汉代贵族习惯佩饰刚卯,认为可以去凶化吉。
(5)玉斛:角形圆柱体,《礼·内则》云:“左佩小玉斛,右佩大玉斛”,除佩饰外,还有实用价值。
(6)玉剑饰:用于剑及鞘上的装饰玉件,常见的有剑首、剑格、遂、剑等。(7)搬指:体作圆筒形,戴在手指上的玉饰。
(8)玉镯:是一种短筒形腕饰,为古代人们最早和最基本的装饰器件之一,故历代以来,流行不衰。
(9)玉带板(跨):佩带在腰部玉器,由许多玉片缀附在革带上而成,据说由唐高祖李渊所制。玉带板不但作佩饰,而且是身分和等级高低的标志。据《新唐书·东服志》记载:“三品官着金玉带,13跨;四品8跨;五品10跨;
六、七品官是银玉带9跨”。
84(10)玉人:人形玉饰品。品种很多,有各种人像、佛像、观音等古人佩玉人饰,一是纪念,二是为了保佑平安。
除上述之外,还有如玉鱼、玉片饰、玉坠、玉牌、玉锁、、玉发箍、玉簪、玉笄、玉帽花、玉带钩、玉带扣、玉提携、朝珠、手串、朝带、顶圈、香囊、兽形器、人首形器、飞天、方勒、生肖、法轮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4、兵器和仪仗器类
玉兵器和仪仗器主要出现在商、周两代,以商代前期最为突出。主要品种有玉戈、刀、戚、钺、牙璋、斧等(图11-2-7)。
图11-2-7 各类玉兵器示意图
5、葬玉类
葬玉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盛行于汉代。其品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陪葬之用,即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玉或专门为死者制造一些玉制品随死者葬于墓中,或是让死者灵魂得到安慰,或是让死者进入阴间仍能飞黄腾达、高官厚禄;第二类是专门的丧葬器,古人迷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丧葬品的主要品种有:
(1)玉衣:有称玉匣或玉柙,用金丝银丝或铜丝将上千块小玉片联串而成的衣服。玉衣起源于汉朝,分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级。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更次一级的用铜缕玉衣。
(2)玉含:是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器,含玉有蝉形玉、玉鱼、珠、玉贝等(图11-2-8)。
图11-2-8 几种玉葬器示意图
(3)玉塞:堵在死者九窍(两眼,耳,两鼻孔,口、前后阴)的玉器。塞耳鼻、前后阴者一般器形如棒,横截面或六角、八角或圆形,一端略细,一端略粗,眼塞一般是片状,男子则套以琮形器。
(4)玉握:葬死者时,执在死者手中的玉器。早期并无一定的规定,但汉代盛行握玉豚,即小猪。猪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家畜,是财富的象征。
6、陈设类
陈设类玉器始见于商、周,但以明清最为多见。主要品种有:
(1)玉山子,即以玉雕成一座小山,上面雕以树木、房屋和人物,最有名的玉山子是清代如“大禹治水图”等。
(2)玉鼎炉、瓶、壶,即是用玉制成的鼎、瓶(花瓶)和壶。一方面作陈设用,另一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如炉用以燃香。
(3)玉屏,是用玉雕琢成的方形或圆形片状玉器,上饰各种花纹,插于木座或玉座上。(4)玉辟邪,是一种神兽,其形象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并在西汉开始流行,被视为吉祥之物。
(5)玉花插,是仿自然的仿生玉雕品,明清两代多见,作品有鸣凤在竹,鹿鹤同春,松竹梅三友,双鱼,白苹等。玉花觚,仿青铜觚的玉雕器物。
(6)玉如意,形状为长柄钩,钩形扁圆。上饰有八仙过海,梅松竹图,鹤桃图,灵芝、万年青松等。
7、生活用器
主要指一些玉制器皿。最早始于商代,如玉茛。古玉中常见的玉器皿有:玉角杯、玉卮、玉奁、玉灯、玉羽觞、玉碗、碟、杯、瓶、文具(砚、笔、印盒、笔筒、笔架等)、酒具、玉璇玑等。
11.3 中国玉文化
11.3.1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1、什么是中国玉文化?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提出一些关于玉文化产生原因的看法,以便与鉴赏者交流。
(1)中华民族先民对美的原始追求:与旧石器时期的玉器相比,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既经过了打磨,又经过了穿孔,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又具有美观的效果。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已经能够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还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工艺,可祖先们竟为之实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年之久。从史学的观点看,这构成了划时代的标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或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美的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列祖列宗、86 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2)玉图腾与中国玉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被称为玉图腾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刻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拾遗记》卷一《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滨的穷桑之地,那里生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这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3)世系英雄与玉文化: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例如,传说炎帝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轩辕黄帝传说是他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的,国人至今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拾遗记·轩辕黄帝》中记载他曾“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诡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这说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唐尧是圣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著,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
(4)玉振之声与文学艺术:巫术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礼天祈福,祭祀祖先等等,《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就是证明,巫术活动的一般形式是巫师带领一群人边唱边舞边敲。而历史记载和分析表明,敲打的东西就是玉石,《尚书·舜典》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描述了古人进行巫术活动的情景,即敲击玉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人们模仿着百兽的动作,开始狂热地舞蹈。玉是当时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这一特征作为衡量玉石的标准,及“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活动在原始社会还是混为一体的,但到了阶级社会,便开始一分为二,发展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变成“乐”,巫术礼仪演变成“礼”。一是文学艺术,一是行政典章。玉从参与歌舞,巫术礼仪活动而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开端之一。
11.3.2 玉在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中国国家的产生与玉文化
国家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取决于许多因素。但通过对玉的研究明显看出,玉在中国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过极大的推动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它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2)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同任何国家产生一样,中国的国家历史也经历过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广泛出土于中国的各个地域,于是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这些现象在《山海经》和《尚书》中有很多描述。
(3)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4)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和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当作为工具、器物和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它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时,就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于是乎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统统产生出来了。玉器的产生要远早于其它材料的工艺品,它最易为上层建筑吸收和运用,客观上只有它具有较早地登上政治舞台的条件。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产出数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高,社会理论之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即国家意识)时,曾经大量溶进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玉文化与古代国家政治理论的联系
玉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政治理论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下列四方面内容:
(1)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说文·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注也。”董仲舒也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 88 通之者,王也。”《说文·段注》解释玉的字型为“三玉之连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另“皇”字则是“白”和“玉”的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参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秒,意味深刻。许多经学典著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参通”。《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本质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勾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2)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这一学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中,例如《周礼正义》引郑注日:“货,天地所化生,谓之玉也。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此外《白虎通义·考黜篇》、《财货源统》和《玉纪》等均有相同论述。
(3)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这种说法也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典型的有《说文》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行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礼记.聘义》中:“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知也;廉而不技,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君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也,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4)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崇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多。例《拾遗记·高辛》载:“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孟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东晋葛洪著《抢扑子》,其中《仙药》一卷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又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等等。
11.3.3 玉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文学、历史著作
玉对中国的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如前面提到的《山海经》,《拾遗记》等。这里再以以《三礼》和《红楼梦》为例来对玉与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1、玉与《三礼》
《三礼》是《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总称。它所叙述的内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是当时社会中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等的最高训条。它包含有当时帝王贵族及整个统治阶级的一整套礼节和仪式,也包含有建立这种教条的指导思想。“礼”在当时是用来巩固统治的严格制度,在后世则一直为封建伦理的依据,《三礼》对现代的思想和行为道德规范仍有重大影响。这样重要的《三礼》中关于玉的论述相当多,可以说玉是《三
礼》的重要内容,仅以《周礼》而言,玉的规定达数十条,如果把这一部分文字抽出来,足以汇成一部关于我国古玉器从理论到使用各方面的较完整的历史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了我国古玉理论、分类及使用规定;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诸领域;就其用途方式而言,它遍及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所能表示的功能而言,它可代表天地鬼神、王权象征、国家财政、人格化身等。正因为《三礼》对玉的关系极大,姚士奇先生提出了“三礼玉论”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如下:
(1)管玉机构(玉府):《周礼》明确规定,玉府属于天官,其人员组成:“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共78人。对玉府藏玉责能,《周礼》也说得很清楚;“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斋则共食玉;大丧其含玉复衣裳角枕角泗;若合诸侯则共珠磐玉敦;凡玉之好赐共其货贿”。《周礼》还有一介官名叫典瑞,隶属于春宫,专门管理玉瑞和玉器。“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辩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
(2)六器与六瑞:六器与六瑞是古代最重要的礼器,《周礼》也有明确记戴。《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3)玉的用途:《三礼》根据用途将玉分成礼用器、祭用器、丧葬用器、佩用器、财货用、军用器、节用器、嵌用类、食用、乐用等类型
(4)用玉规定:《三礼》还对玉的具体使用方式定下了人人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其内容包括:鉴玉尚质:即要求玉制品雕刻朴素少纹,着重突出玉的美质,《礼记》有这样的说法,“大圭不琢,美其质也”;执玉尚谨:要求执持用玉时必须严肃认真,不得马虎随便,《礼记·曲礼》是这样讲的,“惟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受珠玉者以鞠,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执玉,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器,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用玉尚慎:古之用玉,公礼用私礼要严格分开,不得混同使用。
总之,《三礼》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历史著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中众多关于玉的论述是我们研究中国玉文化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2、玉与《红楼梦》
在中国历史上,《红楼梦》是另一部著名的与玉关系密切的著作。作者曹雪芹举家食粥,十年辛苦,泪尽而逝,方哭成《红楼梦》此书,洋洋百万多言。此书原名《石头记》,即从一小小的石头“通灵宝玉”的出土写起,到此石头的失踪而结束,全书借此全面否定了自古被尊为天地之主宰、天地之精的玉器理论观念,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红学的爱好者,还是古玉文化的爱好者,都有必要从这一角度深入进行一番研究,以进一步深刻理解《红楼梦》这一宏篇巨著的价值和写作的艺术手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的理解,对玉与《红楼梦》的关系提出几点看法,目的是抛玉引玉,以便引出广大鉴赏者更多的精辟见解。
1、《红楼梦》借“通灵宝玉”对传统玉观念和学说进行了无情嘲讽和否定
通读《红楼梦》,联系到中国传统玉文化理论。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书中“通灵宝玉”的诞生和最终的结局是对封建社会中玉是天地主宰和天地之精学说的无情嘲讽和否定。我们从下列几方面得到验证:
90(1)书中的“通灵宝玉”原是娲皇炼制而成,可谓是是天地之精华,但虽经锻炼,而无才补天,继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记,使之堕落凡胎,遂由小儿衔之而带入红尘。说明玉并非像历代统治阶级宣染的玉是天地之主宰。
(2)是宣扬“人玉一体”。书中大凡讲到宝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为贾宝玉本人。而若干关于贾宝玉的情节,又似乎是在讲那块“通灵”的历史。这直接了当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一套玉石理论实际就是宣扬统治阶级本身。
(3)“通灵”的经历和顽石历劫,不仅象征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历程,并且还映照着贾府的盛衰,意味着封建统治的中落。
(4)“借玉非今”。书中讲到:作者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也。这一个“借”字,证明那“通灵”并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过权且借来一用罢了。但书中借来的“通灵”却和传统的玉理论大不相同了。玉历来被誉为能辟邪除崇,永保吉祥之物,而书中的“通灵”却喻示着覆灭和消亡;作者描写贾宝玉衔玉而诞,显然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说明“通灵”所预示的覆灭又是由于违反客观规律所至。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说教来塑造人物形象,又用畿伟的手法来预示情节,借一块通灵宝玉,让吉祥的玉石来象征主人公的温柔富贵。但到最后,却又用完全相反的结局来说明其纯属无稽,它既不能保住贾府世袭的荣华,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玉文化中关于玉石起源的理论,创作了一个从顽石到宝玉再到顽石的梦幻,使之贯穿于全书的情节之中,实际上是对传统玉论的彻底批判和无情嘲讽。
2、“通灵”的褒贬是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斗争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各色人等,对一块“仙寿恒昌”的宝玉视之如命者有之,嫉如寇仇者亦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鄙夷唾弃者亦有之。例如贾府最
高统治者贾母曾直接宣称“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当宝玉丢失时,立即悬出一万两银子的赏格以寻求宝玉。实际上,贾母不仅把“通灵宝玉”视作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也视此作为贾府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命根子。
北静王路祭秦可卿,指名要见宝玉,声言“久欲一见为快”,直至见了,连称名不虚传。后来还特意仿造了一件膺品供贾宝玉玩耍,这无疑是代表了一班王公大臣对玉的崇拜心理。
持褒玉态度的人们,主要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这些人的命运和封建王朝的命运连在一起。
而持贬玉态度的人也大有人在,连贾宝玉本人也包括在内,他曾骂到:“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我已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等等。
鸳鸯抗婚,哭诉于老太君之前,竟有一句惊天动地之词:“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这都对吉祥权威的宝玉进行了鞭笞,以对封建社会进行反抗和斗争。
3、以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研究为起点,结合作者对通灵宝玉的诞生与历劫的描述的研究,是进行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由于《红楼梦》博大精深,历史、文学、政治价值巨大,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红学研究的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的学者,较少有宝石学家来参与这项研究。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红学取得新的进展的途径。为了担起这方面的历史责任,我们从事玉石学研究的人应当仁不让。
第三篇:文化概论第十五章[推荐]
第十六章
一、填空
1.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是东汉末年应劭所写的《风俗通义》。2.陆羽茶经元亮酒,韦家食谱步兵厨。
3.世界三大饮料是茶、咖啡、可可。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4.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陆羽,字鸿渐,被尊为“茶圣”、“茶仙”。宋代书法家蔡襄著有《茶录》一书,记述了宋代流行的多种名茶。
5.传说造酒的人是仪狄和杜康。魏晋时的刘伶曾写《酒德颂》,以饮酒为德。传说《尚书·酒诰》是周成王的禁酒令。
6.世界上最古老的烹调理论保存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魏晋南北朝时的饮食专著有西晋的《安平公食学》、南齐的《食珍录》、北齐的《食经》等。“韦家食谱”指唐代韦巨源所著《食谱》。明代饮食专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袁枚的《随园食单》,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见解。
7.中国的“八大菜系”指:鲁、川、粤、闽、苏、浙、皖、湘。“四大菜系”指鲁、川、淮、粤。以风味小吃闻名的菜系是川菜。鲁菜中最具特色的是宫廷菜。鲁菜是“贵”菜,淮扬菜是“富”菜。北京烤鸭属鲁菜,麻婆豆腐属川菜。
8.一般来说,服饰主要有三个作用:御寒、遮羞、装饰。
9.唐代把颜色引入服饰等级制度,规定皇帝着黄色,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色,五品以上着绯色,五品以下着青、绿,士兵着皂色,未入仕途的士子和百姓着白色。唐代还以所佩带銙来区分等级,宋代则以金鱼袋。
10.明代官员的等级可以从补子看出来,规定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文官用鸟,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白雉)、六品鹭鸶、七品鸂[氵束鸟](紫鸳鸯)、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执法官)獬豸;武官用兽,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并佩牙牌代替鱼袋。
11.媒人的最早产生,大约在周代。从周代起,规定嫁娶时须行“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2.最初的丧葬方式很简单,古书上叫“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随着氏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个氏族的死者集中葬在公共的墓地,死者的头都朝着一个方向,以表明他们是同一个血缘关系。如果氏族迁移,墓地也要迁移,于是有所谓二次葬,或者叫“复葬”。此时的随葬品很简单,只是一些原始的石器和兽牙制作的装饰品。父权制度确立后,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由氏族的集体合葬演变为夫妻和家庭合葬,随葬品是夫妻生前使用的农具和纺轮。奴隶社会的丧葬方式因死者地位的高下而有了严格的区别,并产生了人殉,后来奴隶主们感到用活人和牲畜殉葬是劳动力的极大损失,于是改用模拟的人畜来殉葬,即我们常见的“俑”。直到明英宗时才命令废止宫女殉葬制度。
13.汉族主要流行土葬,另外也有火葬。但中国的儒学重视伦理道德,认为火葬有碍孝道,所以封建统治者还是明令禁止火葬。我国古代还有石棺葬、悬棺葬。另外,还有藏族地区流行的天葬,即将尸体送到天葬场肢解后,让鹰鹫吃光,因此又叫鸟葬。古代的瑶族还实行过水葬,即将尸体投入江河之中。14.“四灵”指麟、凤、龙、龟。
15.我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又称年节,古称元日、元旦、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等。过节时的习俗有“洁祀祖祢”、“进酒降神”。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是春节、端午、中秋。16.中国传统方位喜欢正南而不喜欢正北;传统颜色喜欢黄色和红色而不喜欢白色和黑色。
17.中国传统上以南向为主位、正位和尊位,其次为东向,再次为北向,最次为西向。黄色自古为帝王垄断,成为皇家的专用色。红色也是显贵的标志,有“朱门、朱衣、朱轩、朱轮”等。红色还是喜庆的象征。白色则被认为是凶色,多与死亡、丧事联系在一起,坏女人被称为“白虎星”。婚丧大事被称为“红白大事”。
18.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避讳的方法有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另外封建社会还有“避嫌名”之说。1.风俗习惯:指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所形成的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文化考察和文化研究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能最充分的体现这个民族的心理、志趣、信仰和历史发展,因而也是这个民族最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从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的角度看,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根据民族的风俗习惯制定相应的政策,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
2.原始群婚:远古时代的一种婚姻方式,人类群居野处,男女混杂,是一种非常混乱而又自由的性关系,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婚姻概念。在我国台湾附近的兰屿岛上还留有原始群婚的遗存。青海的土族,在解放前还流行“戴天头”的婚俗,即女子到15岁,在除夕与天结为夫妻,此后性生活即可自由,生下子女归女家。这也是原始群婚的遗风。类似的群婚遗迹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民族中也先后存在过,但从整体上说,我国约在距今20-3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就结束了原始群婚阶段而进入了血缘群婚阶段。3.血缘群婚:是由血缘关系构成的一种群婚现象。它的特点是在同血缘的氏族内,相同辈分的男女互为夫妻,即所有的祖父、祖母,所有的父亲、母亲,所有兄弟姐妹按辈数互为夫妻,只要是同辈男女都可以自由的发生性关系,但排斥祖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的性关系。这种血缘群婚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踪迹,如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等。我国的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兄妹成婚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血缘婚姻的危害并逐渐产生明确的婚禁,即禁止一切血缘亲属间的性关系,而到血缘以外的氏族集团寻找婚姻对象,由此出现了氏族间的“对偶婚”。
3.对偶婚:即古代所说的“同姓不婚”。人们认识到血缘婚姻的危害后,禁止一切血缘亲属间的性关系,而到血缘以外的氏族集团寻找婚姻对象,于是出现了氏族间的对偶婚。其特点是:非同一血缘氏族的男女方得婚配;男女间的结合尚不固定,没有严格的排他性,男可以多妻,女也可以多夫,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即都是男子出嫁到女方氏族,子女归女方,从母姓,血统按母系计算,财产由女子继承。按照当时氏族的习惯,对偶婚的男女双方死后各葬于本氏族的墓地。这就是母系氏族社会。在我国大约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五万年到五千年左右。但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直到解放前还保留对偶婚的残余形态,如瑶族男子的“上门婚”、傣族男子的“入寮婚”和独龙族的“伯惹婚”,其特点多是男子出嫁、女子娶亲,男子在家劳动,女子外出谋生,所生子女归女家。其婚姻关系也不固定,只要叫人作个证明,双方就可以离异。在神话传说中,尧把娥皇、女英二女嫁给舜,是对偶婚晚期向一夫一妻过渡的一种形态。
4.一夫一妻制:是对偶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婚姻”概念也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这一婚姻状态从仰韶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开始出现和发展,一直持续到现在,包括了整个父权时代和刚刚开始的男女平等的时代。但是,父权制度的确立,就是女子地位的下降。一旦奴隶制度形成,妇女首先成为奴隶主掠夺和占有的对象。这些掠夺来的妇女只供奴隶主玩弄,而且还得服苦役,所以“奴”字带“女”字旁,而“奴隶”一词的本义正是隶属于他人的女子。从奴隶社会一直到解放前,表面上是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一夫多妻制;或者说劳动人民是一夫一妻制,剥削阶级是一夫多妻制。在帝王那里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和数不清的宫女,在公侯那里是夫人姬妾,在官僚富豪那里则是妻妾侍女。这时的妇女已完全是男子的附属品了。
5.六礼:从周代起,规定嫁娶时须行“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是男方聘媒到女方说亲,并向女方送礼。礼物是大雁,因为男属阳,女属阴,大雁南迁北返顺乎阴阳,象征男女和顺;同时还因雁雌雄固定,有类夫妻,一只先死,另一只不再择偶,象征爱情坚贞。后世因雁捕获不易,改用鸡、鸭、鹅代替。“问名”是男方派人送信给女方,求问对方的名字及出生年月,女方复信具告。“纳吉”是问名之后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通过巫师卜卦,卜得吉利就可相配;卜得凶兆,双方告吹。古人迷信,这一礼至关重要。“纳征”是经占卜可以成婚,由男方给女方正式下聘礼,历代礼物不同,不外是金银布帛茶。女方受得聘礼,婚事就算定了。“请期”是请巫师选一吉日,经双方议定嫁娶的日子。“亲迎”就是成亲那天,新浪奉父母之命亲自到女家迎娶。回到男家后就要举行结婚仪式,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酒(或交杯酒),后来又发展成结髻的仪式,即夫妻并座,将二人一缕头发束在一起,“结发夫妻”一词由此而来。汉代以前,婚礼并不热闹,汉代以后日趋排场。6.转房婚:其形式主要是兄死,弟以嫂为妻;姐死,妹代姐为妻;父死,子以异母为妻。在西南地区的怒族、彝族、佤族、独龙族、阿昌族、苗族和东北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都曾较长时间的流行过“转房婚”。昭君出塞时候的匈奴就是通行转房婚,昭君先后嫁给呼韩邪和呼韩邪的长子。这种转房婚带有“群婚”的遗风。
7.阿注婚:流行于云南泸沽湖畔的一支纳西族和一支普米族。“阿注”是纳西语,意为伴侣、朋友。只要不是同一母系血统成员及其后裔,都可以互为阿注。他们之间的性关系非常自由,不用聘媒送礼,文雅的只用目光示意,粗俗的可以直接要求。到晚上,男阿注就到女阿注的专用房里过夜,天明赶回家去劳动。这种阿注关系可以三五日,也可以终生。但每人除了一个长期阿注外,还有许多临时阿注。所生子女不知其父,都归母家。这是古代对偶婚的遗风。
8.抢夺婚:云南地区的景颇族、傈僳族、傣族、苗族都曾实行过抢夺婚。它是男子通过抢夺手段与女子成婚。事实上,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确实存在过抢夺婚。但后来的抢夺婚有真假之分。真抢是官富之家抢夺民女,这是阶级压迫的表现,而不是民俗。假抢则只是形式,在此以前,双方早已换过婚礼,选定成亲日子,但在迎亲那天,男方还是要组织一帮人,隐蔽在约定的地点,等到新娘一到,一拥而上,捆绑回家,新娘则大呼救命,女方家人假追一通。也有的地方,双方真打,但都不会伤命,男方失败,赔罪了事。
9.石棺葬:起源于古人对石的崇拜,就是用石板或石块构成长方形的棺材,置于地面,即为墓地。采用这一葬法的并非同一个民族,地区也主要集中在东北的松花江流域、四川西部的岷江和金沙江以及云南境内的一些地方,而时间的跨度起于商周,盛行于战国到两汉,延续到明代。今天可见到的石棺,著名的有两处,一处是四川省芦山县的王晖石棺,一处是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陈异叔石棺。
10悬棺葬:就是把棺木高高悬于崖壁的木桩上或洞穴里。这种悬棺葬在福建省武夷山,江西省贵溪市和四川省兴文县、珙县地区都有发现。武夷山悬棺据科学测定已有3800年之久。这些悬棺离地面有的几十米,有的上百米。悬棺形似小船。四川的悬棺是古代巴蜀地区少数民族僰bo人的葬俗遗物,多数置棺于崖壁木桩上。据认为,采用这一葬法的少数民族,迷信灵魂升天,认为把棺木放得越高,灵魂就越容易升天。
第十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一、填空
1.传说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山形如壶,又称“三壶山”,为仙人所居之地,有长生不老之药,以黄金白银为宫阙。据说齐人徐福在秦始皇时期,曾帅童男童女千人,东渡求药。
2.“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后,分为南北二线。北线经现在的吐鲁番、库车、喀什,南线经现在的若羌、和田、莎车,在今马里(古木鹿城)汇合,经里海南沿、巴格达,抵达地中海东岸,转至罗马各地,全长七千余公里。
3.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时的航线是:以广州为起点,驶出珠江口,转向西南方,绕过海南岛东岸,再西南行,贴近越南沿海,越暹罗湾至马六甲海峡,沿海峡向西北,经印度半岛,过孟加拉湾抵达今斯里兰卡,然后渡阿拉伯海,驶入波斯湾。
4.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及其副手王景弘受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先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镇)出发,经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和斯里兰卡,到达印度西岸,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郑和船队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航程之远,不但在15世纪的中国航运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航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郑和是回族人,本名马三保,因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赐姓郑。
5.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他在元代来到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是传教士,著有《天主实义》,他的传教活动注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朝野名流先后受洗,成为明末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支柱。徐光启还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则随利玛窦学习地理和历算。其后,西方传教士龙华民、艾儒略、毕方济、汤若望等相继取得合法身份,先后供职朝廷,并在徐光启的保举下参与修订历法、制造枪炮。清朝建立后,德国人汤若望以一外国人的身份第一次出任清政府的钦天监监正,直至光禄大夫。后来又有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正,为清王朝主持建造天文仪器,有的传教士还在宫廷充当表匠、药师、画师(朗士宁)、御医等,为推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利玛窦首先将四书译成拉丁文,随后法国人金尼阁将五经译成拉丁文。法国人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志》是欧
第四篇:保密概论第6讲
第六章
保密法律法规
第一节
保密法律、法规、规章的概念
第二节
保密法律、法规、规章的关系
第三节
《保密法》及其《实施办法》
第四节
保密工作有关法规 保密工作概论
授课人:吴 同 斌 第六章
保密法律法规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实施保密管理,是做好保密工作 的根本保障。
保密法是调整保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从内容上讲,保密法是确定、使用和保守国 家秘密以及有关各方因此而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法 律规范。
从形式上讲,保密法既包括了保守国家秘密 的基本法律,也包括了其他一切形式的保密法律 规范。
第一节
保密法律、法规、规章的概
念及相互关系
一、保密法律
保密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 范性法律文件,是保密法律体系中的基本 组成部分。
我国的保密法律主要包括两类:
(一)根本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第五十三条的保密规定,是整个保密法律制 度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约束力。我国现行《 宪法》第五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
(二)有关法律
一方面,是指保守国家秘密的专门法 律,这是保密法律规范的基本表现形式,即狭义的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 国家秘密法》是制定一切保密法规、规章 和具体保密制度的基本依据,在整个保密 法律、法规体系中起主导、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是指我国基本法律中的有 关保密法律规范。如《刑法》、《专利法 》、《档案法》、《国家安全法》以及《 全民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泄 密犯罪的补充规定》等法律中的有关保密 法律规定,是保密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保密法规
保密法规,是由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 常委会、民族自治机关和经济特区人大制定 的规范性文件。保密法规是保密法律体系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保密法律规范都是 以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保密法规包括行政 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一)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 施办法》、《专利法实施细则》、《档案 法实施办法》等法律实施办法中的有关保 密规定,以及国务院制定或批准的《发明 奖励条例》等其他单行的行政法规中的有 关保密规定。
(二)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人大及 其常委会、民族自治机关和经济特区人大 制定的,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 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只在本行政区域内 适用的《保密法实施细则》、省人大或其 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其他地方性保密法规以 及其他地方性法规中的有关保密规定。
三、保密规章
保密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 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 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 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保密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 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保密规章分 为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一)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制定的规章
1.国家保密局单独制定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的,全国广泛适用的保密规章。如《国家秘密及 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科学技术保密暂行 规定》、《新闻出版保密暂行规定》等。
2.《保密法》授权制定的保密规章,如保密 期限办法、文件资料保密办法等。
3.国家保密局认为需要制定的其他规章,如 国家保密局与五部门制定的《查处泄密案件协调 配合办法》等。
4.国家保密局单独制定的在保密工作系统内 适用的规章,如《保密工作部门查处泄密事件工 作办法》等国家保密局认为需要制定的规章。
5.各业务系统的《保密法实施细则》。
6.主管部门认为需要制定或国家保密局商请 其制定的其他保密规章,如涉密重大活动的专项 保密规章等。
7.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的其他规章中的有关 保密规定。
(二)省政府制定的地方性保密规章
包括省政府制定或批准的地方性保密规 章、省政府制定或批准的其他地方性规章中 的有关保密规定等。
四、保密法律、法规、规章的关系
保密法律、法规、规章共同构成我国保密法 律体系的框架,是我国保密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保密法律是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颁布的,是我国保守国家秘密工作最高效力的规 范性文件,也是其他保密法规、规章赖以制定的 依据,保密法规、保密规章不得与之相抵触。
保密法规是保密法律体系的主要 表现形式,其地位和效力低于保密法 律,高于各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 的规范性文件。
保密规章也是保密体系的形式,其效力低于保密法律和保密法规。
第二节
保密法及其实施办法
一、《保密法》的立法背景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保密工作,在几 十年保密工作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了良好的保密工作传统。
(一)建国之初,党中央根据我们党成 为执政党的新情况,及时作出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加强保守党和国家秘密的决定。1951 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政务院颁布 了《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政 府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保密工作行政法规,对加强我国保密工作的管理起了重大作用。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的工作 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行 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 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对保密 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新 的保密法律。1988年9月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自1989年5月1日施行。
(三)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特 别是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发 展,保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 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完善。2010年4月29日,十 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修订草案,自2010年10月1日施行。
二、《保密法》的主要内容
《保密法》共分六章五十三条。
第一章
总则
共8条,主要规定立法 宗旨、适用范围、国家秘密概念、保密工 作方针、保密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关、单位 保密工作职责及保密奖励制度。
第二章
国家秘密的范围和密级
共 12条,主要规定涉密事项范围和密级范围,定密工作体制,定密责任和权限,定密 工作内容和流程,国家秘密的变更和解除,以及不明确或者有争议事项的确定等。
第三章
保密制度
共20条,主要规 定国家秘密载体、涉密信息系统、信息发 布、涉密采购、对外交往与合作、涉密会 议活动、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军事禁区与 涉密场所、从事涉密业务的企业事业单位、涉密人员等方面的保密管理制度,并针对 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
第四章
监督管理
共7条,主要规定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保密规章和标准、宣传教育、保密检查、保密技术防护、泄 密案件查处、定密监督、密级鉴定和处分 监督等职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共4条,主要规定严重 违规行为的法律责任,机关、单位发生重大泄 密案件和定密不当的法律责任,互联网及其他 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的法律责任,以 及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共2条,是关于有关军事法 规和本法施行日期的规定。
三、《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
《实施办法》是《保密法》的具体化,它使《保密法》的若干内容更具备可操 作性。《实施办法》共分五章四十一条,其基本内容抓住了贯彻《保密法》最需要 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对《保密法》中的一些条款作了 解释,例如对《保密法》规定的国家秘密 的定义,泄露国家秘密等都作了充分而具 体的解释。
二是突出了保密范围的作用,先后几个 条款讲到了保密范围,对哪些机关、单位应 当熟悉保密范围,在“对号入座”确定国家秘密 具体事项后发现有误时,由谁来纠正,对不 明确事项如何确定密级等。
三是明确了有关保密管理的条文,它 体现在保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对保密工 作的监督,对泄密时间查处工作的监督。
四是根据实施保密法的需要作出具体 化的规定,如对一些重要保密制度,泄密 责任等都区别情况作出了具体规定。
新《保密法》出台后,《实施办法》 也即将修订出台。
第三节
保密工作有关法规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 办法
印刷、复印等行业复制国家秘密载体 暂行管理办法
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
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
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标志 的规定
国家秘密设备、产品的保密规定
泄密事件查处办法(试行)
报告泄露国家秘密事件的规定
对外经济合作提供资料保密暂行规定
关于禁止邮寄或非法携运国家秘密文 件、资料和其他物品出境的规定
科学技术保密规定
新闻出版保密规定
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 定
第四节
国外保密法概况
一、国外保密法概述
保守国家秘密是世界各国所共有的一种社会 现象。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 经济还未完全成熟起来,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 的法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完善我国的保密法制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 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并借鉴国外的 有益经验,以期为我所用。
在英美判例法国家,成文法在其整个法律体 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 一特点在保密法领域也有一定的表现。美国颁布 了不少有关保密的成文法律,如《美国统一保密 条例》、《美国国家安全法》、《美国情报人员 身份保护法》等。英国有《英国1989年官方保密 法》等。加拿大有《加拿大国家保密法》、《加 拿大个人隐私法》、《加拿大信息获取法》等。大陆法系国家也都颁布了一些保守国家秘密的法 律。
从国外保密法律法规的内容看,保密法所规 范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 下几个领域:
首先是国家安全领域。诸如军事计划、武器 装备、作战行动,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系统、设施、工程或计划的弱点和功能,外国政府情报,情报 活动、情报来源或渠道,国家的对外关系或对外 活动,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科学技术或经济事项,密码等。
第二是信息及政府公务活动领域。一方面强 调信息公开与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认为,对涉 及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重要信息加以保护是至关重 要的。美国在提倡新闻自由和信息公开的同时,对于不能对公众公开的信息要求采取严格保护措 施,美国的信息公开法中就列举了九类不得向公 众公开的秘密信息。
另外,通过法律手段对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 密等给予相应的保护。
二、欧美主要国家保密法简介
(一)美国保密法简介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的保密法律体系 是比较健全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都有所体现,保密法所调整的领域也是比 较广泛的。
美国的保密法律法规主要有:美国总 统颁布的行政命令、《美国统一保密条例 》、《美国国家安全法》、《美国信息公 开法》、《美国国家安全局法》、《美国 中央情报局条例》、《美国秘密情报程序 法》、《美国阳光法》、《美国“休斯-瑞 安”法案》、《美国情报人员身份保护法》、《美国获取机密资料程序法》等。
在这些法律、法规中,主要规定了如 下内容:
1.各部门、单位保密官员的职责;
2.确定密级的原则;
3.接触秘密信息、资料的基本要求;
4.秘密材料的复制及销毁;
5.违反保密规定的处理。
(二)英国保密法简介
在英国保密法律法规中,《英国官方保密法》 占有主要地位,是保密法律法规的核心。英国第 一项保密法案早在1889年就由国会通过。1911年 颁布的《官方保密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成 文保密法,此法规定所有的政府文件都要保密。英国于1989年对这一法律进行了修改,经过修改 后的这项法律被称为《英国1989年官方保密法》。
(三)俄罗斯保密法简介
1993年7月21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签 署命令,公布实施了《俄罗斯联邦国家保密法》。作为俄罗斯联邦政府保密工作的基本法,该法中 规定了有关定密与解密的制度,以及保守国家秘 密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该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调 整与确定同国家秘密、解密有关的各种关系,维 护俄罗斯联邦的安全与利益。
该法的适用范围是:俄罗斯联邦境内 外所属的以下机构和个人,各权力代表机 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地方自治机构,企业,法定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组织和 机构,以及承担保密义务或按其地位应当 完成该法要求的所有公职人员和俄罗斯联 邦公民。
三、亚洲部分国家保密法简介
(一)日本保密法简介
日本保密法主要调整公务领域的保密工作。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关于行政机关的保密问题,于1953年制定了“关于制定秘密文件的处理规程”。该规程实施了十多年后,对规程不严密的地方进行 了修正,并更名为《关于秘密文件的处理问题》,实际上还是在工作中的一个基本细则,而不是一部 法律,尽管如此,其所起作用应该说是填补了法律 调整的空白。
日本于1980年正式提出制定一部国家 保密法,至1985年连续三次提交议会进行 审议,均遭否决,最终于1992年通过了这 项法案,只是名称改为《防止向外国提供 防卫机密法案》,所调整的领域仅限于防 卫机密。
(二)韩国保密法简介
1.《韩国保密业务规程》:根据秘密的重要性 和价值程度分为三级:一级秘密、二级秘密、三级 秘密。
2.《韩国军事保密法》:其目的是保护军事机 密,以利国家安全。该法明确规定了什么是军事秘 密及军事秘密的范围、保护措施。
思考题
1.保密法律、法规、规章分别由谁制定?三 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保密法》共分多少章、条?各章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3.当前我国都有哪些保密法规规章?
第五篇:保密概论第4讲
第四章
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节
窃密与反窃密的斗争尖锐复
杂
第二节
保密工作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第三节
保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工作
重点 保密工作概论
授课人:吴 同 斌
第四章 保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节 依然严峻的保密形势
正确认识形势,统一思想,在大局下思考与谋划工作,是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也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好保密工作的正确方法。
从国际形势看,国际间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 等方面的斗争日趋激烈。有三大特点:
1.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但会经 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2.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综合国力的竞 争日趋激烈。
3.世界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窃密与反窃密的 斗争愈演愈烈。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已具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面临的窃密 威胁不断加大。
保密工作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发展和稳定方面担负着繁重的任务。
一、当前窃密与反窃密斗争形势尖锐 复杂,必须增强做好保密工作的责任感和 紧迫感
(一)目的更具战略性。
(二)主体更具多元性。
(三)手段更具技术性。
(四)渠道更具广泛性。
(五)目标更具指向性。
二、当前保密工作的现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国保密战线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普遍增强了对新形势下保密工作 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对保密工作的领导
1.为了加强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中 共中央多次下发文件,反复指出要加强对 保密工作的领导。
2.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对保密工作领导责任制,规范了保密工作行为准则,积极支持保密部门开展工作。
3.地方各级保密委员会认真履行领导职能,促进了保密工作的发展。
(二)各级保密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日常工作成效显著
1.进一步加强了保密宣传教育、法制建设、日常行政管理、技术检查
和防范等项工作。
2.严肃查处失泄密事件,严厉打击窃 密泄密犯罪行为。
3.对做好信息化条件下保密工作做了 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广泛开展保密宣传教育
1.通过“二五”、“三五”、“四五”、“五五” 普法教育,保密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保密 的意识和观念普遍得到加强。
2.加强了对各级领导干部、党政军机 关和保密要害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监督 检查。
(四)相继出台了一批保密法律法规,保密管理取得了新的成效
加强保密工作法制化建设、坚持依法治 密,是加强保密工作的根本途径和有力保障。近年来,国家在保密立法和保密法律、法规 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1988年9月5日,《保密法》正式颁布,并 于1989年5月1日起施行。
2.相继出台了《保密法实施办法》、《科学 技术保密规定》、《新闻出版保密规定》、《国 家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标志的规定》、《国 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 保密管理规定》等一系列保密规章。
3.国家保密局会同各中央国家机关制定了各 业务系统《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 为保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4.2010年4月,新修订的《保密法》颁 布,并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
5.对保密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了 监督检查。
6.保密部门与政法、纪检、监察等部 门密切配合,加大了依法查处泄密事件的 力度。
(五)保密技术工作有了一定进展,技 术防范能力有所提高
1.党中央提出保密工作必须增强技术 含量,强化技术检查和技术防范手段,加 快实现保密工作现代化。
2.保密部门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依 靠各方面力量,在发展保密技术方面做了 大量工作,研制推广了一批保密技术检查 和防范的设备和设施。
3.组织开展了保密技术检查,对一些 泄密隐患和问题及时采取了措施。
三、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
背景:对我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监控和情报战略,窃密手段不断翻新,窃密活动十分猖獗。
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新技术发展使保密管理的对象、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泄密风险、泄密渠道和泄密隐患明显增多。保密管理体系不健全、手段不过硬、队伍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对新形势下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 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1.政治警觉性不高、敌情观念不强、保密意识淡薄。
2.对保密工作“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 要,忙起来不要”。
3.观念陈旧,认识滞后,认为保密工 作仅仅是管好文件。
(二)保密管理工作滞后
1.面对新形势下保密工作遇到的新情 况和新问题,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还相 对缺乏。一些保密法规尚需进一步完善。
2.对现行规定执行不严,保密纪律松 弛的问题比较突出。
3.对党政军机关、保密要害部门和涉 及国家秘密的重大活动、重要项目的管理 措施还不够得力。
4.对保密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不 够,对泄密事件的查处不够严厉,对泄密 犯罪的打击不够有力。
(三)保密技术防范落后
1.对涉密机关和保密要害部门应采取 的保密技术防范措施缺乏明确的要求。
2.保密技术防范装备的研制、开发和 应用工作进展迟缓,经费投入不足。
3.保密技术检查手段薄弱,发现泄密 隐患和泄密问题的能力不强。
(四)保密机构和人员力量薄弱
1.有些涉及国家秘密较多、保密工作 任务繁重的部门,长期没有专人从事保密 工作。
2.机构改革后一些市、县的保密机构 有所削弱。
3.在保密干部的配备上,有的数量不 够,有的素质不高。
第二节
当前保密工作的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以教育培训为先导、法规制度为基础、监督检查为保证、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现代保密管理体系,大幅提高保密教育培训能力、技术防范能力、检查查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
一、加强保密法制建设
健全保密法制,是加强保密工作的重要手 段。
1.在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保密法律、法规的 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现行保密法规、规章。
2.依法严肃查处泄密事件,狠狠打击泄露 和窃取国家秘密的犯罪行为。
二、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工作
保密宣传教育是保密工作的一项基础 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增 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
2.深入开展保密形势教育、保密法制 宣传教育和保密技术支持教育。
3.大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 众的保密观念,增强保密意识,自觉履行保密职责 和义务。
4.根据中央要求,将保密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干部院校、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
5.把保密教育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和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保密行政管理工作
在新形势下,保密工作要强化管理,强化服 务,而管理本身也就是服务。
1.研究保密工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新方 式,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保密 管理体制。
2.对保密工作实行全方位、分层次管理,对 涉及国家秘密安全或可能涉及国家秘密安全的事 项都要管理到位。
3.切实抓好涉及国家秘密的分布、流向和变 化等情况,实行国家秘密的动态管理。
4.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涉密人员的管理,把执行保密法纪的情况纳入干部考核内容。
5.突出重点,抓好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保密要 害部门的保密管理工作,真正建立起高效、科学 的保密管理体制。
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保密技术
加快发展保密技术,是对付高技术窃密手段 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保密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举 措。
1.对党政机关和保密要害部门装备必要的保 密技术设备、计算机及其网络保密管理、保密技 术检查标准等突出问题,制定规定或采取措施,统一规范,统一行动。
2.加快研制和开发保密技术防范设备,有计划、分层次地装备党政军机关和保 密要害部门。
3.保密部门要同安全、公安和其他有 关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加强保密技 术检查,增强发现泄密隐患的能力。
五、开展保密工作理论和政策研究
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窃 密活动的新动向和加强防范的新对策,探 索保密工作基本规律,研究改进保密管理 的新举措,制定各项保密工作的具体政策 和对策。
六、建设高素质保密干部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保密干 部队伍,是新时期保密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做 好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重要保证。
1.保密干部要努力学习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 基本方针,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乐于奉献,爱 岗敬业。
2.保密工作是一门科学,要求保密干部知识面 要宽、政治敏锐性和工作预见性要强,并具有一定 的组织协调和处置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加强学习培养,调整优化保密干部队伍 结构,使懂法律、懂管理、懂技术的干部占较大的 比例,增强保密队伍的战斗力。
4.加强保密干部培训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将 保密干部的定期培训、专项培训制度化、规范化,使保密干部保持头脑常清,知识常新,不断增强搞 好保密工作的本领。
思考题
1.当前对我实施窃密的特点是什么?
2.当前保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3.我国保密工作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4.保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