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2讲 中国古玉文化
第11章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3、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联系
根据中国古代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并根据见之于史册各种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大量传说,中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万物主宰说:这种说法将玉的地位推崇为万物的主宰;天地之精说:这种说法将玉形成归纳为天地之精华;道德楷模说:玉在礼仪上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种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因而玉被用作巫术活动的主要器具。玉还具有治病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这一认识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应具有相当的科学基础。这些说法就其实质来讲,是表明当时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相关,这一整套玉的理论完全是以玉论人,讲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形象。
11.2.2 品种和用途
中国古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品种日趋繁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家族。不同着眼点,可有不同的分类。本书仅从中国古玉的用途出发,对其品种及用途作简要介绍。
1、石器类
本应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但从玉石学的角度看,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玉器,因为许多石器都符合耐久、美丽等特征,考古发现的许多石器也是用今天的玉石材料制成的,同时它们也记录了当时人类行活状况的许多信息而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石器的主要品种有: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簇、石核、小石片、石砧、砸击石器、锤击石器、石锥、石纺轮、石钺、石耜、石铲、石锄、石犁、石戈、石凿、石锛、石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石臼、石珠、石环等。
2、礼乐器类
这类玉器各种中国古玉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古代进行祭祀活动、朝享、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中所用的玉器,其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
(1)玉璧:是“六瑞”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器。呈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环状实体部分称“肉”,孔洞部分称“好”。比例有严格的规定:《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之说。其形状如图11-2-1。玉璧的颜色为天蓝色,是礼天的玉器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苍璧礼天”之记载。
图 11-2-1 玉璧的形状和尺寸示意图图 11-2-2 玉琮和形状示意图
(2)玉琮:一种中间为圆筒状,外圈为正方或钝角四方形的器物,见图11-2-2。琮的材料要求为黄色,琮是礼地的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黄琮礼地”的记 82 载。玉琮的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穿孔代表天地之间的沟通。此外,玉琮还被用于符瑞、敛葬等。
(3)玉圭: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它是六瑞中最为每繁杂的一种重要礼器。若板状器顶端为平的,称平首圭,顶端为尖的则称尖首圭,其形状见(图11-2-3)。制作圭的材料要求是青色的,它是礼东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青圭礼东方”的记载。此外,玉圭还用于代表地位高低、符节、行使征守恤荒、和难聘女、治德结好、易行除慝等功用。
图11-2-3 圭的形状示意图
(4)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一端斜刃,另一端穿孔,《说文》云:“半圭为璋”。其形状见图11-2-4。玉璋也是六器之一,作璋的玉材要求其颜色是红色的,璋是礼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赤璋礼南方”的记载。
图11-2-4 璋的形状示意图
(5)玉璜:是一种圆心略缺的半圆形片状物,两端各有一孔。《说文》释璜:“半璧也”。但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璜仅三分之一璧(图11-2-5)。璜也是六器之一,且是其中样式最繁硕、数量最多和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礼乐玉器。做璜的玉材要求其颜色为黑色,璜是礼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玄璜礼北方”的记载。此外,玉璜也作为佩饰物。
图11-2-5 璜的形状示意图 图11-2-6 琥的形状示意图
(6)琥:是圆雕形片状体或饰虎纹形的虎形器(图11-2-6)。要求做琥的材料为白色,琥是礼西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白琥礼西方”的记载。同时,玉琥也是王候用以调兵的信物。
(7)珑:龙形玉器。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历代关于龙有无数神奇的传说。许慎《说文》中解释:“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秦汉以后,玉龙主要是作为“祷旱玉”,民间认为龙能呼风唤雨。
(8)玉磐:一种标准形制如矩形尺状的器物。中国上古时,玉磐是宫廷举行大礼秦乐时的主要打击乐器。
(9)玉册:是由数块扁平长条形玉片组成,上面书刻文字,内容有祭祀、明誓、悼文、记史等,是上层统治者的专用物。
3、佩饰类和装饰类
佩饰类和装饰类玉器的品种繁多,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大类。以下对其中几个常见的品种作进一步描述。
(1)瑷:圆形板状体,中间有一大孔,其孔径与其边缘之比为1:2,《尔雅》中有:“好倍肉,谓之瑷”可用证明。瑷主要作佩饰用,但也有其它用途,例如作请召的信物,《旬子》说:“召人以瑷”,还作为引导君王上阶之器,以免君王失坠等。
(2)环:形同璧,区别在于肉和好的比例,《尔雅》云:“肉好若一谓之环”。古人佩环是为了象征自始至终不渝的精神,除佩饰外,还用来传递回归、回还的信息。
(3)块:是一种带缺口的环形器,产于新石器时代,常作耳饰。古人佩块有两个含义:一是决断事物;二是表示断绝之意。
(2)冲牙:片状长牙形玉器,是佩带在人身较下部的玉器。
(3)玉翁仲:人形佩饰。传说翁仲姓阮,越南人,秦朝时来到中国,他体高魁梧,作战勇敢,攻无不克,为纪念他,人们将他的像制作成不同的雕塑和佩饰,并用来驱魔避邪、保全平安。
(4)玉刚卯、严卯:方柱形玉器。中间有一穿孔,一般是用白玉琢作,成双成对。严卯刻文曰:“疾曰严卯,帝今夔化,慎玺固伏,化兹灵殁,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汉代贵族习惯佩饰刚卯,认为可以去凶化吉。
(5)玉斛:角形圆柱体,《礼·内则》云:“左佩小玉斛,右佩大玉斛”,除佩饰外,还有实用价值。
(6)玉剑饰:用于剑及鞘上的装饰玉件,常见的有剑首、剑格、遂、剑等。(7)搬指:体作圆筒形,戴在手指上的玉饰。
(8)玉镯:是一种短筒形腕饰,为古代人们最早和最基本的装饰器件之一,故历代以来,流行不衰。
(9)玉带板(跨):佩带在腰部玉器,由许多玉片缀附在革带上而成,据说由唐高祖李渊所制。玉带板不但作佩饰,而且是身分和等级高低的标志。据《新唐书·东服志》记载:“三品官着金玉带,13跨;四品8跨;五品10跨;
六、七品官是银玉带9跨”。
84(10)玉人:人形玉饰品。品种很多,有各种人像、佛像、观音等古人佩玉人饰,一是纪念,二是为了保佑平安。
除上述之外,还有如玉鱼、玉片饰、玉坠、玉牌、玉锁、、玉发箍、玉簪、玉笄、玉帽花、玉带钩、玉带扣、玉提携、朝珠、手串、朝带、顶圈、香囊、兽形器、人首形器、飞天、方勒、生肖、法轮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4、兵器和仪仗器类
玉兵器和仪仗器主要出现在商、周两代,以商代前期最为突出。主要品种有玉戈、刀、戚、钺、牙璋、斧等(图11-2-7)。
图11-2-7 各类玉兵器示意图
5、葬玉类
葬玉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盛行于汉代。其品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陪葬之用,即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玉或专门为死者制造一些玉制品随死者葬于墓中,或是让死者灵魂得到安慰,或是让死者进入阴间仍能飞黄腾达、高官厚禄;第二类是专门的丧葬器,古人迷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丧葬品的主要品种有:
(1)玉衣:有称玉匣或玉柙,用金丝银丝或铜丝将上千块小玉片联串而成的衣服。玉衣起源于汉朝,分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级。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更次一级的用铜缕玉衣。
(2)玉含:是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器,含玉有蝉形玉、玉鱼、珠、玉贝等(图11-2-8)。
图11-2-8 几种玉葬器示意图
(3)玉塞:堵在死者九窍(两眼,耳,两鼻孔,口、前后阴)的玉器。塞耳鼻、前后阴者一般器形如棒,横截面或六角、八角或圆形,一端略细,一端略粗,眼塞一般是片状,男子则套以琮形器。
(4)玉握:葬死者时,执在死者手中的玉器。早期并无一定的规定,但汉代盛行握玉豚,即小猪。猪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家畜,是财富的象征。
6、陈设类
陈设类玉器始见于商、周,但以明清最为多见。主要品种有:
(1)玉山子,即以玉雕成一座小山,上面雕以树木、房屋和人物,最有名的玉山子是清代如“大禹治水图”等。
(2)玉鼎炉、瓶、壶,即是用玉制成的鼎、瓶(花瓶)和壶。一方面作陈设用,另一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如炉用以燃香。
(3)玉屏,是用玉雕琢成的方形或圆形片状玉器,上饰各种花纹,插于木座或玉座上。(4)玉辟邪,是一种神兽,其形象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并在西汉开始流行,被视为吉祥之物。
(5)玉花插,是仿自然的仿生玉雕品,明清两代多见,作品有鸣凤在竹,鹿鹤同春,松竹梅三友,双鱼,白苹等。玉花觚,仿青铜觚的玉雕器物。
(6)玉如意,形状为长柄钩,钩形扁圆。上饰有八仙过海,梅松竹图,鹤桃图,灵芝、万年青松等。
7、生活用器
主要指一些玉制器皿。最早始于商代,如玉茛。古玉中常见的玉器皿有:玉角杯、玉卮、玉奁、玉灯、玉羽觞、玉碗、碟、杯、瓶、文具(砚、笔、印盒、笔筒、笔架等)、酒具、玉璇玑等。
11.3 中国玉文化
11.3.1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1、什么是中国玉文化?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提出一些关于玉文化产生原因的看法,以便与鉴赏者交流。
(1)中华民族先民对美的原始追求:与旧石器时期的玉器相比,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既经过了打磨,又经过了穿孔,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又具有美观的效果。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已经能够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还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工艺,可祖先们竟为之实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年之久。从史学的观点看,这构成了划时代的标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或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美的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列祖列宗、86 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2)玉图腾与中国玉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被称为玉图腾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刻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拾遗记》卷一《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滨的穷桑之地,那里生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这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3)世系英雄与玉文化: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例如,传说炎帝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轩辕黄帝传说是他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的,国人至今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拾遗记·轩辕黄帝》中记载他曾“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诡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这说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唐尧是圣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著,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
(4)玉振之声与文学艺术:巫术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礼天祈福,祭祀祖先等等,《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就是证明,巫术活动的一般形式是巫师带领一群人边唱边舞边敲。而历史记载和分析表明,敲打的东西就是玉石,《尚书·舜典》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描述了古人进行巫术活动的情景,即敲击玉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人们模仿着百兽的动作,开始狂热地舞蹈。玉是当时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这一特征作为衡量玉石的标准,及“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活动在原始社会还是混为一体的,但到了阶级社会,便开始一分为二,发展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变成“乐”,巫术礼仪演变成“礼”。一是文学艺术,一是行政典章。玉从参与歌舞,巫术礼仪活动而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开端之一。
11.3.2 玉在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中国国家的产生与玉文化
国家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取决于许多因素。但通过对玉的研究明显看出,玉在中国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过极大的推动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它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2)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同任何国家产生一样,中国的国家历史也经历过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广泛出土于中国的各个地域,于是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这些现象在《山海经》和《尚书》中有很多描述。
(3)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4)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和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当作为工具、器物和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它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时,就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于是乎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统统产生出来了。玉器的产生要远早于其它材料的工艺品,它最易为上层建筑吸收和运用,客观上只有它具有较早地登上政治舞台的条件。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产出数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高,社会理论之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即国家意识)时,曾经大量溶进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玉文化与古代国家政治理论的联系
玉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政治理论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下列四方面内容:
(1)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说文·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注也。”董仲舒也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 88 通之者,王也。”《说文·段注》解释玉的字型为“三玉之连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另“皇”字则是“白”和“玉”的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参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秒,意味深刻。许多经学典著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参通”。《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本质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勾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2)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这一学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中,例如《周礼正义》引郑注日:“货,天地所化生,谓之玉也。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此外《白虎通义·考黜篇》、《财货源统》和《玉纪》等均有相同论述。
(3)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这种说法也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典型的有《说文》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行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礼记.聘义》中:“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知也;廉而不技,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君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也,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4)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崇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多。例《拾遗记·高辛》载:“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孟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东晋葛洪著《抢扑子》,其中《仙药》一卷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又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等等。
11.3.3 玉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文学、历史著作
玉对中国的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如前面提到的《山海经》,《拾遗记》等。这里再以以《三礼》和《红楼梦》为例来对玉与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1、玉与《三礼》
《三礼》是《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总称。它所叙述的内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是当时社会中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等的最高训条。它包含有当时帝王贵族及整个统治阶级的一整套礼节和仪式,也包含有建立这种教条的指导思想。“礼”在当时是用来巩固统治的严格制度,在后世则一直为封建伦理的依据,《三礼》对现代的思想和行为道德规范仍有重大影响。这样重要的《三礼》中关于玉的论述相当多,可以说玉是《三
礼》的重要内容,仅以《周礼》而言,玉的规定达数十条,如果把这一部分文字抽出来,足以汇成一部关于我国古玉器从理论到使用各方面的较完整的历史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了我国古玉理论、分类及使用规定;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诸领域;就其用途方式而言,它遍及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所能表示的功能而言,它可代表天地鬼神、王权象征、国家财政、人格化身等。正因为《三礼》对玉的关系极大,姚士奇先生提出了“三礼玉论”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如下:
(1)管玉机构(玉府):《周礼》明确规定,玉府属于天官,其人员组成:“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共78人。对玉府藏玉责能,《周礼》也说得很清楚;“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斋则共食玉;大丧其含玉复衣裳角枕角泗;若合诸侯则共珠磐玉敦;凡玉之好赐共其货贿”。《周礼》还有一介官名叫典瑞,隶属于春宫,专门管理玉瑞和玉器。“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辩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
(2)六器与六瑞:六器与六瑞是古代最重要的礼器,《周礼》也有明确记戴。《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3)玉的用途:《三礼》根据用途将玉分成礼用器、祭用器、丧葬用器、佩用器、财货用、军用器、节用器、嵌用类、食用、乐用等类型
(4)用玉规定:《三礼》还对玉的具体使用方式定下了人人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其内容包括:鉴玉尚质:即要求玉制品雕刻朴素少纹,着重突出玉的美质,《礼记》有这样的说法,“大圭不琢,美其质也”;执玉尚谨:要求执持用玉时必须严肃认真,不得马虎随便,《礼记·曲礼》是这样讲的,“惟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受珠玉者以鞠,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执玉,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器,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用玉尚慎:古之用玉,公礼用私礼要严格分开,不得混同使用。
总之,《三礼》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历史著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中众多关于玉的论述是我们研究中国玉文化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2、玉与《红楼梦》
在中国历史上,《红楼梦》是另一部著名的与玉关系密切的著作。作者曹雪芹举家食粥,十年辛苦,泪尽而逝,方哭成《红楼梦》此书,洋洋百万多言。此书原名《石头记》,即从一小小的石头“通灵宝玉”的出土写起,到此石头的失踪而结束,全书借此全面否定了自古被尊为天地之主宰、天地之精的玉器理论观念,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红学的爱好者,还是古玉文化的爱好者,都有必要从这一角度深入进行一番研究,以进一步深刻理解《红楼梦》这一宏篇巨著的价值和写作的艺术手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的理解,对玉与《红楼梦》的关系提出几点看法,目的是抛玉引玉,以便引出广大鉴赏者更多的精辟见解。
1、《红楼梦》借“通灵宝玉”对传统玉观念和学说进行了无情嘲讽和否定
通读《红楼梦》,联系到中国传统玉文化理论。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书中“通灵宝玉”的诞生和最终的结局是对封建社会中玉是天地主宰和天地之精学说的无情嘲讽和否定。我们从下列几方面得到验证:
90(1)书中的“通灵宝玉”原是娲皇炼制而成,可谓是是天地之精华,但虽经锻炼,而无才补天,继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记,使之堕落凡胎,遂由小儿衔之而带入红尘。说明玉并非像历代统治阶级宣染的玉是天地之主宰。
(2)是宣扬“人玉一体”。书中大凡讲到宝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为贾宝玉本人。而若干关于贾宝玉的情节,又似乎是在讲那块“通灵”的历史。这直接了当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一套玉石理论实际就是宣扬统治阶级本身。
(3)“通灵”的经历和顽石历劫,不仅象征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历程,并且还映照着贾府的盛衰,意味着封建统治的中落。
(4)“借玉非今”。书中讲到:作者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也。这一个“借”字,证明那“通灵”并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过权且借来一用罢了。但书中借来的“通灵”却和传统的玉理论大不相同了。玉历来被誉为能辟邪除崇,永保吉祥之物,而书中的“通灵”却喻示着覆灭和消亡;作者描写贾宝玉衔玉而诞,显然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说明“通灵”所预示的覆灭又是由于违反客观规律所至。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说教来塑造人物形象,又用畿伟的手法来预示情节,借一块通灵宝玉,让吉祥的玉石来象征主人公的温柔富贵。但到最后,却又用完全相反的结局来说明其纯属无稽,它既不能保住贾府世袭的荣华,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玉文化中关于玉石起源的理论,创作了一个从顽石到宝玉再到顽石的梦幻,使之贯穿于全书的情节之中,实际上是对传统玉论的彻底批判和无情嘲讽。
2、“通灵”的褒贬是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斗争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各色人等,对一块“仙寿恒昌”的宝玉视之如命者有之,嫉如寇仇者亦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鄙夷唾弃者亦有之。例如贾府最
高统治者贾母曾直接宣称“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当宝玉丢失时,立即悬出一万两银子的赏格以寻求宝玉。实际上,贾母不仅把“通灵宝玉”视作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也视此作为贾府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命根子。
北静王路祭秦可卿,指名要见宝玉,声言“久欲一见为快”,直至见了,连称名不虚传。后来还特意仿造了一件膺品供贾宝玉玩耍,这无疑是代表了一班王公大臣对玉的崇拜心理。
持褒玉态度的人们,主要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这些人的命运和封建王朝的命运连在一起。
而持贬玉态度的人也大有人在,连贾宝玉本人也包括在内,他曾骂到:“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我已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等等。
鸳鸯抗婚,哭诉于老太君之前,竟有一句惊天动地之词:“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这都对吉祥权威的宝玉进行了鞭笞,以对封建社会进行反抗和斗争。
3、以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研究为起点,结合作者对通灵宝玉的诞生与历劫的描述的研究,是进行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由于《红楼梦》博大精深,历史、文学、政治价值巨大,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红学研究的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的学者,较少有宝石学家来参与这项研究。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红学取得新的进展的途径。为了担起这方面的历史责任,我们从事玉石学研究的人应当仁不让。
第二篇:宝石学概论 第12讲 中国古玉文化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第11章 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3、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联系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根据中国古代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并根据见之于史册各种神话故事和流传于民间的大量传说,中国古代关于玉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五种说法:万物主宰说:这种说法将玉的地位推崇为万物的主宰;天地之精说:这种说法将玉形成归纳为天地之精华;道德楷模说:玉在礼仪上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种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因而玉被用作巫术活动的主要器具。玉还具有治病以及延年益寿的功能。这一认识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应具有相当的科学基础。这些说法就其实质来讲,是表明当时玉的认识与政治、文化意识或道德标准密切相关,这一整套玉的理论完全是以玉论人,讲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形象。
11.2.2 品种和用途
中国古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品种日趋繁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家族。不同着眼点,可有不同的分类。本书仅从中国古玉的用途出发,对其品种及用途作简要介绍。
1、石器类
本应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但从玉石学的角度看,它们是一类特殊的玉器,因为许多石器都符合耐久、美丽等特征,考古发现的许多石器也是用今天的玉石材料制成的,同时它们也记录了当时人类行活状况的许多信息而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石器的主要品种有:石核石器、石片石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簇、石核、小石片、石砧、砸击石器、锤击石器、石锥、石纺轮、石钺、石耜、石铲、石锄、石犁、石戈、石凿、石锛、石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石臼、石珠、石环等。
2、礼乐器类
这类玉器各种中国古玉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古代进行祭祀活动、朝享、交聘、军旅等礼仪活动中所用的玉器,其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
(1)玉璧:是“六瑞”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礼器。呈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环状实体部分称“肉”,孔洞部分称“好”。比例有严格的规定:《尔雅》有:“肉倍好,谓之璧”之说。其形状如图11-2-1。玉璧的颜色为天蓝色,是礼天的玉器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苍璧礼天”之记载。
图 11-2-1 玉璧的形状和尺寸示意图图 11-2-2 玉琮和形状示意图
(2)玉琮:一种中间为圆筒状,外圈为正方或钝角四方形的器物,见图11-2-2。琮的材料要求为黄色,琮是礼地的品种,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黄琮礼地”的记载。玉琮的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穿孔代表天地之间的沟通。此外,玉琮还被用于符瑞、敛葬等。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3)玉圭: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它是六瑞中最为每繁杂的一种重要礼器。若板状器顶端为平的,称平首圭,顶端为尖的则称尖首圭,其形状见(图11-2-3)。制作圭的材料要求是青色的,它是礼东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青圭礼东方”的记载。此外,玉圭还用于代表地位高低、符节、行使征守恤荒、和难聘女、治德结好、易行除慝等功用。
图11-2-3 圭的形状示意图
(4)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体器物,一端斜刃,另一端穿孔,《说文》云:“半圭为璋”。其形状见图11-2-4。玉璋也是六器之一,作璋的玉材要求其颜色是红色的,璋是礼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赤璋礼南方”的记载。
图11-2-4 璋的形状示意图
(5)玉璜:是一种圆心略缺的半圆形片状物,两端各有一孔。《说文》释璜:“半璧也”。但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表明,大多数璜仅三分之一璧(图11-2-5)。璜也是六器之一,且是其中样式最繁硕、数量最多和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礼乐玉器。做璜的玉材要求其颜色为黑色,璜是礼北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玄璜礼北方”的记载。此外,玉璜也作为佩饰物。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图11-2-5 璜的形状示意图 图11-2-6 琥的形状示意图
(6)琥:是圆雕形片状体或饰虎纹形的虎形器(图11-2-6)。要求做琥的材料为白色,琥是礼西方的器物,因此《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白琥礼西方”的记载。同时,玉琥也是王候用以调兵的信物。
(7)珑:龙形玉器。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历代关于龙有无数神奇的传说。许慎《说文》中解释:“龙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秦汉以后,玉龙主要是作为“祷旱玉”,民间认为龙能呼风唤雨。
(8)玉磐:一种标准形制如矩形尺状的器物。中国上古时,玉磐是宫廷举行大礼秦乐时的主要打击乐器。
(9)玉册:是由数块扁平长条形玉片组成,上面书刻文字,内容有祭祀、明誓、悼文、记史等,是上层统治者的专用物。
3、佩饰类和装饰类
佩饰类和装饰类玉器的品种繁多,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大类。以下对其中几个常见的品种作进一步描述。
(1)瑷:圆形板状体,中间有一大孔,其孔径与其边缘之比为1:2,《尔雅》中有:“好倍肉,谓之瑷”可用证明。瑷主要作佩饰用,但也有其它用途,例如作请召的信物,《旬子》说:“召人以瑷”,还作为引导君王上阶之器,以免君王失坠等。
(2)环:形同璧,区别在于肉和好的比例,《尔雅》云:“肉好若一谓之环”。古人佩环是为了象征自始至终不渝的精神,除佩饰外,还用来传递回归、回还的信息。
(3)块:是一种带缺口的环形器,产于新石器时代,常作耳饰。古人佩块有两个含义:一是决断事物;二是表示断绝之意。
(2)冲牙:片状长牙形玉器,是佩带在人身较下部的玉器。
(3)玉翁仲:人形佩饰。传说翁仲姓阮,越南人,秦朝时来到中国,他体高魁梧,作战勇敢,攻无不克,为纪念他,人们将他的像制作成不同的雕塑和佩饰,并用来驱魔避邪、保全平安。
(4)玉刚卯、严卯:方柱形玉器。中间有一穿孔,一般是用白玉琢作,成双成对。严卯刻文曰:“疾曰严卯,帝今夔化,慎玺固伏,化兹灵殁,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汉代贵族习惯佩饰刚卯,认为可以去凶化吉。
(5)玉斛:角形圆柱体,《礼·内则》云:“左佩小玉斛,右佩大玉斛”,除佩饰外,还有实用价值。
(6)玉剑饰:用于剑及鞘上的装饰玉件,常见的有剑首、剑格、遂、剑等。(7)搬指:体作圆筒形,戴在手指上的玉饰。
(8)玉镯:是一种短筒形腕饰,为古代人们最早和最基本的装饰器件之一,故历代以来,流行不衰。
(9)玉带板(跨):佩带在腰部玉器,由许多玉片缀附在革带上而成,据说由唐高祖李渊所制。玉带板不但作佩饰,而且是身分和等级高低的标志。据《新唐书·东服志》记载:“三品官着金玉带,13跨;四品8跨;五品10跨;
六、七品官是银玉带9跨”。
(10)玉人:人形玉饰品。品种很多,有各种人像、佛像、观音等古人佩玉人饰,一是纪念,二是为了保佑平安。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除上述之外,还有如玉鱼、玉片饰、玉坠、玉牌、玉锁、、玉发箍、玉簪、玉笄、玉帽花、玉带钩、玉带扣、玉提携、朝珠、手串、朝带、顶圈、香囊、兽形器、人首形器、飞天、方勒、生肖、法轮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4、兵器和仪仗器类
玉兵器和仪仗器主要出现在商、周两代,以商代前期最为突出。主要品种有玉戈、刀、戚、钺、牙璋、斧等(图11-2-7)。
图11-2-7 各类玉兵器示意图
5、葬玉类
葬玉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盛行于汉代。其品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陪葬之用,即将死者生前使用的玉或专门为死者制造一些玉制品随死者葬于墓中,或是让死者灵魂得到安慰,或是让死者进入阴间仍能飞黄腾达、高官厚禄;第二类是专门的丧葬器,古人迷信“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丧葬品的主要品种有:
(1)玉衣:有称玉匣或玉柙,用金丝银丝或铜丝将上千块小玉片联串而成的衣服。玉衣起源于汉朝,分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级。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更次一级的用铜缕玉衣。
(2)玉含:是放入死者口中的玉器,含玉有蝉形玉、玉鱼、珠、玉贝等(图11-2-8)。
图11-2-8 几种玉葬器示意图
(3)玉塞:堵在死者九窍(两眼,耳,两鼻孔,口、前后阴)的玉器。塞耳鼻、前后阴者一般器形如棒,横截面或六角、八角或圆形,一端略细,一端略粗,眼塞一般是片状,男子则套以琮形器。
(4)玉握:葬死者时,执在死者手中的玉器。早期并无一定的规定,但汉代盛行握玉豚,即小猪。猪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家畜,是财富的象征。
6、陈设类
陈设类玉器始见于商、周,但以明清最为多见。主要品种有: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1)玉山子,即以玉雕成一座小山,上面雕以树木、房屋和人物,最有名的玉山子是清代如“大禹治水图”等。
(2)玉鼎炉、瓶、壶,即是用玉制成的鼎、瓶(花瓶)和壶。一方面作陈设用,另一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如炉用以燃香。
(3)玉屏,是用玉雕琢成的方形或圆形片状玉器,上饰各种花纹,插于木座或玉座上。(4)玉辟邪,是一种神兽,其形象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并在西汉开始流行,被视为吉祥之物。
(5)玉花插,是仿自然的仿生玉雕品,明清两代多见,作品有鸣凤在竹,鹿鹤同春,松竹梅三友,双鱼,白苹等。玉花觚,仿青铜觚的玉雕器物。
(6)玉如意,形状为长柄钩,钩形扁圆。上饰有八仙过海,梅松竹图,鹤桃图,灵芝、万年青松等。
7、生活用器
主要指一些玉制器皿。最早始于商代,如玉茛。古玉中常见的玉器皿有:玉角杯、玉卮、玉奁、玉灯、玉羽觞、玉碗、碟、杯、瓶、文具(砚、笔、印盒、笔筒、笔架等)、酒具、玉璇玑等。
11.3 中国玉文化
11.3.1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1、什么是中国玉文化?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中国玉文化的产生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提出一些关于玉文化产生原因的看法,以便与鉴赏者交流。
(1)中华民族先民对美的原始追求:与旧石器时期的玉器相比,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既经过了打磨,又经过了穿孔,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又具有美观的效果。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已经能够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还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工艺,可祖先们竟为之实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年之久。从史学的观点看,这构成了划时代的标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或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美的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列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2)玉图腾与中国玉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被称为玉图腾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刻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拾遗记》卷一《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滨的穷桑之地,那里生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这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3)世系英雄与玉文化: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例如,传说炎帝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轩辕黄帝传说是他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的,国人至今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拾遗记·轩辕黄帝》中记载他曾“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诡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这说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唐尧是圣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著,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
(4)玉振之声与文学艺术:巫术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礼天祈福,祭祀祖先等等,《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就是证明,巫术活动的一般形式是巫师带领一群人边唱边舞边敲。而历史记载和分析表明,敲打的东西就是玉石,《尚书·舜典》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描述了古人进行巫术活动的情景,即敲击玉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人们模仿着百兽的动作,开始狂热地舞蹈。玉是当时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这一特征作为衡量玉石的标准,及“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活动在原始社会还是混为一体的,但到了阶级社会,便开始一分为二,发展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变成“乐”,巫术礼仪演变成“礼”。一是文学艺术,一是行政典章。玉从参与歌舞,巫术礼仪活动而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开端之一。
11.3.2 玉在古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中国国家的产生与玉文化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国家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取决于许多因素。但通过对玉的研究明显看出,玉在中国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过极大的推动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它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2)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同任何国家产生一样,中国的国家历史也经历过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广泛出土于中国的各个地域,于是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这些现象在《山海经》和《尚书》中有很多描述。
(3)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4)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和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当作为工具、器物和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它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时,就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于是乎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统统产生出来了。玉器的产生要远早于其它材料的工艺品,它最易为上层建筑吸收和运用,客观上只有它具有较早地登上政治舞台的条件。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产出数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高,社会理论之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即国家意识)时,曾经大量溶进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玉文化与古代国家政治理论的联系
玉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政治理论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下列四方面内容:
(1)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说文·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注也。”董仲舒也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88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王也。”《说文·段注》解释玉的字型为“三玉之连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另“皇”字则是“白”和“玉”的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参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秒,意味深刻。许多经学典著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参通”。《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本质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勾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2)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这一学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中,例如《周礼正义》引郑注日:“货,天地所化生,谓之玉也。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此外《白虎通义·考黜篇》、《财货源统》和《玉纪》等均有相同论述。
(3)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这种说法也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典型的有《说文》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行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
《礼记.聘义》中:“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知也;廉而不技,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君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也,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4)辟邪除崇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崇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多。例《拾遗记·高辛》载:“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孟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东晋葛洪著《抢扑子》,其中《仙药》一卷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又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等等。
11.3.3 玉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文学、历史著作
玉对中国的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如前面提到的《山海经》,《拾遗记》等。这里再以以《三礼》和《红楼梦》为例来对玉与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1、玉与《三礼》
《三礼》是《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总称。它所叙述的内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是当时社会中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等的最高训条。它包含有当时帝王贵族及整个统治阶级的一整套礼节和仪式,也包含有建立这种教条的指导思想。“礼”在当时是用来巩固统治的严格制度,在后世则一直为封建伦理的依据,《三礼》对现代的思想和行为道德规范仍有重大影响。这样重要的《三礼》中关于玉的论述相当多,可以说玉是《三礼》的重要内容,仅以《周礼》而言,玉的规定达数十条,如果把这一部分文字抽出来,足以汇成一部关于我国古玉器从理论到使用各方面的较完整的历史文献。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了我国古玉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 理论、分类及使用规定;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诸领域;就其用途方式而言,它遍及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车服、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就其所能表示的功能而言,它可代表天地鬼神、王权象征、国家财政、人格化身等。正因为《三礼》对玉的关系极大,姚士奇先生提出了“三礼玉论”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如下:
(1)管玉机构(玉府):《周礼》明确规定,玉府属于天官,其人员组成:“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共78人。对玉府藏玉责能,《周礼》也说得很清楚;“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斋则共食玉;大丧其含玉复衣裳角枕角泗;若合诸侯则共珠磐玉敦;凡玉之好赐共其货贿”。《周礼》还有一介官名叫典瑞,隶属于春宫,专门管理玉瑞和玉器。“典瑞掌玉瑞玉器之藏,辩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
(2)六器与六瑞:六器与六瑞是古代最重要的礼器,《周礼》也有明确记戴。《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恒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3)玉的用途:《三礼》根据用途将玉分成礼用器、祭用器、丧葬用器、佩用器、财货用、军用器、节用器、嵌用类、食用、乐用等类型
(4)用玉规定:《三礼》还对玉的具体使用方式定下了人人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定。其内容包括:鉴玉尚质:即要求玉制品雕刻朴素少纹,着重突出玉的美质,《礼记》有这样的说法,“大圭不琢,美其质也”;执玉尚谨:要求执持用玉时必须严肃认真,不得马虎随便,《礼记·曲礼》是这样讲的,“惟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受珠玉者以鞠,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执玉,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器,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用玉尚慎:古之用玉,公礼用私礼要严格分开,不得混同使用。
总之,《三礼》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历史著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中众多关于玉的论述是我们研究中国玉文化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2、玉与《红楼梦》
在中国历史上,《红楼梦》是另一部著名的与玉关系密切的著作。作者曹雪芹举家食粥,十年辛苦,泪尽而逝,方哭成《红楼梦》此书,洋洋百万多言。此书原名《石头记》,即从一小小的石头“通灵宝玉”的出土写起,到此石头的失踪而结束,全书借此全面否定了自古被尊为天地之主宰、天地之精的玉器理论观念,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红学的爱好者,还是古玉文化的爱好者,都有必要从这一角度深入进行一番研究,以进一步深刻理解《红楼梦》这一宏篇巨著的价值和写作的艺术手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的理解,对玉与《红楼梦》的关系提出几点看法,目的是抛玉引玉,以便引出广大鉴赏者更多的精辟见解。
1、《红楼梦》借“通灵宝玉”对传统玉观念和学说进行了无情嘲讽和否定
通读《红楼梦》,联系到中国传统玉文化理论。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书中“通灵宝玉”的诞生和最终的结局是对封建社会中玉是天地主宰和天地之精学说的无情嘲讽和否定。我们从下列几方面得到验证:
(1)书中的“通灵宝玉”原是娲皇炼制而成,可谓是是天地之精华,但虽经锻炼,而无才补天,继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记,使之堕落凡胎,遂由小儿衔之而带入红尘。说明玉并非像历代统治阶级宣染的玉是天地之主宰。
中国首饰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中国首饰论坛:http://bbs.001gem.com数据库:http://data.001gem.com(2)是宣扬“人玉一体”。书中大凡讲到宝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为贾宝玉本人。而若干关于贾宝玉的情节,又似乎是在讲那块“通灵”的历史。这直接了当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一套玉石理论实际就是宣扬统治阶级本身。
(3)“通灵”的经历和顽石历劫,不仅象征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历程,并且还映照着贾府的盛衰,意味着封建统治的中落。
(4)“借玉非今”。书中讲到:作者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也。这一个“借”字,证明那“通灵”并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过权且借来一用罢了。但书中借来的“通灵”却和传统的玉理论大不相同了。玉历来被誉为能辟邪除崇,永保吉祥之物,而书中的“通灵”却喻示着覆灭和消亡;作者描写贾宝玉衔玉而诞,显然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说明“通灵”所预示的覆灭又是由于违反客观规律所至。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说教来塑造人物形象,又用畿伟的手法来预示情节,借一块通灵宝玉,让吉祥的玉石来象征主人公的温柔富贵。但到最后,却又用完全相反的结局来说明其纯属无稽,它既不能保住贾府世袭的荣华,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玉文化中关于玉石起源的理论,创作了一个从顽石到宝玉再到顽石的梦幻,使之贯穿于全书的情节之中,实际上是对传统玉论的彻底批判和无情嘲讽。
2、“通灵”的褒贬是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斗争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各色人等,对一块“仙寿恒昌”的宝玉视之如命者有之,嫉如寇仇者亦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鄙夷唾弃者亦有之。例如贾府最
高统治者贾母曾直接宣称“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当宝玉丢失时,立即悬出一万两银子的赏格以寻求宝玉。实际上,贾母不仅把“通灵宝玉”视作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也视此作为贾府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命根子。
北静王路祭秦可卿,指名要见宝玉,声言“久欲一见为快”,直至见了,连称名不虚传。后来还特意仿造了一件膺品供贾宝玉玩耍,这无疑是代表了一班王公大臣对玉的崇拜心理。
持褒玉态度的人们,主要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这些人的命运和封建王朝的命运连在一起。
而持贬玉态度的人也大有人在,连贾宝玉本人也包括在内,他曾骂到:“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我已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等等。
鸳鸯抗婚,哭诉于老太君之前,竟有一句惊天动地之词:“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这都对吉祥权威的宝玉进行了鞭笞,以对封建社会进行反抗和斗争。
3、以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研究为起点,结合作者对通灵宝玉的诞生与历劫的描述的研究,是进行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由于《红楼梦》博大精深,历史、文学、政治价值巨大,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红学研究的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的学者,较少有宝石学家来参与这项研究。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红学取得新的进展的途径。为了担起这方面的历史责任,我们从事玉石学研究的人应当仁不让。
第三篇:第01讲 绪论及上古文化
中国历史与文化
运城学院外语系
第一讲 绪论:中国文化概观及上古文化史
(2课时)
一、教学计划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绪论:中国文化概观及上古文化史(2课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6课时)大汉王朝及儒道之争(2课时)
东西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文化(2课时)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大繁荣(6课时)唐末文化(2课时)
宋元时期的中国文化(4课时)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衰落(4课时)清末及明国时期西学东渐(2课时)
二、题解
(一)历史
1.释义:历,过也。—《说文》;史,记事者也。—《说文》。历史就是把过去发生的事记载下来。
2.为什么要学历史?
①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孔子家语》)“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
(二)文化
文,本义:花纹;纹理。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化,本义:变化,改变。化,教行也。—《说文》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文化”在汉语里的本义是以美好的东西进行教育,即以外力影响人的内在素质而使内在境界向好的方向发生变化。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culture)含义主要来自于西方。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以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金炳华 1534)
(三)历史与文化之关系
历史是人的历史,文化是人的文化,历史反映和影响文化,文化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以文化的观点来看,整个人类历史表面在外面就是一部文化在苦苦挣扎在痛苦中呻吟的历史,从精神的层面看则是人内心中的魔鬼与天使战斗的历史。
(四)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①卷第三,观周第十一,p72 of 6 中国历史与文化
运城学院外语系
三、中国文化概观
(一)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期宗族中的一位姓何的所作的青铜器“何尊”,内有铭文122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云云。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我要住在这天下的中央地区,统治民众。《尚书•梓材第十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这是周公对康叔的诰训,时代为周成王前期。《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② 止,呢,语助词。汔qì,几乎,差不多。人民已经很辛苦了,也该休息一下了。这样对周天子管辖的地区有好处,也可以安定四方的诸侯。
1.定义:概括其要义和特点,就是中华民族经过很长历史时期创造并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的了,包含有入世出世两个大方面的,以生命的理想存在状态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财富的总合。(与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最大不同可以概括为“和合”,即一元的世界观,西方则是“区别”,即二元或多元的世界观。)2.中国文化的主要派别:儒道释三家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它以孝悌为基础,以“内圣外王”为个人最高人生追求,以建设和谐的大同社会为理想。道佛两家以出世的思想为主,是中国文化另外两大主流。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个人:自度度人,自觉觉他。慈悲、智慧、平等、觉悟。
(二)中国文化之演进
中国文化发源于周前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自秦而汉承上启下,在汉末开始吸收融合印度泊来之佛教文化,大繁荣于隋唐时期,然后经历五代战乱,宋元沉积,明清衰落,最后于满清末年遇西学东渐受到冲击,历经数千年之风雨。在历经无数政权更替后甚至遭遇外族入侵都未曾中断,历史证明了她顽强的生命力。目前中国文化正处于再次复兴的关键时期。
文化之发展需要时间,中国文化的优势就在于经过数千年的积累,确达到博大精深的程度。不继承其中的优秀成果,发展就没有基础。不过,任何东西放久了都难免会变质,越是好东西,坏得就越厉害。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4] 8-9)
四、上古简史:从“大同社会”到“小康之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译文:
在上古所遵行的社会准则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德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 ②,《诗经·民劳》之“惠此中国”,是周厉王时期的诗,比成王晚了两百年左右。至于利簋,有铭文32字,其中根本就没有“中国”二字。of 6 中国历史与文化
运城学院外语系
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够终其天年,中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是为独自享用;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
(一)三皇五帝(有多种说法):
传说中的三皇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到5千年之间。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传说中的五帝生活在约公元前26世纪到公元前22世纪之间。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黄帝之子)、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至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sì)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史记﹒五帝本记第一》)
(二)唐尧、虞舜、夏禹为“禅让”传位。禅让的传说使中国文化中有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大禹,姓姒,号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禹的家世比较显赫,“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是皇室血统,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尧帝的时代任用,舜帝时被放逐。禹在舜帝时为司空,其主要工作是治水,继续其父未竟的事业。
(三)奴隶制国家
1.公元前21世纪,禹禅让帝位于益,诸侯拥护启。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世袭国家。公天下,“天下为公”—家天下,“天下为家”。
启传位于子孙,在中国开了一个“私”的坏头。不过“家天下”是不是从启开始是一个问题,因为黄帝他们好像也是世袭。
2.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汤灭夏告诉后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四、上古文化
※先民于上古之最重要贡献为汉字的创立。现在发现的最古文字一为殷商时期的甲古文,可能是记载占卜用的;一为鼎等器物上的铭文,称为“金文”,目的是为垂范后世。目前发现最早的甲骨文为淮河流域的“贾湖遗址”,17个器物上发现20多个单字,可能为公元前7000年以前的文字,但关于时代存在争议。发掘甲骨文最多的为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自1928年发现,1936年始发现大批甲骨文,一次发掘17000片甲骨文。
(一)周易
1.什么是周易?又称为《易经》中国文化中最古老的典籍之一,“群经之首”,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中国文化的基础。
“易”,简易,变易,不易。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认为上日下月,易代表日月of 6 中国历史与文化
运城学院外语系
运行即阴阳变化的规律。这说明易经讲的是太阳系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规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凖,平也。—《说文》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注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
《易经》之人文精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2.伏羲创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周公作卦、爻辞。一说卦辞为文王所作。3.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周礼·大卜》)《连山》为神农易,以艮卦开始,神农也称“连山氏”/“列山氏”,《归藏》为黄帝易,以坤卦开始,黄帝也称“归藏氏”。汉儒郑玄认为,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易名为《周易》。一般认为《连山》、《归藏》已经失传。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可能是《连山》、《归藏》易的遗留。4.十翼:《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据说为孔子所作,可能是孔门弟子的作品。
《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彖传》是解释卦辞的。《象传》是以形象来解释卦辞和爻辞的。子夏曾讲易于河东/西?《子夏易传》 5.读易之方法,先象后辞,先象后名。“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易经·系辞传》)
6.入门参考书: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易经杂说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焦氏易林注/左传国语易象释
(二)尚书
1.《尚书》是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gào)、誓、命等文献的集合。“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③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róng)、《西伯戡kān黎》④;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可能是后人的著述。
(三)商代“文明”
1.甲骨文中保存了中国目前发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因为殷墟是在河南安阳,即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后的地方,因此,中华“文明”能够证明的历史为3400年。(1400+2000)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史上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2.“金文”:夏商周为介于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的“铜器时代”或者说“青铜时代”。铜器主要有礼器和兵器两种,因为造价太高,青铜农具很少,与后来的铁器不同。青铜器首先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很高,因为精美的铜器其制作之精良与装饰之华美与细腻,今天的科技都很难复制。此外,铜器内部往往都有铭文,是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四)总结: 1.夏朝“尚忠”,朴实诚笃的人文文化。殷商“尚鬼”,以“神道设教”以辅政治之不足,为墨家文化的渊源。汉后道教天、神、人、鬼思想即是远承夏商。周代建立中国人文的 ③商代祭祀的名称。指祭祀之后第二天又进行的祭祀 ④用武力平定[quell;supress]戡,克也。—《尔雅》 of 6 中国历史与文化
运城学院外语系
文化。孔子说: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⑤ 2.《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可以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容最精辟的概括。
五、作业:
1.如何认为周代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如何看待这一文化遗产? 3.《尚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4.阅读: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南怀瑾.易经杂说[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六、补充材料:
(一)关于历史
维特克是德国的一位历史学家,和马克思私交甚笃。马克思女儿燕妮,每次见到维特克,总要听他讲历史故事。一次,燕妮问维特克:“你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把人类的历史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吗?”维特克说:“不必,只要四句话就够了。”这四句话是——⑴上帝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疯狂。⑵时间是筛子,最终会筛去一切渣滓。⑶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得更茂盛。⑷天黑透了的时候,更能看得见星光。
(二)大同与小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礼记正义: [疏]“大道”至“大同”。○正义曰:既云见其遗记,此以下说记中之事,故此先明五帝时也。○“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是也。○“选贤与能”者,曏明不私传天位,此明不世诸侯也,国不传世,唯选贤与能也,黜四凶、举十六相之类是也。郑注《乡大夫》云:“贤者,有德行者;能者,有道艺者。”四凶:共工、驩兜、鲧、三苗。十六相,八元谓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八恺谓苍舒、隤岂攵、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也。○“讲信脩睦”者,讲,谈说也。信,不欺也。脩,习。睦,亲也。世淳无欺,谈说辄有信也。故哀公问周丰云“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是也。又凡所行习,皆亲睦也,故《孝经》云“民用和睦”是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者,君既无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独亲己亲,不独子已子。使老有所终者,既四海如一,无所独亲,故天下之老者皆得赡养,终其馀年也。○“壮有所用”者,壮,谓年齿盛壮者也。所用,谓不爱其力以奉老幼也。亦重任分轻任并,班白者不提挈是也。○“幼有所长”者,无所独子,故天下之幼,皆获养长以成人也。○“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者,壮不爱力,故四者无告及有疾者,皆获恤养也。○“男有分”者,分,职也。无才者耕,有能者仕,各当其职,无失分也。○“女有归”者,女谓嫁为归。君上有道,不为失时,故有归也。若失时者,则《诗》卫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是失时也。故注云:“皆得良奥之家。”○“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已”者,货,谓财货也。既天下共之,不独藏府库,但若人不收录,弃掷山林,则物坏世穷,无所资用,故各收宝而藏之。是恶弃地耳,非是藏之为巳,有乏 ⑤(1)监(jiàn):通“鉴”,借鉴、参照。於:对。二代:指夏朝和商朝的礼义制度。(2)郁郁:华美繁盛的样子。文:华美。(3)从:跟随(含有借鉴的意思)。of 6 中国历史与文化
运城学院外语系
者便与也。○“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巳”者,力,谓为事用力。言凡所事,不惮劬劳,而各竭筋力者,正是恶於相欺,惜力不出於身耳。非是欲自营赡。故云“不必为己”也。○“是故谋闭而不兴”者,兴,起也。夫谋之所起,本为鄙诈。今既天下一心,如亲如子,故图谋之事,闭塞而不起也。“盗窃乱贼而不作”者,有乏辄与,则盗窃焉施?有能必位,则乱贼何起作也?○“故外户而不闭”者,扉从外阖也。不闭者,不用关闭之也,重门击柝,本御暴客。既无盗窃乱贼,则户无俟於闭也,但为风尘入寝,故设扉耳。无所捍拒,故从外而掩也。○“是谓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注“禅位”至“亲也”。○正义曰:“禅位授圣”,谓尧授舜也。不家之者,谓不以天位为己家之有授子也。天位尚不为己有,诸侯公卿大夫之位灼然与天下共之,故选贤与能也。己子不才,可舍子立他人之子,则废朱均而禅舜禹是也。然巳亲不贤,岂可废已亲而事他人之亲?但位是天位,子是卑下,可以舍子立他人之子。亲是尊高,未必有位,无容废已之亲,而事他亲。但事他亲有德,与已亲同也。案《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配天事重,不以瞽叟为祖宗。此亦不独亲之义也。○注“劳事”至“教也”。○正义曰:以经云“力恶其不出於身”,欲得身出气力,是劳事无惮也。惮,难也。谓不难劳事。云“施无吝心”者,经云“不必藏於已”,财货欲得施散,是无吝留之心。先释“力”,然后释“财”,便文,无义例也。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三)五帝 1.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史记﹒五帝本记第一》)
2.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513—2435)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之孙,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3.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峤(qiáo)极,峤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史记﹒五帝本记第一》)4.尧帝:“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jūzī)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史记﹒五帝本记第一》)5.舜帝:“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于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四)易经
《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儒普遍承认这种说法。《周易乾凿度》曰:“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上古时期黄河现“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而做“八卦”;中古时期,周文王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爻辞可能是周公所作;后来,孔子撰写《易传》十篇。关于重卦者有很多说法,王弼等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郑玄等认为神农氏重卦,孙盛认为夏禹重卦。一般同意司马迁的说法,即文王重卦。
参考文献
[1]南怀瑾.中国文化泛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2]陈士珂辑.孔子家语疏证.上海:上海书店,1987.[3]金炳华等.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赖永海.中国佛教与哲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of 6
第四篇: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召开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召开
10月21~23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在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能源与地质勘探和生产部门,博物馆和出版等行业90余个单位以及部分国外古生物学及相关领域420多名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年会。
本次年会由中国古生物学会主办,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合作主办,关岭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贵州大学联合承办。会议以“古生物科学研究与化石保护”为主题,展示中国古生物学和相关学科近年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普教育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等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展望“十二•五”古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宣传贯彻《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探讨古生物学科更好为基础科学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有效途经。这是继2009年在南京召开学会第25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两年一次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古生物学家郑守仪教授,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蒋承菘,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环处处长李继江,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杨群,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周忠和,副理事长季强、童金南以及秘书长王永栋等出席开幕式。
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周忠和主持开幕式。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杨群指出,贵州有“古生物王国”之称,近20年来,瓮安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以及关岭生物群等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关岭古生物化石生物群被誉为“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化石库”。本次会议在关岭召开,这是中国古生物学界的一大盛事,是中国古生物学会首次在贵州举办学术年会,为全国古生物学工作者提供了观摩、考察、学习和进一步研究的机会。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蒋承菘在致辞时表示,本次年会首次将古生物科学研究与化石保护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古生物化石与产地保护涉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有效普及古生物知识,提高全民族保护古生物化石及产地意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李继江处长在致辞中,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不断推进我国古生物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地学科普教育,推动全民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保障社会科学发展。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赵震海、安顺市副市长刘旭和关岭自治县县长杨开华分别代表省、市和县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表示,本次大会的召开将有力推进贵州和关岭化石群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并有助于安顺市和关岭县科普教育事业和地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在开幕式上,中国古生物学会与中国化石保护基金会签署了两会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杨群、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蒋承菘分别代表学会和基金会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会上颁发了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物学奖。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西北大学的四位青年学者李淳、樊隽轩、黄迪颖和张志飞获得了中国古生物学会首届青年古生物学奖。中国古生物学会还向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授予“全国科普基地”
称号。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参会专家学者围绕“古生物学科研与化石保护”主题,进行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共设置学术专题20个,安排学术报告193个(其中大会报告7个,分会场报告186个,包括主题报告28个,展版报告20余个),有55位专家担任24个分会场或工作会议的主持人和召集人,本次年会论文摘要集共收录了324篇论文摘要。研讨和交流的内容反映了我国古生物学在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果,涵盖了古无脊椎动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古植物学和孢粉学、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地层学、生物地理学和古气候学、分子古生物学、地球生物学以及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分支。参加这次年会的代表除了老一辈古生物学家和中青年学者外,还有一批年轻而充满朝气的研究生和年轻学者,反映了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十分活跃的喜人局面。
会议特邀郑守仪院士、汪啸风、沙金庚、童金南、李淳、孟津和周浙昆等学者进行了大会学术报告,涉及海洋微体古生物、关岭生物群化石库、侏罗系和白垩系研究、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起源演化以及新近纪古气候重建与季风气候等主题。
分会场专题研讨和学术交流内容广泛,富有成效,展示了我国古生物学界近年来所取得的重要科学进展。在早期生命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涉及到蓝田生物群、瓮安生物群等诸多领域,并取得重要突破;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年代地层学、澄江动物群、庙河生物群、高家山生物群以及凯里动物群、耙榔生物群研究继续深化;探索运用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研究胚胎等古生物化石的新方法。对早古生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时空演化幅射以及古生态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众多学术报告涉及晚古生代不同生物门类、生物礁生态系、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年代地层划分等基础研究,运用多学科手段探索了中生代初期重大地质事件过程及其环境因素;在二叠-三叠纪转换突变期生物大灭绝和复苏事件及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在三叠纪关岭生物群及相关环境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中生代重要动植物类群的辐射演化和环境变化等研究方面继续深入。对新生代生物与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探究,反映了我国学者立足国际前沿的不断创新。微体古生物学与过去海洋环境和气候快速变化、以及利用微体化石进行精细地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地球生物学专题的研讨涉及到微生物分子及其同位素、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等前沿领域,旋回地层学方法为高分辨率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径。在古脊椎动物的起源演化、古植物和孢粉学与气候环境变化、分子古生物学与谱系年代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另外,与古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一批成果和专题还涉及古生物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博物馆建设、科学普及、化石保护、古生物数字出版等方面。
在本次年会期间组织了若干专题工作会议和科普宣传活动。中国古生物学会召开了十届三次理事会和第26届学术年会组委会会议。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成功召开一届六次理事会和一届三次专家委员会会议,并且在关岭的中小学校组织了形式新颖、深受公众欢迎的公益科普宣传走进校园活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了《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和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分级标准的意见征求会。
10月23日下午举行了学术年会的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季强主持,童金南副理事长致闭幕词,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单华春、关岭自治县委书记张本强等分别致辞。在闭幕式上,还评选表彰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研究生优秀报告奖。丁娜、丁伟华、贾建忠、蒋青、兰天、刘丽静、宋海军、王敏、邢海和张晓林等十人获得研究生优秀口头报告奖,李明松、李向锋和魏雪芳三人获得优秀展版奖。
(中国古生物学会)
第五篇:珠宝店玉文化策划(推荐)
珠宝店玉文化策划
策划思路:
让受众了解玉石的文化底蕴及养生、辟邪、投资保值等功效,从而使其产生消费欲望。再配上相应营销手段,使消费欲望形成现实购买力。
活动步骤:
活动分为“君子如玉”、“如花似玉”、“盛世藏玉”三个方面,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宣传推广。
1.“君子如玉”
以图片展览的形式介绍中国悠久的玉石文化,并引经据典,通过权威史料和典籍的记载,向消费者证明玉石的种种作用。
图片展览以历史为主线,贯穿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以及近现代,配图为各个时期的代表玉石。如玉猪龙(新石器时代)、玉圭(夏商周)、和氏璧(春秋战国)、玉玺(秦)、金缕玉衣(汉)、玉佛(唐宋)、玉白菜(清)等。
以权威典籍记载为依据,介绍玉的各种功能,如:
玉能修身——儒家讲究“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能养生——《神龙本草》、《本草纲目》中记载:玉石可“除中热,解烦懑,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诸多功效。现代科技表明,玉石含有锌、镁、铜、硒、铬、锰、钴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经常佩戴玉石可使其中的微量
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有助于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玉能辟邪——民间有“玉能辟邪保平安”的说法,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玉能辟邪、镇宅,玉能消灾,玉能带来福气和吉祥,这种传统观念的形成是历代实践经历、经验的结晶,它包含着许许多多令人深感奇妙的不可言的故事。用一般的认识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玉是上亿年的产物,亿万年宇宙变迁的产物形成,具有灵性,大山有灵性,大地有灵性,江河有灵性,玉的结晶更有灵性,所以她能与人亲和、美好相处,她会让你观之有神、视之为动、为静,净化空间和思维,增加新的灵感。
2.“如花似玉”
聘请几个模特展示玉器饰品,让广大爱美女性看到,佩戴玉器不仅有诸多功效,还能让自己“如花似玉、美丽动人”。让她们产生“如果我来佩戴那块玉,一定也很漂亮”的想法,从而产生购买欲。此外,美女模特还能吸引众人眼球,增加店铺知名度和人气。
3.“盛世藏玉”
乱世黄金盛世玉,黄金有价玉无价。把近年来和田玉、翡翠、黄龙玉等玉种的价格走势绘成图表,使消费者直观的感受玉石价格年年攀高。并把各大新闻媒体对玉器投资前景的报道制成海报,公之于众,让消费者知道玉器是一种很好的投资保值产品,从而产生购买收藏欲望。
参考新闻:
玉石价格涨,收藏正当时(网易新闻2010.7.17)
游资炒作昆明玉石价格翻番 翡翠珠宝市场活跃(中国日报网 2010.7.09)
好玉虽贵却不愁销(齐鲁晚报 2010.7.15)
黄金有价玉无价 高档玉料价涨3成催生玉器热(东方网 2010.05.09)
玉器收藏钱途无量(凤凰网 2010.04.29)http://finance.ifeng.com/money/collection/20100429/2126917.shtml 营销手段:
1.玉器知识有奖答题(人人都有奖)
准备10道玉器知识题目,让消费者回答,答对者可抽奖。奖品为1元现金、20元现金、小家电、玉器饰品等等。其中1元现金奖比例为85%,20元现金奖比例为10%,小家电奖比例为5%,玉器饰品奖限量5件。其中小家电奖成本价格不超过50元,玉器饰品成本价格不超过200元。
具体操作是,每天发布1道题目,知道答案的消费者进店告知工作人员答案,若答对,则可抽奖,每人每天只有1次答题机会(解释权 归本店所有)。因为获奖率为100%,所以可以大大吸引人气。
2.派发购物代金券
借宣传玉文化的契机,大量派发20元(消费满100使用)、50元(消费满300使用)的代金券,从而使那些被玉文化所感召,被玉器投资价值所打动的消费者趁此时机,在贵店购买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