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科大学课堂教学的再思考(精选)

时间:2019-05-12 12:1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工科大学课堂教学的再思考(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工科大学课堂教学的再思考(精选)》。

第一篇:对工科大学课堂教学的再思考(精选)

对工科大学课堂教学的再思考——以工程图学课为例

吴巨龙

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本文结合工程图学课对工科大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论述了交互是课堂活力的源泉;应变是课堂教学的原则;探究是课堂最终的追求的观点。

关键词:工程图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自从1865年京师同文馆设立班级上课制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教育占支配地位的都是这种以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中小学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可是对于大学尤其是工科大学相比之下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就显得颇为冷清,这只需搜索一下若干年来的教学研究论文就可证明这一点。究其原因虽然笔者未作过全面的调查,但通过与部分老师的交流,特别是利用外出开会学习的机会与其它院校包括职业院校老师的交流,可以归结为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认为课堂教学研究是中小学老师的事情与大学老师无关,或认为不是大学老师研究的重点;二是认为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不需要再象中小学老师那样“循循善诱”了;三是大学上课很多采用的是大教室,学生一般要有一二百人,上课就好象是在作报告,除了要把课程中的知识点讲清楚外,似乎也没什么好研究的;等等。

这一现象与课堂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所占份量是不相称的。对于一个工科大学的学生,其四年学习生活中除了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之外,其它部分的时间几乎都是在课堂上渡过的,那么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又是怎样渡过的呢?以我们对于课堂的观察和亲身经历可以知道,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看闲书、说闲话、玩手机、睡觉等等,特别是大课堂这种现象更为普遍,是不是我们可以一味的怪学生不认真学习,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或者说现在的学生程度比较差,听不懂所以不想听了?这样的学生或许有,但以我们的亲身体会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有时我们对某一个讲座很热情的去听,可是听不了几分钟却毫无意思、昏昏欲睡,可见,这并不都是学生的错。

大学中对于课堂教学研究的忽视并不能说明大学对于教学研究的忽视,事实上在大学中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近几年来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的发展,以及学习社会化的逐步生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声也日见提 高,这一切都势必引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一系列变革。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当前全国各类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教学环境和手段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做了改革和建设,然而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因为课堂是教学的落脚点。

以培养创新人才的视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的研究,其出发点不仅仅是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以新的教学理念赋与了课堂新的功能。

一、交互是课堂的活力源泉

交互在课堂上主要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交互在教学中是不能或缺的。没有了交互,学生听课就好象在看电视或听录音机,老师讲课象是在表演,更象是“对牛弹琴”,表演完了卷书包走人,两者成了互不相关的人和事。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没有活力的。

通过听课笔者观察到一些老师之所以不进行交互,上课连一个问题都不问,其原因主要是课时太少,要讲的内容很多,怕讲不完。众所周知,对于工程图学课,各个学校都大幅度的缩减了课时,正因为缩减课时时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课时缩减了而教学内容却不能减或不“敢”减,才造成我们老师会变成这样上课。笔者的观点是:在课时“被”缩减的条件下,宁愿少讲、精讲也不能没有互动。少讲、精讲并不是不讲,而是简省能简省的,增加举一反三的,要重点突出,这样就可以省出时间来进行互动。只有通过有效的互动,学生才能真正“内化”了知识,教师也才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互动是反馈,是促进。因此一堂课的完成,不能只看作是教师讲完了授课计划中的内容,而是要以学生的掌握程度为尺度来进行衡量。

二、应变是课堂的教学原则

应变是“因材施教”的题中之意。《现代汉语词典》中“因材施教”被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这是从大教育观出发的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这一教学原则呢?笔者认为也是可以的,这就是做到“应变”。

在课堂教学中不懂应变的做法首先表现在完全按照教材、大纲、教案亦步亦趋。不分对象、不论场合的完全按照事先的计划千篇一律的去讲,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教学对教师而言可能是省力的,因为备一次课可以长期的使用,可是对学生而言显然是效果不好的。

其次还表现在不会按照课堂的具体情况进行微调。教材、大纲、教案根据不同的学时、不同的专业应该有所不同,这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应变,但还有一 种情况也应该考虑到,那就是对同一专业,上同一学时课的学生,可能每一年的生源状况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同一学期的学习过程还可能因为某一些特殊的事情而受到影响,如四六级考试等。这些因素在课堂上必然也会有所反映,教师课常教学中也应做出相适当的应变。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同样也不应以学期初制定的授课计划严格要求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应该从教师对课堂的组织水平上来考量,这种组织水平应因时、因势而加以变化,而万变又不离其宗,这才是真正的教学。

孔子在这方面是我们的老师,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是“大道一以贯之”的,可是对于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孔子的教育是变通的。

三、探究是课堂的最终追求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课堂看成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老师讲学生听,记住搞懂课堂讲的知识,考试也围绕着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考及格了就万事大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善于考试著称,而不善于自主学习,不会在实践中应用。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信息日益纷繁,学生必须要学会学习,养成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习惯,才能在未来取得较大的成就。

也许从理论上我们都容易明白这一点,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比如像工程图学这样一门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工程基础课,基本理论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如何能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去探究?知识不传授或传授的时间太少,学生又如何能学完该学的内容,可能还会说,这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何完成?在这里暴露出我们传统老师的一个普遍的心理,即认为所有学生该掌握的内容都应该由老师的嘴里说出,没有说出的就是不需要学生掌握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考的。传统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表现出一种不信任,老师不讲学生是不会自己掌握的,久而久之正是这种不信任,使学生养成了不动脑、不探究的习惯,任何问题都等待着老师给出答案,然后只需记住背下来,考试时换个方式呈现上去就可以考个高分了。

笔者过去也是这样一个传统的老师,通过研究笔者改变了做法,笔者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学生应该掌握,也是要在课堂上精讲的;二是学生应该掌握,但不需要在课堂上精讲的;三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在课堂上不需要讲的。在课堂上只需重点讲精讲的部分,不精讲的可以在课堂上提一下,其余的由学生自学。考核时,一、二部分都是要考核的内容。

对于精讲的内容也不是全盘托出,而是要靠学生的主动参与得出结论。如 点、线、面的投影规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即可得出,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比较牢固。探究的课堂并不一定要学生必然探索出新的理论,而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很多科学家在介绍自己读书经验时说,拿到一本书先看看标题,想一下里面可能会写什么样的内容,然后再读。这可以说是一种探究式的读书,为探究式的课堂作出很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著,教育碎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2、(新加坡)Thomas S.C.Farrell著,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1

作者简介:吴巨龙,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手机:*** 通讯地址:江苏镇江市梦溪路2号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12003)

第二篇:对不良贷款的再思考

对不良贷款的再思考

作者: 魏国雄 / 时间: 2011年 1月号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已达到了比较优良的水平,大规模处置问题贷款的时期基本结束了,而且随着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违约贷款也在不断减少,每年贷款的劣变额、劣变率都在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控不良贷款,管理好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成为人们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了。

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世界银行在2003年公布了对巴塞尔核心原则联络组国家的贷款分类和准备金计提做法进行的一次调查报告,其中提到,在许多贷款分类制度中使用的一个词是“不良贷款”(NPL),然而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有些国家,不良贷款是指受到损失的贷款,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是指逾期的贷款,但是超过期限多少天才算逾期贷款,各国的情况差别较大。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美国监管当局把次级、可疑、损失三类统称为“分类贷款”(classified loans),在此基础上,加上关注类贷款,合并称为“受批评贷款”(criticized loans)。受批评贷款或分类贷款主要供银行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内部使用,公众注意的主要是不良贷款(即分类贷款)。

中国银行业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习惯用不良贷款(NPL)来反映和评价贷款的质量。根据《贷款通则》(1996年)第三十四条规定:“不良贷款系指呆账贷款、呆滞贷款、逾期贷款。”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并规定“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要划为次级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要划为可疑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要划为损失贷款。该文件还规定,“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并明确“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逾期(含展期后)超过一定期限、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银监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中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次级类:?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1天至90天。”同时,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分类标准为:“次级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4~6次,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1~180天以内;可疑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7次以上,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181天以上。”此文件中明确给出逾期天数与分类结果的对应关系,但只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在《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1998年4月)的附件《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说明》中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给出了参考依据,即“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拖欠还款12次或36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对于信用卡透支,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3次或9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类;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

对不良贷款的定义在现行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中都给出了一个定性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各家银行至少都是把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或预期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

由于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及具体经营目标的差异,将逾期多少天的贷款划归为不良的标准还是有些区别,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原则,每家银行对划入不良贷款的期限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银行在贷款合约或贷款协议中约定,贷款到期后还可以有一个还款宽限期,过了宽限期的贷款才是逾期贷款;有的银行对逾期贷款还有一个容忍度,寄希望借款人能在这个容忍期内继续履约,偿还贷款本息,没有把它计入不良贷款,如有的银行对个人贷款逾期90天后还给10天的宽限期,然后才归入不良贷款;有的银行则规定比较严,对逾期欠息的贷款容忍度很低,如工商银行从2007年开始把逾期或欠息30天以上的公司贷款划定为不良贷款。

在贷款本息预期损失率的确定上,由于人的主观判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利益不同、对信息理解不同等,也会产生差异,有时差异还会比较大。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可参照以下比例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资产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据此中国银行业基本都是把预期损失在25%左右的贷款划为次级类贷款,把预期有50%左右损失的贷款划为可疑类贷款,把预期无法收回本息的贷款划为损失类贷款,并都是按这个标准来计提专项准备。银行的内部审计、外部监管、外部审计也主要据此来检查对贷款质量分类的偏离情况。

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的关系

对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不良贷款的含义。

不良贷款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监管规定的含义,其界定得比较窄,也可以说是狭义的不良贷款,如上面所表述的不良贷款。二是银行自行定义的不良贷款,含义要宽泛些,即从广义上讲,不良贷款是与优良贷款相对应的,银行可以把贷款质量分为优良与不良两大类。优良贷款就是指那些借款人没有违约、风险可承受又可控且收益较高的贷款;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违约或风险损失已暴露或预期收益较低的贷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也实现了根本好转,现在所面临的是资本的约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约束。银行经营只能通过由资源粗放向资源节约、提高资本回报的方式转型,尽可能地提高经营效益。单位资源的效益、单位资本的回报将成为银行信贷经营业绩的评价标准,因此对贷款质量的评价要求也应由狭义的以违约损失为主转向更广义的以风险增效为主。只要是低于平均收益的贷款就不是优良贷款;低于经营成本的贷款就是不良贷款。那些收益高、不违约的贷款就应是优良贷款,即使风险大一些,只要是在预期之内,即属于可控、可接受的风险;而那些收益低、风险低的贷款也不能算是优良贷款。

这种广义的贷款质量评价标准也反映了银行的本质特性,银行是信用的中介,是经营贷款的金融机构,其经营的目的是要获取盈利。银行为了获取尽可能高的盈利,就要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利息)来获得资金所有者的暂时让渡,并以尽可能高的价格把它贷给需要资金的借款人,在这个过程中利差就是银行的收益。如银行经营贷款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平均利润,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如果连经营成本都覆盖不了,那么银行就无法经营下去。

贷款违约与不违约相对应,是一个法律范畴的概念,是借款人未能履行与贷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责任、义务的贷款。根据巴塞尔Ⅱ,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的规定,违约贷款是指“

(一)逾期90天以上;

(二)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变现抵质押品等追索措施,债务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的信贷债务。”违约贷款是否会有本息损失是一种预期,只有当实际处置时,才会成为现实的损失。尽管违约贷款不一定都是有本息损失的贷款,也不一定都是没有收益,甚至有些违约贷款的收益还可能比不违约的正常贷款高,如可以收取较高的罚息,但违约贷款至少不能算是优良贷款,即使它的实际收益可能高于其他正常贷款,也是问题贷款的一种。因为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是贷款本息能按期收回,借款人违约就增加了不确定性,超出了预期的风险,有可能造成贷款本息的损失,最终实际没有形成损失是银行经过保全等措施而取得的。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在贷款发放出去后,银行就要根据借款人是否履约,违约了是否会有本息的损失,是否有代偿等保全措施等情况定期进行质量分类。巴塞尔Ⅱ中所定义的贷款违约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与我们所说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是有区别的。巴塞尔委员会没有用不良贷款,而是用了违约贷款,用贷款违约率来替代不良贷款率,但违约贷款并不一定都会损失,而其中又肯定会有损失,所以在巴塞尔Ⅱ中又有贷款违约损失率,与不良贷款损失率较接近,只不过我们很少用贷款损失率这个指标。

正常贷款与不正常贷款主要是从借款人是否违约为标准来判断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没有违约,不论本息是否有损失,贷款都是正常的,违约了就是不正常贷款;二是借款人没有违约,如贷款的预期收益低于经营成本,即本息实际会有损失,虽仍可划为正常贷款,但也不能算作是优良贷款。

不良贷款是与优良贷款相对应的,是银行根据其自身经营的要求来确定的,尽管对狭义的不良贷款已有明确的外部监管标准,且在这个标准之内银行还可以有更严格、更细化的规定,但对广义的不良贷款尚没有明确的监管方面的规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的关系概括为,违约贷款不一定都是收益低或有损失的贷款,不良贷款也不一定都是违约的贷款,但一定是收益低的贷款或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只要预期收益不能覆盖风险敞口或成本的贷款,就应视为不良贷款。

市场风险对贷款质量的影响

现在我们对广义的不良贷款再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借款人按合同约定还本付息,也可能实际是有部分本息损失的贷款,如固定利率贷款、外汇贷款等因受到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的影响使得贷款本息受到损失。按现行的规定,这类贷款没有违约,就应当是正常贷款,不应纳入不良贷款。但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经营要求上来看,这类贷款的本息已经有预期损失,应当把隐性的问题显现出来。只有把这种没违约却有预期本息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贷款质量,才可能引起管理层对此类贷款更多的关注。这既是全面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信贷风险管理深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们知道,信贷风险不都是信用风险,信贷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含义有较大区别,信用风险只是信贷风险中的一部分风险,贷款的操作风险最终是通过客户的违约反映出来的,在违约贷款或不良贷款中,已经包含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市场风险没有含在内,这部分信贷的剩余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需要引起关注。

在完全市场条件下,银行贷款利率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当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资金的价格就低,银行贷款的利率就会降低;当市场上资金需求大于供给时,资金价格就会上涨。国内现阶段银行的盈利是由利差大小决定的,由于在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中国银行业,筹资的成本在发放贷款时已知,关键是贷款的利率怎么定。

银行贷款的利率=资金成本+营运成本(费、税)+风险成本+目标收益

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风险成本=经营成本(如图1)

贷款利率不仅要覆盖包括资金成本在内的全部经营成本,还要有合理的经营收益,这是贷款定价的基本原则。贷款的基准利率就相当于市场平均利率,就是可覆盖全部经营成本并获得平均利润的利率。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资金成本、营运成本是一定的,如果贷款的风险小于市场的平均风险水平,那么利率就可以低于这个基准利率水平,即给予优惠利率,银行仍可取得平均利润。由于对客户的经营结果判断失误、客户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或由于银行在内部管理中把业务量及其同业市场占比作为对分支机构业绩评价和考核的要求,导致只顾业务总量指标、市场同业占比指标,而不顾成本、不顾收益回报、不顾资源占用,结果形成不少的低收益、没收益,甚至负收益贷款,也有盲目竞争等原因,对一些不该下浮利率的贷款也下浮了。对此目前还有一个政策限制,利率下浮最低不能超过10%。一旦国家放开这个政策底线,利率完全市场化了,那么对银行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一笔贷款的利率低于银行的资金成本,假定不考虑其他的业务收益或相关派生收益,那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如高于资金成本,低于银行经营成本,也会有损失,只是损失小一点;如果贷款利息收入低于平均贷款利息收入高于银行经营成本,那就没有损失,只是少盈利了。(如图2)

对银行贷款收益影响较大的是固定利率,一些有实力的客户对银行贷款定价往往会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下浮贷款利率,还要在利率下浮的基础上再实行固定利率,锁定贷款利率。对这种利率的贷款,在市场利率或基准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还可以承受,但是当利率预期进入上升通道时,市场(基准)利率持续上升,就会使银行的利差收窄,当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平均利率时,银行就得不到平均收益。如果这类贷款的数量比较多,那么就会影响银行的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对银行的市场形象、市场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当固定贷款利率等于银行经营成本时,那就只是一笔保本贷款了,这样的贷款对银行就没有经济意义了;如果固定利率低于银行经营成本,那么这笔贷款的损失就比较大了,不仅要损失利息,甚至还有可能要损失本金。(如图3)

再从外汇贷款的汇率上分析。由于汇率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不仅贷款利息会受到影响,而且连贷款的本金也会同时受到损失。如当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8.27时发放的1亿美元贷款,客户没有任何违约,信用等级保持优良,借贷双方都在按合同履约,是一笔正常贷款。但是现在对这笔贷款进行市值评估,就会发现这是一笔本息损失较大的问题贷款,因为汇率已经从1∶8.27上升到了1∶6.62了,原先用8.27亿元人民币兑换的1亿美元本金,按现行汇率只能兑6.62亿元人民币了,损失了贷款本金(8.27-6.62=1.65)1.65亿元人民币,加上美元利息的损失就更大了。(如图4)

按信用风险分析,借款人没有违约,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违约损失;按市场风险分析,则市值浮亏很大,到期收回后就会成为实际的损失。按现行的贷款质量分类规定,客户没有出现违约,就应是正常贷款。但这笔贷款已经出现浮亏,如收回后计入汇兑损失,在损益表中反映为损失。显然这种贷款分类管理方法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贷款的真实质量,还会误导人们对这类贷款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由此可见,我们对贷款的质量分类,不仅要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也要从市场风险的方面来分析,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要关注这类不是由客户违约形成的广义不良贷款。

对不良贷款再思考的意义

通过对不良贷款定义内涵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明晰和细化银行贷款质量的分类及其标准,对推进精细化的信贷风险管理十分必要。虽然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汇率的形成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但市场风险已经影响了银行贷款的收益,对银行贷款构成了现实的风险。所以我们不仅要从狭义上,更要从广义上来认识不良贷款,其意义主要有:

一是提高员工的盈利意识,改变信贷人员消极的风险防范。对不良贷款的严格分类实际就是要提高员工对银行经营贷款目的的认识。银行是企业,发放贷款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才是贷款的目的;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预期收益的实现;贷款的分类管理就是要看贷款的预期收益情况。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而不是拒绝任何风险。我们不能总是在追求低风险、零风险,低风险、零风险也同时意味着低收益、低回报;也不能总是在政策的保护下维持生存。要倡导推进积极的风险管理,要积极地走进市场,感受市场。不仅要敢于,更要学会善于做高风险的业务,要在经营风险的实践中来提高自身对风险的识别能力、风险定价能力、风险掌控能力。不仅要审查贷款的信用风险,用担保等风险防范的措施来做好保全,用第二还贷来源作风险化解的保障条件这种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还要关注贷款的市场风险,善于利用收益覆盖风险的途径,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风险敞口管理工具,通过风险补偿、风险对价等方式来覆盖风险,使实际的利息收益大于风险承担,大于市场平均风险,大于普遍可承受的风险。

二是统一人们对不良贷款的认识,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良贷款不都是违约贷款,既包括借款人违约了,不论本息是否有损失,都应要纳入不良贷款,也包括贷款本息有损失了,不论借款人是否违约,就应纳入不良贷款。从广义来认识衡量贷款质量的标准,可以使我们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更加关注贷款的市场风险,努力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并研究出一套信贷业务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如对贷款定期进行市值评估,分析是否有浮亏损失。又如要强化对市场上贷款转让出售行情的分析,如果能溢价转让的贷款就是优良贷款;如果能不受损失转让出去的贷款也应当是好的,至少不能算是不良贷款;如果转让不出去或需折价转让的,那就是不良贷款。所以对客户信用风险小市场风险大的贷款、预期收益低于平均收益的贷款也应当如同控制客户信用风险一样,要有相应的政策和办法。

三是进一步细分不良贷款,可在分类原则、分类口径、分类方法上能有个统一的标准。要对现行不良贷款分类标准进行调整,按照广义的不良贷款把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再细分为:违约和没违约的关注贷款;违约损失和没违约损失的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并按有关规定计提风险拨备、计算资本占用,以便使同一时期不同银行间或同一银行不同时期的不良贷款可以进行真正的比较。

把不良贷款分为狭义的不良贷款和广义的不良贷款,使得我们可以把狭义的不良贷款率用来对外披露,进行同业的比较,并满足监管的要求,使国内外的同业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比较贷款的质量水平。而广义的不良贷款率则主要用于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和贷款质量评价,不仅要考虑借款人的资信、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掌控管理能力,还要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使用的回报率。这样既能满足内部管理的要求,又能与境内外的同业进行比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同业的狭义和广义不良贷款的比较。

要避免在信息披露中出现既有不良贷款率,又有贷款违约率,又要注意不要把不良贷款视为损失贷款,把不良贷款率视为不良贷款损失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银行业通常是不用不良贷款损失率这个概念,因为不良贷款的损失时点很难说清楚,当贷款出现违约后银行就一直在清收,直到最后实在无法清收的部分才会列入损失贷款,等待核销处理。这个过程有时会很长,甚至几年都完不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贷款还会不断地被重组。但不良贷款损失的大小,在不同的银行金融机构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管理比较好的银行,损失会小一点,管理差一些的银行损失会大一点,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按统一标准对贷款损失率进行披露。

四是对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进行不同的管理,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对策措施。一要严格控制在利率上升预期时的固定利率贷款总额,除非已经有了一个有效的对冲方案或风险补偿按排;二要严格控制利率下浮贷款的数额,努力提高贷款议价的能力,对优良客户的优惠利率要根据客户的综合贡献来合理确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银行要学会利差收窄后的经营转型;三要改变现行的只有总量外汇贷款风险管理办法,对银行账户中的外汇贷款要定期逐笔进行市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是浮盈还是浮亏及其程度来确定分类,可每月做一次;四要在计算剔除风险后的收益(RAROC)中,要把汇率风险考虑进去。尤其是随着国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程加快,将会加剧银行外汇贷款的风险,汇率的不稳定会使更多的外汇贷款出现问题,当然银行可以通过外汇市场的运作来锁定风险、控制风险,以降低汇率风险的敞口和损失。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第三篇: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721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1月15日,市教体局教研室冯厚生主任、杨亚丽老师带领五位语文、历史、地理老师来我县进行初中典型案例巡回教学活动。教学地点安排在泾县二中,全县近百名初中相关学科的老师参加了观摩听课和课后评课活动。参加巡回教学的老师都是近年在省市获得学科优质课大奖的青年教师,他们以新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改的精神,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新颖灵巧的教学方法,演绎着典型案例的教学,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迪。

我有幸参加了历史学科典型案例教学的观摩和评课活动。从陆中好和李彬两位历史老师的教学中学习了很多好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如:如何整合教材知识,如何预设教学情境,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等。但杨老师最后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给我的感受更深,我感觉它正是我们去评价课堂教学的几把标尺。在此,根据她的讲话,把要点记录如下。

首先,教学活动是一次创新活动。从如何导入,到教学内容的讲述,再到最后的教学小结,都应该有新的设计。教学创新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要紧扣教学内容的核心,对教学材料进行整合,增加和补充的内容要新颖和恰当。

其次要重视对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这就需要老师自己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多读专业书籍,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只有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老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创设具有活力和效力的课堂。

第三,教学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互动的表现形式很多,倾听、参与、积极思考都是互动,而不仅仅是口头语言的表达和热闹的气氛。

第四,课堂教学肯定要追求效果。效果是什么?完成教学目标,会完成检验的试题,自然是效果,但更主要的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史实中分析得出结论。比如为何要转战陕北?为何没有离开陕北?都需要探究。

第五,教学是预设的,但也是生成的。课堂上的生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师要把握好很多生成的教学情境。

最后,历史教学一定要有历史味,历史味来自于鲜活的史料、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同时要有学科的逻辑性,学科的逻辑性是教学的主线。

马二汪校讲学题目是教育的温度。我听后感动很多,难忘他讲课的画面:一份礼物、一首诗歌、一脉细节、一篇评语、一个故事、一幅画面、一段回忆、一幕情景、一组比较、一声喟叹,无限希望……娓娓道来,沁润在心。如果说在合肥一中看到学生社团活动感受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那么在马二就是爱到深处情自暖。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新课程的推进不能只停留于研究层面,而应当向纵深发展。我们必须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如何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我认为,衡量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审视:(1)有效的语文教学是关注“全人”发展的教学;(2)有效的语文教学是促进语文学习的教学;(3)有效的语文教学是呼唤效益意识的教学。第一点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全面性、整合性,第二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独有价值,第三点体现了在单位时间内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的思想。一句话,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衡量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应该说具体的方法、方式多种多样。不过,从目前的研究与实践来看,我以为有几点需要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有效的语文教学呼唤新的学科理论支撑

语文课程具有科学性。因此,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有自己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和“语文知识体系”。比如,单单对“语文”的理解,就众说纷纭,有语言文字说、语言文章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化说等。我以为,如果从发展的视角不断丰富语文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从学术的角度来阐述观点,都是正常的。但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到底如何界定,这是个根本性的问题,必须求得共识。正如一位语文界的专家所言,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表现在“教学”上,而根子往往是在对“语文”的准确、深入的理解上。我认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课程必须认清自己的课程价值,特别是直接价值。

也就是说,培养小学生具有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具体到一篇课文在某个年级应该怎样实现“用教材教”,教什么语文知识,培养哪些具体的语文能力。这一点到现在仍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教授认为,许多语文教师根本弄不清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正在教什么。如果教师每节课都在随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就是缺乏课程意识的表现。怎样使语文课程在清晰的思想指导下实践,怎样才能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的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我以为,必须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建立起更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语文学科理论体系并不断使其完善,用以深化语文教学实践。这需要我们语文理论工作者与语文实践工作者联合攻关。

二、有效的语文教学要体现“教学价值”

语文教学不能搞新的形式主义,必须体现教师、学生、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即“教学的价值”。

对于教学的“价值”,如果不站在“教学”的必要性上来考虑,而单纯从是否教了知识来考虑,教学也是低效的。比如小学生在六岁人学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头语言的基础,一般来说,学生已经能用口头语言进行基本的生活交流。学生对于经常运用的口头语言,特别是一些常用词语的意义,是已经理解的。对于书面语言中的一些词语,如果是学生经常在生活中运用的,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再花很多时间训练,除非在具体语境中,它具有了更新、更深的意义)。但是,对于那些不经常在口头语言中运用的词语,特别是运用中要考虑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等的词语,教师就必须进行引导、启发、训练,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往往会误解词语的使用。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教学,搞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搞所谓对话教学等,而效果不佳的原因,不在于这些理念、理论本身有问题,而是教师忽视了课堂的“教学”价值,把理论简单、片面,甚至极端地拿到了课堂上,使得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不协调,因而学生主体的学习能力、思想认识停留于原有的水平。

谈到“教学价值”,可能就涉及到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问题。在课程改革中,有些教师不敢谈“知识”教学,因为课标中谈“淡化”知识;不敢提“训练”,因为课标中似乎在回避这个词语。

王荣生教授的认识是切中要点的,他认为中小学不是过多而是缺失真正的语文知识教学。张志公先生就曾对语文知识教学谈过见解,即“精要,好懂,管用”。课标所说的是不要那种系统的语法、修辞方面的知识教学,但是,并不反对“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语文知识过了头,而是需要大力研究中小学的语文需要每个阶段教什么知识。所以,我们不应该回避“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至于训练,如果承认语文教学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那么,必要的训练是不能回避的。必须承认,有些能力不指导、不训练是不能形成的。比如朗读和默读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是必须通过训练才可较好形成的。抛开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文章个性,一味地强调如古人式的读书“自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因此,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正是“教学价值”的体现。

三、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实现设计与生成的“生本”化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

所以,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

当研究清楚了学生的实际后,我们就要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不要认为有教学目标就行,只有教学目标适宜于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是目标的数量还是目标的难度都要仔细斟酌。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样是缺乏课程意识、“生本”意识的表现。制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出“小学”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落到学生的发展上去。目标适宜了,我们再选择教学方法。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那么,我们要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呢?我想应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需要特别注意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主体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深层的语文学习活动。

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特别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们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诊断,敢于调整,敢于引导,敢于追问,敢于讲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入。其实,恰如其分的讲解与“牵”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设计的问题有的往往会不一定适合学生,这时教师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敢于调整学习的“坡度”,适当引导,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实效。

从大量成功的教学看,有效的语文教学都深层反映了“生本”理念,即学情清楚,目标明确,过程简约,方法适宜,顺学而导。

以上三点,是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总之,我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不管模式怎样不同,都应当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课堂价值,回归本体——语文学习,回归落点——学生发展。

第五篇: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再思考

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再思考

本文对个人和集体时关系作了历史性探讨,发现两者往往是对立和冲突的。但是,从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看,文章认为:个人自我实现的形式也相应表现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一种超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局限的新形式。从哲学看,个人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它适应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这种适应性体现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如下主张:(1)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2)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3)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长期来,我国理论出版物对于个人主义持全盘否定态度,反映出一种个人虚无主义的心态。这种极端态度和片面观点无疑成了极“左”政策的根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注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协调问题,避免两者走向极端的形式。

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热点,它常常引起不尽的纷争与思虑。因而,对个人价值的内涵及其实现机制作出理论上的科学研讨便不是毫无意义的了。企图弄清个人价值的本质、结构、实现方式,首先会碰到一个前提性问题:什么是价值?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对此马克思作出了精致而科学的说明:“„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

下载对工科大学课堂教学的再思考(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工科大学课堂教学的再思考(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加强干部理论学习的再思考

    文章标题:对加强干部理论学习的再思考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唐代魏征说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学理论就......

    对教后反思的再思考(精选合集)

    对教后反思的再思考内容摘要: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都有可能留下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如果能积极反思,认真面对,那么他一定会在教学与反思中逐渐调整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

    对珠心算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对“珠心算”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从1980年开展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三算结合”开始至今,作为全国最大单科实验的“三算结合”经历了20年的实践检验。实验中儿童通过动手拨珠,把算......

    对项羽和勾践的再思考(本站推荐)

    对勾践和项羽的再思考 把勾践和项羽摆在一起进行思考,古已有之,例如晚唐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又如清代......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宗林 课堂教学基本理念的重建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是实践的源头活水,拒绝先进的理念就是拒绝进步,只有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

    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评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水泵。我们当前的评价,仍然流于形式,一切的评价总是......

    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节好的英语课,需要教师细心雕琢、认真准备才行。听课及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是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方法。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笔者......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再思考5篇

    【朱阳镇第二届校长讲校主任讲岗材料】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庞跃华 2013年9月26日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各位领导、老师们:晚上好! 提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