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项羽和勾践的再思考(本站推荐)
对勾践和项羽的再思考
把勾践和项羽摆在一起进行思考,古已有之,例如晚唐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又如清代蒲松龄的对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另外还有北宋王安石对杜牧诗的评论:“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能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又有南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两人虽未直接把勾践和项羽放在一起来评说,但是却为我们评说他们提供了思路。
勾践和项羽都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勾践知耻后勇,坚忍不拔,终于雪耻复国,卧薪尝胆的做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符号,是中国人战胜困难、争取最后胜利的精神法宝,也是支撑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重要因素。项羽破釜沉舟而号令天下、兵败垓下而乌江自刎,他的一生大开大合,既有传奇和成功、也有悲壮和失败,引起了后世文人的广泛关注。概括起来说,勾践的卧薪尝胆显示了“忍”的意义,而项羽的破釜沉舟则体现了“闯”的作用,这两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要内核,“忍”可在逆境中坚持,“闯”则在机时中发展。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对于这两个已经成为历史符号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的“忍”和“闯”如何选择,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勾践的追求与代价
众所周知,勾践给夫差当牛作马、屈身为奴,甚至装疯卖傻、吃屎喝尿,终于咸鱼翻身、报仇雪恨,留下了卧薪尝胆的美谈。然而我们是否想过,虽然他打败了夫差,夺回了江山,但是人格和尊严的代价是否过于沉重?甚至把女人都奉献出去做了牺牲品,这样做是否值得?然而,在崇尚“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语境中,由于勾践夺回了江山和权力,实现了他的目的,于是乎,勾践的所谓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就成为了一种精神胜利法,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一种为了实现个人的目的可以放弃尊严的理由,所以杜牧认为项羽只要能卷土重来,即使包羞忍耻,仍然还是男儿、是英雄。
当然,这里不赞成杜牧的“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意义。是肯定还是否定,关键在于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个人还是为了整个社会。如果仅仅为了个人的地位、名利而失去尊严,这个代
价过于沉重;相反,如果是为了民族、国家,那么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妥协、退让,不必计较个人的得失。例如,司马迁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忍受了宫刑这一作为男人的奇耻大辱,完成了《史记》这部史家绝唱,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历史,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这正如老子所说:“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出于以上思考,对杜牧的诗,就应从两个角度去理解。如果是为了民族大义,包羞忍耻就是一种牺牲精神的表现,就是有理性、敢于担当的男儿所为;否则,如果仅仅是为了一已之私,那还是不是男儿,这就需要慎重选择和考虑了。这就是说,如果勾践是为了百姓民生,他的忍辱负重就值得赞赏、应该提倡,但事实上勾践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自己的江山、为了自己王位,并没有给百姓带来什么福祉,带来的只是一将成名万骨朽的军阀争战而已;不要说百姓了,就连那功臣文种也落得个被迫自杀的下场。“春秋无义战”,孟子说当时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蔽野”,“三千越甲可吞吴”,似乎让人看到的正是血淋淋的战争。而项羽的自刎则有着停止战争,让天下休养生息的意义,卷土重来就不一定是民之所愿了,这也正是王安石点评杜牧诗的目的所在。
卧薪尝胆的功与过
冯友兰教授说过,对于传统文化应抽象地继承。具体到卧薪尝胆,这种做法确实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进行了抽象继承,相反,还存在着某些投机的理解和运用。例如,从历史和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像勾践那样猪狗不如的忍辱负重,扭曲自己的人格,抛弃自己的尊严。这几乎是一种变态的选择,于是一旦他翻过身来,就会变态对待他人,也就是先当“奴才”,再当“主子”,先当“孙子”后当“爷”,或者既当奴才又当主子。这样一种心理,小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大到农民起义领袖摇身一变,又成了封建皇帝,都有所体现。也许,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曾经朝代更迭、循环往复的一个原因。辛亥革命已经百年,然而封建思想、封建意识还顽固存在,例如,有些人先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然后是趾高气扬、横眉冷对。可以说,鲁迅先生百年前所批判的“奴性”直到现在还会出现。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当前的抗日剧仍然在热播,其中的中国人一个个都是好样的,不当孬种,最后全部战死沙场,然而事实是,日本侵华之后中国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汉奸,甚至台儿庄战役时的抗日英雄在路末途穷时摇身一变,也成了汗奸,还美名其曰“曲线救国”。那个时代,“二狗子”“狗腿子”对普通百姓的统治甚至比日本人还凶恶。对这一历史不做深刻反省,不挖掘出我 2
们文化中的病根,用“血战到底”的标签笼统地遮羞掩丑,那么当考验和困境再次来临的时候,我们中的某些人是不是又会“犯病”?
令人欣慰的是,小说《白鹿原》对如何继承“卧薪尝胆”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深刻反思。作者在书中为男一号人物白嘉轩安排了唱对手戏的男二号人物鹿子霖,这个鹿子霖的祖上也曾是穷苦农民,靠的是他的老太爷(曾祖父)“勺勺客”发家后奠定的基业。为了发家,“勺勺客”不但忍受了师傅对他的肆意侮辱打骂,甚至还要受忍受师傅对他的鸡奸之侮!支撑“勺勺客”承受如此巨大耻辱和悲哀的,正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于是“勺勺客”最终学到了手艺,进身为大牌厨师,又成为了西安城内军阀、政客的座上宾。“勺勺客”摇身一变,依靠这些人势力报复他的师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找来一群乞丐,将他的师傅百般凌侮、鸡奸致死。《白鹿原》是一部反思作品,那么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是不是意在反思勾践式的卧薪尝胆呢?作者在书中写到:
鹿马勺艰难曲折的人生经验是留给鹿姓门族的第二大理论思想。他对两个刚刚懂事的儿子简明扼要地灌输这种思想:无论你将来成龙或是成虫,无论是居官还是为民,无论你是做庄稼还是经商以至学艺,只要居于人下就不可避免要受制于人,就要受欺,你必须忍受,哪怕是辱践也要忍受;但是,你如果只是忍受而不思报复永远忍受下去,那你注定是个没出息的软蛋狗熊窝囊废;你在心里忍着,又必须在心里记着,有朝一日一定要跷到他头上,让他也尝尝辱践的味道„„越王勾践就是这样子。“娃子哇,你大我就是原上的勾践!”鹿马勺一句话概括了自己,把一个千古传诵的卧薪尝胆以图复国的越王勾践个性化具体化了。„„这个个性化了的勾践精神就一代一代传流下来,成为鹿家在白鹿原撑门立户的精神财富。(《白鹿原》33章)
如果小说作者确在反思,那么就是在提醒我们,中国的文化发展需要吐故纳新、扬长避短,对于封建思想残余必须进行反思。只有扔掉了这样的历史包袱,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一个新的项羽
杜牧把勾践作为一面镜子来评说项羽,现在我们对这面镜子的理解变了,那么对项羽的理解也应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将会发现一个新的项羽和项羽新的文化价值。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中缺乏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中那种痛痛快快地活、轰轰烈烈地死的悲剧英雄,也缺乏唐吉诃德那样的骑士精神,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然而,在东西文化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早期,我们有项羽。虽然绝无仅有,却顶天立地。
在《史记·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场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虽然乌江亭长告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但是此时的项羽却不再为之心动。八千子弟无一人生还,虞姬的血泪犹在眼前,也许这残酷的事实让项羽看清了征战的实质,暗淡了他卷土重来、再夺江山的意愿。虽然他可以创造经破釜沉舟的奇迹,但是他已经不愿再为一人之王位而弃万人于沙场。这时的项羽已经不同于勾践,他更需要的是尊严而不是江山,既然“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就宁可当“鬼雄”也不愿当那种“愧于心”而来的“英雄”,于是项羽放下了一切牵挂,赠马于亭长、赠头于故人,充分展示了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树起了一座正气浩然的丰碑。
也许,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项羽是失败的,但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人,项羽的生命没有被物欲异化,他敢爱敢恨,痛痛快快地活、轰轰烈烈地死。项羽放弃了江山,放弃了财富和权力,但是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维护了尊严、捍卫了人格。
人只有自爱才能爱人,只有尊重自己才会尊重他人,只有人人都得到尊重了,才能人人平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以人为本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项羽虽然在乌江倒下了,但是他豪爽坦荡的形象不会倒下;他手中长剑的最后一次挥舞也许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是那剑锋闪烁的白光却穿透历史,刺痛着我们的双眼。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反思历史、反思文化,反思我们自身。当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希望每个人都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自己屹立天地之间。
马桂启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初级指挥学院904教研室 副教授 电话:*** 4
第二篇:对珠心算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对“珠心算”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从1980年开展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三算结合”开始至今,作为全国最大单科实验的“三算结合”经历了20年的实践检验。实验中儿童通过动手拨珠,把算盘“印”在大脑中,运用意念进行“拨珠”计算。这种特有的计算方式极大的提高了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使包括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几千万小学生感受到了它在培养儿童计算方面的神奇。而正是这个“优点”引起了最大的争议。
2000年国家颁布了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一时间,许多人对“三算结合”和珠心算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大有“一棍子打死”的趋势。
2000年教育部进行了“跨世纪园丁工程”,我参加了全国第二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经过新的理论学习,为了更好的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使世人真正的了解“三算结合”和珠心算,并使珠心算更好的发展下去,我对此进行了一次再认识和再思考,下面就珠心算谈一些看法。
一、珠心算的价值
我从1991年开始进行“三算结合”实验,迄今为止己十年有余。十年来,从“三算结合”到珠心算,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兴趣活动,从小学到幼儿园,可以说,十年的辛勤和汗水,使我对珠心算已有一个较深入的了解。总体来看,我认为珠心算是有价值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珠心算对学生智能发展的作用。
教育的职能,重点在开发智能。而智力是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因素的综合。珠心算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开发智力。而珠心算在这方面有显著作用。如:听心算10个数加减,首先要学生注意力集中,否则不能输入信息,老师念得越快,学生的注意力就越要集中,学生也必须算得更快,思维力的准确和速度也逐步提高;老师念的位数逐步增加,学生的感知力的范围就越大,速度也逐步加快;计算的数越多,计算数位越宽,对学生记忆力要求也越高。这些训练中,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它指的是思维的速度,是判断一个人智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珠心算教学通过对儿童的培养,使他们计算速度不断提高,从而使儿童思维敏捷性品质很明显的改善。实践证明:
一、二年级儿童稍加训练可达到每秒计算2-4个数字。全国优秀“神算子”可达24字每秒,这是数值计算的训练,但智力活动具有辐射、迁移性,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对其它活动有同样的效应。下面是1998年10月学生思维敏捷性测查的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段珠心算实验班学生思维敏捷性明显强于对照班。在珠心算的教学过程中,儿童的手、眼、耳、口不仅配合协调,且左右两个半脑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交替运用,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智力的开发。儿童双手拨珠,在拨、看、听训练中,要求动作规范、准确、迅速、力度适中,不仅锻炼了手,也达到了心灵手巧,耳聪目明,提高了触觉、视觉、听觉的灵敏度。一个训练不到一年的幼儿可以一眼看清10个数字。儿童观察力的提高,其效果是明显的。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对他们的学习作用是巨大的。在珠心算教学中观察力、注意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论是看心算、听心算、拨珠时,都要求准、快,迫使儿童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由于儿童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把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儿童注意的对象变为儿童直接行动的对象,使儿童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有力的增强了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实验中统计发现:一般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平均每次为3分钟,而实验班则是7分钟,有的儿童达15分钟以上。珠心算对儿童注意力培养作用是明显的。
科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人类一切智慧都根源于记忆。没有记忆显然是可怕的!珠心算学习可以把记忆力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不说实验中许多儿童可以直接心算五位数乘四位数,纯六、七位数加减法,就看大面积效果也十分明显。重庆市 “双百”教育科研课题“珠算心算结合,发展儿童智力”对入小学一个月的实验学生(幼儿园已进行1年实验)和非实验学生测查(同时教背一首不常见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忆能力,结果珠心算实验学生记忆力是普通儿童的2.14倍。
而且学习珠心算还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珠心算学习通过大量想珠、心算,使儿童想象力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在语文学习中三算班学生回答问题更有新意,课堂气氛更活跃。
总之,珠心算学习中,儿童手、眼、耳、口和左右脑同时运用,促使了儿童思维锻炼,加强了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促使儿童整体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下面是我校1999、2000、2001年已毕业三届实验班升学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班升重点中学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班。珠心算学习对促进儿童各学科整体协调发展有良好作用。另据追踪调查统计:现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小学1991级1班(从1991年9月至1994年9月进行了珠心算实验)共45人,2000年9月升入省级联招高中16人,升重点高中比例之高为乡镇小学少见。这些三算实验班级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只进行了3年的实验,而不是进行小学6年。
2、珠心算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慧的心理因素机能可以分成两个系统。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系统。后者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它对智力因素可以起到动力和调节机能,这对儿童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极为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研究认为:人成功的因素中20%归功于智商,而80%归功于其他因素。而其他因素中的关键,即情感智商——自我激励、百折不挠、控制冲动、调适情绪、充满希望,具有高度责任感等。戈尔曼研究认为:对于智商,经验或教育对它的作用不大,而对人生至关重要的EQ却完全能从童年学得和提高。珠心算的学习中,一道自然数连加如:20到120儿童往往要经过几
十、几百遍才能又快又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百折不挠的练习,向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他们一定厌倦过、想过放弃,但是,通过调适情绪、心中高度责任感激励、促使他们放弃了贪玩的念头,最后获得成功。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克制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享受,无疑将使他们获得自信,使他们相信,只要不懈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这个过程是对儿童意志的一个考验。珠心算要求一快二准,长期学习逐步培养了学生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作风,从而培养了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培养了持之以恒、刻苦、奋进、追求效率、质量的意识。另外珠心算学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拨算盘使儿童感到新颖有趣,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儿童学龄前就能计算一些题目,容易得到别人的赞许,这从感情上激起了他们成功的喜悦,从而为他们建立自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上表可以看出,珠心算学习在低年级对培养儿童非智力因素有良好作用,而这些品质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计算本身。
3、珠心算对开发右脑的作用
美国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获得者斯佩里研究认为: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具有相对独立的意识活动,两半球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抽象思维,右脑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具体地说:左脑具有语言的、分析的连续的、计算的能力;右脑具有与知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音乐的、图像的、整体性和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的关系处理远胜于右脑。日本的春山藏雄《脑内革命》一书中认为,应重新认识开发应用人的大脑,右脑是祖先脑,左脑是自身脑,右脑存储的信息是左脑的十万倍。
现在的中国教育着重于让儿童抽象思维“片面使用左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识之士疾呼“新世纪呼唤右脑革命”。90年1月美国会决议以后10年定为“脑的十年”并且经总统批准成为法律,欧共体制定了“脑计划”,我国李岚清副总理也提出“一定要开发人的大脑潜能”。我国已确立了“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教学实验与研究”为“八.五”重点科研课题(北京社科院),其中,珠心算已成为数学科实验课题之一。日本也有许多科学家加入了珠心算与开发大脑的研究(珠心算是日本国民三大技能之一)。珠心算有三个要素:算珠的表象、算盘的表象、珠像运动表象。训练中视觉、听觉、运动分析器协调活动,把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动觉表象协调一致,形成珠心算形象思维,随着训练的深入,儿童的珠算技能逐步内化(皮亚杰非常强调内化在“运算”形成中的作用),就是通过把数的运算变为算珠的操作活动,采取先进行从看算盘到不看算盘,手作摸拟拨珠动作训练来强化视觉表象(盘式图),然后进行看盘想珠训练,强化手的动觉表象,最后进行既不看算盘也不模拟拨珠的训练,即想珠像心算。而表象的运动(形象思维)是右脑的功能。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整体性。右脑把一个图像、表象作为一个单位整体来处理。如:把12345+67890相加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译成珠记忆的。因此,数字加减的中间数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下一步计算的。加上右脑思维平行式的特点,思维过程是极为迅速、敏捷的。这有力的促进了右脑的开发。在珠算运算过程中,不断地把数字符号转化为算珠,又把“珠象结果”转化为数字,同时把计算、珠算的法则也转化为珠像运动规律。根据左右脑的分工,右手受左脑支配,左手受右脑支配,因此双手熟练的打算盘,恰是左右脑的交替运转。这些活动都有力的促进了左右脑的协调发展。珠心算在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开发大脑方面有重要作用:珠心算通过儿童大量的动手拨、动口说、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从看盘拨珠、看盘想珠到离盘虚拨、想珠心算的过程,具有形象性(数字转换为图像)、具体性、可操作性(学生易学、易内化)、整体性(把大数转换为一个盘式)等特点,通过数字、图像的转化运算及多种感官的参与,有效的促进了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了儿童的智力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有人说:“开发大脑的潜能,其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我想从脑的革命看珠心算,它无疑具有存在的价值。
4、珠心算是有开发前景的体育竞赛项目。
体育比赛,是展示人的潜力的比赛,而珠心算也展示着人计算方面的潜力。棋类展示人的智能,但没有像珠心算那样显示得迅速,数学奥林匹克也一样,但这二种比赛都没有珠心算显得简单易懂、一目了然,没有珠心算那种令所有观者感到惊心动迫,更接近体育竞赛项目。体育比赛在现代文明中显示出的征服力是有目共睹的。没有人会说“赛跑干啥,能有飞机快吗?”珠心算其实也具有观赏性,在大屏幕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运指如飞、运算如神的比赛场面,展示人类智慧的美。其实,珠心算的意义就象100米跑一样,不在于计算(赛跑)本身,而在于是一种文化,一种益智的途径…
实际上,中央电视台多次全国直播过珠心算比赛、地方数十家电视台也制作了珠心算的节目。我辅导的数十名学生小的5岁,大的12岁,分别给数以万计的观众表演过,也在重庆卫视以及在钓鱼台国宾馆现场表演给省市及中央领导观看,无不为珠心算所折服,表现出极强的观赏性。我国许多优秀选手更是应邀到美国等地表演,被誉为“中国神童”。同时,使人们发现了:人脑,潜力无穷;教育,潜力无限。
5、珠心算培养的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
1998年1月26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文“丢弃计算器,英国教育回到基本技能训练上”说:当英国负责基础教育的国务大臣斯蒂芬·拜尔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8×7等于几时,他回答:“我想是54吧。”当告知是56时,他为自己打圆场说:“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教训。”现在英国己发起名为“回到基本技能”的运动,并禁止8岁以下儿童使用计算器。美国105届国会联席会议发表国情咨文也十分强调数学基本技能的测试,要确保达到国家标准。我认为只要把握得当,作为基本技能的计算能力强总比弱更好。我们对待珠心算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新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估算,这可以看出计算十分重要,即使不能精确计算,迅速估计也有好处,但是,言外之意一定有能算得准确更好。
6、珠心算是一种符合国情的教育手段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教育设施还很落后,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现代教育技术还可想而不可及,而珠心算的学习投资少,教法具体,效果较明显,所以,珠心算可以是经济不发达、教育设施落后的学校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选择之一。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张卫国同志在《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一文中说“珠算还是应该保留一些。我国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能单从城市(特别是从大城市)出发。应该看到我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和中、小城镇,还是要用到珠算的,就是在大城市中,有的小商店还是要用算盘计算的。”
7、珠心算为一种新的教育组合方式提供了契机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把人才成熟年龄提前的价值是巨大的。一直以来教育界都在寻找一种使教育的年龄提前的教育方式,以解决“知识呈现几何形式增长,而人不能尽早完成学业”的问题。
五、六岁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算盘对学前儿童来说,既是教具、学具又是玩具,他们完全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从某种意义上说,珠算、心算结合符合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所以可以说珠心算为一种新的教育组合方式提供了契机。我认为,从幼小园开始学习珠心算,小学以珠心算计算方法计算,完全可以把儿童学习计算的时间提前1-2年,而学习效果优于现在组合方式,这是其它计算教学无法相比的。
8、珠心算的政治作用
珠算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现在已是一种世界共同的“语言”。80年代以来,日、韩、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珠心算己经迅猛发展,全世界己有包括美国在内的30几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珠心算”。我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均有珠算协会,全国有多种专业珠算杂志。现在己成立了“世界珠算联盟”,每年有世界性的计算技能大赛、珠算联谊赛、通讯赛及国际珠算研讨会,并有许多民间交流活动,我国许多选手应邀到国外表演,一些教师也应邀到许多国家和地区讲学,对弘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与世界各国友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海峡两岸1990年来密切的珠心算交流活动,对两岸增进共识,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有积极的作用。
二、珠心算还存在的不足
当然,珠心算也不是尽善尽美,在新的形式下,珠心算尤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它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课程目标发展性领域看珠心算的不足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分为了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的实现以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但对于知识技能领域来说,发展性领域又具有导向功能。珠心算学习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如何,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何,应该是评价珠心算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珠心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为珠算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中计算的需要,珠心算作为一种计算能力培养,也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但是,在现实社会里,数学作为与科学发展最休戚相关的学科,已远不局限于计算,而计算的工具也更加现代化,如果过多的时间进行珠心算对学生全面认识数学是有负面影响的。珠心算长期作为数学课程主要内容显得: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旧,如进行大数目计算还显得没有必要。
珠心算学习符合学龄前儿童特点,对幼儿有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对他们的这种作用也会渐渐淡化。并且珠心算学习中学生的兴趣是随着由低到高的年级而递减的。
珠心算学习中,儿童要按既定的方法计算,在相当长时间内必须用一种的模式计算,在计算方法多样化以及计算中培养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有一定局限,学习过多的独立思考,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也培养不够。
珠心算学习让低龄儿童运用珠像运动计算,在形象与抽象之间架起了桥梁,对儿童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建立,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珠心算学习儿童按照一定的模式计算,对学生定量思维、推理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思维的发散训练显得不足。而珠心算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比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客观环境。
数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有所收获。珠心算学习对学生解计算题无疑是有好处的,珠心算学习按一定方法去练习,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是有较大局限的。学生在较长时间内是不能改变算法,这对在问题解决中发展探索、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不利的,特别是在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对问题解决的反思意识培养方面更是不足。
2、珠心算的计算优势逐渐丧失
我国新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的确,现在在计算领域没有什么比用计算机(计算器)更令人放心,更准确、高效的完成任务。人们日常计算仅限于数目较小的运算,较大数目的计算可以随时找到计算器,我们己完全没有必要让多数学生仅仅为计算技巧(或者算得更快)而花大量时间学习珠心算。但并不是说,人不需要必备的基本计算技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了小学“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法每分钟要求完成2-3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每分钟1-2题,除数是一位数、被除数不超过三位数的除法每分钟1-2题…”。因此,可以说因为“计算”而发明的算盘,己经逐渐失去了其“计算”的优势,那种以计算为主要目的的珠心算是没有市场的。如果不是其教育益智以及开发大脑功能作用的挖掘,它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由此可见正确认识珠算的计算功能是每个珠心算工作者的责任--我们绝不能掩耳盗铃。
3、长期珠心算学习的不足。
①没有必要大面积的培养计算神童
珠心算作为一种计算方法具有其它算法不同的特点:易学、易迁移,难练、难巩固。“易学”指直观、形象,一学就会(包括学前儿童),“易迁移”指只需会20以内加减法,便可以很快正迁移到百以内、万以内甚至亿以内的加减计算。“难练”指珠心算的技巧形成中,不论是任一指法训练,还是珠心算的扩位,都要通过何止千遍、万遍形成的,这种枯燥的拨珠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儿童久练是有厌倦情绪的。“难巩固”指珠心算技能形成以后,如果不勤加练习,计算能力是会退化的,也就是说:要保持较高珠心算水平,必须坚持练习珠算。如以下六位同学均在学习珠心算时平均每天2个小时以上的训练量,珠算水平达全国珠算等级鉴定最高级能手一级,并多次在重庆市以及在全国比赛中获奖,2000年8月调查其计算保持能力情况如下:
这里可以看出,他们经5、6年的练习停止练习2-4年后,仍不能保持较快、较准的心算3位乘3位以上。而象他们这样经珠心算训练达到这种高水平的是少数,训练初往往有10-20人参加,由于较枯燥的训练,以及需长期的持之以恒,最后能留下的只有约20%.其余80%则只是花较多的时间达到较好的水平(由于珠心算难保持,故未到阙值的学生训练水平保持效率是很低的),经调查四年级以上学生两、三位计算76.6%是逐位用竖式计算,而非心算写得数。
从调查可以看出,一般计算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是重点,也是“三算”和珠心算重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三算”计算重点仍是突破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花大量时间训练大面积学生的高难度计算能力,肯定是弊大于利。②、长期珠心算学习对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
1998年,教育部科技司、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对全国31个省市11800名大中学校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进行调查后发现:
1、具有初步创造力的三项特征是“探究能力”“有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有收集信息的能力”;
2、具有初步创造性人格的四项特征是“自信心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置疑”“意志坚强” ;
3、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是“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调查结果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思维定势”和“对权威的服从”日益增强,而观察和想象能力却日益削弱。
珠心算的学习对“探究能力”“有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有收集信息的能力”的形成没有特别的作用,相反进行2年珠心算以后,对其“探究能力”有负面影响,也就是说珠心算的学习对初步的创造力并无好处;
2、珠心算的学习对“自信心强” “意志坚强”有较好作用,对“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置疑”也有负面影响,这是珠心算的算法客观决定了的,就是说珠心算的学习对初步的创造人格培养是有好也有差;
3、珠心算的学习对“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计算要求按一定“思维定势”(算法)“过于严谨”的计算,全部学生都一个算法,使多数学生有“从众心理”,不去主动探求新方法、好方法,“信息饱和”也体现出来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珠心算的长期学习对创新能力发展是有影响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卢江在《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一文中说:笔算教学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教学中最为表现出机械训练的领域之一。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各国都反对过份的训练、繁杂的题目、过高的熟练要求,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反对过份的笔算并不是不要笔算。笔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之一,还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只是要适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因此,各国在反对过份、繁杂的笔算的同时,又强调了理解算理和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新的大纲及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对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1、让学生在广泛的背景中理解和认识数。2、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理解运算的意义,避免繁琐的计算。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4、注重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可以看出,计算教学不应该是纯粹的“机械训练”,而应该是表现出更多的“灵活”。珠心算的学习,由于算盘是主要教具、学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在广泛背景中去理解和认识数;珠心算训练也主要作为一种纯计算技能的教学,少于通过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解决理解运算意义,许多老师往往以学生能算很大数目的计算而自豪、以大面积小学生珠算等级鉴定作成绩,这些都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珠心算学习,最初必须强调其技能训练,否则儿童无法产生珠像,而这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机械训练的一面,影响了儿童思维的正常发展。
三算班低年级学生计算时学生不擅长用多种方法解,表现出思维不够灵活,如:37十26为例(调查二年级多种算法)这就与三算的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关系。③、珠心算对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的影响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儿童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而珠心算学习中,多数时间要求儿童必须外静内动的独立心算,在多数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拨珠以形成珠像,客观上减少了儿童合作和交流的机会。珠心算实际教学中,我许多时间学生都是独立的进行计算,这种学习方式缺少与同伴的交流的客观条件。如果长时间这样学习,对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是不利的。现在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特网、校园局域网、ISDN传输、卫星远程通讯、多元化的现代远程教育网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视频点播技术等的普遍应用,增加了人类相互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库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这不仅有利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对于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培养辨证思维也非常有好处。因此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一定会取代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三算结合教材的不足
三算结合教材是珠心算教学的主要载体,新形式下它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不足: 1)不能很好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对计算的倾斜过大,珠心算学习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有不足,前面的珠像未形成后面的计算就无法完成,容易使一些对珠像建立有难度的儿童成为差生,教材计算的难度与分量应该有所降低;这就是珠心算学习许多班级有两极分化的原因。2)(2000年前的版本)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未能较好地处理现代化与基础性的关系,反映本学科的新成果、新动向,保证学生全面的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表现在其内容陈旧,存在一些过时的实际例子,一些内容前后联系脱节,如:没有“倍的初步认识”(科教出版)
2、3年级大量出现未学的关于公顷的应用题等;教材内容应该更注意与社会、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3)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材具有一定弹性,教材内容分必学和选学,以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珠心算教材的弹性不大,选学内容也不多。这必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4)三算教材未能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体现教材的教学法功能,不便于教师教和学生的乐学、易学,如很少有各种小栏目,课后的练习形式比较呆板,应该增加精美的插图,多设计一些变式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等;
5)三算教材未能很好强调教材的整体化设计,一方面注意各学科教材纵向与横向间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开发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自读课本、教学挂图、音像制品等系列化教材。三算教材除了一本简单的教学参考书,就几乎没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资料,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
6)三算教材很少进行教师及教材的专业培训,因此进行教学的教师许多是目的不够明确,教学研究很少(他们用训练学生计算技能的交流代替教研是很危险的)。
综上所述,珠心算的一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发挥它的优势,珠心算才能健康的发展。
三、对珠心算发展的思考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珠心算”的利与弊是客观存在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珠心算”在儿童幼儿期,在发展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致力于儿童大脑的开发等方面是有明显的好处的。这也是现在全国仍然有成千上万学校进行“珠心算”实验的主要原因,我想如果没有好处肯定家长不会拼命要读“珠心算”实验班(我校为例,以前没有收费,没有读到的家长告到教委,要求读实验班。现在收费仍然抢着读)。对此,我认为:只要扬长避短,趋利弊害,“珠心算”是可以为儿童的发展起到良好作用的。
一、明确重点发展珠心算
“珠心算”实验的重点不是计算,而是致力于儿童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应该是每一个珠心算教育工作者应该达成的共识。只有把教育观念转变过来,在珠心算教学中发展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致力于儿童大脑的开发,同时,使儿童轻松拥有超过正常的计算能力。而不是片面追求计算,片面的追求大面积学生的计算能力,那么珠心算是可以健康发展的。
二、在合适的年级进行珠心算
我从1995年开始进行“珠算心算结合发展儿童智力”的幼小衔接实验(重庆市市级双百教改课题),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珠心算的学习计算优势在加减法,重点是发展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致力于儿童大脑的开发,而这些在幼儿园和小学低段的优势很明显,在高年级则显示出更多的不足,也就是说它有明显的时段性,所以我校1995年起只在幼儿园和小学低段(以前是3年级以前,今年起改为2年级)进行珠心算实验,现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仅实验班升重点中学率喜人,特长学生竞赛一百多人次获省市及全国级奖,而且大面积学生素质得到长足的发展。(见前“珠心算的价值”的阐述)
三、在合适的地方进行珠心算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张卫国同志《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一文(见前)说得很好,我国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适合搞珠心算的地方进行实验,我们应该看到在没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地方,珠心算所起的作用。它可以代替一些教具,可以代替现代教育手段起到教育益智和提高计算能力的作用。当然,发达地区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本着从实际出发选择更适合的手段。
总之,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我们不应该“全部照搬”,但是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而应该批判的继承和接收。顾伶沅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教育上的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
收集到网友们对珠心算的评论:
先来了解幼儿珠心算的学习过程:
(一)1.认识算盘,了解各部位名称,学会打算盘的姿势及正确握笔的方法。
2.0~10的认识,盘式图,珠象图,指法学习,想珠及组成分解。
3.直加直减:
先是在算盘上练习,一位数3~6笔加减混合算
一位数模拟心算
两位数模拟心算
三位数2~3笔不同数字不进位加减
(二)1.满五加,破五减(下五去凑,上凑去五),掌握凑数概念(两数相加合为5互称为凑数)算盘上练习心算
2.进位加退位减,掌握补数概念(和起来为10的两个数互为补数,)算盘心算
(三)1.破5进位加,退位满5减
2.破5进位加,退位满5减心算
3.两位数3~5笔加减算心算
再来说说学珠心算的利弊:
优:1.有利于提高记忆能力、培养注意力,珠心算速度的快慢、正确率的高低,关键在于脑中算盘的保持时间的长短、痕迹的深浅等等。2.有利于提高计算技能
弊:1.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孩子很难静下心来,教具较少。2.孩子对量的概念以及量与数的结合的概念掌握不是很好。3.由于珠心算是在珠算纯熟的基础上在脑子里打算盘,而后形成条件反射,直接心算得出结果的一种速算法,因此,要学好珠心算,首先必须熟练掌握珠算。这就会使一些已经会简单加减心算的孩子由于无法熟练进行珠算,在脑中形成不了珠象图而导致无法进行珠心算。
我的建议:
1.学珠心算较枯燥,孩子很难坐得住,且需要家长在课后能复习练习,否则课程跟不上。珠心算课程的紧密联系性很强,上一堂颗没掌握,下一堂课就跟不上以致形成,恶性循环,2.已经学会加减的孩子就很难摆脱原有的数学概念,而去想象算盘进行珠算。这会给学珠心算带来很大的不利,在做简单运算时家长会搞不懂他到底心脑中有没有算盘。而到连加连减时,知道他心中并无算盘,还是以过往的经验运算已经晚了。
3.数学和珠心算的区别:学数学则相对有趣些,且课于课之间的练习并不是特别重要,它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孩子建立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交给孩子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发展孩子的智力,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数学兴趣,但这些在现阶段家长可能感觉不是很明显,不像珠心算上完之后,孩子能很迅速的算出,多笔加减运算,因此,数学强调是一个方法,帮助建立自己学习的能力,而珠心算则是一种技巧的训练。两者的教学目标和结果都不一样。
最好不要学珠心算
何为珠心算?就是在孩子心里建立起个算盘,把抽象的计算转化为形象的算盘上的拨珠子。
经过珠心算的孩子可以轻易计算出百位数的加减法。但我要问的是
1.幼儿的数理教育目的何在?
2.让幼儿学习计算百位数的加减法实际意义是什么?
3.用珠心算能算出百位数的加减法和清楚数量之间关系和转变过程能不能划等号?
4.珠心算是在培养才能还是在扼杀创造天赋?
幼儿通过数理学习应该可以弄明白量的含义,量之间的关系,量之间转化的条件和过程;弄明白抽象的数字概念,能分清抽象概念和实体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弄明白抽象符号系统的原理,知道各符号之间的关系。幼儿数理教育就是要引导他们能从各种各样的实体中,分辨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够从一些实体所共有的特点归纳出一个模糊的影象,如都是同种颜色,硬度,方,大的之类,然后清晰化成一个抽象概念。然后引导他们建立实体和这抽象概念的关系,引导他们认识这些概念的关系。这本来是一个幼儿时期最能锻炼人对比辨析,归纳概括,逻辑推理能力的学习。
但珠心算呢,只是一个固化了的实体化计算模式,这又能锻炼什么呢,要孩子能计算百位数的加减有必要么?还请想让孩子学珠心算的家长三思。
再驳“珠心算”
“珠心算”能提高什么?
1,计算力,当然学了珠心算以后,看起来计算力是提高了,很小的孩子计算百位数就没有问题了。如果以此来判断计算力的话,那是当然,但我不是这样看计算力的。传统的拆分合并等简便计算法是很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孩子通过观察分析出式子中的特殊处来简化运算不正是对思维能力的锻炼么?当然学习“珠心算”的同时也能学习传统的简便计算,但这不也正说明传统简便计算有“珠心算”不可取代的地方么?如果单纯是以能计算百位千位的加算术来看,我看不出这中计算方法的实际意义。
2,注意力,当然是可以提高,如果他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话,怎么能在心中构造出一个算盘的形状,3,记忆力,当然也可以提高,因为他得记住珠子拨的位置,不然怎么能计算下去得到结果。
好了,现在我的结论是提高计算力,按我的观点我不同意,至于注意力和记忆力我没有异议。但问题是我想问大家的是,让孩子学计算就是为了培养他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么?数学教育本该是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思辩归纳。注意力可以通过他写生,观察动植物来培养,记忆力可以通过扩大他的视野,接触更多的东西来获得。但你又用什么来取代数学培养他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思辩归纳呢?
珠算是个非常先进的工具,无论从设计,表达算术理念,算法,还是成本上,珠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进步!就是从现在的科学发展来看,珠算仍然有其实用价值。科技的先进与否不是看某国的科研进展到什么程度,而是有效,合理,促进进步。如果都要用最先进的东西,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学算术?不是计算机都可以解决吗?(算个乘法,要电源,要验证机器可靠性,再输入数字,取得答案。相比珠心算的成本和效率,你看如何?)算术本身也是处理数据问题的工具。只是珠心算的计算方式有点不同而已。场合不同,使用效率也大大地不同!珠算是有其市场和效率的。我们不要轻易被先进二字所迷惑,而放弃了多样性!况且这个多样性从目前来看也并非是无价值的!
我不建议小孩小的时候学的本意是怕小孩学珠心算花时间,毕竟这是工具,小时候希望能多玩一下,等有了些数字基础再学更快些。:)看样子你们家小孩已经学有所成,能不能介绍一下,多大学的?学习过程如何?谢谢:)
5岁开始学,只学了一年,目前计算万位的连加连减的心算,速度比较慢,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来练习。
小孩子的学校珠心算是主打,所以孩子每天都要练习,在学校练习40分钟,在家里练习30分钟,我觉得最好学校学,然后家里主要以其他的学科为主,齐头并进,效果会非常好,不要学校,家里都扑在珠心算上,孩子的时间也很宝贵,不可能只为珠心算花费所有的时间,在指导老师教得好的前提下,孩子学习起来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儿子现在小一,5分钟一百道的两位数加减法班上做得快的都是学过珠心算的,但是儿子同学的妈妈告诉我,她的外甥女从小学珠心算,市里还得过名次,一年级算得很快,但是好像从三年级还是什么时候起越来越慢,后来问我们的数学老师,她也说了珠心算和后来的教学会搞混,原话我也没记住,反正就是这个意思。
我只听说珠心算好像是很死板的数字逻辑运算,似乎学了珠心算后10以内的加减法都要很“严格的套公式”,就像电脑程序里的0和1,数字应该是用来培养孩子的思维逻辑过程而不是思维结果,珠心算是不是只重视计算结果?难道算得快就代表数字(学)学得好,是不是有点偏颇?我家宝宝没学过,哪位家长有此经验一起分享给大家。
这么说吧,心珠算学的是加减法的技巧,1+1等于2,对心珠算来说这只是一串符号,孩子能够学到的是各种符号的快速反应。而数学,讲究的是数的概念,比如当你手头有1块钱的时候,你通过劳动又得到一块钱,你手头应该是多少钱。又比如-1的概念,为什么八百伴那里有地下一层,这在数值上是怎么体现的?(这是我女儿学前提的问题)。比如1-1的概念,1+(-1)的感念,这两个是一样的吗?我们手里有一样多的牌,当我给了你一张的时候,我和你手里各有多少牌?共有多少牌?
所以当小学老师要把这种数论的概念(也就是逻辑的概念)教给小孩子时,已经学过心珠算的小孩子会觉得这个有什么好学的,这么简单的问题,他们习惯性的用技巧来计算,而不是真正懂得数的概念,这对今后掌握数学是不利的。
我孩子已经五年级毕业了,学前没有学过心珠算(但是经常做幼儿趣味题,即培养逻辑思维的),1,2年级在做一分钟快速运算时老拖后腿的,算不快,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算得很快,所以这并不妨碍她3年级以后的学习,从3年级开始我孩子就在数学上开始了领先优势。实事求是地说,在1、2年级加减算的快的小朋友在3年级以后并没有继续体现他们的优势,反而沉了下去,这方面小学老师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相信她们吧。
再说一句玩笑话,我们要的是人脑,而不是计算器。人脑永远没有计算器计算的快,但是人脑可以发明计算器。
它与小学数学的算法确实有那么一点冲突,我儿子就是幼儿园开始学得,成绩还是优秀。刚上小学算题目时,比如2+3=几,他会用珠算的方法在脑子里拨算盘,再给出答案,而那些没学过的小朋友则会脱口而出,背都背得出来。后来,适应了也就好了,没有多大关系的。但我始终觉得,应该去学,因为初学珠心算是要求小朋友双手举在耳边,在脑子里拨珠子的,所以非常有利于小脑的开发。如果你没那么急功进利的话,不要管与小学数学有什么冲突的话,建议还是去学学。也许现在你看不出什么,但在以后肯定是有一定帮助的。
我觉得没有必要(学珠心算)。
当然也没有坏处。(本身没有坏处,但可能挤占孩子做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要训练小学生加减运算熟练心算技巧,还可以做扑克牌连加、连减游戏。要训练小学生四则运算熟练心算技巧,还可以做扑克牌24点游戏。现在计算器很普及,没有必要训练孩子算得多么快,只要会算就行了。
另外,在人的一生中,生活本身就需要做大量的四则运算,因此,只要会算了,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强化熟练”的过程,没有必要进行单独的“强化熟练”训练。
如同我们学会走路以后,没有必要专门训练“先进的走路方法”以求怎样走得更快、更好、步子更均匀......(竞走运动员除外),只要在需要走路的时候走路就行了 如果时间允许,参加一个珠心算班也是值得试试的。我儿子在幼儿园参加过,我认为对于激发数学兴趣以及后面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学珠心算到底对孩子的学习有没有帮助,这本来就是个倍受争议的话题。孩子要不要学珠心算最好还是让他自己做决定好了。珠心算最大的功效据说是对孩子右脑的开发,而不是计算能力的提高。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学了两三年的珠心算,十二岁过了国家能手一级,算十四位数的加减乘除比计算机还快,现在在北京八中念书。他妈妈说孩子学习珠心算以后在记忆力方面大有提高,基本能够做到过目不忘,思维能力很强,参加奥数比赛屡屡获奖。
我自己的孩子在四岁左右看到幼儿园的大孩子摆弄算盘,也吵着去学了大半年的珠心算(一周两节课),感觉她也是玩着玩着就学会了加减乘除,孩子觉得很有成就感,上学以后对数学的感觉一直不错。
建议楼主用“珠心算”搜索一下,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内容的:)
嘿嘿,我不是说过珠心算对孩子的学习有没有帮助到目前为止仍是众说纷纭么?我只客观地提到了我所看到的现象,并没有轻易下什么结论. 因为女儿学过大半年的珠心算,所以俺认识了好多学习过珠心算的孩子,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跟我提到过因为孩子学习过珠心算而对数学思维能力有什么约束的说法,倒是认识了不少学习过珠心算的儿童家长谈论过学习珠心算的意外收获.
我前面提到过的那个孩子也许是个特例,但卓亚你能说你就不是个特例么?嘿嘿,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在数学原理的理解上有过人之处滴.
子晏妈妈你说的那几个链接我都看过了,谢谢。
其实对于珠心算的研究我是比较早的,当时我是看了浙江省慈溪(蒋先生老家)鸣鹤镇中心小学的成功后详加探索的。力求全面地比较它的利弊得失,史丰收的那些招数我自然也没放过。因为我本人也是在心算上心得颇多的人,而且核心内容均为原创。当时孩子是四岁左右,我思考它的意义有多大?但当孩子上学以前我就意识到这样做代价太高,培养出色的学习基本功珠算不如下棋更有趣味和深刻,而它的命门就是机械式的操练极易导致对于计算原理的误解和歪曲。
我对于心算的理解始于小学三年级,因为介绍我进全市最好学校的那位老师是兼职会计,因此我几乎每天下午下课后就到她的会计室那里去„过过瘾‟。我说过我特别笨,理解事物需要的时间长,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这就是我完全有别于那些聪明过人,记性特好,一学就会的优等生的地方;可另一方面推陈出新需要的恰恰是发问怀疑的精神,反复思考的习惯,在全局也就是系统化观点下审时度势的才干。
我们的数学教育语文教育,推而广之各种教育总是重视技巧,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并且方式不够活跃,想象力的培养更是谈不上,因而越学越没有后劲,越学越依赖老师和教参,等到自己要独当一面的时候,对不起我还没有那样的装备,我还没有受过独立思考的训练,哪好哇。
这样的好学生看来没什么大不了,不可能成气候,他的同学可以偷笑了。
同一事物,可能我们所处的立场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眼里,卓亚你是施教者,你积极地思考,想要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数学学习模式,这一点我很钦佩。但我的立场只是个普通母亲,我不是高燕定,没有想过要给女儿设计人生的计划,我只是在女儿明确提出想要学习珠心算的时候了解了周围所有学习过和正在学习珠心算的孩子的现状,并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然后支持了女儿的想法。我没有对学习和没有学习过珠心算的人群分组进行长期跟踪采集足够的分析数据,我的判断并不是建立在以各方面的事实数据为前提然后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到的,但我通过各种途径所了解到的信息足以说服我支持女儿去过一把玩算盘的瘾。我没有刻意去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的打算,四岁的孩子,脑神经的生长正处于高峰期,能让她兴致勃勃地在双手的联拨的乐趣中做一些适当的思维体操是我的初衷,至于计算能力的提高以及后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我们来说,倒真的是买一送二的馈赠品了。
卓亚前面提到了用扑克牌游戏和下棋来取代珠心算的学习可能更有助于孩子的思维训练的说法,嘿嘿,这方面俺没有研究,没什么发言权。这样艰深的课题,还是交由你们这些热爱教育的人去慢慢研究吧:)
卓亚思考的比较深,子晏妈妈对子晏进行早期教育比较成功......我想没有如卓亚这样对数学做过这么多思考,我也没有对瑶瑶进行过早期教育,有没有给瑶瑶精心挑选过幼儿园,我估计瑶瑶幼儿园的珠心算班是个糊弄人的班,真正高质量的珠心算班不应该是这样的。我说说我的浅近的想法
珠心算的优点有:珠算方面,(1)形象的展示了10进制的法则,(2)珠算加减法训练可以熟练的认识和掌握“补数”(加起来是10 的数互为补数),有利于小学期间速算成绩、(3)双手珠算锻炼手脑协调,能提高思维能力,俗话说:心灵手巧嘛。(4)心算方面,把算盘印在脑子里,发展了大脑的照相能力。我没有这种能力,我女儿也没有,我猜卓亚应该是有的,卓亚的女儿也是有的(因为卓亚的记忆扑克牌方法和他的乘法速算法,需要在大脑里拼贴图形)。下盲棋也需要这种能力,因此下棋的高手应该都有这种能力。据说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也具有这种能力......卓亚为什么认为珠心算不如他的方法?我猜猜,卓亚说说我猜的对不对? 我自己打算盘只会加减,不会乘除,所以我后面是胡说了:珠算的乘除法不如卓亚的方法“有道理”,也就是说,不能体现“数学原理”。我说的对吗?
我没有对珠心算的效果做过追踪,不好做评价。
我家孩子小时没报班学过珠心算,学校里有没有这样的课程安排不详。
我自己倒是学数学类的,我学数学类的同学们的小孩也都到了高考的年龄,选择数学类专业的比例明显要高于一般人群。这些孩子小时候学不学珠心算的都有,从小学到高中各阶段奥数获得省级赛区奖的都不少。
楼主的孩子是否学,请继续听大家的建议。
第三篇:对不良贷款的再思考
对不良贷款的再思考
作者: 魏国雄 / 时间: 2011年 1月号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善,已达到了比较优良的水平,大规模处置问题贷款的时期基本结束了,而且随着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违约贷款也在不断减少,每年贷款的劣变额、劣变率都在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控不良贷款,管理好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成为人们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了。
现行对不良贷款的有关规定
世界银行在2003年公布了对巴塞尔核心原则联络组国家的贷款分类和准备金计提做法进行的一次调查报告,其中提到,在许多贷款分类制度中使用的一个词是“不良贷款”(NPL),然而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在有些国家,不良贷款是指受到损失的贷款,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是指逾期的贷款,但是超过期限多少天才算逾期贷款,各国的情况差别较大。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美国监管当局把次级、可疑、损失三类统称为“分类贷款”(classified loans),在此基础上,加上关注类贷款,合并称为“受批评贷款”(criticized loans)。受批评贷款或分类贷款主要供银行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内部使用,公众注意的主要是不良贷款(即分类贷款)。
中国银行业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习惯用不良贷款(NPL)来反映和评价贷款的质量。根据《贷款通则》(1996年)第三十四条规定:“不良贷款系指呆账贷款、呆滞贷款、逾期贷款。”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商业银行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并规定“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要划为次级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要划为可疑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要划为损失贷款。该文件还规定,“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商业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并明确“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逾期(含展期后)超过一定期限、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银监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中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次级类:?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的贷款或表外业务垫款31天至90天。”同时,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贷款,分类标准为:“次级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4~6次,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1~180天以内;可疑类:借款人连续违约期数达7次以上,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181天以上。”此文件中明确给出逾期天数与分类结果的对应关系,但只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在《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试行)》(1998年4月)的附件《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说明》中对于住房按揭贷款给出了参考依据,即“对于住房按揭贷款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拖欠还款12次或36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对于信用卡透支,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分类:如果贷款本金或利息拖欠还款3次或90天以上,至少分为次级类;拖欠还款6次或180天以上,至少分为损失类”。
对不良贷款的定义在现行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中都给出了一个定性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各家银行至少都是把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或预期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
由于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及具体经营目标的差异,将逾期多少天的贷款划归为不良的标准还是有些区别,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原则,每家银行对划入不良贷款的期限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银行在贷款合约或贷款协议中约定,贷款到期后还可以有一个还款宽限期,过了宽限期的贷款才是逾期贷款;有的银行对逾期贷款还有一个容忍度,寄希望借款人能在这个容忍期内继续履约,偿还贷款本息,没有把它计入不良贷款,如有的银行对个人贷款逾期90天后还给10天的宽限期,然后才归入不良贷款;有的银行则规定比较严,对逾期欠息的贷款容忍度很低,如工商银行从2007年开始把逾期或欠息30天以上的公司贷款划定为不良贷款。
在贷款本息预期损失率的确定上,由于人的主观判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利益不同、对信息理解不同等,也会产生差异,有时差异还会比较大。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可参照以下比例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资产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据此中国银行业基本都是把预期损失在25%左右的贷款划为次级类贷款,把预期有50%左右损失的贷款划为可疑类贷款,把预期无法收回本息的贷款划为损失类贷款,并都是按这个标准来计提专项准备。银行的内部审计、外部监管、外部审计也主要据此来检查对贷款质量分类的偏离情况。
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的关系
对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不良贷款的含义。
不良贷款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监管规定的含义,其界定得比较窄,也可以说是狭义的不良贷款,如上面所表述的不良贷款。二是银行自行定义的不良贷款,含义要宽泛些,即从广义上讲,不良贷款是与优良贷款相对应的,银行可以把贷款质量分为优良与不良两大类。优良贷款就是指那些借款人没有违约、风险可承受又可控且收益较高的贷款;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违约或风险损失已暴露或预期收益较低的贷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实力的增强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也实现了根本好转,现在所面临的是资本的约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约束。银行经营只能通过由资源粗放向资源节约、提高资本回报的方式转型,尽可能地提高经营效益。单位资源的效益、单位资本的回报将成为银行信贷经营业绩的评价标准,因此对贷款质量的评价要求也应由狭义的以违约损失为主转向更广义的以风险增效为主。只要是低于平均收益的贷款就不是优良贷款;低于经营成本的贷款就是不良贷款。那些收益高、不违约的贷款就应是优良贷款,即使风险大一些,只要是在预期之内,即属于可控、可接受的风险;而那些收益低、风险低的贷款也不能算是优良贷款。
这种广义的贷款质量评价标准也反映了银行的本质特性,银行是信用的中介,是经营贷款的金融机构,其经营的目的是要获取盈利。银行为了获取尽可能高的盈利,就要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利息)来获得资金所有者的暂时让渡,并以尽可能高的价格把它贷给需要资金的借款人,在这个过程中利差就是银行的收益。如银行经营贷款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平均利润,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如果连经营成本都覆盖不了,那么银行就无法经营下去。
贷款违约与不违约相对应,是一个法律范畴的概念,是借款人未能履行与贷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的责任、义务的贷款。根据巴塞尔Ⅱ,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的规定,违约贷款是指“
(一)逾期90天以上;
(二)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变现抵质押品等追索措施,债务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的信贷债务。”违约贷款是否会有本息损失是一种预期,只有当实际处置时,才会成为现实的损失。尽管违约贷款不一定都是有本息损失的贷款,也不一定都是没有收益,甚至有些违约贷款的收益还可能比不违约的正常贷款高,如可以收取较高的罚息,但违约贷款至少不能算是优良贷款,即使它的实际收益可能高于其他正常贷款,也是问题贷款的一种。因为对银行来说,最重要的是贷款本息能按期收回,借款人违约就增加了不确定性,超出了预期的风险,有可能造成贷款本息的损失,最终实际没有形成损失是银行经过保全等措施而取得的。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在贷款发放出去后,银行就要根据借款人是否履约,违约了是否会有本息的损失,是否有代偿等保全措施等情况定期进行质量分类。巴塞尔Ⅱ中所定义的贷款违约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与我们所说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是有区别的。巴塞尔委员会没有用不良贷款,而是用了违约贷款,用贷款违约率来替代不良贷款率,但违约贷款并不一定都会损失,而其中又肯定会有损失,所以在巴塞尔Ⅱ中又有贷款违约损失率,与不良贷款损失率较接近,只不过我们很少用贷款损失率这个指标。
正常贷款与不正常贷款主要是从借款人是否违约为标准来判断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没有违约,不论本息是否有损失,贷款都是正常的,违约了就是不正常贷款;二是借款人没有违约,如贷款的预期收益低于经营成本,即本息实际会有损失,虽仍可划为正常贷款,但也不能算作是优良贷款。
不良贷款是与优良贷款相对应的,是银行根据其自身经营的要求来确定的,尽管对狭义的不良贷款已有明确的外部监管标准,且在这个标准之内银行还可以有更严格、更细化的规定,但对广义的不良贷款尚没有明确的监管方面的规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把不良贷款与违约贷款的关系概括为,违约贷款不一定都是收益低或有损失的贷款,不良贷款也不一定都是违约的贷款,但一定是收益低的贷款或本息有损失的贷款,只要预期收益不能覆盖风险敞口或成本的贷款,就应视为不良贷款。
市场风险对贷款质量的影响
现在我们对广义的不良贷款再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借款人按合同约定还本付息,也可能实际是有部分本息损失的贷款,如固定利率贷款、外汇贷款等因受到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的影响使得贷款本息受到损失。按现行的规定,这类贷款没有违约,就应当是正常贷款,不应纳入不良贷款。但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经营要求上来看,这类贷款的本息已经有预期损失,应当把隐性的问题显现出来。只有把这种没违约却有预期本息损失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贷款质量,才可能引起管理层对此类贷款更多的关注。这既是全面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信贷风险管理深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我们知道,信贷风险不都是信用风险,信贷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含义有较大区别,信用风险只是信贷风险中的一部分风险,贷款的操作风险最终是通过客户的违约反映出来的,在违约贷款或不良贷款中,已经包含了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市场风险没有含在内,这部分信贷的剩余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会越来越大,需要引起关注。
在完全市场条件下,银行贷款利率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当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资金的价格就低,银行贷款的利率就会降低;当市场上资金需求大于供给时,资金价格就会上涨。国内现阶段银行的盈利是由利差大小决定的,由于在以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中国银行业,筹资的成本在发放贷款时已知,关键是贷款的利率怎么定。
银行贷款的利率=资金成本+营运成本(费、税)+风险成本+目标收益
资金成本+营运成本+风险成本=经营成本(如图1)
贷款利率不仅要覆盖包括资金成本在内的全部经营成本,还要有合理的经营收益,这是贷款定价的基本原则。贷款的基准利率就相当于市场平均利率,就是可覆盖全部经营成本并获得平均利润的利率。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资金成本、营运成本是一定的,如果贷款的风险小于市场的平均风险水平,那么利率就可以低于这个基准利率水平,即给予优惠利率,银行仍可取得平均利润。由于对客户的经营结果判断失误、客户没有达到预期要求,或由于银行在内部管理中把业务量及其同业市场占比作为对分支机构业绩评价和考核的要求,导致只顾业务总量指标、市场同业占比指标,而不顾成本、不顾收益回报、不顾资源占用,结果形成不少的低收益、没收益,甚至负收益贷款,也有盲目竞争等原因,对一些不该下浮利率的贷款也下浮了。对此目前还有一个政策限制,利率下浮最低不能超过10%。一旦国家放开这个政策底线,利率完全市场化了,那么对银行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一笔贷款的利率低于银行的资金成本,假定不考虑其他的业务收益或相关派生收益,那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如高于资金成本,低于银行经营成本,也会有损失,只是损失小一点;如果贷款利息收入低于平均贷款利息收入高于银行经营成本,那就没有损失,只是少盈利了。(如图2)
对银行贷款收益影响较大的是固定利率,一些有实力的客户对银行贷款定价往往会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下浮贷款利率,还要在利率下浮的基础上再实行固定利率,锁定贷款利率。对这种利率的贷款,在市场利率或基准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还可以承受,但是当利率预期进入上升通道时,市场(基准)利率持续上升,就会使银行的利差收窄,当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平均利率时,银行就得不到平均收益。如果这类贷款的数量比较多,那么就会影响银行的资产收益率(ROA)、资本收益率(ROE),对银行的市场形象、市场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当固定贷款利率等于银行经营成本时,那就只是一笔保本贷款了,这样的贷款对银行就没有经济意义了;如果固定利率低于银行经营成本,那么这笔贷款的损失就比较大了,不仅要损失利息,甚至还有可能要损失本金。(如图3)
再从外汇贷款的汇率上分析。由于汇率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不仅贷款利息会受到影响,而且连贷款的本金也会同时受到损失。如当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8.27时发放的1亿美元贷款,客户没有任何违约,信用等级保持优良,借贷双方都在按合同履约,是一笔正常贷款。但是现在对这笔贷款进行市值评估,就会发现这是一笔本息损失较大的问题贷款,因为汇率已经从1∶8.27上升到了1∶6.62了,原先用8.27亿元人民币兑换的1亿美元本金,按现行汇率只能兑6.62亿元人民币了,损失了贷款本金(8.27-6.62=1.65)1.65亿元人民币,加上美元利息的损失就更大了。(如图4)
按信用风险分析,借款人没有违约,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违约损失;按市场风险分析,则市值浮亏很大,到期收回后就会成为实际的损失。按现行的贷款质量分类规定,客户没有出现违约,就应是正常贷款。但这笔贷款已经出现浮亏,如收回后计入汇兑损失,在损益表中反映为损失。显然这种贷款分类管理方法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贷款的真实质量,还会误导人们对这类贷款风险的识别和防范。
由此可见,我们对贷款的质量分类,不仅要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也要从市场风险的方面来分析,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风险对银行贷款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要关注这类不是由客户违约形成的广义不良贷款。
对不良贷款再思考的意义
通过对不良贷款定义内涵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明晰和细化银行贷款质量的分类及其标准,对推进精细化的信贷风险管理十分必要。虽然目前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汇率的形成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但市场风险已经影响了银行贷款的收益,对银行贷款构成了现实的风险。所以我们不仅要从狭义上,更要从广义上来认识不良贷款,其意义主要有:
一是提高员工的盈利意识,改变信贷人员消极的风险防范。对不良贷款的严格分类实际就是要提高员工对银行经营贷款目的的认识。银行是企业,发放贷款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才是贷款的目的;防范信贷风险的目的,也是为了保障预期收益的实现;贷款的分类管理就是要看贷款的预期收益情况。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而不是拒绝任何风险。我们不能总是在追求低风险、零风险,低风险、零风险也同时意味着低收益、低回报;也不能总是在政策的保护下维持生存。要倡导推进积极的风险管理,要积极地走进市场,感受市场。不仅要敢于,更要学会善于做高风险的业务,要在经营风险的实践中来提高自身对风险的识别能力、风险定价能力、风险掌控能力。不仅要审查贷款的信用风险,用担保等风险防范的措施来做好保全,用第二还贷来源作风险化解的保障条件这种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还要关注贷款的市场风险,善于利用收益覆盖风险的途径,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风险敞口管理工具,通过风险补偿、风险对价等方式来覆盖风险,使实际的利息收益大于风险承担,大于市场平均风险,大于普遍可承受的风险。
二是统一人们对不良贷款的认识,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良贷款不都是违约贷款,既包括借款人违约了,不论本息是否有损失,都应要纳入不良贷款,也包括贷款本息有损失了,不论借款人是否违约,就应纳入不良贷款。从广义来认识衡量贷款质量的标准,可以使我们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更加关注贷款的市场风险,努力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能力。并研究出一套信贷业务市场风险的防范措施,如对贷款定期进行市值评估,分析是否有浮亏损失。又如要强化对市场上贷款转让出售行情的分析,如果能溢价转让的贷款就是优良贷款;如果能不受损失转让出去的贷款也应当是好的,至少不能算是不良贷款;如果转让不出去或需折价转让的,那就是不良贷款。所以对客户信用风险小市场风险大的贷款、预期收益低于平均收益的贷款也应当如同控制客户信用风险一样,要有相应的政策和办法。
三是进一步细分不良贷款,可在分类原则、分类口径、分类方法上能有个统一的标准。要对现行不良贷款分类标准进行调整,按照广义的不良贷款把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再细分为:违约和没违约的关注贷款;违约损失和没违约损失的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并按有关规定计提风险拨备、计算资本占用,以便使同一时期不同银行间或同一银行不同时期的不良贷款可以进行真正的比较。
把不良贷款分为狭义的不良贷款和广义的不良贷款,使得我们可以把狭义的不良贷款率用来对外披露,进行同业的比较,并满足监管的要求,使国内外的同业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比较贷款的质量水平。而广义的不良贷款率则主要用于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和贷款质量评价,不仅要考虑借款人的资信、借款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掌控管理能力,还要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使用的回报率。这样既能满足内部管理的要求,又能与境内外的同业进行比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同业的狭义和广义不良贷款的比较。
要避免在信息披露中出现既有不良贷款率,又有贷款违约率,又要注意不要把不良贷款视为损失贷款,把不良贷款率视为不良贷款损失率。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银行业通常是不用不良贷款损失率这个概念,因为不良贷款的损失时点很难说清楚,当贷款出现违约后银行就一直在清收,直到最后实在无法清收的部分才会列入损失贷款,等待核销处理。这个过程有时会很长,甚至几年都完不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贷款还会不断地被重组。但不良贷款损失的大小,在不同的银行金融机构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管理比较好的银行,损失会小一点,管理差一些的银行损失会大一点,我们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按统一标准对贷款损失率进行披露。
四是对不同风险类型的贷款进行不同的管理,采取不同的风险防范对策措施。一要严格控制在利率上升预期时的固定利率贷款总额,除非已经有了一个有效的对冲方案或风险补偿按排;二要严格控制利率下浮贷款的数额,努力提高贷款议价的能力,对优良客户的优惠利率要根据客户的综合贡献来合理确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银行要学会利差收窄后的经营转型;三要改变现行的只有总量外汇贷款风险管理办法,对银行账户中的外汇贷款要定期逐笔进行市值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是浮盈还是浮亏及其程度来确定分类,可每月做一次;四要在计算剔除风险后的收益(RAROC)中,要把汇率风险考虑进去。尤其是随着国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进程加快,将会加剧银行外汇贷款的风险,汇率的不稳定会使更多的外汇贷款出现问题,当然银行可以通过外汇市场的运作来锁定风险、控制风险,以降低汇率风险的敞口和损失。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第四篇: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再思考
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再思考
本文对个人和集体时关系作了历史性探讨,发现两者往往是对立和冲突的。但是,从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看,文章认为:个人自我实现的形式也相应表现为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一种超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局限的新形式。从哲学看,个人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它适应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这种适应性体现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如下主张:(1)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2)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3)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长期来,我国理论出版物对于个人主义持全盘否定态度,反映出一种个人虚无主义的心态。这种极端态度和片面观点无疑成了极“左”政策的根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注意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协调问题,避免两者走向极端的形式。
个人价值
个人价值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热点,它常常引起不尽的纷争与思虑。因而,对个人价值的内涵及其实现机制作出理论上的科学研讨便不是毫无意义的了。企图弄清个人价值的本质、结构、实现方式,首先会碰到一个前提性问题:什么是价值?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对此马克思作出了精致而科学的说明:“„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
第五篇:对项羽个人评价
对项羽个人评价
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
对项羽个人评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一名一直被称为是千古英雄。
巨鹿之战,大敌当前,项羽却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当所有人都觉得此战必败无疑时,他破釜沉舟,披着银光铠甲,听着汗马嘶鸣,踏着遍地骸骨,登巨鹿之战场,剑指咸阳,一身荣光,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击败秦军。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奠定了当时项羽在诸侯间的领导地位,已胜过千万英豪。一个名留青史的英雄,有时候不需要用艳丽的笔墨来刻意凸显出他的伟大,因为英雄的荣耀光芒是无法在历史的硝烟中磨灭的。
一战之后,闻名诸侯,豪气冲天,中原逐鹿谁又能阻。
对项羽个人评价
对于项羽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曾有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中之龙凤,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这是对项羽评价中非常高的。
当然除了李清照等人对项羽的高度赞扬之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做诗词贬低项羽。当然在军事上非常有才华的项羽在政治上却是非常的幼稚的,为人处世全凭心情,听不进去谋臣的劝谏,刚愎自用。
韩信曾经在说项羽妇人之仁的时候,这样说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说话和气,属下病了,他流着泪去送饭;但是派人去打仗,别人有了战功该封官授爵时,他却把印拿在手里迟迟不给,直到印章被玩弄得磨去棱角,还舍不得给别人;这种仁爱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
羽是中国历史上集大成与大败两者之经验教训于一身的典型人物,颇值得后人借鉴。项羽的勇武史所罕见,真可谓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他26岁起兵,以勇不可挡、摧枯拉朽之势统帅天下诸侯,而一举灭秦。不但使敌军闻风丧胆,就是联臂作战的各路诸侯,亦被其神勇所震慑。以至在晋见他时,不由地拜伏于地,仰面坐“壁上观”。
此时的项羽威名达于极点。他自己也颇志得意满,遂自封为“西楚霸王”而主宰天下,并大封诸侯,此时距他单戈起事仅年余光景。如此威震天下,按说,项羽应该成就一代帝业,使天下太平。
然而,此后,在剿灭手下败将刘邦的过程中,虽然一直是屡战屡胜,但是,与韩信九里山一战时,却兵败而被困垓下,旋即落得个四面楚歌、军前别姬、落荒败北、乌江自刎的悲壮惨烈结局。年仅31岁的项羽,如此暴起暴落,前后不过短短的五年。致使史圣司马迁在为他做《本纪》之后,发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感慨“何兴之暴也!”对此,许多后人也发出了这样的历史疑问——“何亡之速耶?
项羽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军事领袖,他善于激发士气,并且善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条来鼓舞将士,这一点从他在巨鹿之战的统筹中就能看出来。他即兴发表煽动式演讲,为一只原本向心力不足的杂牌军注入了昂扬、团结的士气,众将士拧成一股绳,在敌我实力相当悬殊的条件下,以少胜多打赢了战争。
当然,拥有这样才能的人的性格中,通常也会夹杂一些孩子气、单纯和蔑视一切的高傲,而往往正是这样才有足够的激情来点燃自己,同时也振奋别人。
对项羽个人评价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62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羽一生,既有着华夏冷兵器史上最强悍的勇武、更有着华夏古代战争史上顶尖的战术指挥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国的首功之人,亦是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两场历史上兵力悬殊以少胜多战役的指挥者,竟需要历史上最出色的一群不世英杰,组团围攻,方能将他击败。“英”到了极致,“雄”亦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