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花女》中女权主义的解读

时间:2019-05-12 12:2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茶花女》中女权主义的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茶花女》中女权主义的解读》。

第一篇:对《茶花女》中女权主义的解读

摘要

《茶花女》这部经久不衰的小说向我们讲述了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与阿尔芒的坎坷的爱情,以女权主义思想为主线,探讨作品本身的女性思想,分析女性代表玛格丽特的女权主义的萌芽,发展直至消亡;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分析了玛格丽特悲惨命运的必然性,特别是一个底层女性在那个放荡,奢靡,虚伪的男权主宰的社会极度抗争的悲剧。

关键词 :控制;社会背景;女权主义;男权主义;平等

Abstract

La dame aux camelias enduring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prostitutes Margaret to us, as well as her rough love with armand, feminist thought as the main line, discusses the work of women thought, analysis of the women on behalf of Margaret's feminism germination, development and die;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Margaret tragic inevitability of fate, especially an underlying female in the wild, extravagant, false extreme fight the tragedy of the male dominated society.Key words: control;The social background;Feminism;Male 2

目 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1

正文 „„„„„„„„„„„„„„„„„„„„„„„„„„„„1

引言 „„„„„„„„„„„„„„„„„„„„„„„„„„„„1

一、压抑的女权主义 „„„„„„„„„„„„„„„„„„„„„1

二、女权主义意识的外现与男权意识的矛盾 „„„„„„„„„„„2

(一)玛格丽特对男权主义的盲从阶段 „„„„„„„„„„„„„2

(二)玛格丽特女权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冲突阶段„„„„„„„„„„3

(三)玛格丽特对男权主义的反抗阶段 „„„„„„„„„„„„„4

(四)玛格丽特对男权主义的妥协阶段 „„„„„„„„„„„„„4

三、女权主义的淡薄 „„„„„„„„„„„„„„„„„„„„„6

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7

郑重声明 „„„„„„„„„„„„„„„„„„„„„„„„„„8

对《茶花女》中女权主义的解读

引 言

《茶花女》这篇小说主要围绕着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爱情来写,本来爱情是自由的,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女主人公却是一位身份非常卑微的妓女,所以这无形中就预示了他们爱情悲剧的结局。阿尔芒在小说的最后认为自己错了,并感到深深地歉意。的确,阿尔芒是错了,可是阿尔芒为什么会错呢?如果我们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去看待一个女人,去看待一个妓女。那结局会不会好一点呢?故事发生在法国的十九世纪,虽然宪法规定人人平等,但是在资本主义虚伪的面具下仍笼罩着明显的阶级意识。而对于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来说,她们连正常人的生活都不配拥有,更何况是空中楼阁的真挚爱情呢?也许小仲马自己也不知道茶花女这部作品折射了当时社会在男权主义的强权控制下,女性的生存悲剧。

一、压抑的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又称女权运动,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 运动。女权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主要探讨的是男女平等问题。他们追求地位平等,强调妇女解放,并逐渐开始意识到性别关系和性别权利的问题的存在。

与其他阶级斗争不同的是,女权主义具有非暴力的特征,它以提高妇女对自身地位和潜力的认识为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极易导向为一种文化批判,通过分析女人所属地位的形成原因,进而提高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和对现实的理解,推进她们从男权制度中解放思想和对精神的奴役。1970年,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论文发表,成为了女权主义理论形成的文学标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逐渐成为了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形式。

小说《茶花女》创作于1847年,正直七月王朝末期,一方面,弱肉强食的资本社会主义到处充满着虚伪和冷酷,上层阶级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人民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许多出身底层、本性善良的妇女,被迫卖淫为生,在杯酒中卖笑。

另一方面,男权主义的色彩浓厚,女人作为“第二性”只能依附于男人生活,对于比女人更低一等的妓女来说,男人就是生命,在男权的压迫下,女权思想悄然出现,她们追求平等,自由,崇尚纯洁的爱情,重塑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女性立于边缘的传统。

在这个悲惨的世界里造就了这样一个悲惨的人物,玛格丽特的悲剧来源于当时社会普遍的道德观。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来只是一个贫穷的乡下姑娘,可为了谋生来到了巴黎,却不幸沦落风尘成为妓女。染上了奢靡挥霍,寻欢作乐的恶习。但是玛格丽特仍保持着纯洁的心灵,在遇到阿尔芒后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可就在她想要改掉恶习和阿尔芒永远在一起的时候,阿尔芒父亲的出现彻底毁灭了她的美梦。玛格丽特被迫离开了阿尔芒,回到巴黎重操旧业,最后在遭到阿尔芒不明真相的种种侮辱和伤害后,心力交瘁,在贫病交加中含恨而去。

在这部小说里处处流露着父系文化传统中男权对女权的控制。父系文化传统从各个方面向女性伸出触角,使女性的心理在长期的压抑中畸形。正像尼采所说的那样:“男性为自己创作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了这个形象创作了自己。女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习惯于依附男人而存在,屈从于男人的意识,不但肉体上不受自己的控制,连精神一并被男人侵占。”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里,女性似乎牢牢地依附着男人而存在,在当时的社会里女权主义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更谈不上女性传统观念的颠覆,男权主义占统治地位,力图把女性美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当中。女性美的唯一参照对象是男性的审美愉悦程度,所以构成了男女的歧视性审美关系。女性意识对男性意识非常依赖,甚至根深蒂固。在男权背景文化下的女性是从属的弱者,是以男子为中心而存在的依附品,茶花女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当然了充满了很多的争议。

二、女权主义的外现和男权主义的矛盾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妇女必须顺从并规劝男人你要走向妇人们去吗?别忘了你的鞭子。这种男性的偏见,完全植根在男性经验的视野之中”,①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无形中阻碍了女性的独立与自主意识,充斥着对女性的歪曲和鄙视。因此女权在男权的压力下退化了,她们不知不觉中承担了抚育子女及料理家务的责任。而在《茶花女》的这部小说中我认为玛格丽特对男权意识经历了盲从、冲突、挣扎和妥协的四个阶段。

(一)玛格丽特对男权主义的盲从阶段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打扮总是少不了一朵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一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与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亲摩里阿龙公爵在偶然发现玛格丽特很像自己的女儿后,便收了她为自己的干女儿。玛格丽特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应只要她能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便负担她的全部日常生活费用。但在她的周围没有人对她付出真感情,没有人是因为为了她而爱她,她游走于富家子弟周围,却像没有灵魂的空壳一样。在这个只是外表华丽,而内心丑恶的现实里,人们彼此欺骗,用虚伪遮蔽这个世界。

在这一阶段,玛格丽特是完全盲从于这个社会的道德系统,屈从于男权意识,她认为女子的肌肤容貌之美是女性美的基础,她用奢华装扮着自己,取悦着男性。当时的男权意识当然也认为女性的美是通过男性的审美观念来决定的,就连小仲马也没有离开这个怪圈,因此他是这样塑造茶花女的:“她高挑的个头儿,身材未免苗条的过分,但是,她衣着上善于搭配,以高超的技巧稍一调解,就消除了这种疏失。她那条开司米大披巾边角一直垂到地面,两侧飘逸除丝绸衣裙宽宽的花边,还有厚厚的手笼,藏住双手,紧紧贴在胸前,四周围着十分巧妙排列的褶皱,线条那么优美,再挑剔的目光也挑不出毛病。她那张鸭蛋形的脸蛋,清秀得难以描摹,两道清纯如画的弯眉下,镶嵌着一双黑眼睛,而遮蔽眸子的长长睫毛低垂时,就在粉红的脸颊上投下阴影;那鼻子纤巧挺直,十分灵秀,鼻子微微向外张,强烈地渴望性感的生活,那张嘴也特别匀称,嘴唇曼妙的微起,便露出乳白色的牙齿;那肌肤上一层绒毛,宛若未经手触摸过的桃子。这些组合起来,便是她那张柔媚面孔的全貌了。”这完全符合男性对女性美的要求,充斥着男性对女性的所有美好的幻想。实际上,玛格丽特的美成了男性思维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男权主义在这个阶段暴露无疑,女权主义在强烈地男权主义意识的控制中,玛格丽特无心也无力反抗。在那个男权占主导地位的年代,她只能靠外表来取悦男性。

(二)玛格丽特女权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冲突阶段

在这一阶段玛格丽特遇到了阿尔芒,玛格丽特生病期间,阿尔芒每天跑来打探病情,却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普律当丝向玛格丽特讲述了阿尔芒的一片痴心,她很感动。玛格丽特和她的朋友跳舞时,病情突然发作,阿尔芒非常关切地劝她不要这样残害自己,并向玛格丽特表白了自己的爱情。小说中阿尔芒这样说道:“自从我看到你以后,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是为什么,你在我生命中就占了一个位置,我曾想忘掉你,但是我做不到,你的形象始终留在我的脑海

里。我已经两年没有看到过你了,但今天,当我遇到你的时候,你在我心坎里所占的位置更加重要了。最后,你今天接待了我,我认识了你,知道了你所有的奇特遭遇,你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别说你不爱我。即使你不让我爱你,我也会发疯的。”他告诉茶花女,他现在还珍藏着她六个月前丢掉的纽扣。玛格丽特原来淡薄的心灵动了真情,她送给阿尔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许,这朵代表自己也代表爱情的茶花向读者宣誓了向命运抗争的第一步。玛格丽特开始相信了有爱情,开始有了挣脱男权萌芽的想法。

(三)玛格丽特对男权主义的反抗阶段

玛格丽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和阿尔芒到乡下住一段时间。在这个阶段,玛格丽特的女权反抗意识达到了高潮。她独自一个人筹划了一笔钱,毅然的离开了公爵,与阿尔芒每天享受着乡下的宁静和美好。玛格丽特忘掉了萎靡奢华的贵妇生活,她不再依附那些虚情假意的贵族们,成了一个暂时独立有思想的女性,她的选择向世人昭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首先也是人!女人除了要追求平等的社会价值以外,还有自我价值的空间,还需要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小说中,当公爵知道了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同居的事情后,玛格丽特这样坚决地说道:“我决不离开阿尔芒,我也不再隐瞒我和他的同居生活。这样做可能很傻,但是我爱他。有什么办法呢?再说我也活不了多久了,不愿意再自找苦吃,去服从一个老头子的意志;只要一见他,我觉得自己也会变老。让他把钱留着吧,我不要了。”话语间无不流露着一个柔弱的女性对爱情的执着、无限的信心和坚定,当然还有对男权意识的奋力反抗,以及在为自己的命运做主。

想必读者在读到小说的这部分的时候都会对玛格丽特对传统社会道德的颠覆怀有敬佩之情。在庞大的男权制度社会里,女性被当做社会边缘公民而看待,而妓女可想而知是在社会的边缘悬崖上生存的,玛格丽特竟然有这样的勇气与社会抗争,我们无不感到震惊和钦佩。但是这种抗争到头来还是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她的抗争高潮像是加速悲剧来临的一个催化剂。

(四)玛格丽特对男权主义的妥协阶段

毕竟他们的爱情不是普通的爱情,这也意味着有很多的坎坷。不久,阿尔芒和妓女在一起的事情传到了他父亲的耳朵里,可想而知,他父亲当时的愤怒,失望,他用严厉的话语要求阿尔芒离开玛格丽特,可此时的阿尔芒已听不进任何对玛格丽特不利的语言了,在他心目中她是神圣的,他匆匆离开了父亲来到了他们乡下的家,他知道在那有个人等着他回去。

父亲知道这时的儿子已深深爱上了这位妓女,再多言语对他来说已不起任何

作用了。父亲打算去见见儿子心目中的女神,并让其离开他的儿子。父亲见到了玛格丽特,但不知怎么了,他对她有了些许的同情,但他为了家族的利益,为了女儿的幸福,他还是请求她离开他的儿子,玛格丽特看着这位父亲,她答应了。玛格丽特是无助的,更是善良的,“听到这段开场白,我浑身直打哆嗦”可见,她明白了他情人父亲的——这一个“身材高大,神态庄重,待人和气的,人人所能见到的最正直的人”所要讲的是什么了,软硬兼施的他像一个专制的君主,披着仁主的衣冠,来棒打鸳鸯了。为了成全他年轻美丽,纯洁的像一个天使的女儿走入一个体面地家庭,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而庄重、正直、堂而皇之地说:“小姐,你爱阿尔芒,你用你能用的唯一方式向他表明你对他的爱,为他的前途牺牲你的爱情。什么方式不能用呢?什么又是唯一的方式呢?不言而喻,那就是:小姐,请你走开吧,一个妓女的到来只会玷污我们家族高贵的姓氏”。

请看吧:“阿尔芒的妹妹要结婚了,她要嫁给她所爱的男人,她要进入一个体面的家庭,这个家庭要求我的家庭也要我的家庭里的一切都是体面的。要成为我女婿的那个人的家庭已经得知阿尔芒在巴黎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呢?不言而喻,就是与玛格丽特的爱情生活),并向我声明,如果阿尔芒继续这样生活,他们就要取消婚约,这种牺牲(指阿尔芒准备给玛格丽特六万法郎——他母亲的遗产)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人们并不了解你,他们会认为他为你作出的牺牲是出一种不正当的原因。而这种不明了的原因有可能玷污我们家族的姓氏。别人才不看阿尔芒是不是爱你,你是不是爱他,这种爱会不会促进你们的幸福,会不会给你带来尊重。人们只看到一件事,那就是阿尔芒-杜瓦尔容忍一个妓女。正因为如此,阿尔芒“正直、善良、忠厚”的父亲才不得不费尽心思使玛格丽特做出“伟大的牺牲”。

玛格丽特死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无情的城市,就像所有美丽善良的人倍受煎熬、贫病交加一样令人怜惜。而更甚的是她心中的爱至死不渝,这对“精神与肉体均被摧残”的妓女来说,像是荷花出自污泥。可笑的是,出得不是时候,开得不是地方,注定了悲剧一场。

玛格丽特最终退却了,这足以见证在男权主义控制下的女性生存的悲剧。一直以来,男性就把女性的贞洁看的非常重要,像中国就有这样的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封建的思想观念把女性的贞洁与她个人的幸福、家族的名声、以及以后和她过完后半生人的家庭、幸福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这样的束缚完全相当于捆绑了玛格丽特的双手,她根本无力挣脱。就算她对爱情的勇敢和执着都再次内化,但是阿尔芒的父亲还是通过当时男性是怎么评价女性贵贱的方式来看待这本该平等的爱情。男权主义系统再次占了上风。最终,玛格丽特作为

女性的抗争失败了,小说悲剧结尾。

三、女权主义的淡薄

主人公玛格丽特从始至终她都生活在制度的压迫下,是个没有话语权的最底层的女性,当她在面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时,已由原来的主动争取的革命热情逐渐变成被动提升的心理满足,这种心理的变化也带动了她对爱情的看法,与阿尔芒的爱情最终也以悲剧结束。

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女权主义非常淡薄,人们对妓女根本就没有起码的尊重,那些资本主义的贵族阶级只是把玛格丽特作为成为自己情人的炫耀品和战利品,根本没有半点情感和真诚可言。而阿尔芒的出现却有点扭转这样的局面,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真情是显而易见的,不禁让我们读者们高歌,妓女和平常人一样,同样需要正常人所需要的东西,包括一份真挚的爱情。但是这种女权意识的稍稍苏醒,马上又被传统的男性对妓女的偏见而沉沦。阿尔芒觉得玛格丽特仍贪恋过去挥霍无度、萎靡奢华、寻欢作乐的生活而狠狠地羞辱了玛格丽特,他---阿尔芒也无法摆脱对妓女的成见。与其说他们之间的误会是由阿尔芒的父亲造成的,还不如说是整个当时法国社会造成的。小说中阿尔芒的父亲对玛格丽特说:“你的身份会玷污我们高贵的姓氏,并且为了我纯洁的女儿可以顺利成婚以及为了阿尔芒可以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阿尔芒。”为什么仅仅因为玛格丽特是妓女就让她在追求自己幸福的路上这么坎坷呢?为什么这个社会不给女性与男性同样的社会地位呢?生活在底层的妇女被生活所迫才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她们没有错了,她们只是选择了活着,虽然是“卑贱的”,但是难道她们选择活着的时候就等于放弃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吗?就等于放弃过一般人可以有的生活吗?社会?你为什么不给女性机会呢?你总让她生活在社会的边缘。我们总是被这个世界改变着,就像玛格丽特,被这淡薄的女权主义逼的退缩了,尽管她在努力争取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可是一个柔弱的底层妓女拿什么去与强大的社会抗争呢?拿什么去与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抗争呢?所以,那个时代!注定了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特别是玛格丽特作为妓女的悲剧。

结束语

《茶花女》长盛不衰的过程之中,虽然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常常会被制作者根据需要进行改变,茶花女的形象也并非一成不变,但是其中一些基本的要求却并没有发生变化,即肉体和精神绝对分离,既是充满诱惑力的、可以欲望的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质上是无欲的、纯洁的,最重要的是她的变化是由浪漫爱引发的,爱情使她醒悟从而内化了男权制度的要求,为了爱人的利益勇敢地牺牲了自己。客观上来说,理想的浪漫爱也包含着两性之间互相的关爱和扶助,但我们仍然对其提出批判和质疑,因为其中对女性的要求实在是太多了。茶花女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质,牺牲自我,成全他人。这场哀戚凄怨的爱情悲剧是由门第等级观念和金钱势力的压迫造成的。作品的主题具有批判资产阶级的冷酷无情和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审美的偏见。从而同样容易引起处在同样的等级观念和男性强权势力压迫下的中国女性产生强烈的同情和共鸣,激发了他们反对封建礼教和勇于追求爱情的决心,而这些决心正好体现的就是女权主义在我们的身边悄悄苏醒。小仲马在这部巨作中让读者延伸了对女性文学的想象,推动了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的传播,我想这一点小仲马肯定自己都不会想到

参考文献: [1]苏屹蜂.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2]尼采.查拉斯图拉是说[M].楚图南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3]冷和平.男权文化背景下女性生存悲剧[J],苏州大学学报,2009.[4]小仲马.茶花女[M].郑克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5]张继贤.《简爱》的女权主义解读,<长城> 2011.[6]徐姗娜.花开,在不同的世界——《茶花女》四种文体之比较.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7]许荣.法国中产阶级:历史与现状.湖北社会科学.2004.[8]张莉芬.无辜的妇女 罪恶的社会——从茶花女、陈白露谈起.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

[9]徐杰.哀其不幸叹其争——杜十娘和茶花女形象之比较.文学研究,2005.[10]崔大庆.论欧洲19世纪小说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毕业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

年 月日

第二篇: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简爱》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找用户名,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研究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3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 5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 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中的美国梦幻灭 7 从迈克尔杰克逊看美国梦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 9 爱情的悲歌-《荆棘鸟》悲剧成因探悉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11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1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 大学生英语学习归因倾向的调查研究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 成长小说视角下的史蒂芬乔布斯基《壁花少年》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17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 On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Lexemes in Moment in PekingThe Duality of Life and Death——An Analysis on Virginia Woolf’s Mrs.Dalloway 20 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 21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2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论《莎乐美》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24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25 中美传统节日差异对比研究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从fans和PK看西方文化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28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30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31 浅谈互动模式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32 语用预设在广告语言中的应用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35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 36 国内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的策略与技巧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38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论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中的嬉皮士形象 40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从目的论看英文小说书名的翻译 42 目的论在英语儿歌翻译中的应用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 44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 46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48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 4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50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

Chinese Auto Companies’ Cross-border Acquisi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s on the Chinese Auto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Geely’s Acquisition of Volvo 52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浅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宿命论色彩 5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56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英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8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 59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

浅析从《刮痧》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61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62 中西方价值观对比研究 63 两性语言差异分析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 66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 68 《呼啸山庄》和它的四个版本电影的比较研究 69 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的翻译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71 浅析语用预设在广告语中的运用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by Applying English Songs 73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影视作品的汉译策略研究 75 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式人物塑造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英语习语翻译的研究 77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78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论《财神和爱神》中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阶级冲突及解决 80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82 浅析广告英语中修辞的魅力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84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85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英美国家政治委婉语的文化解读 87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互动

《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意义 89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双关语在广告英语中的语用分析及其运用 91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思维差异

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 93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94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浅析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 9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老人与海》两中译本对比分析 98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100 网络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

The Application of Games in English Teaching for Young Learners 102 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 104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10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06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

中西文化中女性家庭价值观之对比研究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以《摩登家庭》和《虎妈战歌》为例 109 中西服饰文化的比较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 111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圣经对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影响——对《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写作手法及其宗教主题的研究

浅析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来源及汉译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116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 117 英语语境对词汇释义的制约作用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119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

论东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浅析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解决对策 123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 124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125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 126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28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 130 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32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 133 文化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135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翻译对策 13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透过《傲慢与偏见》中四位女性的性格分析她们的不同婚姻 138 广告语及标语动词的翻译 139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 140 中文学术讲座报道的体裁分析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42 Whose Portrait Is This—Exploring Oscar Wilde’s Complex Personality 143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144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145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 146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148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149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150 论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中的互动 151 英汉标点符号比较

152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53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

154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155 A stud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standards:faithfulness,fluency and beauty 156 浅析福斯特《印度之行》的主题思想

157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158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 159 论小说《德库拉》中的哥特元素 160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161 BB电子商务安全

162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63 会计英语缩略词特点及翻译研究

164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165 奥巴马胜利演讲的语篇分析 166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

167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

168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169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70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171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72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173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174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死哲学 175 东西方恐怖电影的文化差异 176 中国菜单的英译

177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

178 Coh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 Pragmatic Study 179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

180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181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18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183 The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 184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185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

186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 187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188 谐音现象促成因素及其启示的研究

189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190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

191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192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93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 194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195 从谭恩美《喜福会》中审视中西文化冲突

196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197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的对比艺术

198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199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 200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第三篇:解读《茶花女》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解读《茶花女》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摘 要:在对《茶花女》中女权思想的解读过程中,从时代背景入手,紧抓主题思想,以女权主义思想为主线,探讨作品本身的女性思想,分析女性代表玛格丽特的女权主义,一级作者小仲马眼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在深刻分析作品中的女权思想的同时,与其他女权作品相联系,分析不同之处,深化对《茶花女》中的女权思想的理解。

小说《茶花女》不仅在文学上有巨大作用,在思想领域的贡献也是不可否认的。小仲马能从一个男人的视角,毫不犹豫的赞美了一位勇敢、真诚而思想高贵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小仲马;茶花女;女权主义;玛格丽特

Reading the feminist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Abstract: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cess of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feminist thoughts,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grasp the theme, the feminist ideology as the main line,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work itself female female representative of feminism, Margaret, and the author Alexander Dumas and feminist thought.Feminism in the profound analysis in the work at the same time, associated with other feminist work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deepen the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feminist thought understanding.The novel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not only have great role in literature,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contribution is undeniable.He is from a man's perspective, not hesitate to praise a brave, honest and noble thinking the female image.Key words: Dumas;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Feminism;Margaret

目 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Ⅰ 引 言„„„„„„„„„„„„„„„„„„„„„„„„„„„„„„„„„ 1

一、小说《茶花女》中的女权主义„„„„„„„„„„„„„„„„„„„„„„ 2

(一)作品中的主题表现女权主义思想„„„„„„„„„„„„„„„„„„„ 2

(二)主人公玛格丽特表现女权主义思想„„„„„„„„„„„„„„„„„„„ 4

(三)作者小仲马在女权主义上的立场„„„„„„„„„„„„„„„„„„„„ 7

二、在表现女权主义的手法上,《茶花女》与其他作品之异同„„„„„„„„„„„ 9

(一)人物身份的不同„„„„„„„„„„„„„„„„„„„„„„„„„„„9

(二)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10

(三)理性与感性的反抗„„„„„„„„„„„„„„„„„„„„„„„„„ 11

三、《茶花女》对女权主义思想的贡献„„„„„„„„„„„„„„„„„„„„„ 13 结 语 „„„„„„„„„„„„„„„„„„„„„„„„„„„„„„„„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纵观19世纪的女权主义著作,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对于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地位提升和社会变革都有巨大的贡献和意义。小说《茶花女》自1848年问世以后,在戏剧、歌剧以及电影等不同领域都有所建树。“茶花女”这一经典女性形象不断地演绎在人们面前,她身上那种勇敢的女性精神深刻的烙在我们心中。本文从原始出发,在小说原文中探求女性在权力方面的争夺,《茶花女》是一部经典的爱情悲剧故事。在十九世纪的巴黎社会圈,年轻俊美的资产阶级青年阿尔芒对患有肺结核的交际花妓女玛格丽特一见钟情,此时的玛格丽特过着奢靡无奈的生活。费尽周折,玛格丽特终于被阿尔芒的真情打动并不顾一切抛弃荣华富贵与他一起隐居乡村。阿尔法的父亲知道后极力反对两人的爱情,并以自己家庭荣誉和儿子的前程为由恳求并要求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玛格丽特答应了他的要求,从而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很快就在肺结核的病痛中死去。

《茶花女》中的主人公玛格丽特身上所呈现的女权主义,不仅仅代表作者小仲马对女性的敬重之情,也顺应当时女性要求平等权利的时代呼唤。全文以矛盾为主要叙述手法,爱情与命运的矛盾,等级制度与人性的矛盾,小仲马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动人心弦伤痛不已的爱情故事。小说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作者小仲马对于纯洁爱情的憧憬,以及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以此为基础,以女权思想为主要线索,探索玛格丽特在追求希望向往爱情的路上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一、小说《茶花女》中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又称女权运动,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1]一种文学理论的产生,不仅仅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精神状况相适应,而且也有其理论自身的影响因素。女权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主要探讨的是男女平等问题。他们追求地位平等,强调妇女解放,并逐渐开始意识到性别关系和性别权利的问题的存在。此后,女权主义运动开始分析和批判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和男女的权力结构,并且强调性别分析。处在第一阶段的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的女权运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主要围绕女性在教育和经济上的权力,至此还没有以理论为基础,而是从事一些实践活动来呼吁。

与其他阶级斗争不同的是,女权主义具有非暴力的特征,它以提高妇女对自身地位和潜力的认识为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极易导向为一种文化批判,通过分析女人所属地位的形成原因,进而提高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和对现实的理解,推进她们从男权制度中解放思想和对精神的奴役。1970年,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论文发表,成为了女权主义理论形成的文学标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逐渐成为了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形式。

小说《茶花女》创作于1847年,正直七月王朝末期,一方面,弱肉强食的资本社会主义到处充满着虚伪和冷酷,敲诈以及漠视,此时的小仲马对这个社会已经深有体会:上层阶级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人民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许多出身底层、本性善良的妇女,被迫卖淫为生,在杯酒中卖笑。玛格丽特原是一个纯真无暇的乡村姑娘,因贫穷所迫走向了卖笑求生的道路,成为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玩物。

另一方面,男权主义的色彩浓厚,女人作为“第二性”只能依附于男人生活,对于比女人更低一等的妓女来说,男人就是生命,在男权的压迫下,女权思想悄然出现,她们追求平等,自由,崇尚纯洁的爱情,重塑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女性立于边缘的传统。小说《茶花女》在女权方面上有着不同方面的表现,所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一)作品主题表现的女权主义思想;

女权主义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作者寄予在女性角色身上的性格特征体现的。小说《茶花女》讲述的是发生在妓女身上的故事,以及女为主要描述对象,小仲马对 [1] 玛丽· 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妓女的塑造有好有坏,有善良有邪恶,有羡慕有嫉妒,其中的奥兰普是一个典型的妓女,她势力、虚荣、自以为是,希望通过羞辱玛格丽特能取悦阿尔芒,在作者眼中,这种没头脑的女人与善良有追求的玛格丽特来说,具有映衬作用,而作为阿尔芒的另一个情人,与玛格丽特的身份地位截然相同的一个女人,其内心的丑陋又与玛格丽特善良形成鲜明对比,她自身从没有意识到女性与男性在平等上的问题,这种无知对于女性解放与女权的发展的作用是负面的。

而作为主人公的玛格丽特,在七月王朝的大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她几乎生活不下去,最终成为妓女。在最开始,她作为一个破产的乡村贫民,被迫流入大城市,以一个店员微薄的薪水谋生。此时的她有追求有希望,靠自己自食其力,有基本的生存权利,同时保持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小说的最初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上高贵的纯洁女性,这也正是当时社会需要的美好形象,进一步说,此时的玛格丽特身上带有女权主义有思想有精神的当代女性。

女权主义在《茶花女》中是以男性的视角来展现的。在《茶花女》中,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而这个“我”就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男性。从男性的角度来观察女性对权力的追求及向往,所依附的感情是对女性的尊重和感激。“我”,阿尔芒,在遇到玛格丽特之前,凭着祖产生活,包养妓女,花天酒地,在偶然的相遇中,一见钟情于巴黎的高级名妓玛格丽特,并展开猛烈的追求。这种追求是真诚的,在阿尔芒的眼中,逐渐显现在他面前的是,尽管深陷囹圄,每天被看成是物品的女人,其内心与精神却没有被污染,玛格丽特的高雅气质和美貌令阿尔芒折服,为了自己,玛格丽特远离名利场,与自己过上了平凡人的日子,不再拥有荣华富贵,玛格丽特并没有因此埋怨自己,这是阿尔芒在玛格丽特身上看到的能为爱牺牲的勇气。同样,面对阿尔芒的父亲,杜瓦尔,自私伪善,满腹偏见,他用谎言强迫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使玛格丽特的生活理想彻底破灭,玛格丽特用自己的牺牲延续了对阿尔芒的爱意。小仲马通过阿尔芒也感叹到:“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别人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1]最终在面对玛格丽特的死亡之后,阿尔芒再也无法掩饰对她的爱,我想,这也许是男性为女权所让出的爱的一步。

追求平等并为爱牺牲的女权思想,让男性看到女性在权力面前所表现的无畏,从男性的眼中看出女性在“第二性”的位置所处的感受及反抗精神是令人折服的。

小说《茶花女》中,妓女同样可以拥有对平等的追求。妓女这个名词在现在也被当做是贞女的反义词来对待。在男权统治下的资产阶层,造就了“荡妇”和“贞女”这两个极端女性代表,也透露出男性绝对的道德价值评判权。虽然出身贫寒,却与“荡妇”毫无关 [1]小仲马:《茶花女》,郑克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系;尽管无耐的进入到污秽的上层世界,但在爱人阿尔芒的眼中,玛格丽特是个善良、情操高尚的令自己爱慕的女子,这种外表上的妓女其实内心充满了对女权的渴望。她们被看成是男人的玩物,对于选择权她们没有资格拥有,钱财荣誉仅仅满足内心上以及精神上的空虚,在这种被轻视的情形下,这些妓女想要突破枷锁,在权力方面寻求突破所拥有的勇气,对女权的解放是弥足珍贵的。

实质上,《茶花女》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著作,小仲马仅凭借亲身经历和对爱人的回忆造就了一位特殊的妓女形象,将西方女性形象昭示在当时性别差异极大地男权社会中,树立了女性新形象,并推动了社会性别观念的变革,这也许并不是作者的本意,他对女性意识保持一种模糊的状态,小说本身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伟大勇敢的爱情1故事,更有对女性形象的思考与发展。

(二)主人公玛格丽特表现的女权主义;

主人公玛格丽特在《茶花女》中算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她作为主人公,充分展现了在她体内作为一名女性所具有的勇敢精神。从始至终她都生活在制度的压迫下,是个没有话语权的最底层的女性,当她在面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时,已由原来的主动争取的革命热情逐渐变成被动提升的心理满足,这种心理的变化也带动了她对爱情的看法,与阿尔芒的爱情最终也以悲剧结束。

首先,玛格丽特的性格决定了她有一颗独立勇敢不屈反抗的心。玛格丽特始终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被生活所迫从农村来到城市,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从失业到再失业,她顽强的活着。被逼无奈步入风尘世界,她始终是那独一无二的茶花女,独立高雅的活在命运的捉弄下。她的纯真让她相信爱情的真诚。与爱人在一起又勇敢的抛开荣华富贵,享受爱情的甜蜜。面对阿尔芒父亲的乞求,为了爱人的前途,义无反顾的牺牲,成全了阿尔芒自己以及阿尔芒家族的荣誉与前途。直到最后,玛格丽特在弥留之际的那封信中,声声的哀怨,每一个字都能感受到她的万般无奈,勇敢坚强到最后。她没有干净的身体却有着一颗干净的心,她的善良是当时社会中底层市民无力反抗的无奈叙述,让读者心痛怜悯。而她的善良也是依附在她倔强的性格之上的。她生性倔强,强硬追求着她想要的东西,这种简单地需求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更被批判为一种背叛。“茶花女”作为一个被腐朽阶级玩弄的风尘女子,她要像其他社会女性一样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她倔强的以为她能得到,并在她一生中付诸行动,这种背叛的倔强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玛格丽特的坚韧性格与自己身体的虚弱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正是女权思想对一个女性的思想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力量,也许她自己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身体上的虚弱与娇弱表面上强调了女性的性别角色与身份,表示了与男性不同的异质,实质则代表了在男人眼中作为玩物的女性的地位,而在玛格丽特的身上,是具有这女性反抗精神的男人眼中的“玩物”,也就是说,她无法从妓女的身份中解脱出来,但她身上有超越妓女思想的反抗精神。

虽然身为妓女,但是她的精神是高贵的,她的生活是有追求的,她喜爱自然纯洁,喜爱一切素雅洁白的东西,她钟爱茶花,房间里摆满了洁白的茶花,因而得名“茶花女”,连出行都以茶花为伴。也正因如此,她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虽是风尘女子,但其在精神上、价值观上甚至本性上并未改变,她从不贪图名利,她痛恨给她荣华富贵的腐朽阶级,但又无法摆脱,她无比向往美好光明,她渴求纯洁,她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以及爱情,却对一年十万法郎豪华包厢以及昂贵的马车熟视无睹。在她的心中,那种平静不被打扰的生活已经成奢望,一方面她不希望贫困,另一方面,她又厌恶奢靡放荡的生活,她对社会丑陋面貌的反抗与不满正是源于她的悲剧命运,我们也是从她的悲剧中感受到了玛格丽特的女权主义思想意识。

也正因为玛格丽特悲惨的命运,造就了她坚韧顽强的人生。就像玛格丽特她自己说的一样,“如果我自我保重,我就得死,支撑我活下来的就是我现在这种狂热的生活。”

[1]沦入轻浮、放荡的妓女世界,享受荣华的同时无度挥霍,日日骄奢淫逸,背后却是无尽寂寞与无奈,她深知自己命运的悲惨却仍能生生不息的生活下去,在此过程中受过的侮辱受过的痛苦又给她的命运增添了悲剧色彩。玛格丽特自嘲说,“我们不再属于我们自己,我们不再是人,我们成了物品。在他们的自尊心中,我们站在第一位;而在他们所尊重的人之中,我们排在最末一位。”[1]玛格丽特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玩物”的地位,在这种钱色交易之下她对此理解得也更为透彻。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人只能依附男人生活,而妓女只是供腐朽阶层的人当做玩物罢了,他们的命运注定悲惨,只能遭到腐朽阶层的侮辱与玩弄,在这群可怜人当中,茶花女玛格丽特是特殊的,身处污秽的环境中,却保持着一种心灵上的纯洁,她向往美好的生活和真诚的爱情,也许这就是支撑她走完她悲惨一生的精神支柱。她是一位不甘堕落的风尘女子,在那个时代,风尘女子是绝无纯洁可言的,她们没有纯洁而真正的爱情,她们没有生活目标,而茶花女玛格丽特不同,她向往所有这一切,[1] 小仲马:《茶花女》,郑克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也由此将自己逼上了另一条绝路。她拼命的挣扎,她不想在最后悲惨地死去,她想追求一个人基本的权利,她为了自己的爱情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茶花女的悲剧更能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女权主义的存在性。

从纯洁无瑕少女瞬间沦为卖身为生的妓女,这种人生转变注定她的悲剧,结束高级妓女的生涯重新回到现实生活,悲剧的命运并没有至此而终,爱情的消逝也带走了她的生命。雨果曾经在《悲惨世界》里提到社会的三大问题,鲜明的反映了茶花女生活的那个时代中社会底层民众艰难生活的状态:“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如果不是生活极度困窘,她也不会1被逼上绝路的,是污浊、不公平的社会硬生生的使她放弃了一部分的纯洁,她成为了一个妓女,一个个性鲜明又独立的妓女。以她个人来看,这一点点的女权主义似乎微乎其微,但这也证明了,女权主义的存在也可以有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能量。

最后,我们从玛格丽特的爱情上,体会到了女性为爱情无私奉献的无畏精神。小说《茶花女》中的阿尔芒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玛格丽特的爱是真诚的,这份真挚的爱情成为了玛格丽特强烈的追求纯洁自由的爱情的驱动力。他成了玛格丽特的希望,作为一个不谙世事的资产阶级年轻人来说,他做不了什么,他在强大的社会制度的压迫下无能为力、无所适从。而相反的是,茶花女玛格丽特因为阿尔芒在她生病时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的照顾,不以身份看低她,她也从这份认同感中获得了力量与勇气,她尽心尽力的做好每一件事,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她崇尚纯洁、美好的爱情,将爱情高度理想化,她愿意为了爱情放弃一切,在她的心中,爱情是世界上最宝贵最值得追求的美好事物。她拼尽全力为爱改变,抛弃了曾经赖以生存的马车豪宅以及社交圈,到2最后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放弃了,以求将自己仅能留下的最纯洁的爱情留给爱人。为了能最好的吟唱自己过去的经历,甘愿与爱人隐居乡下,过着清贫的生活。她拒绝过公爵的金钱援助,将自己所有的首饰卖掉替爱人还债,她默默地为爱人做着她能做的所有的一切,然而当爱人阿尔芒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家族面前动摇的时候,茶花女玛格丽特不惜舍弃自己,放弃爱情,她不想让爱人为难,不想阻挡他的前途,忍痛与爱人分离,加之恋人最后对她的的质疑,这种种的痛苦与伤害,最终将她逼上绝路。她就如她喜欢的茶花一样,在爱情面前洁白的耀眼,她一生所追求的东西,无关金钱,只是人生中最淳朴的人性,“生命在我面前逃去,我可要把它抓住”,在极度矛盾与痛苦的同时,她仍紧紧追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试图摆脱风尘之后,她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小仲马:《茶花女》,郑克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三)作者小仲马女权主义倾向;

《茶花女》是小仲马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的一部爱情故事,将茶花女的形象刻画的极为形象、深刻,使每一位读者无不为这样以为女人所打动。更可贵的是,作为一名男性作家,突破了性别以及等级的限制,体现一名妓女的爱情与反抗,以男性的角度诠释了女权主义,推动了女性形象的传播和社会性别观念的变革,而这一点可能作者是没有想到过的。

小说《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虽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但父亲大仲马一开始并没有承认这个私生子,小仲马从小就体尝到了社会中的不公与等级制度的压迫,他将自己对资产阶级的不满通过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正像茶花女所表现的那样,小仲马极力摒弃腐朽阶级的恶习,他可以让玛格丽特在与阿尔芒的爱情中重获生机,但在社会等级观念的资产阶级社会下,玛格丽特的爱情生活理所当然的要被迫害致泯灭。小仲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爱心都倾注在玛格丽特的身上,把满腔的怜悯之心与由衷的赞美用于精心打造玛格丽特这样一个人物。而玛格丽特也不负重望,不管是对生活还是爱情,她都一向充满希望有勇气,坚强的反抗着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逼压。

小仲马通过自己的笔锋批判了社会的残酷,为此发出了呐喊,但他没有摆脱自己的身份,没有解决根本矛盾问题,他也无法解决阶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为自己笔下的玛格丽特悲惨的命运掉几滴怜悯的眼泪而已罢了。另一方面,身为一个男人,实则不能真正为女性获取平等的权力,仅仅在塑造人物上为读者成功塑造了一位自己眼中美好的爱人形象,是值得惋惜爱怜的对象,更是值得尊敬的纯洁勇敢的女性形象,他对玛格丽特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在小仲马看来,妓女也是人,也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爱情,拥有不可侵犯的尊严,这也直接为玛格丽特身上披上了女权思想的衣纱,在当时等级制度以及道德观念的影响下,没有人会关注一个妓女的感受,只会无止境的无视与羞辱,更没有人会为妓女考虑。龚古尔在日记中写到:“小仲马拥有出色的才华,他擅长向读者谈论缝纫工厂的女工,妓女,有劣迹阶层的男女,他是他们的诗人,他用的是他们理解的语言,把他们心中的老生常谈理想化。”1不置可否,小仲马借玛格丽特这个妓女的形象,对社会的腐朽奢靡的现象进行了讽刺以及对资产阶级制度的批判。这种以男性为主体的情况下颠覆父权体质及男性权威的做法,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轰动。无论小仲马是否有意无意将女权思想赋予在茶花女的身上,但这一场勇气可嘉的爱情故事中,我们的确看到了女性在思想方面的强大。

[1] 玛丽· 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二、在表现女权主义的手法上,《茶花女》与其他作品之异同

《圣经· 新约》中这样说女人:“你们做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1]在这样一个迷信体系下,出现了不符社会普遍的现象,即具有反抗精神和勇于追求不屈服于命运的女权主义。作者小仲马和夏洛蒂·勃朗特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受压迫受限制的社会中,人的经历对其一生都有影响,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深知自己所面对的社会情况,面对这样一个相同的大背景,女性形象在他们眼中显得极为深刻。小仲马亲身经历了父亲抛弃母亲的悲剧,母亲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童时的小仲马对女性的看法,小仲马曾经说过:“母爱就是女人的爱国心。”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小仲马对母亲这样的女性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此时的他或多或少已经开始关注和同情底层妇女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而本身作为女性的夏洛蒂·勃朗特所遭遇的冷漠歧视也是司空见惯的。

压迫之下必有反抗,在男权和社会等级压制下,女性的反抗成为了时代所需,小说作者小仲马和夏洛蒂·勃朗特都将视线放在平凡的普通女性身上,以作者最真实的亲身经 历,造就了两位敢于无畏压迫,追求理想、平等和真挚爱情,执着并顽强的争取女性权利的全新的女性形象,体现出了强烈的权利意识,成为了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女权主义强者。

几位作者在各自作品中都不遗余力的表现着女性的女权思想意识,这种意识是卑微的,平凡的,在反抗社会压制、等级逼迫上,有着相同的斗争精神,让我们感动的同时,爱不释手,他们的人格魅力令人心动。但在作品中因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同,其女权思想也不尽相同。

(一)人物身份的不同;

在小说中显而易见的就是主人公的身份。在女权主义代表作《简爱》中,女主角简·爱是一位普通的家庭教师,虽然地位不高,但可以凭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自力更生,她是自由的。而茶花女玛格丽特却是凭借美貌以妓女身份依附于老公爵这样的资产阶级生活,[1]以弗所:《圣经· 新约》,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印发,1980版。

没有他们提供的金钱物资,她就无法生活,同时她也受他们的摆布,满足老公爵所有的欲望。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在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女权思想也是不同的。简·爱是独立的,她不觉得她的地位低人一等,她以平等的姿态面对社会面对等级面对爱情,她无谓压力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玛格丽特在自卑中心生感激的面对爱情,她以自己的妓女身份感到耻辱,在勇敢追随爱人之后终因身份的限制阻挡在幸福之外。在这种地位的差别上赋予的女权思想,一个是幸福的生活,而另一个却是悲痛的结束生命。而在小说《小妇人》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主人公乔生活在一个普通和谐的家庭,没有压迫没有等级,母亲从小对乔的教育影响她追求平等、自立自强的性格,这已经是她的本性,无需外界的压制和逼迫。

女性所处的身份直接导致了她们面对社会压迫时勇敢的程度,但女权思想在她们的思想里这是不能否定的,这种勇敢的程度又带给了女性不同的人生结局。我们会钦佩简·爱大胆的人格魅力,会羡慕乔的生活环境,而玛格丽特,我们在钦佩之余,不免会怜悯的看待她的执着。在父权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一个是坚强到最后的胜利者,而另一个,则是命运的牺牲者。

(二)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

小说《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将主人公简·爱成功的塑造成一个女权典范。从作者来看,夏洛蒂·勃朗特幼年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提供了创作源泉,将自己的思想意识附着在一个敢于与命运斗争的“女英雄”形象上,这种直接的思想嫁接加之作者本身女性的身份,更为直接的强烈的呐喊出了女性争取平等、自由、爱情的心理愿望。相比较《茶花女》而言,在表现女权上稍微成弱势,小仲马在塑造茶花女这个形象的时候,寄托于她身上的是与当时腐朽社会的相对比较下,从她的悲剧命运直接表达对社会和阶级的批判和讽刺,间接上表现了玛格丽特这个人物对女性权利的争取,我们可以从人物性格上感受到她的女性魅力。

从小说作者性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因为目的的不尽相同而造成的理解错误。在《茶花女》这部小说中,在探讨女权问题上应以一个女性视角去分析和理解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三)理性与感性的反抗;

1.徘徊于爱情与身份之间;

玛格丽特是感性的,她更依赖于感情和感觉。她追求纯洁的美好,阿尔芒真挚的感情对她而言就是希望,她是感性的,她一生中一直受自己的感情所控制。玛格丽特始终徘徊在爱情与身份之间,为了与阿尔芒的爱情她选择隐退,甩掉妓女身份,她获得了真挚的爱

情。她坚信爱情,在爱的包围中她度过了美好而平静的生活,可又因为这段不被世人看好的爱情,遭到老迪瓦尔的强烈反对。因为爱,她不顾一切抛弃所有,也因为爱,她又放弃爱情,重新回到妓女的行列,尽管爱情已经不在,她仍在不断维护着她唯一的真爱。玛格丽特的爱情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这种伤害是沉痛的,徘徊于爱情与身份之间,她感性的以为爱情是她的所有,这也是她反抗着世俗的嘲讽,呐喊着追求着理想生活的坚实力量。2.徘徊于爱情与自尊之间;

而简·爱却是一位将感情理性化的女性形象,同样在追求平等美好的爱情的时候,甘愿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但她会理性的努力克制,时刻提醒自己应该掌握自己的灵魂。面对爱人的欺骗她理智的拒绝,“我关心我自己, 越孤独, 越无依无靠,越没有人来帮助我,我就越要自重。我要遵守上帝制定的、有人认可的法律。”显然,简·爱在受过教育的前提下,她的爱体现了她的价值观,抛弃个人感情以更重要的目的为准,她认为光有爱是不够的,但从内心来说,这段爱情更伤害了简·爱的自尊心,她感到她遭到了愚弄,尽管她深爱着恋人,但她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智的决定,离开。她仅能坚持的自尊没有被爱情的包围和富裕的生活所引诱,这正是简·爱理性判断的结果。直到最后,当简·爱得知爱人为了挽救火中的妻子而双目失明身体残疾丧失基本生活能力时,她又再次投入他的怀抱,不再因尊严与爱而犹豫不决徘徊不定,至此,她所得到的要比保留的要多得多。

三、《茶花女》对女权运动的贡献;

一种文学理论思想的诞生总伴随着作品的出现,文学理论的基础就是一部能最好的表现文学思想的作品。19世纪的欧洲文坛上出现了不少女权主义著作,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就是一部代表作品,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米尔的《女性的屈服》等等,每一部作品对于女性争取权利、自由都有不可多得的贡献和意义。小说《茶花女》也为女性呐喊出响亮的反抗之声。

首先表现在对女性地位的提升;在西方文学里,《圣经》记载,上帝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助骨造了夏娃,并对女人说: “你必须恋慕你的丈夫,丈夫心须管辖你。”[1]在东方,孔子曾说: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2] 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不分国界,尽管东西文化存在的差异,但他们在对待女性地位上,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男尊女卑,女人是男人的从属。但是,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们对女性这一身份始终存在无视性。小仲马通过一位身份特殊的女性的悲剧命运,从她身上发出的微弱的呐喊声足以震响整个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反思,妓女可以有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纯洁爱情的权力,这种对等级对社会制度的反抗更加深刻反映女性对于权力的渴望,她们在社会所处的地位不再只是唯唯诺诺的生活在男权的管制下,尽管孤苦无依、地位卑微,但茶花女是一位反抗男权社会杰出的女性之一。对于当时社会中的女性,文学的力量已经渗透到生活中,女权主义理论保护了女性在社会中的权益,将男性看成是女性的对立面,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实际上,她们把现实的诉求转化为思想上的斗争,并极力追求。并且,各种表现女权主义的作品不断涌现,1868年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1936年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女性新形象不断冲击着社会传统形象,各种理论著作证明女性地位,她们像玛格丽特一样,追求与男人平等的地位,有着独立的思想意识,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仅在社会中,现在女性在政治上依然可以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表现为对女权运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不管作者的性别,我们单从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小说《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其独立自主、有意识和坚持被人尊重的人格是男性社会女权主义的象征,她在爱人眼中得到了来自男性世界的认可,她大胆无畏的追求精神是女性的榜样,这样的女性形象对于女权主义的发展具有扩展作用,更突显女性权利 [1] 《圣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出版,1981年版。

[2]《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的重要性,同时有力抨击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同样,小仲马就是想通过玛格丽特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阶级观的谴责和不满,他希望社会上的任何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尊严,这样的一种寄托确确实实表现在玛格丽特身上的那种最求幸福追求自由的精神上。小说对于女权运动的促进表现在其本质上,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理论应运而生,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实践,而这种实践就是小说的发表。小说实际上是理论的最好表现方式,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玛格丽特身上的那种女权风范,对于女权主义来说,玛格丽特是一个典型的女权代表,这种通过小说塑造的女权形象,对于理论的形象化更具说服性。这种形象促进了女权主义理论的完整化。

最后,在文学上发展了新领域;《茶花女》为女性文学开创了新的里程碑,成功塑造了一位坚强有理想的女权主义形象。在小仲马的笔下,一个生活在奢靡生活中的底层妓女被成功塑造成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权形象,在当时旧习俗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尽管茶花女并没有表现的放荡不羁,但这一角色在当时确实是不小的轰动。首先,玛格丽特是一个妓女,小仲马根据自己的回忆,将自己对爱人的感情赋予在一个妓女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有追求有希望的女性形象,这种女性是耐人寻味的。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形象颇多,女性作家也层出不穷,但是这样一个身份低微受人轻视的妓女形象为文学利于开拓了视野,树立了小说新形象。同时,小说《茶花女》在戏剧以及歌剧上都有巨大贡献,以威尔第改编的歌剧最为著名。

小说《茶花女》在文学界的贡献是不置可否的,对于女权主义的贡献更是难能可贵的,它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作者的主题思想,更以不可取代的地位证明了女权主义发展的必要性,它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以及女权主义理论的完善。

结语

在当今这个被称为物质世界的社会中,人们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放弃爱情,在贫穷与富贵之间选择富贵,而在爱与不爱之间放弃爱。有多少人像玛格丽特这样为了爱情为了人格而抛弃所有,无怨无悔的义无反顾呢?茶花女玛格丽特作为一名坚持自我的独立女性的经典,为自由而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大胆无畏的防抗压迫,虽然抗争之路步履维艰,但她在追求梦想和爱情的时候没有被社会打倒,在爱情、价值、财富观念上得到了转变。这样一个形象特殊的女权主义代表得益于他的作者——小仲马。他在赞叹茶花女真挚的爱情、批判资本主义阶级和批判残酷的道德观念的同时,塑造了这样一个妓女中带有女权风范的特殊女性形象。玛格丽特对于幸福和自由的追求,对当今社会的女性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冷和平:《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2009年5月第3期。

[2]小仲马:《茶花女》,郑克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3]玛丽· 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4]孙俊霞:《茶花女的悲剧命运》,时代文学,2009年。

[5]曾雪梅:《论<简·爱>中的女权主义》,寻求平衡,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6]葛雪:《纯洁的白茶花———<茶花女>解读》,考试周刊,2010年版。[7]《圣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出版,1981年版。[8]《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第四篇:女权主义对英语的影响

:性别歧视是英语及其它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数十年来越来越引起女权主义者的不满和抗争 ,也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剖析 ,探讨了女权运动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 ,论述了女权主义者为争取妇女的平等地位所做出的贡献。

1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性别歧视

1.1男尊女卑的宗教思想

在英语国家,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偏见长期存在,这与英语国家社会长期处在父权制的统治之下密切相关。在基督教盛行的英美社会中,女性从属地位更是从“ 精神法典 ” 角度被固定下来。在《圣经 》 的创世篇中,上帝首先创造了男性— — — 亚当,亚当从此便被看成是“ 人类的始祖 ”。动物与女人是作为男人的帮手被创造出来。上帝把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生物的命名权交给了亚当,从此,用语言符号来界定各种植物、动物等的权力便落在了男人的手中。上帝创造性别的手段也很奇特:他在亚当熟睡后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出了夏娃。既然女性是男性的骨中骨、肉中肉,既然她只是作为男人的帮手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么她对男性的从属似乎便成了上帝的意志。英语中泛指人时可用 he或 man而不用woman,专指性别的词被称为 Adam2rib words,也是从这里来的。两百多年前,托马斯 •杰佛逊(Thomas Jeffers on)在《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 on of I ndependence)中写道:“We hold thesetruths t o be self2 evident, that allmen are created equal...” ,毫无疑问,这里的 men泛指所有的人,包括 men和 women。这种状况表明男性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忽略了女性角色的存在。

1.2英语语义变化中的性别歧视

man与 woman语义的发展也不对称。man可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 或“ 重要人物 ” ,而对应的 woman则不具有。man在使用中含有“ 勇气 ”、“坚强的毅力 ”、“控制 ”、“主宰 ”之意 ,这在动词化的 man中尤为明显。如:①Well, Imustman it out.(t o bear up manfully)② Happy is your soul if Christ man the house...and com2mand it.Collins English Dicti onary在对 woman解释时没有一条释义可以表明 woman具有“ 重要人物 ” 之意。往往提起 woman,就一定“ 缺乏勇气 ” ,“胆小如鼠 ”。在英语中 woman不仅可指“ 女佣人 ” 和“情妇 ” ,甚至可指“妓女 ”(woman of thestreet)。这种语义的贬义化也发生在其他与男性相对应的性别词上。例如:① king国王;queen王后;在男性同性恋中扮演性别角色的同性恋者(male homosexualwho acts like a woman)②master男主人;mistress女主人;情妇③mister先生;madame女士;鸨母指代女性性别的词在其语义上的发展上逐渐染上淫秽或其他消极语义 ,而指代男性性别的词却没有沿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例子在英语中十分常见 ,再以 mother为例:mother虽具有“母亲 ” 这一高尚的语义 ,却也没有避免贬义化。Mother可用来指“下层社会的上了年纪的妇女 ” ,而Shakes peare 《李尔王 》 中 Mother成了“ 歇斯底里 ”(hysteria)的代名词。如 Oh how thisMother s wels up t oward my heart!在英语中还保存着习语“the fits of the mother”。尽管男人似乎比女人更易发脾气。另一方面 ,相反 , father仍然保留“ 父亲 ”的尊严 ,还可用来指“ 有社会地位的长者 ”。[ 2 ]性别歧视不仅表现在语义的变化中 ,它也表现在词的选择和搭配之中。在英语中有些词可以去形容男子 ,对女人则不行 ,有一些专门的词去修饰女人 ,而它们无不带有歧视的意义。如:强有力的男人可用 charismatic(具有超凡魄力的)修饰 ,对强有力的女人则用另外一词“domineering(盛气凌人的)”;固执的男人用的是 strong willed(意志坚强的),固执的女人则用“stubborn(执拗的)”;幽默的男人用的是“witty(机智的)” ,对女人则说“sarcastic(好挖苦人的)”;爱唠叨的男人用“articulate(表达力强的)” ,对女人用“garrul ous”(喋喋不休的)。语言不仅反映人们的社会观念及成见 ,而且还传播、记录这种观点和成见。在历史上 ,社会地位、身份显赫的都是男人。干比较低劣工作的都是女人。p r ofessi onal的词义演变说明了这一点。当它与不同的性别连用时 ,语义也不同。① He is a p r o.他是专业人员。(p r ofessi onal)She is a p r o.她是妓女。(p rostitute)这种同义语义场中的性别用词多为贬义。还可以从以下数例中得到证实。② He is a tramp.他是个流浪汉。She is a tramp.她是个荡妇。③ He is going t o fight t o defend his honour.他打算为保护他的尊严而斗争。She is going t o fight t o defend her honour.她打算为保护她的贞操而斗争。.3男性为中心的婚俗

人类从母系社会发展到父系社会 ,男女角色进行了再分配:“ 男主外 ,女主内 ” ,妇女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失去。男性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中都占着绝对的主宰地位 ,而女性的天地则缩小到家庭。我们知道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它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与人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当社会形成了男性占统治地位和女性居附庸地位的局面时 ,语言会有突出的反映。例如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英语社会的婚俗中 ,一位女士嫁给一位男士后就会失去自己的姓名而变成“某某夫人 ” ,就会从 Miss变成Mrs.,或失去姓而只留下名 ,该女士也随着这种“附庸 ” 关系而获得其社会地位。即使这位男士已经过世 ,她仍然是他的遗孀(如: Tompwidow)。[ 3 ]女性的从属性还表现在姓氏的变化上。未婚用父姓 ,结了婚用夫姓。这不能不说是男尊女卑的赤裸裸的表现。婚姻状况是 p rivacy,英美人都不愿轻易把自己的婚姻状况告诉别人 ,但男人用 Mr.一词 ,结婚与否都可以 ,故人们不会由此知道他的婚姻状况。而女性一结婚就成为“Mrs.…”(某某夫人),这样就向他人公开表白了自己是个已婚的女人 ,不再是一个“Miss”(小姐)了。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中 ,阳性为尊的思想体现在语言使用中不足为奇。英语中除了客套语“Ladies and Gentle2men” 以外 ,其它阴阳称呼语的并列几乎无一例外地遵循阳性在前 ,阴性在后的规则。如: boys and girls, men and woman,males and females, he and she,Mr.and Mrs., John and Mary,host and hostess,Adam and Eve, husband and wife等等。描述或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在英语中,经常出现对女性带有歧视性的描述或称谓。女人经常被说成食物、植物或弱小、温驯的小动物。下面的词常在男人的口中指代女人: vixen(雌狐)、bitch(母狗)、chick(小鸡)、cow(母牛)、cr one(老母羊)、dog(狗)、hen(母鸡)、g oose(雌鹅)、bird(鸟)……。用这些词称呼女性,实际上是对女性的侮辱、嘲弄,甚至是不怀好意,调戏妇女。世界各国女性一般在操持家务方面要比男人多得多,但不幸的是由此引出许多食物的名称去代指女人。如: Cheese cake(奶酪蛋糕)、ookie(小甜饼)、dish(一道菜)、sugar(糖果)、peach(桃子)、iece(点心)、t omat o(西红柿)、p lum(李子)……。野餐时可能会有人说: Good food.Delici ous women!女性互相称赞时也常说: You l ook g ood enough t o eat或 You have a peach and creamomp lexi on.西方国家 ,尤其是英语国家历来自我标榜人权、男女平等 ,但他们的母语 — 英语中所流露出的事实上的男女不平等 ,往往使他们难以自圆其说。例如美国人常用“ 鸡 ” 来比喻女性的一生。“I n her youth she is a chick(“ 小鸡 ” ,喻为“少女 ”), then she marries and begins feeling cooped up(“圈养 ” ,喻为“ 思想行动被禁锢 ”), so she goes t o hen parties(喻为“ 妇女聚会 ”),where she cackles(鸡下蛋后“ 咯咯叫 ” ,喻为“ 嘀嘀咕咕地讲话 ”)with her friends.Then she has her br ood(” 母鸡孵蛋 ” 喻为“ 生儿育女 ”)and begins t o henpeck(喻为“使丈夫惧内 ”、“母老虎 ”)her husband.Finally she turns int o an oldbiddy(“ 老母鸡 ” ,喻为“老女佣 ”)。在美国俚语中 ,女大学生宿舍被称为 hen coop(鸡棚);a wet hen不是落汤鸡;而是指讨厌的人 ,泼妇。[ 4 ]

2女权运动与英语语言的改造

受压于男权统治和歧视下的妇女为争取平等的地位 ,从来也没有停止过抗争 , 20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运动就是一个例证。女权主义运动起源于欧洲的法国 , 60年代盛行于整个欧洲和美洲。一批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 ,如法国的西蒙 •波伏娃(Si mone de Beauvoir)、克里斯多娃(J.Kristeva)、西苏(H.Cixous)、英国的弗吉尼亚• 伍尔夫(VirqiniaWoolf)、美国的肖瓦尔特(E.Showalter)等都非常重视对男性语言的批判。她们认为英语中各种对女性歧视性的词、词组或习惯表达法不仅玷污了妇女在语言社区中的形象 ,同时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潜移默化驻留于语言库中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女性的价值判断。她们在为妇女权益斗争的同时 ,也对英语语言进行了革新、改造 ,目的是为了从语言上颠覆男权的统治。女权运动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改变以阳性代词或名词的无标记使用对词法上含有阳性成分、语义上无性别标志的词 ,一律把阳性的词尾改为中性词尾 ,并且创造出与阳性词尾相对应的阴性词尾词 ,使原来阳性词尾的词成为有标记词 ,专指男性。例如:男性词 性别词 中性词chairman chair woman chairpers oncogress man congress woman congress one /memberof congress foreman for womansupervis or post man post womanpost worker mankind womankind

2.2慎用含有 man(men)的词汇或短语当这些词汇或者短语所指的对象不能确定为男性 ,或者包含两种性别的时候 ,一般使用下面的词汇或者短语来替换 ,例如:man(人)→humanbeing, human, person, individucalmankind, man(人 类)→ humanbeings, humans,humankind, humanitymanmade(人造的 ,合成的)→synthetic, artificialmanpower(人力)→workforces, staff, pers onnel, labourt o man→t o staff, t o run, t o work, t o organize

2.3用无性别标记的中性词指代带“女子气 ” 的后缀

如 2 ess、2 ette、2trix等(带有这类后缀的词所指的对象往往给人以“ 浅薄 ” 或者“地位低下 ” 的感觉 ,有些还含有道德上和性行为方面不贞洁之意)。例如:waitress→serverstewardesses→flight attendantsaviatrix→aviat orpoetess→poetp rop rietress→p r op riet orscul p tress→scul p t orusherette→usher 2.4避免使用有意贬低,轻视女性的词语例如:避免把女性称为 the distaff(母系)或 the fair / s oft /weak / second sex(美丽 /温柔 /软弱 /从属的性别);避免把妻子称为 the little woman(小妇人);把 lawyer and theirwives更改为lawyers and their s pouses,把 a secretary and her boss更改为 asecretary and his or her boss或 a secretary and a boss。在英国,商店的女营业员被称为 salesladies与 sales men相对应。女士服装被称为 ladiespwear与 menp swear相对应。另外,在称呼一位婚姻状况不明的成年性别的时候,最好使用中性的称谓 Ms.。

2.5在同时提及男女两性时用平行称谓例如:man and wife(夫妻)→husband and wifemen and girls(男女)→men and women /boys and girlsPresident Bush and Mrs.Thatcher→President Bush andPri meMinisterMrs.Thatcher / Mr.Bush andMrs.Thatcher人称代词的使用是英语中最易带歧视性的,因为英语这种语言缺少一个清楚明了的中性的第三人称去表达男女们。女权主义者通过采用复数形式、去掉代词、用冠词代替、不同的句法结构、第二人称、被动语态或者重复名词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 they没有单数反身代词形式,女权主义者就创造了 themselves作为无标记单数人称反身代词。现在, them2selves已在加拿大政府文件及其法律条文中广泛使用。)例如:(1)He had t o think for hi m self.→They had t o think forthemselves.(复数代换)(2)Through discussi on each member can find others havesi milar p r oblems and that theirmethods of s olving these could beuseful t o hi m.→……and that theirmethods of s olving these could be use2ful.(去掉不必要代词)(3)The reader must take a number of variables int o ac2count in p lanning his app r oach.→……in p lanning the / an ap2p r oach.(用冠词代替代词)

结束语

性别歧视问题与其说是一个语言现象 ,不如说是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社会进步了 ,妇女的社会地位确实提高了 ,那么语言性别歧视的现象也会确实日趋减少。也就是说 ,一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程度越高 ,就说明这个社会或民族的文明程度越低 ,反之则亦然。但文明总是在不断发展和提高的 ,作为文明和文化载体的语言 ,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适应发展潮流的成分就保留下来了 ,而不适应的部分就会得到遗弃 ,这也是由适者生存定理所决定的。当然 ,有遗弃 ,就必然有新生。要想遗弃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成分 ,必须有相应的替代成分形成 ,这便是摆在语言学家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参考文献: [ 1 ]徐守勤.袖珍英语谚语词典 [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8.[ 2 ]朱跃.英语与社会 [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1995.[ 3 ]潘建.英汉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与女权运动 [ J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4): 86.[ 4 ]李剑波.英语语言与性别歧视法律文化传统 [ J ].法律英语世界 , 1999,(2): 10.

第五篇:《罗拉快跑》中女权主义的解读

《罗拉快跑》中女权主义的解读

影片罗拉快跑是德国女权主义维护运动高潮的体现,讲述了罗拉在20分钟内拼命奔跑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解救男友曼尼的命。长久以来,女性一直被作为他者限定在男权的控制之下,她们是男权压抑、控制和救赎的对象。伴随着女性主义作为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影响的到来,被唤醒的女性主义者们也逐渐开始企图在电影中打破对自我形象的限制,创造属于女性的神话。可电影《罗拉快跑》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印象。电影中塑造一种让女性去除他者身份而实现自我的新女性形象.奔跑一直是女性的禁忌--不仅因为它公开表达了女性不被容许的欲望,而且因为它生产和催发了女性更丰富、更强大、更恣肆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影片中的罗拉是女性狂奔者的鲜明形象。那个红发如火,身穿背心长裤的女人,疯狂地奔跑着,穿过灰色的街道,穿过面目不清的人群,穿过那些在角落、阴影处、背后和交叉路口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穿过她迎面撞击、或擦肩而过、一无所知的故事。罗拉的身体像一道闪电,划开了灰色都市晦暗乏味的外部,显露出完全不同的内在。她的红色短发,凌乱恣肆,向各个方向张扬着,和她奔跑的身体一样不羁;罗拉的背心T恤、长裤,是隐藏中性化的打扮,但同时又是暴露和强化性别的。罗拉在城市、在街道、在人群中的奔跑有着积极的意义。她暴露于公众的目光之下,她公开展示自己的欲望,以无序的狂奔扰乱这个井井有条的有序社会机制,奔跑这种行为与行为空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罗拉在都市街道上的奔跑穿越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自然、非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界限,更重要的是,“妇女有权在街上跑步而不受男人的干涉,这是一种政治权利,是她们可以在公共领域自由运作的权利。城市对女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新的危险和诱惑,罗拉让我们知道,现在城市完全可以成为女性自由驰骋的空间,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她前进的脚步--父亲也不能罗拉狂奔的终点,正是女性历史的新起点

红色,代表了太阳。火把中燃烧的是罗拉炽烈的爱情。另外,一般人要是有困难需要求助,首先想到的都是父母,尤其是关于金钱上的困难,但在影片中,罗拉似乎先想到了其他的朋友,之后父母的脸才慢慢显现出来,直到最后罗拉才确定了身为银行经理的父亲为求助对象。影片画面中,母亲在家里煲电话煲,父亲在银行出轨,也许这也是造成罗拉自立、自救意识的原因之一。罗拉身为一个女性,也可以不依靠其他帮助,仅靠自己的双腿去拯救男友。前两次的奔跑,罗拉都寄全部希望于父亲——男性,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奔跑,罗拉终于靠自己的双手——赌博来赢得了10万元,又是女性意识,让她最后成功。凸显了罗拉的女性意识。前两次的奔跑都以失败告终,而且都有人死亡,而罗拉与曼尼死去时想的东西也很耐人寻味。罗拉死后,她想知道曼尼是不是真的爱她,她固执地认为如果她没有遇到曼尼,那么曼尼身边也会有一个女孩完完全全代替她的存在,最后她说:“我想我得做个决定。”于是,她选择再来一次。而曼尼死后,同样也想到了与罗拉的一次对话。他担心的东西截然不同,他担心他死后罗拉会爱上另外一个男人,然后完全忘记他。他介意的是他死后罗拉的忠诚。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差异:罗拉考虑的是自己一开始存在与否对现状的影响;曼尼考虑的是自己存在后又消失的影响。两人之间截然不同的命运。

枪历来代表着男性的权利,是体现男性权威的一种标志。在电影中,枪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然会被女性作为攻击的对象。电影中则很好地地消解枪的男性特质权威的。在电影

叙述中,拿过枪的男性有男友曼尼、超市保安,警察,女性有罗拉。对比发现,从表面看拿枪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似乎暗喻着男性掌握着话语权,女性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从效果上来加以分析的话,你会得到完全想反的结论。几乎所有的男性在掌握着权利象征的枪时,几乎没有一次开过枪,唯一一次男性开枪是在罗拉第一次拯救行动中最后被前来抓捕的警察不小心走火打死的情况下发生的。而相对来说,当罗拉掌握着枪时就大不相同了:罗拉利落地从银行警卫下了男人权威的标志---“枪”。然后,罗拉干脆利落地射击。通过对枪在男性与女性手中发挥的不同效用的叙述,可以说,电影达到了降低了男性自大的自我存在的意识,从而很好地完成了对男性权利和威严地位的消解

镜头是优美的同时也极具对比和象征。影片中罗拉三次奔跑。第一次奔跑,罗拉没有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察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却交出了象征男权的手枪,罗拉、曼尼成为富人。三次奔跑,一次比一次激情,一次比一次接近成功,这是女性在逐渐胜利的象征。

影片展现出来,世界进入到今天,男人不能改变一切,只能等待厄运的降临。相反,女人却在尽最大的努力,不断地,不屈不挠的向命运抗争。女人甚至数次使”时空“倒转,应该说,《罗拉快跑》中,展现女权主义的三个发展史的作用。同时也是对世界的男女位置的变化诠释。

下载对《茶花女》中女权主义的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茶花女》中女权主义的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英文论文)喜福会的女权主义解读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全英文论文)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全英文论文)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业务关系信函中的应用(全英文论文......

    大学生对女权主义看法的调查问卷

    1. 您的性别是 [单选题] [必答题] ○ 男○ 女 大学生对女权主义看法的调查问卷 2. 您认为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怎样? [单选题] [必答题] ○ 很好○ 还行○ 偏低 3. 您认为......

    女权主义主要派别及对我国哦女权运动的影响和启示

    派别(一)自由解放的女权主义 自由解放的女权主义的主旨是建立社会公正,争取性属间的机会平等,实行家庭自治,获得女性的生存和发展的自由。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最终走出性属,超越......

    《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意识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学科代码:0502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意识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The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Jane Eyre and the Enlightenment f......

    习近平对七一讲话解读

    习近平“六个深刻认识”点出学习“七一讲话”总纲目 2011-07-06 08:54:0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提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5日出席全......

    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 《共产党宣言》(又被译为《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

    对海尔集团的解读

    海尔集团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4月28日,它是在对原青岛电冰箱总厂改组的基础上,以定向募集资金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3年10月12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对朗读者的解读

    德国战后一代以及经历战争一代成长的悲歌 ——浅析《朗读者》1 【内容提要】《朗读者》述说了生长在德国十五岁少年米夏和三十六岁的列车检票员汉娜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对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