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要:体育系赴上海知名高校考察调研的总结报告
体育系赴上海知名高校考察调研的总结报告
2011年4月14~17日,体育系学科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考察调研队伍在李昌军主任的带领下,一行5人赴上海体育学院、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进行考察调研活动。调研的目的是围绕体育系发展什么、如何发展两大问题,组织开展对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方向等方面进行调研。另外,此次调研还针对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体育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也进行充分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和掌握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情况与发展前景,理顺和明确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情况、学习先进的理念、拓宽学科发展思路,同时总结三所知名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和特色,查找影响制约体育学科发展的因素,剖析原因,为明确今后发展思路、凝炼学科方向,促进黄山学院体育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依据。
调研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学科建设与新专业申报工作,调研对象主要是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另一个是学科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调研对象主要是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和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
第一部分: 调研行程安排 1、2011年4月14日上午11点50分的大巴启程奔赴上海,在路途中,每个老师认真学习了此次学习考察的调研方案,主任就此次调研活动强调了任务与重点,并做了简短地动员。2、2011年4月15日上午8点30分调研团队到达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随即开始的调研座谈会上,老师们认真听取了该院主任游松辉教授的全面介绍,经过2个多小时的会议之后,老师们还参观了该校的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大学生体质健康中心,整个调研活动一直持续到上午12点整。3、2011年4月15日下午3点整,调研队伍准时到达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会议室,认真聆听了体育系书记徐宝庆同志、副主任刘庆广同志的介绍,并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提问,会场气氛热烈,对大家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调研会议一直持续到近6点整。4、2011年4月16日上午8点30分调研团队到达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调研会议、参观及走访等调研活动一直持续到近6点整。5、2011年4月17日早上7点58分,调研队伍踏上回程的大巴,在回程的大巴车上,李昌军主任就此次调研活动进行了小结,并就后期的调研报告和调研汇报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
第二部分:
调研考察情况
一、上海体育学院调研考察情况: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
背景:体育休闲系成立于2007年7月,设3个本科专业,承担了社会体育专业、舞蹈编导专业(体育舞蹈方向)及休闲体育专业。其中,休闲体育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该系从建系之初的7 个人发展为现在的拥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本科生500余人,研究生15人的规模。已发展成为上海体育学院6大院系中的第二位。
介绍:体育休闲系卫志强主任,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首先介绍了休闲体育的理念。2000年,著名的休闲学家杰佛瑞·戈比在美洲休闲学会年会上提出。在21世纪,发展的质量标准将在于人的生存质量和全面发展,她的核心内容就是休闲经济。
体育运动是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此创造了庞大的体育产业。据有关资料表明,世界体育产业每年产值超过了4000亿美元,并以年20%的速度递增。体育产业的特点是将体育活动与消费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包括3个部分:一是参与性的体育消费的服务;二是与体育相关的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体育组织的商业活动,例如,体育俱乐部、市场营销组织等。随着人们生活需求开始从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的转变,休闲体育的消费影响也越来越大。体育休闲活动、运动健身、户外体育、体育旅游、体育赛事观赏等已经进入到了越来越多的家庭;与体育相关的衍生物和附加产品也成为了拉动休闲体育产业的重要力量。同时,休闲体育的发展也是目前我国体育的发展潮流。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找准了市场,建立了休闲体育专业,短短几年的时间,已发展为上海体育学院6大院系中的第二位,而不少院系如体育教育系等的招生却在萎缩。同时,该系在这几年当中建设 成果颇多,如有4门课程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健身舞蹈》为上海市精品课程;两年来,科研立项十余项,经费数十万元,发表论文近20篇,编写教材、著作4部等;同时,舞龙舞狮及花样跳绳是品牌特色,多次获得奖项,也多次应邀参加表演,如上海市的重大活动、世博会、共青团中央点名要求表演等等;同时目前该系的学生就业率分别超过上海市及上海体育学院的平均水平。
我们认为我系的休闲体育专业申报是找准了方向,目前国内只有不到十家,安徽我们是第一家。同时建议我们可以搞自己的特色,如体育旅游、徽文化等,这也是上海体育学院所欠缺的。最后,衷心希望我们申报成功,并表示会积极配合和支持我们申报。
二、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调研考察情况:
(一)同济大学概况: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工科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国家985大学。
(二)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概况: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直属分管校长领导 , 下设两个教学教研室、运 动与健康研究中心、游泳馆、行政办公室 , 现有教职工88人 , 其中教师 81人 , 职工 7 人。教 师中 教授 5 名、副教授 31 名、高级讲师 1 人、讲师 37 人、助教 3 人 , 有国际级裁判 1 人、国家级裁判 8 人、国家一级裁判 22 人。教师中博士2 人、在读研究生 9人 , 已获硕士学位17 人 , 其中 1 人曾赴日本研修一年 , 本科 57 人。
体育部总党支下设 4 个支部 , 现有党员 55 人 , 其中教职工 32 人 , 学生 11 人、退休教职工党员 12 人 , 入党积极分子 53 人。体育部团总支下设 4 个支部 , 现有团员 169 人。
体育部工会积极配合党、政工作 , 努力为教职工谋福利 , 经常参与体育部各类事项的讨论 , 并建立教代会制度 , 由其决定体育部发展的重大决策。
体育部负担全校一万五千余学生的公共体育课 , 开设 18门必修课程15门选修课程。建立了完整的教学管理、质量评估、监测系统。从 2000 年开始被学校评为同济大学优质课程,2006年获上海市精品课程。
学校体育工作在校体委领导下,群体、竞赛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多次荣获全国、上海市先进单位,2004 年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同济大学实现历史性突破,力克群雄,首捧“校长杯”,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
体育科学建设发展很快,每年发表各类论文 50 余篇,雅典奥运会、釜山亚运会、北京全国体育科报会都有同济大学体育教师的论文 入选。运动生物力学硕士培养四届招生 9 名。我部编著的体育教材与音响资料获得国家出版总署颁发的国家提名奖和华东地区教材一等奖。
学校现有室内外体育运动场地总面积 129485平方米,人均 4.53平方米。体育维持费 140 万,占学校经费的 1%。
(三)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特色综述:
1、学科建设
体育学是运用力学、医学、生物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和知识来探索运动的基本规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体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及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目前,体育教学部除承担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和指导全体师生开展校园群众体育活动外,还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体育专业人才。运动人体科学二级硕士点建有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质测量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等5个实验室及“运动健康监测与咨询基地”、“课外体育文化建设基地”和“身心健康素质拓展课堂”3个基地。运动人体科学的快速发展、壮大,为我校体育教学部的教学、群体、竞赛等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有力的后勤保障。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体育部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一年进展如下:
学科发展:在学校领导的直接支持下,2010年我们申报了体育学一级学科,并获学校审核通过,将获教育部批准。目前,同济大学体育学科从全国学科排名C级上升到B-级水平,这为我校体育事业 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师资方面:2010年我部引进了1名博士、1名博士后,并考取博士2名,组织出国进修3名。获得同济大学校级名师1名。
研究生培养方面:2010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新增了生理、心理学研究方向;研究生招生规模从原来的每年4名增加到每年8名。在此基础上重新拟定了更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为下一阶段培养出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科研成果:2009年-2010年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分期分批申报课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申请获得了教育部省级课题2项;上海市体育局课题7项;同济大学文科基金课题6项;同济大学“985”教改课题1项;申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在体育类期刊发表各类论文58篇;获得上海市体育局优秀成果奖2项。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自2002年试行以来,我们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同时我们将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使学生了解自己健康状况,进行自我管理。2009—2010学年同济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共测试学生13461人,其中男生8414人,女生5047人。参加测试的学生整体达标率为79.07%,男生达标率为74.09%,女生达标率为87.38%,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3、教学研究
课程建设:由我部研究中心游松辉教授负责的《大学游泳课程》 申报并获得了市级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研究:我们积极组织老师们进行专项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为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打下坚实的基础。2010年3月份共有8项教改课题结题,均得到专家一致好评。
4、群体竞赛
为了积极响应中共中央(2007[7号])《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上海市教委、体育局、共青团《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文件精神;切实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之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部非常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共有近20个单项体育协会: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球、武术、游泳、攀岩、棋牌、龙舟、板球、定向越野、健美操、地面球、舞龙舞狮、田径、轮滑等等。
在一年时间里,同济大学体育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和国内比赛,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5、国际交流
同济大学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已发展成为我国教育、文化和科技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济大学体育部和同济大学推进国际化进程的思路保持一致,在体育领域开辟了国内高校国际化交流合作的新渠道,走在高校体育国际交流的前列,体育部始终瞄准国际前沿,“请进来、走出去、重质量”,结合上海市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的目标,体育竞赛、体育科研、体育教学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呈现勃勃生 机,我们聘请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朱为模教授、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三村宽一等教授来体育部讲座,同时我们互派了体育部领导、教师和教练及运动队学生进行了教学、科研和竞赛等各方面内容的交流和学习。
三、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调研考察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成立于1986年,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成立了拳操、小球、田径、大球等四个教研室。全系共有教师68名。教授5名,副教授28名,硕士生导师6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学位9名,在读硕士研究生4名;在职党员29名;具有国际级裁判员3名,国家级裁判员6名;现有10余人分别在国际和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担任领导职务。
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书记关于上海交大体育系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经验介绍,及上海交大体育系具体情况介绍摘要: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现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成为全国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各个高校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如上海大学,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和在职培养的博士有十多位,这个数据一致在变化。交大也准备在最近一两年内把部分有能力的年青教师推到全国的学术团队和平台上去展示。华东师大在最近两三年引进了十多位正教授,交大去年有几个学院从名不经传一下子排到了全国前5名,总结经验时发现最成功的就是人才引进。高水平队伍建设方面,交大过去的运动水平非常高,现在保持了一定的高水平,但是遇上了巨大的挑战,领导班子和教练员队伍的老龄化现象严重,要求有一部分青年骨干跟上来,现在要正视这些问题,要有危机感。
现在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交大的领导班子也开了好几次会议,现在有很多问题摆在面前,我们不要把他们当成是包袱,或是一种负担,应该感觉到也是一个契机。
2、精品课程建设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在2001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大学体育”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方面主要抓了四个结合,一坚持课内和课外想结合,创建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中心,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认真完成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高水平的运动队伍;三是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开拓新的体育资源;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增加了新兴的体育课程,开设野外生存等等学生有兴趣的课程,建立了全民体育健身中心,实现大学体育的社会化功能;四是坚持科研与教学训练相结合,开拓综合性大学体育科研工作的新思路。这几年交大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先后获得了多项重点课题,参加了国家级的论文报告会。四个结合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充分重视,作为简报下发到各个基层单位。
3、科研团队建设方面: 科研团队建设方面,交大是全国科研团队建设先进单位之一,重点抓了一下几点:加大奖励机制,鼓励老师们拿出高水平的成果;注意引进和加快培养体育学科领军人物,做好人才储备;争取申办博士点,学校连续三年支持经费18万专项经费,用于博士点的建设;想办法申报国家级的课题,上海市课题、115规划课题,教材课题的申报等等;鼓励教师积极的参加高水平的论文报告会,获取各方面的信息,促进工作的开展;加强和国外的科研团体的交流和兄弟院校的联系;送教师出国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4、学科建设方面:
体育学科建设要主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配合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建一流大学,把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二是多拿金牌,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荣誉。
现在面临的几个问题,首先是学历结构不合理,校领导要求尽快引进博士,硕士的比率也不够,学校的发展体育不能拖后腿,交大现在博士才两个,要力争到5到8个左右。其次高水平队建设遇上政策的变化过快,随意性太强,进入一个两难的境地,球队的生存问题遇上了一定的困难。
聘期考核、职称晋升。考核标准的很明确,考核上还是人性化管理,个人努力争取,集体综合评审。重奖励,力争和谐发展。连续两年体育部获得校考核优秀,可以获得额外10%的金额奖励。第三部分: 调研情况分析与建议
一、此次赴上海调研的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有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特点: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找准了市场,建立了休闲体育专业,短短几年的时间,已发展为上海体育学院6大院系中的第二位,而不少院系如体育教育系等的招生却在萎缩。同时,该系在这几年当中建设成果颇多,如有4门课程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健身舞蹈》为上海市精品课程;两年来,科研立项十余项,经费数十万元,发表论文近20篇,编写教材、著作4部等;同时,舞龙舞狮及花样跳绳是品牌特色,多次获得奖项,也多次应邀参加表演,如上海市的重大活动、世博会、共青团中央点名要求表演等等;同时目前该系的学生就业率分别超过上海市及上海体育学院的平均水平。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人均GDP己经达到3266.8美元,预示着我国小康社会正在步入休闲时代—“休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即将出台“国民休闲计划”,可以预见社会对休闲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但很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8所院校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为数极少的社会体育专业中设置了休闲体育相关方向,这与我国休闲体育的强劲发展不相符合。而安徽近年来休闲体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安徽高校还没有开设休闲体育专业,这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相悖。但与此相对应的是由于安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练等岗位的饱和,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每况愈下。结合黄山市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结合黄山市成功申报“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的成功,结合黄山旅游兴业的优势,结合徽州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结合体育系现有体育休闲专业人才的优势。为此,体育系在安徽超前提出申办休闲体育专业,以拓宽专业口径,满足黄山市及安徽对休闲体育人才的新需求。
体育系申办休闲体育专业完全符合黄山市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主动与黄山市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对接,完全符合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繁荣服务的理念。
我们相信在黄山市政府和学校党委及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的鼎力支持与帮助下,更加坚定了我系申办休闲体育专业的信心和信念。
二、此次赴上海调研的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和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在体育学科这个领域两所大学各有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特点: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的基本工作思路是在坚持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确立以体育学科发展为龙头,科研、竞赛为双翼,兼顾群体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已显成效。体育教学部在抓好传统大学体育的情况下,借助于本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优势,突破了国内发展体育学科的传统思路,在体育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极大的拓宽了体育学科的范畴,打造了全新的高校体育发展的思路。同时就如何解决高校体育教师的收入和待遇提供了一定的思路。这个变化也得益于学校为体育学科发展提供的优厚政策与条件,这种情况在国内高校体育学科领域是很少见的。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14所工科院校,体育学科发展上延续了传统高校体育发展的模式与思路。但是上海交大体育系在传统中上了层次,突出了重点和亮点,在体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教学名师和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等多项重大教学科研成果。交大在高水平队伍建设方面成绩也非常突出,他的高水平运动水平非常高。交大体育系各项成绩的取得同样得益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得益于学校党委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于我校体育部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三、通过此次赴上海进行科学发展观考察调研活动,对于今后体育系体育工作发展几点的思路和建议:
1、通过调研,了解和掌握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情况与发展前景,理顺和明确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情况、学习先进的理念、拓宽学科发展思路,同时总结三所知名高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和特色,查找影响制约体育学科发展的因素,剖析原因,为明确今后发展思路、凝炼学科方向,促进黄山学院体育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依据。
2、通过这次调研,体育系所有教职员工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3、并借助此次调研的良好契机,一鼓作气,力争今年取得休闲体育专业的申报成功。
4、通过申报休闲体育专业可以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如果申报成功将会极大地提升体育系在全省乃至在全国的影响力,有利于 体育系快速打开局面,快速实现对外合作交流与办学,便于国际学术交流。
5、加大大学体育精品课程的申报力度。
6、选出学术带头人,建立学术团队,鼓励教师多参加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加大科研奖励力度,整体提高体育部教师学术水平。
7、结合黄山国际旅游城市的定位,结合黄山旅游兴业的优势,结合徽州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结合体育系现有体育休闲专业人才的优势,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体育专业。
8、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
9、加强和其他院系交流与合作,争取学术交叉,重点让体育这门学科在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和经济方面有所发展。
10、进一步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11、加强器材室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器材的投入力度。
12、建立有黄山学院体育系自己特色的优秀教学团队,把以健康第一的大学体育理念全面地传授给学生。
1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黄山学院体育系学科建设建设考察调研小组
2011.4.25 15
第二篇: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1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阅历、调动工作热情、激发工作干劲,同时为了亲身感受国内发达城市的名牌学校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及管理经验,开始了上海学习之旅。
旅途中,我们途径南京,镇江,无锡,苏州,最后到达上海,从车窗中感受了各地繁荣的经济和独特的人文气息。闲暇时间我们领略了国际大都市——上海的高速电梯,闻名海外的东方明珠,繁荣的南京路步行街,悠久的城隍庙等,所到之处经济发展快、城市建设气势恢宏、全市文明程度极高、生活节奏快、学习气氛浓厚,在视觉和心灵上给我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真正体会到国际大都市的风采。本着团结互助,求真务实,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既考察、又学习的有原则,圆满完成了这次内地学习考察的全部任务,回顾学习考察的经历,让我感慨万千。所参观的学校的校容校貌、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师生风采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谈谈这次考察学习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真正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归宿。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旋律,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改理念的不断实现,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助推剂,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者是教育发展、学生成长的生力军。我们考察的鞍山中学,市八中学等三所学校,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科学的探究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用爱去教育学生。
爱是教育的灵魂。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民主的爱等等,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只有注入了爱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育人先育心,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共鸣。”所以老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与每一个学生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培养学生“能力”是教育的主题
期间,我们参观了鞍山中学,市八中学等三所著名学校,并听课交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不是传统的知识的灌输,因此我们要改变教育理念,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培养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
总之,此次考察学习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是受了一次极好的教育也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鞭策。以上仅是我个人考察学习的一点体会,并不能展现此次参观考察的全貌。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做井底之蛙,在反思中调整自己,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才是根本,才能不虚此行!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2我随中山区教育局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全国校长高级研修班”赴上海华东师大学习。聆听了多为专家的教诲,还亲临了长征中学、甘泉中学参观考察。我最大的感受是上海地区不愧为全国教育改革的前沿,在经济及教育发展上思想观念之新、之高。思路之前、之清。措施之硬、之全。工作之实、之真。发展之快、之大。等方面都在我们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我获益良多,体会颇深。
一,见微知著的文化环境
走进上海中学,首先被学校的艺术特色所吸引。粘贴在走廊墙上的芭蕾、钢琴、舞蹈、美术等作品等都使我们赞叹不已!专业的`设施,固定时间邀请知名专家来讲座。学校面积不算大,但整体整洁、美观,布局合理,虽有不大的操场作为活动场地,但学生课间操时也是井然有序。
二,人才强教的队伍建设
通过校长的介绍我们感觉到上海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因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上海之所以是我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名校云集,主要是因为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爱岗敬业、知识渊博、善于交流、亲和力强、表达流畅,学生喜爱。在交流中,我们感觉到上海的教师有一定文化底蕴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个人和我们年轻教师学习),他们的知识面很广,教育理论、财经政治、新生事物都有所涉及,这与他们生活在上海大都市环境有关(本身接收到的信息大而新),同时上海也是我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教师的选拔、培训也有他们自己的先进理念与做法。每年都有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从这个事例不难看出学校师资力量的雄厚和上海市对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培养的力度。这也充分说明了积极促进学校优秀教师队伍形成的意义。
这对于我们来说虽不能给教师创造出国学习的机会,但作为学校今后要更加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建立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规划。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的帮助下自主的发展,如通过“师徒结对”活动、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组织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等,倡导新型校本培训学习方式的形成,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深入,作为学校的校长,肩负的职责重于泰山。据几位专家,教授的分析,现阶段校长除抓好学校常规外,校本教研,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至关重要。一所学校的`质量离不开校本教研,教师的素质更是离不开校本教研。
总之,通过上海学习,观念得到了提升,理论得到了升华,见识得到了拓展。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37月1日至16日,我有幸参加了红河州州委组织部组织的赴上海学习考察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培训班,历时半个多月,期间,认真听取了资深教授的知识讲解,实地考察了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情况,对我来说既对新型工业化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亲眼目睹了我国金融中心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这对于我们企业今后在工作中如何理论结合实践有着很大的帮助,短短的十几天学习时间,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想,受益非浅,通过这次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习机会难得,应当倍加珍惜。
在企业由于工作任务比较重,能到国家一流的城市参加此次培训学习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我公司来说,目前班子里只有我一个来学习过。这次学习,公司领导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了使我集中精力学习好,已将我分管的工作全部交给了其他同事,想到在家的战友们仍在一线辛苦地工作,心里多了一份对组织的感激,也增加了认真学习的动力。应当说,外出学习,无论从组织信任、鼓励,同志的支持,还是家庭的理解,都迫使我要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我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将先进的理念带回去,用起来,为我公司下一步的发展作出自己努力。
二、培训效果好、教师水平高。
在学习期间,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安排了裴蓁、陆顺良、李令德等上海多位知名的教授给我们上了《企业文化》、《执行力》、《沟通管理》等课程,李令德教授还对上海经济发展与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让我们对上海有了更深的认识,几位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既有理论指导,又有案例讲解;既有政治、经济内容,又有社会科学、心理学等知识;他们能抓住重点,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我的思想瞬间有了升华。
三、考察让我们对新型工业化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
上海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金融中心,海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腾飞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出了许多好经验,受到全国、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许多好经验、好方法在全国进行推广。在学习期间,组织上安排了到多家企业考察,亲身体会了工业化建设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最难忘的是宝钢之行,宝钢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是上海世博会的全球合作伙伴和钢材总供应商。
四、学习考察对今后工作的启发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联系我公司的实际,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
一是要创“学习型、创新型”企业。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认识要到位、思想要统一,要有一种朝气蓬勃、敢创敢干、积极向上、雷厉风行的良好工作作风,与此同时,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人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涉及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课题,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写到:“员工是资产和资源,不是成本和费用。”他所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因此把员工当作资源还是成本,这就是体现了经营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和价值观,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凡是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强的企业,肯定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鼓励职工技术创新、技术改革,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
二是及时准确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把握各种机遇,使企业生产多元化。单一的生产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即有优越性也有风险性,正确把握政策与时机,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范围,合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逐步向其它产业渗透,让企业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4上海之行是一次学习之旅、收获之旅,更是一次增强信心的动力之旅,上海超常规的高速发展态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反思、借鉴、感悟。
三点收获:
(一)开发成就了上海。
1990年10月10日是上海难忘的日子。那年,一位老人“抓紧上海开放、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的话语石破惊天,之后,上海沧桑巨变。上海确立了“开发上海,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十六字方针,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以开阔的眼界、超前的思路、超强的措施,开拓进取、大胆探索,建设了一个崭新的新上海,告别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成为全国最具有经济发展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上海之行,不但见证了邓书记南巡之行的意义,更见证了此后改革开放的新进程。改革开放成就了上海。
(二)改革造就了上海。
上海巨变背后点石成金的力量源自于改革。上海新区政府采取“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创新开发方式,由政府部门按照土地出让价向开发公司开出支票,作为政府对企业的资本投入,并成为该开发公司的国家股股东;开发公司将此支票背书后,作为土地出让金支付,交给土地管理部门,并签订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合同;上海市土地管理部门出让土地使用权后,再将从开发公司得到的出让金(支票)收入全部上缴给财政部门。政府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又提升了土地价值,加速了土地开发一级市场循环进而加速了城市化发展速度。上海新区运用资本运用方式,借助外力大胆创新,破解了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瓶颈”。改革焕发了经济活力,改革造就了上海。
(三)创新是上海的生命力。
创新成为上海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的创新。发展道路创新、体制创新、区域竞争力的创新。上海新区以建设新技术产业基地为目标,以“三港”(深水港、航空港、信息港)、“三网”(轨道交通网、市区道路网、越江交通网)为核心,注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建设经济、金融、贸易中心,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建设、高定位、高标准的科技发展之路;上海新区从一开始就一直在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来进行运行管理,很多地方实行二级政府管理,较之传统的政府模式,上海新区政府机构减少了2/3;人员减少了1/3,提高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效能,政府从“审批员”变成了“服务员”。“一门式”、“十分钟”让老百姓明明白白,“零收费”政府送来了免费大礼,转换了政府角色,从而推进了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高园区竞争力。上海立足区域优势、以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高科技园区为基础,大力建设产业园区,把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辐射的基地、经济发展的龙头,园区建设强化了发展主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上海不断在创新,建设“创新上海”已成为上海人的追求。
三点启示:
启示一:突破。
区划四年来,包河区负重奋进、顽强拼搏、实现了新跨越,建设了一个新包河,赢得了第一城区的称号。新一届区委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出了因湖作为,打造“安徽上海”的伟大梦想。今日上海一行,让我们感受到明日“安徽上海”的雏型,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一梦想的压力和差距。首先要在三个方面求突破。
(一)思想观念上。
上海善于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造性地把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思想大胆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敢为人先、勇于拼搏,在全国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资金空转、土地实转”、“小政府、大社会”、“戴帽子、挂牌子”、“二级政府、三级管理”都是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面对省、市的高度关注,我们不能坐失良机、止步不前,必须解放思想、登高望远,只争朝夕,抢抓新机遇,寻求新突破,谋求新发展。(二)发展战略上。
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上海新区建设的高起点、规划的高定位、管理的高水平,值得我们借鉴。良好的城市规划、宽畅便捷的成功交通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每个建筑物都是一件艺术品、观赏品,气势恢宏、布局巧妙,蔚为壮观,金茂大厦高贵身价,洋山跨海大桥、磁悬浮列车不仅仅是交通、商业的功能和作用,而且蕴含着旅游的商机,已从商业模式拓展到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交通、餐饮、购物、观光的集成体,吸引了世界眼球。我们必须正确审视区情,在新区规划上要大气派、建设上要大手笔,定位上要超前,推动新区大发展。(三)人才队伍上。
上海新区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和巨大的发展的潜力,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他们在建设人才高素质上有新招,造就人才“金字塔”,有一批适应新形势要求、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广纳贤才,构建人才高地。启示二:创新。
“80年代看特区,90年代看上海,世纪之交看西部,新的世纪看东北”。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全国各地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历史进程。比较发现差距、差距催生创新、创新促进发展。要缩短差距,模仿不行,建设“安徽上海”,走“上海上海”之路不行,唯有靠创新。一是创新须知学。创新是智慧的结晶、灵感的闪耀,思想的火化,没有思想,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没有创新。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学习型干部,从过去注重资历和学历,转变为注重知识和能力。“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新”,知识积累越丰富,创新的成功率就会越高,创新思路就会越清晰。二是创新须知情。知情就是了解和掌握世情、国情、省情、市情、区情。吃透上情、把握区情,了解下情。“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统揽全局,善抓机遇,才能势如破竹。建设“安徽上海”,要抓建设“滨湖新区”这个尚方宝剑,争取政策、优化环境,把“安徽上海”打造成“磁场”、“洼地”,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的聚焦。三是创新须知“活”。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激发经济发展潜力。在招商引资上招招新、招招实;在资本运营的方式上敢于大胆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开发商为主体、区内自行平衡的投资开发管理体制;要制定实施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优惠政策,使“安徽上海”成为区位优势、政策优惠、土地优价、服务优质、设施优良区,突破发展的“瓶颈”。
启示三:信心。
学先进,重要的是学精神、学思路、学作风、学胆略。感叹之余,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差距就是潜力、压力就是动力,上海之行给我们增添了信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有信心实现“安徽上海”的梦想。伴随着飞驰的磁浮,“滨湖新城”的前沿──包河区,将以磁浮速度建设“安徽上海”,不久的将来,一个璀灿夺目的“安徽上海”将矗立在巢湖之滨。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5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按照省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我有幸参加了xx省组织的大学生村官赴苏州、上海学习培训班。培训期间,苏州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原苏州市委副书记xxx、优秀村干部代表及农村干部学院的有关领导对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经验进行了介绍,并实地参观考察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苏州保税区和华西市村等地,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苏州的魅力,接受了大量新视点、新思路,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亲身感受到苏州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真切感受到苏州人大胆试、大胆闯、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气魄。这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较短,但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启发。现将我的学习考察情况和一些体会汇报如下:
一、苏州经验
一是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苏州破除障碍、引领发展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30年,苏州借助背靠大上海的区位优势和悠久文化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培育“不管东西南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闯官场闯市场、不比官职比贡献,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干部办企业、老板当领导,全部放开、全民创业”的新观念,强化“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的实践证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发展必然受阻。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高人一筹;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胜出,才能在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
二是文化带动助推发展。文化已成为苏州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州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是一种经济状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坚定做优做强文化产业的信念,积极利用苏州“文化高地”的优势,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苏州的文化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苏州注重古城文化的保护,已经走出了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困局,以文化古城为基础、为主体,打造新区、园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实现了新区园区对古城的反哺。目前,从苏州老城区内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看到城内最高建筑北寺塔,仅从这点就体现了苏州在古城保护上的力度和效果。苏州也非常注重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张扬,近年来苏州兴起太湖文化论坛,为苏州太湖确立了“文化新地标”,进一步推动太湖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太湖生态文明与区域内经济、文化、旅游等的互动互融,全面提升太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也建设性地推动苏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是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苏州视环境为形象与财富,视环境为经济资源与生产力。一方面,加强硬环境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相继高标准成立了昆山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吴江开发区等一批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园区。同时,加大园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让苏州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彻底改善了城区和园区的环境面貌,打造了秀美的园林式东方古城。另一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发挥“以一带十、以十带百”的乘数效应。通过职能归并、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一站式”、服务体系、“电子政务”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办事效能;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倡导“办事高效,信守承诺,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的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良好投资软环境,以人性化服务、契约型服务等举措吸引外商投资。
二、苏州启示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苏州有很多东西我们学不到,但也有很多东西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解放思想、招商引资、服务环境和狠抓落实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采取各总方法,解放村民思想,从党员、干部开始带头示范,干出成效,取得村民认可。敢于创新,敢于进取,改变观念,不断地解放思想、激活内在动力,广泛发动村民各显其能,各尽所职,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二是紧紧围绕本村实际,牢牢抓住各种机遇,以时不我待的作风、向上争取的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发展项目,形成一个争项目、跑项目、咬定发展不放松、一心一意搞建设、保持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推进发展不放松,村民增收放第一的良好的工作风气。
三是注重发展,挖掘集体经济,以乡村种养殖业为突破口,引导村民不断做大做强做出成效,把精力集中在谋发展上,创新发展理念,做到发展一例,就要成功一例,特别是参观了华西市村的乡村成片种养殖业,使我看到了我们村的希望,有了学习的榜样,更使我对xx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通过学习了他们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好理念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一些优势,使我更有决心有信心把我村建设的更美好。
第三篇:赴上海考察学习汇报材料(本站推荐)
赴上海考察学习汇报材料
12月4—8日,我们四人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 “第四届全国名师专业化论坛”会议,会上听了8位专家的报告,参观了上海浦东建平中学和上海卢家湾第一中心小学,听了两位校长 的情况汇报,听了两节课。
听的报告内容很多,有师德方面的、有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有高效课堂方面的。我们感觉有关高效课堂方面的东西对我们目前最实用,我们学起来也比较好学。下面我将几位专家有关“高效课堂”方面的报告内容加以整理,着重讲一个比较小的问题----创建高效课堂的五大方略。希望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5.是否都达到了目标? 高效课堂的策划在教师,落实在学生; 高效课堂的设计在课前,实施在课堂。
所以,要使自己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注意掌握创造高效课堂的五大方略。
一、我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这是一个老师在备课前和上课一开始就要考虑并告诉学生的问题,也就是明确目标的问题。现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全国各地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但课程标准是统一的,考纲是一致的。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准确把握课标和考纲,对每一节课而言,必须细化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具体落实课标和考纲。
由于各地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我们一定要适当了解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比较其异同,抓住主干知识和重叠部分。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加以具体落实,不是只图从第几页上到第几页的教材内容,而是要知道这部分内容课标和考纲是怎样要求的。注意不要只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
二、我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多少?
一节高效率的课,肯定是内容充实,容量实在的一节课。温家宝总理有一次到北京34中听了一节初中数学课,听后他说:“我觉得45分钟的课,包容的量还可以大一点,一堂课只教给学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内容显得单薄了一些,还可以再增加一点内容。”现在我们提倡的高效课堂,在学生能接
以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班级,针对不同的学生,内容可以适当增加,而且必须达到规定的程度。
我们说的提高课堂效率,是向45分钟要效率,是当堂要完成的任务,而不是24小时要完成的任务。有的老师说我这节课的任务还需要课后两个自习或几个小时的家庭作业才能完成,那就不是当堂达标,那就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最理想的课堂就是教学任务当堂完成,不占用学生课余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
四、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
教学方法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师不是演员,但对其要求要高于演员,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是用学生的成绩来反映的,所以,教师是导演,是让学生来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注意树立和掌握以下观念和方法:
1、高效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始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这节课学生该怎样学,而不应想这节课我怎样讲。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怎样去学;
3、课堂不看教师讲的多么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
4、教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带着方法走向知识;
题。有的学校走向极端,不管学生说法多么荒诞,老师都只有表扬的义务,没有批评的权利。这是师生平等吗?我们认为,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在课堂重要的环节上师生是不平等的,如果时时平等,还能称其为老师吗?
9、注重生成。知识的生成有它的来龙去脉,规律的生成也有它的逻辑关系,我们不要只讲结论,还要讲生成;
10、衡量一节课效率的高低,不但要看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而且要看学生是怎样掌握的,是老师灌输掌握的,还是通过自我途径内在掌握的,这两个途径有着本质的不同。
五、是否每个学生都达到了目标
一节课效率高不高,还要看达标率。只有部分学生达标的课堂不能算是高效课堂。对于课标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达到人人达标,因为这是最低要求,是全国各地同年级学生都应该达到的。至于对好一点学生要适当拔高。
我们每节课老师都有“达标测试”这一环节,但往往只是讲究形式。有的老师只检查好学生,好多公开课就是这样做的,这是典型的表演课,连老师都知道有一些学生没有达标,是掩耳盗铃。有的老师抽样检查,这种抽样检查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有的老师虽然全部检查,但对没掌握的学生已没有措施,由于时间不允许,也没有补救,这些学生就逐步变成了差生。所以我们应尽量做到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让差生人数不要增多。
只有我们落实了课标要求,完成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8-
第四篇: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赴上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英语组 拉巴扎西
(2012年3月19)
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阅历、调动工作热情、激发工作干劲,同时为了亲身感受国内发达城市的名牌学校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及管理经验,2011年12月27日我第一次跟随着几十名德育教育工作者走进宽敞的机舱,开始了上海学习之旅。
在此次学习考察的旅途中,我们到过上海,杭州,苏州,路过了重庆,成都,感受了各地繁荣的经济和独特的人文气息。说句实话,我实现了人生的许多梦想,空中飞的飞机,地上跑的火车、列车,水上的轮船,高速的电梯,闻名海外的东方明珠,繁荣的南京路步行街,美丽的西湖景色等,领其味,悟其道。我和同事们边看、边学、边议、边思。所到之处经济发展快、企业星罗密布、城市建设气势恢宏、全市文明程度极高、生活节奏快、学习气氛浓厚,在视觉和心灵上给我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真正体会到国际大都市的风采,感受到了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在上海市教育部的精心安排与我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本着团结互助,求真务实,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既考察、又学习的有原则,圆满完成了这次内地学习考察的全部任务,回顾学习考察的经历,让我感慨万千。
首先,我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外出考察学习。在历时两周左右的考察学习中,我们主要在上海师范大学学习,听好几次讲座,特别是听了各位老师,校长,教授的精彩讲座之后,真正体会到语言的美,知识的 1 广,经验的足。也先后参观了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上海信息职业技术学校等并参观了其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一路行程紧张而充实。所考察的这些学校都是全市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佼佼者。虽然这次考察学习活动的时间比较短暂,但所参观的学校的校容校貌、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师生风采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触颇深。胸中似有千言万语,却无从下笔。梳理了自己的思绪之后,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应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素质。尤其参观黄红班主任办公室并与那边的老师交流沟通之后感触更深。下面我就从一下五个方面谈谈这次考察学习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归宿。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旋律,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改理念的不断实现,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助推剂,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者是教育发展、学生成长的生力军。我们所参观考察的学校都是上海市比较有名的学校,这些学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半优质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并举,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兼顾。大到学校的硬件设施,小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无不展现着良好而又务实的育人氛围,无不体现着素质教育旺盛的生命力。例如:上海信息职业学校突出人本管理、“五个一”以及“五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管理学校等使学校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成绩。教育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享受高起点、高品位的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坚强意志,成为有人性的人。他们认为 2 只关注分数是不行的。这所学校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学生自发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及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树立爱心意识、责任意识和维护正义精神。相比之下,我以前在潜意识之中还是看重学生的成绩的,在育人方面缺少创新和实践,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为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创造的条件还不够。又如:石化工业学校明确办学思想走“建工厂化学校、品牌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学校从教育管理者到教师实行双师教育、引进国外技术,科学教育等很好的实现了学校和社会的有效连接,体现着超前的办学思想。然而我深知,这些学校所形成的教育规模、管理风格和办学特色无不渗透着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无不凝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这些学校将素质教育演绎的淋漓尽致,大气豪迈而又自信!
二、教育的成功源自教育细节的成功。
当前,“细节”问题已成为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记得有位班主任在其文章中这样写道:“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艺术性的育人工作,可谓‘大事’,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关注细节,不仅能体现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更能展现一个班主任的素质修养和人格魅力;关注细节,将有助于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它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草率、粗放的校园环境无疑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伤害。老子曾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如果光停留在口头上而不体现在行动实践上,则无异于空中楼 3 阁、如水中月、镜中花。我们所参观的这些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建筑设计布局合理,学院文化氛围浓厚。名人画像、雕塑、格言警局随处可见。学生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小型机械零件、工艺品等在细微之处体现着教育者为学生才能的展现和拓展所做的努力与良苦用心。这些做法对我们都是一种启发和提醒,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进入了一种常规教育的话,那么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才能的展现无疑是一种促进。
三、注重修养,用细节完善自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以教人者教己。”自古以来就强调身教胜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树立榜样。同时班主任还要善于创新,做到以德育德、以个性育个性、以创新育创新。要想做到这些,班主任还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实实在在的形象。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育人先育心,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共鸣。”,所以老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多与每一个学生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最信任的领路人。对学生要注意语言分寸,多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才能搞好师生关系,管理班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爱心呼唤,用心去引导学生的转型。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力量。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民主的爱等等,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与学生必要的关心与帮助,只要有了问题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与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课。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只有注入了爱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作为职业教育者,还要用心去引导学生的转型,促使学生由学生到技术工人的转变,使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安全教育,苦累教育等,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班主任要有责任心
教师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首先,班主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雄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班主任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使命感。这样就会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就会有甘为人梯、善为人梯的精神。这几天的考察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学生的老师,班主任,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个学生,才能做到对学生的关心,体现出班主任的责任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得到良好的教育。可谓“一树剖提,一沙一世界”。
总之,此次考察学习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是受了一 5 次极好的教育也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鞭策。以上仅是我个人考察学习的一点体会,并不能展现此次参观考察的全貌。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班主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做井底之蛙,在反思中调整自己,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才是根本,才能不虚此行!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学生的工作中,要多学习先进的,有效的经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改善管理班级的模式,力争使自己的班集体更加优秀,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人才!
第五篇:赴上海考察活动安排
主要活动安排
3月9日
10:30: 考察团一行统一乘车由唐山锦江国际饭店赴北京机场。(FM9104航班,14:45起飞,16:50到上海虹桥机场)
18:00: 入住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虹桥机场到入住的酒店需40分钟的路程,安排轿车、商务车和中巴各一辆。在沪考察期间的住宿及车辆保障由上海航道局负责)
18:30 晚宴(上海航道局宴请考察团)地点: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 3月10日
8:00 自助早餐(一楼餐厅)
8:30 集体乘车出发赴上海化工区学习考察; 9:30—11:00 参观考察上海化工区并座谈;
12:00 金山区棕榈滩大酒店午餐(上海亚通科技股份公司安排,公司董事长出面接待);
13:30 出发赴洋山深水港;
14:30—16:30 考察洋山深水港(在展示中心听取规划建设情况介绍,然后参观);
16:30—18:30 返回上海市区抵上海国际能源总部埃力生 大厦晚餐(集团董事局主席先生出面宴请)。
3月11日
7:00 自助早餐(一楼餐厅); 7:30 集体乘车出发赴苏州工业园区; 9:30—11:30 考察苏州工业园区; 12:00 苏州市午餐(上海航道局安排); 13:30—15:30 返回上海市;
15:30—16:30 参观上海市城市规划建设展示中心(上海航道局安排);
18:00 抵上实集团总部金钟广场晚餐(上实集团主要领导出面宴请)。
3月12日
7:00 自助早餐(一楼餐厅);
7:30—9:40 集体乘车赴崇明岛东滩(车程约一小时,到吴淞口乘高速船抵崇明岛东滩约40分钟。高速快船与岛上交通及考察活动由上实集团负责安排);
10:00—11:30 考察崇明岛东滩; 12:00 午餐(上实公司安排); 13:00 返上海市虹桥机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