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总目标服务惠民生

时间:2019-05-12 13:1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聚集总目标服务惠民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聚集总目标服务惠民生》。

第一篇:聚集总目标服务惠民生

聚集总目标,服务惠民生

努力开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新局面 一2017年度乌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

2017年,面对新常态下的工作任务,市人社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总载体,紧扣“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主线,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效,有力推动了我市人社事业创新发展。现就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全市城镇实现新增就业8009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4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0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4.1%;应届高校毕业生应报到387人,实名制登记586人,已实现就业557人,就业率95.1%;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39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976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

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培训各类技能人才、致富带头人、乡土技术人员、企业在岗职工14267人次。其中:农业富余劳动力培训9057人次(含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就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200人,创业培训390人,在岗职工培训4620人次。

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395人,缴费收入59926万元,完成地区任务的83.3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868人,缴费收入13972万元,完成地区任务的84.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347人,缴费收入223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324人,缴费收入810万元,完成地区任务的100%;工伤保险人数14924人,缴费收入819万元,完成地区任务的100%。截止9月30日各项社会保险

基金支出75301万元。

二、重点工作及特色活动开展情况

(一)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一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做好各项政策宣传服务,不断扩大政策扶持促就业的效应。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产业、政策、培训、创业、平台”六措并举促就业,定期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下乡进村入户活动。截止目前,享受各类政策人数726人(次),补贴资金1056万元。二是全力帮扶重点人群就业。通过全面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见习、三支一扶等十项措施,共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557人。截止目前,全市实现就业再就业3.19万人,完成地区下达目标任务的226%。城镇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为零。全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应报到387人,实名制登记586人,已实现就业557人,就业率95.1%。三是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工作。以专业教师授课和创业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激励培训人员创业信心,组织开展各类技能人才、致富带头人、乡土技术人员培训104场8860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00.5%。申请创业担保贷款金额195万元。已经有461人成功创业,带动1459名富余劳动力就业。举办创业促就业专项活动2场(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悬挂创业宣传横幅、标语15条,制作展板6个,推介项目7个。继续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专项活动,对120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为期10天的创业培训,切实提升了就业创业技能。截至目前,今年,新增创业实体546户,完成目标任务的105%,创业带动就业1766人,创业增收2230万元左右。积极为优秀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台,2017年7月我市两名创业指导师在新疆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塔城地

区选拔赛中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个,市人社局在大赛荣获“优秀组织奖”。2017年8月在塔城地区第四届青年创业创新大赛荣获“优秀组织奖”。四是多渠道多举措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南疆少数民族群众有组织到内地和区内县市转移就业规模。今年乌苏市共吸纳喀什、和田地区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31人。其中园林环卫公益性岗位196人。主要安置在市环卫园林局保洁、绿化岗位。纺织服装企业吸纳94人;固投项目吸纳41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39万人(次),劳务创收19120万元,其中就近就地转移就业1.92万人,疆内转移就业0.46万人,转移内地就业 0.01万人。五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今年重点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技能培训,拉动就业。目前已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66个,提供就业岗位8092个。针对项目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特点,分层次、分类型组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市共培训8457人,其中:建筑类培训5973人;林业类培训1390人;交通类培训397人;水利类培训273人;农业类培训274人;畜牧类培训150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4233人。六是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共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235个,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所23个,村、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211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已覆盖全市乡镇社区,初步实现就业信息互通、就业资源共享。以我市建成的全疆最大的人力资源市场为辐射,做到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覆盖。共举办“精准扶贫招聘会”等专场招聘9场,全年累计参加单位337家,提供岗位数2581个,求职人数6000人,达成就业意向4210人。

(二)整合制度,创新服务,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一是社保扩面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健全完善。

落实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统一”。坚持做到从上到下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宣传发动到位;业务培训到位;人员落实到位;弱势群体经费保障到位;职责明确到位;工作督查到位。现已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395人,缴费收入59926万元,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二是工伤保险基金运行明显好转。目前工伤保险参保单位 259个,参保职工15459名,事业单位参保职工3632人,征收工伤保险基金共计819 万元。共计支付各项工伤保险待遇 856万元,其中,为3名工亡职工支付各项费用 229万元。今年受理工伤案件140起,送达工伤认定97件,完成伤残等级鉴定63人,保障了受伤职工及时得到基本救治和经济补偿,有效地维护了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人身意外险政策惠及全市各族群众。自2016年乌苏市为全市每名群众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目前已享受赔付755人,赔付金额达482.6万元。四是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1-10月,我市企业退休人员为14540人,发放养老金3254万元/月,全部实现了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服务率为100%。

(三)强化服务,广开渠道,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扎实推进。一是围绕“人才优先”,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参加了塔城地区赴疆内重点高校举办的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校园招聘会。通过招聘活动签订就业协议19人,协同教育部门完成了赴内地高校进行2018年特岗教师自主招聘工作,初步签订就业协议6人,有效补充了高层次人才缺口;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分批次完成了各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正高级10名,高级151名,中级158名,初级150名。会同编委根据对引进高层人才的需求,已核实32个需求岗(其中29个专业技术岗位,3个管理

岗位)。对自治区6所重点学院进行招聘硕士、研究生共13名;二是完成了全市96%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实施工作。及时做好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情况登记,共为2010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其中,新聘人员376人,续签人员981人,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合同653人;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做好各类人员招聘工作,组织公开招聘14批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重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文广、招商、煤炭、安监系统工作人员、公安协警、教育系统共2518人;做好2017年塔城地区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笔试考试乌苏考区考前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了3993名人员的笔试考试工作;为402名新增、调动等人员办理了调动相关手续。三是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组织完成了2017年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报送计划;对21名新招录公务员进行了培训,并做好公务员赴南疆支教工作;做好2017年“天池计划”新选聘人员的合同签订工作;完成了全市655名公务员年度考核工作;完成105名已有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信息平台录入工作,新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14人的档案录入工作;四是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管理工作。在按时完成日常工资基金、津贴补贴审批工作的同时,共办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职)审批153人,各类调动418人次,工龄追加认定32人,上报新增人员62人,病退人员39人,为26名去世干部及时办理了遗属补助和善后事宜,完成了法检两院44人员额制套改及兑现,接待来信来访87人次。

(四)加强预防,科学执法,全市劳动关系继续保持稳定。一是推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今年共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92件,审理中6件,在规定时限内结案率为100%。其中调解6件,裁决75件,撤回仲裁申请11件,涉案金额144万元。二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全市共检查用

人单位267家,涉及劳动者12168人,签订劳动合同11681人,劳动合同签订率96%,补签劳动合同人数487人。签订集体劳动合同,集体工资协商协议126家,签订率86%。认真做好投诉举报信访案件处理工作。全年共接待上访人员768人次,受理各类投诉案件72起,结案移交公安部门8起,涉及农民工588人,为工人追回拖欠、克扣工资474.5万元,结案率95%。完善工资保障金制度,督促施工单位及时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目前已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256.78万元,切实杜绝拖欠行为的发生。三是继续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建立劳动用工登记信息数据库和“网格化”管理,共发放劳动者维权手册15000份,目前已对267家企业、8499人信息进行录入,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自身建设不断收获新成效 一是党风廉政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权力运行,深化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开展领导干部述廉和群众评议工作,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班子成员以“两学一做”教育为契机,深化作风和效能建设,均按照“十项规定”、“七条意见”、“四个不直接管”等相关规定要求加强自身管理、干部职工及家人的管理,不断树立人社干部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二是机关内部管理规范有序。修订完善机关内部各类管理制度,每周定期召开绩效考评通报会,开展“月评、季考、年总评”,推动工作有效开展。认真查找分析存在的“四风”、不作为、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同时,大力开展“政风行风示范窗口”创建、“优质服务窗口”创建等活动,切实转变了作风,提升了效率。三是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等方式,对全局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目前已开展集中学习

46次,主要领导上党课7次,开展专题讨论16次,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4次,每名党员干部撰写主题心得体会31篇,形成调研报告6篇。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所人员的学习培训,利用每月25日月例会,对基层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今年以来先后选派5名干部赴陕西、辽宁香港等内地省市培训,开拓了眼界,为各项工作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四是开展“学转促”专项活动扎实有效。把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学转促”专项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落实了各阶段工作。同时及时梳理收集到的涉及作风问题线索,建立台帐,坚持边学边改,边改边整。截止目前,班子梳理问题12个,班子成员梳理问题41个,一般干部梳理问题127个,并制定了具体的整改措施,经满意度测评,已整改问题119条。五是“结对子、认亲戚”活动,用真情换民心。重点扎实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十项贴心”活动。全局认亲戚42对,做到互赠礼物、同拍“全家福”,同劳动、同吃一锅饭,共叙民族情。并按时看望了自己的结对帮扶亲戚,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情况,询问家里有什么困难,为“亲戚”传递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团结一家亲思想,为失业待业的“亲戚”解决就业问题,及时完成了各类活动台账。六是“访惠聚”工作扎实推进。选派了6名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的同志为第四批“访惠聚”工作队,驻西湖大湾村。工作队紧紧围绕当地中心工作,积极配合、深入谋划、抓好走访调研,调查摸底,访贫问计,在认真梳理困难和问题基础上,结合村情村貌,多次与包村领导村干部进行沟通,切实帮助村里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问题,认真落实了“访惠聚” “1+2+5”工作任务,共办实事好事21件,投入资金 7.6万元。

与此同时,党建、宣传、精神文明、综合治理、维稳、消防、安全生产、保密、档案管理、扶贫共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

绩,为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中共乌苏市就业服务协会支部委员会

因乌苏市人力资源市场现入驻劳务派遣公司、培训机构等服务性非公企业。2017年9月,经局党委研究决定,成立中共乌苏市就业协会服务党支部。党支部设在乌苏市人力资源市场,成员有非公企业党员、培训学校党员及党员创业户,人社局下派党建指导员,支部以“围绕就业服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服务群众,全面推进就业工作有序发展。此成立党支部正确引导和帮助失业人员,了解就业信息、认清就业形势,明确国家的有关就业政策,转变择业观念,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系统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并通过举办招聘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平台,让求职者享受到快捷便利的惠民服务,实现就业再就业。

(二)推进劳动能力鉴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建设。为进一步推进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程序规范化、鉴定依据标准化、鉴定人员专业化和鉴定服务人性化”建设。我们创新思路,对因病申请鉴定人员所申报材料,逐人登录社保系统网上核查后,并深入到自治区各大医院核对病例,辨别其病例资料的真伪性,严把劳动能力鉴定资料审核关。及时受理,及时组织专家鉴定,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真正做到每一案例都有章可循,使鉴定结论公正、客观、准确,消除社会隐患,保证参保人员的利益,实现了鉴定依据标准化的目标。

(三)突出“仲裁执行”,开辟绿色通道实行阳光仲裁。

针对弱势人员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劳动仲裁工作程序,为当事人提供方便,建立劳动仲裁公信机制,全力打造“阳光仲裁”。以此推行“四优先”的原则(即农民工案件优先、老弱病残优先、矛盾易激化的群体案件优先、下岗失业人员优先)。在立案时将开庭前仲裁活动一次性通知双方当事人,以减少法律文书送达过程中出现延误案件审理的情况。对涉及女职工和残疾人的劳动争议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从受理到裁决仅需12天,大大缩短了申诉等待期,使有争议的案件能够及时办理,尽早办结,有效地保护了当事人的诉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我市大中专毕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也逐步显现,且部分求职者就业观念没有得到充分转变,不愿吃苦,不愿意在企业就业或长期性稳定就业,薪酬期盼偏高,不愿意到一些就业门槛较低的行业,如纺织、服装和餐饮服务等行业就业。

二是企业用工需求大,企业熟练工人缺口较大。企业用工专业技术性强,农村劳动力不能满足企业用工的需求,还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

三是受培训学校规模和办学力量的限制,开展技能培训专业设置很难形成规模,专业技术只限于初级培训阶段,中级培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受制于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的影响),培训的档次低,相对吸引力就不高,培训还处于一种浅层次状态,没有呈现出优势专业和品牌效应。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本地人才外流严重,外地人才难以引进,人才队伍后续力量不足,造成人才队伍层次低,高层次人才紧缺、结构不合理。

五、2018年工作思路

(一)突出“政策助推,强化培训”,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一是狠抓各项就业政策落实。继续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坚持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主渠道,以有组织转移就业为手段,以创建“劳务品牌”和提升技能为抓手,完善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二是全面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及措施,重点大力推动农民创业,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引导青年运用电子商务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同时,以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和凯赛集团落地乌苏为契机,积极宣传园区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优势,及时发布用工信息,鼓励和引导本地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劳动者在本市纺织服装企业就业。三是继续做好固定资产项目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相关工种培训工作。

(二)突出“扩面征缴、优化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大力宣传新出台的惠民政策,提高政策的知晓率,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组织开展扩面攻坚战,做到应扩尽扩,应保尽保。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完整。

(三)突出“引进攻坚、政策创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围绕“人才优先”,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不同专业领域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落实好自治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着力提升各类骨干人才能力素质。二是围绕“服

务优先”,落实人事管理工作。继续做好市直各单位(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及实施工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并稳妥做好军转安置和全市企业退休军转干部解困和维稳工作,确保全市企业军转干部稳定。

(四)突出“夯实基础、预防预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巩固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加快推动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二是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信访维稳工作,加大信访隐患排查力度和工作突出问题的分析研究力度,从源头上化解矛盾。

(五)突出“加强建设,规范高效”,提升系统整体形象。一是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公共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二是进一步抓好人社部门自身建设。继续扎实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精神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三是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人社系统政风行风,为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不断推动人社事业持续、科学、创新发展。

二〇一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金融服务惠民生

金融服务惠民生

近年来,南充市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举措,主动作为,各项业务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了发展提速、系统升位、同业领先的宏伟目标,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止2012年8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350亿元,居全省农信社系统和全市金融机构之首;2009年至2011年全市农村信用社每年新增贷款规模在30亿元以上,截止8月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30亿元,无论是贷款增长,还是贷款余额均占据全市金融机构第一位。自实施“惠农兴村”、“扶微助小”两大服务民生工程以来,全市农信社积极响应,周密部署,增添措施,努力跟进,推动了“两大工程”快速有效开展。8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144.85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总额的89%,同比增加21.5万元和1.98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25亿元,占全市金融同业的36.5%,同比增加

1.2亿元和0.9个百分点。全市农村信用社共计安装电话支付终端5438台,已开通个人网银22428户、企业网银448户,短信业务签约个人客户达10.45万户;布放自助银行设备199台,各种便民惠民利企业务都较之同期有了大幅增长,“两大工程”快速推进,成效初显。

百折千回 上下求索

战略转型找到坚实依托

农村信用社因农而生,助农为本,靠农而强,伴农成长。成立61年来,无论体制如何变迁,南充市农村信用社始终不忘“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神圣使命,始终不变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特别是省联社成立的7年来,南充农信干部员工负重自强,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在改革中砥砺,在发展中奋进,突破了发展困境,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及市场定位的发展新路子,迈上了向现代金融企业战略转型的新阶段。

然而,如何在芸芸众“行”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农信社在探索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在执着追求的过程中,农信社搬过本本,迷信过其他银行的先进经验,一次次的水土不服和鲜如人愿的结果告诉他们:只有将现代银行普遍理念与农信社实际紧密结合,才能走出既具有现代银行的先进性,又具有农信社独特优势的路子。然而,每一步创新,都面临着保守僵化和激越冒进的双重挑战;每一次突破,都曾遭遇局部和整体、当前与长远的两难选择;每一项决策,都曾困惑于诉求迥异的众口难调。

一次次挑战,一次次迷茫,一次次选择,四川农信人终于找到了他们战略转型的基石。“惠农兴村”和“扶微助小”两大金融服务民生工程破茧而出!

自2009年起,四川农信就启动了“惠农兴村”和扶持小微企业试点计划。2012年南充市政府“万千百”金融服务工程及“千户成长型小微企业信贷助推计划”、“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信贷助推计划”、2012年9月4日 “惠农兴村”和“扶微助小”两大金融服务民生工程全面启动。全市农村信用社响应号召,紧随其后,围绕当地政府规划,产业趋势及特点,制订方案,建立机制,落实责任,创新方式,开发产品,致力于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以此助推南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成绩是果,过程是因。一组组数据往往只记录了取得硕果时的辉煌,却忽略了其艰苦发展的过程。南充农信执着于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企业、服务社会的真挚情感,其改革发展的强大原动力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昭示了南充农信紧跟时代,开拓创新的顽强毅力和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与农共舞 与企共赢

两大工程惠泽千企万户

让农民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金融服务,这是四川农信的至高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路上,南充农信上下求索,奋勇当先。2010年,南充农信借助省联社在全国率先开发上线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系统,率先实施农村金融服务普惠制。2011年,实施“惠农兴村”金融服务民生工程,该工程以双百(百分之百地满足符合条件农户的贷款需求,百分之百地对农户满腔热忱地服务)的工作方针,精心打造便民惠民工程。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加大了“惠农兴村”、“惠农强农”支持力度,现以5438台电话支付终端,已覆盖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从“一乡一社”到“进村入户”的新格局,进入了无遗漏,无空白的全覆盖时代。受惠于此的村民们说:“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服务,农村信用社真是把服务做到家了。”

“进货就贷,卖货后就还,就像存取款一样方便,非常省事”,村民们这样评价小额农贷。

一位人民银行资深人士这样评价“惠农兴村”工程:“惠农兴村”让金融服务从乡镇延伸到村组惠及万千农户,让农民享受方便、快捷、高效的普惠现代金融服务,确保每个农民特别是贫困阶层和弱势群体农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公共服务中的金融服务权利。

很了不起的一项利国利民工程,南充市农村信用社做到了。

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世界性难题上,南充农信同全省农信一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大力支持全民创业。

“三个千方百计”,南充农信喊出了最为响亮的口号。千方百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千方百计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千方百计提高工作效率、让企业尽快得到贷款。

“扶微助小”金融服务民生工程以“六个抓手”、“三个到家”、“四个更加”全方位服务小微企业。在战略定位上,把小微业务作为核心业务,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客户中心。针对小微企业量身定做的 “跨越通”系列贷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整贷零还贷款、积分贷款、循环贷款)、商标质押贷款、“惠商贷”——中小企业主按揭贷款等系列产品,已成为支持小微企业的特色品牌、黄金品牌。在业务运营模式上,引进德国IPC公司的微贷技术,率先在嘉陵联社试点取得成功,嘉陵联社于4月11日正式成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设立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岗,专门对小微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同时重点抓好产品特色化建设,改变传统信贷业务对抵押、质押品的过分依赖,为过去无法获得贷款的广大小企业、个体工商业主开辟了一条绿色融资渠道。截止八月末,该联社投放小微贷款380笔,贷款余额达到6200万元,有效满足了城区及城郊接合部小微客户等群体的资金需求。目前,微贷业务已在全市其余8家联社进行横向复制推广。

牢记使命 不负重托

南充农信改革创新之路必将载入史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近年来,南充农村信用社牢记宗旨,肩负使命 — 助农致富、与农共舞;肩担道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 为党政分忧、为民众解难,扶危济困;打造核心竞争力 — 转换经营机制,猛上台阶;战略转型 — 流程银行,惠农兴村,扶微助小……一个个关键词载入南充农信历史的大词典。普惠金融作为主线串联了这些关键词,成为南充农信改革的思想坐标,发展的动力之源和转型的灵魂指引。

金融服务普惠制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是“惠农兴村”和“扶微助小”两大工程金融服务最基本要义,它既是农村信用社立足自身宗旨与特点的主打工程,也是涉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社会工程。

农村青年创业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农村妇女创业贷款、大学生村官春雨行动贷款,填补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在这些事关民生、扶助弱势等社会责任的履行上,深深地烙上了南充农信深情的印迹。

只有服务社会才能发展自己,只有发展好自己才能更好服务于社会。南充市农村信用社将打造社会服务功能上升到战略高度,真正把南充农信建成全市存贷规模最大、竞争实力最强、经济效益最好、社会声誉最佳的“四最银行”。相信南充市农村信用社的未来必将光芒四射!

第三篇:法治惠民生

民主法治、法治惠民

----灵桥镇创建“民主法治镇”工作阶段性小结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工作中,基层镇、村干部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的愿望日益迫切,需要整体性地转型和综合性的措施,经过多方调研决策,我镇于2010年年初即提出创建富阳市首个“民主法治镇”,继而把2011年确定为我镇的“民主法治建设年”,将该项工作提到党政日常重要工作地位,得到了市委、市府相关工作部门的大力支持,2011年3月经杭州市依普办发文确定我镇承担起农村乡镇的“民主法治镇”试点工作任务。一年多来,作出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启动实施民主法治镇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基本框架构想。

去年以来,我们制定了2010-2012年三年行动计划,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启动“民主法治镇”创建工作;市司法局直派所为我镇增加人员力量,加大创建力度。其基本框架是构建机关科室组织协调、行业依法管理,基层站所规范管理、优质服务,行政村村村创民主法治村,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创诚信守法企业(行业),自然人学法守法等内容共同构成条块结合、左右相联、整体配套、协调推进的社会综合管理新模式。

推进民主法治镇建设作为社会综合管理的模式之一,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是城乡统筹的战略性项目,是加快实现“四个灵桥”重要路径方法,是实现百姓生活品质的基本品格。

二、参予修订了“民主法治镇”建设考核评估标准,形成标准化创建方向。

结合上级要求、基层实际、基本框架构想等要求,承担和参予修订了杭州市“民主法治镇”建设考核评估标准体系。基本定型的创建指标组成部分包括:组织制度建设、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法治宣传等五大块合计45项考核内容,为整个创建活动提供了内涵标准。

建设评估考核标准是强制性、指导性相结合的创建方向,其保障作用是内容任务上的品牌效应,其操作具有依据和落脚点的标杆带动作用。

三、整合法制宣教平台,营造普法氛围。

认真总结“五五”普法工作经验及不足,深化推进法律“五进”,准确把握“六五”普法规划精神,制订“六五”普法规划及本工作计划;经常发挥传统普法教育师资队伍、栏目阵地作用,创办以“推进民主,促进法治”为主题的《法治灵桥》简报;专题考察湖滨街道“1+1”法律顾问进社区情况,结合人民调解、涉法事务,全面拓展深化法律顾问进农村工作;以镇党委中心学习组远程教育为载体,加大对党员干部学法讲法力度,不断提高单位及公民法律意识,营造依法办事氛围。

“民主法治镇”的宣教活动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学法、懂法意识,培养了创建主体核心人材团队,四、试点示范,点面结合推进行业依法治理。

开展党委中心组学法用法的示范行动,在机关管理服务领域启动IS09000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同时推进基屋站所创“人民满意基层站所”共建活动;以董家桥村、江丰村、光明村为示范,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完成环保热电、孙氏纸业两家企业的企业平安工作站建设,通过以点带面在我镇200人以上企业全面铺开;以灵桥中心小学为先行,成立师生和事佬协会以平安工作站统筹“平安校园”建设;积极推进富春环保热电企业德治法治综合试点工作,整合各方面资源,在企业内部开展“诚信守法企业”、“预防职务犯罪和治理商业贿赂”、“企业平安工作站”、“纪检工作规范化建设”和“争先创优”等活动;加强“八类队伍、十八类人员”为特点的村平安工作站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和事佬协会,深化人民调解、警调、检调、诉调衔接为主体的多元化大调解工作机制,提升镇平安(综治)工作中心和村企平安工作站的能力水平;实现镇、村二级干部“权责清单、风险防控”全覆盖,形成村级“四廉工程”村级事务管理文件资料汇编,深入开展新一届村级组织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夯实基层基础。

“民主法治镇”的创意、创优、创建活动体现了新时期群众工作“网格化责任、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培育了科学管理的环境氛围。

五、整合资源,树立“民主法治镇”创建新标杆、总抓手形象。

今年以来,把创建杭州市样板司法所和平安综治工作示范中心、杭州市无邪教乡镇、杭州市信访“三无”乡镇等载体资源、抓手、载体、功效整合起来,形成创建工作阶段性成果。

推进“民主法治镇”建设是实现平安乡镇创建工作标本兼治的途径和载体,加强了信访维稳工作的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四篇:打造“就业四环路”创新服务惠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惠民之策。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深刻影响着就业工作,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两难相互交织的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创新服务模式,破解“两难”困局,以更加充分就业、更高质量就业,保障改善民生成为各级人社部门的首要任务。

2016年以来,市人社局在全国首创跨区域就业合作模式,初步打造出许昌的“就业四环路”,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7.26万个,促进城乡就业15.12万人。不仅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就业岗位的需求,真正让群众“就业有路”,实现充分就业,而且有效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撑,实现了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实力许昌、活力许昌、魅力许昌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服务中心,打造“就业一环路”

“就业一环路”,是指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在许昌市内就近就地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这是我市城乡就业的“主路”。2016年,开发“一环路”市内岗位9.5万个,促进就业8.02万人。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主要从服务各类人才和服务企业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增强对各类人才服务的准确性,提高就业服务效率。在全省率先探索运用“就业服务五步工作法”,即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失业登记、职业指导、推荐培训、推介就业、跟踪服务等一站式集约服务,帮助求职人员规划自己的就业之路。另一方面,深化企业服务,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保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我们广泛应用全国首创的“对比法、算账法、保障法”企业用人指导技术,为企业开展精准的用人指导服务。通过运用“对比法”,帮助企业查找人事管理的漏洞和不足,指导企业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招到人才。运用“算账法”,使企业了解各类人才的刚性生活支出,合理确定所需人才的待遇,帮助企业留住人才。运用“保障法”,为用人企业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有效解决企业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等问题。

2016年,累计服务企业9千家次,市、县、乡三级人力资源市场联动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09场,兑现了“不挑不拣五天上岗”的服务承诺,动态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为零,全年实现城镇就业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8%,远低于全省4.5%控制目标,确保了全市城乡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二、互联互通,构筑“就业二环路”

“就业二环路”,是指省内环绕许昌城市群,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同步的就业服务机制,促进城乡就业。我们通过走访调查10000名劳动者,了解到有3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15%的城镇劳动者,13%大学生有意向市外就业,但不想离家太远。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服务方向。围绕劳动者需求,我们开展省内城市之间就业合作,建立环许昌城市就业圈,构筑“就业二环路”。

目前,我们与郑州、洛阳、开封、漯河、平顶山等环许昌的6个省辖市,签订《跨区域就业合作协议》,分别指定专人、专门窗口接待合作城市企业和人才,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实现招聘信息异地同步发布,降低企业招聘和人才求职成本,为各类劳动者和各类人才转移就业提供联动服务。同时,我市豆制品加工、高效农业、档发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与平顶山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洽谈,引进一批普通工人,满足企业春节后开工所需,丰富跨区域就业合作方法和内容。通过构筑就业“二环路”,开发省内就业岗位3.5万个,促进就业3.1万人。

三、优势互补,铺设“就业三环路”

“就业三环路”,是指打通与省会城市、发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通道,为各类人才走出许昌就业提供安全便捷服务,为我市重点企业精准引进人才搭建平台。通过铺设就业“三环路”,开发国内就业岗位3.9万个,促进就业3.5万人。

我市与南京、西安、苏州市、无锡市、银川、咸阳等7个城市,建立跨区域就业合作工作机制。许昌市各类人才持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介绍信或本人身份证,即可到合作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享受免费服务、优先服务,确保找到工作上岗为止。同时,邀请省外合作城市来许昌招贤纳才,与有外出就业意向的人才零距离沟通洽谈。2016年春节期间,江苏省苏州市和太仓市人社局,带领江苏申久化纤有限公司、苏州天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6家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专程来许参加跨区域就业专场招聘会,现场提供就业岗位972个,当场达成就业意向116人。

我们还与合作城市和长安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院校开展引进人才服务,为许昌市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实现城市之间、企业、院校、人才五方共赢。

四、齐头并进,开拓“就业四环路”

“就业四环路”,是指开发安全稳定有保障的境外就业岗位,满足不同层次劳动者的多样化需求。境外就业不仅有利于缓解市内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劳动者到国外学习先进劳动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我们顺应城乡劳动者境外就业需要,与具备境外就业资质的河南省人社厅公共就业服务中心、河南省对外劳务合作公司,以及郑州市人社局职业介绍中心开展合作,拓展了境外就业通道,发布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就业岗位3600个,实现境外就业961人。

在就业服务工作实践中,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大学生和年轻劳动者择业时,往往忽视自身条件和用人单位需求,单方面“重白领、轻蓝领”,多次求职、多次参加招聘活动,均不能如愿。因此,我们发挥主流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的作用,引导劳动者转变更新择业观念,推送“就业四环路”服务,引导各类人才先就业再择业,在就业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丰富人生经历,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打下素质基础。

2017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丰富跨区域就业合作内容,不断提升拓展许昌“就业四环路”,举办跨区域就业活动30次,开发跨区域就业岗位6万个,促进转移就业5万人次以上,逐步形成市内就业、省内就业、国内就业和境外就业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打造许昌市“就业四环路”特色品牌,更好的改善保障民生。

第五篇:创新服务保发展 全力以赴惠民生

创新服务保发展 全力以赴惠民生

— 竺培楠局长在2010年海曙区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大会,大会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全国和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9年财政工作,研究部署2010年财政工作任务。刚才蔡锐副局长传达了全国及市财政会议精神。下面我代表局党组向大家报告我局2009年财政工作和部署2010年的工作任务。

一、2009年主要工作回顾

2009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局全体干部职工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平稳发展”这一着力点,在上级各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及税费改革等对地方财政的影响,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认真落实“保增促调”的各项工作部署,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区域经济实现企稳回升。

(一)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呈现良好态势

年初区人代会确定全年收入任务为500,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为完成预期目标,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大环境下,我局沉着冷静应对困难,会同国、地税等征收部门加强对收入形势的分析、研判,确保财政收入均 衡入库。2009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04,51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0.8%,同比增长6.9%。从2009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看,各项政策举措正在发挥积极作用,财政收入呈现前低后高、逐月回升的趋势。

面对上半年经济下行、财政减收的严峻形势,我区始终确保对民生领域和保增促调、扶持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当年区级预算单位公用经费按预算数节减5%,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车辆购置与运行等相关经费支出规模,压缩会议、培训等一般性支出。2009年全区一般预算支出160,510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7.5%,同比增长17.3%。其中,用于安排民生和保增促调、扶持经济发展的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77.5%,新增财力的75.5%用于安排改善民生及对扶持经济发展的投入。

(二)财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有效发挥 我局把促进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作为2009年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强对财政运行的监控和分析,密切关注经济形势、中央减收增支政策以及市、区“保增促调”举措对我区财政的影响,关注税源变化趋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应收尽收。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保增促调”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并结合我区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修订完善一系列保增促调、扶持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专项安排各项扶持资金,加 大对企业补助力度和引进发展服务业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稳控工作,促进引税与稳税并举,支持企业稳定发展,保证大企业不外流。切实保障全区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及时统筹项目,确保资金足额按时到位。同时,全程跟踪审计,认真做好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深入实施楼宇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拓市场、促调整、保增长”的工作主线,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为企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会同街道等部门开展南站区域税收情况专题研究。抓好再生资源回收情况申报、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各类经济政策的审核拨付工作;切实开展“创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活动,深化和拓展与重点企业的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强化财政职能作用。

(三)财政改革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

以构建“预算编制科学化、预算执行规范化、财政监督绩效化”的机制为目标,维护我区财政财务正常秩序,力求财政财务管理稳中求新:

——在财政改革方面

部门预算人大审议范围增加到11家。加快推进部门预算信息系统建设,为2010年起区一级预算单位全部使用该系统编制部门预算打下了基础;探索制定《海曙区部门预算 管理办法》,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

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2009年我区实现政府采购金额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达100.5%,再创历史新高,采购节约率为10.7%。进一步强化政府采购预算职能,对没有预算的采购要求一律不予批准。试行统一采购,将“现代化教育装备采购”作为首批试点项目,节约资金1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探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流程,切实加强财政业务科室对新增资产配置专项经费的审核。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年初16家单位顺利试点的基础上,对全区一级预算单位实行资产网络化管理。

巩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2009年,我区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为14.8亿元,完成用款计划的95.9%,节约资金6372万元,其中财政直接支付金额达资金支出总额的87.5%。

在成功推行行政单位公务用卡改革的基础上,2009年逐步在事业单位试点公务用卡。同时,建立定期抽查制度,对三家公务用卡单位进行了抽查,以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

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相关文件精神,根据我区实际,制定《海曙区机关工作人员差旅费开支规定》,进一步规范公务活动支出。为确保厉行节约各项要求落到实 处,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2006-2008年间相关费用支出进行了调查摸底,并根据调查结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有关工作的通知》。配合区纪委对10家区级机关2008年招待费会议费开支情况进行重点检查,检查结果良好。

——在预算执行方面

加快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在2008年顺利完成“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财政绩效评价报告的基础上,2009年选取“数字城管”、“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残疾人康复工程”等三个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并完成相关工作。

在广泛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我区财务考核办法,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的通知》。针对目前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力量配备薄弱的现状,通过专项调研,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曙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报告》。

加强财政财务指导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全区各机关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并要求各单位做好自查、整改工作,确保培训取得较好效果。

加强和规范罚没物品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宁波市海曙区罚没物品管理和处置暂行办法》,这是我区首次针对罚没物品出台的专门管理办法。

——在财政监督检查方面 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及会议精神,组织开展区行政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认真做好自查自纠、“回头看”及重点单位检查这三个环节。

根据市财政局统一部署,分别对区妇幼保健院和区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单位2008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通过检查有效地扩大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规模效应和社会影响,对促进我区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断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基本完成工业商业集团改制工作。对区属企业进行调研摸底,初步形成新的监管制度。根据不良资产核销的有关规定,对海曙区绿化养护中心等8家单位确认价值在200万以下的货币性资产损失进行核销。配合区监察局、区审计局做好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及区属国有企业房屋账内、账外资产自查摸底等各项工作,出台了《关于海曙区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管理的暂行规定》。

以财政票据管理为源头,加强财政非税收入监管,促进“以票管收”、“以票促缴”,逐步规范财政票据使用行为。制定《海曙区医疗单位财政票据领用核销等规定的通知》和《海曙区暂扣、罚没物品票据使用核销等规定的通知》,这是我区第一次对这些特殊票据使用的程序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

——在其他财政管理方面 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按区统一要求,设立区行政审批中心分中心,及时开展代理记账机构登记工作,不断规范和健全会计从业资格和代理记账管理制度。

强化会计管理,探索、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出台我区2009年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指导性意见,探索会计人员网上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提高培训质量。认真做好2009宁波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区会计电算化初级考试考务工作。2010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首次采用网上报名形式,为广大考生提供了方便。

做好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协调各相关单位及时掌握契税收入动态和趋势,较好地完成了农税管理任务。积极开展契税政策宣传,做好指导退税工作。2009年,我区共有12,253家住户符合该项补贴政策,可补贴金额达5,394万元。同时,认真做好对拆迁户的咨询解释工作,完成相关税款退付。

贯彻中央支农精神,落实对农民粮食直补工作,并积极向市财政争取资金抚持,支持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和三江六岸的修复工程。

(四)机关队伍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严格按照活动实施方案,牢牢把握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以及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各 项任务。同时,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巧妙融合于财政工作之中,以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推动各项财政工作的进步。王松来局长为全局干部职工作了题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财政工作上新台阶”的专题报告。曹杰、蔡锐两位副局长也分别以“政府采购管理”和“市区两级财政体制”为主题为全局干部职工作了政策宣讲。局业务科室分别以国库集中支付、公务用卡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为主题在全局召开两次业务知识学习交流会,科室之间的协调沟通得到进一步加强。我们还选派干部赴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培训和参加区组织的研究生学历考试。同时,组织开展支部读书活动,要求每人读一本好书,并在读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活动,共享读书心得,以此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修养,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机关文化氛围。2009年,我局有两位同志被聘用到高级会计师岗位,两位同志顺利通过了专升本的考试。

二是以形式多样的窗口创建活动为载体,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根据服务单位的需求,设立AB岗制度和差时上下班制度,得到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作为我局对外服务窗口的会计管理科,先后被授予“2006-2008年海曙区模范集体”、“宁波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并顺利通过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示范单位考核。会计核算中心主任胡建萍同志被评为海曙区“巾帼建功”标兵。

三是融廉政文化于载体创新中,不断增强廉政文化感召 力。我局以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为切入点,注重廉政文化、财政文化、机关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局办公区走廊上设计了各种廉政文化宣传栏,设置廉政文化书报阅览角,并在各楼层精心装饰,通过一系列的廉政艺术元素,营造出浓厚的机关廉政文化氛围。在局内网上开设廉政文化建设专栏,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廉政文化传播渠道,使广大干部职工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感受和领悟廉政。同时,组织参与了一系列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活动,有缅怀先烈、爱心义卖、访贫问苦、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等,以进一步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增强团体凝聚力。

四是树立以人为本的人事工作理念,建立科学的干部职工管理体系。积极做好参公准备工作,2009年5月,已向区人事局上报了我局下属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要求参公的函和参公的具体实施方案、参公人员基本情况等资料。同时,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理顺我局协管员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财政增长降幅大、持续时间长、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局上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合力攻坚、共同努力,使各项重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全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得到巩固和发展,呈现出增速持续回升、活力不断增强、结构更加优化、民生加快改善的良好格局。应该说,2009年,是近年来财政形势最为 严峻的一年,也是财政部门工作比较繁忙、辛苦的一年。在这种不同寻常的环境下,上述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十分来之不易的。这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我们广大干部职工的奋发努力!在此,我代表新一届的海曙区财政局党组,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0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推进我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之年。纵观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区发展环境总体上将好于去年,但仍面临未知的风险与挑战。

首先,我们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极为复杂。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势头虽然呈现,但仍比较脆弱,依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国际金融风险并未完全消除,国际金融体系受损对实体经济的制约依然很大;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震荡走高,国际贸易短期内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难下,私人消费依旧疲软,企业投资意愿较弱。而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尚不牢固,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依然不足,主要是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等矛盾在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更加凸显,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国际市场需求依然疲软,贸易摩擦明显增多,短期内外需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还依赖外延扩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滞后等等。其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虽然经济深度“V形”反转曲线明显,但仍有较大难度,以外向型为主导、民营经济发达的我市经济仍受国际市场需求不足、贸易壁垒增强等制约,外贸出口较快回升困难仍很大;工业企业产能过剩和资源要素制约压力不断加大,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依旧任重道远。

再次,就我区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将继续实施的财政政策、减税增支举措对财政有较大影响;受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逐步崛起及我区鄞奉路等功能性板块开发建设影响,金融机构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迁趋势仍将延续;受市区财政体制影响,我区招商引资力度与周边地区有较大差距,“引企稳企”压力很大;这些都将对今年财政收入带来一定影响,收入短期内难以随经济回升而实现较快增长,而支出压力不断增加,预计我区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将比去年更为突出。

因此,对2010年的经济财政形势,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要充分估计各种困难和挑战;既要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抓住有利条件,发挥职能作用,又要密切关注财政经济形势的变化,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财政工作的主动权,在保持财政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适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2010年工作安排

根据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财政工作实际,2010年我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及上级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推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化财政改革,着力提升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财政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和工作效率;为全面推进建设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提供财力保障。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10年财政预算任务的预期目标是:全区一般预算收入534,800万元,比上年增长6.0%。全区当年安排一般预算支出141,747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1.1%。

为确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全局上下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牢固地树立起现代财政管理的五个观念:一是全局观念。要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自觉服从、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切实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创新观念。财政干部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行动和创新的决心,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促进财政发展。三是效率观念。要切实强化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提供尽可能多的公 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四是服务观念。要不断改进公共服务水平,做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在强化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在优化服务中强化财政管理。五是责任观念。财政干部一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增强使命感,切实负起责任,扎实工作,干事创业。

2010年我局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主题,服务三个方面,做好五篇文章。

——围绕一个主题,即“财政管理科学化”

全面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财政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改革、发展与管理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财政预算安排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财力的统筹配置上,要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发展、确保民生、确保稳定,把改善民生既作为经济发展的目的,又作为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以民生改善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服务三个方面,即“服务领导、服务街道和部门、服务企业”

(一)服务领导,为领导决策作参谋 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收入分析机制,深入研究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和各项财政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区域开发、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的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掌握数据要全,发现问题要早,分析问题要深,不断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研究有效应对的办法和措施,积极主动为区委、区政府工作决策提建议、作参谋。

(二)服务街道和部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以市区财政体制调整为契机,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并规范区与街道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街道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和加强财政管理的积极性,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组织服务,引导街道、部门转变招商理念,坚持把招商引资同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继续做好各项财政经济政策的宣传,及时落实各项专项资金。

(三)服务企业,着力培育发展新优势

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保增促调政策,结合我区实际,积极研究制定各项财政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不断增强企业归属感。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能增强地方经济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可以采取“一企一策、一项目一策”的措施,以提高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吸引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拉动内需、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支持企业 发展、促进经济回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掌握并分析企业外迁的动机和原因,协同街道和税务部门全力做好重点企业的稳定工作,减少企业对税收扶持的依赖性,进一步探索财政增收的有效方法。

——做好五篇文章,即做好“财政财源管理、财政资金监管、财政内部管理、财政改革创新、财政文化建设”这五篇文章

(一)做好财政财源管理的文章

财政部门要统筹协调,对现实财源、后续财源和潜在财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建立完善五项制度:一是深化国地税、街道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健全重大税源企业引进、稳固、扶持制度,三是会同街道和区经发局、贸易局建立财源分析制度,四是建立重点企业数据采集制度,五是建立重点税源企业座谈制度,积极加强和重点企业的领导与财务人员的交流与沟通,为我区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做好财政资金监管的文章

财政作为政府财力保障部门,要着力做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财政监管工作,把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加强财政支出的管理和监督,二是做好财政资金的统筹与协调,三是做好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评估与效果的监督反馈,防止出现部门资金沉淀、项目“搭便车”或效率低下等 不良现象。同时,要全力保障旧村改造、城市拆迁、保障性住房建设、南站区域开发建设等重点区块的资金需求,促进重点项目早建成、早见效。

(三)做好财政内部管理的文章

一是要加快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运作机制。严格遵照财政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通过监控系统全面跟踪财政资金支付的操作流程,动态监控财政资金支付的详细交易记录,真正形成事前事中有效控制、事后跟踪问效的资金支付使用监控模式。进一步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逐步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行管理,为顺利完成核算中心向国库支付中心转轨作好准备。

二是要不断完善财政监督检查的方式和方法,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监督,认真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人大审议范围,2010年要再选择2家单位,把部门预算人大审议范围增加到13家。要继续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经常性的财务监督检查,开展定期业务培训,努力提升全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对《宁波市海曙区罚没物品管理和处置暂行办法》落实情况和对基建专户开设、管理情况的专项检查。要继续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发挥财务总监的作用。深入开展会计领域内的打假,努力使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取得实效。三是要提高财政行政效益。逐步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民生项目的绩效评价。深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推行财政政务公开。全面推广公务用卡结算方式,逐步在事业单位推广使用单位公务用卡,把单位的公务消费通过单位公务用卡来刷卡支付,以此减少单位现金量,进一步规范公务支出。

(四)做好财政改革创新的文章

一是推进部门预算深化改革。要针对当前财政运行中收支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综合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海曙区部门预算管理办法》规定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同时,按照市政府相关要求,要从2010年开始编制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完整性和约束力,加大对政府性资金的统筹力度,将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不断改进、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系统,为推进部门预算的规范管理夯实基础。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强化项目前期可行性论证,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二是推进财政信息化管理改革。按照宁波市财政信息系统建设要求,结合我区财政工作实际,加快统一的应用支撑平台建设。通过重新梳理业务流程,提炼财政业务共性,建立财政业务基础数据和系统接口标准,将原有的分散部署、各自独立的应用系统,逐步转变为信息畅通、数据集中处理的新运行模式,构建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 17 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为财政改革和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不断提高财政信息系统防范安全风险的能力,从技术上进一步加强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平台安全。

三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通过资产管理网络信息平台,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从源头上把住资产“入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的动态监管,确保资产使用效率。同时,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管理。联合监察、审计等部门全面清理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出租资产情况,推广房屋出租公开竞租制度,完善租金收入管理,确保租金按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严禁单位和个人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促进房屋出租行为的规范、透明。

四是推进会计管理方式改革。针对管理对象社会化、多样化的特点,积极探索会计管理新方式,大力提倡会计人员参加网上继续教育的新模式。上下联动,在市财政局会计管理部门指导下,在认真做好2010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的同时,力争各项报名工作在网上进行。

(五)做好财政文化建设的文章

加强财政文化建设就是全面加强财政部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业务建设,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执政理财能力、促进财政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人才和组织保 障。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与区各部门沟通协调的长效机制,及时做好业务培训与政策宣传,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财政工作的了解、理解与谅解,提高财政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与亲和力,使各项财政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做好财政文化建设的文章,具体按照以下五个方面逐层开展:物态文化是财政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求我们本着节约实效的原则,为财政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制度文化是财政部门在工作实践中所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建立一套规范财政干部职工行为、保证财政管理活动正常进行的长效机制;廉政文化是当前机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我们结合职业特征,将廉政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内化为财政队伍的自觉意识;行为文化是财政文化的动态表现,要求我们建立起代表财政部门和财政干部的组织形象、职业准则、行为规范、言行修养、工作作风;精神文化是财政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我们在队伍建设的最核心的目标任务,要求我们通过实际、有效的工作开展,在全体财政队伍中树立起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工作理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党、工、团、妇等组织的作用,举办一系列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 广大干部职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财政干部的综合素质,塑造精神风貌昂扬向上、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同志们,2010年的财政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我区保增促调取得的成绩,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更要清醒认识形势的复杂性和发展的艰巨性,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做好全年各项财政工作,努力跨过金融危机这一发展之坎,跨越转型升级这一发展之关,为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奋斗!

下载聚集总目标服务惠民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聚集总目标服务惠民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律援助惠民生 服务社会促和谐(范文模版)

    法律援助惠民生 服务社会促和谐 法律援助,作为当代社会一项新的开创性事业,它代表的是政府,面对的是贫弱,体现的是正义,呼唤的是良知,在服务民生、构建和谐、维护稳定中日益发挥着......

    强基础惠民生

    强基础惠民生 凤凰镇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凤凰镇地处新洲西北,与麻城、红安毗邻,属典型的丘陵山区。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科学治水惠民生

    科学治水惠民生——宜章县水利建设的几点启示李荣生刊载于郴州通讯2010/7宜章背依三湘四水,境内有河流276条,水资源总量为20.5亿立方米.理论蕴藏量为17.1万kw,水资源非常丰富。但......

    医保十年惠民生

    医保十年惠民生沐浴着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2000年,一项惠民、利民、便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北方重镇齐齐哈尔正式启动了。十年间,医保因循着百姓利益最......

    再就业贷款惠民生

    再就业贷款惠民生 经营了4年的餐馆生意,陈先生觉得越来越不好做了,想把旧餐厅改造装修一下但又苦于没有资金。于是,他决定去邮储银行试试看,没想到7天后就成功申请到了一笔30万......

    契约管理惠民生 定稿

    阿旗先锋乡新泉村党支部先进事迹 慕名走进先锋乡新泉村,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和谐淳朴的民风,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白墙红瓦、宽敞明亮的农舍,一座座布局合理、清洁整齐的农家小院,......

    整治塘坝惠民生

    整治塘坝惠民生 ——天长市推进塘坝清淤整治工作纪实 天长市地处江淮分水岭,全市现有塘坝14925座。“两工”取消后,绝大多数塘坝都未进行清淤整治,很多塘坝杂草满塘,塘埂渗漏,严......

    “民生工程”惠民心

    “民生工程”惠民心 ——太谷县瑞隆农贸批发市场建设工程巡礼 民以食为天,“米袋子”、“菜篮子”事关千家万户,市民去哪里能买到菜,这也是件关乎民生的大事。于是,大型农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