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论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信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摘要:在图书馆产生、发展的较长一段时期内,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包括图书馆服务,均是以书为本,以“藏”为图书馆的首要任务。但现代图书馆则是以人为本,以用为主,这是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区别之一。
关键词:大数据 背景 图书馆 信息 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在?D书馆产生、发展的较长一段时期内,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包括图书馆服务,均是以书为本,以“藏”为图书馆的首要任务。但现代图书馆则是以人为本,以用为主,这是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区别之一。《图书馆服务宣言》指出,图书馆应以用户需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也就意味着,公共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和依据,用户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
一、图书馆服务活动的设计处处为用户考虑
虽然图书馆馆员日常工作内容和对象往往都是各类信息资源,但是最终的服务对象是用户。因此,图书馆工作各环节都要依据用户需要来设计,服务活动的开展更需要如此。例如为方便所有用户还书,很多公共图书馆开通了多种还书渠道。杭州图书馆就设计了三种归还方式,除本馆服务台外,用户还可通过24小时还书箱和自助借还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来还书。在开放时间方面,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存在开放时间机关化的情况,使一些上班族很难走进图书馆。为满足广大市民的阅读需求,广东省茂名市新图书馆延长了开放时间,周二至周五开放时间为9个半小时,周六、周日开放时间为13个小时(8:00―21:00),节假日照常开放。较长的、灵活的开放时间,无疑方便了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获取,提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上海图书馆更是推出了“网上委托借书”服务,为不方便到图书馆借书的用户提供送书服务。读者可以先在网上预约图书,随后上海图书馆把图书送到离读者较近的图书馆,再用短信通知取书,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博得了读者的好评。此外,上海图书馆与上海杨浦区图书馆联合创建的上海近代文献馆,引入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在一个空间中整合用户需要的各类资源和服务,这种一站式服务的做法也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典型案例。
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主动开展读者服务活动
现代公共图书馆再也不是被动地等待读者上门借阅图书的信息机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公共图书馆时常调研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在此基础上主动开展相应的信息服务。随着全国民众对讲座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公共图书馆开展了公益讲座活动,国家图书馆的“文津讲坛”、上海图书馆的“上图讲座”、山西省图书馆的“文源讲坛”、杭州图书馆的“文澜讲坛”等,已形成品牌。诞生于1978年的“上图讲座”已形成6大版块、18个系列,被称为“城市教室”“市民课堂”和“没有围墙的大学”。“上图讲座”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社会大众,其服务辐射至长江三角洲地区18个城市和全国图书馆界。同时,还推出了“讲座专刊”“讲座网站”“参考文摘”“讲座丛书”“视听阅览室”等一系列衍生产品。为了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同样高水平的讲座服务,2010年12月16日,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正式成立,并开通了讲座联盟网站,使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各图书馆的讲座信息,并可在线共享优秀的视频讲座资源。
三、为弱势群体用户开展特殊服务
弱势群体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的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容易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例如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进城务工人员、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对个人及组织的提升有决定性的影响。公共图书馆作为维系社会系统理性、和谐、有序运行的社会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保障性服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圳从2003年开始就把进城务工人员图书馆建设作为“图书馆之城”的重要内容,2007年又进一步将进城务工人员图书馆纳入“外来劳务工文化服务工程”,明确提出超过2万人以上的大型工业区、企业兴建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图书馆的建设标准,并制订了实施计划。至2009年12月,深圳市已拥有进城务工人员图书馆(室)过百家,其中纳入市区图书馆一体化管理的有24家,除借阅服务外,每年开展读者活动350场。
随着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服务内容的不断更新,在图书馆管理中,忽视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人文关怀。为此,构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创造一种源于读者、悦于读者、真诚灵动、人文亲和的服务氛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马林山,叶潮流.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深入发展研究――以安徽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02).[2]袁艳.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构建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02).★基金项目:本文系社科项目: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项目编号:ZD2017005)。
(作者简介:张健,女,本科,牡丹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中级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
第二篇:MOOC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思考论文
一、MOOC概述
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的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人们为此将2012年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之年。MOOC由5个主要元素组成:教师、学习者、主题、学习材料和情境。MOOC的特征是在线学习设计、大型、免费,由于课程免费、便捷、容易注册,使得学习者既可以免费获取知名高校的学习与教学资源,还能根据自身学习目标、已有知识技能和兴趣进行参与行为的自组织活动,这一重要基础使得MOOC受到了市场欢迎。由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对教育界影响深刻,如使得全球资源走向了开放存取、有效的降低了教育成本、推动了教育模式变革等。可以预见,随着MOOC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必将颠覆现有的教育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图书馆在MOOC中的作用
(一)担当版权清理顾问。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教学所使用的资源与传统情况有所不同,会受到种种限制。图书馆馆员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作为版权顾问来协助慕课教师进行教材资料的筛选。课程讲座使用的资源、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以及课程材料的归属是版权问题涉及的主要方面,但课程材料的归属通常可以通过教师与学校或MOOC提供商的协商来确定,因此前两者是版权问题所重点关注的,图书馆在版权使用方面的服务也主要针对前两者进行。
在版权清理方面,美国的图书馆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其中以杜克大学图书馆为例,除了做好资源使用请求和寻找替代资源外,还在图书馆成立了版权指导服务部门即版权和学术办公室。该部门一是进行版权许可咨询、版权问题答疑;二是给MOOC教师编写了合理使用资源的参考指南列表。该指南列表涵盖了教育工作者和图书管理员所需的版权知识,内容非常具体详细。譬如MOOC教师在做资源选择时,图书馆馆员会让MOOC教师认真考虑有些资源是否是课程中所必需的;它们是否可以在知识共享、公共领域、其他开放途径,以及在版权所有者许可下找到无版权问题的替代资源。另外,该指南详细阐述了“合理使用”的规则与边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主要是为在校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料并提供学习场所,但是缺乏开展版权指导、教育、咨询的经验,尤其是没有图书馆行业性版权政策的导向。因此,对图书馆来说,把慕课版权处理融入其日常工作中,这对图书馆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
(二)进行信息素养培训。图书馆介入MOOC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开设自己的MOOC课程。而“信息素养”课程则是图书馆当仁不让、责无旁贷的首要选择。图书馆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信息检索、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还可以通过讲座、网上教学、专题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素养培训服务,将信息素质与终身学习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目前,在MOOC教育支持方面,图书馆还能够在MOOC课程制作过程中搜集、管理MOOC课程所需的信息资源。对教师来说,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一般都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另外还能够帮助其提高信息获取水平和MOOC管理能力。对学习者而言,图书馆提供的嵌入式咨询及其信息导航等服务,既可以为其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等活动给予相应指导,也可以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等。此外,还可以在图书馆站及各种论坛、服务平台等页面发布MOOC服务的使用指南、MOOC学习的平台新消息、接收用户咨询及反馈的信息、FAQ、课程讨论、甚至于课程本身,以促进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
(三)给予课程方面支持。图书馆对MOOC最为传统和直接的支持工作是为学习者提供MOOC学习的场所和网络软硬件平台,为教师提供资源和技术方面的帮助。事实上,支持工作贯穿课程的始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1、课程前期,图书馆不仅能够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还能结合课程特点提供课程资源使用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早期的MOOC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课程为主,其授课教师对于MOOC所需的媒体和技术较为熟悉。随着MOOC的迅速发展,课程涉及的专业领域也不断拓展,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也加入进来。另外,图书馆还支持实施了“学术技术专家项目”,在该项目一些“嵌入”教学部门为其提供技术支持的图书馆员也将为该部门的MOOC开发给予帮助。
2、课程中期,图书馆馆员除继续提供技术类支持外,还要积极发挥“信息咨询专家”的作用。他们可以与学习者直接交流,提供建议和指导,也可以与教师及MOOC提供商合作,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信息方面的问题并做出解答,形成文字资料后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供学生们参考。
3、课程后期,图书馆的服务。主要包括两种:第一,搜集、整理和保存MOOC中产生的有用的信息资源。MOOC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内容,既包括教师制作的视频音频和使用的文字材料,也包括学生产生的内容(如作业),其中不乏有价值和需要长期保存的资源。图书馆长久以来就肩负着保存机构信息和知识资源的重任,因而有必要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整理和保护,将其纳入高校的机构知识库中,实现其价值和长期可用性;第二,分析相关的学习数据,为课程提供反馈和评估依据,便于教师改进。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是高等教育领域数据挖掘的新趋势,有助于实时追踪教学情况,为课程决策和完善服务。目前,存储和分析MOOC教学中产生的数据的情况还比较少,图书馆可以将其作为信息服务的一部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参考资源建设。MOOC倡导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要求教学参考资源更趋向于数字化,体现为知识关联、富媒体、社交化,并集学习工具于一体来发现知识,这让开放式数字教参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把课程资源纳入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图书馆还不多,开放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揭示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教参服务包括纸本及电子教参服务,前者呈现服务区域固定、借阅期短、供不应求等特点,而后者虽以数字化形式揭示,但几乎均未与课程管理系统融合,仅图书馆独立系统使用,且资源类型主要以图书、文本为主,未考虑诸如网络课件、音视频多媒体资料等多种教参类型,服务成效无法保障。单一化是目前国内教参服务的主要问题,尚不足于支持MOOC教学。高校图书馆要融入MOOC,就必须以MOOC网站为依托,建设以知识点为构架的数字化教学素材的集合,建设开放型的动态多媒体资源库,将人员、设备系统、教学资源等进行优化融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多方合作,探索数据信息自动交互和动态融合的电子教参资源服务。
三、图书馆参与MOOC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合作,形成知识储存的共同体,共享优质资源。这既包括与教师的协作,又包括与其他校内部门的协作,还包括与校外图书馆等实体的跨机构协作。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积极参与校内的版权教育,它与学校法律顾问办公室合作,为教师提供与在线学习有关的版权问题的指导方针和建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参与了一项多机构的合作项目,从可访问内容和研究技巧方面制定为MOOC提供支持的最佳实践。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聘请各种专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积极构建专家咨询网上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实时在线视频咨询专家,这样既免去了时间、空间的困扰,又能够为师生读者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服务。当前,面对MOOC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影响,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只依靠自身的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就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协作活动不可或缺。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图书馆技术服务体系。目前全国各高校图书馆的多媒体和计算机互联网设施往往是新世纪初时置办的,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慕课教学与学习。慕课是全球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的产物。为更好地适应慕课海量数据的需要,图书馆必须加强硬件设施、管理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实行关联技术,重新组合图书馆内各种载体如书、报、期刊、音视频资源、数据库资源及相关知识服务体系,建立大数据资源处理平台,实现从人找数据到数据找人的智慧型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为慕课学习者提供高智能的技术服务体系。
(三)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做到积极主动服务。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积极转变管理思想,从上到下营造“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是高校图书馆MOOC服务良性运转的首要前提。近几年的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都围绕在线开放课程展开,2013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六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主题为“开放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2015年11月西北大学承办的第八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就直接命名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推进会”。可见,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前,高校图书馆要看到MOOC对高等教育以及自身服务带来的影响,但是每个图书馆的情况以及校情存在较大差异,至于是否要立即开展M00C服务以及要开展哪些MOOC服务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条件成熟的可以在原有MOOC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服务力度,拓展服务内容;条件暂不成熟的可以考虑从宣传MOOC、推荐MOOC、提供MOOC学习空间等做起,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MOOC服务的开展。
四、结论
MOOC是一种新兴的课程模式,在近两年才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关注,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慕课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学习方式。MOOC打破思维定势创造了崭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优质教育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可以无限制地接受最高水平的教育和指导。而图书馆也应转变管理思维和服务理念,拓宽图书馆员的服务视野,提升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和业务素质,主动嵌入式地积极服务于慕课课程,为慕课课程提供高水平的智慧化服务。
第三篇:全媒体视野下图书馆服务的未来
“全媒体”视野下图书馆服务的未来
张芳宁
2012-11-26 16:41:28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4期
【英文标题】The Future of Library Servi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Omnimedia
(Chang'an University Library, Xi'an, 710064)
【作者简介】张芳宁,女,1980年生,长安大学图书馆馆员。长安大学图书馆 西安 710064
【内容提要】 文章基于全媒体信息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阐述了全媒体概念及图书馆应用全媒体服务的案例,分析了全媒体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六项主要特征,提出信息传播已进入全媒体时代,应重新思考图书馆服务的未来。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n library from the omnimedia, the paper narrates the concept of omnimedia and the cases of omnimedia services in library, analyzes the six main characters of library services under the omnimedia era, puts forward that libraries should reconsider the future of the services since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has entered the omnimedia age.【关 键 词】图书馆服务/全媒体/服务特征library service/omnimedia/service characteristic
2010年12月15日,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先生在“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启动仪式”讲话中指出:“以3G、智能移动终端以及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信息的传输渠道变得更为多元化,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1]。“全媒体”是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条件下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是媒介形态大变革中最为崭新的传播形态[2]。全媒体信息环境将改变图书馆的服务形态,图书馆唯有敏锐把握变化的时代方位和传媒格局,调整信息服务方略,才能适应全媒体发展趋势,成功迈向未来。“全媒体”概念
“全媒体”概念在业界还存在着争议,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为代表的“营运理念(模式)说”,她认为,“全媒体”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媒体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是传媒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强调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传播在落点、形态、平台上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另一类是以南京政治学院周洋为代表的“传播形态(模式)说”,他认为“全媒体”概念是媒体走向融合后的产物,是综合运用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是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目前看来多数专家认可“传播形态”说,认为全媒体就是在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前提下,在多种媒体传播手段基础之上,进行媒介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是人类掌握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集成者,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乃至通讯媒体的全面互动、互补、互溶的融合模式。通过提供纸媒、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类、多方式、多层次的传播形态,使受众获得海量、实时、快速的媒体体验[2]。
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无论是纸媒、广电媒体还是新兴的网络、手机等媒体,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情发挥各自的优势。全媒体时代展示了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三网合一,电脑、电视和手机三屏合一的图景,也展示了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移动新媒体共存融合的图景。图书馆“全媒体”服务发展概况
未来图书馆发展应该向什么方向延伸?我国图书馆专家杜定友先生说:图书馆是社会的大脑;Carter Allan M.的名言: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前馆长博尔赫斯则认为: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从大脑到心脏再到天堂,是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也是必经之路。随着全数字化时代、全媒体化时代、全文献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从角色定位、工作职能、服务要求到外在形态都会发生变化[3]。我国已有多家图书馆通过积极探索和努力,在向全媒体形态转型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上海图书馆的全媒体时代经历了较长发展过程。2000年12月,启动城市中心图书馆建设,开创了将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融为一体的服务新形态;2001年,推出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并将触角延伸到了世界各国;2003年,推出系列电子剪报服务和手机图书馆服务;2010年,推出的手持阅读器借阅服务,为全媒体时代图书馆服务增添了新的内容[4];2010年世博会前夕,“24小时自助图书馆”亮相上海街头,读者可以全自助式办理证件、查询目录、借书、还书、续借、预约等[5]。“上海之窗”是上海图书馆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的文化交流项目,截至目前已进驻全球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61家图书馆,累计赠书两万多册[6]。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图书馆不仅保存了国际展览局的大量纸质图书、杂志、报告、档案,还保存了大量照片、实物、模型、广告、证章、票券、视频,并积极搜索、保存网上世博会的所有知识信息[4]。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2010年11月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做“图书馆发展展望”讲座时,阐述了图书馆发展的范式转换,认为现代图书馆应该从图书馆业务为中心转换到以读者需求为中心,收藏全媒体资源,建立复合型知识空间[7]。
2010年,国家图书馆启动全媒体服务工程[8]。在“十二五”期间,将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核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将以技术手段使全国分散异构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连接为一个超大型数字图书馆,并将跟进以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协同发展,服务范围将覆盖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卫星、移动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最终实现全国每个机构、每个家庭、每个公众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图书馆[9]。该工程将建设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数字信息保存基地,构建支持数字资源采集、加工、保存、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10]。到“十二五”末,数字资源总量将达到10000TB,实现全媒体服务[11]。此前,作为“掌上国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图手机门户WAP网站正式改版上线,新增了诸多服务功能,可及时为读者提供在线讲座、在线展览、在线阅读、书刊推介、讲座预告等服务[12]。2010年10月,国图启用《国家图书馆全媒体编目规范》。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先生认为:要加快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加快建设分级分布的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全媒体”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加快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13]。
杭州数字图书馆可谓全媒体时代数字图书馆的样本,于2010年12月正式开通。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了以往数字图书馆基于Internet服务模式以及局限于物理馆内使用的限制,拓宽了局限于个人电脑的用户终端。在全媒体环境下,实现了所有杭州地区的IP地址用户,可通过网站平台免费获取各种资源;所有注册用户都可通过手机平台使用数字图书馆服务;所有杭州有线电视用户,都可24小时点击杭州数字图书馆服务。这样全时空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了数字图书馆超越时空限制的优势,实现了服务的免费、无限制和无障碍,彰显了信息公平。上海图书馆系统网络中心副主任赵亮表示,杭州数字图书馆前瞻性地把握了“全媒体时代”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杭州数字图书馆创造性的开拓了图书馆通过全媒体传播渠道提供服务的新模式,具有全免费、多终端、免注册、全时空、资源多样化、覆盖各类人群的特点。尤其是电视服务终端的推出在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属首例,也是国内首家实现三网融合、三平台运行的数字图书馆[14]。图书馆“全媒体”服务特征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先生在《世博启示录》中说:“托马斯·库恩把新老两个模式的转换叫做范式转换,范式转换指的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不是单纯的相加或减少。今天图书馆正处在范式转换进程中,正在从一个纸质媒体时代进入一个全媒体时代。这两种模式的图书馆之间不只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根本变化”[15]。物理图书馆在实现物联网应用后服务将全面智能化,结合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即时性、大容量、互动性、多样化、个性化,物理图书馆服务与数字图书馆服务将进入到协调发展的全媒体时代。结合“百度名片”对“全媒体”的诠释,笔者认为全媒体时代图书馆服务将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3.1 立体化服务
全媒体在对同一信息需求的服务中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终端,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载体,全时段、宽用户、立体化地进行信息服务,共同建构一种全景化的立体服务格局。服务形式上呈现三维空间效果,让用户置身各种不同形式信息的包围之中,全方位感受和体验服务成果。这种多视角的特点,营造出全方位,立体化覆盖用户面的信息服务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既有文本的摘要和深度分析、图表的示例和横纵向对比,又有音频、视频的场景再现和专家讲座等。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服务形式:文本、图像、图表或是音视频,还可以发表自己关于信息的认识和结论。以往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大多基于Internet服务模式,用户终端主要是个人电脑。但随着传播方式的变革,手机、数字电视、电子阅读器、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媒介将成为重要的信息服务工具。
3.2 互动性服务
全媒体服务吸收了互联网、手机等具有的互动优势,使传受双方互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既丰富了信息内涵,又拓展了信息空间。博客、微博、网帖和即时在线成为用户的信息发布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一名信息传播者,实时、时尚、快捷、联动,创享信息服务的全新体验。在网站、手机等媒体发布信息时配上跟进式的信息产品,延伸了全媒体信息的价值链。图书馆在全媒体服务中择优选择信息群,为用户挖掘丰富而有特色的知识产品,产生立体互动的服务效果,可极大地满足用户需求。而用户也可以对复杂性专题知识提供新视角和新见解,使用服务平台发表言论,形成意见,发动公众讨论,寻求解决方案。
3.3 聚合性服务
全媒体服务是集互联网、电视、手机等全方位、全媒体、互动性传播信息的聚合性服务,它的技术手段最全、信息载体最全、用户覆盖面最全。除了传统纸媒、声像外,还有视、听、光、形象、触觉、互动等新媒体表现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大大增强了服务效果。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将实现三网融合和多载体聚合服务,实现包括数据库、媒体、人与人之间的聚合服务,实现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聚合服务,实现包括人工服务与数字服务、大众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公益性服务与增值服务等聚合服务。全媒体不是各种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共存互补、有机结合,它强调的是特性不同、传播力不同、影响力不同的各种信息介质的聚合,是多载体、多媒体、多空间、多时间、多形式等聚合服务的选择。
3.4 同一性服务
全媒体服务强调对信息资源的同一发布,通过同一平台实现一次性无缝采集所有形式的信息资源,打造一条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储存.信息多次发布”等环节的信息服务链条,实现将同一内容信息同时发布在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媒体上的形式,从时间维度上看,全媒体强调同步,从空间维度上看,它意味着同一信息在不同载体上的呈现。图书馆将数字电视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平台与网站平台整合而成的多平台的综合性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开放、便捷、触手可及的多样化资源,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有线电视、手机等途径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三屏合一”甚至“N屏合一”成为可能,信息内容在同一时间可以分别通过各终端获取,甚至可以在几个终端间进行切换获取。
3.5 个性化服务
全媒体服务整体表现为大而全,而针对用户则表现为超细分服务,适应用户个性化趋势。全媒体时代用户个性化特征更加突出,可以利用手机、iPad获取自己想要看的咨询。在微博传播形态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一个小平台,一个自媒体,一个微媒体。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用户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用户在全媒体情景下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全媒体为不同用户可提供适合的接受信息方式,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3.6 多元化服务
(1)服务途径多元化。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途径也在延伸和复合化,全媒体服务在图书馆与用户间构建了多向的、交互的传播模式。读者可以到物理图书馆借阅印刷型图书或借手持阅读器阅读,可以利用就近的24小时自助借阅机查阅并借还印刷型图书,可以利用自助漂流机下载或传递拥有知识产权的图书和论文;可以利用电脑、电视、手机、移动阅读器等查询图书信息,听数字讲座,查数据库文献,咨询网上专家,欣赏知识网页等[4]。
(2)信息形态多元化。在全媒体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逐步进入集互联网、电视、手机等全方位、多媒体、互动性的全媒体存贮格局。上海图书馆正在积极策划完整地保存网上世博会的所有知识信息,博客、推特也将成为收藏品。随着数字技术和传播格局的进步,图书馆可以谋求通过纸媒、手机、网络和广电传媒逐级发布、传播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多元信息需求。
(3)信息内容多元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内容的多元化源于全媒体信息量的无限增长。传统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主动与新媒体链接;新媒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发挥即时性、便携性、互动性等优势,谋求全媒体联动服务。
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形态并存、功能互补、边缘融合、影响叠加,这是全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在全媒体信息环境下,一切媒体都是传播信息的,信息提炼成为知识,知识提炼成为文化,文化提炼成为智慧。图书馆当以三网融合的力度、手机传播的速度、覆盖用户的广度、信息资源的深度、卓越服务的高度共同营造全媒体服务的良好氛围和最佳效果。我们要从全媒体视野思考、设计图书馆服务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婉莹.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启动[OL].[2010-12-15].http://news.163.com/10/1215/14/6NVOHQRT00014JB5.html.[2]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82-83.[3]雨悦.从大脑到心脏再到天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OL].[2009-11-19].http://.[15]吴建中.世博启示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第四篇: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角色的定位研究
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角色的定位研究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视障读者;角色定位
摘要:文章介绍了全民阅读环境下视障读者群体的阅读障碍,分析了视障读者阅读的特点,对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化进行了角色定位,并以广州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图书馆为视障读者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最后提出了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创新之路。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7-0068-03
1全民阅读环境下视障读者群体的阅读障碍
1.1视障读者自身身体条件及文化条件的限制
视力上的缺陷导致视障读者在获取信息方面存在很多困难。一方面,视障读者由于自身身体条件所限,独立出行不方便,一般需要他人陪同,因此,他们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获取阅读信息存在一定障碍;另一方面,视障读者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障碍。文字是表达信息的重要方式,而视障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懂盲文的人比较少,这严重制约了视障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和阅读数量。据调查,我国大约有900万盲人,但真正接受盲文教育的仅占3%。可见,真正能够接触到文字阅读信息的盲人数量非常有限,其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比较狭窄[1]。
1.2传统盲文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制约
视障读者在阅读时还受到盲文图书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制约:①我国盲文图书出版事业起步较晚,出版数量有限。相对于普通书刊而言,盲文图书的受众群体比较小,盈利价值不高,因此盲文图书的出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内容和品种上都比不上普通书刊读物。据了解,我国正式公布的公益性盲文出版社仅有一家,自该出版社成立以来出版的盲文图书甚至不及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市场一年的出版量。②盲文图书因受形式的制约很难普及。一般的盲文图书体积巨大,非常笨重,普通的4卷本图书印刷成盲文可能需要22册甚至更多,导致读者携带不方便。盲文图书的装订形式也十分简易,外表极易被破坏,书脊还未印刷盲文题目,导致读者选书困难,必须要借助别人的帮助[2]。③盲文图书的利用率不高。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图书馆盲文书刊的借阅率明显降低。广州图书馆近年来盲文书的购入及借阅数据统计情况见表1。
1.3现代数字阅读内容及获取方式的制约
目前,视障读者除通过阅读盲文图书获得信息外,还可以利用数字网络资源获取信息。但数字资源在信息内容和获取方式上的一些缺陷也同样制约着视障读者的阅读。一方面,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许多不懂盲文的视障读者可以通过键盘和读屏软件等获取信息,而且获取的速度比阅读盲文要快很多。但互联网资源数量庞大且内容繁杂,增加了盲人检索、阅读的难度,而且真正适合盲人阅读的图书非常少。另一方面,虽然互联网阅读的普及为视障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机会,但并不是每一个视障读者都可以接触到网络或计算机,有的读者缺乏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只能实现简单的资源查询,遇到较为复杂的软硬件问题时常常无能为力。
2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角色定位
2.1以人为本,时刻为视障读者服务
以人为本是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化应该遵守的基本原?t,也是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目标。视障读者作为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特殊群体,尽管有着生理上的缺陷,但仍然有平等享受社会信息的权利,图书馆应该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人员服务,为视障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体现在很多方面,图书馆可以在阅读环境上尽量为盲人提供舒适便利的条件,包括软件和硬件设备,当然还可以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为视障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3]。
2.2服务多元化,提升读者自身阅读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服务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为了促进视障读者多阅读,图书馆可以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让视障读者掌握更多的阅读技能,实现自主阅读。如:图书馆可以增加盲文藏书量,进一步丰富视障读者的阅读数据库,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为视障读者提供有声读物。为了增强视障读者的阅读能力,图书馆还可以开展盲用电脑培训服务,让视障读者能够通过系统学习独立操作电脑。
2.3加强沟通,丰富读者活动
视障读者属于图书馆的特殊服务对象,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应该加强与视障读者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进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现在很多公共图书馆都推出了专门针对视障读者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在2009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广州图书馆举办了视障读者参观图书馆活动,邀请盲人阅读爱好者参观图书馆、了解图书馆,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3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为视障读者提供的社会化服务――以广州图书馆为例
3.1收藏盲文书刊,为视障读者提供学习资源
广州图书馆设有专门的视障读者阅览室,为视障读者阅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视障读者阅览室收藏了各种类型的盲文书刊,为视障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首先,广州图书馆提供丰富的盲人在线阅读资源。电子资源相对盲文书刊来说,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广州图书馆在视障读者阅览室为视障读者提供在线阅读服务,让视障读者享受到更多的阅读资源。同时,为了方便视障读者的在线阅读,图书馆还将电子图书的格式进行了转换,以便读屏软件读取[4]。其次,广州图书馆也非常注重对盲文实体书刊的收藏。虽然数字阅读为视障读者的阅读带来了方便,但有的视障读者仍然喜欢阅读盲文实体书刊。他们认为电子资源仅靠听力获取信息,留下的印象不是太深刻,而在触摸阅读盲文图书的同时还能进行思考,阅读效果更好。
3.2提供上门服务,为视障读者解决出行困扰
鉴于视障读者出行困难,广州图书馆特地为视障读者提供上门服务。一方面,广州图书馆与邮局进行合作,提供送书上门和上门还书服务。图书馆为视障读者办理盲人借阅证,视障读者可以将自己需要的书刊名称和版本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告知图书馆,由图书馆员在指定日期内送达;视障读者阅读完毕后,再联系馆员上门还书。广州图书馆还与本地的启明学校(盲人学校)合作,每月由高校志愿者为启明学校的视障读者送书。另一方面,广州图书馆还为视障读者提供数字资源的上门服务,如:向盲人读者定期免费赠送刻录的光盘,设计专供盲人使用的局域网阅读网页等[5]。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服务效果,广州图书馆视障读者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3.3举办阅读活动,为视障读者提供施展平台
广州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提高视障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如:广州图书馆与无障碍电影制作组织及志愿者团体进行合作,每月举办一次无障碍电影(口述电影)欣赏会,还专门采用广州本土方言口述电影,让视障读者更好地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时,图书馆还开展每月一期的盲文图书推荐活动,向视障读者定期推荐阅读书目。此外,图书馆还举办了视障读者阅读分享会,视障读者按照季度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为了给视障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广州图书馆还携手志愿者为视障读者举办了很多创意性活动。如:在图书馆举办的每年一度的广州市盲人诗歌朗诵大赛、盲人散文创作大赛及广州市盲人新年晚会活动中,视障读者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广州图书馆开展的“非视觉摄影”读者培训及作品展览活动,为视障读者提供摄影培训和作品展览的机会。从上述活动可以看出,广州图书馆为视障读者开展的阅读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合作对象也越来越多元化。
3.4加强技术应用,为视障读者提供数字化服务
为了提高视障读者的数字化阅读能力,广州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了计算机网络使用服务,包括视障读者文献资源的查询和下载。此外,图书馆还提供盲文电子文献资源的打印服务,方便读者阅读。
4全民阅读环境下?D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创新
4.1拓展信息内容,丰富盲文阅读
信息资源是开展阅读的基础,也是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根本。没有足够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就相当于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无法为读者提供服务。盲文阅读资源相对于普通阅读资源来说,其存储量远远不够。但视障读者和普通人一样,拥有一样的情绪、爱好、追求等,因此在阅读内容上,盲文阅读资源也应该向普通公民阅读读物看齐,让视障读者接触到更加全面和广泛的信息。图书馆应该不断拓展盲文阅读信息的内容,从根本上保障阅读资源的充足供应。
4.2拓展服务方式,丰富资源获取途径
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共享网络为视障读者提供信息资源。2016年,广州图书馆与残联合作,对100个视障读者进行了信息
资源使用情况调查,其中一项调查项目为“您希望从哪个途径获得电子资源”。调查显示,相比传统的图书借阅方式,视障读者更倾向于通过共享网络和电子邮件等新型传输方式获取信息(见表2)。未来,图书馆可以开展数字网络信息联盟,建立盲人数字图书馆共享网站,为盲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4.3团结志愿者力量,加强人文关怀
盲人群体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图书馆在进行社会化服务的同时要团结志愿者的力量,为视障读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图书馆与志愿者一直以来就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视障读者的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更应该强化这一关系。如:志愿者可以作为临时教师,定期为视障读者开展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培训,帮助视障读者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志愿者还可以参与到图书馆盲人活动的推广策划中,帮助更多的视障读者参与阅读活动。帮助视障读者阅读不仅是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图书馆团结志愿者力量奉献爱心,不仅能帮助更多的视障读者参与阅读,同时也促进了志愿者责任意识的培养。
5结语
全民阅读环境下,图书馆为视障读者开展社会化服务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象征,它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图书馆只有不断扩展盲文信息资源的内容,拓展服务方式,才能促进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闫奕文,朱迎春.社会化阅读环境下图书馆的角色定位与服务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2):201-204.[2]刘燕.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探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4):29-31.[3]刘晓景.全媒体环境下的视障读者服务研究:以重庆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2(7):114-115.[4]方筱盈.关于广州图书馆为视障读者开展无障碍信息服务经验探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4):51-54.[5]万娜.论我国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的人性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112.(编校:崔萌)
第五篇:以人为本,提高人性化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提高人性化服务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对医务人员来说,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医疗质量,千方百计减轻群众负担,多与病人进行一些感情沟通,多给病人一些人文关爱,多替患者着想,并尽其所能减轻患者痛苦。这样,就能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缓解医患矛盾。
在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为病人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上,以病人为中心,尊重病人的权利,满足病人的需要,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安全的护理服务。
1、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认识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首先应转变服务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为病人提供人性化服务深深扎根于思想观念当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变 “病人等我”为“我迎病人”。
2、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及生存期望值的提高,护理人员不仅要满足病人求生存、求健康的需求,还应维护病人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意识到病人个人尊严不能因生命活动力降低而递减,护理工作者有责任帮助病人维护人格尊严。
3、加强沟通,做好健康教育。整体护理作为一种理念,已渗透到临床工作的各个方面。病人的社会经历、文化程度、疾病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应理解和尊重病人,与病人多沟通,了解病人的需要、需求、期望和感受,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和健康教育。
相互了解靠沟通,靠由始至终、细心入微的沟通。通常情况下,病人的病情发生了变化,要沟通;病人哭了、笑了,情绪有波动,要沟通;病人住院、出院、要沟通;甚至病人家属有解不开的疙瘩,也要沟通。每一天沟通都创造了完善治病救人品德的良机,创造了医患之间心贴心的机会。医患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心灵的沟通和感情的沟通。如果医务人员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把病人担心的事情讲清楚、说明白,帮助患者选择既保证医疗质量,又能够减少费用支出的治疗方案,患者必然会理解医务人员的难处。
4、重视细节管理。细节决定成败。护理人员的人性化服务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往往一个微笑、一句温暖的语言、一个得体的抚摸可起到药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护理人员为患者护理服务过程中,完美、周到的礼仪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代表着医院的人文精神与服务理念。所以,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修养,精练技术,不断完善自我,将端庄的仪表、美好的语言、得体的行为、精湛的技术体现在为病人提供的人性化服务中。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在护理工作中处处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社会主义健康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