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郝洪妃 课程的逻辑心得体会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
——创新的课堂需要平等对话
昌乐外国语学校
郝洪妃
课程的逻辑是什么?这本书到底要告诉我什么道理?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着这本书,封面有一段文字:“课程改革的过程充满新旧观念的碰撞,引发着多元声音的交响,这是好事,因为正是这种碰撞和交响,才能给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课堂改革,经常听到某某老师说,新课改到底改些什么?我回想自己参加教学工作以来的经历,以前上课不看课程标准,现在知道课标就是大纲。教材在改革,课堂在改革,发现周围的一切都离不开改革,改革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前提。“要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未知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心灵提升到一个高度。
一、关注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学校现在实行的三效课堂就是对课改的大胆尝试,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学校当初的办学理念,我们经常说: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无论是优等生、中等生抑或差等生。我们在课堂中倍加关注差等生,天花板的高度已经很高,我们更要关注地板的高度,也就是学困生。在课堂中实行平等对话,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我校的三效课堂改革中,每个班分成六人的学习小组,组内一帮一相互学习,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静思自学,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提交给小组长,小组长可以提交给老师,老师汇总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然后就是合作学习环节,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内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合作点,合作的内容是所学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有对话,有重点短语的翻译等有的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整合内容。然后就是教师精讲点拨环节,点拨本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无法解决的内容,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会豁然开朗。在当堂训练环节,我通常更会关注到差生,例如,在对话时,让5、6号起来回答,在做笔头练习时,我总是选取中等生或下等生起来回答。时时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在关注我,从而激发起他们好好学习的愿望。
二、在对话、交流中实现学生的学习权
”学习权“是本书的一个关键词,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个体,是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灵魂的,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个孩子学习的权利。我们要与学生通过对话交流,赋予课堂活力。“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本身应当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对话的实践,这种对话实践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探究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需要教师开放教学时空。
班里有个叫旭的孩子,单词一个都不会。我无数次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剥夺每一个孩子学习的权利,我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那句话给学生留下伤害。旭的学习我实在帮不了多少,因为基础太差,到五年级了,连26个字母都不会写几个,作为教师我心里万分着急,但是我在他面前,从不表现出来,我总是给他信心和鼓励。
记得,我有一次给他提出任务:这一节课你都会3个单词就行,我知道,即使3个单词,对他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他说2个吧,我说那先说2个,你就会得到老师发给你的粘贴画,自从这次后,他经常去办公室找我读单词?我真是万分高兴,心里在想,这样的态度,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在我的点滴鼓励和栽培下,他的学习虽然还是很差,但他喜欢上了学习英语。我在暗暗庆幸,多亏自己当时没有剥夺他学习的权利,他已经从被动变为主动,已经越来越喜欢学习英语了。
三、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时重组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小学英语提倡任务型教学,学会用英语做事情。小孩子对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兴趣,我们就要在课堂上设置对话练习。如问路指路的表达。昨天一日三餐吃了什么,唱生日歌给过生日的同学,学生喜欢生活,赋予课堂活力。要让学生学会回归生活,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谓回归生活,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我们学校的课堂。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探究。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展示与然后进行多元评价,在课堂中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一种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充分表达了每个孩子的真实想法,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正是我们想要的。
我校的课堂改革符合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每个老师会逐步成长,学生会大有进步。课程自己的逻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按照课程的逻辑,设计备课,设计学案,设计预设问题,根据课堂生成及时点拨,设计课堂训练,让我校课堂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更加富有生命力,校园里洋溢着别样的学习氛围,课堂是创新的天地,希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篇:郝洪妃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心得体会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 读后感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和专注
昌乐外国语学校
郝洪妃
今年暑假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乍一看,这本书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是学校的挑战,那是校领导才读的书,但是处于对书名-学习共同体的的好奇,于我是慢慢的品读起来。以下是自己的点滴读书感悟:
一、合作学习中的互学关系和互教关系
这是一本学校改革的书,读后书中的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读到“合作学习的奇妙”一节,学习的风景,介绍一下合作学习的一个镜头,这种以讲故事的方式的文章,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我忍不住读下去,在四人小组里,只有一个男生的沉默寡言的高志和班级里英语最差的女生幸子的合作互惠学习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真正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神奇魅力。这种合作学习是弱者的相互扶持,合作学习可以称为互惠学习,弱弱相帮令作者感动,也令我感动。这种合作学习里互教关系可以说是其他两名学生-由美和雅惠“多管闲事般及其不自然的关系,互帮互学是若无其事的优势结成的关系。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班里六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组长,一号教六号,6号是班里的学困生。今年任教的班中四班学困生特别多,有3个学生英语特别差,给平常的教学带来了难度,我感到改变一个学困生是如此的困难,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点答案,怀着解决问题的想法继续读下去。“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在互学关系中的沟通是借助“哎,这里该怎么理解?”之类的差生问话形成的,倘若差生不问,优等生是不会主动施教的。我意识到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经常指示“1号帮6号”,这种合作学习是没得到发展。
在分小组时,1号和6号,坐在一块,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无意中给学生贴上了标签。六人的小组太多,有的孩子成了客人,不参与课堂活动。在四班8组的小琪和鹏坐在一起,老师的用意是好的,想让棋帮助鹏。可是每次进行完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自学或讨论时,我总是说,1号教6号,当我转到鹏跟前时,说让棋教鹏,可是棋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说他又不学,教上20遍也不会。我感觉也没办法,我想让鹏提高一点点,可是作为学困生的他,又不主动问:“喂,这里该怎么办?”是没有人能帮助到他的。每次大课外活动,我都亲自辅导,我一点点教单词,教过接着忘,快要考试了,才会读几个单词,大部分都不会写。课堂中小组合作,表面看坐在一起,实际上整整一年对于鹏未起到任何作用,我花费很多时间和他谈心,帮助他学习,可学习成绩一点都没提高,我感到教育的无奈。我读后才知道是自己的指令出了问题,我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差生做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要想法设法让学困生自己发问,这样才能发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我想这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方法。书中说学力低下的学生并不是一点一滴转变的,而是跳跃式一举成功的,所以要充分开展好合作学习。
二、安静的课堂,合作学习需要倾听和专注。
合上书之后,在我脑海中浮现的两个关键词,倾听和专注。形成真正的学习课堂并不是风风雨雨的班级,在人人能够安心学习的安静的课堂里才能形成合作学习,我们需要的是即便儿童小声的说,整个课堂也能听得到的课堂。在“第一等的学校”一节,说到: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学校与课堂的气氛了,体现在和睦、安静的环境里专注于学习的学生的面貌。我校也实施专注品格的养成,在课堂中学生专注了,自然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在课堂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美德,教学最终是为了实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想只要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倾听,养成专注的习惯,会对我们的教学大有帮助的,虽然课堂中还有学生分神,但只要教师慢慢引导,相信好习惯也会慢慢养成的。
三、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与其关注教师如何上好课,不如聚焦儿童如何创造学习。在平时校本研修中,每个人花大量时间准备一节课,听课后研讨阶段,发言者寥寥数语,就草草结束。听完一节课对执教者本人起多大影响,我们不妨学习书中的观点。在课后的教学研究有如下原则:根据课堂的事实评论;儿童之间的倾听关系是否形成;“合作学习”是否形成;重视执教者的意图并展开建设性的讨论;全体教师发表一句话作为观摩感言。在我们的教学研究中就应该去除虚假,力求真实,我也非常欣赏作者说的:与其是几个教师“出色的讲课”,不如在每一间教室里都公开日常的教学,所有的课堂都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所有的教师都致力于教学的创造,来得更加珍贵,更加精彩!
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我们做到了吗?如果没做到,该怎么去力求做到,并做得更好,我在思考。教学研究就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而不是教师的演技;就应该研究课堂里学生学习成功之处和问题所在,发现问题,并找到问题的根源,集体研讨找出解决的办法,这才是真实有效的教学研究,而不是流于形式。
书中的精彩观点还有很多,我还要继续研读这本书,不断消化,吸收,我想文字是有思想的,文字也是有力量的。与自己有共鸣的精彩观点我会记录下来,以便用于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第三篇:课程的逻辑读后感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
钟启泉教授的著作《课程的逻辑》一书,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创新课程文化”和“重建课堂教学”展开,其中包括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课程发展的回归、课程统整的建构、概念的重建、教学文化的创造、有效教学的实施、教材观的改变、教学评价的革新等等。阅读这一系列论题,在思想的洗礼中,我们得以明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书中指出: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新课程改革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广大教师都在不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很多改革只是在公开教学中“表演”或“演戏”,往往流于形式。在这番 “轰轰烈烈”、“形式主义”的改革中,我们收效甚微,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失败中吸取经验,为我们走向成功提供有益的启迪。要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认为,需要我们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中完全解脱出来,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赋予课堂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涌现出灵动的知识泉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和谐发展。
一、通过对话交流,赋予课堂活力。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本身应当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对话的实践,这种对话实践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中,也会有对话交流,但这种对话交流往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往往是少数几个思维活跃、伶牙俐齿的学生在和教师共唱独角戏。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改革这种对话交流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对话交流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自我对话交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自我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继而在全班生生对话交流、师生对话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对话交流的机会,从而不断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通过探究学习,赋予课堂活力。
“探究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遵循科学家运用的方法和精神,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科学现象的教育。探究学习是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主动参与,发展探究能力,获得理解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硬性“灌输”、“填鸭式”的方法,把科学概念强加在学生头脑中,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短时记忆住这些科学概念,不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只有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主动获得理解科学概念。探究学习方式需要教师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需要教师开放教学时空,不要把学生的探究局限在课堂中,也不要让学生的探究拘泥于一种方式,要不断开拓创新,赋予课堂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三、通过回归生活,赋予课堂活力。书中指出:“教育是发生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为了弥补传统学科教学过分抽象的弊端,就得设计从生活、实践、问题出发来组织的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关联的、现实、切身的问题才会使他们感到有意义,学生才能真真切切地把握习得的知识的意义。科学教学中,有许多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关键是要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探究科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赋予课堂活力,还需要教师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创造灵动的课程文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灌输式的知识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回归生活,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谓回归生活,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就要求了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体自由发展,只有这样,课程就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而是拥有了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自己深刻的体验。只有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才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对于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地位,是共同学习、互动的过程。在教学方法、手段和学习方式上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选用教学方式、方法,用新型的教学观,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创设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之下学生建构知识的特点。课堂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与评价,正是一种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一种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是平等的,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按照书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课程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课程主要是聚焦人类的文化和智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即为学生的文化和智力发展奠基。
第四篇:心得体会郝乐平
学习《小学语文质量分析》心得体会
马峪中心校都沟小学 郝乐萍
通过学习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质量分析》,我感触颇深,郭桂红老师先对期末考试做了简单的总结,然后就作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培养阅读能力,要立足于课堂,拓展于课外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精读课文的教学,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从“精读课文”中,学习阅读方法。略读课文的教学,老师要舍得放手,相信学生,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中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概括文段内容),二是体会重视词句含义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三是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遣词造句,修辞表达),四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的能力(解题答题)。
阅读能力的培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方法拓展课外,但总觉得学生读书停留于表层,未能潜下心来读书,对名句、名段、名篇缺乏咀嚼、品味、熟读、成诵,有“书到用时方知少”的感觉,因此教师要提供多种阅读交流的平台,如开展“古诗朗诵会”、“课外的故事比赛”、“小小读书讨论会”、“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 等,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使学生做到“厚积薄发”。
2、加强习作教学研究,夯实学生作文基础
(1)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本期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
(2)引导学生留意观察周围事物,为写作积累素材。
在注重作文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为写作积累素材。平时让学生多练笔,写日记、读书体会或周记,养成写日记、周记,记随笔的习惯,让他们一有所思,一有所得,就及时记下,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写自己的真情流露,留下自己的成长足迹,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3)重视作文的讲评,激发写作热情作文的评讲很重要,每一次的作文评讲不能蜻蜓点水,要成为学生下次写作的热情。不能只夸奖写得好的,或只批评写得差的,要着重以激励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为出发点,肯定每个学生的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小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喜悦,从而产生的写作热情,产生“我能写好”要求。
3、加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字迹、审题,认真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书写不够认真,学生没有写好字的意识。老师应重视学生的规范书写习惯和态度,坚持长抓不懈。有一句古话“字如人面”,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人生态度。
最后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尽心尽责,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用有限的知识,孕育和启迪最多的能力。为人师者,应时刻做有心人,挖掘捕捉“语感”点,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第五篇:心得体会郝乐平
学习《小学语文质量分析》心得体会
马峪中心校都沟小学 郝乐萍
通过学习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质量分析》,我感触颇深,郭桂红老师先对期末考试做了简单的总结,然后就作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培养阅读能力,要立足于课堂,拓展于课外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精读课文的教学,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从“精读课文”中,学习阅读方法。略读课文的教学,老师要舍得放手,相信学生,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中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概括文段内容),二是体会重视词句含义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三是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遣词造句,修辞表达),四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的能力(解题答题)。
阅读能力的培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阅读方法拓展课外,但总觉得学生读书停留于表层,未能潜下心来读书,对名句、名段、名篇缺乏咀嚼、品味、熟读、成诵,有“书到用时方知少”的感觉,因此教师要提供多种阅读交流的平台,如开展“古诗朗诵会”、“课外的故事比赛”、“小小读书讨论会”、“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 等,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使学生做到“厚积薄发”。
2、加强习作教学研究,夯实学生作文基础
(1)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本期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
(2)引导学生留意观察周围事物,为写作积累素材。
在注重作文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为写作积累素材。平时让学生多练笔,写日记、读书体会或周记,养成写日记、周记,记随笔的习惯,让他们一有所思,一有所得,就及时记下,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写自己的真情流露,留下自己的成长足迹,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3)重视作文的讲评,激发写作热情作文的评讲很重要,每一次的作文评讲不能蜻蜓点水,要成为学生下次写作的热情。不能只夸奖写得好的,或只批评写得差的,要着重以激励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为出发点,肯定每个学生的成绩,让不同层次的小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喜悦,从而产生的写作热情,产生“我能写好”要求。
3、加强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字迹、审题,认真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书写不够认真,学生没有写好字的意识。老师应重视学生的规范书写习惯和态度,坚持长抓不懈。有一句古话“字如人面”,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人生态度。
最后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尽心尽责,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用有限的知识,孕育和启迪最多的能力。为人师者,应时刻做有心人,挖掘捕捉“语感”点,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