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论文的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4:0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案例论文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案例论文的读后感》。

第一篇:案例论文的读后感

案例论文的读后感

通过对《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管理世界》等期刊上一些案例论文的阅读与研读,我得到了些许对案例论文写作的启发与思考,受益匪浅,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从各个文章选题的角度和切入点来看,大概有四种写作思路。

第一种是针对实务界存在的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会计审计方面的案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问题的表象剖析到问题的实质,进而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写作思路在案例论文中比较常见,例如《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对策思考——基于万福生科造假的案例分析》(2013)这篇论文便是以创业板造假第一案万福生科为案例,结合其舞弊手段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建议。

第二种写作思路是分析总结以前的学者对某一会计概念、审计概念的研究的方向和研究内容,然后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和尝试,拓宽会计和审计概念的广度和深度,从大家都很少研究的角度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以此来丰富以前的学者对某一会计审计概念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例如邹艳、王雪、吴小雅(2013)写的《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研究——以津滨发展及同行业同地区公司为例》,在所有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中,涉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运用不同计量模式产生的信息质量比较以及计量模式选择动因两个方面。而本篇文章的作者运用的便是第二种写作思路,从以往学者对公允价值研究很好涉及的角度入手,通过将选用公允价值模式与选用成本模式的公司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探究计量模式选择动因。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运用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公允价值在特定环境下的运用情况,对可量化的信息和难以量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李颖琦和俞俊利(2012)写的《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2008-2010年酿酒类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也是遵循此种写作思路,基于中国特殊的公司治理环境,早前研究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概念框架、影响因素辨析以及公司治理失效案例的研究,然这些研究鲜有将股权制衡作为重要因素之一加以考虑。而本文的作者就从这一影响因素着手,分析大家之前都没有考虑的因素,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种写作思路是实务界中的人士根据自己身边发生的某一会计或者审计理论方面的要求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来探索其执行效果并提供自己的参考意见,来为会计审计理论在实务界中的执行提供意见和建议。梁秀根、黄邓秋、蔡赞、汪春信(2012)写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基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公司案例分析》则是通过对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具体实践的阐述,提出了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与对策,从而为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供帮助。

第四种写作思路则是针对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某一问题和现象的争执,自己从中选择正面或者反面,然后举出案例,分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蒋东生(2010)写的《“高分红”真的是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段吗?——基于用友软件的案例分析》则是通过以用友软件为例,对“高分红”现象的原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额分红不是“掏空”而是对投资者的回报。

(二)、从整个文章的布局和结构安排上来看,文章的安排大概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如果此篇文章是从现实中发生的案例着手,则此篇文章大概布局安排则是案例背景介绍,从案例介绍中发现问题,引出问题,然后通过案例来呈现出此类问题,最后则是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徐荣华(2008)写的《某承包经营加油站经济效益审计案例分析》就是以此种结构安排来写的。

第二种如果此篇文章研究的是以前的学者对某一会计、审计理论概念没有涉足的方向和领域,则此类文章主要的布局安排是先介绍问题,即开头部分的引言,然后进行文献回顾和总结,介绍以前的学者在此类问题上研究的都是哪些方向哪些内容,有什么成果,然后介绍自己所研究的针对此类会计审计理论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在前人的基础上告诉大家自己所研究内容和以往的不同没有进行重复性的研究。最后则是通过案例分析介绍,来表达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邹艳、王雪、吴小雅写的(2013)《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研究——以津滨发展及同行业同地区公司为例》。其它的与以上两种不同的文献的布局结构安排,由于自己阅读内容有限,暂时还没有发现,所以先总结以上两种。

(三)、从案例的选择和陈述上,我得到了很多启发。起初我以为案例的形式都是只有一种,即介绍一个企业发生的类似于舞弊的案件或者对某一文件执行的情况如何。后来通过阅读案例论文,我发现一篇文章案例的呈现方式不止一种。

第一,你可以简单的只介绍一个公司发生的案例,对此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发现问题解决;

第二,可以拿同地区内一家公司与其他几家同质同类型的公司进行对比分析,不仅可以横向对比还可以进行纵向对比,增强说服力和文章的可读性;例如李颖琦、俞俊利(2012)写的《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2008-2010年酿酒类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便是呈现了三家酿酒公司三年的数据来论证。

第三,你可以用同一公司同一个案例前后两个时期的实行情况拿来做对比,从中发现问题。例如辛宇、吕长江(2012)写的《激励、福利还是奖励: 薪酬管制背景下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定位困境——基于泸州老窖的案例分析》便是如此。

第四,还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同时举出两个案例,拿两个结果不同性质相反的案例做对比,增强可比性和案例的说服力。例如丁瑞玲、王允平(2005)写的《从典型案例分析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必要性》便是用巨人集团和青岛海尔集团两个例子来做对比,以此来有力的论证自己的观点。

(四)、从整个文章的内容来看,我觉得选题新颖,结构明确,逻辑严谨都是为整个文章的内容做铺垫的,前面几项功课做好了,如果文章的内容不够充实完整,有理有据,那么这篇文章就只能空有华丽的外表了。下面是我对其中一篇文章内容的感想。周超和魏开华写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对策思考——基于万福生科造假的案例分析》主要内容是以创业板造假第一案万福生科为案例,结合其舞弊手段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相应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从它这个整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安排入手,可以看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平时一般案例论文的写作思路相似,都是分析一个企业的舞弊造价案例,然后接着分析审计的失败,最后总结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2013年5月10日,证监会就此案做出了通报。站在2013这个时间段上,我觉得作者选的案例很好,与现实状况相契合,及时提出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抓住了现实中的新闻和焦点,没有选择已经过时和没有新意的题材。但是我觉得整篇文章中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就是作者对审计失败原因的分析和自己提出的思考与建议。在对万福生科造假的案例进行分析的时候,作者举出了很多数据和对比,让人一目了然并且具有说服力,可见作者对案例的收集和整理下了很多功夫。另外,作者分析罗列的审计失败的原因很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戳中了要害,与案例紧密结合。提出的对策也具有务实性,从各个角度来试图解决审计失败的问题。自己平时在写论文的时候,往往只侧重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思路不够清晰,无法提出恰当的意见和建议。说明自己平时积累还不够,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以后应该多阅读文献拓宽视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周超 魏开华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与对策思考——基于万福生科造假的案例分析 》 西部财会 2013.07期

【2】邹艳 王雪 吴小雅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研究——以津滨发展及同行业同地区公司为例》 会计研究 2013.09 【3】李颖琦 俞俊利 《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2008-2010年酿酒类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 会计研究 2012.02 【4】岭南集团课题组 《管理契约、经济责任与审计问责制——基于广州A集团的一个案例分析》 中国内部审计 2012.04期

【5】辛 宇 吕长江 《激励、福利还是奖励: 薪酬管制背景下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定位困境——基于泸州老窖的案例分析》 会计研究 2012.06 【6】梁秀根 黄邓秋 蔡赟 汪春信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基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公司案例分析》 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1 2012.08.10 【7】蒋东生 《“高分红”真的是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段吗?——基于用友软件的案例分析》 管理世界 2010.07期

【8】徐荣华 《某承包经营加油站经济效益审计案例分析》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06期 【9】刘运国 陈国菲 《BSC与EVA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基于GP企业集团的案例分析》 会计研究 2007.09 【10】刘运国 胡丽艳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基于A市公交企业的案例分析》 审计研究 2005.05期

【11】丁瑞玲 王允平《从典型案例分析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审计研究 2005.05期

【12】麻晓艳 熊秀华 刘峰 《理论的作用:关于补充审计的案例分析——兼论互联网的独色》审计研究 2002.05期

【13】刘峰 谢莹 毕秀玲 王健 《换股合并与资本市场效率——新潮实业与新牟股份换股合并的案例分析》 管理世界 2002.04期

【14】王英姿 《审计职业判断差异研究——项关于上市公司2000年年报的案例分析》 审计研究 2002.02期

第二篇:论文案例

从三鹿集团的破产论企业的社会责任

(2009-05-31 05:17:59)标签: 分类: 绝对原创

三鹿 企业 责任 论文 教育

从三鹿集团的破产论企业的社会责任

【摘要】三鹿集团的毒奶粉事件,无疑成为了中国社会2008年几件牵动民生的大事之一,而这背后隐藏的一个深层的社会问题,也不能不浮出水面,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深思,那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有的人说,三鹿反映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靠政府大力监管,建立起具有可操作性的环环相扣的科学的监督管理体系,才能够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有的人说,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时候到了;有的干脆就说健全法制才是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唯一方法„„而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问题,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涉及到企业文化的建立,政府舆论的导向等问题。而现今社会上,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似乎已令人见怪不怪,笔者将会以一位学生的角度结合三鹿事件全面论述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如何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

【关键词】社会责任 三鹿事件 企业文化 政府监管

引言

正当消费者面对市场上袋装奶斤数越来越少而且价格越来越多的状况皱眉时,三鹿事件的发生对中国奶市场的当头一棒让中国奶市场重新认识了“质量才是硬道理”这个市场法宝,如此说来,三鹿事件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他还让中国乳业市场乃至整个中国食品市场的监督机制有了更为完善的可能,但是光靠制度是不行的,这意味着有更多的社会责任让企业去承担,这不仅仅是理念和精神上的,更重要的是行动的表现。

一、企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企业在社会上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是这样如此不需要怀疑的观念,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有人会说:“解决一部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这就是一个企业的义务与责任,要他承担社会责任,既显得有些虚无又有些不具体。”这个观点乍一看很现实,细细分析却荒谬至极,一个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完全不是虚无的,他不仅对社会有益,反而使一个企业在营销与管理上更为成功。

1,对企业自身来说,能不能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强大、长久的一个必备因素。在当今社会,一个企业如果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观且付诸实践,那么他必然较别的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因为他的行为会塑造和展现有益于公众、有益于环境、有益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象,他的人情味会取得社会公信,所以他更被市场青睐。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不仅表现为他使企业更优秀,而且还表现在有这样观念的企业会合理和谐地处理自身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因为一个有着承担社会责任观念的企业,他的制度定会是公正严明的,也不会出现小团体主义,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在这点上,一个企业和一个人是一样的。

2,对这个社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能不能走向世界、能不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判断标准。

一个企业,从他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他为社会增砖加瓦的义务,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企业利润的源泉,企业在享受社会发展赋予的条件和机遇时,也应该主动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国内企业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也必须遵守国际标准和全球协定,这是无法回避的。联合国在1999年制定了企业全球契约,推动《企业生产守则》运动,要求加入的企业自觉遵守人权、劳工、环保和反腐败等原则。近年来,社会责任国际体系认证(即SA8000体系认证)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它把道德提倡变为一种国际标准,引导企业认识并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对社会发展主体——“人”的关怀。它要求企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企业行为的社会效益,引导企业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生活,还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员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境要求,引导企业关爱社会。由此可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也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企业文化是如今刚兴起来同时又很热的一个词,笔者综合了一下企业文化各个概念的核心,发现企业文化的意思就是企业或企业中的员工在从事与社会有关的企业活动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由此不难看出,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社会中建立自己的地位与形象,必然要有正确的企业文化,而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正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因为承担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对于社会最起码的义务和企业得以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

从世界的五百强企业和那些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成长史就可以看出,凡是有实力或者历久不衰的企业,无不有着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也无不把这种社会责任感作为企业的社会文化来执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笔者不在这里赘述,可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企业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他明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况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三鹿事件就是明证。二、三鹿事件的出现加速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迫切需要

(一)三鹿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和可防范性

三鹿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只有三鹿企业这一方面,可是无疑三鹿集团自身的原因是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原因,就像哲学里说的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一样,如果三鹿集团自身没有漏洞和缺点,那么外界再影响它也是不会垮台的。而他自身的最致命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在三鹿事件发生前三鹿集团曾自曝奶粉的质量问题,相关部门也曾干涉调查,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如何暂且不提,就从三鹿的这一表现看,三鹿集团就不可原谅,为什么呢?因为它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如果他当时果断采取措施下大力整顿问题结点,那么就不会导致自取灭亡,不吸取教训的同时不改正自身,况且这个教训如此地重要。

如此说来,那么拥有一个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同样成为三鹿集团不自取灭亡的法宝,如果他自曝问题的同时也能够自行整顿与管理,那三鹿这个河北的品牌就不会倒下,可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现在三鹿带给我们的只能是教训与思考。

(二)三鹿事件带给社会的影响和相关思考

在本文摘要部分笔者写道,三鹿事件成为08年几件牵动民生的大事之一,而其带给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鹿事件的性质是十分恶劣的,所以,如果说他带给社会的影响,首先就应提到其影响的消极方面,笔者做了一个抽样式调查,发现三鹿事件引起了一个中国市场的奶粉危机:一位中年阿姨说,她平时一般喜欢喝酸奶,可以帮助肠胃消化,可是现在她已经几个月不喝了;还有一位年轻妈妈说,现在一般不会给孩子喝奶粉,就算是一定要喝,也是按照报纸上写的安全批次买;笔者作为平时不怎么喝奶制品的消费群体,现在送礼或者自己买稍微带点奶制品的消费品时,第一反应就是:会不会有三氯氰胺?由此可见三鹿事件对于社会的影响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经济事件带给社会以经济损失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了消费者一种恐慌感,这种恐慌感一直蔓延到整个消费市场,乃至整个社会。更深层次地讲,三鹿事件带给人们的是一场信任危机。

这场信任危机背后,其核心就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则是要靠制度和舆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承担的问题,而是为什么承担和怎么承担的问题。前者在上一节已经说到,而关于具体怎么做,下一节就要提到。三、三鹿事件是重启社会责任的契机

三鹿事件带给市场于社会的打击是巨大的,不过它在带给人们信任危机的同时,也是社会重启企业社会责任的巨大契机。而这个契机怎样去把握,则是要靠企业与社会一同努力。

(一)政府监管得力和舆论导向是把握契机的基础

社会责任是企业责任的道德责任部分,但是这并不是说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政府无法把握的,企业若是不承担社会责任,那他的市场行为中必然有与消费群体相矛盾的利益,若是这利益矛盾激化,必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企业倒闭,消费者利益的丧失,三鹿事件就是这样的例子。如此说来,政府出台把这矛盾扼杀于萌芽状态让企业只能选择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就显得非常必要。

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上监管能力的增加不仅仅在于法制法规的完善,而是一个很系统的法制工程,这要靠提升执法人员执法能力、法规普及教育等诸多环节来实现。

与此同时,社会舆论导向的树立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同样要靠政府来树立,但与政府监管能力加大这一措施不同的是,前者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性质来说的;而后者则是把一个大的道德责任分解成各个小的法律责任来规范、执行,前者执行起来当然就不如后者有效。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我建设是把握契机的关键

如果只靠政府的作为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自身还要进行社会责任的自我建设。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监管是实现企业自身社会责任建设的三个环节,同时也是企业重树信誉的关键。

自我完善是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这点上对自身制度的完善;自我教育是企业在三鹿事件结束后对该事件教训的总结、反思,从而进行自觉地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监管则是进行自我教育后自发地进行自我监督、管理的过程。这三个步骤是一个递增的顺序,必须要进行了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后才能达到自我监管的状态。政府和企业的作为并不是孤立的,只有当两者积极配合、互相作用的时候,才会形成企业社会责任“齐抓共管”的局面。结论

在分析了三鹿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它带给社会的启示后,可以看到,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在现实社会中的迫切需要。同时,笔者归纳了前人对于怎样加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综上所述,三鹿事件所折射出来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思想与企业文化改变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关乎民生大计的命题,而今后中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是否会有很大改观,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参考文献

三鹿奶粉事件始末大盘点 《时尚生活》2008-10-27 三鹿镜鉴:国企要做道德典范《国企》2008-10-23 企业社会责任缘何缺失?《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四十一期 企业应承担的八大社会责任《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四十一期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进社会和谐建设 《经济日报》 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社会责任《中国经济时报》 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羊城晚报》

林毅夫: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中华工商时报》 企业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浙江日报》 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纳税《中国经济周刊》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WTO经济导刊》2005-1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八大认识误区《WTO经济导刊》2005-11-3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方法讲座实录(一)《WTO经济导刊》2005-11-1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方法讲座实录(二)《WTO经济导刊》2005-11-1 呼唤乳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新华网2008-9-17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感面临考验《计算机世界》2008-10

第三篇:案例.论文

案例一: 蒋村镇李庄小学 冯保良

在品读“桂林山水的静、清、绿”这一部分时,我是这么处理的。

师:同学们,课文主要抓住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来写的?

生:静、清、绿。

师:你能把它的静、清、绿读出来么?

生:能。(学生齐读,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师:同学们读的还不错,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

生读,可是感情还是不到位。我只好继续往下进行下面的内容。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我出发点与动机是好的,我极力想让学生能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在情感上和文本产生共鸣,即使是在学生朗读十分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也想通过自己的表扬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但效果甚微。毕竟,学生对漓江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情感上不能一下子和课文融为一体。我忽略了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一步步自然升华。所以,造成了这一教学环节的失败。

2012-2-2

案例二:

蒋村镇李庄小学 冯保良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感觉漓江的水真是太美了!

生2:我知道了这部分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师:说得不错。你能用感叹的语气说说吗?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语气平淡)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生读,较前面有了些感情。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练习朗读这三个感叹句)

师:大家读得很好,可是漓江的水究竟静、清、绿到什么程度我还是想象不出来,那怎么办呢?

生:还要把它读具体才能让人感受到。

师:这样吧,老师读上半句,同学们读下半句。怎么样?

(生读得非常投入。)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读的这么好么?

生1:我是边想象边读的。

生2:我注意了语气的变化。

生3:我是怀着深深的赞美之情读的。

生……

师:原来读好书有这么多的好方法。下面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练一练,相信你会读的更棒。

师:漓江水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带着你刚才的感受再把这部分美美的读一读。

(这次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情,听课老师都热烈的鼓起掌来。)

这次的教学,我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朗读的情境,而且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的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在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关键句让学生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真正感悟到漓江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2012-2-2

论文:

语文生活教学的思考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

2012-2-2

第四篇:案例读后感

阅读学习了第九章的几个案例,给了我许多启示,案例读后感。

每个案例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两点,如案例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一案例运用整体数学教学的方法,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作为载体,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类比猜测,来主动构建相似三角形的所有定理,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形式结构化的整体知识。

并根据“行动研究”倡导的模式:“三个阶段、两次反思”,来进行这个课例的设计与教学。

我认为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策略比传统的对每个判定定理重复进行三步曲:叙述,证明和应用的方法更为有效,它有利于帮助学生优化认知结构、促进自主学习、改进学习质量。

我认为此案例的优点主要在于:

1.整体放入,整体认识,整体把握

案例中把相似三角形的三条判定定理作为一般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整体学习,使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面对选择时,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有利于领悟学习知识时所应考虑的方式与策略等默会知识,读后感《案例读后感》。

2.充分尊重学生认知基础,找准新知识的固着点

现代建构主义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准备,使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有效的实质性的联系,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构建新知识,这种学习才是有效的。

在设计中始终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作为固着点,以类比、化归为方法来构建相似三角形的新知识。

同时,当我们构建起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新知识结构时,反过来对原来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知识作出适当的改变,使它纳入到新的相似三角形判定这一新的认知结构中去。在这课例中,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是非常清晰的。

3.凸现数学学习的本质,注重思想方法的领悟

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就是一门化归的科学,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化归。在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看到三条判定定理的得出都是通过将其化归为预备定理得以实现的,这势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化归。

化归的思想不仅是数学的学科思想,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同时,在具体构建新知识时,又用了类比推理的数学思想,这些数学思想的领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效果。

要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求得新知解决问题的情境中。

为此,案例设计了“网格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的问题情境,学生用定义或预备定理难以解决,激起新的判定方法的学习欲望。

学了三条判定定理后,较容易地解决了问题,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一种愉悦。

第五篇:案例分析论文

经典法律案例分析结课论文

对大学生故意杀人罪案的思考与解读

专业班级:11级工程管理5班

姓名:邱宝兴

学号:02611522

2006年5月1日,长沙一19岁女大学生李爱娟向其同室好友曾海燕连砍六十二刀,曾海燕经医院抢救,终幸免于 难,却遭致六级伤残。经查,起因竟是:李爱娟盗用曾某小灵通打长途电话给自己的男友,当曾海燕试图到电信局查询话费以解心中疑惑时,李爱娟为了避免事情 “败露”,就寻机邀好友曾海燕到楼顶“吹风聊天”,伺机下手。06年10月23日,长沙中院判处李爱娟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消息一出,在舆论和社 会上引起轰动,有人惊称,这是“女版马加爵”。

人们不免要问,李爱娟何以杀人?此一具体行为的根源是什么?

笔者根据网上相关材料,直接找出以下五种具体说法(原因):

1、李爱娟害怕盗用小灵通一事败露。

2、“失恋”给李爱娟造成的痛苦(即男友的“背叛”)。

3、家境贫困、因学负债造成了心理压力。

4、寝室内同学关系不太好。李爱娟曾被诬称偷了室友的东西,很气愤,很委屈。

5、家庭教育简单化,父亲时常打骂女儿。媒体对李父的描述:为人憨厚,内向,又有粗暴的一面。

上述说法都有道理,但此一罗列并未解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解释李爱娟(“女版马加爵”)的犯罪原因。本篇试图从唯物主义的角度,以社会心理 科学来剖析此案。

法学界关于犯罪主要原因的理论中,犯罪社会学派无疑是唯物论的,即认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犯罪及刑法专家李斯特承认生理因 素对人的心理、行为有影响,但社会因素则是产生犯罪的决定性因素;李斯特不无道理地指出:大众的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

让我们再来看看李爱娟的家庭情况:李爱娟还有一个在艺校读书的妹妹,她们的父母经营着五亩薄田,却还供养着三位八旬老人,全家仅因两个女儿的学费就负债六 万元,全家的日子举日为艰。这种赤贫状态无疑深刻影响了一个19岁的女孩的心理与行为。笔者特别注意到,网上总有一些对贫困与犯罪之关系的“反对意见”,典型的评论如下:“穷……穷能怎么样?穷就可以杀人了吗?穷就可以犯错误了吗?穷 不是借口。如果你觉得你比别人穷,那是因为你太虚荣……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看到富人家的孩子吃好东西,自己都会流口水,但是我不羡慕他们。我不怪我的父母没有钱。小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人穷、志不穷。人不能有虚荣心。为了一点电话费就杀人,可见此人是什么样的心胸?一个大学生就这样的素质吗?”这个评论貌似有道理,实则偏颇。因为它首先建立在一个极大的心理学误解上——在本案以及马加爵案这类特殊的因小事而杀人的特殊案件 中,贫穷并不直接导致杀人的动机或企图。关键问题在于,贫穷的现实在人的内心深处造成一种关乎体面(即“面子”)乃至人格尊严与道德上的敏感。贫富悬殊给 一个穷人(特别是穷人的孩子)所带来的决不仅仅是吃穿更差些、手头更拮据些、私人物品更少些,更是不稳定感、不安全感以及深深的自卑与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 价的高度敏感。对于穷人的孩子来说,基于贫困这个深刻现实的自卑感与敏感,恰恰是自我监督和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体面的潜在意识,是穷人的一种心理自卫,然而它往往是自然自发、却不自觉的。笔者前面列举的第四种说法特别能说明问题:李爱娟曾被室友诬称偷了东西,她很气愤、很委屈。假设,李爱娟是一个富家女 儿,即使被人怀疑,且她的确清白,那她至少不会有那种特别的敏感,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想,她能颇带自负意味地反问对方一句:“我什么都不缺,犯得着偷你的 东西吗?”但事实上,李爱娟是一个穷人的孩子,她家境贫困,这就使得李爱娟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价(尤其是,哪怕仅仅在谈话之间涉及金钱、财物的事)极为敏 感。这种敏感实质上是她——一个贫困孩子的自我道德评价与人格体面的底线。当室友诬称她行窃时,她内心所遇到的,首先是这种敏感的破裂,由此触及极度自卑 与失落的体验,我们可想而知她那难以消弭的气愤与委屈。当李爱娟真的盗用小灵通打电话时,她所感到亏欠她朋友的决不仅仅是那些电话费(当然,在她看来,那 些电话费很高),她所感到的更是那种敏感的自我责问,是强烈不安的负罪感。影响她举刀杀人的主要因素正是这种消除负罪感的内心需要。贫困只是导致敏感,在 过失的情况下引发负罪感,进而产生消除负罪感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正是犯罪的主要原因;但,在本案(以及类似的马案中),贫困当然不直接导致杀人。李爱娟在 杀人的时候当然不可能这样想:因为我穷,还不起电话费,所以我要杀了曾海燕。如果李爱娟竟是这样想的,那只能说明她本来就是思维逻辑异常的人,但没有证明 这一点的材料,相反,相关材料证明她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那个“反对意见”还说李某太虚荣,不懂得“人穷、志不穷”的道理,这恰恰违背事实:李爱娟从小勤 俭朴素,学习刻苦用功,这恰恰可以说明李爱娟“人穷、志不穷”,顺便说一句,马加爵在他的学生生涯中刻苦努力,还勤工俭学,是贫困大学生中“人穷、志不 穷”的典范。至于说虚荣非分之心,李爱娟盗用小灵通打长途电话给男友,从事情本身的心理学角度来说,是正常人对爱与归属感的正当需要(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 说的人的五种需要之一),这一合理需要仅仅是相对于贫困的现实而言才是“不合理”,这不能简单归结于虚荣非分之心。(这里有必要指出,所谓“虚荣心、非分 心”的实质是具体事实而不是抽象道德——对温饱、情感与正常人一般愉悦的渴求,与对升官发财、做人上人的渴求,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李爱娟砍杀曾海燕这一案件。根据犯罪动机论以及解释事物发展原因的矛盾论,犯罪动机是犯罪者的某些内在需要与外部刺激(目标或诱因)相结 合而产生。这个外部刺激无疑首先是李爱娟害怕盗用事实“败露”,在这一因素中,李爱娟对此后果的预料是过分严重了(原因待后分析)。而犯罪者的需要首先是 对内心那种特殊敏感的自我保护。

上述算是基本弄清了本案的犯罪根源与犯罪动机及其相互联系,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李爱娟在犯罪行为选择上的心理学特点和种种原因。

根据媒体报道,李爱娟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酝酿、准备而行凶的,这显然说明其动机是自我意识到的预谋性动机,而非情景性犯罪动机。在这种动机里,犯罪 者的比较稳定的思想——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就对行为选择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价值观上,李爱娟在自我意识上存在缺陷。犯罪心理学里关于犯罪动因的自我意识论根据自我认识中的自我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现实自我(自己眼中的我)、投 射自我(别人眼中的我)、理想自我(我希望成为的人)。其中,理想自我直接取决于自我价值评判,而且它显然是一种自主、自觉的自我意识。笔者认为,理想自 我应被理解为自我活着的理由与希望,在马斯洛的需要论里,理想自我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对应,是最高层次的自我需要。这种理想自我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人的情 绪和思想(无疑,这种理想调节力量以自我的基本物质利益为限),一个尊奉理想自我(信仰)的人只有涉及其信仰问题时才会以生死斗争来解决、而在此上限之下 对其它一切言行加以自控,从而更易达到自我内心的和谐。(笔者曾经与一个杀人犯相处过一段时间,其实他是一个非常善良可爱的年轻人,还有一个很好的女友,他本人是基督教徒,他之所以杀人只是由于听从教唆、杀了一个异教派的教徒)。法国哲人加缪的话意味深长:“被人称之为生活的理由同时也就是死的充分理由”(《西西弗的神话?荒谬与自杀》)。从所有材料来看,李爱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想自我,她一无信仰(宗教或某种主义),二无对自我存在于世的理由与希望。要说她一直努力学习、渴望摆脱困境么?不不,这还远不是一种自主的、自觉的信仰、理想或活着的理由。这在根本上是贫困的强迫,是物的匮乏对人产生的驱赶与 役使,它粗暴地表现为憨厚简单的李父的多次狠话:“你如果考不起大学,我们就当没有你这个女儿!”它还可怜地表现为李爱娟为了维护家庭而省吃俭用,而李母 给她买的最贵的衣服是一件六十元的单衣……贫困的土壤不能提供更多的养分使理想自我成长起来,李爱娟的自我意识在根本上是缺失的,现实自我只好常常无力地 屈服于投射自我,在两种自我评价的矛盾对立中,李爱娟不自觉地沉沦于痛苦的内心体验中。

在这种情况下,另一个具体因素——失恋,对李爱娟的心理压力很大。失恋所造成的首先是深深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尤其是初恋而又失恋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把那种 恋情作为自己的全部精神寄托,而根本上忽略了其他情感慰藉和压力宣泄的渠道。在失恋造成的心理压力这个具体因素中,李爱娟一则缺乏高层次自我需要对情感缺 失的精神调节,二则缺乏一定的交往关系来宣泄压力(据李说,同学关系也不太好),马加爵与此有惊人的类似。这两者不能不说是不少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没 有理想,人生迷茫,人际交往冷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带有当代中国社会的特点。资本对劳动的控制,社会关系的物化,使人不能自主、难以控制自己的 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即所谓“人的异化”),使社会上的人普遍迷失方向、找不到人生的理由与归宿(而青少年在反映社会特点方面又特别敏感);另一方面,市 场的竞争,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激烈斗争(反映在校园文化里则是残酷的学业竞争和利己主义),疏离了情感与相互信任感,使苦闷的人(特别是穷人的孩子)无处诉 衷肠。失恋能带给人很大的心理创伤,但这不是绝对的,只有在缺乏理想、人格力量与其他情谊、感情以及社会交往关系等主客观因素调节时,才会产生很大作用。而且失恋不是显形因素,按常理也不可能成为杀人借口,它只作为一种潜在意识、无法宣泄而转移到特定的主观动机方面。

而在思维方式方面,“罪过与惩罚”的二元论思维定式是症结所在。按这一思维定式,有罪过就一定会被惩罚,这中间没有调和的余地;过错越大,惩罚越重。在李 爱娟看来,被疑窃室友物品,遭到了室友的怀疑和指摘;而如果盗用小灵通打长途“败露”,加之话费很高,加之是好友的物品,这就可能导致更重的“报应”(惩 罚)。反之,假设一个懂得宽容与调节、沟通的人,他不会那样想,他会想,既然是同室好友,就应该有请求对方谅解或将功补过的可能。可是李爱娟却恰恰认为正 因为是盗用了好友的小灵通,所以后果将更严重。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解释盗用小灵通、欠下高额话费何以是杀人的直接起因。从李爱娟的家庭教育情况来看,李爱 娟的确很可能存在这种思维定式。在家里,平时李爱娟有什么过错,轻则被训斥,重则被打,而在家庭暴力之余,父母对她缺乏情感与宽容教育。李爱娟盗用小灵通 打长途这种(在日常生活中看来的)算不上“罪过”的事情(从宽容心态来看甚至可以说是区区小事),居然不懂得退一步、请求好友宽恕,居然想用谋杀的方式来 消除自己的负罪感,这与李爱娟所受到的社会教育——而首先表现为家庭教育,难道不大有关系吗?

实际上,在家庭教育以及思维方式的简单粗暴方面,李爱娟与马加爵很相似,只是马家没有那种家庭暴力,但同样缺乏情感交流与思想对话,这种情况恐怕在许多家 庭都有,而在贫困家庭特别明显(父母都去忙着种地、打工、做生意了,当然缺少观察和研究孩子心理的时间,更难于交流了)。李爱娟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粗 暴,且偏颇而极端,直接与其家庭教育有关,却与贫困的现实密不可分。另外,笔者认为,社会上贫苦大众与有产阶级的对抗性分化——而很少有实际的改良、调 和,无疑是当代最深刻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现实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投下的影子不仅是种种阶级偏见与等级观念(李父自己虽是贫苦农民,但当他得知追求其女 儿的男孩是鱼贩的儿子,却冷酷地当场拒绝了),更是一种原始、简单却很粗糙的极端主义(极端的处事方法)。

一句话,在李爱娟或马加爵的杀人犯罪动机和具体行为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贫困的清晰样貌,却在具体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上处处看到无产大众贫困现实的影子。这些 个案似乎都是鸡毛蒜皮的事引发的十分特殊的惊天大案,却有着普通而深刻的社会根源。而那个在中国大地上徘徊的巨大影子,在许多人看来是悲哀的同情,是怜 悯,是共鸣,在一些人看来则是感到恐惧,义愤填膺、咬牙切齿地痛恨所谓“人性的罪恶”“一些大学生的素质低下”……

在所谓“改革共识破裂”的今天,李爱娟、马加爵这样的案子以及时时反映出的影子难道不足以使人深思吗?

下载案例论文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案例论文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案例论文

    不合群的莉莉 家长应与老师多沟通 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保持经常沟通。现在向家长推荐以下策略。 应该经常关心孩子们在园里的活动、教学内容和要求,并积极配合。如果孩子看到......

    案例分析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一例挫折教育缺失导致的 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 ***** 身份证号:****************8......

    海事案例论文

    典型海事案例学习与分析有感 班级:航海064班 姓名:杨帮平学号:0611100110 当前,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

    案例法学论文

    关于韩国80年代未破解奇案的研究接触电影少的人可能不太会有这样的感觉,商业片充斥着各大影院的荧幕,粗制滥造的很多,每逢发现或者遇见一部好电影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心灵一次次触......

    英语教学案例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打下良好......

    师德论文及案例

    让师德在岗位上闪光 李寺寨学校:任娟 我是陈店镇李寺寨小学的一名教师,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在任教的18年中,虽然不是桃李满天下,却也经常在街头巷尾能够听到别人亲切的称呼老......

    案例分析论文

    案例分析论文案例陈述 首次发现: 2011年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发现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二(2-乙......

    创业案例论文

    创业案例模板 发布日期: 2012-10-27浏览次数:682作者:来源: 创业典型胡铃心事迹材料 个人简介: 胡铃心,男,福建人,198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07级博士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