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万户、听民声、解难题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5:2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万户、听民声、解难题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万户、听民声、解难题心得体会》。

第一篇:走万户、听民声、解难题心得体会

走万户、听民声、解难题心得体会

2013年1月20日,我乡召开“走万户、听民声、解难题”主题活动动员会,号召全乡干部深入排查民生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做到“四个查清”和“四个了解”,在排查中认真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陈书记要求我们对全乡所有农户进行一次彻底走访排查,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实现农民群众贫困情况查清楚,村居发展基本情况查清楚,惠民政策落实情况查清楚,村组干部作风情况查清楚“四个查清楚”目标。要求全乡党员干部对鳏寡孤独、大病重灾、失去生活能力等群体,开展一次“走访式”慰问,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

我被领导安排到我乡迎湖村走访,我负责是3组和5组,按照领导的要求,我们一组三人本着真心交流、耐心解惑、细心问难、诚心服务的工作要求,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惑于民、施助于民,融洽了干群关系,树立了良好形象,推动了工作落实。回顾这一工作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种锻炼,收获很大,感触很深,下基层,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经过5天的走访交谈,我共走访62户,其中有5户低保户,2户困难户,所有的走访户我们都做了详细的记录,把老百姓的诉求和农民对我县“三个集中”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带给乡党委政府,下面本人就下基层工作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下基层就要带着真情实意去下,才能切实掌握民意。“走万户、听民声、解难题”活动就是了解民意、倾听民声,掌握基层实际情况,从而解民忧、帮民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为完成下基层任务而工作,这样不仅不能听到群众的真实心声和所思所盼,反而还可能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反感。下基层,就是要带眼睛下,认真观察民情;带耳朵下,仔细倾听民声;带脑袋下,认真思考发展思路;带双手下,尽其所能为民办些实事。为认真开展好民情访谈,我们坚持“三进”原则,充分利用群众在家时间开展工作,到群众家中串门,聊天的形式,认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群众、赢得民心;只有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才能了解他们的企盼;也只有深入农村、走近群众,在田间地头、在农家小院、在农民餐桌上和群众贴心交心,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打开群众的心扉,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才能找准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向,明确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才能真正把群众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只有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办实事、谋发展,老百姓就会对我们充满感激、充满信任,就会把我们当亲人。我深深地感受到,老百姓是最可亲、最可敬的人,干部与老百姓有多近,老百姓对干部就有多亲。

二、下基层就要带着务实为民去下,才能真正为民服务。为认真做好“走万户、听民声、解难题”主题活动,我们本着“务实、为民、诚信”的原则,切实驻村开展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一是积累了更多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和方法。认真学习了近年来党的各项有关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乡村一线领导干部学习工作的方式方法,让自己积累了更多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二是增进了和群众的感情。农村群众对我们的善意与热情,以及在我们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时表现出来的感激之情,让我触动非常大,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结识了一批农民朋友,使我对群众的感情更加浓厚。三是增强了工作责任心,以更踏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农村工作无小事,只有多深入到农民家中,实实在在与农民一起开展各项工作,农民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会主动和你商量工作,换句话说,只有以真诚的心去帮助群众,群众就会理解你、支持你。四是触动了为民服务的内在动力。在下村工作期间,我们时时处处都感受到群众想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但我觉得扶贫的重点不是他们需要什么就简单地给什么,而是重在理念上的引导,重在发展路子、发展方向的选择。也就是要把县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使扶贫真正扶到点子上,让困难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五是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由于心灵上与群众密切沟通,真心实意为农服务,所以群众对我们更加信任,有心理话对我们讲,沟通就更方便了,调解一些矛盾纠纷也有了基础,这样非常便于我们开展工作。

三、下基层就要带着转换角色去下,才能真正问计于民。“身”入基层更要“深”入基层,在与农户的面对面交流中,我深深认识到要做好驻村工作,必须做到三个转变:一是工作角色的转变,驻村干部的任务是协助而不是指挥;群众在我们的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里就有多重。在驻村工作中,我们先后走访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养殖大户、老党员和一些贫困户,努力为他们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分内之事,但群众回报给我的是难以言表的感激,远远多于我的付出。我深深感到,老百姓是纯朴的,也是最讲感情的,只要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他们都会铭记在心。通过走访,我多了一份关注民生的责任感。二是工作方式的转变,变对基层工作的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介入,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多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就能打开工作的新局面。下基层就应该沉下身子,真正把群众当作朋友、当成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心、尽心、精心地为群众服务。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生活作风积极投身农村工作,踏踏实实向群众学习,真真切切为群众服务,朴朴素素和群众交流,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来衡量自己、要求自己,从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培养优秀品质,展现良好形象,切实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赖,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才华有施展的舞台,才能使你的能力得到体现。三是工作作风的转变,以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多动嘴、勤跑腿、多融合。转变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驻村开展下基层工作只是一种工作的载体,旨在转变作风、推动工作。尽管驻村工作有期限,但服务三农无期限,要真正扑下身子,切实真正转变作风,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干部作风实实在在的转变,感受到蹲点工作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下基层就要带着有的放矢去下,才能真正与民为朋。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多深入到农民家中,实实在在与农民交流沟通,群众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会理解你、支持你。在这次活动中,通过和群众沟通联系,亲眼见,亲耳听,拉家长里短、解百姓心结。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百姓劳作的艰辛和获取报酬的不易;感受到群众对法律法规知识的欠缺和机关办事程序的不明,才产生了机关单位事难办的错觉。作风不过硬,能力难提升;作风不扎实,工作难推进;作风不深入,事业难兴旺。另一方面我们讲解一些机关单位办事的基本程序,消除群众把办事程序当成机关干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误解。群众的反映也让我们感受到在机关中推行首问责任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我们接待来办事群众时,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浅浅的微笑、一杯淡淡的开水、一时认真的倾听就体现了尊重群众的良好作风。无论是在家庭院落、田间地头、养殖棚圈、还是在温室大棚里,通过和群众的交流沟通,我们深深感觉到了这些年来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感受到了农民群众对党的富民政策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发展的渴望和期盼,也感受到了广大的基层干部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的热情、信心和决心。

此次下基层活动为干部展示才能、提升自己搭建了舞台。心系群众,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心实意为群众提供服务,这样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才能促进各项工作,也只有在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发展与和谐的相互统一,才能更好地为我乡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李明

2013年1月26日

第二篇:走基层听民声解民意专题调研报告

“走基层、听民声、解难题”

专题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为学校、为师生排忧解难,切实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我县教育工作发展,营造和谐稳定育人环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安阳县教体局《关于开展“走基层、听民声、解难题”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我们一行4人于2月14日——15日,深入吕村镇、瓦 店乡等乡镇基层学校开展了“走基层、听民声、解难题”专题活动,与基层师生“零距离”交流,问需于师生,问计于师生,共谋学校和全县教育发展大计。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本次调研,我们深入到了吕村镇二中、吕村镇晁村小学、瓦店乡一中、瓦店集小学等学校。每到一所学校,都听取了校长关于学校安全、教学、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介绍。考察了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总体来说几所学校文化氛围浓厚,各具特色,各有亮点,具有宜人的育人环境。每到一所学校,我们召开了师生代表座谈会,倾听师生呼声,了解师生所盼所需,全面了解学校教育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集师生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的提高献言献策。

1、关于教师教学工作幸福感的调研。吕村镇位于我县

正东,交通便利,但大部分学校位置偏远,像晁村小学已与河北省接壤。瓦店乡位于我县东南部,地理位置也较为偏远。校长和师生普遍认为中小学教师编制较为紧缺,小学包班情况较为普遍,6个班级6-7名教师,特别是1-3年级,基本上都是包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学生事务、完成其它工作等,工作较为繁重,教师感觉很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语文、数学、体育等课程都是一个老师任教,学生没有新鲜感,听听、读读、写写、算算,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枯燥。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学校应多方筹措资金,为班级增设电视机、DVD、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光盘,利用远程教育播放空中课堂等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学方法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知识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究学习知识。教师课前让学生预习,把问题记下来,在观看光盘的过程中,一边看,一边思考,观看结束后,小组探究,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成就感十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也学会了自主探究,乐于合作,即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教师也收获了教学经验,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不断中成长,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何乐而不为呢?

在水冶的各个中小学校中,班班都安装了电视机,DVD

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轻松愉快,提高了教学效率,师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2、关于单元自测题情况调研。通过与教师、学生沟通,反馈信息显示,单元自测题与教材内容存在不同步现象,有的题就是小状元上的原题,有的题偏难,出现偏难题时,大部分教师就把这一单元自测题当作练习题去做,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太清楚,没有真正起到检测的效果。同时印刷质量一般,数学自测题中有的图画不太清楚,学生看不明白,无从下笔。语文自测题中存在个别印刷错误,印刷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从基层教学一线任课教师中选拔省、市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小组,专家小组结合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结合生活实际,出我们自己的单元自测题,形成我们自己的题库。走来自于基层、服务于基层的路线,真正让单元自测题与教材有机结合,与学生实际结合,与生活实际结合,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起到提高教育教学的作用。下学期单元自测题初步设想是,准备让水冶中心学校组织各年级的省、市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小组,负责单元自测题出

题把关工作,专家小组结合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结合生活实际,出我们自己的单元自测题,力争使单元自测题为基层教育教学服务再上一个新台阶。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看到了教育事业的希望和发展潜力,提振了发展信心,找准了问题,理清了全县教育发展思路,为今后制定方案措施,破解学校发展难题,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县教体局开展的“走基层、听民声、解难题”的活动,不仅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使我们明白只有扎根基层,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基层,帮助基层,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好基层,为安阳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篇: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方案

“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

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县委党务工作、反腐败工作暨作风大整顿动员大会的会议精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现结合我委实际,特制定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倾听民声搞调研、凝心聚力解难题、转变方式稳增长、营造氛围促和谐”为具体工作,为大力实施“一三三”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三个桂东”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具体工作

1、倾听民声搞调研。以青山乡彩洞村为重点,用“三进三问三同”的群众工作法,组织委机关干部深入村组、社区、企业与群众当面贴心交流看法,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惠民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群众生产生活状况,找出基层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形成针对性强的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以及本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凝心聚力解难题。每名在职机关党员干部至少联系10户群众、至少定向帮扶1名困难户。党员干部要详细掌握所联系对

1象的具体信息,并发挥自身优势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政策、法律等服务。对所帮扶的困难户,要捐款捐物,提供思路解答疑惑。以春季人口计生集中服务活动的良好契机,开始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倾听民意的步伐,为计生困难家庭送去慰问金。在今后基层人口计生工作开展过程中还要要紧紧抓住当前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研讨解决措施,重点关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当中涉及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信访问题;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大力宣传法律知识,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虚心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耐心与群众沟通。

3、转变方式稳增长。指导基层单位认真贯彻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由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摸清基层发展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寻找发展突破口,把握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项重点,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模式为我县农业增产、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积极争取资金和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技术等支持。

4、营造氛围促和谐。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形势任务、法律法规和惠民利民政策,宣讲中央一号文件、省市县党代会和纤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让党的方针政策家喻户晓。充分利用简报、板报、电视、网络等宣传没接,加强对活动的动态报道。大力宣传下基层、解难题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具体要求

1、更加注重解决突出问题。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和群众基础,做好调查研究,真心实意为基层和群众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帮扶一批群体,破解一批发展难题。

2、更加注重改进工作作风。要沉下身心下基层,全年要在结对农户或联系点至少工作10天、住宿5天以上。要模范遵守各项纪律,厉行节约,不影响基层正常工作,自觉维护机关、干部良好形象。

3、更加注重提升服务群众本领。要结合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有一人学一技”活动,向基层群众学习,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基层科学发展的本领,服务群众的具体思路,解决瓶颈问题的措施办法。

4、更加注重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机关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联建联创制度,支持基层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建设和党员教育培训设施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整顿建设工作。对基层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督查及指导,掌握其承诺、践诺情况,开展针对性点评。

四、组织领导

1、落实责任。成立 “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主题活动方案领导小组,由主任郭旭升任组长,纪检组长郭亚飞、副主任谢兴宇任副组长,其他主要领导为成员。要把此次主题活动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组书记要履行

3“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部署,狠抓任务落实。

2、统筹协调。把主题活动与本单位本部门中心工作和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有序推进。对活动期间解决不了的复杂问题,明确责任,不断跟进,切实做工作不间断、责任不脱钩。对于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到帮扶点和联系点深入调研、寻求对策、总结经验。

3、严格纪律。深入基层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融入群众,杜绝形式主义,切实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沉下身子、虚心学习、廉洁自律、树好形象,不以权谋私、不索要好处。

桂东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二○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4

第四篇:“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

桂阳县乡镇企业局关于开展“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作风建设主题活动方案 局各股室、干部职工:

为认真落实县第使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化和扩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根据省市县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和省市县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我局决定在3月开展“转变作风走基层,倾听民声解难题”作风建设主题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开展以“三联三帮”和千名干部下基层、“五亮五比五创”、“三大抓一加快”及“整顿问责”为主要内容的“正风肃纪一线建工”作风大整顿主题活动,动员各级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在落实“一线工作法”的具体实践中,坚持一线工作“十到”,恪守干部作风“十不”,在主题实践活动中转变作风,听民声、摸实情,办实事、解难题,为落实市委提出的“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和县委提出的“加快追领步伐、建设幸福桂阳”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作风保障。要努力做到“四个注重”:

更加注重解决突出问题。坚持线、乡、村三级联动,组织干部职工深入乡村、社群、企业、项目工地和科研、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民生保障、新农村建设、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办几件好事,解决几个难题。

更加注重改进工作作风。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干部驻村(社区)入户、结对帮扶、接访下乡、乡镇(街道)民情台账等制度,引导机关干部同群众坦诚相见、交心谈心,虚心听取群众建议,增进同群众的思想感情,着力解决“精神不振、政令不畅、纪律不严、工作不实、创新不力、正气不足、伪证不良”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更加注重提升服务群众本领。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引导机关干部向基层学习、拜群众为师、注重组织年轻干部。没有基层经历的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经受锻炼和考验,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服务群众本领。

二、主要任务

(一

第五篇:走基层听民声论文参考材料

今天是新中国第九个记者节。值此佳节之际,我们谨向奋战在新闻战线的同行致以节日的祝贺。

在此,本报八位记者向您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都曾在今年我国发生的历次重大事件以及国际反恐斗争中战斗在第一线,他们与众多的中国记者一样,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和记录者。

正因如此,他们深知,笔下每一个字都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他们深知,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坚持党性原则、恪守社会良知的新闻工作者,在喧嚣中保持冷静,在平淡中保持激情。

党和国家领导人寄语新闻工作者

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毛泽东1948年4月2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

——邓小平1980年1月16日《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江泽民1996年9月26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君子兰

本报记者杨荣(五次中国新闻奖获得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23年前,报社一位老同志来山西指导工作。在我家吃饭时,他看着窗台上含苞待放的君子兰说:“当记者得有激情,但像这花一样火红本色不容易。”

23年后,当我也被称为“老同志”时,才对前辈的话有了真切的感受。记者一出道就很“高”:20多岁年纪,经常交往的人中就有省委书记、省长级的大人物。但这之后,与自己同龄的人逐渐成长,有的成为厅长、局长甚至省委书记、省长,而自己仍是记者。在许多人眼中,我就属于几十年一贯制没出息没进展的记者。但我不这样想。记者既是时代的记录者,又是社会的促进者。用政治家和史学家的眼光审视记录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并将它公之于众,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思考,推动社会健康发展,这是何等伟大的使命!

这样说,倒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很大差距。比如说当好《光明日报》这张党联系知识分子的报纸记者,必须准确无误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照本宣科易,但要把它变成鲜活的、读者喜爱的、有启迪作用的新闻报道就很难,或者说非常难。再比如,欣逢改革开放的好年代,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照猫画虎易,但要准确把握它的历史方位,揭示它的深刻内涵,从而引导人们或扶植它学习它,或防范它,批判地吸收它,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或者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记者应像君子兰,任何时候都不妖不媚,不张不扬,但每时每刻都在汲取历史的养料,追求时代的气息。

走基层 听民声

走向广阔天地 反映民情民意

——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开展“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新华网北京8月18日电(记者黄小希)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闻工作只有扎根基层一线,才能汲取养分,不断发展。

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日前召开视频会议,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响应。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新闻社和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各省区市新闻媒体纷纷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

走基层:“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一位媒体编辑在参加近期的“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后感慨,“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

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期间,全国新闻单位将根据要求建立基层联系点,组织编辑记者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

人民日报要求编委会成员每人确定1个基层联系点,编辑部各部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和各社属报刊等单位确定2—3个基层联系点。

新华社要求各单位选择在当地有突出特色或偏远贫困地区的县、乡、镇、村作为基层联系点,定期组织编辑记者开展蹲点调研活动。

光明日报要求每个部门至少在基层县、乡、村、镇设定5个联系点,包括乡镇、村庄、中小学校、卫生院所、文化馆站、图书馆、敬老院等。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结合对外报道特点,通过“CRI中外记者·中国行”采访报道活动,组织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百姓人家进行采访。

四川省要求全省各新闻单位建立一张报纸、一家电台、一家电视台分别联系一个社区、一家医院、一所学校、一家工厂、一个村庄制度,一个记者联系一个城镇家庭、一户村民、一名民警、一位工人制度。

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人民日报》记者刘晓鹏直言,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

光明日报青年编辑记者 热议“走转改”

2011年08月25日 14:36:42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8月2日至9日,全国“三教办”组织中央新闻单位100名青年编辑记者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参观体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派出焦健、李锦云、冯中豪、安颖、辛忠、张璋6位编辑记者深入到延安市延长、吴起两县的崖头村、左溪村、东源头村、下坡村、铁边城村、下盘石村,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今天,在光明日报社召开的“延安行”青年编辑记者座谈会上,参与“延安行”活动的编辑记者发自内心的讲述深深感染了与会的近百名青年记者编辑。6位编辑记者谈到,延安的发展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退耕还林”使延安北部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35%提高到55%,有的村用上了沼气、太阳能,喝上了自来水,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让人切身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给当地带来的喜人变化。编辑记者们深切感受着延安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传承,感受着老区人民建设美好新家园的精气神。

“延安行”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好的新闻作品是用脚板在基层走出来的,是在群众中间用心体验出来的,是用百姓最朴实的话说出来的。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何东平主持座谈会。他代表“听众”感慨道,“基层的呼唤”对青年编辑记者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也证明目前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极为重要。座谈会推动青年编辑记者更加热情地参与“走转改”。(记者周华通讯员杜悦)

走基层 听民声:苏南农民老陈的“三化”生活

2011年08月27日 19:24:58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南京8月27日电(记者冯诚 郭奔胜 邓华宁)老陈其实并不老,今年不过48岁,半年前有了孙子后,村民们都开始叫他老陈。谈起农村生活,老陈兴致勃勃:“以前大伙争着想跳出‘农门’,现在越来越离不开农村了!”

初秋的苏南农村满眼油绿。25日下午,老陈在自家宽敞的两层楼房里接待记者。老陈叫陈建明,是昆山市千灯镇大唐村二组村民。大唐村二组有105户人家,位于千灯镇南部。一听记者来了解他的收入和生活情况,老陈津津有味地聊起了他的“三化”生活。

生活城市化。老陈掐着指头给记者列举:从家里到农贸市场,步行只要5分钟,到村卫生所看病走路也是5分钟,到幼儿园和小学都在10分钟内,到村口公交车站2分钟。公交车有好几趟,能直通镇里和市里。家家都有有线电视和互联网,村里还有文化活动中心„„

老陈一家5口人,自己做装潢生意,儿子和儿媳都在村办企业上班,老伴在家专职带孙子,一家人一年总收入超过20万元,生活殷实。“我们村的社会保障也和昆山市一样,村民都有‘社保+医保’,有工作的单位给保障,没有工作的村集体给保障。看5000元以上的大病可以报80%。”老陈说。

“这是因为村办企业发展得好,解决了农民社保的大问题。”听老陈说得高兴,村主任张雨元开始插话。

环境田园化。老陈家218平方米的房子周围,种植了不少香樟、玉兰、冬青等观赏植物,这与原先农村房屋四周的灌木丛明显不同。“现在每天晚上吃完饭,我都到房前屋后溜溜,环境好,空气也好!”

老陈说,过去搞乡镇企业缺少规划,几乎村村都有不少小印染、小纺织,环境遭了殃。现在企业进园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好环境又回来了。

社会关系乡情化。“这里的多数农民离开了田地,可是却越来越离不开农村。”老陈感触很深地说,“上个月邻居陈大爷跌了一跤,我立马冲上去把他扶到屋里。下雨了,谁家衣服被子晾在外边没收,就会有邻居帮收起来。村民们熟悉得像一家人,经常会串门唠家常。”他感慨,农村乡里乡亲的关系让人不舍得离开。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很自在。”老陈说。

(走基层 听民声)一位72岁少数民族志愿者的苦与乐

新华网上海8月24日电(记者 张建松)炎炎夏日,72岁的上海阿婆刘瑾没有在家里“孵空调”,而是顶着烈日穿街走巷。作为上海长宁区天山路街道一名少数民族联络员,她经常到街道辖区内的拉面馆、清真饭店、新疆小吃店、清真牛羊肉专卖店等地走访。

熙熙攘攘的天山社区玉屏菜市场内,设置了一个专卖清真牛羊肉的摊位,清清爽爽的小店内,不同部位的牛肉和羊肉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柜台上,不见一只苍蝇飞过,小店墙壁上张贴了清真专卖的授权证书、价格表以及如何鉴别注水牛肉的说明等。

64岁的摊主陶经纬看见刘阿婆走来,赶紧起身热情地打着招呼。“今天的生意怎么样啊?”刘阿婆关心地问道。“不太好呀。现在牛羊肉的价格太高了,天气又热,买的人少,营业额大幅度下降了。”陶师傅摇着一把蒲扇,叹了一口气。

记者注意到,小店价格表上的牛肉后腿已经卖到了33元/斤,前腿30元/斤。“清真专卖的牛羊肉要求高、管理环节多,一般比市场上普通的牛羊肉每斤贵4-5元,不过质量绝对有保证,口感也好得多。”陶师傅介绍说。

9年前,陶经纬刚开始在市场设摊的时候就认识了刘阿婆。“刘老师是一位不折不扣、地地道道的志愿者,热心为少数民族办事,对我要求也很严格。”陶师傅尊敬地说。

刚设摊的时候,陶经纬不太注意小店卫生,刘阿婆三天两头上门督查,有的时候干脆自己动手帮他打扫卫生,久而久之,“逼”着陶经纬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清真专卖摊位每年享有政府补贴,陶经纬刚开始不太熟悉,也是刘阿婆帮助他张罗。

“我自己就是回族人,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正宗的清真食品,感到生活十分方便,为少数民族多做些事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也是我退休后最大的乐趣。”刘阿婆说,“我8岁就来到了上海,上海是我的家,我希望这个城市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都把上海当成家,我自己也要像家人一样关心他们。”

在茅台路51号开了一家新疆小吃店的艾哈买提·阿布力米奇,多年来一直把刘阿婆看成“上海的妈妈”。记者跟随刘阿婆来到小店的时候,这位25岁来自新疆喀什的小伙子正忙前忙后地招呼着客人。小店的生意很好,很多都是回头客。

“如果你们要发什么奖,一定不要发给别人,一定要发给刘妈妈,她真的非常伟大。”艾哈买提对记者说,“她平时非常关心我,帮助我的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

上高中的时候,艾哈买提的父亲因病去世,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跟着叔叔来到上海学做生意。“这些年,我在上海学到了不少知识和经验,尤其喜欢学习语言,除了上海话,还学会说一些日语、英文、土耳其语,因为店里有30%的客人都是外国人。”艾哈买提说。

刘阿婆不仅经常帮助艾哈买提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还十分注意让他融入社区。街道里组织游世博园、少数民族联谊、开斋节等活动,总不忘带着他积极参与。“小伙子聪明好学、很勤快,我像喜欢自己的孩子一样喜欢他,总希望他的生意红火一些,在上海生活得好一些。”刘阿婆说。

如今,刘阿婆所在的天山路街道生活着近千位少数民族居民,街道辖区内有15家拉面馆、2家清真饭店、1家清真食品专卖店和小吃店。而刘阿婆所在的少数民族联络组一共有15名志愿者,年龄最大的已75岁,最小的也有59岁,全部都是退休的少数民族老人。没有活动经费,15位老人每人每月出10元钱。

“做好城市里的少数民族工作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我最担心就是这支志愿者队伍已经青黄不接了。我们的年龄越来越大,刚退休的‘年轻人’不愿加入这支队伍。”刘阿婆说。

世博会以后,上海市政协所做的一份调研表明,目前上海志愿者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尚未成熟。世博志愿者自上而下的启动机制,从社会氛围上加快了志愿精神在中国社会的成长。像刘阿婆这样散落在民间,默默无闻、真心诚意地为他人无偿服务,不求回报,正是真正的志愿精神。

刘阿婆是上海两千多名少数民族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员。走在高楼林立的天山路街头,她对记者说:“你看,现在的天山路是多么繁华,记得我刚结婚搬来的时候,推开窗还能看到农田。安居乐业是我们中国人最大的幸福,在有生之年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些有益的事,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洞庭湖渔民含泪呼吁“救救江豚”

2011年09月02日 11:35:08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长沙9月2日电(记者明星、吴雨)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今年8月以来,水位一路走低,面积日益枯萎。与洞庭湖朝夕相伴的淡水鱼类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由于一些人采用电打、高密围网等“赶尽杀绝”手段滥捕,也日益稀少。当地渔民含泪呼吁,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治理非法捕捞,救救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江豚!

9月1日,记者来到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走访。当地水文站14时显示,城陵矶水位24.22米,比多年同期水位低了3米多,并继续呈下降趋势。水利部岳阳水文资源勘测队副队长刘超告诉记者:“枯水期往往是各种水生生物的灾难期,一些不法分子趁着水位低,拉起电网捕鱼,不少人都曾看到死亡江豚的尸体。”

今年洞庭湖遭遇严重干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豚类研究专家王丁带领的研究团队6月在完成了对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实地考察后也曾发出警告,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江豚数量将可能在未来30年内减少八成以上。

谈起江豚,飘尾渔业队的何大明饱含深情:“20多年前,江豚数量成千上万,现在不足千头,再不救江豚,子孙后代们就看不到江豚了。”

近年来,洞庭湖电捕鱼等非法捕捞行为盛行,对淡水鱼类和江豚的生存构成了严峻的威胁。何大明说:“我们这里起码有二三十条船在用电打鱼。一条繁殖期的鲤鱼,如果有7斤多鱼子,至少可以繁殖10万尾小鱼苗。可是电打鱼后,淡水鱼就失去了繁殖能力,希望渔政部门好好管一管!”

孙孝喜、江科明等其他几个渔业队的专业渔民向记者反映,上世纪80年代,洞庭湖的野生鱼类还有160多种,到现在不足20种了。原来一天可以捕捞上千斤鱼,现在只有几十斤。一些非法捕捞者,不仅布下“迷魂阵”,不留“漏网之鱼”,还将湖底的螺蛳“一网打尽”。螺蛳生态作用很大,不仅净化水质,还是很多鱼的饵料,是生态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何大明给记者播放了一段他前些天寻找江豚的录像。在麻拐石水域,只见一条冬季运芦苇的运输船正用高密围网在湖里“拖”鱼。他告诉记者:“围网大约有12米高、3000米长,这是赶尽杀绝的搞法。江豚被围,只有死路一条。”最让何大明难受的是“君山壕坝”。这种划“水”为坝、“守壕待鱼”的传统捕鱼法,堪称江豚的一道死亡线。

4个小时的寻访,不见一条江豚的踪影。何大明说:“江豚靠肺呼吸,会定时浮出水面换气。从岳阳楼到洞庭湖大桥这片水域,长期有‘一家三口’的江豚活动,却好几天没看到了。说不定已经被电死了。”说到这里,何大明的眼中闪烁着泪花。

为了能让子孙后代还能看见江豚,当地30多个祖祖辈辈在洞庭湖边生活的渔民,日前自发成立“洞庭湖江豚保护协会”,开展义务巡视,散发材料,呼吁人们“救救江豚”!

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韦宝玉告诉记者,洞庭江豚是中国种群数量下降最多、下降速度最快、生存现状最堪忧的野生动物,目前国内还尚无专门的民间组织对江豚进行保护,希望何大明他们的善心和努力,能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走基层 听民声:“麻雀学校”的一天

2011年08月31日 15:24:3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长春8月31日电(记者常亦殊、周万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吉林省靖宇县三道湖镇兴大希望学校副校长蒋思国向记者介绍,这所位于国家级贫困县靖宇县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设有学前班到初中部的10个年段,然而,整个学校仅有学生113人,其中,人数最多的班18人,人数最少的班只有6人,堪称当地“最小的学校”。

30日清晨,一场大雨让三道湖镇兴大希望学校门前的土路变得泥泞不堪。11岁的康德宝带着5岁的妹妹康德云,从10余公里外的向阳村搭车来上学。

康德宝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妈妈给兄妹俩带的饭盒送到门卫室。门卫室更夫老刘帮他们把饭盒放在锅炉上。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没有学生食堂,许多孩子都像康德宝兄妹一样带饭上学。

记者发现,这里每个班级的班牌只写“年级”不写“班级”,询问了学校的团委书记兼大队辅导员崔光辉才知道,这是因为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其中人数最多的是1年级,有学生18人;人数最少的是4年级,仅有学生6人;将于明年参加中考的9年级也只有9人。

“三道湖镇农民有耕地的少,许多家长都出去打工,把孩子也带走了;这里离县城又近,学校条件有限,不少孩子都去县里上学。”崔光辉向记者解释学校人少的原因。

课间操时间,原本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10个年段、113名学生要一起做操。但沙石铺成的操场,此刻因大雨变得满是水洼,孩子们只能在教室里活动。崔光辉介绍,如今的操场已比过去好了很多,最起码多了县城兄弟学校赠送的篮球架、排球网,让孩子们除了踢毽、跳皮筋,也能玩玩篮球、排球;最起码多了新铺的甬道,让去上旱厕的孩子们不会把脚弄脏。

校长苏华宇告诉记者,目前,地方财政向学校划拨经费是根据学生人数计算,这意味着学生越少,学校的经费越少。“我们每个月得到的经费是4100元,年底还有一笔转移支付2万多元。”

因为经费少,让学校时常“捉襟见肘”。“水费、电费、锅炉费„„学校虽小,但处处要花钱,好在现在过冬取暖的煤有县里管,要不学校早就办不下去了。”苏华宇说。

“麻雀学校”的实验室、图书室已成危房。崔光辉说:“现在最难上的就是实验课,实验室用不了,我们只能挑一些便于操作的实验在教室做。”

苏华宇告诉记者,自己曾在县教育局工作过9年,原以为对农村教育了解,但半年前来到这里担任校长,才深切感受到农村学校的艰辛。

尽管如此,“麻雀学校”的42名老师还在不断努力,让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变得好些。崔光辉指着操场两侧的小树告诉记者:“这些树苗是校长带我们栽的。”为了省钱,校园里所有需要人力的地方,如今都靠老师自己动手。

转眼,午饭时间到了。由于学校没有食堂,午饭只能靠孩子们自己解决。一些家近的孩子回家吃,而更多的孩子则在教室吃从家带的饭或是零食。

在一旁的二年级教室,8个孩子围坐一圈吃饭。他们大多吃的是面包、干脆面和香肠。崔光辉告诉记者,这个班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一般跟爷爷奶奶生活,老人没精力做饭,通常给孩子们几元钱,让他们买零食解决午饭。“如果学校有食堂,也许孩子们能吃得营养些。”崔光辉说。

在今年中考中,这所学校的升学率达到100%,7名九年级学生全部考上靖宇县唯一的高中靖宇一中,其中一人还考入全县前10名。这样的好成绩,让“麻雀学校”名声远播,今年迎来18名新生,创招生人数最多纪录,一些去县里念书的孩子也纷纷回到学校,让老师们的干劲更足了。

崔光辉说,在农村学校工作12年了,从没想过回县城上班,因为这群孩子需要他这样的老师,但这份执著,还需更多人支持。

藏族大妈扎拉:告别“黑帐篷”,住上花园房

2011年08月26日 10:01:43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成都8月26日电(记者海明威、孙阳)四川藏区高原的清晨还微微有些凉意,53岁的藏族大妈扎拉坐在自家藏式“别墅”的花园里享受着暖阳的轻抚。

扎拉是一位牧民,她目前居住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邛溪镇热坤村的一处“牧民定居点”里。远远地走近这处定居点,蓝天白云下一幢幢藏式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装着太阳能热水器。宽敞的院落里绿草如茵,开满了格桑花„„

扎拉大妈家里共7口人,他们一家是去年搬进这处定居点的。她告诉记者,时下水草丰美,家人都去远牧点放牧了,留下了身体不太好的她看家。

邛溪镇党委书记尼美多吉介绍说,四川省目前实施的藏区牧民定居行动和帐篷新生活行动是有机结合的:即每年5月到10月气候温暖,牧民们去自家的远牧点放牧,入住政府提供的新式帐篷。从11月到来年4月,由于大雪封山,水草枯萎,他们会回到定居点,暖暖和和地一家团聚。

扎拉说,在过去,她家和其他牧民们一样,常年在外游牧,都是居住在传统的黑帐篷或土坯房,常年日晒雨淋,“天当屋顶地当床”。她未曾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对于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扎拉大妈的家有浓郁的藏式建筑特色,外墙上画着寓意吉祥的八宝图。屋外是个面积不小的院落,一角摆放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卫星接收器。家里共有6个房间,客厅四周摆放着漂亮的藏式沙发,地上是藏式木板,干净整洁。客厅中央是取暖用的火炉,长长的排烟管直通室外。她家还另有一栋城里十分流行的“阳光房”。尼美多吉告诉记者,这是专门用来接待游客的。

“现在我的房子阳光很好,也干净、漂亮。还有太阳能洗澡器、电话、电灯和净化水都牵到家门口,连路灯也有了。没有想过能住这么好的房子。”扎拉说。

走出扎拉大妈的家,顺着村里的小路一直往前走,右侧出现一个篮球场,场边安放有各种健身器材。尼美多吉告诉记者,以后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可以在篮球场上组织游客跳锅庄舞、烤羊肉。他高兴地为我们描述当地的发展大计。热坤村将大力发展旅游业,接待能力预计能达到日均300人左右,全年的旅游收入将超过20万元。

尼美多吉向我们介绍,目前热坤村有217户810人。修建定居点之初,政府为牧民们提供12种由专家设计的户型,每户都在80平方米以上,供大家挑选。每户房屋的建设国家给予2万3千元的补助,同时提供3万元为期一年的无息贷款。购房时,每户藏民只需要出1至2万元,就能拥有自己的房屋。

千百年来,牧民们以逐水草而居,过着“一顶帐篷一口锅、一群牦牛四处游”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从2009年开始,四川省尝试帮助牧民享受到现代公共服务和生活方式,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四川省计划用4年时间投资180亿元,在29个牧区县规划建设1400多个定居点,改善9.9万户、48万未定居和仅有简易固定住所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据四川省政府督查室介绍,截至2010年底,“牧民定居计划”已完成定居房建设6.9万户,占任务总量的69%。2011年底该省计划完成目标任务的90%以上。同时,该省今年还计划安排资金3亿元,为藏族牧民制作发放10万顶新型帐篷,改善10万户、50万游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定居以后,牧民的后续发展是规划着重关注的问题。为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草原生态,牧区各级政府目前正因地制宜,通过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特色产业或者通过产业政策扶持和项目倾斜,有重点地加快定居点配套产业发展、优先发展牧家乐等旅游产业来实现牧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走基层听民声:一位庄稼汉的生意经

2011年09月02日 08:40:09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分享到新华微博

新华网银川9月2日电(记者张钦、任玮)最近,记者在宁夏泾源县冶家村蹲点采访时,一位庄稼汉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他心中的生意经。

“政府扶一把,我就能上马”

六盘山脚下的冶家村曾是西海固诸多贫困山村中的一个,昔日上山砍柴烧火、放牧牛羊、垦荒造田,“靠山吃山”日子越过越穷。借着“高原绿岛”六盘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泾源县政府2007年扶持村民办起了25户“农家乐”,如今每户年均收入已达到五六万元。

冶三成是最先办“农家乐”的村民之一,记者3年前就曾采访过他。再次来到他家时,眼前已是另外一派景象:曾经局促的农家小院变成了宽阔敞亮的二层楼,6张床变成了二楼的10间客房,供客人用餐的狭小客厅变成了一楼10间包厢。

冶三成告诉记者,盖这栋二层楼总共花了80多万元,其中贷款40万元,其他40多万元全是这三四年办农家乐的积累。而最初办农家乐时,靠政府资助几万元他才凑够了钱。

“一把及时的种子,长出一片好麦子。”他这样比喻政府对他的资助。

“有些事,市场可能更灵”

近年来,农村土地“反租倒包”开展规模化经营方兴未艾,事前几乎都靠地方政府担当中间人。而冶三成与邻村群众协商,包来70亩耕地。他向记者感慨:“老百姓心里也有本经哩!自己上门谈比政府出面帮忙说,效果还要好。”

冶三成去年自费到甘肃、陕西考察了一圈,发现苗木种植比办农家乐还要赚钱,自己家只有区区几亩地,便想着租一些地多种些油松、樟子松树苗。

今年初,冶三成如愿以偿从邻村租来70亩地,种上了苗木。他简单估算,按照外地现在的市场行情,两年后一亩能长成30万棵小苗,能收入15万元。

记者问:“租70亩连片地挺难的,政府帮你牵线搭桥了吧?”

“没有!我自己上门谈就谈好哩,也不困难。”冶三成说,他到邻近的白面村逐个登门“谈判”,每亩地按照每年300元的租金包了下来,前后总共花了两天多时间,实际上有时候市场手段也挺灵的。

“100里外大堵车,我们心里也添堵”

富裕起来的冶三成也有自己的烦心事。他说,距离他100多里的一个交通要道经常堵车,连锁反应都影响到村里的农家乐,政府应该管一管。

原来,福银高速公路泾源县六盘山出口至隆德县六盘山隧道一带近几年不时出现大堵车,有时来来往往的大卡车排队好几个小时。社会舆论多次关注,却不见好转。

“堵车了,客人来不了了,做好的饭菜全浪费了,一桌饭好几百块钱,亏损还得我来承担。”对此,冶三成很苦恼。

他告诉记者,现在客人提前订饭,他都会多问一下:“是在县里还是在路上?”“过了堵车的路段了吗?”

“像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政府好好管一管的事情。”他说,据了解,六盘山公路隧道改造工程已启动,隧道修好了、不堵车了,农家乐的生意也就带动起来了。

走基层 听民声:“桃王”面临新挑战

2011年09月02日 17:53:5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分享到新华微博

走基层 听民声:“桃王”面临新挑战

新华网济南9月2日电(记者 徐金鹏、丁锡国)在“中国佛桃之乡”山东省肥城市,新城街道东尚里村村民李湘志因为种的桃子个大,已经蝉联两届“桃王”。但他今年的卫冕之路却显得异常艰难,因为今年的评选新规侧重于桃子的含糖量和口感,桃子光外表漂亮还不行。

肥城桃是我国著名的名优特果品,果大、肉嫩、汁多、美观,被誉为“群桃之冠”,已有1700多年栽培史。

李湘志参加“桃王”评选的制胜法宝就是桃子的个头大。前年他当选“桃王”的桃子重680多克,去年又以711克的重量成功卫冕。

李湘志的桃园在一座山前的坡地上。走进桃园,一阵阵肥城佛桃香气扑鼻。停步在一株粗壮的桃树前,李湘志介绍道:“两届‘桃王’,都是这棵树上结的。它可真给我长脸了,这两年的大年三十我都给它放鞭炮。”

肥城市林业局果树站站长刘士勇从兜里掏出测糖仪,连续切开两个佛桃,糖分马上出来了:一个11%,一个12%。刘士勇告诉李湘志:“今年的评选标准,你知道,不叫‘桃王’了,叫优质果评选,光个头大不行,糖分达不到16%的,一概不能参选,这叫‘一票否决’。”

肥城有10多万亩桃园,从2007年开始每年评选一届“桃王”,个头最大的当选。为此,一些桃农拼命给桃树施化肥。如此一来,桃子的糖分下降,口感变差了。

今年52岁的李湘志承认,现在的佛桃口味不如以前了。他伸出右手,用拇指和食指一张一合地比划着说:“小时候吃的桃,能黏手。”去年,他获奖的桃含糖量只有12%。

肥城桃品质下降,也有自然原因。肥城桃娇贵,风吹不行、雨淋不行。风吹容易落果,雨水多了,糖分就上不去。所以,肥城把保护、提升肥城桃品质的重点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是引导桃农科学施肥用药,二是建遮雨棚、铺地膜,避雨排水。

李湘志给桃园施肥用药都很讲究,治虫子都是他和妻子用棉花蘸着药水,一个虫洞一个虫洞地去堵,但和周边一些桃农相比,他的设施建设还没有跟上。眼下正是桃子上糖分最关键的时候,偏偏赶上雨水多,建了雨棚的人家,桃园里干干的,香气明显浓郁得多,而他的桃园里,还是湿漉漉的。不用一个星期,全市的优质桃评选就要开始了,到时候他的桃子含糖量能不能达标,就成了问号。眼下,他指望的正是阳光够劲的好天气。

李湘志面临的新挑战,也是肥城桃产业必须解决的大课题。“桃子光好看不行,关键还得好吃。‘桃王’评选标准之变,折射的正是农产品生产观念的变化。不能砸了肥城桃1000多年的好牌子。”刘士勇说。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会召开 刘云山出席并讲话

2011年08月09日 18:19:36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分享到新华微博

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今天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新闻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刘云山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

刘云山强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下功夫见成效,自觉贯彻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落实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根本任务。要在把握基本国情、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上下功夫见成效,进一步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要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见成效,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刘云山指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改进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媒体格局的变化、队伍结构的实际、业务工作的需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广泛吸引编辑记者参与。要建立完善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机制,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主持会议,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同志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主持人代表在会上发言。中央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负责同志,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出席会议。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以及省直主要新闻单位负责同志、编辑记者代表在各分会场参加会议。

刘云山:在走进基层中提高新闻工作服务群众的水平

2011年03月03日 09:03:15 来源: 《党建》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在走进基层中提高新闻工作服务群众的水平

刘云山

春节期间,新闻战线按照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新春走基层”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走边疆、进哨所,访老区、赴灾区,到厂矿、进农家,把镜头话筒对准普通群众、聚焦平凡人物,记录城乡基层的可喜变化,展示各族人民的崭新风貌,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愿望,集中推出了一批来自一线、鲜活生动的报道,引起广泛共鸣,受到普遍欢迎。“新春走基层”活动是新闻战线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三贴近”、推进改进创新的生动实践,是锤炼队伍、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的有益尝试。这次集中采访活动时间不长,但很有意义、很有收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第一,走进基层,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央精神,把党和政府声音送到千家万户。中央政策是对基层实践的深刻总结,基层是落实中央政策的终端。在这次集中采访活动中,新闻工作者亲眼目睹了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切身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中央决策的衷心拥护,直接听到了基层对完善各方面政策措施的期盼愿望。“新春走基层”的实践再次启示我们,越是到了基层,越能认清基本国情,了解改革建设实践,越能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找准新闻宣传的着力点。只有深入了解基层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央政策、宣传贯彻中央政策。做好新闻宣传,必须吃透“两头”、找准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的结合点,大力宣传中央重视、基层欢迎的惠民举措,宣传体现党和国家进步、反映基层群众风貌的先进典型,充分展示中央决策部署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利益,更好地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第二,走进基层,才能在火热生活中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基层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广阔天地。参加采访的新闻工作者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深入到最艰苦的地方,接触到最基层的群众,做到了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许多同志谈到,到了汶川、玉树、舟曲等灾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到了边疆民族地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具体内涵;到了贫困家庭、困难群体中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普通群众的真情实感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新春走基层”的实践再次启示我们,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源在群众,要真正了解社情民意,走进基层、深入基层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途径。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采访写作手段多么先进便利,都代替不了亲身感知和直接体验。正如有同志讲的,只有到了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只有接“地气”,才可冒“热气”,写出的报道才会有灵气有生气。新闻工作者应当进一步发扬“靠双脚跑新闻”的精神,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在生动的实践中体察伟大时代的变迁,在坚实的土地上接通新闻事业的“地气”。

第三,走进基层,才能挖到鲜活生动的报道素材,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新闻界有一句老话叫“抓活鱼”,说的就是要到基层到现场,拿到第一手新鲜、独到的素材,写出生动活泼的作品。那些产生广泛影响、深受群众喜爱的新闻佳作,大都是来自一线、源于群众的作品,大都是深深扎根实践、潜心体察生活的结晶。今年春节期间,新闻的故事性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提高了,新闻宣传面貌为之一新。“新春走基层”的实践再次启示我们,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有了思想的火花,有了写不完的故事。“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下基层不行,下了基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也不行,只有到了深水区,才能抓到“活鱼”、“大鱼”。新闻工作者应当走出高楼大厦、走出书斋会场,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生活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第四,走进基层,才能掌握和运用群众语言,培育清新朴实的文风。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我们讲改进文风,就是要深入到群众之中,学习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遣词造句、苦思冥想,语言就会干瘪枯燥,新闻报道就会索然无味。“新春走基层”的实践再次启示我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改进文风、转变作风的根本途径。在田间地头采访,才会采出清新朴实的文风,同百姓“唠嗑”,才能说出“家常话”、抒发百姓情。唯有深入才生动,真切朴实最感人。我们要充分认识改进文风转变作风对新闻工作的重要意义,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把深入基层作为必修课,把学习运用群众语言作为基本功,变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活泼,说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多一些短话、新话、实话,少一些大话、空话、套话,拉近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第五,走进基层,才能找准自身位置,更好地实现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尊重群众、心系群众,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永远是新闻工作者不断进步、实现价值的不变法则。一位作家曾谈到,当作家要搞清楚“我是谁”,找准自己的位置,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很有道理,新闻工作其实也是这样。我们新闻工作者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党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是人民群众的学生,不可做“无冕之王”,不能凌驾于百姓之上。“新春走基层”的实践再次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越是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越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越能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越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心忧百姓品自高”。无论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虚心求教群众、真情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用真心、动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意见、表达群众意愿,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在服务群众中实现自身价值。

总结“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说到底这是一个贯彻群众路线的问题,是一个坚持唯物史观的问题,是要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要说启示,这应当是最大的启示。新闻战线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深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在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强化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说群众想说的话,办群众欢迎的事,使新闻宣传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在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准确把握群众的关注点,无论是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还是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公信力。要在新闻队伍建设中充分体现群众路线,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更加自觉主动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新春走基层”活动即将告一段落,但走基层、下基层、进基层应当成为新闻宣传的一种理念、成为新闻工作的一种常态。新闻在路上,记者是行者,也应该永远在走基层的路上。要完善激励机制,在业务考核、业绩评价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更多编辑记者走基层、下基层。要完善新闻宣传效果测评体系,通过社会调查、受众反馈等多种办法,科学量化评价指标,推动新闻宣传改进创新。要把下基层作为锤炼队伍的重要载体,着力提高综合素养、增强工作本领,为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保证。今年新闻宣传任务很重、责任很重,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把“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贯穿到今后新闻宣传工作之中,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精心组织好各项重大主题、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为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1年2月22日在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走基层 听民声)大山深处的留守老人:希望儿子早点回家

新华网西宁9月3日电(记者 徐博、张宏祥)烈日当头,72岁的李长梅正在割除晒死的小麦。她的老伴——73岁的宋万邦干得有些累了,点上旱烟坐在一旁休息。

几年来,老两口都是要靠种地养活自己。2005年,看到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他们的独子宋继章也决心到外面闯一闯,赚钱娶个媳妇回来,可这一走就再没回来。如今,见儿子一面已经成为老两口的奢望。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田家寨镇甘家村地处黄土高原边缘,这里的村民世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受旱情影响,今年甘家村2700亩耕地大幅减产,部分菜籽、小麦甚至绝收。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村里由80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300多人。离开的大多数进入城市成为打工者,他们之中有一部分再也没有回来。宋继章是否就成为其中的一员?

村里人曾经帮忙找过宋老汉的儿子,一位亲戚说在新疆见过宋继章后就再未联系。

7年来,两位老人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家里本来有20来亩地,儿子不在身边,我们两个老人家也干不了那么多,每年也就能种个七八亩。”宋万邦老人抖了抖烟袋说。老两口一心经营着家中的8亩地。地里收成有好有坏,好的时候能折合2000多元,差的时候还不到1000元。今年种的8亩地中,有一半小麦已经被晒死,大豆几近绝收。

“家里还有去年剩下的两袋面,我们两个人也吃得不多,今年地里要是收不上粮食,我就把家里养的鸡卖了。”李长梅老人告诉记者,除了种地,她还在自家院里养了10来只鸡,而她必须要走到30公里外的镇上才能卖掉这些鸡。

“我老哥这两口子这么大的岁数享不了福,儿子还不在身边,命太苦了。”村主任宋耀邦告诉记者。宋耀邦是宋万邦的堂弟,宋万邦家中困难的时候,宋耀邦便会给两位老人送去面粉接济。

馍馍开水,这是两位老人简单的晚饭,3天前烙的饼子刚吃了一半。偶尔,李长梅老人会炒个辣椒、青菜的给老伴和自己改善改善生活,而多数时候,家里的一日三餐就是烙饼。

晚饭过后,老两口像往常一样来到村口的那片杨树林,宋万邦老人又给自己点上旱烟,老伴静静地坐在一旁,两人默默地向山外望着。

此刻,落日的余晖穿过杨树林子零星地洒落在两位老人身上,两位老人这辈子最远只到过60公里外的省城西宁,离开甘家山,是甘家村几辈人的愿望。

据记者了解,这样的情况在青海省的一些农村并不少见。宋万邦和李长梅听说村子就要整体搬迁了,到时能住上楼房,生活也会好起来。老两口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那样儿子可能就回家了。

新华网评:走基层,下得去还需抓得“活鱼”归

2011年09月02日 07:59:51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李炳孝

当前,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此举是新闻战线“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实际行动,值得肯定和赞扬。

要求“笔杆子”们走下去,自然不是下去吃喝玩乐、游山玩水、休闲度假。而是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反映老百姓的酸甜苦辣、研究基层的新变化。

客观的讲,现在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记者朋友们的采编装备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有“长枪短炮”,还有手机、电脑,可以用QQ、电子邮箱收发文稿等;而且基层的交通条件、吃住条件也好了很多。

当前,一些新闻记者满足于电话采访、邮箱约稿,让采访对象提供新闻通稿交差了事,“秀才不出门,同样报道天下事”;有的虽然也下到了基层,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看的是先进单位,听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采写出来的稿件“千篇一律”,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赵永平在《让报道散发更多泥土芳香》一文中举过一个例子,说他们不久前在周刊上刊登的原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的《住村笔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就是因为文章以生动细节反映了当下农村的真实状况,抓了“活鱼”。这个事例说明,要让自己的新闻报道有人看、受欢迎,新闻战线的同志就要怀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仅“身”入基层,而且要能够“眼”入基层、“心”入基层。

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新闻战线的同志下得去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用群众的视角去观察问题、用群众的语言去描述生活,才能够换得清新文风扑面来,让自己的笔下多一些泥土的芬芳、多一些充满生命力的“活鱼”。

新闻记者走基层,能不能抓得几条“活鱼”回来,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能耐。

新华时评:到新闻工作的源头汲取养分

2011年08月10日 20:01:32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分享到新华微博

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 题:到新闻工作的源头汲取养分

记者王甘武

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那里有鲜活的实践,是新闻事业生长的沃土。中宣部等五部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部署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进一步落实新闻报道“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新闻工作是上情下达的桥梁、下情上达的通道,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从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到多次组织记者到基层采访实践,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实践中,增长了才干,磨砺了作风,发表了一大批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的新闻佳作,推动了实际工作开展,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广大群众广泛好评。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阔。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本在实践。唯有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海,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新闻工作者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力作,新闻事业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接地气不光是要脚踏基层土地,更是要走到群众之中,在膝促膝的沟通中体察民情,在心贴心的交流中了解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新闻工作成为党和政府的好帮手,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有什么样的作风和文风,就有什么样的新闻宣传效果。深入基层,不仅是采访的现实需要,更是锻炼好作风、形成好文风的根本途径。只有真诚地走进基层这个大课堂,在采访中吃苦流汗,方能体会人民群众的艰辛勤劳,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培养自身坚强意志,锻造扎实工作作风;只有在深入实际的调研中捕捉活鱼,才能摆脱空洞抽象的概念,写出散发泥土芳香、饱含质朴情感的鲜活细节,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关乎新闻宣传工作的性质宗旨,关乎新闻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党的新闻工作归根结底也是群众工作。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拜人民为师,向群众求教,以深入基层的新闻实践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履行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始终把党的事业与人民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始终从生产生活一线汲取丰富的养料,新闻宣传工作就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面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契机,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新闻宣传工作就一定能更好地履行时代赋予的职责,发挥好凝聚人心、团结鼓劲的作用,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新闻传播队伍进入重新洗牌时代

2011年07月05日 10:41:09 来源: 人民网-传媒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最近一个时期,就我个人所接触或认识的范围内,新闻传播同行们的站位状态,正在频繁地、普遍地发生剧烈变化。这种全行业的从业人员大调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过一次,那时文革刚结束,新闻单位扩充队伍,全国各地媒体都大批招聘新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又出现一次新陈代谢,而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为代表的聘用制开始引发新闻工作者全国大范围的流动;2000年前后又出现一次,伴生的是体制外报刊的出现,传媒职业经理人与打工记者应运而生。眼下的这次,可以说是中国大陆新闻队伍重新洗牌的第四次浪潮。

新闻界风云人物斗转星移

回顾与总结这十几年中国新闻界的风云人物,真可谓是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体制内的新闻界风云人物,范敬宜先生显然可以作为代表,他的过早辞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其后不久,工人日报原社长李冀先生的病逝,也让同行感慨不已。两位老报人虽是两种风格、两种背景,但本质上李冀先生与范敬宜先生是志同道合的报人,他们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旗鼓相当。

九十年代以后活跃在报界的那些赫赫有名的领军人物,现在基本上都已经退隐江湖。只有范以锦等少数前辈,依然宝刀不老,但是,身份已经不再是新闻单位的老总,而是新闻院校的专家。

在杂志界,刘东华辞职离开了《中国企业家》,胡舒立则离开了《财经》——以往这些重量级的人物,又正当干事业的壮年,离开一家报刊后马上会在另一家报刊呼风唤雨。但现在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即便是明星传媒人,重新返场也不容易重现当年的辉煌。

老一辈名记者基本已封笔

按道理讲,记者在不在职,都可以用自己手里的笔从事新闻报道。即使是不再作为工作任务而报道写作,也不会停下笔来;成名成家的记者,更是没理由放下手里的笔。老一辈名记者的封笔,是一种评价体系的必然结果。在世的老一辈名记者没有声音,没有作为,这种现象耐人寻味。

解放前的名记者,如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王芸生、陶菊隐、顾执中、徐铸成等等,即使新入行的没听说过他们的名字,只要读读他们的文章与书籍,就会佩服得五体投地,道一句“名下无虚士”。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名记者,虽然在同辈同行中名气很大,不过,新入行的不读他们的文章与书还好,真的读了会感觉莫明其妙:就靠写一些应景的速朽的豆腐块、千字文,或者编撰一些假大空的长稿子,文字写作技术含量低、文化含量与思想含量更低,居然会有那么大名气、那么高地位!

有一个检验名记者名气含金量的简易方法,那就是:文章结集成书,在市场上是否能卖得动、有人读。有些民国老报人的书也许并不畅销,但是对专业读者来说,却是很难得的好书,如《许君远文集》。再如张季鸾,近来两家出版社分别来找我约《季鸾文存》的书稿,就说明民国报界领袖的号召力仍然很大。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名记者,我一时想不出,谁的新闻作品结集出版后可以被出版社列入本版书来对待。资深报刊人相继退休

近来相继收到多位同行师友退休的消息,如李克夫先生、范瑞先先生、吕怡然先生、汪朗先生,推算一下,他们几乎都是1966年至1968年中学“老三届”与1977年恢复高考上了大学的“新三届”,也就是三十年前三十岁左右,正是干事业的好年纪。宋词有句:“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精英。”时光如梭,上世纪八十年代意气风发的报界青年才俊,现在确实到了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限。

这一代报刊人,据我的了解,大都没有充分施展出全部才能,虽然上述几位兄长都有至少大报部门主任以上的职务,有两位还是厅局级,都在新闻专业上做出了很多贡献,可是和他们的实力与潜力相比,留下的业绩并不算多。说他们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施展,这主要是因为环境原因。如李克夫先生就曾多年投置闲散,尽管也参与创办了《开放日报》《现代市场经济周刊》等等,但是,可以想见,如果一切正常的话,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伊始就由他担任《新闻战线》总编,应该能对全国的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研究有更切实的推动与促进。

可能是命中注定,老三届与新三届,遭受了几乎所有的磨难: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计划生育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大桩。比较起来,这一代人被浪费的时间最多、所受精神折磨最大、付出代价最沉重、同龄人中成才率最低——这就尤其凸显了这代人中的佼佼者是何等难得。

改制转企引发大量人员流动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发布的新闻宣告,在未来几年,中国的报刊数量将大幅度减少。这一政策信息,与报刊、出版社改制转企是相一致的,都明确地透露出利空行情。事实上,各地处在改制转企范围的报刊,最近一个时期都出现了人员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走马灯一样的流动。很明显的现象是,此次流动几乎没有出现新闻界历次改革那样的能人出山的现象,也就决定了不可能有当年晚报热、都市报热、财经报热带来的体制内人才自告奋勇,接手报刊、出版社创业的情况。正相反,这次是由改制转企范围内的报刊负责人向上级主管主办单位体制内岗位的流动。这种反向的流动,当然不会创造什么效益,而只是一种安置。

改制转企的报刊出版社,至今普遍都没有引进新的管理人才。这一状况反映出政策的缺失与不科学,使得国有资产沦入无人负责的状态。柳斌杰署长多次指出,报刊、出版社的亏损面很大,有一多半报刊是经营不善的。这些经营不善的报刊、出版社,在改制转企之后,就像破烂的漏船,未经修补,也不换船老大,就被直接从船队里赶出去,从此不再受接济照管,其命运显然只有一个可能:沉掉。之所以现任的船老大还肯接着干,说穿了没别的,是上边给了政策,有所谓的改制配套资金,可以足吃足喝过几年。而且,正如同国企改制一样,出资人的缺席,导致国有资产被管理者巧取豪夺,船破还有三千钉!再穷的小庙,也能富一个方丈。

除国有资产的流失之外,还有改制报刊、出版社的普通员工,他们就像破船上的水手船员们,是最可怜的,他们的待遇得不到提高,却被剥夺了编制保障,他们分享不了改制后的财富,但是在沉船时却不得不殉葬。

新一代精英选择了改行

年轻人越来越务实,也越来越缺少耐心。体现在新闻业,就是不再能吸引出类拔萃的青年投身事业。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新闻单位经过了前些年的泡沫经济,已经恢复到清水衙门的收入水平,这就更让离去的年轻同行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放弃。

几年前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工作的资深编辑王燕枫选择了改行,进入了航空业,当时给我震动很大。她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科班毕业的,按说从事的又是特别对口的专业,怎么就会决然离开呢?现在回过头来看,就不得不佩服她的先见之明。

前不久,另一位年轻朋友王晓桥也从中国经济网辞职,去了德国留学,专业是他的老本行金属材料——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他进入传媒业其实是改行,显然,几年的传媒生涯,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他,他宁愿再去和金属材料打交道。

必须正视一个现实,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年,已经不再选择新闻传播作为第一志愿的职业。相当一些已经入行的年轻人,竞相改行,对新闻专业用脚投出了自己的一票。

新闻传播专业工作的特点是门槛相对较低,易会难精,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才能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略加训练,都可胜任一般的编采工作。但是,新闻工作者还有一个角色与使命,是社会时代最前沿的瞭望者与预言者,甚至还是思想者与引导者,所以,真正要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又非优秀的人才不可。在大众传播市场化、世俗化、功利化的现实中,新闻工作者的精英意识淡漠了,这是行业的不幸。中国没有世界上广泛被尊重与承认的大报大刊,真正的原因是缺少世界一流的新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年精英不再选择新闻工作作为值得奋斗的事业,甚至从新闻单位改行,恰恰意味着中国报刊的质量与前景堪忧。■(作者系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华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经济日报新闻研究部副主任)

把新闻工作的坐标定在基层

2011年08月26日 09:05:15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召开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基层是新闻工作的源泉所在,广大新闻工作者走进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才能发挥出新闻事业的最大价值。

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从延安窑洞里的广播电台,到西柏坡民居中的报纸编辑部,再到深入工厂农村的大批通讯员队伍,一代又一代党的新闻工作者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采写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播发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报道。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当代信息流通越来越快,交流的时空障碍也被一一打破,媒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网络化信息化对媒体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群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把新闻工作的坐标定在基层,采写大量真实可信的新闻,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深入基层才能把握基本国情。国情在哪里?它不在文件里,不在讲话中,只在普通群众那里。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的观点意见是真正的国情,是影响党的方针政策制定方向的关键因素。新闻经常到群众中间走走,经常到基层一线采访,虽然个人感受到的是小范围情况,但这样的信息多了,就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真实情况。

深入基层才能确定职业坐标。脱离群众的危险在新闻宣传领域也是存在的。我们的一些编辑,习惯于眼睛盯着“上面”,忽视人民群众这一新闻报道的最大主角,工作游离于群众之外,说话凌驾于群众之上,这样采写的新闻报道难免空洞乏味,不仅群众不满意,“上面”也不会喜欢。只有经常走进基层,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确立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坐标,才能避免犯脱离群众的错误。

深入基层才能增强服务能力。新闻媒体承载着信息上传下达的重要职能,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触角,是人民心愿呼声的传声筒。新闻把坐标定在基层,听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吸收最大范围人民群众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作用。

今年春节期间,新闻战线按照统一部署,广泛开展了“新春走基层”活动。广大新闻走到群众中间,与群众同吃同住、促膝谈心,写出大量鲜活的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事实证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采访,明确事业坐标,在思想上做到心系群众,在工作上做到“一头汗两腿泥”,就一定能写出真正的好报道,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赞扬。

让百姓唱主角

2011年08月25日 08:57:46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增强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说服力,需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普通百姓登上讲台、担当主角。今年以来,北京市以“党在百姓心中”为主题,深入开展百姓宣讲活动,让普通市民讲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为我们做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让百姓唱主角,从身边看变化。宣传思想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百姓宣讲团的成员全部来自基层一线,来自各行各业,选的都是百姓最了解的身边人,讲的都是百姓最熟悉的身边事。他们看似很普通,却与群众最贴心,他们的事迹看似很平淡,却让群众感觉最亲切,这些身边的变化看似不起眼,却往往能够让群众看明白、看真切。宣传思想工作只有聚焦群众生活点滴,从身边变化中选材取料,才能更好地阐释深刻主题,讲清重大道理,坚定人们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让百姓唱主角,用事实传真情。“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百姓宣讲不是用大道理讲发展,不是仅从宏观谈变化,而是以一个个有血有肉、朴实感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真人、真事、真心话,表达人民群众对党的无限深情。这些故事都源于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提炼而不拔高,赞颂而不夸大,动情而不煽情,如同涓涓细流注入百姓心田,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真实真情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命,只有尊重群众,尊重事实,坚持让群众说话、用事实说话,才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迸发出强大的情感力量,才能站得住、传得远。

让百姓唱主角,以贴近引共鸣。百姓宣讲的主角从群众中产生,与听众身份相近、情感相通。他们宣讲的内容是党为人民办的一件件好事实事,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他们宣讲的语言是“拉家常”似的语言,群众喜欢听、听得懂;他们宣讲的形式是“交流面对面、沟通心贴心”,打破了台上台下的固有界限,使听众有亲近感,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百姓宣讲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多地把镜头对准群众,把版面留给群众,把舞台面向群众,宣传思想工作才能做到群众的心坎儿上,才能让群众听得进、听了信、信了服。(宣言)

让基层意识、群众观点融入新闻工作者的血液

各地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扎实推进

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 全国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扎实推进,各地新闻媒体以多种形式践行“三贴近”原则,广大新闻工作者走进基层,以饱含深情的新闻报道传达民意民愿,回应百姓关切。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把镜头和话筒对准百姓

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新闻单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视频会议后,各地新闻媒体迅速行动起来,大家认为,这一活动可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报道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这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公信力的途径。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白玲说:“当前国家正进入经济大转型、结构大调整的新阶段,新闻事业承担了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任。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把引导社会舆论与通达民意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甘肃省广电总台副台长久喜佳表示,现在新闻报道存在着不鲜活、不生动、概念性、官样化文章多的现象,要通过这一活动,把更多的镜头和话筒对准基层和老百姓,用群众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事。

广西召开全区宣传部长会议提出,各单位要通过扎扎实实地“走”,真正达到“转”和“改”目的,决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注意突出广西特色,真正做到“走”得活、“转”得快、“改”得好。四川、内蒙古等地新闻媒体纷纷制定可行性强的工作方案,以多种形式推进这一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紧密结合媒体实际 创新活动形式内容

活动开展伊始,各地新闻媒体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切实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

首都各新闻单位纷纷建立基层采访联系点,开展蹲点调研和深入采访活动,努力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切实体现在新闻报道当中。北京日报要求老记者进行“错口”体验,新入职编辑记者则要“驻点”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北京电视台计划举办“感恩社会·服务北京”公益新闻行动,让主持人深入到打工子弟当中,与孩子们联欢互动。

陕西省委宣传部前不久在革命老区延安启动了“转作风、改文风——记者在基层”大型主题实践示范活动,首批下基层采访团组织了来自中央驻陕和省市18家新闻媒体的62名编辑记者,通过实地参观采访,体悟如何“用延安精神指导新闻实践,在当前报道中践行社会责任”。山东省记协近日组织省直和各市主要新闻媒体的60多名夜班编辑,深入到青岛、烟台等市的基层企业体验生活。

河南日报推出“走转改”专栏,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专题,反映各地市的新举措新变化,文风力求“短、新、实”。河南商报将这一活动与已有的“创业梦工场”专题结合,开辟“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商报在行动”专题。河南法制报在要闻版开辟活动专栏,鼓励记者走进基层,了解民意,掌握鲜活的新闻素材,写出打动人心的新闻作品。

贵州电视台在《贵州新闻联播》推出多个“行”字号的专栏和系列报道,如“黔边行”、“多彩贵州江河行”、“西部行”等。贵州电视台记者刘敬源说,以“行”为题,强调的正是认真践行“三贴近”,“做职业新闻人,访万千鲜活事”。吉林电视台在《吉林新闻联播》中,积极组织采写体现真善美的系列人物报道。

今年是玉树灾后重建攻坚年,青海日报编委会把玉树灾后重建一线作为基层联系点,分批组织采编人员深入玉树重建一线采访,在灾后重建报道中培育采编人员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从8月9日活动开始至17日,已刊发来自玉树一线的文字稿件14篇、图片12幅。

在福建日报社,第一批走基层的40多名采编人员已经启程,报纸将开辟《基层亲历》《基层面对面》等新栏目,集中展示采编人员深入基层的报道成果。山西日报近日推出专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手记”,通过记者走进厂矿社区、山庄窝铺,深入了解百姓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海南日报强调“到基层一线去开掘新闻的源头活水”,鼓励记者“把视角对准普通阶层,勤跑、勤写、勤思考”。宁夏日报、宁夏广电总台等媒体启动了“生态移民·第一现场”“黄河金岸·第一现场”大型采访活动。

建立完善相关机制 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扎实推进中,各地新闻媒体正在建立完善调查研究、基层联系点、舆情汇集分析、考核评价等制度,把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转变作风、改进文风,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常态、一种工作方式和精神追求。

重庆市委宣传部要求各新闻单位领导干部和采编人员要在农村、厂矿、企业、社区特别是“一圈”、“两翼”地区确定固定联系点,轮流分批深入联系点,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各媒体要开设专题专栏,把镜头版面让给群众,不断刊播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生动鲜活的报道。

河北省的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各新闻单位要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分期分批深入联系点,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撰写“蹲点手记”和调研报告。广泛开展与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结对子、定点帮扶、双向互动等活动,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

江西电视台近期将开展“走基层、看变化”大型采访活动,通过相应机制,要求参与采访的记者深入一线,用镜头记录5年来江西城乡社会发展的新面貌。今年年底前,江西电视台将开展沿鄱阳湖大型采访活动,把直播车开到村子里去,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展。

黑龙江省新闻单位通过建立完善相关机制,组织开展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活动,通过范文学习、群众评议等活动,在新闻报道中大力倡导“短、新、实”的清新文风,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广东省多家新闻单位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常态化。比如,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调整新闻机构内部管理机制,改变数量型的考核方法,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变成新闻队伍的自觉行动。羊城晚报动员一线采编人员深入广州市52个报纸投递站、零售点,了解群众喜欢什么样的题材与文章。

许多地方新闻媒体还作出规定,新入职人员必须有基层联系点驻点经历,把下基层采访情况作为编辑记者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职称评定、提拔使用等方面予以体现,以确保活动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新闻的“源头活水”在哪里

2011年08月24日 09:29:31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分享到新华微博

“源头活水”贵在“清如许”。新闻的“源头”在哪里?不同的新闻观有不同的选择,也决定了其“活水”的清澈度与涵养力。正在全国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用实践对此作出了回答。

新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真实世界的反映。但是,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反映出来的“新闻世界”与“真实世界”是有差异的。当“新闻世界”与“真实世界”总体上重合时,新闻的“源头活水”才是完全清澈透明的,才对社会富有涵养力。这就对新闻实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鲜明的要求。

大千世界,人是主宰,人的活动就应是新闻的源头所在。人民群众既是一切奋斗目标的主体对象,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毫无疑问,新闻就应当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实反映他们的酸甜苦辣,真切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真情体会他们的安危冷暖。新闻人就应当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无距离有感情中,传播民情民意民声。一些新闻作品、文艺作品、影视作品不好看,百姓不感兴趣,就在于远离了人民群众,没有与百姓的脉搏一起跳动,缺少了生动体现百姓心思情感的语言。只聚焦于极少部分人,乐道于个体化的“杯水**”,而让大多数人“被沉默”,大多数人就会用“不看”表态。

植根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只在网络上的虚拟世界遨游,只在冬暖夏凉的高楼大厦中苦思冥想,只在空泛的概念、苍白的道理上进行逻辑推演,思想就有枯竭的危险,思维就会缺乏创新的活力,思考容易出现不切实际的症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一切思考判断的起点,更是新闻的“大地”。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扎根广阔的大地,扎根现实的基层,扎根实际的一线,新闻才会汲取不竭的养分,新闻“大厦”的地基才会牢固。

“对于一个手中只有榔头的人,他所看到的问题都是钉子”,这是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说过的一句名言。不同的人有反映世界、观察事物的不同方法,有的人喜欢用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预设固化的价值标准去观察和反映,就如用一把榔头对现实世界和客观事物一路敲打,必然使“新闻世界”成为“真实世界”的扭曲和变形。只有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对现实世界和客观事物进行理性的观察和反映,“新闻世界”才会呈现“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从实际出发,全面而不片面,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们对现实世界和客观事物所形成的观念看法才是客观中允真实、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才能站得住脚、令人信服。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要让人们了解更多的信息,增长更多的见识,汲取更多的思想养料,从而形成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的社会氛围,凝聚积极进取向上、推动文明进步的合力。我们相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一定可以使广大读者更多地倾听人民呼声,感受伟大时代,获得前进力量。(纪东冲)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2011年08月10日 21:57:15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分享到新华微博

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力量,在走向实践的学习中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标志着新闻战线加强改进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新闻界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近年来,从“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到大规模多层次的国情调研,从田间地头的采访报道到扎实深入的基层考察,深入实际的新闻实践折射新闻工作者的新状态、新面貌,反映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进展、新水平,更启示我们:深入基层实践、转变作风文风,新闻工作才能不断回应时代的新要求、满足群众的新期待。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深入基层,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视野胸襟,回答好“依靠谁”的问题;转变作风,才能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改进文风,才能让新闻生动鲜活、群众喜闻乐见,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如果只是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作风漂浮、文风呆板,只会离生活、离实际、离群众越来越远,不仅达不到传播的效果,更得不到群众的喜爱、信任和支持。

走基层,是转作风、改文风的有效载体、根本途径。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后,有记者感叹:只有到了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听到百姓的心里话。真正“俯下身”,有了对社会、对群众的深切体认,才能更好地转变作风,以敏锐的眼光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也只有真正“弯下腰”,唠嗑中学说家常话,田野里感受百姓情,才能更好地改进文风,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闻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任务越来越重。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之下,要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意愿,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博学深思的理论修养,更要有行万里路、访百家人的实践能力。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工作条件大为改善、采访手段更为先进,更不能忘记深入群众“接地气”的传统,不能丢掉走进基层“抓活鱼”的做法。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的问题。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主体,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新闻宣传就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在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全面贯彻群众路线,才能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公信力。

火热的实践召唤着我们,伟大的时代期待着我们。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平台,广大新闻工作者一定能够抓住改革建设的关节点,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把握服务人民的着力点,以卓有成效的新闻宣传工作,汇聚起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本报评论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工作者要有过硬的好作风

发表时间:2011-08-2来源:光明日报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使我们不禁想起《大众日报》记者陈中华。有人说:“他这个好记者不是‘树’起来的,是自己从庄稼地里‘长’出来的。”朴实的言语,流露出对他工作作风的赞赏、肯定和钦佩。

如果读过陈中华的事迹报道,至少可以从这样一个比喻中想到两个含义。一是指陈中华的外表,因为长年在外采访,他的脸被晒黑了,再加上劳累,所以看上去像农民;二是指陈中华的成就,陈中华是新闻战线的先进典型,他之所以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新闻作品,靠的是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

从陈中华这个“好记者”的点滴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那就是他除了能写一手好文章和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外,还有过硬的工作作风。无论条件如何艰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新闻理想,牢记党报工作者的责任。在基层、在一线,在田间地头、在群众中间,他挥动手中的笔,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记录和反映群众的心声。

42岁那年,陈中华从山东省《作家报》副总编辑的领导岗位重返新闻报道第一线。十几年的岁月中,他没有眷顾名牌服装、轿车接送,没有沉迷山珍海味、休闲娱乐。他跑遍了全省100多个县市区,300多个村镇,写出了100多篇重点、深度报道,用36册采访本写下了120万字的采访笔记。

从领导岗位到一线记者,这样一个角色转换确实很难,毕竟从哪个方面来说都相差太远。但是,陈中华不仅实现了这个转身,而且在新的岗位上,他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在为群众、为党、为社会所创作的文字报道中,一点一滴积累,氤氲升华。

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到底应该有怎样的作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似乎可以找出许许多多词汇,比如敬业、勤奋、能吃苦、不怕累、深入基层、坚定立场、为人民服务、反映群众心声、宣传党的政策、服务社会发展„„然而,归根到底就是一点,那就是心中装着群众,时刻牢记党的新闻工作的使命。

记者不能将自己看成“无冕之王”。少数人自恃“无冕之王”谋私利,搞有偿新闻;少数人自恃“无冕之王”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凡此种种偏颇,根源都在于思想和作风。

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党的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其中并没有太多深奥的道理,就像陈中华一样,需要的只是一种立场、态度、作风,在思想上、工作上坚守和付诸行动。(张俊卿)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工作者应以“假”为戒

发表时间:2011-08-2来源:光明日报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二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新闻界正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基层该不该走,作风要不要转,文风能不能改,这是摆在全体新闻工作者面前十分严肃的问题。

8月13日,广州出版的某报以“记者获悉”为新闻来源,说“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制定并发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7号),不仅根据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对税率表作了修改,还对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进行修订„„”但是,事后证明,这完全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消息。

8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在其网站严正声明:近日有人盗用国家税务总局名义,对外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2011年47号)”并作解读;该文及解读内容在媒体刊登后,严重误导了纳税人。国家税务总局的声明称,该局从未发过该文件及解读稿,此文件及解读稿系伪造;国家税务总局将依法行使追究伪造公文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由国家税务总局的严正声明可以看出,广州某报的消息并无根据,因为国家税务总局“从未发过该文件及解读稿”。那么,“伪造公文者”为什么能够伪造出公文,继而又通过编辑审稿的层层关卡、一路绿灯,把无中生有的消息发表在大众媒介上呢?不仅如此,广州某报的报道一经刊出,竟有更多媒体不经核实盲目转载、转发和转播,扩大了虚假消息的传播覆盖范围。这个事件的出现说明,中国新闻界当前正在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及时。

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呈现多样化格局的条件下,每个媒体的压力都空前增大。这个压力,来自于受众对信息的渴求,来自于相同介质以及不同介质媒体间传送信息速度、吸引受众的竞争。如何满足受众的信息渴求,以什么方式参与媒体间竞争,与新闻工作者的作风和文风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得不牢固,党的新闻工作的立场不坚定,基层就走不下去,作风就难免浮躁,文风就难免花哨。这样,出现某些记者唯恐消息不“雷人”、某些媒体唯恐新闻不耸动的现象就丝毫也不奇怪。

类似盗用国家税务总局名义发布“47号文件”的制造虚假新闻的事情,损害了相关政府机关的权威和形象,污染了新闻界的竞争环境,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信誉。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都应以此为戒,放下身段,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改变飘忽不实的文风。

广大新闻工作者切不可忘记,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新闻工作者要服从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从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广大新闻工作者是否能够胜任这个时代赋予的重任,就取决于他们的立场、作风和文风究竟如何。当前在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得到了新闻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赢得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鸣。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写出真实而鲜活的新闻。实践证明,新闻工作者贴近实际、切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道路,永无止境。

盗用国家税务总局名义发布“47号文件”虽是个别媒体所为,但教训十分深刻,值得全体新闻工作者深刻反思。新闻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创造出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新闻工作业绩。(此系列评论员文章,上一篇是《到基层开辟新天地 向群众学习硬本领》,见8月10日1版)

密切联系群众新闻才有竞争力

——三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最近,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召开会议,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响应,各新闻单位认真落实,并通过完善考评、奖励机制,进一步培育自身的新闻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37种,总印数439.11亿份,出版期刊9851种,总印数达31.53亿册,广播电视节目生动多样,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信息产品。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同时,传媒业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媒体和网络化媒体并存。同时,在信息爆炸、信息不再是稀缺品的时代,公众的注意力日益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受众的市场地位上升,媒体间的竞争压力空前增大。

新的态势下,依靠什么来加强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最终将决定新闻媒体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到基层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人民群众之实践,访人民群众之生活,评人民群众之所思,论人民群众之所想,把媒体办出特色,让媒体吸引“眼球”,抓住读者,这就是一个新闻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

同样是在竞争压力下,个别新闻媒体没有把根基放在基层,对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视而不见,一些虚假浮泛的新闻作品不仅让受众失望,也大大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之所以出现这些不正常现象,竞争压力大只是表面原因,其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些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牢固,党的新闻工作立场不坚定。

其实,无论时代和传播形式怎么变,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能没有变。向人民群众提供真实、公正、及时的报道,永远是媒体的职责所在。贴近群众,作风踏实,文笔朴实,永远是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大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不仅是实现媒体社会职能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走基层,就要在新闻报道中站稳党的新闻工作立场,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强化群众的视角,以此赢得广大群众的欢迎;转作风,就是要坚持冷静客观的报道,让新闻报道真正走近群众、走进现场,赢得群众的信任;改文风,就是要运用群众语言说群众事、传百姓声,赢得群众的亲近。

事实证明,建立在软弱根基上的媒体无法壮大,终将会遭到群众的抛弃。说到底,媒体真正的公信力正是建立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之上的。新闻工作者走到基层,就是拿到了转作风、改文风的钥匙,就是找到了加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正途——这是无数成功记者、成功媒体的昭示。

下载走万户、听民声、解难题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万户、听民声、解难题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