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落差
【材料一】《哈里·波特》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读者,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对敌人无所惧,对困难无所屈,对朋友无所求,本领超常,机智可爱的小魔法师——哈里·波特的形象。但是,一些隐藏于作品中的负面影响也随之暴露无遗:仇恨、暴力、死亡、鬼怪„„
据报道,甘肃兰州前不久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9岁的男孩看过电影《哈里·波特》后,想模仿波特从高楼顶层窗户“飞”向地面,母亲好不容易才拉住儿子,免去了一场大祸。事后其母亲说“孩子看完电影后说他想离开学校研究魔法,我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这件事又不由使我们联想到很多年前,当《少林寺》风靡全国时,就有多少热血“少年”舞枪弄棒,四处习武,幻想自己也能成为一位武艺超群的英雄。
【材料二】作为小说作者有文字创作的自由,作为电影出版商有追求财富的自由,而作为一些小学生,他们缺少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电视中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儿童和青少年平时接触的生活经验,超出他们所接触的时间、空间。因此,电影能使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有所谓“温室效果”,使儿童心智早熟。他们吸收了很多其年龄段不需要的经验,这些零碎的、不加选择就吸收来的内容,很可能是经过夸张、歪曲或浓缩的,并不符合社会现实。儿童尚不能完全区别开现实与虚构,便难免误以为真,形成错觉或先入为主的成见。因此,忽视儿童教育会给社会和儿童带来极大的灾害。
【材料三】鲁迅曾要求尊重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思维、梦想和表达的权利,而今,泛滥的影像文化玷污了儿童的目光,进而使儿童的语言和心灵渐渐丧失了儿童的特征。儿童真正的本能和需求被遮蔽了,儿童的情感和想象无人理睬。童年的流逝加剧了当下社会的势利和世故。童年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显示了一个时代的诗性气质。拥有一个天真无邪、纯洁美丽的童年是生活勇气、信念、信心和激情得以长久持续的保证。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方式、态度和立场的形成,都能在它的童年里面找到依据。一个人只有在童年时期充分地游戏、幻想,才能获得一个健康、成熟的人生。只有技术神话、商业陷阱、明星绯闻的时代,终将是一堆心灵废墟。在这种高技术、低情感的环境中,童年成为一笔不可再生的资源,消耗掉了,就再也无处寻觅。
1、材料一列举了甘肃男孩想模仿波特从高楼“飞”向地面的事例,读完材料二,你对这一现象有什么新的认识?
2、材料三种哪些内容印证了“忽视儿童教育会给社会和儿童带来极大的灾害”?
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文化出版部门和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对待影视文化?
感悟落差
前些年去贵州看黄果树大瀑布,只见滔滔的白水河从数十米高的危崖跌落,凌空翻飞,凭高作浪,倾入莫测的深潭之中,掀起轩然大波,发出震天巨响,又在阳光的照射之下,雾化出色彩缤纷的虹霓。这恢宏的气势,动魄的美景,使我久久地为大瀑布落差创造出来的壮美,赞叹不已。
落差是大自然地壳褶皱形成的一种起伏错落,是水流从河床的横断而或悬崖处倾泻而下的高低差异。地有落差,才会有高岭深谷;水有落差,才会有壮美的瀑布。
落差是一种美丽,有了它,大自然才会如此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要不,满世界都是一马平川的土地,一平如镜的河流,这世界将多么单调乏味,又将减色多少?
人的一生,亦如一道逶迤的山脉,一条波动的河流,自然也会有落差,也会有落差形成的人生风景线。在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高下进退,就是一种落差;作为个体的人,遭逢际遇的前后迥异,也是一种落差。如何认识和处理好这些落差,不但是一门学问,也是对人的素质的一种检验。
生在竞争的时代,你追我赶,谁都希望往高处站,朝前头走。竞争引起有上有下、有起有落的变化。昨天还是勇于开拓的佼佼者,今天可能变成力不从心的落伍者;前些时候还和你有说有笑的同事,如今倒成了对你发号施令的上司。这样的落差变化今天已随处可见,你怎么办?是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还是以平常心调整心态,积蓄力量,投入新一轮的竞争?
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当你从成功的事业中退出来,从权重的位置上退下来,昔日的门前车马喧闹,变成了如今的门庭冷落,这又是一种落差。面对这种落差,你又如何处理?是黯然神伤,蔫蔫萎顿,还是心胸豁达,处之泰然?
人与人之间的落差无法削平,个人际遇的落差也难以避免,面对落差能找到平衡,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也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冷静下来想一想,自然界有小落差就有小风景,有大落差就有大风景,人不也是一样吗?小进小退为小境界,大起大落为大境界,落差的大小最能反映出人生的曲折经历,跌宕风姿,在人生旅途上艰苦跋涉,即使你最后穷愁潦倒,不名一文,但回过头去看看一生大的落差,岂不也像欣赏一道壮美的风景,一个动听的故事?虽然其间不免有一点苦涩,无论如何,总比无波无澜、止水一潭的人更有滋味。
再说,落差也是一种气势,一种力量。上有高瀑,下必有深潭。落差越大,积蓄的力量也越雄厚。只要你能振作,能奋发就越有进击力量。你看黄果树瀑布落下深潭之后,水流积之越深越厚,继续一往无前,又形成了下游的多级瀑布。由此可见,只要正视落差,同样可以大展鸿图,再创辉煌。
月有盈亏,人有起落。世事洞明皆学问,一个人创造辉煌之后,同时要考虑再创辉煌,但同时也要做好黯淡下去的心理准备,这也许就是对待落差的学问吧?
1、从全文看“落差”具有哪几个方面的含义?
2、如何理解“面对落差能找到平衡,是一种修养,一种气度,也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3、人生落差有着怎样的意义?
4、作者说“落差是一种气势,一种力量”,你的人生中有这样的感受吗?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1、青少年模仿影视剧中的不良行为是因为他们心智不成熟,缺少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
2、童年的流逝加剧了当下社会的势利与世故;使人缺乏长久持续生活的勇气、信念、信心和激情。
3、文化部门应少生产仇恨、暴力、死亡、鬼怪等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的作品,尊重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思维、梦想和表达的权利,多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作品。青少年也要加强自己正确辨别是非能力的锻炼。
1、(1)落差是大自然的一种起伏错落和高低差异。(2)落差是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高下进退。(3)落差是个体中人遭逢际遇的前后迥异。
2、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平常心调整心态,积蓄力量,投入新一轮的竞争,这是一种修养:对待个人际遇落差,心胸豁达,处之泰然,这是一种气度和人生的大智慧。
3、(1)人生落差使人生曲折多姿,更有滋味。(2)正视落差,可以使人大展宏图,再创辉煌。
第二篇:落差作文700字
落差作文700字
落差作文700字—在枝头凋零的花瓣,因为与地面之间的落差而翩翩起舞;在瀑布口积蓄的水流,因为落差而一泻千里;屋檐上的一滴滴水,因为落差,才能滴落穿石;距离我们千万里的星空,因为与我们的落差,让我们感到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丽„„落差,总是能带来力量,带来美丽,带来收获。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为环境的落差,婉约词人笔下总有拂不去的动人哀伤。纳兰性德,便是那深爱“落差”之苦的多情之人。深爱之人辞别入宫。因为身份的“落差”,纳兰与表妹天各一方。思念与爱上挥不去。现实的残酷重叠着袭来,因而便有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感叹与“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的失落与哀伤。是他的痴心?是他的望眼欲穿?思念的人在远方。皇宫是他永远触及不到的高处。他只能仰望,每一滴心酸的泪水都风干成一句动人的诗词。
海伦的坎坷一生来源于她与别人感官上的落差,最初的自卑总是来源于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每一次,她用双手触摸母亲的双唇,每一次,她感觉到别人震动的喉咙。每一次,她感受不到别人用声音传递的快乐,她便感到无助。她不知道外界还有多少她触及不到的东西。但她总是最认真的感受水流带来的清凉,烈日带来的炎热,花草带来的芬芳,这些都够了。虽然很多东西她永远看不到,听不到,但她能想象到,这世界是有多么美好。有些落差是永远跨越不了的,但却能给予海伦无限的想想空间。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李煜触景所生之情。一国之君沦落到如此地步,怎能不令他心生绝望?但是,他坚持自己的喜好,或许他不是一个好君主。但他是一位好诗人。一切春花秋月都仿佛隔世。身份的落差虽大,却不能改变他本身的情思。
第三篇:“厕所文明”的落差
让孩子在香港当街小便的大陆夫妇或许没想过,150年前,英帝国主义政府曾针对香港华人下令,禁止随地便溺。不过,当时港人并无今天的卫生习惯,“屙屎巷”遍布华人区。
1881年,英国工程师奥斯瓦尔德·查德威克在对太平山等华人居住地的考察报告中写道:“在香港,通行的粪便处理方法采用中国传统的运粪桶,掏粪工用手处理粪便,没有消毒,没有除臭”。而此时,香港的欧洲人住宅区已配备了冲水厕所和下水系统。
糟糕的卫生条件和拥挤的住宅,为流行病提供了土壤。1894年,太平山区域爆发黑死病,3000人因此死亡。港政府废弃了太平山的全部住宅,将华人迁入卜花公园修建新的街区,并在此处修建了香港第一个现代公共厕所和浴室。
不过,当欧洲人掩鼻走过香港街头时,也许忘记了他们习以为常的卫生条件,也不过才实施几十年。19世纪前,巴黎从窗户直接泼出粪便的现象久治不绝,架在泰晤士河堤的厕所让低处行人和船只饱受“天女散花”之苦。
人类最早的厕所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那是个相当简单的设施:地面上的一个孔洞,通向地下放置的可移动的罐子。相对野外随地解决,这种简易设施完成了一个飞跃:将排泄物置于可操作的范围,改善了定居点的环境。
更复杂的设备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克里特岛出现。克诺索斯宫殿里,米诺斯文明留下了古代的冲水坐式厕所——将木制座位修在排水渠之上,由仆人担水倒入沟渠,冲走秽物。这种设备产生了厕所思路的第二次飞跃:通过水,而不是人工,来运走排泄物。不过,这种设施在当时相当昂贵,仅仅是王室能够享用。
克诺索斯时期带排水渠的坐式厕所的还原图
罗马人比米诺斯的宫殿更进了一步。厕所建在剧院或者会场附近,通常座位在十个以上。与我们现在重视隐私等观念不同,罗马厕所是社交的场所,它没有隔间,不分男女,市民们在座位上相互交谈,策划活动,完事儿后用一端裹着海绵的木棍沾着一条小水渠的水清洗私处。当然,对于友好而爱好交往的罗马人民,这根木棍肯定是分享公用的。
普通民众更多使用壶和罐。
不过,这种水渠耗费巨大,只有公共场所和达官显要才能接通。普通民众更多使用壶和罐,然后再倒出。这与同一时期的中国城市是类似的。
罗马人创新的公厕传统被北方日耳曼蛮族入侵打断。蛮族没有领会沟渠的作用,厕所再次变得粗糙。但是他们提供了关于厕所的一些新点子,英格兰约克郡的一幅画显示,海盗如厕后用一片苔藓擦拭臀部。而其后发展起来的修道院中,僧侣们选用粗布毛料。
中世纪时,人们在城墙突出处搭建厕所,供公共使用,粪便从高处坠落下去,再有耙粪工在夜间运走。城内的排水沟为明沟,设计上有问题,垃圾秽物常将其堵塞,污水四溢。人们虽然没学会罗马人的供水技术,却沿袭了他们的恶习:从窗口倾倒夜壶。17世纪时,凡尔赛市长颁布了一项严肃的法令:
“禁止所有人将人体排泄物及其他垃圾直接扔出窗外”。【东亚式的绿色文明】
人口密集的东亚地区则是另外一种情形。
由于粪便被视为恢复土地肥力的重要来源,东亚地区的厕所文明是绿色环保的,从未出现过西式水冲厕所这种浪费的发明。
人的粪便除了用于土地,还曾做为猪的食物。中国古代曾将厕所建在猪圈之上。这种绿色环保观念,甚至在早期的帝王那里亦有体现。汉初,皇室厕所下的粪坑依然是与猪圈连在一起的,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陪爱妃贾姬如厕时,野猪居然冲进厕所惊动御驾。而悲剧的是公元前581年,病重的晋景公姬獳如厕,不慎失足掉进粪坑,淹死后才被手下发现。
到了汉末,帝王失足粪坑里的不幸就不再会出现。帝王们多用封闭的马桶,其形制和礼仪不断登峰造极,帝王权贵如厕,要更衣、焚香,旁边要有多人陪侍。马桶底下多铺设香木制成的炭灰,为除臭、无声穷尽了想象力。史料中偶尔出现的蹲坑式厕所,往往是用来描述其极尽奢华的,譬如下铺羽毛,甚至是蝴蝶翅膀。
中国历史上马桶最讲究的是后蜀亡国之君孟昶(919年―965)。他的便盆是镶有七彩宝石的黄金制成,宋太祖赵匡胤缴获孟昶的战利品后,曾感概这种皇帝如何不亡国。
清末,西方的冲水马桶传入中国,但最早接受它的不是皇室,而是华洋杂处的上海富商。袁世凯称帝后,对西式马桶相当不感冒,认为有气味,还是觉得中国式木桶更享受。
古代中国人口较密集的城市,有专门收集粪溺的人力车或牛车,定时沿着街巷挨家挨户转一圈,接过妇人们手中桶形或盆形的木质便器后,将之转运郊外,再转卖给需要粪肥的农民。早在北宋时期,汴梁等大都市就出现了公共厕所,这种由专人管理的公共厕所,几百年后才在欧洲出现。这类公共厕所很多是收费的,为招徕顾客,有些甚至会在墙壁上张贴字画。粪肥的收入加上厕所门票,使得投资建厕所是门有利可图的生意。
日本的情形与中国相似。18世纪中期,大阪已产生了粪便的产权,出租,转卖等权利。住在居民大便的所有权属于房东,小便属于租户。
在工业革命前,东亚地区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因为粪便被收集用于施肥的缘故,虽没有下水系统,但大城市依然能管好旱厕,在欧洲易通过粪便大规模传播的疾病,很少在东亚的大城市出现。
不过,到了清代,在缺水且人口规模巨大的北京等城市,粪便问题开始变成灾难。由于厕所皆收费,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都习惯了随地便溺。官方虽有整风运动,但北京事实上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厕所。
故宮收藏的清代马桶
在农村,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家家户户都有简易的茅房。对田产较多的家庭来说,自家的粪便甚至不够用,所以专以拾粪为业的人,只能收集狗粪、牛粪。东亚精耕细作社会,粪便很难带来大面积的环境灾难。毛泽东的“千村霹雳人遗矢”,从来不是东亚的常态。
【把全城的厕所连起来】
欧洲城市规模长期不大的局面被工业革命打破,大批人口涌进城市,人畜粪便开始成为环境灾难。拥挤与肮脏为疾病传播提供了土壤。
这个时期,抽水马桶出现了。和米诺斯宫殿的冲水设施一样,抽水马桶最初也是贵族玩物。
16世纪末期,英格兰的约翰·哈灵顿爵士制造了两个抽水马桶,一个给自己,一个送给了伊丽莎白女王。他的设计由水箱放水清空便池,但没有水阀,没有阻隔下水气味的设计,没有配套的管线。当时的贵族更喜欢封闭式马桶——将夜壶置于木盒内,盖上盖子。法王路易十四就喜欢坐在豪华的封闭马桶上,接见大臣。
坐在封闭式马桶上的路易十四
1775年,第一项现代意义的抽水马桶专利才由亚历山大·卡明斯发明。经过其后杰宁斯,克拉普尔,杜爱福等人的不断改进,抽水马桶变得方便而便宜。这时,经历了黑死病,霍乱等疾病的伦敦意识到卫生的重要性。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地下管道不断拓展,抽水马桶替代了脏臭的便壶,粪坑,走入平常市民家中。
亚历山大·卡明斯1775年发明的抽水马桶
但历史和人们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人们用更新的技术将脏物清出室内,却不加处理全部排到了泰晤士河中,同时,而泰晤士河依然是市民饮用水源,这给霍乱病菌跨区域“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机会,反而促进了疫病流行。直到19世纪后期,欧洲的流行病学发展起来,人们才意识到病菌与饮用水之间的联系。英国人开始将排污管线加以处理,布置在饮用水管线下游,抽水马桶被这些看不见的管线连接起来。
正是有了城市一体化的排污系统工程,才使得抽水马桶有了革命性的意义,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
1870年后,抽水马桶迅速在美国流行起来。之后的一个世纪,随着欧洲国家和美国在全球的强势地位,抽水马桶与下水系统作为现代公共卫生的标准设施,扩展到全球的城市中,而东亚农耕式的“自然肥”处理法也因为化肥的出现、农业的变革而萎缩,最终统一于欧洲的卫生习惯中。
解决粪便问题的现代公共系统肇始于欧洲,牲畜数量也是一个特殊原因。人口密集的东亚地区很少有牛马等大型牲畜,而在欧洲,牛马的粪便才是土地施肥的主角。
由于拥有数量极为庞大的马匹,它对欧洲城市造成的粪便压力远远大于人口规模相当的东亚城市。十九世纪末的纽约,大约有20万匹马,它们每年排泄的粪便数量高达40万吨。
【到哪里找厕所】
中国城市四处便溺的现象在1949年后得到极大改观。它或许得自中共领导人注重卫生的习惯。延安时代,毛泽东外出散步时,卫士李银桥会扛着铁锹走在身后。但中国解决之道与众不同,采取的是公共厕所和全民拾粪相结合。从官方宣传看,后者似乎曾起过更大作用。1949年后,拾粪长期被拔到难以想象的高度。1959年10月,刘少奇不但称掏粪工时传祥和他同为“人民勤务员”,还把13岁的女儿送到时传祥的队伍体验生活,北京副市长万里更亲自背粪。
在上海,1952年前,市区的环卫工人推着木轮粪车,幺喝着到里弄收倒马桶。1958年开始,干部、群众积极参加积肥活动,支援农业生产。环卫专业队伍为收集流失肥料(即倒入阴沟内的人粪尿),避免新的污染,动员居民的痰盂粪尿上车,或在小便池旁建造蓄尿池和小倒粪口,让居民倒痰盂粪尿。1960年,上海市静安区环卫部门在梅家桥建造一座综合厕所,既可大小便,也可让居民倒马桶。
就在这一时期,雷锋曾创造了不可思议的拾粪奇迹,在抚顺、营口每天拾粪300斤。197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学生,每年寒假都有拾粪的任务。
工人手推木轮粪车上码头卸粪(图片来源: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曾经的粪票。
由于当时中国流动人口被抑制,加之全民狂热的拾粪热情。城市的公共厕所并不多,它主要集中在有围墙的单位。中国城市大部分家庭都没有厕所,单位的公厕成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标准配置。
除了办公区和居住区很容易找到厕所外,单位内部招待所附近也必有厕所。在1970年代,有些小城镇的单位招待所门前,甚至会有一口大缸,供晚上不愿打着电筒找厕所的住客小便之用。
当时的中国城市,虽然沿着街道很难看到厕所,但在城市陌生地段找厕所却有诀窍:先找到附近最近的单位大门,再找办公楼或招待所,厕所必在附近。
只有在体育场馆、广场等经常出现大型集会的场所附近才容易找到公共厕所。但在特殊时期并不敷用。北京在举行各种庆祝集会时,长安街和天安门附近可以魔术般长出很多临时厕所——有些人行道下面是为此考虑而特制的沟槽,在上面很容易搭建不起眼的临时厕所。必要时,临时厕所可多达123座以上。
天安门广场东侧的沟槽设计,必要时可做临时厕所。
日本灾后应急方案:下水道井盖可迅速变为公共厕所 1980年代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厕所依然是旱厕,虽然它们早已不再承担集中农田肥料的功能。1980年代末,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突然改善,厕所开始进入家庭,它导致单位在扩建居民楼时,大量拆除了公共厕所。
残存的公共厕所这时开始才普遍改为水冲式。其典型设计,是一条可人力控制冲水或自动定时放水的水槽替代了粪坑。到了1990年代,它才开始被蹲式马桶替代。
在城市公共厕所大幅减少的同时,流动人口却剧烈增长,公共厕所短缺成为频繁出现的公共议题。于是第一批收费公共厕所应运而生。不过,在大都市人群密集的地段,依然难以看到它们的踪影。
1995年1月,《中国青年报》曾在《北京最后的粪桶》中介绍过北京掏粪工。几年后,北京公布兴建公厕计划,天文数字的造价曾引起外地广泛愤懑。初次从小地方来北京的人,亲眼见到的“厕所文明”,与如何找厕所一样,都大大超出了他们的经验。
2013年北京马拉松比赛中,因流动厕所不足,不少选手“尿红墙”。“厕所文明”的落差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吉莲·泰德曾对比过她工作过的东京与纽约的“厕所文明”:日本写字楼中的公共厕所干净整洁且对所有人开放,而在纽约,很多写字楼的公共厕所位置是被人租下来上锁的。
她的解释是,日本是个高度均质化的单一民族社会,人们有高度相似的行为习惯,无须担心有人不懂规矩破坏卫生,而纽约则是个习惯差异极大的多元社会,讲究卫生的人,永远要面对不懂规矩的陌生人。
纽约的“厕所文明”落差,自然远远不及今天的中国。大都市有些公共厕所已进化到有免费手纸、擦手纸、烘干机,而多数中国人依然需要提醒“便后冲水”。中国社会的“厕所文明”落差之大,也许只有多数国民尚未养成进厕所习惯的印度略胜一筹。
硬件上,香港也许是今天世界“厕所文明”的最高级。
列宁曾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这样畅想过:“我们将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以后,我想我们会在世界几个最大城市的街道上用黄金修建一些公共厕所。”黄金厕所没有在莫斯科、平壤或北京出现,而是2001年在香港诞生,出资建造者林世荣特意在黄金厕所摆放了一套《列宁全集》。
香港金厕所内景。
在开放“港澳自由行”之后,每天从内地汹涌而来的人流进入拥有黄金厕所的香港,将香港境内“厕所文明”的落差,迅速放大到超过北京、上海、广州的程度——就像东京的“厕所文明”瞬间降到了纽约。
大陆客让小孩当街便溺事件后不久,有人用google地图证明,在便溺现场,500米内其实有很多个厕所,并不需要排队。但是,对大多数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在旺角西洋菜南街找到500米内的其他厕所,并不比找到直线距离只有2200米的那家黄金厕所更容易。[大象公会所有文章均为原创,版权归大象公会所有。如希望转载,请事前联系我们:bd@idaxiang.org ]
第四篇:落差杂文随笔
这个世界的落差无处不在,高低起伏的河道形成瀑布,岩石滑坡形成残垣断壁,不得不说,许多美景是落差形成的。
其实,人与人之间也有落差,落差不是差异,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人的性格上很容易有落差,我喜欢豪爽的哈哈大笑,但你可能在外人面前略显羞涩,直率是一种人生态度,但没人说羞涩有错啊。我直言不讳,我特别喜欢文静有素养的女孩子,尤其是那种在外人面前会害羞的女生,那种女生不是恐惧,他们有内心的想法,但知道考虑怎样阐述,会考虑怎样说才不会让倾听者尴尬,这不是恐惧,这是一种难得的素养。
还有一种是思想上的落差,佛洛依德的著名语录“存在即真理”没有一种思想不应该存在于世界上,一杯咖啡,我喜欢去咖啡店喝,意境与格调回为咖啡增色,但这个问题给一个生活压力大的上班族就不会这样,他没有时间,或者说他习惯了在五分钟内享受一杯代表着城市快节奏的速溶咖啡。而这个问题给一位美国或英国的陆战队员回答又会不一样,他只会说他爱喝,咖啡有咖啡因可以使人完成接下来的任务,糖分给他们能量,热量使他们可以面对极端气候考验,咖啡就是最好的补给品,他们甚至不用杯子,而是用装着咖啡粉的纸袋喝。
看吧,这种落差很明显。
回归正题,落差是什么,他与差异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的确,性格思想都可以说是差异,但就如同瀑布和断壁一样,落差产生不一样的美景,产生独一无二的美。
第五篇: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中的一些落差和冲突
论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一些落差与冲突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中一些常见的落差、冲突现象及其特点,加强大学生对自我概念的了解,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资料来源:应用网络,知论网等检索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的相关文章和著作。结论:大学生自我概念中存在的一些落差和冲突是引起心理问题的重要内因。通过分析、归纳,把握大学生对自我概念认识的特点,增强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健全人格,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自我概念 大学生 冲突 落差
引言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要认识客观事物和他人,尚属不易,而一个人要认识、改造自己,更为艰难。自我概念作为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在肯定、调节乃至改造自我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者们在论及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不约而同地将自我概念作为重要指标,一致认为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悦纳、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1】。对正在进行人格塑造、形成个性、气质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分析和了解更是不可或缺。自我概念可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镜中自我。当代大学生在定义自我和评价自我时,时常存在这三者之间或三者中的两者之间的冲突。
1、自我概念中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落差与冲突
理想自我一般是个体最希望达到的境界;现实自我是个体目前的真实状况。两者之间常常会产生一些落差和冲突。埃里克森就认为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和解决自我同一性的混乱的问题【2】。会有冲突,说明个体对现实的自我需求与目标或他人的评判和估价产生了偏离。这里主要讲一下独立性和依附性的冲突以及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冲突。
1.1独立性和依附性的冲突
独立性和依附性的冲突是大部分大一和少部分大二学生具有的普遍问题。到了大三和大 四,重心虽转移到了自我能力,独立性和依附性还是存在的。在面对工作的应聘时,是否趋向于家庭的帮助仍是独立性和依附性冲突的一个体现。下面是这两种情况简洁的介绍。
一种情况是一些大学生刚上大学就被一种大众化的思想所影响,考虑不周而走向极端:作为大学生的我要独立,凡事都要全靠自己。对此我们不能完全赞同或批判这种观点,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是在情感和行为上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凡事完全靠自己,拒绝家人的资助和别人的帮助,遇到困难和挫折自己慢慢去承受,把自己弄得心力憔悴。
【3】在这里主要发生了现实和理想自我的冲突。理想中的自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而现实中却不如期望的那样。于是焦虑、烦躁等一些不良的情绪就产生了,不良的自我体验也严重地影响了自我控制,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地影响学习和生活。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无法从容面对应聘工作的激烈竞争或者如何应聘到理想并且合适的工作而感到茫然,往往希望通过家里人的一些直接或间接关系谋得一份工作,而自己不花任何力气。把找工作的任务完全交给了父母,这是依附性的体现。虽然经过大学四年的磨练,在生活自理和自主上能独立,但一遇到一些关键的事情,依附性又占了主导。我认为这是他们在大学四年里只注意了表面的独立性的培养,而并没从根本上(主要指性格、气质)培养独立性。可见培养情感的独立性对我们大学生是相当重要的。
1.2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
大学生对理想自我的描述一定会涉及到人际关系,交友广泛、能有朋友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乐几乎是每个大学生所希翼的。与此同时,出于自己在竞争中的好胜心或是自我保护的需要乃至网络一些虚拟因素的影响,又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与人交往保持一定的距离
【4】。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落差使心理产生变化,表现为现实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有一种现象要特别指出的是沉溺于网络交往。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交往的原因大多是在虚拟世界的交往中能重塑自我。因为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可以大胆地倾吐自己的内心隐秘,说出自己内心的压力、苦闷,即使面对网上陌生的交往对象,也不用担心说出去被人知道被嘲笑【5】。在网络交往中,社会影响、团体压力、权利差异与社会控制都是不存在的。于是在网络交往中,就可以无所顾虑地展现理想中的自我,来补偿现实生活中自我的不足,以寻求心理的平衡。但长期的处于网络交往当中对人格的养成必然是不利的,会存在必然的缺陷。
2、自我概念中的现实自我与镜中自我的落差与冲突
镜中自我是指个体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调节行为的重要参照指标。它与现实自我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落差与冲突,调节不当将会引起心理上的不健康。但据调查显示,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并不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那么具大,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但学生们在“镜中自我”里,过高评估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6】。在这里主要讲一下大学生从众与追求个性之间的冲突。
一种情况是在同学朋友交流时,意识到自己在他人的眼中有些过分的特立独行,很少与同学朋友在一起交流,觉得自己有些孤僻,但又认识到现实的自我的真性情就是这样,很难改变,于是现实自我与镜中自我就发生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会屈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放弃自我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自我保护行为。这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长期以往,一种极富惰性的人格特质也将会形成,会窒息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7】。另一些大学生则“坚持己见”,虽意识到他人对自我的看法但不重视,依旧独来独往地学习、生活。当然,一些学生之间的活动和工作也就很少参与了。长此以往,孤僻的性格就会形成。而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明显是不利的。
3、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培养
大学生要培养健康的自我概念,就要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得悦纳自我。
正确地认识自我包括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常言道:“人无完人”,对于缺点,我们也要无条件的接受【8】。大学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形成一种虚荣的心理;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形成过分自卑的心理。要辩证地看待优、缺点。对于缺点,要形成一种我能克服它的自信心理,比如可以给自己一些自我小暗示等方法。
积极悦纳自我则应表现更多对自我的认可和接受,而不是不满和排斥。无论是容貌、能力、家庭、个性等各个方面的肯定和否定的态度,都要持动态的平衡。过度的肯定会过度地自我欣赏,而阻碍了自我各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过度的自我否定会产生消极的心态,是心理持续紧张,加剧心理矛盾。大学生应时刻提醒“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
综上所述,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落差和冲突是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要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有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与镜中自我的落差与冲突,可具体为独立性与依附性的冲突、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从众与追求个性的冲突等。对于正在进行人格塑造、气质形成的大学生,更应该把握自我概念中的落差与冲突问题,调节心态,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积极地悦纳自我,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实现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第89—108页
埃里克·H·埃里克森 著 孙名之 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韩华 浅析女大学生消极情绪与消极自我意识 【J】社会心理科学 2003,17(5):66-7 司继伟 张庆林自我意识的心理学研究理论进展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25(2)郝文清 吴远 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J】淮北煤炭师院学报 2002,10
廖凤林 方平大学生自我概念三种类别落差与心理健康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卷 黄训美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缺陷与克服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1.421卷第2期
黄向真 自我价值感的功能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1,12(2):1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