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前期分析
第一题:(多选题)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一般包括下列环节中的(acde)
A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B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C学习者特征分析 D E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目标分析
第二题:(单选题)下列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中,不属于学习动机分析的是:(b)
A大部分学生能将好成绩的获得正确归因为自身努力的结果 B大部分学生习惯于组织良好的学习活动 C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D学生能认识到本课内容对个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启示作用
第二篇: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
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作用
教学前期分析(Front-End Analysis)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里斯(J.Harless,1968)提出来的,意即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于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以及其包括的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表述。有的认可哈里斯的表述,认为教学前期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有的认为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张文兰、林君芬,《教学系统设计》);还有的认为前期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并将教学目标分析单单作为一个环节进行阐述。
在这些不同的表述中,说法不一,并且多个子概念之间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前期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阐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另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对学习者特征进行把握,是教师分析“怎么教、怎么学”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本教材中,将前者称为“教学目标分析”,后者称为“学习者特征分析”,由这两个环节构成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部分。
一、教学目标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是否能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在学习需要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目标是教学的总目标,它是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原则性规定。要使总的目标落实到整个活动体系的各个部分中去,必须对实际的教学活动水平作出具体的规定,即分析与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教学目的或称教学的总目标是作为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它所把握的是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教学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分析和阐明教学目标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 首先,学习目标是和总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学习目标的阐明为任何教学计划提供了一个以能力为基础的框架。按这个目标体系调控整个教和学的过程,可以保证学生所学的东西正是所期望的结果,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次,学习目标提供并保证了课程的方向性和稳定性,使有关人员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认识,而不至于造成个别人员对教学大纲任意作特殊解释。
再次,学习目标的阐明可以清楚地检查课程内容的范围,有利于促使学习内容覆盖动作、情感和认知领域以及每个领域的各个层次,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主要表现在:告诉学生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不至于摸黑走路,使学习过程顺利发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学生可以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对学习产生责任感。
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首先可以帮助教师以学习目标如何达到这种特定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较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其次学习目标为教师选择成功的教学策略(教学顺序、活动、组织形式、媒体等)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再次,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测试题编制和评价教学计划的有效性提供了方便和依据;最后,编写目标本身就是对教师的一种开发训练,迫使教师深刻思考教学,更好地提高业务水平。
4.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学习目标使教师知道教什么,学生知道学什么,家长知道学生学习后能做什么。因此,是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交流的最准确、清晰的方法。
尽管分析和阐明具体的教学目标具有上述诸种优势,但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对阐明和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也有一些不同的认识,认为编写和阐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以前先明确提出具体的目标有悖于发现法的学习;任何知识的学习中都存在多种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采用行为目标的作用有限;学习目标的选择和编写有一定主观性,这就说明目标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要求时刻对目标编写进行检验;适宜用规范格式编写的学习目标通常是较简单、低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些学习内容、有许多心理过程是不能完全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特别是一些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学习目标的编写比较呆板,容易忽略首创精神;编写学习目标比较费时间、费精力,也比较困难。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教学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必须对学习者的个体、群体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使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者特征分析。
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个体之间既表现出一些共性的、稳定性的特征,又表现出多样化的差异。不同年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成熟水平不同,同一年龄段的学习者在认知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力等方面又会表现出诸多的差异性。分析学习者特征时,既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三篇:《桃花心木》教学前期成果分析
《桃花心木》教学前期成果分析
王霞锦绣小学
一、概述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要“告诉”我们的知识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更具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及这些过程展开中学生的经验唤起、情感参与,学生的方法运用、体验感悟,学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因此,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科生字词,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和矛盾之处提问,激发探究兴趣。2.过程与方法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时,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指名读、齐读、范读、引读、表演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让学生边读边想的读,深入理解词句的读,对课文读熟之后,继而理解质疑,使学生能在联系生活情景中体验性地朗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识与技能基础方面
1)学生的朗读虽有一定水平,但还要提高。要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咬文嚼字,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技巧,从语速、语调等方面有层次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更好地感悟本课文本的内容。
2)六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已有相当基础,对“有的要谢谢种树人的不定期浇水,使自己忍耐了干旱,以前怨恨过,怨恨种树人那么狠心,不顾他们的死活,现在知道了,因为正因为他的狠心,才让自己能挺过那么多次的干旱,才长得那么高大优雅。有的告诫刚出土的小桃花心木苗要独立成长,不要养成依赖的心……” 能够体验、理解并谈出自己的看法。
3)学生对生活中种树并不陌生,有生活经验。
2.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动机、态度等方面
六年级 学生对《桃花心木》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尤其喜欢通过阅读交流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而且现在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注:选择与本课教学目标、内容相关的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进行分析和陈述。)
第四篇:教学设计方案的前期分析
《我不能忘记祖国》教材分析
《我不能忘记祖国》是小学课标语文版第五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课文记叙了15岁的宋庆龄到美国留学时,在一次讨论历史方面问题的班会上,以自己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有力地驳斥一位美国学生关于 “……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国,都被历史淘汰了……”的谬论,表达了宋庆龄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着信心,充满着理想和希望。课文故事内容具体、感人,语言优美、生动,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感受语文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我不能忘记祖国》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三年级孩子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断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书面语言水平逐步增强。
《我不能忘记祖国》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庆、州、斯、讨估、洲、史、淘、汰、亿、仁、振、斗、忧、虑;掌握词语:讨论、资料、思索、估计、所谓、亚洲、淘汰、温文尔雅、亿万、无忧无虑。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宋庆龄的优秀品质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爱莲说》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爱莲说》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体会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作者是如何莲花之形言君子之志,把握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文可读性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切实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三种方法:一是“疏解文意的读法”,旨在初步读懂文章,领会文章中词语、句、段的含义,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二是“谁究文理的读法”,旨在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达文脉的贯通和层次,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从教学对象看,他们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高视角、低起点”,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对于八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