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测量 教室有多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尺子中的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所得长度不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与态度: 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上学时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你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我们应该怎样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度呢?
学生可能会说: 看一看有几把尺子长。看看有几本书长。看看有多少个脚印长。……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呀!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49页表格。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各小组测量过程及结果。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正确、切实可行就给予肯定。
2.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师:你觉得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如何才能使测量的结果比较准确呢?
师生总结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到底是不是只有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作业设计: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度。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 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难点:能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测量的相关问题。课件出示:教材51页第一幅图。
师:为什么同样长度的课桌,这两个同学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 学生思考,汇报。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刻度尺。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1的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再直尺上找到哪段1厘米的长度呢?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就是1厘米等。师: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2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出2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直尺,交流。如直尺上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3到5的长度是2厘米。
2.用厘米测量。
师:请仔细观察图中铅笔的长是多少?它们这样测量对吗?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出示:教材51页第三幅图。生交流汇报。3.量一量、画一画。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直尺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请大家用直尺测量教材第51页最下面的线段,量一量它有多长。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师:你能不能借助直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呢?注意线段有两个端点哦。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画图结果,可以与同桌比比看画的是否正确。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有一个手指那么宽,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做单位,还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量起。
板书设计:
1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情感与态度: 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难点: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课件、米尺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子在游乐园的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53页情境图。生观察汇报。
二、自主探究 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
学生找出1厘米的长度,展示给同桌看。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注意看,自己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对于学生的多种回答,只要合理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划1米长。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长?教室里的黑板大约有多长?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4.巩固练习。
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的填空。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最下面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室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通过怎样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度大约有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还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量起。
练习设计:教材54、55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计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巧技能。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的技能技巧。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和厘米。
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
生举例,师评价。
课件出示:教材53页情境图。
二、自主探究
师:看下面的物体,比1米长的画“√”,比1米短的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57页第4题。学生判断,说理由。
教师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在的实际问题。
练习设计:教材56.57页 教学反思:
第二篇: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72—74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插图制成挂图或幻灯片,一张月历。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背5和6的乘法口诀。
2.回答:6×5是多少?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被乘数是几?表示什么?乘数是几?表示什么?
二、新课
1.做教科书第64页的准备题。
教师出示方格图,同时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上面的准备题。请1名学生读题后,让大家把得数填在自己的书上。学生填完以后,教师边提问,边在黑板上填写。
“第2个格里填几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第3个格里呢?„„” 2.教学例1。
(1)出示1条小鱼图,并提问。
“这一条小鱼是由几个小三角形组成的?1个7是几?” “1个7是7的乘法算式怎样写?你能编写一句乘法口诀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小鱼圈的下面板书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2)出示2条小鱼图,并仿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把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
提问:“7乘2等于多少?可以编成哪句口诀?”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陆续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小鱼图,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把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教师注意巡视。学生填完以后,指定一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填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教师板书: 7×3=21 三七二十一 7×4=28 四七二十八 7×5=35 五七三十五 7×6=42 六七四十二 7×7=49 七七四十九
教师:同学们填写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7的乘法口诀。(4)齐读7的乘法口诀。
(5)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提问:
“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几?”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1个数在乘法算式中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2个数呢?”
3.做教科书第65页上面“做一做”的习题。
(1)出示一页月历(或看教科书上的图),让学生观察。提问: “一个星期有几天?两个星期呢?3个星期呢?„„”(2)做第2题。指定1名学生读出第1小题,再提问: “7乘3表示什么?等于多少?”
再指定1名学生做第2小题,也要求先读题,再回答表示什么?等于多少? 让全班学生把其余的题做在自己的书上,做完以后再集体订正。
(3)做第3题。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做,订正时,指名学生读题说得数,再分别回答:
“7乘2再加7,就是7乘几?” “7乘4再加7,就是7乘几?” 4.教学例2。
教师在黑板上写乘法算式:7×4
(让学生读出得数,并说出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教师板书得数和口诀。)教师:7×4=28,4×7你会算吗?板书在7×4=28的下面
学生算出后,教师提问:4×7=28和7×4=28用的口诀相同吗?为什么?因为4×7和7×4都表示7个4或4个7相加,所以它们的得数相同,都可以用同一句口诀。
“可以同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7×4=28”和 “4×7=28”的后面板书:“四七二十八”。5.做教科书第65页例2下面“做一做”的习题。(1)做第1题,先做第1组,指定1名学生回答:
“7乘5等于多少?5乘7等于多少?同用哪一句乘法口诀?”(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教师指黑板上7的乘法口诀,同时让全班学生齐读。读后完,教师将乘法口诀中的得数擦去,再指题让全班学生齐说得数,先按顺序指,后打乱顺序指。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教师再将黑板上7的乘法口诀全部擦去,指定2名学生背出7的乘法口诀。
2.做练习十九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再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会背7的乘法口诀了吗?大家一起来背一背。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76—77页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竞赛、直观、游戏相结合式的综合教学法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三角形,圆形印尼(或圆片、三角形),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挂图出示:校园里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开了,招来了许多蝴蝶。
教师:图中有几只白蝴蝶?有几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几只?
学生:2只白蝴蝶,6 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4只,白蝴蝶比花蝴蝶少4只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也说一句,花蝴蝶是白蝴蝶的3倍,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
二、谈话讨论共建倍的概念:
教师:我把两只白蝴蝶看成一份。(课件展示1个圈,把两只白蝴蝶圈上)花蝴蝶有几个两只呢?(课件展示3 个圈,每两只花蝴蝶圈一个圈)花蝴蝶与白蝴蝶比:板书白蝴蝶有两只;花蝴蝶有3个两只
当花蝴蝶的只数有3份白蝴蝶那么多时,我们就说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板书: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分组讨论: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学生:因为花蝴蝶的只数和白蝴蝶比,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有3个2只,所以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教师:肯定结论的正确性,对说出问题结论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同时用贴图飞来2只花蝴蝶并且提出问题,现在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呢?为什么? 学生:4倍,有4个2只
教师:又飞来1只花蝴蝶和1只白蝴蝶,现在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呢?为什么?
共同小结:要回答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就要看白蝴蝶有几只,把它看成一份,再看花蝴蝶的只数有几份白蝴蝶那么多?花蝴蝶的只数,就是白蝴蝶的几倍。
三、集体练习:
1、图片展示:
教师: 的个数是 的几倍?为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摆
教师: 的个数是 的2倍,谁会摆?同学们拿出学具自己摆或用印尼在练习本上印。
(请一个同学上台摆,教师来回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
2、拍手游戏:
教师:第一次拍几下?(3下)第二次拍几个3下?(2个3下)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师生对拍:
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4倍 教师:拍1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5倍 同桌对拍练习:
3、组织分小组找倍数关系比赛:
教师:用课件展示动物园图,要求学生看一看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数一数每一种动物各有几只? 分小组说一说:
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把谁看成一份,谁是谁的几倍。(对一题加10分)(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5 个2只,2只)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2个3只,3只)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4个1只,1只)„„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将板书完整:倍的认识)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5 个2只,2只)
(1份)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2个3只,3只)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4个1只,1只)„„
(4份)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8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独立写出8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例1图片,乘法口诀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背诵1-7的乘法口诀.
2.说出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3.出示准备题.
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8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格表示1个8,第二格表示2个8„„,第八格表示8个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1)学习第一句口诀:一八得八.
出示一个正方体,引导学生讨论,它表示几个8,求1个8怎样列式,怎样编一句8的乘法口诀.
使学生明确:表示1个8,列式 口诀:一八得八
学生读口诀,说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2)启发学生学习第二句口诀
出示2个正方体,使学生明确所乘的数比第一个算式多1,表示2个8,列式,口诀二八十六,并填书.
(3)分组讨论,学习第3~8句乘法口诀,并填书.
①分组讨论,探究8的乘法口诀.
②填书.
2.反馈练习.
(1)读→背诵8的乘法口诀.
(2)做一做 1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3)做一做 2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三、全课小结.
略
四、随堂练习.
1.做一做3题.【继续演示课件“8的乘法口诀”】
2.练习二十二 2题
(1)6个8相加是多少?(2)8乘4是多少?
分组练习,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 4题
8×3 4×8 8×6 7×8
5×8 8×2 3×8 8×8
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准备题:每次加8,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1个8 2个8 3个8 4个8 5个8 6个8 7个8 8个8
9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84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
2.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乘法式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式题.
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教科书第87页例1的教学挂图(图片:例1图),有条件的可以把挂图制成投影片,或准备81个小正方体.
2.把教科书第88页“做一做”第2题的百以内数表制成放大的挂图(图片:百以内数图).
3.准备2-8的乘法口诀卡片若干张,以及10道已学的乘法式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背已学的乘法口诀.
2.看卡片把口诀说完全.
二八()
四六()五八()六八()
三七()三八()六七()五七()
3.看题写得数.
8×
47×8
8×6
7×
58×4×7
3×7
8×8
4×6
2×8
订正时,可选两道题,让学生说一说用哪句口诀计算.
二、新课.
1.每次加9,把得数填在空格里【演示课件“9的乘法口诀”】. 9
让学生看书,指名读题,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空格里填数.在学生做的同时,教师用小黑板挂出准备题.同时进行行间巡视.
2.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9的乘法口诀”】.
我们学习7的乘法口诀和8的乘法口诀时,许多乘法口诀是同学们自己编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乘法口诀,看哪一位同学会编成乘法口诀.
(1)出示例1挂图中的第一个长方体.(或用9个小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图中的长方体是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的.
提问:一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成的?求1个9是多少,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下面板书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形式如下:
(2)出示第二个长方体.这2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拼成的?有几个9? 2个9相加等于18,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让学生自己想,并填在教科书上.教师在“9×1=1和“一九得九”下面板书: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
(3)出示第三个长方体.教师说明依照前面的方法,同学们自己根据图中的条件,写出乘法算式和编出乘法口诀,并填在书上.以下依次出示第四、五、„„、九个长方体,让学生独立填算式、编口诀.教师依次板书:
9×3=27 三九()
9×4=36 四九()
9×5=45 五九()
9×6=54 六九()
9×7=63 七九()
9×8=72 八九()
9×9=81 九九()
(4)学生编完以后,教师指名说自己编的口诀,如有不恰当的,其他同学帮助订正.教师把每句口诀的得数用红粉笔填在括号里.填完后,教师让学生看一看今天共编出几句乘法口诀.然后指出: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9的乘法口诀.在挂图上面板书课题.
(5)齐读两遍9的乘法口诀.然后指出:用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9乘以几的乘法式题.让学生对照乘法口诀,读一句口诀,读一个乘法算式.边读教师边把乘法算式中的积擦掉.然后再参照乘法口诀说出每个乘法算式的积.加深学生对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关系的认识.
(6)教师说明,乘法要计算得又对又快,必须熟记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观察每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提问:9的乘法口诀,在相邻的两句口诀里,后一句的积比前一句的积多几?为什么?前一句的积比后一句的积少几?为什么?并让学生初步背口诀.暂不要求又对又快.
3.反馈练习【继续演示课件“9的乘法口诀”】.
(1)
(2)在下面的表里找出9、9的2倍、3倍„„9倍,把这些数圈起来。
看一看9的乘法的各个积,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你记得9×2=18,你能推想出9×3,9×4的得数吗?
如果你记得9×5=45,你能推想出9×6,9×7的得数吗?
4.教学例2:6×9=□
先让学生说明题意,然后独立做.指名说出是怎样想的.学生对这种形式已经熟悉,不必花过多时间讲解.
5.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哪句口诀.
2×9=
3×9=
7×9=
5×9=
6×9=
1×9=
8×9=
4×9=
三、巩固练习.
1.背出9的乘法口诀.
教师可让学生齐背,也可以根据学生掌握口诀的情况,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背.还可以不按顺序,教师和学生采取“对口令”的练习形式等等.
2.(1)9个5相加是多少?
(2)9的8倍是多少?
3. 一个小皮球的价钱是9元,___________,一共用了多少钱?
先让二、三个学生口头填一个条件,讨论确定之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9的乘法口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而且由于积的数字都比较大,所以给学生在第一课时上的得数速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编出后该怎样记住呢?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让学生找一找乘法算式积的规律,学生发现了很多有关积的规律,如相邻的每两个积都相差9;积的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为9;除第一句外,其他上下两句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反……,在学生说了很多规律后,我引导学生理解另一条规律: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一方面为记忆9 的乘法口诀作铺垫,从而极大限度地“暴露”出了学生们的“个性化”记忆方法,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
考虑到学生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后,虽然积累了学习的经验,但相同的学习程序,相似的口诀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劳。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用手指游戏来记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这个手指游戏,是这节课的又一个亮点,既吸引了学生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发现,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的掌握比以往
乘法口诀表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88页乘法口诀表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捷、清楚,懂得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会比较熟练地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乘法口诀表动态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一组),每组准备全部乘法口诀卡片(一张卡片一句口诀)。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乘法口诀。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学过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多少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6人一组),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的结果。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归纳。
(1)学过的乘法口诀是:1—9的乘法口诀。关于“1”的乘法口诀有1句,关于“2”的乘法口诀有2句„„也就是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十6牛7+8+9=45(句),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种:
①数全部乘法口诀卡片,共45张。
②按上面算式中数的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连加。
③1+2+3+4+5+6+7+8+9=40十5=45(利用凑整的思想进行简算。)④1+2+3+4+5+6+7+8+9=5X 9=45(利用加法结合率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对于能找到第3、4种简便算法的小组,给予奖励。2.整理所学乘法口诀。
提问:“怎样整理45句乘法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由于学生有了2~6的乘法口诀的整理经验,估计多数小组的学生会将45句口诀(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好,形成一个有结构、有系统的表格,如教材所示。3.展示乘法口诀表。
请各小组将自己整理的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对整理得有结构、书写整齐美观的
小组给予奖励。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自己也和大家一样,整理了全部乘法口诀,并将整理的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1)先出示“一一得一”
(2)接着出示“一二得二”“二二得四”,整齐的排在“一一得一”下面。(3)依次出示3、4、5、6、7、8、9的乘法口诀,按教材的排 法排好,就形成了一张乘法口诀表。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提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三、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1.复习口诀的含义。
任意挑出一句乘法口诀(两个因数不同的),让学生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如“七八五十六”,使学生知道它既表示8个7相加是56,又表示?个8相加是56。2.以游戏的方式开展用口诀进行计算的活动。(1)已知两个因数求积的游戏。
方法是:请一位学生随意说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位学生则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相乘,并算出结果,如果结果又是一个两位数,再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相乘,直至结果是一位数或零。
如,一位学生说: “79”,另一位学生则口算:7X 9=63 6X3=18 1X8=8;一位学生说: “58”:另一位学生口算:5X8=40 4X0=0(告 诉学生0和一个数相乘得零)一位学生报了3个数以后,互换角色进行。(2)已知积求两个因数的游戏。
方法是:一位学生说一个积(两个一位数相乘的积),另一位学生则说出相应的口诀。如:一位学生说“24”,另一位则说:“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
这两个游戏可在两人间进行,也可在一人和全班其他学生(或小组其他成员)中进行,还可在师生间进行,由教师说数,学生写算式。
四、课堂作业
1.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可让学生先观察表中出示的那一斜行数和正中数的特征,然后填数,并涂上颜色。
(2)将表格填满以后,再引导学生整体观察这张数表,看看还能发现什么规律。如,由于将那一斜行数涂了颜色,学生能较快地悟出这行数就是这张数图的对称轴,两边对应方格里的数是相等的。学生发现的规律也许有很多,说出来都应给予鼓励。
2.做练习二十的第2题。这题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可让家长协同学生做好学具。学具做好后,学生在家中或在课内都可用它进行表内乘法口算的练习。3.做练习二十的第3题。由于这是第一次出现填最值的练习,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让学生弄清“最大能填几”的意思,可分两步引导:(1)先让学生思考: “()里能填几?”如,()X4<29,学生会说在()里能填1~7。(2)再让学生思考:所填1—7中,谁最大?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完成其他几题的练习。
看一看,摆一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92—93页 课前准备:让学生准备好小棒、直尺、三角板、硬纸条、6个图 钉。教师也要做相应的准备,以便于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大客车)的活动。
(1)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好让学生观察的物体。如需在课外,就应组织好学生去课外实地观察。如,观察的是一辆客车,就应让 每个学生分别站在这辆车的前、后、侧面几个不同的角度,让他们 认真观察,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看到的形状的基本特征,同时要求 他们把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记在脑子里。
(2)根据学生观察的对象,教师应从不同角度画出该物体的形 状,·回到教室后让学生进行辨认。
(3)请学生说一说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后的感想。使学生从低 层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一层次的理性认识上来。如,学生理解从 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 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或性质),如同中国寓言中的“盲人摸象”,盲人就是犯了片面看问题的错误
二、利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1)拼摆基本图形。
教师说明活动的要求后,分小组进行活动。先让学生摆出已经 学过的平面图形。教师在各小组间进行指导。在学生摆好图形后,让学生想一想:
“摆1个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
“摆1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
“摆1个长方形用了几根小棒?”
“1个三角形有几个角?”
“1个正方形有几个角?”
“1个长方形有几个角?”
“正方形和长方形中的角是什么角?”
接着,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
“用6根小棒能摆几个三角形?”
“摆3个长方形要用几根小棒?”
“如果要摆大一些的图形可以怎样摆?要用多少根小棒?”
„„
注意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的 意见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不同意见,要注意劝导学生虚
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2)拼摆组合图形。
在活动前,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学生思考,并做简单的示范。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用6 根小棒可以摆出2个三角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能不能 用5根小棒摆出2个三角形?”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 学生摆要求的图形。
接着,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用7根小棒摆出2个正方形?”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拼摆,看怎样用比较少的小棒摆出比较多的图形。教师巡视时,一 方面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要注意发现学生中摆出的比较 特别的图形,以便在讨论时在全班进行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收 益。
(3)拼、摆、做生活中的图形。
活动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我们还可以拼摆出哪些平常 见过的东西?”“1个三角形和1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像什么?”
教师还可以拿出事先做好的五角星,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条 和图钉,说明操作的注意事项,让学生照样子做一个五角星。
在活动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拼、摆、做出不同图形。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每一种正 确的方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利用数学工具量、画几何图形。(1)判断活动角。·
先让每个学生做一个活动角。然后让学生转动活动角,使角的 大小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角的大小的含义。接 着,让学生转出一个直角,并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你转 出的是直角呢?”引导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2)画角。
画角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已经有所接触,做起来不会有太 大困难。这里关键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画一个角的步骤。
在画角时,除了让学生画出一个任意的角外,还可以让学生先 用直尺画一个直角。然后,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检验自己画的对不 对。
此时,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比着活动角画一个 角,还可以让学生比着三角板上的角画出不同的角。
活动时,可以让学生相互观摩,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版(模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新北师大
版
第六单元
测量
桌有多长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
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说一说
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桌有多长。
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
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页1,2,3题。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第四篇: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
2013年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七单元教案第六单元:测量课题 教室有多长(第1课时)总课时 1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一个物体作为标准测量另一个物体的长度。
2、掌握用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测量 重点难点 用指定物体作标准测量另一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 米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过节时,老师先买一些拉花布置教室,可是不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下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度
1、怎样量教室的长度?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活动前提出要求:先想好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再实际测量,最后把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3、组织学生讨论:在测量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的? 教师归纳:
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师有多长,但是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的高
1、教室提出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到,30秒时间,谁摆的最高,谁获胜。
2、找2个小组到前面摆,其他小组当裁判
3、各组学生都摆一摆,说一说。活动三:说一说那根木条长?
1、淘气和笑笑分别用回形针测量两根木条的长。说一说谁的木条长
2、讨论,谁说的对 教师归纳虽然都是3个,但是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回形针长的,木条肯定长。活动四:估一估,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1、观察、估计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2、观察、估计同伴和老师的身高大约是他们自己的几个头长?
3、通过观察、估计,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三、回顾小结
今天我们开展了什么数学活动,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 课桌有多长(第1课时)总课时 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 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2.找一找(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③教师补充。(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
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
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课题 1米有多长(第1课时)总课时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3)学生提问题.
(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 的单位.)(4)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5)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 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课题 练习四(第1课时)总课时 4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重点难点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教学过程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文具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第二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 第三题 量一量,填一填 第四题
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第五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第六题
第七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
课题 分物游戏(第1课时)总课时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的活动,体会在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着重理解“平均分”,为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教学难点: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20个圆片或者小棒。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摘桃子,俩人合作摘了8个桃子,回来后,开始分桃子。2.板书课题
二、问题探究
1.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吃几个好呢?(猴哥哥吃几个?猴弟弟吃几个?)
2.磁性黑板并贴上8个桃子图片。师听汇报后根据学生说的板书:
3.评价:同学们的分法都有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分东西时常会碰到分得一
样多和不一样多的事物。刚才分的这几种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公平呢? 板书:同样多 4.请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指导。5.出示“小猫分鱼”,要求分得同样多, 6.出示小狗分骨头,老师相机指导,平均分=分的同样多.三、体验感悟
1、师问: 一个奥运会标志须要几个圆环。这些圆环可以拼几个五环?
2.师出示 8本本子奖给近阶段表现好的同学4位,第二次9本本子奖给上课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同学(4名)请全班同学帮老师想想平均每人可以分几本?还剩几本? 针对(2)题,问:剩下的1本还能不能再分?
四、实践应用 1.试一试第5题,飞走了一半后,还剩几只? 一半是什么意思。一共有几只,这里的一半是几只,还剩的一半是 几只。2.下课后,请同学们
细心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事物,和你的家人,朋友说一说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课题 分苹果(第1课时)总课时 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等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谈话: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拿出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2.板书
二、问题探究
1.出示12个苹果图片和4个盘子图片贴在磁力板上。2.问:看到了什么,能帮淘气分一分吗?
3.老师收走盘子,问:现在没有盘子了,还可以怎样把这些苹果平均分呢? A老师巡视,指导。B老师边听汇报边板书:
12个苹果,每个盘放()个,需要()个盘子。
三、体验感悟
尝试第1题 你还发现了什么? 基本练习
试一试第2题,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四、实践应用 试一试第4题 1.出示做操图 2.还可以怎样排?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课题 分糖果(第1课时)总课时 3 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 际的密切关系。而且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一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参加生日聚会,唤起“主角”的意识。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然后,我很神秘的告诉他们:“今天呀,是老师的生日!”接着说:“我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我的生日Party,好不好?”
等他们稍微安静,我就为难地说:“可是老师今天太忙了,你们能不能帮帮老师?老师想摆六桌,你们能不能帮我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同时在电视上出现这些小吃的数量:柑桔42个、果冻34个、花生95颗、糖果100颗、板栗49个、饼干72块)都平均分成6份?”出示课题“分食品”。接着,我让他们小组自由选择想帮老师分的东西,小组长到讲台前领取要分的物品。
二、问题探究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该如何将手中的物品平均分成6份,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分,小组长做好记录,看哪一组分得又好,又快。学生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分一分。分完后,进行全班交流.2、全班交流
让各个小组长汇报小组分的情况,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要鼓励学 生分法的多样化,并评价哪个小组做的较好。
三、体验感悟
讲述:大家都留意到了每张桌子上都摆了黄豆,是不是有点奇怪吧?我们老家有
个习俗是:要在生日那天吃黄豆。所以我为大家准备了黄豆。在吃黄豆之前,我拿黄豆来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玩游戏之前,跟学生讲清楚游戏规则:小组内派个小朋友抓一把黄豆,然后拿这一把黄豆来分,如果能平均分成2份,得2分;如果还能分成3份,再得3分;如果还能平均分成4份,再得4分;一直分下去,能分成几份,就再得几分;看哪一组得分最高。
学生开始活动。完成后将他们的分数打在准备好的表格里,在电视机里呈现出来。都做完后,让学生根据打出来的分数,判断哪一组获胜,然后给获胜组奖励。
四、实践应用
五、小结
讲述:在老师的生日Party上,玩的开心吗?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课题 分香蕉(第1课时)总课时 4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的具体过程。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难点: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算式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你们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出示智慧老人画面以及挂图 谁能把这幅图意说给大家听.2.板书
二、问题探究
1、通过看图,同学们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把12个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 同学用小棒代表香蕉分一分.2、谈话:把12根香蕉分成2份,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法的运算符号是÷ 读作:除以(把12分成2份怎样列式?为什么等于6? 如果把12平均分3份能用除法表示吗?)
3、讲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三、体验感悟
出示18根小棒图片,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二1,2,3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课题 练习五(第1、2课时)总课时 5、6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正确体会理解除法的含义。
2、提高在实际情境中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3、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活动中正确体会理解除法的含义。难点:提高在实际情境中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分一分、填一填 书P40第1、2题。
1、学生独立动手圈一圈,填一填。
2、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汇报。书P40第3、4、5题
1、学生集体读题,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2、学生独立完成。
3、分组讨论。
4、集体交流、汇报: 为什么这样列式,是怎么分的?
二、知识应用:数学故事
学生根据书中三幅图的意思,编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说一说故事的情节,在解决除法问题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小组活动:看算式编故事
1、让学生看算式,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故事。进一步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除法问题。
2、组内交流;
3、集体汇报。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课题 小熊开店(第1课时)总课时 7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世纪的密切关系.2、学会用2到5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解决除法的简便性.3、体会乘法,除法的互逆关系.4、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难点: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鞭炮的声音。师:对了,爱睡觉的小熊今天起的特别早,原来阿!小熊开的店今天开张了, 它的好朋友小猴和小虎也来为他的新店开张来祝贺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想。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 电脑出示课件主题,板书:小熊开店
小熊请我们进去了,我们来看看小型的店里有些什么东西?那位小朋友跟大家说说(电脑出示课本主题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你都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二、问题探究
小猴想买4辆坦克送给它的表姐、表哥、好朋友和它自己,可是小猴总也算不出他要付多少钱。这下可把小熊给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
1、算一算:买4辆坦克要多少钱?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4×5=20(元)或5×4=20 2、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20÷5=4
3、深入探讨:20÷5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 小猴,小狗都买到了坦克,他们可高兴了,你们高兴吗?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在4*5=? 20/4=5 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体验感悟
1、老师的问题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靠靠大家,我有12元钱,如果要买铅笔盒,可以买多少个?买皮球呢?
1)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学生反馈 3)将答案写到书上
4)解决“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的问题
互动活动:小组内提问、解答,说说所用的口诀
四、实践应用
1、试一试(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1)独立尝试
2)交流,说说所用的口诀
2、练一连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说说所用的口诀 3)动物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比比看,那个队做得快!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课题 快乐的动物(第1课时)总课时 8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能动手操作找出“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难点: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谈话引入,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好不好?(板书课题,播放课件)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
师:如果老师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围棋子,也象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课桌上,能摆好吗?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根据我们摆的情况,你能发现什么吗? 大家说的都很好,小鸭的只数是6,(板书6)小猴的只数是3(板书3)
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
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边说边板书)生:6是3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来算,6÷3=2(板“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2后面就不用写“倍”字了。
师:如果又来了3只小鸭,(加3个磁扣,请小朋友也加3个围棋子),谁 知道现在谁是谁的几倍?为什么?
学生尝试练习,进行讨论,再集体汇报,教师讲解:
现在小鸭是9只,小猴是3只,(板书9),9里面有几个3呢?
9里面有3个3,我们就说9是3的3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师:如果要同学们像这样也列个除法算式来求9是3的几倍,谁会?(把6÷3=2改成9÷3=3)
三、体验感悟
1、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倍数知识想一想,根据这四种小动物的只数,除了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还能找到其它的倍数问题吗?
2、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纸上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填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做小老师。讲解小鸭数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 小鸡数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实践应用
1、课件演示:其实今天来参加这个快乐的聚会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呢,看看还来了谁吧!书上P47练习题。(小猫,小老鼠)
2、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算式写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吗? 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
3、还有很多的小动物呢!(出示蝴蝶,蜻蜓)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
4、出示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的图)
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碰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吗? 打开书P47,小组讨论一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书上的空填好。集体订正,教师重点讲解(电脑上操作课件)。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数问题吗?
五、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课题 花园(第1课时)总课时 9 教学目标
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引导学生看图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花园去玩吗?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图画上是花园的一角,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发现的多。
二、问题探究
1.理解图意: 出示挂图让学生自己看图,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懂图意了吗?根据图一提问题适时鼓励 3.解决问题
三、体验感悟
出示试一试1题:让学生理解图意,自己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出示2题:笑脸是哭脸的2倍 填写 2题:先数一数在提问
3题:让学生收集正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请画出笑脸 订正结果: 4×2=8(个)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1,2,3题 1题:让学生自己估计,测量。
五、小结 你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课题 练习六(第1、2课时)总课时 10、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
2、提高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 难点::提高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P75第1题 看谁算的又快又对。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二、连一连: P75第2题:
连一连:这题有多余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三、填一填:
P75第3题 让学生认真看清题意,独立填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看图列式计算:
P75第4题 学生观察图意,独立思考算法,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五、根据要求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集体汇报。
第5题的第3小题是一个开放题。“30元可以买什么?” 有两种理解:30元可以全部花完,也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
六、知识应用: P76第6题
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集体交流。
第五篇: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学设计(2017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学设计(XX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和立体图形的拼组。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其他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立体图形进行拼组,又能很好地体会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认识图形
认识图形
你说我做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本特征,能辨认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经历对这几种物体和图形的认识过程,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掌握分类和比较等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分类和比较等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
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化和生活化。在这一部分只是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有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种立体图形,让学生尝试用所有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通过对不同物品进行分类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
2、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
知识技能评价要点:、在一组立体图形中,能分辨出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组成的,并正确说出它们的名称。(样题1)
2、在一组立体图形中,能正确数出有几个正方体、几个长方体、几个圆柱、几个球。(样题2)
教学时数:2时。
第1时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相关的物体和图形。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提供活动机会,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不同点几何图形。
教法:演示法、观察法。
学法:小组探讨。
教具准备:不同的立体图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景导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礼物,猜猜看到底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谁来揭开它?大家喜欢它吗?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机器人的到来。
二、分类感悟
师: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机器人很高兴!下面老师想请你们把桌面上的这些做机器人的玩具分分类。
1、学生小组活动。
2、汇报分类结果。
师:哪个组来告诉大家,你们组把玩具分成了几类,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按颜色分,分成了五类。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我们组分成了两类,会滚的一类,不会滚的一类。
师:有同学可能没听明白,请拿上台给大家看看。
师:你们组很有办法,还有哪个组来汇报一下?
生3:我们组把长得像的放在一类,分成了四类。
师:你们说得很棒!也请拿上台给大家看看。现在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长得像的放在一起,它们是好朋友,分成四类。
三、玩耍体验
师:下面我们分别认真地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些好朋友长得是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赶快行动吧!
学生小组活动。
每小组的学生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摸摸、看看、玩玩、说说。老师参与小组活动和学生一起玩。
师:谁愿意上台来介绍你们组的好朋友。愿意介绍哪一种都可以,说一说它们长的什么样。其他的同学要仔细看、认真听。
生:这是我的好朋友球,它长得圆头圆脑的,摸起来圆乎乎的,没有平平的地方,它爱滚来滚去的。我很喜欢玩球。
师:你真会观察,让它滚给大家看看,请同学们从你带来的物体中,拿出这位同学的好朋友球。我们的下一个好朋友是谁呢?
生:我的好朋友有点圆,又有点长,直直的,上面和下面都是圆的,要它站它就站,要它滚它就滚,它站着不会滚,只有躺着才会滚。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让你的好朋友在台上表演一下好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他的好朋友。有没有同学知道这类好朋友的名字?你们还想介绍哪位好朋友?
生:我的好朋友它长长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有点扎手,有尖尖的角,它有六个面。
师:你能有顺序地数给大家看看吗?大家都来数数。
生:六个面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面大。有的面小。它很听话,它不会乱滚,我很喜欢它,我家里有很多东西跟它长得一样。
师:你真聪明!对你的好朋友非常了解,请同学们拿出他的好朋友。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吗?你们还有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吗?
生:我的好朋友是方方正正的,也有六个面,六个面是一样大的,有的地方摸起来是平平的,有的地方有尖尖的角,有点扎手,它也不会滚。
师:你真了不起,请同学们拿出他的好朋友。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吗?
生1:为什么球爱滚?
师: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1:球没有平平的地方,所以爱滚。
生2:为什么圆柱站着不会滚,躺着才会滚?
生3:我知道,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所以能站稳,它的旁边是弯弯的所以会滚。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球和圆柱都会滚,请大家把圆柱和球放在桌上滚一滚,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球可以自由自在地滚,圆柱是直直地滚。
师:再提一个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但长方体是长长的,有些面大,有些面小,正方体是方方的,每个面都一样大。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会听、会看、还会问,很了不起!下面有四幅图,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
四、应用拓展
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圆柱和球?(先同桌说,再全班交流。)
五、堂小结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而且还在校园里找到了很多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用途很广泛,到处可见。小朋友们今天回家看看自己家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我们今天学过的物体,讲给你爸爸、妈妈听一听,好吗?
六、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七、后小记:
第2时
教学内容:你说我做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拼出自己的造型,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拼出自己的图形,能清楚地向他人说明自己拼图的内容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教法:实验法。
学法: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要求:(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拓展应用、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摸一摸,说一说。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
、这节你学了什么?
2、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五、板书设计:
六、后小记:
七
数学好玩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活动中,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能运用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
方法与过程:
、首先,通过选题,让学生发现选择可以研究的问题,并训练学生清晰加以表述。
2、其次通过,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步骤。
3、最后,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实际操作环节,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解决问题的成果。
4、总结、反思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成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收获或体会、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并开展自评、互评和他评。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情感体验。
3、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教学重点】
能运用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
第一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活动一
“议一议”
目的:通过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以及如何进行分工合作等。
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你能找到淘气校园里的数学问题吗?你们的教室里、校园里又有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
(1)分析:面对这样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应该这样解决呢?
(2)讨论:看看淘气的校园,画面上的数学信息非常多,我们怎样做才能有条理的找到更多的数学信息,并且做到不遗漏呢?
(学生讨论)
(3)分工:为了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分工合作。
①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谁来做呢?又该怎样做?
②以一个小组为单位,教师示范如何分工。
③所有小组进行分工。教师要对个别小组进行帮组。
(4)指导学生怎样记录。
二、活动二
“做一做”
目的:通过合作等实际操作环节,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解决问题的成果。
过程:完成三个数学活动。
.分组找一找淘气校园里的数学信息。
(1)教师提出要求。
(2)学生分组活动。
2.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1)学生汇报。
(2)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说出有效的数学信息。
3.数一数,填一填。
(1)数出在操场上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在表中,完成任务。
(2)鼓励学生尝试根据发现的信息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超出学习范围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全总结:
通过交流的方式总结全。关键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提出下节将要活动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时
一、回顾上节所学内容。、上节,我们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二、活动三“想一想”、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数学信息?
活动目的:通过这一活动总结、反思并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金额解决问题的成果。
(1)确认小组内的分工,重点提醒组长、记录员的任务。
(2)提出要求。
(3)小组活动。教师随时指导活动。
(4)交流汇报。
2、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学生交流。
(2)对学生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入问题银行。
3、总结小组活动,对表现好的小组提出表扬。
三、带学生到操场进行数学活动。(可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此活动)、你的校园里有哪些数学信息?想不想调查一下?
(1)先在教室做好分工,提出要求。
(2)带领学生去操场进行观察、记录。
2、把学生带回教室。
3、小组内先进行整理。
4、学生交流汇报。、根据调查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
(2)解决部分问题。
6、活动总结。
四、自我评价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通过两节的数学活动,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能否从倾听、交流、以及在活动中能否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等方面,对自己的表现给予合理评价。
2、学生自评。
3、同伴互评。
五、全总结。
《一起做游戏》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90-91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方法与过程: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并获得取胜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和重要的,获得良好情感体验。
3、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教学重点】、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教学难点】
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教学活动设计】
一、谈话导入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这节我们就来玩游戏,也许大家可能在游戏中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呢?
二、游戏一“堆一堆”
.赛前准备
(1)分组:可以分为几个大组进行比赛。
(2)比赛用品的分发:每组准备相同的几何体。
(3)赛前要检查物品数量与形状。
师:请大家数一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具中都有哪些好朋友?它们是什么形状?有几个?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开展比赛,并计时
(1)游戏活动时间分钟。
(2)教师发出指令,开始游戏。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进行第三轮游戏,时间可限制在4分钟内。
4、决出胜者。
、还可以进行全班赛。
6、全班总结交流。
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三、游戏二
“玩一玩”
.游戏前准备
认牌识点数:
(1)抽出其中的几张牌,请学生说出牌面的点数。
(2)尤其是对A的认识,知道A代表1。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因为规则比较复杂,教师结合扑克牌做必要提示。
3、教师根据主题进行讲解。
(1)引导学生对游戏中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进行判断。
例如:每人的点数已知,现在淘气的点数是8,笑笑的点数是9,淘气不继续摸牌肯定赢不了,所以就要引导学生讨论:淘气摸到几才能获胜?
(2)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计算、思考、判断。
4、小组开展比赛。
(1)分组:可以分为4人小组进行比赛。在明确游戏规则和小组成员后,开始游戏。
(2)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进行帮助指导。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根据时间,可以进行第三轮游戏。
四、全班总结交流。
全班交流,畅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以及游戏中发现的其他问题,或是游戏中要想取胜的“秘诀”等。
五、外练习
同学们,这些游戏好玩吗?回家后可以把这些好玩的游戏介绍给院子里的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玩一玩,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