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中有人”---—让教学目标更能服务于课堂教学

时间:2019-05-12 16:4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目中有人”---—让教学目标更能服务于课堂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目中有人”---—让教学目标更能服务于课堂教学》。

第一篇:“目中有人”---—让教学目标更能服务于课堂教学

“目中有人”---—让教学目标更能服务于课堂教学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但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有的笼统、偏执,有的死板缺乏灵动性,有的目标淡化,有的甚至没有目标等等。基于对上述问题和误区的深入反思,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探讨,试图解决当前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目标设计 策略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可见,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堂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以及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自行设计和编制。因此,怎样使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即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具体、明确、具备可操作性,克服与解决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那么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哪些问题?我们该如何来设计教学目标呢?下面我就以上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涵义及功能

1、教学目标涵义

(1)教学目标的涵义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预期的学生的变化。首先,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的结果。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人们所期待的教学结果。在教学开始前,这种结果尚未出现,但在教师的头脑中显示地存在了。其次,预期的教学结果不是执教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在什么,而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学习每一项从属知识和技能,学习者将达到一种什么样的行为状态。所以,教学目标实际上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表达了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学习后的一种学习结果。

(2)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区别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预期的学生的变化。而教学任务则包括教学过程中所有规定的活动,当然也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实施和检测,但是教学任务还包括教师的讲授、组织练习、个别指导等。如果说教学目标是规定要达到什么的话,那么,教学任务则是规定在教学中要做什么。虽然要达到什么和要做什么是密切联系的,但两者毕竟不是一回事。

(3)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的区别

教学目标还不同于教学要求。一切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提出的规则都可以看成是教学要求。一切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方法和教学工具,只要有明确规定和指示,都属于教学要求。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属于教学要求,但它不等于教学要求的全部。同样的教学要求只有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才可能是合理的。

2、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导向功能。而这种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1)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认真地思考他要帮助学生实现什么样的变化。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学生就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技术和媒体。如果教学目标侧重掌握陈述性知识,了解世界是什么,易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如果侧重掌握程序性知识,则易于选择发现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法等等。

(2)指导学生的学习

教学目标一旦被学生所理解,就会引起学生的主意,并引起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同时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教学重点,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从而促进知识的保持。

(3)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而教学评价的唯一最可靠和最客观的标准就是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我们可以说,教学目标设计首先是为教学测量与评价而构建起来的。

三、新课程标准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缺乏层次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素养的整体提高。”反思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存在教学目标设计时缺乏层次性的问题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三维目标顾此失彼的现象:①有的只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忽视情感的熏陶,只重视得出结论,忽视得出结论的过程;②有的只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一味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活泼,过早开展非历史与社会活动,忽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③只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或脱离文本语言空谈阅读感受,或片面强调学生的独特感受,或大量引进课外资源,不断拓深人文精神。

2、教学目标设计难以观察

格兰特主张先用知觉、记忆、理解、等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陈述教学目标,然后再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例子,是教学目标具体化。但在现行的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时往往只有了解、理解、掌握等术语,而缺乏可观察性。

例如:有一位教师为“多种多样的社区”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社区的主要类型”,学生究竟是否“了解”了社区的主要类型,是无法被观察的。

3、教学目标设计含糊不清

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含糊不清的,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大而空,不够准确,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学生莫明所以,无从下手。例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顺利的阅读„„”、“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让学生准确地表达”等。这里的阅读、掌握和表达等行为动词规定了同认知过程有关的行为,是可以观察的。可是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却可能因修饰词或动词宾语而造成曲解。在很大程度上都不能达到。

例如:讲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的掌握公有制的存在形式”这里的“准确地”和“公有制存在形式”都是不清晰的,空洞模糊无法落实。

4、教学目标设计过大存在不可操作性

例如:有一位老师为“健康人生”设计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显然这样的目标过大在一节课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精神”不是一节课可以培养出来的。又如在为“地图的‘语言’”设计教学目标时,有一位老师写到:“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准确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这一目标不但含糊、不可观察,而且很难操作。

5、教学目标设计缺乏对学生的分析了解

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忽视对学生分析了解,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课堂表现、是否制订学习计划、课前预习情况、与人交流情况、对疑难问题的处理、对造成目前学习状况原因的自我认识、完成作业情况、对错误作业的态度、对实验课的态度、对目前学习的满意度、做课堂笔记情况、课堂上对重点与难点的区分、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对考试的态度、课后复习情况、学习方法、上晚自习情况和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以下因素间无显著性差异:目前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学习动力的来源、对课业负担的认识、喜欢的学科及喜欢的复习考试方式等等。显然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

6、教学目标的阐述主宾混淆、用语含混 例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和资料,说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科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周围的环境。

案例的第一条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主宾清晰,后两条的行为主题全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它们只表明了教师的教育意图,而不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表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

7、教学目标设计缺乏当代学习论的理论指导,使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的设计难以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当代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也不是内部因素,而是主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学习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众多的学习论流派中逐步取得了主导地位,进而又发展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当代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强大武器。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是养成情感、态度,都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结合去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

目前历史与社会教学界的确也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提问、讨论和学生动手检索资料进行教学。但由于缺乏对这一建构过程的理论认识,常常使教学误入“满堂问”的境地。有时候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客观上却无的放失,教学效果贫乏。究其根源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认真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外部环境、设备、信息等因素的辅助功能,在客观上不是去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是走了形式。更坏的情况则是有些教师从经验出发,完全走向了演绎结论、灌输观念的“填鸭式”教学境地。

三、新课程标准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1、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结果才是教学目标,并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领域和等级层次,使目标清晰,可观察,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预期的学生的变化。首先,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时刻明确一切围绕学生可能会达到的学习结果,并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领域和等级层次,使目标清晰,可观察,具有可操作性。

例:1在设计多种多样的社区教学目标时,我们常用的表述方法是:了解社区的主要类型,但实际上学生是否了解了我们是无法观察的。所以需要将无法观察到得教学目标修改为可以观察的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解释社区的主要标准

2)陈述高科技园区、工业区、商业区和生活区的名称

3)列举四类社区的典型代表

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强调了目标的等级层次是理解,又提供了表明理解的许多行为中的行为样品,是教学目标具有可观察性。例2:在设计“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规则存在形式”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看到“准确”的表述是含糊的,如果改为:“1.陈述成文规则和不成文规则的名称;2.判断成文规则和不成文规则的主要区别;3.找出成文规则和不成文规则的实例”就显得十分清晰了。

例3:在设计“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比例尺的概念。”的教学目标时,如果改为“能够将提供的五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数按照1000000:1的比例尺画在地图上,至少有四个数据画的正确”。这样教学目标就变得可操作了。也使我们的教学有了期待的教学结果,也符合了教学目标设计的本意。

2、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钻研流派众多的学习理论,用理论武器指导自己的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它第一次把教学设计上升到了技术的高度,是指导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有力武器。在教学中如果停留在认知层面,不能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上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地位。一位教师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列出三个战地报道小组报道,听完了报道,教学就结束了。学生连课文都没有细细读一遍,更不要说情感上、心灵上有多少变化和成长了。

所有这些,都使教学失去了明确的标准,导致了教学的肤浅、低效和失控,也给教学的测量和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切实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心理身体特征分析,依此制定教学目标,反对经验主义

学习需要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状态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态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构成了总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即为了实现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这里要特别注意分析学生的先决技能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操作过程。这样才有利于避免教学起点过高,补足知识结构,适应建构知识的心理机制;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初始技能、学习兴趣及相关的经验、动机、文化、社会等背景因素,切实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起点。如在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在消费中遇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困惑,进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与达到解决问题状况之间的差距,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的阐述主宾要清晰,不能混淆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外显或内隐行为的变化。所以在陈述教学目标时陈述句的主语为教师,规定教师应该做什么,在逻辑上说不通。同时,如果陈述句的主语为教师,用教师应该做什么来陈述教学目标,那么教师按目标要求做过了,就已达到了目标,但无法保证学生的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设计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一课时,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主宾混淆,教师成了主体,学生成了客体,而按照教学目标的涵义学生才是教学目标的主体。所以如果改为:“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精神”,这样就明确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其本质来讲,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所以好的教学目标设计有利于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推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社会学科学习与教学设计》杨心德、蔡维静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提要》—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7 [3]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编.《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内部资料)》2002.12

第二篇:浅谈如何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范文

浅谈如何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中心学校 张 建

21世纪,计算机网络已渗透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高科技状态下优质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网上,存在着丰富的学习、教学、娱乐等资源,如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在网上可以找到通用的教学资源,因为不存在语言的差异。但是,就语文学科而言,它作为中国人的语言、中国人的文字,全球共通的教学资源相对而言就少了很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更重的负担——所有语文课件都必须由我们自己开发。

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所以语文课件的制作不可能与物理、数学等理科相比,一味地追求动画、形式多样的插图等,而是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等。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对多媒体教学资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目前的音像市场五彩纷呈,许多以中国古典文学蓝本改编的VCD、录像为教学提供了第一手宝贵的形象思维资料,语文老师要有一颗“火眼金睛”能够去粗取精,然后通过电脑的图片、视频和音频采集,把其中的精彩片段剪辑、选录下来,插入我们的教学课件中,从而丰富课堂,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具体来说:

(1)、听

多媒体教学可以一改传统教学上,利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带的形式,而改用音响等音效设备,甚至可以由学生朗读再配以背景音乐,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加上优美的图像,使课文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春》、《济南的冬天》等一类写景抒情的课文。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完全可以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可以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所能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除了可以听书本课文的朗诵以外,我们还可以把当代一些好的朗诵作品,配上与主题一致的背景音乐、画面,让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应用能力。

2)、说

多媒体电脑具有功能齐全的音像设备,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那些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精心录制的作品,能给学生提供发音、语速、声调、重音、停顿等方面的示范。学生可以随意选取一篇或一段进行反复跟读,这样的练习对其朗读、说话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3)、读

对于课文的阅读可以配上音乐,甚至于插入动态的画面或一段剪辑好的录像,这种效果与单纯阅读文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它可以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影音材料,再现课文的场景和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原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无味的文字,变得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说明文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说明文被认为是最为枯燥的一种,学生怕听,老师也怕讲。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像初中课本中的《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的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群,课文对故宫的几大建筑作了介绍,如养生殿、金銮殿等,但文字的介绍再形象生动,都只是抽象的文字。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选取以上建筑的图片(这可以自己扫描照片或是剪辑有关的音像材料,也可用数码相机实地拍摄),让学生随着你的境头观看实物,更好地体会课文是如何进行说明的。

还有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松鼠》等事物说明文我们同样可以把它制作成声、色、像俱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4)、写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非常大的容量,它可以容纳相当多的范文、中外名著等,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为他们更好地作文提供帮助。

如对中国四大小说的演绎,可以是纯语言文字描写故事情节,更可以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把课本要求的或是其它的一些重要情节,制作成影视片段,更加生动地再现小说中的场景、环境,人物等小说要素,使小说中的人物活生生地站到学生的面前,并通过他们的表演,使学生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对人物形象、性格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应以语文学科的“美育”为前提

除了语文学科必须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以外,语文学科也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

语文多媒体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所以,语文多媒体制作中实施美育,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可行性。具体实现机制如下。

(1)精心制作声像,让学生感知美。

多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能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是精选或制作美的画面。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们要注意图片色彩的配置,图文的和谐,用笔的精细;按钮的色调、大小、字体也要与图片风格相吻合,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美。文字图片的制作也要讲究。文字图片要能体现出“建筑的美”:注重文字的对称、整齐或错落有致。同时应注意文字色彩、字体、大小的变化,避免单调呆板。

其次,应有良好的配音。好的配音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在《归园田居》课件中,用平静缓慢的语调、恬淡悠然的基调、沉稳清晰的节奏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重返田园的愉悦心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第三、努力创设情境。“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林黛玉“时时在意,处处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黛玉的这种微妙心理,学生就很难理解,毕竟生活经历相距太远。那么制作该课课件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我们的做法是在课件中载入一段录像:越剧《红楼梦》。戏剧中那富有表现力的唱词,很快诱导学生进入角色,真正理解人物的处境,进而理解人物的心境,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从而感悟人物的性格美。

因此,课件制作中,要精心安排图象、声音、情境等,促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积极的刺激,从而提高诸如旋律感、节奏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理解力和选择性等整体感知能力。

(2)运用比较手法,让学生鉴赏美。

生活中的矛盾对立是一种普遍存在。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不仅可以看到事物自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间的关系和异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映衬,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在制作课件时,若能把握并突出这一点,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

比较的内容非常广泛,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顺序、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文章风格、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都在可比之列。

可以纵比。如鲁迅的《祝福》,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三次,课件中以图片展示出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在人生路上遭受的惨重打击,进而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迫害,鉴赏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悲剧美。

也可以横比。如《群英会蒋干中计》课件中,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将周瑜与蒋干在群英会上的语言、动作、神情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周瑜多谋善断,豪迈自信;蒋干少勇寡谋、自大愚蠢。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品鉴人物的形象美。

(3)留下想象余地,让学生创造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课件制作中,要留下足够的余地,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有关信息,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归纳、组合,在大脑中形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多媒体课件制作时,忌大段大段地公布答案,要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空间。

二、以“美育”为前提,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具体操作方式。

首先,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孔雀东南飞》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在梁祝和焦刘之间构建起了对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联盟。

其次,借助图文互换,激发美的创造。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描写形象生动,美感强烈。在制作这类课件时,在显示画面与显示文字之间,要适当留有间隙,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画面或根据画面进行文字表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复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脑中构筑或抓取美感较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然后权衡比较,得出最佳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风景谈》、《雨中登泰山》类散文和《雨霖霖》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三、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制作一份课件很容易,但制作好一份课件却不是易事。对于语文学科而言,一份优秀的课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背景。

背景是课件制作中很重要的部分,背景的设计原则应遵循:

1、不影响动作演示;

2、色彩要与动画的脚色色彩协调统一;

3、要注意对眼睛的保护;

4、背景力求简洁。

(二)字体

很多课件制作者都很喜欢变换很多种的字体来“装饰”动画,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字体的排版主要是为了对课件运动原理的文字说明,人们看的是内容,而且需要是非常清晰的阅读,很多时候,课件制作时候字体的位置变化和字体变化让观众一头雾水,文字传达效果极差,这其实完全违背课件制作的初衷。字体运用原则应遵循:

1、一个画面通常使用最多不超过三种字体;

2、同一画面字体的颜色尽量统一大小和颜色;

3、尽量采用宋体和黑体这些比较工整清晰的字体;

4、文字动作不要大,动作中也要尽量延长字体显示时间;

5、计算文字停格时间为你中速朗读这些文字的时间;

6、大标题文字尽量保留在适当的位子。

(三)风格创意

我们不是要说制作多么好和美观的课件,当一个课件制作的初期,首先要思考的主要是课题的表达,动画的思考不要想得太复杂,因为很多复杂的动画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才能体现出其魅力。通常原则为:

1、动作表现是课件本身的主题;

2、动作是因为需要而定制,停格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3、不做华丽的装饰动作,那只会影响主题的传达,属于画蛇添足。

4、主题动作表现要细腻,操作过程要完全描绘;

5、画面动作要清晰,有节奏。

笔者认为,一份好的语文多媒体课件它应做到文教和美育相结合,综合利用声、像、文等手段,配合老师的声情并茂,入情入理,注意避免一些环节上的漏洞,把握好背景、字体以及风格创意,制作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与素质教育相配合,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第三篇:如何让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于教学活动

如何让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于教学活动

东新小学 田贵红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装备教育实践中已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对信息技术装备的科学管理与规范使用给予了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办学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这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保障。我校虽在农村,但经过上级部门的不断投入,我校的教学技术装备得到了质的飞跃。在不断充实装备的同时,如何让老师们转变观念,利用现有的教育装备服务于教学成为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对信息技术装备的科学管理与规范使用给予了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办学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这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保障。我校虽在农村,但经过上级部门的不断投入,我校的教学技术装备得到了质的飞跃。在不断充实装备的同时,如何让老师们转变观念,利用现有的教育装备服务于教学成为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因此,如何做好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和管理,是摆在我们农村中小学校面前坚巨而复杂的任务了。那么,如何才让教育技术装备进入课堂,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呢?

一、教育技术装备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必要辅助手段。随改革开放以来,信息技术遍布全球,信息的跨跃发展,促进社会的飞跃进步,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又尤其是我们这些地处偏远山

区的农村学校,一贯的使用陈旧老套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只能呆板的接受灌输式的知识内容,而没有更好的教育手段来辅助他们轻松自如的自主学习。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我们就需要将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放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要求每个学生熟悉并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并能认识和操作根据需要配备的相应设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们这里地处偏远山区,农村孩子意识不够到位,没有意识到新的教育装备的优势,不能完全接受并使用现代的教育设备产品,那么就需要我们先加强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信息化观念,与此同时,逐步培养他们对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的操作使用。以达到使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的目的。为了让老师们能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让老师们参加各种培训,增长知识,提升教学水平。

二、管好用好教育技术装备,是技术装备服务教学的前提。教育技术装备包括科学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卫生、技术、计算机等各大功能教室,以及相关的仪器、器材、图书资源等设施设备。其涉及的学科广泛,物品繁杂,但为学校教育提供广阔的活动场所、充足的教学资源。它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育技术装备涉及学科广,物品数量大、分类细,其管理各需一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装备的有效使用。切实抓好并培养实验、图书、电教、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装备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为此,学校不断加强该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

素质和管理水平。通过绩效考评政策的调整,对装备管理人员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不仅在进修、晋级、评聘职称、评选先进等事项中与其他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有效地激励和调动了他们的工作各级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地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

专职管理员负责所有教育技术装备的统筹工作,包括对各类装备的定室、定橱、定位、分类存放等。同时,他们还要根据教学实际定期修改、完善各功能室使用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借还制度、各类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等规章制度,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记录,以此确保教育技术装备得到有序、合理的使用。同时,专业人员还对全部装备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健全了明细账、流水账与借还记录,账账相符、物卡相符,方便了对仪器清册进行定期核对。专职管理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对各功能室卫生、安全等方面的定期检查与维护,每次实验或实践课结束后对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总,如有损毁情况及时进行统计并联系维修或更换,保证了各类仪器设备的完备性与完好率。此外,对易损易耗物品,如化学药品、玻璃器皿等,他们都能进行定期检查消耗情况,及时上报分管领导,及时保证充足的“储备”,保证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对通用实验室的机械设备等,分管人员还要定期进行保养,仪器使用后及时进行保养,从而避免或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情况发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装备在学校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知道,对于教育的发展,光靠陈旧的教育理念是

不行的,不更新教育观念,不提高教育水平,就会极大地限制整个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我们要将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引进我们的课堂,将这些新的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通过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因地制宜 , 因校制宜地开展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做到,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师生配合,形成一致的思路,最终实现共同的发展。学校依据教学需要联系教育部门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为精良配套的教育装备和技术,不仅按照省规要求建立了各功能室,并对各功能室进行了相应的分配,要求各分管领导各司其职,掌握教育技术装备数量及使用情况,并定期对教育技术装备的维护,对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归纳整改。同时,按照学校教学教学需要,对必要的装备进行引进或更新,确保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满足学校需要。

三、保证师资,是技术装备服务教学的关键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建设是前提,使用是目的,管理是手段,配备是条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实验教学与电教设备等教学仪器的使用率普遍偏低,装备教育有被弱化的趋势。追根到底是因为部分教师保留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仍采用旧的教育教学方式,还没有及时转化过来,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对新观念认识不到位,以及他们自身使用装备水平有限,所以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因此,我们还必需加强师资水平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要根据学科专业配备专业的专职教师,常言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有专业

教师才会对各类仪器“身体状况”更知根摸底。其次,就要狠抓教师的培训与学习,培训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其它实验器材的使用等,与此同时,注重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工作。最后,学习之余,组织教师写相关的文章,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来提升师资力量水平,以期达到熟悉使用和操作相应的教育技术装备的能力目标。我校设置由信息技术、科学、体育等专职教师和专职图书管理员。虽然老师们专业不对口,但专职后要求各任课教师业务上要加强学习,不仅熟悉本学科各类仪器设备的用途用法、操作使用,还对哪节课需要使用到的仪器设备心中有数,在实验或实践课的准备上就会做到从容应对,游刃有余。通过以上措施,让教育技术装备较好地改善了教学环境,增强了教学效果,让师生大受裨益。同时,学生在积极的动手操作中,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有效地锻炼。

四、管理常规,是技术装备服务教学是保障

一直以来,我校都是把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把管理效果纳入综合考评或考核内容。在管理过程中,将管理工作形成可行制度上墙,学校领导实行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 ,对本校对教育装备的建、配、管、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以促使教育技术装备在我校得以实用,不搞花架子,不走假过场,实实在在的做,实实在在的用,实实在在的记录在案。

其次,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一是使用管理制度;二是管理人员职责;三是安全制度。

并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完善这些制度,并坚持执行,使这些装备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好服,为素质教育服务。

另外,明确奖惩制度,建立奖励机制。对那些在装备的使用过程中工作认真 , 有突出贡献者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对那些工作失职 , 并造成不利影响的给予批评教育和责任追究。这是促进装备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必要手段。

五、着眼未来,让技术装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如今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不被时代所淘汰,教育也要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和方式也要不断更新换代,对教育教学技术装备技术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我们随时面临着装备工作的思维转变,角色转变。我校虽属位于偏远的农村山区,但随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进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又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也不甘落后,我校在上级的关爱下再投入了大批的优质教育技术装备。我们在工作中必须着眼于未来 ,跟随时代的进步,了解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方向,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增添新设备。同时,突出发展重点 , 做到与时俱进。这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抓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也是我校长远稳健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尹和丰,《哪些实验室和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2、程思评《浅谈农村中小学教仪配备的现状与对策》

3、孙宏根,《面向新课程标准的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 》

第四篇:让插图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让插图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孟州市河雍办事处东田丈学校 赵丽珺

我们可以发现,新教材的插图越来越多,越来越新,极富时代特点、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果合理地把教材中的插图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不但能促进课堂教学,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潜能、激活想像力会起到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我试着这样运用插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抓住各类插图的特点,指导学生全面准确地读图,促进课堂教学。

课本上的插图,大致可分为单图和连环图等。

1、单图:是画面相对完整的单幅图,它能独立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对于单图,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教学生读图。二是活化画面。

所谓读图,就是在仔细观察插图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图上所画的内容。首先指导学生观察,为了提高观察效果,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依图试读。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学弈》时我让学生观察图画后问:“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各有什么样的表现?学生能准确地把问题连在一起:两个人学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而另一个却三心二意。那么,这样以来,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以下的教学就轻松多了。

所谓活化画面,就是说插图虽然是静止的,但是它反映的信息往往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观察读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游子吟》时,我让学生低吟诗句,想像一位慈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衣的情景,把静的画面拓宽为动的影像,不但体会了诗的意境,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连环图:是以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一组单图,每幅单图表现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图连接起来,即为文章内容,表现文章主题。实验教材低年级课文插图中连环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一年级上册《雪孩子》中的1——8图就是连环图。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好单图,结合课文弄清单图的内容,并适当让学生口述。然后指导学生理解图与图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连环图。最后达到能看图复述课文,甚至能充分发挥想像添加自己的语言、动作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使他们有所观、有所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二、结合课堂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课本插图,提高学习效率。

1、从图导入:有些课文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恰当运用插图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复杂或难度大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如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插图的运用。

2、以图助文。有些课文配有多幅插图,先看懂,再叙述,对课文理解有帮助。如二年级上册《农业的变化真大》的插图,把大棚模型、彩色棉花、无土栽培等先进的农业技术用多组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读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看图并讲一讲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1、培养学生的识字、认知能力。

插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课文以语言文字为表现手段,所表现的事物是抽象、间接的。插图则是以线条、色彩为表现手段,所表现的事物是形象直接的。如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识字少,要想让孩子们通过抽象的语言表述识字,会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借助形象直观的插图来识字,认知会更快要更准。新教材根据小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表述转变为流畅的线条色彩,用精美的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的识字的积极性。如一年级上册识字

(一)中,日、月、火、羊等看似简单的字,对学生来说并不太容易。教学时,我注重把图画与识字相结合,从实际图演示到日、月、火、羊这些象形字,让学生像画简笔画一样先画一画,然后又自然地过渡到汉字,学生学习兴趣十足,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生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抓住契机,得法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一年级上册读读背背中的《咏鹅》,我就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鹅的项颈、羽毛的颜色、湖水的颜色等,使他们学会观察。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模仿书上的插图,动手画一画其他一些动物在雪地里出现的样子,并把他们的脚印画出来。不仅丰富了原有的图画内容,也锻炼了自己的想像力的创造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材中插图的内容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林海雪原、古今建筑、童话寓言等多方面。如六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我结合插图简介了这一处旅游胜地,又从电脑上查找了许多相关图片,使学生们从插图中学到了广泛的知识,受到了美的的教育,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我还适时的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拍摄本地历史、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照片或录像,并配以文字说明或感受。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实践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只要我们善于灵活运用、插图充分挖掘插图的意义和作用,每一幅图都会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第五篇:让电教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

让电教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

平阴县刁山坡中学 耿秀丽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设备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正逐步进入课堂,并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佳的表现力、感染力,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多媒体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突破难点、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不足,显示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电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广泛运用,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正以其能延长信息作用的时间、扩大信息进行的空间、拓展信息传输的渠道而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就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几点个人认识。

一、电教媒体在古、今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想象力,训练表达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散文都是韵味隽永,语言清丽的作品,本身已独具吸引力,而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的又是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所选画面都是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这样,由于文章有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再现媒体,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样就勾起了学生自己也要配画、配乐为之朗读的欲望,如在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因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所以我选配了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试配后,同学们跃跃欲试,朗诵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情和景历历在目,词句自然流畅,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引起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爱莲说》时,伴放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在教《送元二使安西》时,伴放沉郁缠绵的二胡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引起感情共鸣,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有时可用对比鉴赏画面及内容,让学生体会风格各异的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在教学袁宏道的写景散文《满井游记》时利用配乐朗读,然后再配画、配乐朗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让学生比较体会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样学生很能自然地感受到《满》的欢快喜悦之格调,《小石潭记》的沉郁寡欢的语言风格。当学生理解后,再播放与之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纵情朗读。

2、“以景显情,以声传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

朱自清的《春》、鲁彦的《听潮》等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借助对景物的细腻描写来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感受。如果能置身于作家所描写的或清新淡雅或激昂飞越等景色中,也就进入作家的感情世界,所以在教学是,我就选用《春》的散文TV和在海边录的潮起潮落的录相及图片,在课堂上放给学生们看。此时,学生已从画面、音乐中得到视听的双重享受,并从中领悟到作家的情感。

不但景美,能“以景显情”,同时声音也美,用古铮伴奏的中国名曲,更使这些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在理解作家情感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电教媒体在古文及历史著作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说明的古诗文中通过电教媒体的应用得以再现而且开华,如学习魏学伊的《核舟记》时,学生对核桃上所刻景物和人物的关系难以弄清,影响了对课文的再解,如果在投影上投影几张从不同角度绘制的《核舟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活板》一课时我运用在中央一台录制的古代活板印刷的全过程拿到语文课堂上放给学生看,使学生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意识。

2、在教授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的文章时,为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历史再现,我就大胆地截取加工影碟制成课件。如在讲授《出师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找来影碟进行截取截剪,使学生兴趣大增,从而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能力,收到极好的效益。例如我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我选择了通过投影将知识目标投放给学生,而思想品德目标则通过录象加解说的形式给学生以警示。记得当时我是通过录象中放映到祥子拉着座车的人在暴雨中挣命一节,加上画外音“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通过上述演示及解说,很自然地使学生了解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电教媒体在语文活动课中的运用。

语文活动课长期以来成为语文课中的空白,大多数老师忽视这方向的教学,真实正如一位语文专家所说“语文,功夫在课外”如果能将语文活动课组织好,那将收到一本万利的效果。语文活动课不但对老师是一个挑战,更是对学生的一个锻炼。如我设计的一堂语文活动课——《文史游艺赛》。活动安排顺序中的第一轮比赛,要求学生找一幅与中国历史上有名望的人物有关的对联,成为对联谜,并且找其故事在班上讲,故事必须配有画面,最好能找到录相或影碟。这样就促使学生走进阅览室、资料室和图书馆去寻找资料,找录相影碟,在找的过程中扩大了阅读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做到声情并茂,这样真正体现出了活动课的本质是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四,电教媒体在作文课中的运用。

比如放一段风景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体味,然后写一篇以景物描写为主的散文,以锻炼、提高学生“描写”方式的运用能力;放一段小故事录像,让学生仔细观摩、思考,然2后写一篇记叙文或小说,以提高学生对“叙述”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放一段时事新闻录像,让学生深入分析,然后写一篇有针对性的议论文,以提高他们对“议论”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放一则广告录像,让学生分析其优劣,熟悉广告词的写作;放一场演讲会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演讲稿的写作方法……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以必要的引导,告诉学生像看录像一样观察、思考周围的景、物、人、事等,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材料,不就是一篇篇内容充实的作文吗?利用电教手段实现了动机的转移,让学生由对看录像、看幻灯的兴趣、动机,转移到写作的兴趣、动机上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现实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很多学生却是一个盲者,因为观察生活不细致而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再加上学习时间紧,受外界条件限制等因素,有时学生很难真正深入生活,电教媒体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电教媒体在导读及复习课中的运用

在上导读课时,利用幻灯、投影的图象,来帮助学生思维理解文字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把有关课文内容的幻灯片连续放出,让学生按图片内容划分段落层次,针对图片内容复述课文。这样,在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又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把徐特立、刘少奇、雷锋、拜伦、贝多芬、巴尔扎克等古今中外的名言,抄在软件上,引进课题上。据此,让学生广开思路,举出自己知道的在困境中出现的人才。为了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学透,我利用投影来上好每一节课。再如,在复习小说单元时,我就将〈老杨同志〉、〈我的叔叔于勒〉等几篇小说,从小说的要素、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采用此方法的作用通过投影仪打到屏幕上,进行逐一比较,取得了既省时省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的完美效果。

当然,恰当运用电教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就要寻找它们最佳结合点。

首先,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重点、难点,从教学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设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实、形象地去感知所学内容,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和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其次,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想投影、录像、电脑课件等,对感知材料进行理解和概括,使思维活动有了依托,实现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效果。

再次,教师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围绕应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设计以电教媒体为中心的画面,进行深化练习,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以达到在理解语言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的目的。

5最后,教师要选择电教媒体使用的恰当时机,克服随意性。那么电教媒体适合在什么地方运用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引发学习动机的;

(2)意思抽象的词语离开具体形象的感知难以理解的;

(3)重点、关键词语需要强化加深印象的;

(4)内容展示的事例需要拓宽视野的;

(5)提出问题、可以讨论引起思辩的;

(6)显示过程、可以启发思维的等等。

以上的这几种情况,学生由需要而引起“兴奋”的心理状态,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最浓、想象最丰富,这是如果恰当及时运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学习目标上来。

总之,多媒体是架设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它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在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然电教媒体最佳作用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关键。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将教科书与电教手段有机结合,精心选择,设置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注意随时调整、补充,以便电教媒体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最佳的作用,真正服务于语文课堂。

下载“目中有人”---—让教学目标更能服务于课堂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目中有人”---—让教学目标更能服务于课堂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程制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化公民必须......

    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是为了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教学的落脚点要通过教学,让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的途径主动积极地建......

    目中有人,心中有标,手中有法--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例析

    目中有人 心中有标手中有法 ——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例析 安徽省望江县教育教学研究室韩吉旺 新课程倡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致力于学生能力发展这个大教育目标下的语文教学。因......

    充分认识有效教学 让课堂教学真正有效(本站推荐)

    充分认识有效教学 让课堂教学真正有效 何谓有效教学?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

    让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让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导航,它能让教师明确本节课教的目标,学生明确学的目标,以及整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心灵体验。基于这一点,要做到目......

    深挖教材,让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深挖教材,让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对教材的分析是课前预设的重要一步,它的重点在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在于对教学目标的融会贯通。下面我以自然新教材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

    科学应用“目标教学”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精选]

    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艺术教育功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不是其它学科可以代替的。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目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在此,我谈点实践与体......

    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

    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 西堡学校樊万奎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运用如下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一、目前我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