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动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能够说出地轴、黄道面、赤道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生能说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能在简单的太阳光照图上找到太阳直射点位臵。
3、学生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观察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记住移动规律,理解其形成过程,并能运用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新生,该年龄段学生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但理解能力有限、尤其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加上学生的课外知识参差不齐,已有的经验不足,初中因地理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地理基础普遍很差,而且学习态度也不够得视,所以学习效果比较差。
教学内容分析: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节的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兼难点。也是整个高中地理自然部分中的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刚从初中升上来,一则还未能适就高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就遇上这么难理解的内容,二则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无法想象和理解地球空间运动的特点、影响及意义。据往届的经验,这部分内容学生学生学起来都倍感困难。
教学环节与活动
1、教学环节一: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度数是多少?它是如何形成的?
老师直接向学生抛出问题,对于第1、2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能从书上找到答案,但是第三个问题则是非常抽象的空间问题,即使学生记得住概念也难以将其想象出来。所以在学生讨论仍觉迷糊的情况下,老师播放黄赤交角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将这一空间现象向学生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脑海里深深地刻入了黄赤交角的形成过程,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环节二:太阳直射点
学生继续讨论:黄赤交角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但是对答案必然不能理解,尤是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为什么会移动?内容十分抽象。此时,引入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的同时配合图片进行解释,让学生心中对该概念有个大致的认识。然后设计活动,利用小地球仪与画有太阳光线的纸片寻找某一时刻太阳直射点位臵。老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并进行指导,以确保每个小组的同学均能找到太阳直射点。
3、教学环节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在以上活动基础上,利用小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到不同的位臵上时,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臵变化(为了降低活动难度,要求学生先在公转轨道上观察四个点(二分二至)的太阳直射点的位臵)。老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并进行指导,了解学生观察情况。此刻,并不是所有的小组都能得出正确的完整的答案,但是所有学生基本上能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在公转轨道上观察四个位臵是不同的。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观察结果,因不完整且仍有个别学不理解,个别学生认识尚迷糊,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老师利用四个经纬网地球仪向全体学生演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刚才做的活动再次细致观察。
教师演示要领:把4个经纬网地球仪平放在课室中间4张学生课桌上,地轴空间指向一致。每个经纬网地球仪旁均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转动地球仪使之自转。老师站在四个经纬网地球仪中间,手拿木棍当作直射阳光,让学生观察每个位臵上,太阳直射点的位臵。因经纬网地球仪上赤道、回归线非常清晰,再加上地球仪是自转中,所以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直射的位臵,而且能清楚的太阳直射点的位臵不会因地球自转而发生变化。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若地球运行到刚才的两个位臵之间呢?师生移动其中一个经纬网地球仪,再次模拟实验,学生观察。结论:刚好位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结合以上观察,老师进行文字的归纳总结: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的影响的理解,从而巩固学习成果,老师再抛出另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促使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回顾黄赤交角的形成过程会关键点在于地球公转时倾斜于黄道平面!也就是黄赤交角的存在!老师反问:当黄赤交角为0时,也就是地轴与黄道平面垂直时,情况如何?老师与学生一齐进一步模拟实验“地轴垂直于黄道面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位臵”,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一直在赤道上!
4、教学环节四:课堂练习巩固及小结
学生完成基础练习,学生代表解释答案,教师适当补充。学生完成拓展,学生代表解释答案,教师适当补充。
基础练习:
1、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A.0° B.23°26′
C.66°34′
D.90°
002、指出下列城市一年中太阳直射的次数:北京(40N);广州从化(2326′N);0海口(20N);
3、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并正向南移动 B在南半球,并正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并正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并正向南移动 课后拓展
1、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范围不变 B太阳直射点最北位臵为30° N
00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D 2326′N每年有1次太阳直射
2、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在广州举行。亚运会期间,新华中学操场旗杆影子的变化是 A影子越来越长
B影子越来越短 C影子先变长再变短
D影子先变短再变长
知识点梳理总结。
教学资源
1、动画视频“黄赤交角”;
2、用色笔重描了赤道、回归线的小地球仪;
3、硬皮纸正反两面均画平行带双箭头的直线代表有阳光; 4、4个经纬网地球仪;
5、一支1.2M左右木棍。
教学评价
学生评价: 基础题
1、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A.0° B.23°26′
C.66°34′
D.90°
0002、指出下列城市一年中太阳直射的次数:北京(40N);广州从化(2326′N);海口(20N);
3、国庆节当天,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并正向南移动 B在南半球,并正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并正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并正向南移动 拓展题
1、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范围不变 B太阳直射点最北位臵为30° N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034′
D 23026′N每年有1次太阳直射
2、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在广州举行。亚运会期间,新华中学操场旗杆影子的变化是 A影子越来越长
B影子越来越短 C影子先变长再变短
D影子先变短再变长
第二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2016年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A. 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B. 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C. 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D. 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A. 吃月饼,共庆团圆 B. 荡秋千,踏青插柳 C. 放鞭炮,守岁迎春 D. 望双星,鹊桥相会
3.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当太阳光线从⑤处直射地球时,北半球节气为()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4.据科学考察:火星的运行确实与地球有着相似之处,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钟,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节之分,还可明显地区分出“五带”。太阳在火星表面,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A. 23°26′N至23°26′S B. 22°54′N至22°54′S C. 23°58′N至23°58′S D. 23°31′N至23°31′S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5.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A. 黄赤交角不会变化 B. 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是黄赤交角 D. 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
6.若黄赤交角扩大1°,则角α为()A. 66°34′ B. 65°34′ C. 67°34′ D. 23°26′
2016年12月17日18时51分在新爱尔兰地区(南纬4.53度,东经153.47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110千米。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地震发生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是()A. 北半球 向北移动 B. 北半球 向南移动 C. 南半球 向南移动 D. 南半球 向北移动
8.地震发生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A. 南回归线 B. 北回归线 C. 赤道 D. 北极圈
下面图甲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乙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9.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 昆仑站 B. 中山站 C. 长城站 D. 南极点
10.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乙中的()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图甲为“‘嫦娥二号’卫星飞行轨道示意图”,图乙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1.不包含图甲所示天体系统的是()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太阳系
12.“嫦娥二号”发射期间,地球位于图乙的()A. ①~②之间 B. ②~③之间 C. ③~④之间 D. ④~①之间
北京时间2012年8月13日凌晨4时(当地时间12日21时),历时17天的伦敦奥运会闭幕式正式开始。中国队以38金居奖牌榜第二,取得了历届奥运会客场最好成绩。结合下图,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3.伦敦奥运会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地球公转到图中四点时,速度最快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5.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A. 甲→乙 B. 乙→丙 C. 丙→丁 D. 丁→甲
16.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A. 甲点 B. 乙点 C. 丙点 D. 丁点
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于10月22日升空,11月8日进入绕月轨道。其后经过多次机动降轨,使轨道远月点高度从7 502公里降到100公里,近月点高度从200公里降到100公里,由初始的椭圆形工作轨道最终变为圆形轨道。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7.“月船1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①ab段 ②cd段 ③gh段 ④ef段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8.“月船1号”在绕月轨道上运行,无动力作用时,其公转速度()
①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较快 ②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较慢 ③公转速度始终不变 ④在圆形轨道上时快时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12年11月14日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北部发生日全食。下图为“发生日全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9.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北半球夏至时,地球位于()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0.图中包含的天体系统有()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2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下图,回答以下两题。
22.图中正确表示2016年元旦地球所在公转轨道位置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3.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中的②位置时,有关太阳直射点及移动方向,叙述正确的是(A. 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 B. 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南移动 C. 在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 D. 在南回归线以南,并向北移动
下图是“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三题。)
24.图中能表示黄赤交角的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5.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26.确定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是依据()A. 日地距离 B. 黄赤交角 C. 地球自转周期 D. 地球公转速度
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以下三题。)
2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 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 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28.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下列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 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 C. 地球上热量分配将会均匀 D. 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29.假设黄赤交角为30°时,地球上()A. 寒带的范围变大 B. 温带的范围变大 C. 热带的范围变小 D. 寒带的范围变小
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30.(双选)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有()A. 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B. 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 C. 目前度数为23°26′ D. 目前度数为66°34′
31.(双选题)若黄赤交角变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南北极圈的纬度数变大 B. 有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大 C. 南北温带的范围变大 D. 会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 32.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1)将图1中的A、B、C、D标在图2适当的位置,并注明二至日。(2)在图2中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3)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________的椭圆轨道,地球运行到图中________点时,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________。(快、慢)(4)A→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半球,并且正在向________移动。33.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四点代表的节气分别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从“教师节”到“劳动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一个________。34.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恒星①是________星;∠②的度数是________;平面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当太阳直射点在B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填字母);当太阳直射点在D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填字母)。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35.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北半球节气为________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为________日。
(2)当太阳直射点由B点移动到D点时,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何变化?(3)太阳直射点从A点到再次回到A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4)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________点时,地球距离太阳较近。
36.读“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图1)”及“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绕日公转轨道形状是________。
(2)在图1中A,B,C三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发生在________点。(3)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图1中________点。
(4)在图1上用箭头画出从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公转方向。
(5)在图2中注出二分二至节气名称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37.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恒星①是________星;角②的角度是________;平面③的名称是________。(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日运转,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之间往返移动,其周期为________,称为一个________年。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这个周期变化早在1911年巴黎国际天文历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1)若此角度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
(2)若此角度变为0°或90°后,地球将怎样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还有没有回归运动?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元旦为1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已经过了冬至日,位于南半球,并正向北移动,故本题选A。2.【答案】B
【解析】当地球处于公转轨道D点时,为北半球春分,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经历传统的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3.【答案】D
【解析】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即图中的①。地轴是倾斜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太阳从⑤处直射地球时,恰好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恰为北半球的冬至。4.【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火星自转轴倾角也只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经计算可知答案为C。5.【答案】D
【解析】黄赤交角并不是固定的,它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故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6.【答案】B
【解析】图中角α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角α=90°-23°26′=66°34′;若黄赤交角变为24°26′,则角α为65°34′。7.【答案】C
【解析】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12月1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8.【答案】A
【解析】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12月17日非常接近冬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因此,地震发生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南回归线。9.【答案】C 【解析】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四地中长城站的纬度最低,线速度最大,故选C。10.【答案】D
【解析】昆仑站建成时1月27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根据回归运动的特点,图中④位置最符合。11.【答案】C
【解析】“嫦娥二号”是探测月球的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组成地月系,包含在太阳系中;太阳系又包含在银河系中;银河系属总星系;与河外星系无关。选C正确。12.【答案】A
【解析】“嫦娥二号”10月1发射,到10月8日二次变轨期间,是秋分到冬至期间,应是图示①~②之间;图中①是秋分,②是冬至,③是春分,④是夏至。选A正确。13.【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左侧光照图为夏至日、右侧光照图为冬至日,上下两个位置分别是春分日和秋分日。奥运会8月份举行,已过了夏至日,地球最可能位于②处。14.【答案】D
【解析】离近日点越近,公转速度越快,结合①②③④点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即可得出答案。15.【答案】A
【解析】从图中看出P点是地球在近日点附近。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根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定甲→乙段地球经过近日点,运动速度最快,用时最少。16.【答案】A
【解析】11月1日地球在秋分后大约一个半月,故应靠近甲点。17.【答案】D
【解析】10月22日处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从图上分析,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应为从北极上空俯视图。当地轴“右倾”时,b处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夏至日,顺着地球的公转方向,a、b、c、d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同理可推知g、h、e、f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18.【答案】A
【解析】“月船1号”绕月运动特征,应类似于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其在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快,在远月点时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慢。19.【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判断,甲处为北半球夏至时的位置。20.【答案】B
【解析】图中显示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和太阳系,故包含2级天体系统。21.【答案】B
【解析】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2.【答案】D
【解析】元旦为1月1日,从图中信息可知,③为12月22日前后,④为1月初。23.【答案】B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知,③为12月22日前后,②处为12月22日之前,秋分之后,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24.【答案】A
【解析】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和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从图中可看出①表示该夹角。25.【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应为北半球夏至日。26.【答案】B
【解析】黄赤交角的度数和回归线的纬度数是相等的,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27.【答案】D
【解析】黄赤交角为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其度数即回归线的度数,图中角β为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26′。28.【答案】C
【解析】黄赤交角变为0°后,太阳终年直射赤道,全球将没有四季变化,并且全球全年昼夜都是平分的,但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各地的太阳高度还会有很大差异,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仍将存在。29.【答案】A
【解析】黄赤交角的大小对五带划分影响很大。寒带的纬度范围和热带的纬度范围之和为90°。如果热带的纬度范围变为赤道到南北纬30°,那么寒带的纬度范围就为90°-30°=60°,即从南北纬60°到南北纬90°为寒带。由此可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30.【答案】BC
【解析】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数值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目前是23°26′,故B、C正确,图中角α是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66°34′,不是黄赤交角,故A、D错。31.【答案】BD
【解析】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五带范围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90°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影响着各地昼夜长短的比例。若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的度数变大,太阳直射范围变大,故B正确;热带范围变大。极圈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90°,回归线度数变大,极圈度数变小,A错;极夜范围变大,故D对;寒带范围变大,南北温带范围变小。C错 32.【答案】(1)上为A,下为C,左为B,右为D,B为夏至日,D为冬至日。(2)画图略(均为逆时针)。(3)正圆 B 慢(4)北 北 【解析】根据图示,判断出C为春分,画图法可以判断图2中与图1字母的对应的位置。33.【答案】(1)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2)先向南,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再向北(3)回归年
【解析】根据直射点的位置及公转的方向,可以判别A为夏至。教师节到劳动节直射点移动方向为先向南,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再向北。34.【答案】(1)北极 66°34′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2)B D 【解析】略。
35.【答案】(1)春分 冬至
(2)从夏至(B点)到7月初,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冬至(D点),越来越快。(3)365日5时48分46秒(4)D
【解析】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春分日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再次直射北回归线。夏至后的7月初,太阳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冬至后的1月初,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36.【答案】(1)近似正圆的椭圆(2)C(3)A(4)如下图:
(5)
【解析】(1)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不是正圆,而是近似正圆的椭圆。
(2)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是在1月初,近日点附近。图中C点的位置是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3)每年7月初,地球公转在远日点附近,图中A点位于远日点附近。
(4)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据此标出二分二至节气。37.【答案】(1)北极 66°34′ 黄道平面(2)南北回归线 365天5时48分46秒 回归 【解析】略。
N~24.5°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范围变大。38.【答案】(1)太阳直射点在24.5°(2)0°时:地球正着绕日公转,太阳一直直射赤道,无回归运动。90°时:地球“躺”着绕日公转,太阳一直直射极点,无回归运动。
【解析】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纬度范围。
第三篇:能量与太阳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能量与太阳》
教
学
设
计
腰庄小学
张卫卫
2011-10-12
六年级上册《能量与太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生们对太阳能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本课引导他们更进一步认识太阳是怎样赠予我们巨大的能量的,我们应该怎样珍惜使用能源。第一,分析煤带给我们的信息。煤的形成经过了漫长年代复杂的变化,这个过程是无法直接观察,也无法用实验重现的。这里探究煤成因的活动,是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研究煤成因的过程,一个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有了这个基础,进行下一个活动就容易了。第二,认识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通过阅读资料和研讨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认识它们与太阳能的联系。从而了解我们使用的能量大多最终来自太阳。第三,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使学生了解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怎样节约能源,了解一些新能源的知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了解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在科学探究中根据运用想象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重要性。并能将自己分析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 作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珍惜和节约能源的意识。教学重点:
知道煤的形成过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来源,节约能源。教学难点:
能够大胆想象,并合理地推理出日常生活中的能源来源。教学准备:
煤块、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及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用到煤、石油和天然气,说说它们都为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它们能为我们做出这么多的工作,就说明它们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么大的能量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能量的产生。
2、出示课题,提出学习要求。
二、分析推理
1、提问:以煤为例,同学们认为煤蕴藏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小组互议,交流看法。
3、教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要研究这个问题就非常有必要研究煤的形成了,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黑朋友”打开纸包先仔细观察,看看你能从它的表面发现什么信息?科学家在研究煤的形成过程中,亲自到煤矿产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现在,老师把这些信息提供给同学们:
①常常能在煤快的表面上看到植物枝、叶的痕迹,甚至还发现了具有完整树干形状的煤。
②煤大多夹在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岩层中。③煤在岩层中是一层一层分布的。
④亿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生长非常繁茂。
4、小组讨论:从这些信息中你们能推测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5、煤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它的形成过程,请看——煤的形成过程。(多媒体展示煤的形成过程)
6、课件出示煤的形成过程简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煤的形成过程。
7、根据不少证据知道,石油、天然气也与煤相似,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其中主要是由水中的富有生物演变而来的。
8、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与太阳有什么关系?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物、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9、我们使用的能量还有哪些与太阳能有关系?
10、同学们知不知道煤、石油、天然气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呢?
11、它们的作用真是太大了,但是它们的形成过程却又是那么的漫长,要经过亿万年的深藏,真是来之不易呀!可是我们这样天天使用,它们早晚有一天会被我们消耗殆尽,一但用完还会有吗?由于它们是不可再生能源,一但用完就永远消失。大家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12、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13、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三、实践运用
1、说一说,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为了节约能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四、交流评析
1、通过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2、教师小结: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它们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们要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五、拓展延伸
课后收集相关资料,办一期煤、石油和天然气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展。
板书设计:
能量与太阳
太阳
在沉积过程中
古代生物
古代生物
煤 石油、天然气 与空气隔绝、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 节约能源 开发新能源 张卫卫2011-10-12
第四篇:太阳与影子 教学设计
《太阳与影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一天里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情况及所引起的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2、认识一天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的变化。
3、知道能够利用影子的变化来测定时间。
5、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教学重、难点】
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物体影子的方向与长度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猜谜语
2、玩影子游戏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太阳与影子的奥秘,愿意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一)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1.做完这两个游戏,你有什么收获么?
要想看到清晰的影子,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2.物体的影子是一成不变的么?影子和太阳有什么关系么?
一天中,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的长短、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大家认为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与影子有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4.根据刚才的图示,你能得出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么?
(二)提出问题,作出预测。
1.提出问题:一天中,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气温到底会怎样变化呢?
2.分组讨论
3.太阳位置的变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三、随堂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总结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第五篇:教学设计能量与太阳
怒江州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材料一
《能量与太阳》教学设计
城区二小科学教师
彭 帆
【教材分析】:
《能量与太阳》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上年级《能量》单元的最后一课。其教学内容包括:分析煤带给我们的信息;认识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了解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的意义三部分。能量概念是抽象的,能量有多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储存在一些物质中,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从生活中,从科学课学习中,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制作和研究电磁铁,探究玩具小电动机怎么会转动起来,研讨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初步建立起能量的概念,知道电可以生磁,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设计思路】:
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经过漫长年代复杂的变化,这个过程是无法直接观察,也无法用实验重现的。探究其成因的活动,是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研究煤成因的过程,是一个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本课本着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能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的理念,通过学校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并开展搜集信息的接受式主动学习,结合互相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我们希望学生有更主动、更深入的思维参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能量与太阳的联系”这一主线展开: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搜集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的信息资料;2.归纳、整理信息,做成知识卡片;3.召开“三大能源”新闻发布会,充分交流信息; 4.拓展延伸(能源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对能源的节约意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怒江州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材料一
2、经历一次搜集信息、报告会上的发言活动。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性解释,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3、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中的能源及来源,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 难点:探究、逻辑推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填好三大能源信息卡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猜测、验证。【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
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能源的很多资料,一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要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我们今天就来开个“三大能源”发布会,向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们发布“能量与太阳有什么联系?”的信息。在发布会前,以小组为单位对我们收集到的“三大能源”信息进行讨论、整理,然后由小组推荐汇报人上台给大家做总结汇报,希望大家好好表现。在这堂课中,我们要评出哪些小组发言最积极,收集到的信息成果最显著。(让小组充分的交流、讨论、总结,然后由小组推荐的汇报员上台发言。课前教师建立一个以组为单位的评星台)——10分钟内——PPT1
二、探究煤的形成。
1、(1)同学们看一下你们小组的桌面上放着什么?(煤)现在请你拿起你们小组的煤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从煤带给我们的信息,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煤为什么埋藏在地下,是怎么形成的呢? 你们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用多媒体ppt课件展示:――PPT2
①常常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枝、叶的痕迹,甚至还发现了具有完整树干形状的煤。
怒江州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材料一
②煤大多夹在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岩层中。③煤在岩层中是一层一层分布的。
④亿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物生长非常繁茂。
(3)教师总结煤的成因,从哪里来?怎么形成的?(课件播放煤的成因短片)。——10分钟内
2、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是2-3亿年前古代植物经过漫长变化而形成的,那么石油、天然气又是怎么形成的呢?(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
(教师播放石油的形成动画课件)
(2)教师小结: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PPT11
在信息资料交流后,让学生用箭头表示出“太阳能”、“动植物体具有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的能量”三者的转化和传递关系。
板书:太阳能
→
动植物体具有的能量(生物能)
→
煤、石油、天然气(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本课小结: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养料,长成“身体”,就是把太阳能转化成了自己生长需要的能量,动物的食物结根到底也是植物,所以煤、石油、天然气就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10分钟内
3、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展示信息资料1: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教师准备PPT课件数据表说明)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展示信息资料2:人们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情况。
(教师ppt课件展示)教师提出问题:
1、通过学习,现在你知道哪些是再生能源,哪些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阐述)
2、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简单说明一些新能源)
怒江州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材料一
三、总结归纳、整理信息并提出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评评哪个小组的同学表现的最好,为什么?评出发言最积极的小组。展板贴“红星卡”
(2)提出研讨过程中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3)指导学生总结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4)课外作业:将有关信息资料归类做成知识卡片。
四、拓展延伸。
将自己对能源的理解讲给身边的人,影响他们认识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经过漫长年代复杂的变化,这个过程是无法直接观察,也无法用实验重现的。探究其成因的活动,是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研究煤成因的过程,是一个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本课本着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能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的理念,通过学校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并开展搜集信息的接受式主动学习,结合互相交流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大胆利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物和现象进行有根据的推测,作出假设性解释。我们希望学生有更主动、更深入的思维参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能量与太阳的联系”这一主线展开: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搜集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的信息资料;2.归纳、整理信息,做成知识卡片;3.召开“三大能源”新闻发布会,充分交流信息; 4.拓展延伸(能源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对能源的节约意识)。
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交流,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三大能源”的形成成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煤、石油、天然气有了深刻的理性认识,并对节约能源的意义有了具体的认识,可见,学生的收获是明显的!
2014年12月26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