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EXCEL中函数公式的运用》教学设计
张宝玉
[教 材]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中第三个知识点的内容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公式输入的格式与计算、sum求和函数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点] 公式输入格式与计算、sum求和函数的使用 [难点] 公式输入格式与计算、sum求和函数的使用 [教 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
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素材准备:课件、视频、图片等素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
景
创
设
激
发
兴
趣
教师展示一段视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师:这些是2014年7月18日台风“威马逊”横扫翁田时留下的痕迹,然而灾难无情,人间有情,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了缓手。一车车的物资运到了翁田中学的校园。下面是所赠物资部分的清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大家能否在1分钟之内算出各项物资的总量是多少?有人说,他能在20秒内把结果算出来,大家相信吗?
学生欣赏视频回答问题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
主
探
究
合作
学习
展示威马逊救灾捐赠物资表
任务一:输入公式计算大米的总量 教师讲解什么是公式以及公式的格式
提问:在数学课堂中接触到的运算符有哪些?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数学运算符加+ 减-乘* 除/ 任务分析:
打开“威马逊救灾物资捐赠表”,观察各项目情况,然后思考应该如何求出大米的问题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那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公式计算的步骤: 1)选择放答案的单元格 2)输入“=”
3)输入表达式(b3+b4+b5+b6+b7+b8)4)回车
教师讲解自动填充工具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单元格地址而不是用数值计算?
任务二:自学sum函数求大米总量
教师查看学生的自学情况,适时给予必在的指导 教师提问自动填充是否有变化?教师演示其过程
任务三:求文昌地区捐赠大米总量
教师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
教师讲解sum函数对不连续数据进行求和的方法
学生回顾单元格地址相关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在键盘上找到加+ 减-乘* 除/的运算符
学生参考学案,找到输入公式求出大米总量的方法。选出代表,利用电子教室软件“学生演示”功能先向全体学生机上展示,再具体操作一遍。
师生互动探讨总结
学生思考比较
学生自p39-40的内容或参考学案,用sum函数求出大米的总量
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
学生自学学案,对不连续的数据进行求和,学生自学后,请一位同学演示
温顾而知新,让学生复习单元格地址的知识,为后面的学生做好准备
使学生了解到如何在计算机中输入运算符,为以后的课堂做好铺垫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操作,深入体会计算机数据计算的多种方法
巩固 练习
比一比谁用最快最准的方法求和(1)教师出示学习任务(2)
学生自己选择求和方法进行求和
梳
理
总
结
师:请同学来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都学会了哪些内容?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总结能力
巡视指导(3)评比
拓
展
延
伸
1、average函数、公式等多种方法求平均值
2、提出问题,计算“一年用水量”列,公式为“一年用水量”=“平均每月用水量”ד12”
教
学
反
思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
由于本节课内容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依据教材分析和大纲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公式输入的格式与计算、sum求和函数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二)教学重点
公式输入格式与计算、sum求和函数的使用(三)教学难点
公式输入格式与计算、sum求和函数的使用 ★教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以任务作为驱动,教师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合作的伙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既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演示讲解法 ★教学过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上课开始,展示一段台风威马逊横扫翁田后的视频,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因为威马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为灾区人民捐赠物资。然后然后出示物资捐赠表,提问学生能不能在2分钟之内把各项物资的总量求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形成学习动机,进而顺利地进行新课学习。这时老师适时的出示今天的第一个任务:运用公式求出威马逊救灾物资捐赠表中大米的总量。
接着回顾单元格地址相关知识和认识计算机的数学运算符后,分析求和公式:大米的总量=海口椰树集团+海口金华公司+文昌红十字会+文昌林业局+海口龙泉+文昌维嘉酒店
紧接着回放学生的运算结果,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接着教师讲解自动填充工具,进行对比点评,强调注意事项,就使公式这一知识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得到领悟。
课上到这,让学生回顾一下公式的运算进行一次归纳和总结,清理一下思路。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我们注重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结果”。为此,依据这一理论,我以“任务二”——“用sum求和函数求和大米的总量”作为驱。,我先由前面表格数据提出问题:“这时用如果对一千个一万个数求和怎么办?公式求和麻不麻烦?”接着由公式运算的弊端引出函数讲解,过渡自然。学生自学教材或者参考学案,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大米的总量,同时思考后面各项的物资总量能不能使用自动填充工具来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探究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为此,最后进行知识巩固——打开“家庭用水一览表”,求出各家庭每季度用水量,不连续月份用水量,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最后有时间再让学生再求出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用水量和一年总用水量。这时老师巡回辅导,解决学生认知过程当中还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然后,再次转播回放几个学生的操作结果,进行评价,达到正确认知。至此,新课内容已全部结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懂得数据计算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对以后从事数据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板书设计
板书是内容和形式统一,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本着“求实、求新、求精”的设计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自我评价
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的特色在于:
1.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教材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提炼,内容精简,以点带面,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辅助,全过程以“任务”驱动,以问题贯穿始终,以讨论、探究、练习等多种形式,触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和探索性。
4.课堂练习设计典型,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贴近生活,增强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学即所用。
第二篇:药剂学中运用公式归纳
药剂学中运用公式归纳 1.Noyes-Whitney dc/dt=K·S·Cs溶出原理(K为溶出常数,S为药物与溶出介质的接触面积,Cs是药物的溶解度)方程说明了药物溶出的规律,所以增加溶解速度的方法有:
1)升高温度,增加药物分子的扩散系数D;
2)搅拌,可减少扩散层的厚度δ;
3)减小药物粒径,增加药物与溶出介质接触的表面积S。
• dc/dt=DS /v ×(Cs-C),K=D /v
•dc/dt—药物的溶出速度
• D—药物的扩散系数
• V-溶出介质的量 -扩散边界层厚
• K-溶出速度常数
• Cs-药物的溶解度
• C-介质中药物的浓度
• S-溶出界面面积(表面积S将会极大的增加,溶出速率显著加快,运用于固体分
散体的速释原理,药物高度分散状态)
• 在漏槽条件下,Cs》C,dc/dt=KSCs
1、S,粉碎,P109图4-4
2、K ,搅拌,介质的粘度
3、CS,改变晶型、固体分散体——药物高能状态。在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无定
型或亚稳态的晶型存在,处于高能状态(即这些药物分子的扩散能量很高),所以溶出很快。
缓控释制剂设计中的运用
根据Noyes-Whitney溶出速度公式,通过减少药物的溶解度,增大药物粒径,以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达到长效作用,具体方法有: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如青霉素普鲁卡因盐、睾丸素丙酯。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如鞣酸与生物碱类药物可形成难溶性盐。
3、控制粒子大小,药物的表面积减小,溶出速度减慢。
4、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2.液体的流动符合Poiseuile公式V=Pπr4t/8ηl(V——液体的滤过体积,P——滤过时的操作压力差,r——毛细管的半径,l——滤层的厚度,η——滤液的粘度,t——滤过的时间)
滤过的影响因素滤过的压力、药液的粘度、滤过介质的孔径、滤饼中的毛细管半径与长度等
提高过滤速度的措施
1)改变压力采用加压或减压的方法2)降低药液粘度趁热滤过
3)加入助滤剂减少滤材的毛细孔堵塞。常用的助滤剂有活性炭、纸浆、硅藻土等。4)更换滤材或动态滤过减小滤渣的阻力
5)先粗滤再精滤滤过时先用孔径大的滤过介质(如滤纸、棉、绸布、尼龙布、涤纶布、砂滤棒等)滤过,再用孔径小的滤过介质(如垂熔玻璃、微孔薄膜等)滤过
3.stoke’s定律:V=2r2(ρ1-ρ2)g/9η
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措施
1.2.减少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
3.增大分散介质的粘度
4.fick’s 定律:扩散第二定律
扩散过程尚未达到稳定状态前,物质浓度随时间和位置(只考虑方向)而变化的关系,服从偏微分式。对于具体的扩散过程,要利用其特定的起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求解此式,得出的具体函数。该定律是处理各种扩散传质过程理论的有力工具。关于药剂学上的应用:控缓释制剂的应用,浸出制剂的浸出因素
缓控释药原理:
以扩散为主的缓、控制剂,药物首先溶解成溶液后再从制剂中扩散出来进入体液,其释药受扩散速率控制。
第三篇:《3.2运用公式法》教学设计
运用公式法(1)教学设计
黄大恩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分解因式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整式乘法的逆向变形。是后面学习分式通分和约分,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以及解方程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是分解因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章已经学习了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在上一节课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初步体会了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深化学生逆向思维 能力和数学应用 意识,渗透整体思想。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难点 :准确理解和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并善于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学法与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本堂课采用观察、讨论、小组合作、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思路,灵活地运用“整体(换元)”和“化归”思想把问题中的多项式转化成适当的公式形式。
2、学法分析:
为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我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改变了学生原来的那种“学而无思,思而无疑,有疑不问”的旧学习方式。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发现新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三)例题探究,体验新知;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景引入,发现新知
在美术课上,老师给每一个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课件展示),要求同学们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能给出数学解释吗?(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a2b2 =(a+b)(a-b)(1)用语言怎样叙述公式?(2)公式有什么结构特征?
(3)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什么?(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观察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既形成了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又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判断: 下列多项式式分解因式是否正确?(同桌讨论后回答)
(1)x24(x2)(x2)2(2)3x1(3x1)(3x1)
(3)9x2y2(y3x)(y3x)22(4)(x1)y(x1y)(x1y)
通过这一组判断,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既突出了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例题探究,体验新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例3.分解因式
(1)4x2-9(2)(xp)2(xq)2
用(1)引导学生得出分解因式的一般步骤,向学生渗透“化归”思想。要让学生明确:(1)要先确定公式中的a和b;(2)学习规范的步骤书写。用(2)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同时感知“整体”思想在分解因式中的应用。例4.分解因式
(1)x4y4(2)a3bab
通过例题4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应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例4(1)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由学生分析每一步的理由,明确:结果要化简;分解要彻底。例4(2)由学生分析方法,明确:有公因式要先提公因式,再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体会综合应用的思想。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学生板演,同学批阅,教师适时给予指导)(1)a2b2m2(2)-x2y2(3)49-25x2(4)4a2b2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应用意识,加强了知识落实,突出了重点。)练习2分解因式:(ma)2(mb)2(2)49(ab)216(ab)2(1)(练习2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突破了难点。)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先通过小组讨论本节课的知识及注意问题,然后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我进行修正、精炼阐述。这样,小结既梳理了知识,又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同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2.布置作业
课本117页练习
(采用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要。)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对知识进行探究,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结构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让学生在应用平方差公式行分解因式时注意到它的前提条件;通过例题练习的巩固,让学生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让学生更加熟练、准确,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让学生领会整体(换元)的思想,达到初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第四篇:函数奇偶性的运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函数奇偶性的运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定义,会根据定义来判断具体函数的奇偶性,能借助定义及图象特征解决奇偶性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函数奇偶性的运用。
2、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及运用。
三、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2、奇函数、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3、如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二)重点知识,方法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函数奇偶性的相关知识。
1、定义:对于定义域内任意x,总有f(x)f(x)成立,则是奇函数;
对于定义域内任意x,总有f(x)f(x)成立,则是偶函数。
教学设计
2、图象特征: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定义法: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计算f(x)f(x)。图像法:f(x)是奇函数f(x)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 f(x)是偶函数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三)例题的选取 选题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考试大纲要求: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并能利用函数奇偶性解决一些问题。
2、考试说明要求:函数奇偶性在考察时,不是简单的考察公式等知识的应用,而是与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突出考察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3、解读定位:考试热点,一是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考察奇偶函数在求解析式中的应用,二是综合其他函数性质考察综合应用能力,本例题从求解函数解析式入手,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在函数奇偶性中的应用。
例题展示
ax21(a,b,cz)是奇函数,又f(1)2,f(23),求已知函数f(x)bxca,b,c的值。
(四)例题使用
教学设计
1、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回答:①回顾所用知识,主干知识;
②题目所提供的信息; ③解题思路及过程; ④格式规范及注意事项
2、例题归纳:本题考察知识有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解方程,解不等式。所用方法是通过定义,结合f(1)=2, f(2)<3,通过解方程解出a,b,c,。体现的思想方法是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的数学思想。
3、变式对比练习
(1)已知函数f(x)x3ax23bxc(b0)且g(x)2是奇函数,求a,c
(2)偶函数f(x)ax4bx3cx2dxe的图象过点p(0,1)且在x1处的切线方程为yx2,求yf(x)的解析式。
对比要求:①找到例与变式题的异同,包括知识,方法,考察方向;
②在解此类问题是因该注意的问题;
③规律:奇函数解析式中,偶次项系数与常数项为0,偶函数中,奇次项系数为0;
4、巩固练习
(1)若函数f(x)log(xx22a2)是一奇函数,则a的值。
1是一奇函数,则a的值。2x1(x1)(xa)(3)若函数f(x)是一奇函数,则a的值。
x(2)若函数f(x)a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教学设计
5、拓展提升
已知f(x)是R上的奇函数,且当x(,0)时,f(x)xlg(2x),求f(x)的解析式。
要求:引导学生回顾例题;引导学生探索拓展题的解题思路;教师精讲。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函数奇偶性的应用,在解题是要注意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等思想方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己回顾本节课学习后,所获取的知识方法,技能)
(六)作业布置
四、教学反思
例题,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去做这道题,更多的是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数学主干知识,核心知识,重要方法和结论,通过解题分析,潜移默化的渗透着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发展学生学科思维。
第五篇:Excel函数公式
Excel函数公式
在会计同事电脑中,保保经常看到海量的Excel表格,员工基本信息、提成计算、考勤统计、合同管理....看来再完备的会计系统也取代不了Excel表格的作用。
于是,小呀尽可能多的收集会计工作中的Excel公式,所以就有了这篇本平台史上最全的Excel公式+数据分析技巧集。
员工信息表公式
1、计算性别(F列)
=IF(MOD(MID(E3,17,1),2),“男”,“女”)
2、出生年月(G列)
=TEXT(MID(E3,7,8),“0-00-00”)
3、年龄公式(H列)
=DATEDIF(G3,TODAY,“y”)
4、退休日期(I列)
=TEXT(EDATE(G3,12*(5*(F3=“男”)+55)),“yyyy/mm/dd aaaa”)
5、籍贯(M列)
=VLOOKUP(LEFT(E3,6)*1,地址库!E:F,2,)注:附带示例中有地址库代码表
6、社会工龄(T列)=DATEDIF(S3,NOW,“y”)
7、公司工龄(W列)
=DATEDIF(V3,NOW,“y”)&“年”&DATEDIF(V3,NOW,“ym”)&“月”&DATEDIF(V3,NOW,“md”)&“天”
8、合同续签日期(Y列)
=DATE(YEAR(V3)+LEFTB(X3,2),MONTH(V3),DAY(V3))-1
9、合同到期日期(Z列)
=TEXT(EDATE(V3,LEFTB(X3,2)*12)-TODAY,“[<0]过期0天;[<30]即将到期0天;还早”)
10、工龄工资(AA列)
=MIN(700,DATEDIF($V3,NOW,“y”)*50)
11、生肖(AB列)=MID(“猴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MOD(MID(E3,7,4),12)+1,1)
1、本月工作日天数(AG列)
=NETWORKDAYS(B$5,DATE(YEAR(N$4),MONTH(N$4)+1,),)
2、调休天数公式(AI列)=COUNTIF(B9:AE9,“调”)
3、扣钱公式(AO列)
婚丧扣10块,病假扣20元,事假扣30元,矿工扣50元
=SUM((B9:AE9={“事”;“旷”;“病”;“丧”;“婚”})*{30;50;20;10;10})
1、本科学历人数
=COUNTIF(D:D,“本科”)
2、办公室本科学历人数
=COUNTIFS(A:A,“办公室”,D:D,“本科”)3、30~40岁总人数
=COUNTIFS(F:F,“>=30”,F:F,“<40”)
1、提成比率计算
=VLOOKUP(B3,$C$12:$E$21,3)
2、个人所得税计算
假如A2中是应税工资,则计算个税公式为:
=5*MAX(A2*{0.6,2,4,5,6,7,9}%-{21,91,251,376,761,1346,3016},)
3、工资条公式
=CHOOSE(MOD(ROW(A3),3)+1,工资数据源!A$1,OFFSET(工资数据源!A$1,INT(ROW(A3)/3),),“")注:
A3:标题行的行数+2,如果标题行在第3行,则A3改为A5
工资数据源!A$1:工资表的标题行的第一列位置
4、Countif函数统计身份证号码出错的解决方法
由于Excel中数字只能识别15位内的,在Countif统计时也只会统计前15位,所以很容易出错。不过只需要用 &”*“转换为文本型即可正确统计。=Countif(A:A,A2&”*")
1、各部门人数占比
统计每个部门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2、各个年龄段人数和占比
公司员工各个年龄段的人数和占比各是多少呢?
3、各个部门各年龄段占比
分部门统计本部门各个年龄段的占比情况
4、各部门学历统计
各部门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各有多少人呢?
5、按年份统计各部门入职人数 每年各部门入职人数情况.今天分享的Excel公式虽然很全,但实际和会计实际要用到的excel公式相比,很多遗漏。欢迎做会计的同学们补充你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公式。
还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