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世琼)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教学汇总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教学 古木镇中心学校:张世琼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 要合理有效地用好主题图 , 教师就必须反复研究教 材 , 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是由主题图呈现信息, 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 而展开教学。主题图往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喜闻乐见的故事作为背景, 其 中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 运用得当,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 应用于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教学 主题图 有效使用 学生知识 合理因素 教学内容 能 力结构 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利用 主题图 教学。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 8个年头了, 只要打开人教版数学 课程标准新教材,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美术图画, 一个个生动有趣的 数学故事;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的设计,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教学主题图。插图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 活密切联系, 图画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深受小学生的喜 爱。这些教学主题图不仅仅给枯燥无味的数学赋予了生命, 融入了生活气息, 变 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 激发了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基于以上 认识,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利用好“主题图”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浅谈 笔者几点体会:
一、理解“教学主题图”的意义,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过程 的前提。
“教学主题图” 的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 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 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 步和发展,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然而,由于“教学主题图”主 要是以 “场景” 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 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但如果教师不能深刻的理解和正确把握,就会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 难。因此,要实现“教学主题图”的应有价值必须充分挖掘“教学主题图”中有 利于实现三维目标的素材。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 “时、分、秒” 这节内容中, 教材提供了一幅“春节联欢晚会”的教学主题图,这时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等 待着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选择这样的情境作为单元的主题图, 其意义可以从 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方面由于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亲身经历的事情, 很容 易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由于 教学主题图与所学的知识有着直接的联系。“秒”作为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经 常会在“倒计时”中出现,借助这一情境可以导出新课内容“秒的认识” ,这也 正是“教学主题图”作为“秒的认识”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又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了一幅“儿童 游乐园” 的教学主题图, 这是一幅非常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图, 大多数小学生都 有去公园或游乐园玩的经验, 他们对公园的环境和游乐园的项目都比较熟悉, 这 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去参与新课的教学活动。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项目, 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计算的问 题,这也正是“教学主题图”为本节内容作铺垫的价值所在。
二、发现“教学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一个个 “教学主题图” 中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 在, 或者无法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时, 这样的主题图至少在相关数 学教学中价值不大, 甚至是无意义的。所以教师既要考虑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把握, 又要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 把材料的选择权还给学生, 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 会留给学生, “主题图”的教学也在于教师恰当地设疑激趣。例如:在学习五年 级上册“多边形面积计算”时,教材提供了一幅街区教学主题图,下部是学校的 大门内外,中部是街道,上部是住宅区。教师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观察:“你发 现了哪些图形?”学生甲说:“我
发现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学生乙说:“我 发现有正方形、三角形” ,学生丙说:“我发现有梯形”„„学生在愉快探索的情 境中进一步巩固掌握了已经学过的图形, 同时也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 切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图形的世界。教师接着问:“那 么, 你们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这个情景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 欲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虽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的面积不会计算,但这样的教学主题图既让学生从中感知到了数学问题的存在, 又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趣。
三、不适合学生的主题图——大胆舍去、巧妙替换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 科书”的过程。因此,作为教材组成部分之一的主题图,它的存在也并非教学的 全部, 作为教师, 我们要懂得变通与取舍。对于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图, 我们应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或是精心分析、巧妙替换;或是大胆舍去、开 门见山。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时,第 68页有一幅关于儿童公园的 主题图, 图中有的学生在玩过山车、有的学生在玩旋转木马„„。教材的意图是 让学生通过观察, 收集信息、从有关儿童公园的图片中提出几个用乘法计算的数 学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太散了,因数有一位数的,有整 十数的, 有几十几的, 还有几百几十的„„而这节课主要讲的是整
十、整百乘一 位数。这样引入的环节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我想如果先给出整
十、整百数,然后 让学生用这些数和主题图的相关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不会绕弯路, 节省时间,不仅达到了原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也学的十分的轻松和愉快。
四、注重结合“教学主题图”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主题图” 不但要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 还要结合图画对学 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加法”时,教材提供了一幅中 国野生动物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野生动物的种类和种数, 并使学生 认识到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 要敢于与捕杀野生动物 的不法分子做斗
争,建立美好和谐的大自然;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 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为今后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做好准备。
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时,教材提供了一幅“中国人口普 查数据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基本情况,知道我国是一个人 口大国,资源辽阔,物产丰富;另一方面渗透了有关地理、文化和国情知识,激 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好好学习, 长大后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 献。
再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时,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教 学主题图。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 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 数,初步感知 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 友;另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 使学生知道, 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 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 热爱科学,锻炼身体。这也是“教学主题图”所反映的精神实质,不只是从“教 学主题图” 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而且还从 “教学主题图” 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主题图时, 要充分展示主题图富于情节的魅力, 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 张开想象的翅膀, 不断地闪现出奇思妙想;充分利用主题图色彩鲜艳、内容丰富 的特点, 让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 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里打开思维的闸门, 不断的求异创新。
综上所述, 主题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合理利用这 一资源, 不但能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培养他们的学习情感, 使他们愿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能激活思维,促进课堂生活的动态生成, 为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打下基础, 同时又能建构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溢 满情感的课堂生活。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 结合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了解编者 的设计意图, 挖掘主题图的内在含义, 辅助课堂教学, 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 生动,更丰富多彩。我们在主题图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应用,创造 开发,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实验教科书 数学》。
2、《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南康市横寨中心小学 刘本香
【摘要】小学数学的新教材在功能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是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就成了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即如何做到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教材观;遵循的原则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并把要求“层次化”、教学“特色化”;还必须具有科学性;必须考虑时代和科学的进步,有意识地调整教学内容。【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教材 创造性 层次化 特色化 科学性 新教材全面推广几年下来,许多老师对这本新教材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大多数教师认为新教材编的好的地方是: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更适应学生的特点。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数学知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学有用的数学。而且教材中设计的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几个学习伙伴也给学生们增添了学习情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并且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情境和机会。新教材以其漂亮的图案、鲜艳的色彩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表现形式灵活新颖都是学生所喜欢的,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但也有老师反映使用新教材,教的时候总感觉教学目标及要求不够明确。有些知识到底要求学生掌握到怎样的程度,有些知识的拓展和衍生也不知道要到什么程度。这个“度”的把握对教师来说的确很难,要用好这本教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且新教材在功能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是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这句话怎样真正理解和把握还存在问题。有的教师是完全照搬教材按照教材内容去教,另一种是完全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所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所以我就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即如何做到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是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前提。要理清教材改革的长期性和教材使用相对稳定性的一个关系。教材改革是个长期不断的过程,一个真正好的教材要经过不断的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的过程,而教材的使用就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样便于老师去积累教学经验。目前我们使用的新教材正在试验阶段,总是有点缺陷,但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还要正确区分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
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脑中有课标——以课标为依据,因为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依据、考试评价的依据。教师应经常把课程标准拿出来对照一下自己的教学。心中有教材——要以新教材的内容为凭借。眼中有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某些内容,删除或者减少某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某些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教师要力求做到要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师要成为教材的积极促进者、发展者,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发展教材,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吸取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
三、要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还需要把新教材的要求“层次化”。
1、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遵循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接受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分层递进”的教学势在必行,对教材中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要进行分层次要求。
2、要求的“层次化”还体现在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这也是体现了尊重学生,有利于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口算,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利用口算教学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探究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口算教学的新价值等诸多方面已经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的热点之一。其中提倡和算法的多样化已形成共识。算法多样化要求提供的学习内容不只是标准的、最优的、严格的算法,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真实的问题求解过程,每一内容的表述、问题的解答尽可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予以表现。
当然我们还应注意到,算法多样化和一题多解在教育的理念上还是有区别的。过去提倡的一题多解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现在提出的算法多样化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差异的理念上的,为不同风格的学生提供发展适合自己学习策略的途径,他的着眼点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多种算法。算法多样化是为了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独立思考成果,这是因为学生的认知状况、思维方式等客观的自身差异决定着每一位学生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的。所以还是应该把要求层次化,有的学生只掌握了一种,有的学生能掌握多种算法,所以算法多样化并不是算法全面化。
在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处理好适合学生的算法和算法简约和优化之间的关系,适合学生的算法可能并不是最优的方法,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得到的一种算法,应该加以肯定的,这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提倡算法全面化,并非让学生掌握每一种算法,而是要通过小组之间同学们的反馈交流、评价、沟通,求同存异,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思维的成果,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
3、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优化的过程。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反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有的课上学生出现5、6种方法,最后就是指定一种最优化的方法,让全体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计算。中间少了交流体验反思这个环节。只有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最优化的算法。现在的最优化和开始的最优化本意是不同的。开始的最优化是按照数学家和成人的理解观点来定格的,未必是学生认为最好的,统一的算法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没有把个性化的东西反映出来。这个如果不解决,就会造成新一轮的学习负担。
四、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必须把教学“特色化”。
教师手中的课标、教材、学生犹如厨师的青菜、萝卜、佐料,一道上等的菜肴需要厨师用精湛的手艺来烹调,不同的厨师烹调出不同的色香味,同理,一节有品位的新教材实验课就要依靠教师高超的教学“手艺”来创造自己的特色。新教材的教学,师生双边都是具有积极思维的生命体--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影响新教材教学过程有诸多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把备课等同于抄写千篇一律的教案,而要以学生为主体,备学生,对新教材的处理要讲究“艺术性”、凸现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要做到“心中有方法,手中有特色”。因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舞台,教师要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而新课堂开放了,新课堂“活”起来,但怎样做才“活而有序”、“活而有效”,如何巧妙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什么时候让学生讨论、探索,要讨论多长时间,探索什么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创造特色的学问,这就要求教师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具有艺术才华,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如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富有亲和力、感召力等等。
把教材“特色化”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给学生再创造的机会,使“做数学”的过程更加凸显。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以“生活”为依托,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和发展数学。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主动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材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上。
3、让学生暴露认知的障碍,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
学习活动也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同时把社会性的互动作用看作促进学习的源泉.因此,教师的着力引导,是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形成有效的建构性学习.
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生的活动才有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4、增加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发展 内容的选取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新教材要求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所谓“放”,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符合数学科学,要有科学性。数学知识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科学性,但在处理上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有些概念都是运用通俗易通的言语阐明一些道理。
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考虑时代和科学的进步,有意识地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不断地更新适应时代的需求。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可以利用的数据,如:每次奥运会中国夺牌情况、这次海啸捐款、火车提速后的速度、刘翔奔跑的速度、姚明的身高等等,都可以编成应用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和发展数学。
总之,能把新教材上下来是一种本事,能创造性地把新教材教下来又是一种能耐,能把新教材内蕴的理念和素材通过开发转化为教学实践并取得成效,这更是一种功底。教师水准就在如何用教材上显现不同的档次。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主动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上。
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尊重教材,也不局限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切实地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切实发挥新教材的作用,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
第三篇:运用主题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运用主题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实施,各个学科的教材编排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到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主题图”,这一变化不仅美化了教材,也给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同时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果数学教师能够合理科学地运用主题图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会大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运用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增加了很多主题图,这些图片?槭?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而且内容也非常多样,有的是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有的是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利用主题图来辅助教学,能够给抽象、枯燥的数学课堂注入活力,使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而且数学课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主题图进行恰当的使用和取舍,导致其作用和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主题图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在本文中对这一问题展开具体的探讨.一、让主题图“动”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虽然是静止的,但是图片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和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想办法让静态的主题图变得动态化,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或游戏活动等让主题图“动”起来,这样就能打破传统的看图教学法,使学生融入主题图描绘的情境中,而且,学生在亲自参与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学习热情也会更加高涨.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中的主题图是一幅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平面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布局,各个建筑分别在什么方位.这个图片虽然比较详细,但是一来有些学生没有去过天安门广场,二来图片对于相对位置并没有展示得十分直观.为此,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用不同的物品分别代表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并按照平面图上的方位、顺序摆放好,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具体的场景中了解到天安门广场各个建筑的分布情况,而且能明白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学校教学楼为中心,来说一说学校里的建筑物是如何布局的,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和理解“位置和方向”的相关知识.将静态的主题图动态化,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使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他们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二、把握好主题图的呈现时机
虽然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几乎都有相对应的主题图,但是主题图并不是在每堂课的一开始就呈现出来的,一方面,如果教师固定在课堂的某个阶段呈现主题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主题图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知识点不同,与其相配的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也是不同的,因此,利用主题图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活动的需求来把握和调整主题图的呈现时机,以便使主题图的作用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比如,“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节内容的主题图是小运动会的场景图,有的学生在跳绳,有的学生在踢毽子,有的学生在投沙包,有的学生在滚铁环……经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在讲完课后出示主题图,并向学生提问:“你能根据图片创编出利用加法计算的应用题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根据主题图中隐藏的信息来创编应用题,如,有的学生问:“跳绳和投沙包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来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既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和归纳知识体系,也能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让学生创编数学应用题,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使主题图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由此可以看出,把握好主题图的呈现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三、适当增删主题图,突出教学重点
虽然主题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给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而且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有帮助,但是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此,在运用主题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对主题图进行适当的增删.如果教师对主题图不进行精心的选择,并且加上对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主题图就会演变成观赏而非教学,不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有的教师将主题图绝对化,认为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目标都要通过对主题图的理解来实现完成,而且要运用上教材中所有的主题图,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发生偏移,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将一些繁杂的主题图进行大胆的删减,删除一些没必要的主题图,以及华而不实的主题图,突出教学内容的核心和重点.总而言之,主题图是小学数学的教学资源之一,不仅美化了教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数学知识,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主题图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其功能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参考文献】
[1]顾建华.浅谈小学数学主题图的开发与运用[J].吉林教育:综合,2015(1):80.[2]陈庆红.如何运用主题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89.
第四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3)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4)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教材教师学生德育合作者
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我们教学时想到了吗?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们教学时做到了吗?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而且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更是展现教师职业道德的舞台,教师自身的知识、生活经验、人格素质、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方法乃至兴趣、爱好都是课堂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此处的“德”除了教师自身应有的高尚品德外,还包含教学中应遵循的道德。正是这些“德”构筑成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正是这种魅力,使课堂教学闪烁出奇异的光彩。
一、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事实证明,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灵和学生对话,用真诚感受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他们才能真正地信任你,你才能从根本上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二)走下讲台,做学生学习德育的合作者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课下也要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德育教育,平时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给以循循善诱,激励他们积极上进。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学习的热心指导者;既是为成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学生喜欢用本地话来讲粗话骂人,因为他们都以为外地人听不懂,那么在教师碰到这种情况时,就得耐心的去教育,而不是狠狠地批评学生。其实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也是经常碰到的,有时候叫学生做练习,他不会做时同样用本地粗话来说,虽然不是有意骂人的,但毕竟他也是在讲粗话,那么我们做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得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能讲粗话,这样的行为是不礼貌的,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的呀!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真理的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知心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心诚意善地交流。这样不仅是教师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既熏陶学生品质又浓厚师生情,教育效果会立竿见影。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
用心爱心专心 1
集、整理与描述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还有就是当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有放弃的心理,那么教师就可以讲述例如陈景润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还有关于数学家沈括的一则少年立志小故事,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钱学森的故事等等。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增添民族自豪感,又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所以,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感受到爱国主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同样也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所以要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例如:有一次我在讲课时叫学生把课本中加黑的那些文字画一下,全班同学都笑了。但有一个男同学却低下头了,一下子眼中含有泪水,我当时也蒙了,但是又不能马虎的应付这些孩子。经我询问才知道别的同学给他取的外号就叫黑字体,所以在这时候我就跟全班同学说给同学取外号本身就是对同学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要是别的同学也对自己取外号那你的感受又是怎么样的呀!后来全班同学当堂就跟那个男同学道歉,我觉得自己以后在上课时就要特别注意讲那些重要的定理时该怎么说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德育的教育,然后再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也只有与学生平等交谈,才能在对话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在对话中感受学生的感受,在对话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其学习的内趋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所以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关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教学中,我不会轻言放弃学困生,而是告诉他们:“我们是一个整体,要共同进退。”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养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行,从而整个班级呈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从课本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1.从数学教材、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1)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小资料”、“你知道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于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产生,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教材。
(2)用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
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如:华罗庚从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为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持这一发现。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这样做有利于造就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
(4)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概念很多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
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
例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统计中路线的问题等。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某地的水土流失情况统计),学生可以从题目中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到我们生活的环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调查统计,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三、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量力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适度性原则。
防止形式主义,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3.系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持之以恒长期地进行熏陶、渗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4.情感性原则。
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
5.重点性原则。
突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进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
6.策略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策略,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重在经常性地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真正提高数学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自学、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一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学生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我对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首先要根据课本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习提纲。把学生引入与学习有关的情境,既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又使学生有了 明确的探究目标。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难度,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引导学生独立探究,获得数学思维方法。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构对现教案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要给学生思考性的指导。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把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通过自学,教师要检查自学效果,检查要有针对性,多给差生表现的机会,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的技能。四人一组,进行组内合作交流,充分发表意见,组内解决不了的可进行组间交流
四、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合作探究。
越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越要通过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攻克教学的重点、难点。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教师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叫图形?剪成哪种形状求面积比较简单?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和讨论。接着让学生交流,汇报合作的过程和结果,组际之间进行质疑和交流,从而共同找到答案:将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的长方形求面积比较简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知识,从而提高了探究的效率,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五、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先让学生简要表述探究中的难点,要求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不必过早的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好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交流,回报交流结果。一个小组回报结果,其它小组听,听完后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以达到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的效果。如果还有疑问,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解决。六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练习题设计要有梯度,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目,二是实际应用性题目,三是推展延伸性题目。在练习题处理上要做到因人而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做不层次的题目。要尽量照顾差生,成就优生。七课堂小节
在教学结束时,要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概括起来,尽量让学生总结,教师加以引导,给学生新的启迪和感受,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形式,探究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探究形式,就可以积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