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奥数巧填符号教案
三年级奥数第二课 巧填符号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添运算符号的各种方法。
2、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奥数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语:
添运算符号,也是一种数学游戏,在几个或数个数字之间的适当地方填上“+、-、×、÷和()”,组成一个算式,使得运算后等于事先规定的结果。添运算符号不仅有趣味,还能使人思维活跃,能力提高。
二、探索新课:
【例题1】在下面各题中添上+、-、×、÷、(),使等式成立。1 2 3 4 5 = 10 1 2 3 4 5 = 10 1 2 3 4 5 = 10 1 2 3 4 5 = 10 【思路导航】对于这种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倒推法来分析。从结果10想起,最后一个数是5,可以从下面几种情况中想:□+5=10,□-5=10,□×5=10,□÷5=10。(1)从□+5=10考虑,□=5,前4个数必须组成得数是5的算式有:
(1+2)÷3+4+5=10(1+2)×3-4+5=10(2)从□-5=10考虑,□=15,前4个数必须组成得数是15的算式有: 1+2+3×4-5=10
(3)从□×5=10考虑,□=2,前4个数必须组成得数是2的算式有:
(1×2×3-4)×5=10(1+2+3-4)×5=10(4)从□÷5=10考虑,□=50,前面4个数必须组成得数是50的算式,而前面4个数无法组成得数是50的算式。
小结;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运用倒退的方法思考。
【例题2】拿出都是8的四张牌,添上+、-、×、÷或(),使等式成立。你能试一试吗? 8 8 8 8 = 0 8 8 8 8 = 1 8 8 8 8 = 2 8 8 8 8 = 3 【思路导航】这道题除了可以用倒推法来分析,还可以这样想:
(1)等于0的思考方法:假设最后一步运算是减法,那么这四个数可以分成两组,这两组的和、差、积、商应该相等,有: 8+8-(8+8)=0 8×8-8×8=0 8-8-(8-8)=0 8÷8-8÷8=0(2)等于1的思考方法:假设最后一步是除法,那么四个数分成两组,这两组的和、积、商分别相等,相同的数相除也可得到1,有:
(8+8)÷(8+8)=1 8×8÷(8×8)=1 8÷8÷(8÷8)=1 8×8÷8÷8=1 8÷8×8÷8=1 8÷(8×8÷8)=1(3)等于2的思考方法:假设最后一步是加法,那么两组数各为1,有: 8÷8+8÷8=2(4)等于3的思考方法:假设最后一步是除法,那么前三个数凑为3个8,有:
(8+8+8)÷8=3
二、学生操作体验,巩固提升。
将+-×÷()填入适当的地方,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⑴ 4 4 4 4 4 = 1 ⑵ 4 4 4 4 4 = 2 ⑶ 4 4 4 4 4 = 3 ⑷ 4 4 4 4 4 = 4 思路点睛 巧填符号时,有一些运算规律,我们要牢记,例如:
①把2个4自己做+-×÷分别得到什么:4+4=8、4-4=0、4×4=16、4÷4=1; ②怎样运算可以得到1、2、3?4÷4=1(2个自己能=1)、(4+4)÷4=2(3个自己能=2)、(4+4+4)÷4=3(4个自己能=3)
③其他小窍门:抵消法:4+4-4=4,4×4÷4=4、0乘任何数都等于0:(4-4)×4×4×4=0 解答例1,我们可先想一个简单式子等于结果,然后将左边的数字经过组合、运算等于所想的简单式子。
⑴想1+0=1,4÷4=1,后面的3个4可用(4-4)×4=0,故4÷4+(4-4)×4=1或想2-1=1,3个4一定能得2,2个4一定能得1,故(4+4)÷4-4÷4=1 ⑵想2-0=2,得(4+4)÷4+4-4=2 ⑶想2+1=3,得(4+4)÷4+4÷4=3
⑷5个4一定能得4,(4+4+4+4)÷4=4。或左边已经有4,用抵消法得4+4-4+4-4=4
三、全课小结:
我们解答巧填运算符号通常运用的方法是:凑数法和逆推法,有时也同时使用。
四、智力游乐场
1.将+-×÷分别填入下面等式的□里,使等式成立。
⑴ 7□2□4=10□2□5 ⑵ 12□4□9=2□8□4 ⑶ 3□7□5=2□10□4 2.填上“+、-、×、÷和()”,使算式成立.(1)5 5 5 5=0(2)5 5 5 5=1(3)5 5 5 5=2(4)5 5 5 5=3 答案: 第1题(1)7×2-4=10÷2+5(2)12÷4+9=2×8-4(3)3+7-5=2×10÷4 第2题(1)5×5-5×5=0(5+5)-(5+5)=0(2)(5÷5)×(5÷5)=1(5+5)÷(5+5)=1(3)(5÷5)+(5÷5)=2(4)(5+5+5)÷5=3
第二篇:巧填符号自己教案[小编推荐]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 ~三升年级 班型 小班
课题名称 巧填运算符号 课时计划
共(2)课时 执教人 李文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熟练运用倒推法和凑数法巧填运算符号。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尝试探索巧填符号的过程,培养学生建立倒推和凑数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增加口算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熟练运用倒推法和凑数法巧填运算符号。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倒推法和凑数法巧填符号,使等式成立。
数学思想
凑数法和倒推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学习方法 尝试探索法
教材简析
?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和要求,添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等式成立,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这种游戏需要动脑筋找规律,讲究方法,一旦掌握方法,就有取得成功的把握。添运算符号问题,通常采用尝试探索法。主要尝试方法有两种:
1、逆推法--从等号左边最后一个数字开始逐步向前推,最终使等式成立。
2、凑数法--先用式子中的一些数字凑出一个与结果比较接近的数,然后再对式子中剩下的数字作适当的调整和运算,使等式成立.注意:
1,如果题目中的数字比较简单,可以从等式的结果入手,推想哪些算式能得到这个结果,然后拼凑出所求的式子;
2,如果题目中的数字多,结果也较大,可以考虑先用几个数字凑出比较接近于等式结果的数,然后再进行调整,使等式成立。
通常情况下,要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方法,有时将以上两种方法组合起来使用,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学情分析
二升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并在上节课已经学会了算24点的基本方法,在此数学计算能力的基础上,以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升三小朋友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升三学生注意力和观察力还不强,上本堂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不断尝试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24点,游戏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玩了24点游戏,现在老师想要考考大家
4=24;
2、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除了有趣的数字,还有神奇的符号,介绍符号的作用。
〖设计意图〗用已玩过的游戏导入,既温故了旧知,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介绍符号的由来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自主尝试,探索方法 [凑数法] 将+-×÷()填入适当的地方,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例1: 2 2 2=0
2 2 2 2=0 2 2 2 … 2 2=0 等于0的思考方法:
师:至少几个2可以得0?后面剩下的数怎么办?
引导学生发现2-2=0,其它数只要乘在其后面就可以了!例2: 2 2 2=1
2 2 2 2=1 2
2…2 2 2=1 等于0的思考方,1+0=1,最少几个数能凑成1,师:至少几个2可以得1?后面剩下的数怎么办? 引导学生发现2÷2=1,追问其它后面的数有用吗? 没用怎么办呢?
生:发现后面的数变0就行了,而如何得0,例1已经推算过了。例3:
2 2 2=2
2 2 2 2=2
3 3 3 3=2
4 4 4 4 4=2
5 5 5 5 5 5=2
怎么样得到2,很快发现只要单单一个数2就可以了,后面的数字通通可以变成0;当第一个数不是2时,怎么凑成2呢?
发现任意2个数的和永远是这个数的两倍,由此可得(3+ 3)÷ 3;(4+4)÷4
例4:
反推法 2 2 2=3 2 2 2 2=3 4 4 4 4 4=3 5 5 5 5 =3
师:三个相同的数是这个数的3倍,可以得(2+2+2)÷2=3,5个2的时候怎么办?也可以看最后一个数是2,那只要前面的数凑成1就行了,如何凑成1(如例2)。
6个4得3,可以先用反推思想,3=4-3,第一个数是4,那后面几个数只要能凑成3就行了。5个5凑成3,3=1+2,再想办法凑出1和2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现推算的方法,鼓励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口算能力
合作交流,灵活运用 例5凑数法,反推法
(1)2 2 2=4
(2)2 2 2 2 2=4
(3)3 3 3 3=4
(4)4 4 4 4 4=4
(5)5 5 5 5 5=4
分折:4=2+2=1+3=5-1,(1)
(2)运用凑数的方法,2+2可以凑成4;
(3)看到3,可以运用倒推的方法想,几加3等于4,这样前面的3只要凑成1就行了,(4)个4就能得4,后面的4干嘛呢?(5)5-1等于4,后面几个5如例2凑成1就行了。总之在审题时,先仔细观察,再思考是用凑数法还是倒推法解决问题!例6.2 2 2 2 2=5 2 2 2 2 2=6 2 2 2 2 2=7 2 2 2 2 2=8 2 2 2 2 2=8 2 2 2 2 2=9 说明:允许一题有多法。
例7.你能写出四个4组成得数是1~9的算式吗?
(1)4 4 4 4=1
(2)4 4 4 4=2
(3)4 4 4 4=3
(4)4 4 4 4=4
(5)4 4 4 4=5
(6)4 4 4 4=6
(7)4 4 4 4=7
(8)4 4 4 4=8
(9)4 4 4 4=9 解:
(1)(4+4)÷(4+ 4)=1
(2)4÷4+4÷4=2
(3)(4+4+4)÷4=3
(4)(4-4)×4 +4=4
(5)(4 × 4 + 4)÷4=5
(6)(4+4)÷4+4=6
(7)(4+4)-4÷4=7
(8)(4+4)×4÷4=8
(9)(4+4)+4÷4=9 分析:
(1)等于1的思考方法:1+0=1,(2)等于2的思考方法:假设最后一步是加法,那么两组数各为1,有:(4+4)÷4+4=2(3)等于3的思考方法:假设最后一步是除法,那么前三个数凑为3个4,有:(4+4+4)÷4=3
(4)(5)4 4 4 4=5,最后一个4前面是三个4,如可凑出1,1+4=5,如可凑出20,20÷4=5,4×4 +4=20,因此可求解。
(6)4 4 4 4=6,最后一个4前面是三个4,如可凑出2,2+4=6;即(4+4)÷4=2,因此可求解。
(7)4 4 4 4=7,前面两个4+4=8,后面两个4得1即可求解,4÷4=1刚刚好。
(8)和(9)可利用(7)的思路稍加变化就可以求解。
说明:解题思路是一种倒推的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学们加以掌握。
〖设计意图〗在倒推法熟练的撑握的基础上教学凑数法,感受凑数法与倒推法在不同算式中的应用。合作交流有利于集体智慧的生成。
.例9.在各数之间真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有多少种不同的填法?5 5 5 5=10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将+-×÷()填入适当的地方,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⑴ 4 4 4 4 4 = 1
⑵ 4 4 4 4 4 = 2
⑶ 4 4 4 4 4 = 3
⑷ 4 4 4 4 4 = 4
2、你能写出用4个5组成得数是1~6算式吗 5 5 5=1 5 5 5=2 5 5 5=3 5 5 5=4 5 5 5=5 5 5 5=6
2.在下面各题中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3 3 3 3=1 3 3 3 3 3=2 3 3 3 3 3=3 3 3 3 3 3=4 3 3 3 3 3=5 3 3 3 3 3=6 3 3 3 3 3=7 3 3 3 3 3=8 3 3 3 3 3=9 3 3 3 3 3=10
3、在下面12个2之间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结果成立2 2 2 2 2 2 2 2 2 2 2=24 2
〖设计意图〗及时复习,灵活运用,理解更深刻!思考题: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在运用时要注意点什么?
1、逆推法
2、凑数法
1,如果题目中的数字比较简单,可以从等式的结果入手,推想哪些算式能得到这个结果,然后拼凑出所求的式子;
2,如果题目中的数字多,结果也较大,可以考虑先用几个数字凑出比较接近于等式结果的数,然后再进行调整,使等式成立。
通常情况下,要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方法,有时将以上两种方法组合起来使用,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2)× 2 × 2=0(2-2)× 2 × 2 × 2= 0(2-2)× 2 … 2× 2=0 1.在两数中间填上运算符号,使下列等式成立:(3- 3)× 3× 3=0(3- 3)× 3× 3× 3=0(4 -4)×4× 4 ×4 ×4=0(5- 5)× 5× 5× 5× 5× 5=0
2÷ 2+(2- 2)=1 2÷ 2+(2- 2)×2=1 2÷ 2+(2- 2)×2…2 ×2 ×2=1
+(2 — 2)×2 =2 2 +(2 — 2)×2×2 =2(3 + 3)÷ 3+(3 - 3)=2(4 + 4)÷+(42)=4 2+ 2 +(24)× 4 × 4=4 5-(5-5)× 5×
5=4 + 2 + 2 - 2÷
2=5(2 +2+ 2)×(2÷
2)=6 2 + 2 + 2 +(2 ÷ 2)=7 2 ×2 ×+(2- 2)=8 2 ×2 ×2 +2 ÷ 2=9
(5 + 5)+(5-5)×5=10(5÷ 5+ 5 ÷5)×5=10
板书 设计
巧填运算符号
+ —
×
÷
()
倒推法:从结果出发
凑数法:凑出一个与结果比较接近的数
课后反思
教学中例教学思路很重要,真的是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好的方法,可以轻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不 是从数字大小,多少入手,而是从得数从最小的0入手,扎实撑握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算式,然后循序渐进,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凑数法和反推法。
第三篇:一年级奥数题及答案:巧填数阵图
一年级奥数题及答案:巧填数阵图
1.巧填数阵图
把1 ~ 9这九个数字填入下列圆圈内,使每条横线、竖线、斜线连接起来的三个圆圈内的数之和都等于15。
解答:
【小结】这些数中1+9=2+8=3+7=4+6=10,那么可以判断中间的公共数填5,这样每行、每列、每一斜行的数相加都是15。
2.单双数的性质
一堆小棒,4根4根的数,最后还剩下一根,猜一猜这堆小棒的根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解答:这堆小棒的总数是单数。
【小结】4是双数,所以不管拿几次都是双数。而最后却留下了一根,所以这堆小棒的总是是单数。
第四篇:三年级奥数
发到
三年级奥数--年龄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线段图法来分析题中的年龄关系.2.利用已经学习的和差、和倍、差倍的方法求解年龄问题.
知识点说明:
一、年龄问题变化关系的三个基本规律:
1.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2.每个人的年龄随着时间的增加都增加相等的量; 3.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差不变
二、年龄问题的解题要点是:
1.入手:分析题意从表示年龄间倍数关系的条件入手理解数量关系. 2.关键:抓住“年龄差”不变.
3.解法:应用“差倍”、“和倍”或“和差”问题数量关系式. 4.陷阱:求过去、现在、将来。
年龄问题变化关系的三个基本规律: 1.两人年龄的差是不变的量; 2.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
年龄问题的解题正确率保证:验算!
例题精讲
【例 1】 小卉今年6岁,妈妈今年36岁,再过6年,小卉读初中时,妈妈比小卉大多少岁? 【解析】 这道题有两种解答方法:
方法一:解答这道题,一般同学会想到,小卉今年6岁,再过6年6612(岁);妈妈今年36岁,再过6年是(366)岁,也就是42岁,那时,妈妈比小卉大421230(岁).
列式:(366)(66)421
230(岁)
方法二:聪明的同学会想,虽然小卉和妈妈的岁数都在不断变大,但她们两人相差的岁数永远不变.今年妈妈比小卉大(366)岁,不管过多少年,妈妈比小卉都大这么多岁.通过比较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列式:36630(岁)
答:再过6年,小卉读初中时,妈妈比小卉大30岁.
【巩固】 小英比小明小3岁,今年他们的年龄和是老师年龄的一半,再过15年,他们的年龄和就等于老师的年龄,今年小英的年龄是多少岁?
【解析】 经过15年,小英和小明的年龄和比老师多增加15岁,所以老师今年年龄的一半是15岁,即小英和小明今年的年龄和是15岁,小英今年的年龄是(15-3)÷2=6(岁).【巩固】 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和是72岁;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今年爸爸妈妈二人各多少岁?
【解析】 五年后,爸爸比妈妈大6岁,即爸妈的年龄差是6岁.它是一个不变量.所以爸爸、妈妈现在的年龄差仍然是6岁.这样原问题就归结成“已知爸爸、妈妈的年龄和是72岁,他们的年龄差是6岁,求二人各是几岁”发到 的和差问题.
爸爸的年龄:(726)239(岁)妈妈的年龄:39633(岁)【巩固】 今年小宁9岁,妈妈33岁,那么再过多少年小宁的岁数是妈妈岁数的一半?
【解析】 今年小宁比妈妈小33924(岁),那么小宁永远比妈妈小24岁.几年后小宁是妈妈岁数的一半时,即妈妈年龄是小宁的2倍时,妈妈仍比小宁大24岁.这是个差倍问题.以小宁的年龄作为1倍量,妈妈年龄是2倍量,所以妈妈比小宁大的岁数也是1倍量,即1倍量代表着24岁.所以小宁24岁时是妈妈年龄的一半,因此再过24915(年).
【巩固】 6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问:母亲今年多少岁? 【解析】 6年后母子年龄和是78岁,可以求出母子今年年龄和是78-6×2=66(岁).6年前母子年龄和是66-6×2=54(岁).又根据6年前母子年龄和与母亲年龄是儿子的5倍,可以求出6年前母亲年龄,再求出母亲今年的年龄.
母子今年年龄和: 78-6×2=66(岁),母子6年前年龄和: 66-6×2=54(岁),母亲6年前的年龄: 54÷(5+1)×5=45(岁),母亲今年的年龄: 45+6=51(岁).
【巩固】 学而思学校张老师和刘备、张飞、关羽三个学生,现在张老师的年龄刚好是这三个学生的年龄和;9年后,张老师年龄为刘备、张飞两个学生的年龄和;又3年后,张老师年龄为刘备、关羽两个学生的年龄和;再3年后,张老师年龄为张飞、关羽两个学生的年龄和.求现在各人的年龄.
【解析】 张老师刘备张飞关羽,张老师9刘备9张飞9,比较一下这两个条件,很快得到关羽的年龄是9岁;同理可以得到张飞是9312(岁),刘备是93315(岁),张老师是9121536(岁).
【巩固】 父亲与两个儿子的年龄和为84岁,12年后父亲的年龄正好等于两个儿子的年龄和,父亲现在多少岁? 【解析】 三人现在的年龄和是84岁,12年后的年龄和是84123120(岁),那时父亲120260(岁),父亲现在601248(岁).
【例 2】 小明与爸爸的年龄和是53岁,小明年龄的4倍比爸爸的年龄多2岁,小明与爸爸的年龄相差几岁? 【解析】 把小明的年龄看成是一份,那么爸爸的年龄是四份少2,根据和倍关系:
小明的年龄是:(53+2)÷(4+1)=11(岁),爸爸的年龄是:53-11=42(岁),小明与爸爸的年龄差是:42-11=31(岁).
【巩固】 一家三口人,三人年龄之和是72岁,妈妈和爸爸同岁,妈妈的年龄是孩子的4倍,三人各是多少岁? 【解析】 妈妈的年龄是孩子的4倍,爸爸和妈妈同岁,那么爸爸的年龄也是孩子的4倍,把孩子的年龄作为1倍数,已知三口人年龄和是72岁,那么孩子的年龄为:72÷(1+4+4)=8(岁),妈妈的年龄是:8×4=32(岁),爸爸和妈妈同岁为32岁.【例 3】 姐姐今年13岁,弟弟今年9岁,当姐弟俩岁数和是40岁时,两人各应该多少岁?
【分析】 用线段图显示数量关系,可以看出这道题实际上就是前面总结过的和差问题.姐弟俩的年龄差总是1394(岁),不管经过多少年,姐弟年龄的差仍是4岁,由图可见,如果从40岁中减去姐弟年龄的差,再除以2就得到所求的弟弟的年龄,也就可以求出姐姐的年龄了.发到
弟弟的年龄:(404)218(岁),姐姐的年龄:18422(岁).
【例 4】 东东3年前的年龄与西西4年后的年龄之和是25岁,东东3年后的年龄等于西西l年前的年龄,求东东、西西今年的年龄各是多少?
【分析】 东东3年后的年龄等于西西1年前的年龄,说明东东比西西小4岁; 东东3年前的年龄与西西4年后的年龄之和是25岁,所以今年东东和西西的年龄和是253424(岁),今年东东的年龄:(244)210(岁),今年西西的年龄:241014(岁).
【巩固】 哥哥5年后的年龄与弟弟3年前的年龄和是29岁,弟弟现在的年龄是两人年龄差的4倍.哥哥今年多少岁?
【解析】 兄弟二人现在的年龄和是27岁,两人的年龄差是27,哥哥现在3515(岁).(45)3(岁)
【巩固】 今年彬彬的年龄是表弟年龄的4倍,20年后,彬彬的年龄比表弟的年龄的2倍少l2岁,今年彬彬、表弟各多少岁?
【解析】 表弟今年年龄的4122(倍)对应的是:20220128(年),由此可以求出表弟今年的年龄,使问题得解.824(岁),4416(岁).所以表弟今年4岁,彬彬今年16岁.
【例 5】 父子年龄之和是45岁,再过5年,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4倍,父子今年各多少岁?
【解析】 再过5年,父子俩一共长了10岁,那时他们的年龄之和是4510=55(岁),由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因而55岁相当于儿子年龄的41=5倍,可以先求出儿子5年后的年龄,再求出他们父子今年的年龄.
5年后的年龄和为:455255(岁)5年后儿子的年龄:55(41)11(岁)儿子今年的年龄:1156(岁),父亲今年的年龄:45639(岁)【巩固】 父子年龄之和是60岁,8年前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3倍,问父子今年各多少岁?
【解析】 由已知条件可以得出,8年前父子年龄之和是608244(岁),又知道8年前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3倍,由此可得:
儿子:(6082)(31)819(岁)父亲:601941(岁)【巩固】 父亲与两个儿子的年龄和为84岁,12年后父亲的年龄正好等于两个儿子的年龄和,父亲现在多少岁? 【解析】 三人现在的年龄和是84岁,12年后的年龄和是84123120(岁),那时父亲120260(岁),父亲现在601248(岁).
【巩固】 王老师与王平和李刚两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20岁,李老师与王平和李刚两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
18岁.王老师今年32岁,李老师今年多少岁? 【解析】 王老师比李老师大2031836(岁).故李老师今年的年龄为32626(岁).
第五篇:三年级奥数应用题教案
2015.12.19
三年级
周润泽
应用题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读题,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方法; 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写出答案
2、掌握应用题的常用解题方法;
综合法: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出所求的问题; 分析法:从问题出发,找到必须的两个条件。
3、学会分析题,在题中找出自己所需的条件。
例
1、学校运来一批大米,吃掉24袋,剩下的袋数是吃掉的2倍。食堂共送来大米多少袋?
练一练:张大爷家养了18只公鸡,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6倍,张大爷家共养了多少只鸡?
例
2、有甲、乙两人,甲收藏图书600本,乙收藏的图书的本数是甲的3倍。甲、乙两人收藏的图书相差多少本? 练一练:果园里有梨树60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4倍,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例
3、学校饲养小组养了18只黑兔,养的灰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养的白兔只数比灰兔多12只,学校饲养组养了多少只白兔?
练一练:学校图书室有科技书120本,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4倍,游戏书的本数比故事书少100本,学校图书室有游戏书多少本?
例
4、商店里有红气球54个,黄气球24个,花气球的和黄气球的总数比红气球少8个。有花气球多少个?
练一练:“百鸟园”里有野鸭46只,白雀24只,黄鹂和白雀的总数比野鸭多12只,“百鸟园”里有多少只黄鹂? 例
5、文峰超市运来雪碧80箱,运来可乐的箱数是雪碧的3倍,运来芬达180箱。三种饮料共运来多少箱?
练一练:猴山上有大猴子22只,小猴子的只数是大猴子的4倍,中猴子有43只,三种猴子一共有多少只?
例
6、小强去外婆家,如果他来回都步行要用90分钟,如果他去时步行,回来时乘车一共用了58分钟。问他回来时乘车要用多少分钟?
练一练:邮递员叔叔去某地送信,来回都骑车要用48分钟,如果他去时骑车,回来时步行,一共要用95分钟。他回来步行要用多少分钟?
拓展与拔高:
1、爸爸共买回56个鸡蛋,过个几天后,吃掉的鸡蛋是还剩的3倍,问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2、3(1)班开联欢会,买了若干糖果,已知水果糖比奶糖多15块,巧克力糖比水果糖多28块,又知巧克力糖的块数恰好是奶糖的2倍,问3(1)班三种糖各买了多少块?
3、甲、乙两班共89人,乙、丙两班共81人,丙、丁两班共83人,甲、丁两班共有多少人?
作业:
教学反馈:
教学反思:
指导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