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字文》在日本汉语教学历史上的教材价值
《千字文》在日本汉语教学历史上的教材价值
摘要:《千字文》是中国语文教育启蒙课本,随同四书五经等经由朝鲜传到日本。在日本,从早期的皇室汉语学习一直到江户时代寺子屋的教学,《千字文》都是四书五经等儒学、汉学教育的缩略版本,是汉字和汉语教学实用版本。文章首先澄清日本汉语教学的历史发端和独有特征,确认《千字文》在日本汉语教学历史上的教材价值。其次说明《千字文》除了体现汉字、汉语教学的独有规律,还具有教材模板作用。最后阐述《千字文》对于历史上的汉语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对当今汉语教学工作也有重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千字文;汉语教学历史;日本汉语教学;汉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G5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6)02-0048-08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602006
研究日本汉语教学历史的著名学者王顺洪先生指出,“日本的汉语教育源远流长,其基底、历史、果实,非其他外国所能达到”[1],在世界汉语教学的大棋盘上,日本“是一个举足轻重、富有影响的国家,当然应名列前首”。文章梳理日本汉语教学历史的发端和渊源,认为《千字文》对于历史上的汉语传播发挥了重大作用,考察《千字文》在日本汉语教学历史上的教材价值,可以重新审视汉语教学的独有特征等理论问题。相信日本汉语教学历史上的种种教法、教材都会给当前的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带来借鉴意义。
一、将《千字文》为典型教材的古典
期纳入日本汉语教学历史研究整理日本汉语教学史料,可以发现,日本对汉
语的称呼,历史上有“汉文”“唐话”“清语、支那语”和“中国语”这几种,这正暗含了日本汉语教学历史的四个分期:古典期、转型期、战争期和现阶段。古典期的汉语教学时间最长、研究价值很独特,《千字文》即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教材。
六角恒广先生的著作《日本中国语教育史研究》,以1871年“汉语所”的成立,作为近代日本中国语教育的“起步”,到1900年前后的历史时期为研究内容。他认为“中国语”的概念指的是口语,不包括文言。中国语教育“起步”之前的汉语教学,以“汉文”为学习内容,用日语语序阅读,这种改造式阅读是日本独特的,不能算是外语学习[1]。笔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认为应该将古典期作为汉语教学历史的发端,来论述《千字文》在日本汉语教学历史上的地位。
2期学理论的影响,实际上,英语等西方语言教学的历史比较短,早期的拉丁语教育对后来外语教学的影响不大,也并没有和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相联系进行充分研究。而对于1600年左右到1868年近世时期的江户时代的汉语教学,六角恒广先生也看到,那时的汉语教学既有明确的实用目的、具备相当规模和影响,又有成熟的教材和教学设计。唐通事教学同时,还有以荻生徂徕为中心进行的具有文化性质的汉语学习,也是对中国语文教学传统的延续。汉语及其文化的发展历程跟西方世界很不相同。日本汉语教学历史“转型期”的“唐话”教学因袭着“古典期”的传统,汉语及其教学传统自古一脉相承,并不像西方的诸多语言那样与古典脱节。因此,日本汉语教学的历史开端的探寻势必进一步延伸,以《千字文》为代表教材的古典期汉语教学就进入了研究视野。
就汉语教学历史而言,早期的汉语教学,学习的当然不是今人的、现代的口语,学习方法和外语交际方法也不同于今人,汉语言文脱离问题是较为特殊的问题,那么不能说当时的汉语教学不学口语,他们的教学就是不用来交际的,他们教学内容不是汉语,就不能算汉语教学。如果以六角恒广先生提出的1871年为界划分汉语教学,就割裂了汉语口语跟文言语体,是不够科学的。所谓“汉文”“文言”,今天看来它与生活脱离,但是过去它恰恰就是人们生活必须习得掌握的技能,其中的教学方法和规律是值得研究的。古代汉语的“影子”因着汉字的作用,就活在现代汉语之中。认为学习口语跟学习文言无关,或者说汉语口语跟汉语文言文是两种没有联系的语言,这种看法无疑十分生硬。
语言教学活动不仅跟语言相关,也跟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很多学科相关,用相关学科研究成果深入总结和提炼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才能形成较好的理论。不应该把由于历史局限而没有形成较好理论的外语教学实践割裂在语言教学历史研究之外,这才是研究历史应有的态度。正如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所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本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史的目的,求得真事实,予以新意义,予以新价值,供吾人活动之资鉴。”[2]如果以今人标准割裂历史,势必无法客观地获得历史研究的新意义和新价值。
近年来,汉语教学历史的研究思路和观念都有更大进展。李宇明《重视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研究》认为,与当今汉语国际传播相关的历史研究,应该包括早年汉学在东西方的传播、华人华侨在海外的语言保持与发展和(新中国)50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三大部分[3]。张西平《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认为,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应该有对外汉语教育史(包括断代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史、国外华文教育史、国外汉学史五个部分[4],他们的观点表达了当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的迫切需要。两位先生都把汉语教学的历史推进到汉语传播、汉学传播的“远古”时期,因此,一个重要的事实摆在大家面前:正如教育史与人类文明史同时发端一样,第二语言教学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交流同步。
笔者把日本汉语教学历史的分期明确为“古典期”“转型期”“战争期”和“现阶段”。
“古典期”时间最长,《千字文》传入日本,看作“古典期”的开端,直到中国南宋时期的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卷
十、《日本历史大辞典》记载的,日本应神天皇16年(中国西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朝鲜百济阿蒂王派阿直歧到日本,他不仅识字、通晓经典,还懂得养马,当上了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阿直歧又推荐了胜过自己的学者王仁(相传又名迩吉师)。因此日本天皇就把王仁请到日本。王仁给日本带来了《论语》10卷、《千字文》1卷,由此开始了日本皇室中华文化典籍的学习。王仁和阿直岐的日本宫廷汉语教学已经跟以往中日民间交往的口耳相传、自发的言语传习不同。这种有意识的教学活动就可以看做汉语教学历史的开端。日本汉语教学的“古典期”在中国汉唐时期最为兴盛,此时期的汉语教学以《千字文》为典型教材,遣唐使的汉语学习是一种超完整意义的、原汁原味的汉语教学,这种做法以日本9世纪开始出现平假名片假名为转向,以中国南宋时期日本幕府政治开始为结束。
“转型期”始于日本镰仓时代,日本政治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向中国派出“遣唐使”的做法已经减少,随着世界范围内航海技术的进步,日本开始了向西方文明的转向。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中转站,日本汉语教学的转型期是从全盘追随中华文化到全盘接受西方文明大转折六百余年的过渡期。
“战争期”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到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历经77年。从汉语教学的角度和日本现代教育史的发端来看,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的教育就全面为军事扩张服务,在教育特点和风格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前期和前奏。此时期,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间历程较短,却是世界范围内汉语教学历史上少见的“巅峰状态”,这一时期教材铺天盖地、教学研究以及测试纷至沓来,呈现出畸形的繁荣。
“现阶段”是从1945年到现在,虽然又是半个多世纪了,日本汉语教学并没有从传统与现代的割裂和纠结中走出来,现实中许多问题需要回溯历史,从根本上寻求解决之道。尤其是“古典期”汉语教学对中日关系打下的基础,应该予以充分重视。《千字文》所代表的中国语文教学传统在今天汉语教学和传播中的价值,值得发掘。
二、《千字文》的教材模板效应
(一)《千字文》的成书、传播和在日本的使用
关于《千字文》的成书时间,唐贞元年间(约805年)李绰《尚书故实》中记载:“(南北朝)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周)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5]”唐朝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821年)、《太平御览》(977年)文部也有与此基本相同的说法。从中可以看出:
第一,《千字文》是梁武帝时应汉字教学的需求而产生的。梁武帝502年登基,在位48年,周兴嗣死于537年,由此推算《千字文》成书在公元502-537年这段时间。
第二,《千字文》的“最小碎片”是1000个常用汉字。
第三,《千字文》解决了汉字教学中,单个汉字杂乱陈列无章可循的问题,使得字形(书法)、字音(压韵)和字义得以整合。字形是王羲之的书法,字韵是朗读发音的需求,字义是一夜才思一气呵成:《千字文》的四字短句可以体现单音节汉字使用上字义相互搭配和组合,《千字文》的对仗和上下句关联可以体现单音节汉字的语义场关联。
第四,《千字文》整篇具有哲学和文学的内涵与价值,体现的孔子以来“名正言顺”的教育思想,即以汉字教学作为阐述儒家思想实现政治抱负的手段的语文教学传统。
日本关于《千字文》传入的记载跟中国《千字文》成书的记载时间有出入。对这个问题,中日学者都进行过考究,上田正昭《日本的历史》注意到,王仁携带《千字文》来日本的时间比周兴嗣《千字文》成书早至少217年。尾形裕康认为梁武帝之前,已有《千字文》的原型“古千字文”,神田喜一郎指出《古事记》《日本书纪》官修史书作者把原先传入日本的同类字书《急就篇》或者《仓颉篇》错记为后来传入的《千字文》,小川环树认为日本古史的纪年有意拉到初期天皇统治的时代。《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9年3期的符力《关于〈千字文〉的制作、别本以及对〈千字文〉传入日本一事的浅见》也专门考证了这个问题。可能《千字文》的样式很早就存在,《千字文》《千字诗》是当时已有的文章写作形式或者是已有的语文教学的作法。《陈书?沈众传》说“是时梁武帝制《千字诗》,众为之注解。”《梁书?萧子范传》载,“子范制《千字文》,其辞甚美。”这两本书都已亡佚。
王仁和阿直岐之后,513年,百济五经博士段杨尔到日本;516年百济五经博士汉高安茂到日本;553年又有几位百济博士到日本。日本设宫廷学问所,读书活动一直采用《千字文》作教材,后来贵族家庭教育、大学寮、地方的国学教育都把《千字文》当作重要的教材之一。593年日本圣德太子摄政,他聪慧过人,“内”深研佛法,“外”通儒家经典,是史上一位成功的汉语学习者。631年,圣德太子第一次派出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遣隋使”,此后多次有“遣唐使”到中国。
《千字文》较早的注释本《千字文李暹注》在中国却早已散逸,仅在敦煌保留部分内容,而在日本《千字文李暹注》尚存完本。7世纪末到8世纪初奈良时代日本正仓院保留抄写《千字文李暹注》字句的木简,稍后的平城宫木简当中也有出自《千字文》的内容。文屋是日本平安时代(公元875)的国立教育机关,那里的学子们每天朗读《千字文》,1007年源为宪编著《世俗谚文》里面谈到“文屋一带的麻雀啼叫的也是《千字文》里的秋收冬藏这句话”。
中世纪以后,日本贵族、武家,各地的藩校、乡校、私塾,上层庶民家庭,也还在广泛使用《千字文》作为教材。14世纪日本民间出现了名为“寺子屋”的寺院,收七岁左右的庶民子弟入寺学习,是具有初等教育意义的学校。在语文教学方面急用先学,先学习假名,然后学汉字,主要的教材就是《千字文》,将训读音、字形、字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然后在汉字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和歌和咏诗,还有“尺牍”“往来物”即书信的写法。
(二)《千字文》所体现的汉语面貌和汉语教学特点
古代中国没有明确的“对外汉语教学”意识,这是汉字、汉语的特点和汉语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在中国“境内”的汉字教学、或者说汉语书面语教学跟“越人”“楚人”之间用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很不一样,是专门对“君子”进行的“雅言”教学,跨越地域,跨越了“对内”“对外”之别。
那么,日本汉语教学历史上长时间使用的《千字文》“算”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吗?笔者认为,《千字文》的汉语教材特征首先在于它体现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全局意识和汉语常用字词教学的频次意识。全局意识就是先总观目的语全貌,再逐一突破,便于学习者把握全局和各个部分的关系。如同先总览城市地图,再逐一去景点探访。《千字文》时代,先是梁武帝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随意”选取了1000个汉字,后来周兴嗣编写了千字文,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凭借经验提取了汉语的常用字词。今天这一千个字绝大多数依然还是常用汉字。唐松波注释《千字文助读》对照 1988 年 1 月 26 日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千字文》含现代的常用汉字 884%,其中常用字占 81%,次常用字占 74%,占116%的非常用字[6],如:坟、妾、禄、凋、诛、犊、筵、枇杷等,也并不冷僻。
常用汉字,为我们提供了汉语教学教材应有的全局意识和频次意识。就是说不会让人觉得学习汉语就是掉进词汇的汪洋大海,而能够了解整体和局部,有了层级意识和框架意识。汉语教学从少数常用字词入手,通过了解字本义和常用义,了解汉语书面语渊源关系,来了解“由字而词”的现代汉语词汇系统。
《千字文》不仅是识字教材,也是汉语词汇、语法教材。汉代司马迁《史记》有“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又有“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克不及睹”(《孟子荀卿列传》),已经可以看到汉语由单音节向着双音节、三音节词语发展变化的痕迹。《千字文》成书以及流传和应用的年代,虽然汉语(书面语表达)已经不再以单音节为主,但是《千字文》仍然是以字为本位,通过两字缀连成词,四字缀连成句,还有上下句对仗,体现汉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滋生造词功能,体现汉字叠加组合的规则,体现汉语语法风貌。
李荣先生说过:“在用多字词的时候,其中单字的意思在谈话人的脑子里活着。[7]”就是说,在使用双音词、以及多音节词语时,每个单字的意思都被使用汉语的人所掌握,很多现代汉语新词是旧有字义的翻新。徐通锵《语言论》说:“汉语的突出特点是语义,而印欧系语言的突出特点是它的语法结构,因此我们可以把印欧语言叫做语法型语言,把汉语叫做语义型语言。语法型语言重点研究‘主语―谓语’的结构和与此相联系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划分,而语义型语言的研究重点是有理据性的字,突出语义、语音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8]”
陈辉《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基于19世纪30年代西士对中朝日〈千字文〉之译介》一文发现,19世纪30年代集中出现过多个世上最早的中朝日《千字文》欧译刊本。这些西方译本大都无法使用词或者短语跟“字”进行对译,因为西方的语言习惯只能从整句上完成一个意思表达,所以他们的翻译都是以句子为单位解释《千字文》的意思,那么他们的翻译只能剥离《千字文》的讲字说字功能,剩下的是儒家思想表述的内容[9]。由于这些早期西方译者发挥的作用,使得不少西方人士认为汉字文化圈就是儒家思想文化圈。可见以“字”为本位的语义型语言跟以“句”为本位的结构型语言的差异。
(三)《千字文》的“翻版”和应用
《千字文》成书之后,隋代书法家智永曾经抄写800本分赠给江东诸寺,《隋书?经籍志》有《篆书千字文》一卷,《草书千字文》一卷。在长久的流传和使用中,可以练习书写,可以练习朗读,被用作书法教材,是文学写作教材,也是孩子们的儒学思想启蒙教材,还生成了字典排序功能。一直到清朝末年的19世纪,中国还有地方用它来作为儿童蒙学课本,使用了将近1500年,具有难以超越的教材属性和价值。
《千字文》在中国、日本和朝鲜都产生很多别本,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著述群。尾形裕康《我国〈千字文〉教育史研究》把仿照周兴嗣《千字文》而编写的各种《千字文》称为“异系千字文”。根据他的统计,中国仿照周兴嗣《千字文》编写而在日本以写本或者刻本流传过的“异系千字文”有14种29部。日本人编写的千字文种类数江户时代最多,内容多种多样,包括天地人事各个方面。仅尾形裕康家藏的本子就有214部,全部是日本人编写的。日本各式各样的“翻版”《千字文》同样都含有教育功能,更多地是汉字教学功能。江户时代《幼学千字文》《女千字文》等,跟朝鲜《图像注解千字文》《图形千字文》一样,单纯强化《千字文》的汉字教材功能。
《新概念英语》的作者亚历山大(路易斯?乔治?亚历山大(Louis.George.Alexander1932~2002)曾谈到,外语学习不要随意组合各种目标的教材,而应该在一套教材中完成不同技能、不同方式的训练[10]。也就是说教材的价值在于利用。《千字文》就具备这种教材应用价值。从中国古典哲学“道――法――术”层面来看,“道”是规律,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核心;“法”是一套规则体系,就是在什么时候,怎么样做事情,流程、规范、结构、框架等,应该基于道,符合道,而且法要与时而易,需要创新和发展;“术”是具体操作的技巧,技术,模型。术要符合道和法,术需要简易,有可操作性。道者不易,法者时易,术者简易,是最好的策略。从这三个层面看待对外汉语教学这个活动,《千字文》这部教材是道法术三者统一、兼备和组合的汉字百科。
三、《千字文》的汉语教学对当今
汉语教学工作的借鉴意义
(一)外语教材的模板效应
《现代汉语词典》为教材下的定义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所谓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各种各样的教材编写实际上存在着相互借鉴的“教材模式”,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形成了一定标准的教材编写模式,模板效应指的是以一种教材为模板配以其他语种翻译的外语教材编写方式。《千字文》不仅创造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儿童习字启蒙教育的教材模式,而且成为一种模式和样板,让后人争相效仿,以至于梵语教学也仿拟用作模板。
唐三藏法师义净编纂的《梵语千字文》收录于《大藏经》第54卷《事汇部》下,祖本为东京东洋文库藏本。《梵语千字文》作者有不同意见,敬光在再版序说:“千文一书,题曰义净撰。识者非无疑,盖依全真唐梵文字而制之,托名净师者也”,又说“然有益于初学既已不少,伪也真也,何亦须言?”
江户时代梵仙著《宗门千字文》用于佛教传播的,义净作《梵语千字文》则用于梵语教学。敬光在再版序中的提到《梵语千字文》的功用:“为欲向西国人,作学语样”。虽然梵语是“声音中心”的语言,但是义净依据“意义中心”的汉文特点来解释梵语。“梵语下题汉字,其无字者,以音正之”,就是把一千个汉字跟一千个梵文常用字词按意义对应联缀成篇,所用字“并是当途要字”,内容同样涉及天文、方位、政事、家庭伦理、修身、文学、军事、器具、农事、佛法和身体器官,生死轮回的佛法等。
《梵语千字文》共两版:第一版只有意译而无音译,右为梵语,左边为汉语词汇。再版时加入音译,明确标出了韵脚字,仍然按照单字罗列,上为梵语,中间为汉字注的读音,下为汉语词汇,“梵语下题汉字,其无字者,以音正之”,如果掌握这一千个梵文单词,再熟悉三种数(单数、双数、复数)、八种格(主格、宾格、用格、与格、来格、属格、位格、呼格)的变化,就可以说梵语入门了。“若兼悉昙章读梵本,一两年间即堪翻译矣”。后来追溯双语词典源流的学者都会提到《梵语千字文》和《一切经音义》,“但学得此则余语皆通”,我们把这种以模板形式对照编写外语教材和词典的情形称为“模板效应”。
以一种教材为模板配以其他语种翻译的外语教材编写方式,后来出现在二战时期。二战时期美国陆军中盛行听说教学法,其语言学背景是以布隆菲尔德语言学刺激反应理论,从语言本体上强调句型整体输入训练,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背景是行为主义理论,即强调刺激―反应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英语九百句》是这种教学流派的典型教材。当时美国语言学者霍凯特不仅完成了结构主义语言学集大成之作《现代语言学教程》,而且主持了外语教学“口语系列”教材编写。1944年他和中国学者房兆楹编写的《汉语口语》,收入《美国陆军部教育手册》,1976年和1980年再次印行。日本学者都提及《汉语口语》对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汉语教材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的“口语系列”潮流中,所有语言的外语教学都是从判断动词“是/不是”“有/没有”“可以/不可以”等句式开始的,好像以《英语九百句》为模板的不同语种的“全球化”翻版。
外语教学是按照目的语的思维去学,还是按照自己熟悉的思维去学,这是两种很不一样的想法和做法。《梵语千字文》是按照汉语模式教梵语,如同有人用英语九百句套写汉语九百句一样,这是我们不赞同的方式。直截了当对译的模板效应有“见效快”的好处,但是对形成“二语思维”的效果却值得推敲。因为二语学习如果以母语思维推及二语,容易造成“洋泾浜式”的外语,有称作“石化现象、高原现象”等。中国宋代时期,日本派遣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逐渐减少,中日佛教交流较多。那时的日本僧?H中通晓梵文的学者试图对用汉文所写的《日本书记》和《古事记》中古代口语进行分析,寻找“古之道”。这种现象似乎是对《梵语千字文》做法的反向。
按照梵语的生成和本质特征去掌握梵语,按照英语的自有规律性去掌握英语,按照汉语的生成规律和本质特征去掌握汉语似乎更加自然合理。遣唐使的汉语学习全盘学习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方式,是一种超完整意义的汉语学习,其中的成败得失,也需要具体分析,对于其中合理因素应该加以总结和借鉴。
(二)汉字、汉语教学独有模式的回归
在今天的汉语教学和传播研究中,应该呼吁汉字、汉语教学独有模式的回归。还注意到,中国语文教学传统精华与糟粕并存。古代中国很多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与阐释往往借助儒家思想体系,有时含混了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各个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就像哲理和思辨不能代替调查和实证。
西方语言教学法专门化研究开始得早,进入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兴起的二语习得理论,承袭了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科学求实的严谨态度,而且不断推陈出新。比起西方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思想重视实验、重视统计计算的探究模式来说,我们有些经验总结式、放任自流式的教学研究只能逊色成为“史前科学”。汉语教学应该有很多独特之处,中国语文教学传统并非没有科学价值。例如日本的汉语教学曾经采用“和训”阅读汉文古籍,与科学意义的汉语教学有所差距,这是汉语汉字“言文脱离”带来的问题,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仍然需要通过历史回顾,科学地提炼中国语文教学传统。这就需要汉语教学研究者放弃“史前科学”的做法,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建设属于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
[参考文献]
[1]六角恒广.日本中国语教育史研究[M].王顺洪,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2:序言.[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序言.[3]李宇明.重视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4.[4]张西平.世界汉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8(1):122-132.DOI:1013724/j.cnki.ctiw.2008.01.002
[5]李卓.尚书故实[EB/OL].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5.[2016-01-02].http://.[6]李荣.汉语的基本字汇[J].科学通报,1952,3(7):450.[7]唐松波.千字文助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2.[8]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52.[9]陈辉.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基于十九世纪30年代西士对中朝日之译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47-153.[10]亚历山大.语言教学法十讲[M].张道一,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61.
第二篇:美国社区汉语教学模式及教材模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www.xiexiebang.com)
摘要
针对美国社区学生的汉语学习的特点,我们运用了一些新的认知理论,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教学中,尽量简洁,并充分突出图像的作用,为教学提供双重编码。这样可以使语言认知更具有直观性、具象性,加快认知和学习过程,可以在使用时提供除语言编码这一提醒途径之外的更具象的提醒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母语干扰,并增加学生开口的动机。
社区汉语教学模式
一、美国社区学生的特点
二、社区汉语的教学要求
三、美国社区汉语的教学模式
四、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
五、这一教学原则和模式下的教材模式的原则
关键词认知非语言机制图像《国际汉语学报》第三卷第一辑
第三篇:用好教材,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用好教材,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
对语文教学来说,其实很多老师习惯于就文章说文章,深入研读文本,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这是教学的前提与基础。但是,如果只止步于此,不去考虑文本作为教学中使用的例子,不考虑文本在教材系统中的教学价值,则是不恰当的,有时甚至会与自己的教学初衷相违背的。
说到教材的价值,包括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
说文本价值,是孤立的就一篇文章来看待的。单独的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无限多个角度去分析去认识,广泛和深入的去理解与认识鉴赏,这样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没有边际的,越是经典的文本越难以获得统一的共识,也越难以弄清其真正的主旨。如红学专家们研究《红楼梦》。这也就是很多时候一篇课文见仁见智的情况出现的客观原因,也是我们教学上教师很累学生却难以跟上的原因,太多太深太杂太广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也难以吸纳与消化。
溺水三千只取一瓢作饮。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穷尽文本所包含的所有价值所有教学元素,必须有所取舍,不然那样的教学是无法想象也是难以实施的。
教学价值,则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文本价值进行的选用与截取,常常表现为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学年教学的计划来进行的选择。教学价值常常表现为打包似的或集装箱似的的教学方式,即集中精力利用几篇课文的例子来集中突破某一知识的理解或某一能力的强化。有教学价值观念,可以避免我们教学中缺少计划性缺陷,也可以防止我们教学中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的遗漏。我们过去常常说的一句话是:避免重大的遗漏和不必要的重复。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依据单元教学的重点和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来确定自己的课文的教学价值,于此有关的重锤敲打,无关的应该忍疼割爱,以避免依据文本价值随意挥洒发挥却又难以尽兴难以取得实效的问题出现。
一、教材有哪些方面的教学价值?
要想发掘出教材的教学价值,我们要用语文视角去看教材,不要用阅读视角去看。
1.教材的知识价值
课程的设计者在进行编订课程标准时,内容标准的编写就是知识价值选择的结果。所以教师在面对教材的每一篇章时,应该参照课标的要求,要对知识进行了一次价值选择。也就是我们要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找到教学的知识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授。
知识点的确定或者说选择不仅仅是课程设计者的事情,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只有当教师明白知识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课标和教材选择了这些知识点,教师才真正理解了教材或者说认同了教材,教师才能真正贯彻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者的思想。而是要根据教材文本的特点,选择出准确的知识点,合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下面我们就针对一篇篇课文进行知识点的筛选从中找出文本中隐性知识点。1例:《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抽出”“淙淙”“又香又脆”等词语的理解与积累,一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2例:《陶罐和铁罐》
人物语言提示语的训练,人物神态、心理的描写,积累词语傲慢、谦虚、和睦相处、相提并论等词语的理解运用。分角色读课文,演课本剧等。
3例:《鱼游到了纸上》 人物细节描写: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培养坚持不懈品质的感悟。感情朗读。关于赞叹的语言训练。
4例:《三个儿子》
分角色朗读。句式:一个„„一个„„另一个„„
一只„„一只„„另一只„„训练说话。
每一篇课文,我们根据文本、课后题、自己善于捕捉的目光,都能找到课文中的隐性训练点,当把这些训练点确定后,我们就明确了课堂中要讲什么了。就不会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况。那么如何讲就是教材的另一个价值——训练价值。
2.教材的训练价值。例:我妈妈
《我妈妈》这是一篇适合孩子阅读的绘本故事,就是一个孩子眼中的妈妈,一个很棒很棒的妈妈,即使像狮子一样大吼的妈妈都是最棒的。高红老师就在这篇充满爱的绘本故事中,准确地抓住了故事中的训练点。一个是用“„„是„„还是„„”训练说话。先是明确用一句话说出妈妈具有两种同一特点的时候,需要用„„是„„还是„„进行连接。接着让孩子模仿书中的句子,联系说妈妈是„„还是„„。最后联系生活,说自己的妈妈具有的特点。层层递进训练得特别有层次,坡度不大。
第二个训练点就是„„像„„一样„„句式的训练。先通过绘本中的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像沙发一样舒适来训练说话,接着让学生来说生活中的妈妈像什么一样。来进行说话训练。
她自己女儿的绘本作品展示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提示,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创作提供一个很好的范本。尤其是最后绘本创作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把教学过程中学到的听说读写都运用上了。在绘本创作过程中,学生会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句式,会模仿绘本教材中的句子来描述自己的妈妈。她的这堂课真正地用好了教材。所以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生活中处处有教材,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事例,拿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例:四时田园杂兴
郑威老师这节录像课是一首古诗教学,很多老师特别不爱讲古诗,一是感觉自己的文学底蕴不够,讲不出古诗的美,二是古诗教学很容易把诗词讲得支离破碎。这首诗课后题有要求,从中我们可以知道:1.会读;2.理解古诗的意思;3.体会出古诗的意境美;4.学会欣赏古诗、积累背诵古诗。郑威老师在她的课堂上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将这些知识点一一落实。
会读,扫除字词障碍,首先是题目中的杂兴的兴,先看注释,根据解释来确定读音,古诗中的昼、供、傍三个特殊字音的字,郑老师很好地帮助学生来确定读音,所以古诗诵读的时候,没有一个学生读错。感情朗读中的音乐的使用,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电教手段。由感情朗读到理解,到最后的背诵,一环扣一环,水到渠成。
会理解。在理解古诗的教学中郑老师教给学生结合书中注释,看书中插图,展开想象来深入体会古诗的意思、意境等。
会欣赏。本节课开始的田园诗的导入,到结尾田园诗的欣赏使整节课完整而有拓展。
例:只有一个地球
比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它的知识点有一下几方面:地球是渺小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是容易破碎的,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地球。老师明确本课的知识点后,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教学,她的设计着重体现在以课题为主线,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前,设计搜集点,收集资料图片。课伊始,读课题,有的把重音放在“只有”上,有的放在“一个”上,还有的重音在“地球”。初读,他让学生自读几遍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把感受深的词语写下来,然后把词语带进课题里,再读课题。如“只有一个是人类母亲的地球”。
精读课文1.自学点,引导学生采用读、议、证、写的方法分小组研读。2.论证点,接着再回到题目,扩充题目,并加以论证。只有一个渺小的地球,体会出地球的脆弱性。空间有限,说明地球宝贵的资源,唯一的地球,体现唯一性。从而体现出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3.总结点,读文前后,对题目有什么不同感受,感受到题目蕴含怎样的含义。4.反思点,如何对待地球。
结尾:结课的时候,老师设计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找出一些学生作为嘉宾,下面学生向嘉宾提问,嘉宾需要用课文内容和查找的资料内容来回答问题。这样把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例:《陶罐和铁罐》
这则寓言从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中体会出与人相处的道理,尤其是多少年过去了,铁罐消失得无影无踪,陶罐依然光洁如新,更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短处。如何通过这则寓言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呢?
名师靳家彦的设计特别好,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学或互助掌握生字、新词、好句;
2.自编、自导、自演《陶罐和铁罐》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这个故事;
3.将《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行互换,变成《铁罐与陶罐》; 4.编写一则寓言故事,进一步掌握寓言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一、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自己查工具书或与他人讨论研究解决。要求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
同学问交流: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表示: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对话(打出投影),在指导这段对话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全课如何读,举一反三,读好全篇。
二、演。
《陶罐与铁罐》这则寓言很像一个两幕的小话剧。时间分别是古代与现代,地点分别是国王的御橱里和宫殿的废墟上,人物包括陶罐、铁罐、众人、旁白者等,情节则是课文所交待的内容。
请同学们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演出这个寓言剧,人人参与,当堂练习。关键是要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代替课文中的对话,不要死记硬背课文原话,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和情节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练习之后,推举一至二组到台前表演,用不同头饰区分人物。学生表演生动有趣,会进一步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课文语言吸收、内化、积累和运用的过程。
三、改。先引导学生领悟这则寓言的寓意,学生理解的侧重点可能各有不同。如:1.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2.不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更不要以自己之长比人之短;3.人们应该胸怀宽广,善良真诚,不要像铁罐那样心胸狭窄,孤高自傲;4.长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短处,像铁罐虽然结实但容易氧化锈蚀,短处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长处,像陶罐虽然易碎,但埋在土里多少年也氧化不了„„
这里,就有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光洁、朴素、美观,但它确实易碎,不结实,这一点铁罐说的也是实情。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束缚住,放飞思路,大胆去想。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优点
缺点陶罐
美观
易碎铁罐
坚固
丑陋
师生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他们相反的性格,题目改为《铁罐和陶罐》。
学生分组边议边改,集体创造,大意如下:
陶罐很骄傲,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铁罐子,你敢和我比美吗?”铁罐回答:“人们用我们盛东西,并不是让我们比美的。”“丑陋的东西,就知道你不敢和我比美„„,’
一天,突然发生了大地震,陶罐被摔得粉身碎骨,而铁罐却无羌。人们掘出铁罐,却找不到陶罐了„„
这样学习就使自己的思维进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没有被教材所设定的思路限制住,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编。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创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然后用一个故事把这个道理寄托在其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各自开始创编,大约15分钟后交流。请每位同学介绍自己编写的寓言的题目,学生从各个角度编写,如:
《大海和小溪》,《手机与BP机》,《墨水和钢笔》,《红花、绿叶的故事》,《兵马俑与航天飞船》,《大树和小草》,《石头和棉花的对话》,《黑猫和白猫》,《梅花与雪花是一对好姐妹》„„,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特点,判断其训练价值是什么,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我们的语文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伙伴式语言——复述、讲故事。如《哪吒闹海》这篇文章,可以先训练学生讲故事,再让学生用哪吒的身份、龙王的身份、渔民的身份讲故事,再用第三人的语气转述故事。
(2)国标性语言——朗读、积累、学习、表达。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类课文语言比较规范,适合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和仿写。
(3)说明性语言——理解、学习说明方法。((4)欣赏性语言——积累、欣赏。这类课文适合对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训练。
(5)非连续性文本——提取信息,丰富知识。如说明书、漫画、寓言故事就属于这类。
二、如何去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1)看文本的整体。如《三个儿子》这篇文章,其中有“一个妈妈,一个妈妈,另一个妈妈”,“一个儿子,一个儿子,另一个儿子”这种句式,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用“一个??一个??另一个??”造句,让学生掌握这种句式。(2)看文本的局部。
有一篇课文有这样一个大家围在一起看一个青年专心致志地画画,大家不停夸赞他的片段,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大家是怎么称赞他的,这题如果教师上课时引导不到位的话学生是很难做出来的。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先说一说赞美别人画画画得好的词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出神入化等,第二步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赞美这位青年的话,第三步,都有谁来赞叹呀?(老人、青年、小孩)分别用老人、青年、孩子的语气说一句赞美的话。
(3)看文本的细节。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 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4)看文本的特色。
白鹅
反语的用法,对白鹅的喜爱。冬阳 童年 骆驼队
题目的与众不同
要根据文本的特色采用相应的教学法。如《桥》这篇课文有三个特点:(1)短句成段,情节紧张。(2)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品质。(3)设置了悬念,课文最后才解释这个悬念。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要围绕这个特色来设计。(5)看文本留下的空间。补白要补得有技巧,要学会重新设计。如《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课后的作业是如果你是那位小提琴手,你怎样向那位老音乐家表达你的感激之情。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作为晚会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串词,介绍这位小提琴手的特殊的经历,同时表达对老人的感激之情。这样设计,就需要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6)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古诗为例,低年级主要教学生认字、写字、组词、朗读、背诵古诗;中年级则在低年级的基础上默写古诗、理解诗意、悟诗情、会简单的分类积累古诗;高年级则在此基础上对古诗进行赏析,分类积累古诗。(7)关注学生的生成资源。正资源:鼓励、赞美、放大。
负资源:纠正、引导、点拨。
例子:
①这艘军舰可真牛×!
②“独特”的意思就是独一无二。
“独特”的意思就是与众不同。
③学完《渔歌子》,教师问:你觉得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生活?
生:诗人向往的是游手好闲的生活。
④学完了《七颗钻石》,老师问学生:“你们喜欢这个童话吗?”
学生回答:“不喜欢”。
当然,教师对教材的知识选择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与见解,因为任何教材都带有编写者的主观倾向性。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了、判断了知识点的价值,才能做到科学的利用“用教材教”,创设合理的教 学方案,实现知识教学的价值追求。
第四篇:日本二战时期在日本“移民”中推行的汉语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www.xiexiebang.com)
提要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久至1945年,汉语教育曾长期被作为服务于政府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工具。该阶段日本有关机构于在华日本人中开展的汉语教育,是日本近代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有关资料,从历史背景、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教师培训与教材编写、汉语水平考试等方面,着重对日本当时在中国东北日本“移民”中推行的汉语教育进行简要介绍与论述。
关键词
汉语教育“满铁”“移民”
一、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日本“移民”中推行汉语教育的背景
二、在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推行的汉语教育
三、培训汉语师资与汉语教材编写
四、建立和实行汉语水平考试制度
语言检定考试 《汉语国际教育》2010第四辑
第五篇:加强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工作
加强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工作
挪威的中文教学在蓬蓬勃勃地开展着,其中有很多的成功经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挪威的中文教学状况,我们可以窥到海外中文教学的一般状况。笔者以挪威的中文教学状况为切入点,分析其得失,并提出解决海外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挪威的中文教学状况
在挪威,中文教学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官方的综合性大学,二是民间的中文学校。
(一)官方的综合性大学
教授中文的官方的综合性大学以奥斯陆大学的历史最为悠久。中文部从1966年起开始开设中文课,迄今已有42年的历史。中文部的学位设置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中文部的学生总数也在逐年增加。
(二)民间的中文学校
民间中文学校有挪威中文学校和奥斯陆中文学校两所。
挪威中文学校创办于1995年,校长是袁军女士。挪威中文学校以中国大陆的教学体系为教学对象,主要讲授汉语拼音和简体汉字系统,所使用的教材来自中国大陆。挪威中文学校开办以来,从开始时的两个班级发展到了现在10个中文班、一个民族舞蹈班、一个成人电脑班、一个成人基础英语班和一个成人太极拳班。[1]挪威中文学校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挪威中文学校的学生年龄差别很大。最小的还不到6岁,最大的已有46岁,大多数学生的年龄在6岁到16岁之间。中文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华人子弟,也有来自越南、韩国、南斯拉夫、挪威家庭的小孩和成人。挪威中文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是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专为海外中文教学编写的教材《中文》,并将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文》和北京中国语言文化大学编写的《汉语》作为辅助教材。
奥斯陆中文学校由来自台湾的移民创办和管理。它以中国台湾的教学体系为教学对象,讲授通用拼音和繁体汉字系统,使用的教材来也自中国台湾。学生的构成情况和挪威中文学校大致相当。
在挪威的另一个城市斯塔万格,当地华人和留学人员于2003年创办了一所中文学校,即斯塔万格中文学校。在卑尔根、特隆赫姆等城市也有一批学生学习中文。
二、挪威中文教学的得与失
挪威的中文教学中有许多的成功经验,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挪威的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海外中文教学的一般状况。
(一)奥斯陆大学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1.国家公派学习中文的学生到中国学习半年的中文
由于挪威政府很重视外语教学,因而学习外语的挪威学生,在通过国内考试的前提下,由政府出资,派学生到目的语国家学习半年的外语。奥斯陆大学中文部的学生在通过第一学期的各门考试后,就被派到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学习中文,时间是半年。这种由政府资助到中国学习半年中文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复旦大学学习中文的同时,还可以到中国各地去参观旅游,对于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文化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奥斯陆大学有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很方便地和每一个学生互动,从而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在发音上的缺陷。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
奥斯陆大学所使用的中文教材都有网络版本,学生可以在课后登陆相关的网站学习中文。
(二)奥斯陆大学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
1.师资短缺
既有语言学知识,母语又是中文的专业老师太少。笔者在奥斯陆大学留学期间,只有一位这样的老师。有的中文老师是挪威人,虽然汉语普通话讲得很好,但是缺少汉语作为母语的语言敏感度。有的兼职老师来自中国,但是却缺少汉语和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难以用准确的语言学术语进行教学。
2.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够保证
奥斯陆大学的学生没有考勤制度,学生可以自由地来去,他们只需要参加学期末的考试就可以取得成绩了。因而,对于学生而言,缺少必要的制约措施,使得教学计划不能够按照教师的目标贯彻到每一个学生。
3.语言环境的欠缺
奥斯陆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挪威人,他们在挪威的中文语言环境很少,除了课堂上进行有限的中文练习之外,缺少运用中文进行会话的机会,在奥斯陆可以看到的中文报纸也很少。
(三)挪威民间中文学校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挪威民间中文学校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具有较好的学习氛围。中文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自华人家庭,从小就能接触到中国的文化,在家庭中也有较好的学习中文的氛围。
(四)挪威民间中文学校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
1.师资短缺状况严重
从对挪威几所民间中文学校的调查情况来看,民间中文学校的师资更为缺乏。首先,教师的流动性大。由于是民间办学,所有的老师都是兼职的,因而老师的流动性很大。其次,缺少中文专业的教师。由于中文教师缺乏,民间学校在选择教师的时候,一般普通话较好且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就可以被选作中文老师,因而很多教师并没有从教经验或者中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中文学习时间的不足
中文学校的学生都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学习中文,因此,学习中文的时间一般一周只有两节课,学习的时间严重不足。如果平时不能够在家中自学中文的话,中文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3.外部的语言环境不好
虽说中文对于第一代旅居海外的华人来说是母语,但对于第二代或第三代以及以后的华人子弟来说,不一定是他们的母语了。关于这种意义上的母语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认为:“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族语的标准语或一种方言。”盛炎在论述母语与外语的差异时认为:“母语是未超出国界的语言;外语是超出国界的第二语言。” [2]
[1] [2] 下一页
因而,对于海外华人子弟来说,中文多数情况下已经不是他们的母语了,或者说,中文对于他们来说是习得的双语中的一个。由于在非中文的环境中成长,这些孩子一般说中文的机会只局限于家庭,一旦走出家门他们就必须讲当地的语言。所以,语言环境仍然是很欠缺的。
4.语音受方言的影响较大
在挪威的华人中,以广东、福建、浙江等省沿海地区的人居多,他们在家中多以方言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因而这些华人子弟的普通话的口语表达中往往有着较重的家乡口音。
5.汉字书写、中文阅读和中文写作能力的不足
在华人子弟中,普遍存在着口语相对较好,而在汉字的书写、中文阅读和中文写作方面很弱的情况。
俗话说:“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挪威的中文教学情况可以看出海外中文教学的大致情况。
三、解决海外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根据官方办学和民间办学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积极促进海外中文教学的更快更好地发展,以便更好地推广中文教学和弘扬中华文化。
(一)加强派出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力度
目前我国派出汉语教师的方式主要有3种:
一是由国家派出的经过选拔的对外汉语教师。1952年,朱德熙等人赴保加利亚、朝鲜教授现代汉语。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向国外派遣教师教授汉语的开始。现在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于每年的3-4月,开展每年一度的国家公派汉语教师选拔推荐工作。2008-2009计划派遣国外汉语教学和汉语管理岗位共148个,分布在亚、欧、非、北美、南美及大洋州的60多个国家。
二是由国家派出的对外汉语志愿教师。国家汉办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该计划是国家汉办为适应当前世界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的形势需要,利用我国作为母语国汉语人力资源优势,开辟的向世界有需求国家提供汉语师资的新措施之一。此计划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国家汉办于2004年3月26日起开始实施。国家汉办设立“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中心”,负责承办此计划的具体事务性工作。
三是高校之间进行校际交流派出的对外汉语教师。校际交流派遣的教师比较分散,由各个学校自行决定派遣人员。
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些派出教师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以后国家应该在派出汉语教师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和提供更优厚的待遇,以期把更多的优秀汉语教师派往海外,以弥补海外汉语教师的严重不足。
就官方办学而言,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派出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去支援海外的汉语教学。一方面加大上述3种派出汉语教师的力度,另一方面开拓更多的派出渠道。首先派往官办的学校,其次,也要向民间中文学校派出老师,民间中文学校存在更为严重的师资短缺情况。
(二)加强对中文教学的专业性指导和教师培训
对于汉语教材的选定、教学计划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海外官办的中文学校和民间中文学校都需要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学专家进行指导。
对于海外的中文教师,需要进行定期的培训。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每天都有很多新的词语产生,因而,对于海外的中文教师应该进行定期的培训,否则落伍的教师无法教出先进的学生。
在教学方法方面,挪威中文学校在办学实践中,也注意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他们摸索了一套很有效的办学方式。例如,为了促进孩子平时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中文,学校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与家庭作业相结合,还制作了“家庭作业联系册”,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在家做功课,并将做功课的情况写在联系册上,以便学校和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各个班级的老师每周评阅学生的家庭作业,并对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分记录,如发现有学生无故旷课、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成绩退步,学校马上与家长联络,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并要求家长共同配合帮助学生学好中文。
(三)提供资金支持
挪威的民间中文学校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目前民间中文学校的资金一部分来自挪威政府,一部分来自当地华人的捐助。虽然中国驻挪威大使馆很支持挪威的中文教学,但是并没有来自中国政府的专项资金。在海外的许多官办中文专业中也普遍存在着教学资金不足的情况。
(四)大力推进中文网络教学的建设
目前学习中文的网站不是很多,而官方创建的优秀网站就更少了。建立优秀的学习中文官方网站,可以保证中文教学的权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使得世界每一角落的人们都可享受到互联网学习中文的方便、快捷和低廉的魅力。
(五)加强适应海外中文教学需要的汉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关于对外汉语的教材问题,在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和海外的汉语教学中都存在十分严峻的情况。大家普遍的感受是选不到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的教材。正如刘珣所言:“就品种而言,对外汉语教材的品种仍十分单调,不能很好地满足多方面的学习中文的需要。数以百计的教材大都是初级教材和口语教材,中高级教材十分缺乏;为成人特别是大学生编写的教材很多,而为中小学生编写的教材极少;为零起点学习者编写的教材很多,而为非真正零起点者(faulse beginners),也就是为有一定家庭中文环境的海外华裔子女、甚至其第一语言就是中文的新移民子女编写的教材更少;通用教材多,针对不同母语并在科学的语言对比基础上编写的教材以及专用教材还刚刚开始出现。”[3]
参考文献:
[1]袁军.谈谈我们的中文学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