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新形势下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深化和英语在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企业、单位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教育活动不契合社会需求的现象,导致高校英语人才难以投入到相关的社会活动中。一方面是英语应用类企业的发展革新速度快,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较快,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人才需要与国际接轨,适应当前频繁、高效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高校的课程优化速度较慢,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逐渐脱离了当前的时代特点。因此,高校需要实时优化课程内容,将社会需求融入到英语语言学教学方案中,并以科学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本文首先研究了当前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发展对其需求总结了教育优化需要实现的目标,进而提出了一些实施教育改革、提升教学成果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引言:
我国的英语语言学课程已经开设了较长时间,为国家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助力,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较大,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目前的时代特点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会因为语言学理论知识多,内容过于抽象,而学校安排的课时过少,造成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并不明显的现象。而且,目前社会招聘条件中也大多看重英语六级、八级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不重视此类课程,将多数时间用在了习题重复练习、词汇记忆上。因此,需要施行课程改革,将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培养目标,将其语言运用能力与社会现状相结合,为教学改革提供方向指导。基于此,本文总结了高校教育现状下,施行英语语言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当前的高效英语专业教学中,课程设置者为了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往往在课程中设置了多门学科,这虽然扩展了教学面积,但对教学深度损伤极大,往往出现学生综合素质因为盲目增加课程得不到提升的现象。一般,高校英语类专业会开设一些复合类课程,相应地就会减少语言学的课时,导致教师需要自紧迫的时间内完成教学活动,不仅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理论知识不够透彻的现象,还会导致实践活动减少、教学辐射范围缩减的现象[1]。而语言学是一门包含较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运用能力的课程,因此需要高校在该课程上增加课时,这与当前的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着明显矛盾。盲目增加课程种类,会导致原有课程的内容得不到有效剖析,教学效果失去了系统性,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也形成了障碍,实际上会导致综合素质下降,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外,我国的英语教材版本较多,高校在选择时较为困难。
(二)教学内容不合理
首先,在当前的高校教学过程中,较多英语教师将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了教学,不仅体现出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2],将考试、特殊场合的语言运用作为了主要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还表现了忽视语言本身魅力的错误思想,导致学生很难真正喜欢上学习英语,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出现了较多的厌学情绪。另外,在当前的教学内容上,大多高校选择的是难度较高的抽象化理论型内容,而且语言学本身涵盖的面积较为广泛,展现出了一定的深度、广度,在政治、经济、文化中都有深入运用。这就导致教学教材上出现了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且大多数较为枯燥。这也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加剧了教学时间不足带来的质量下降问题。最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大多选择以教材为主,理论性内容较多,甚至部分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开展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活动,出现了英语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在内容上设定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反馈给老师,又会加重教学课堂的无趣[3],这种相互反馈的现象导致教学效率大大下降。
(三)教学方法较单一
当前高校教学方法上也较为单一,大多仍然采用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导致课堂氛围较为枯燥。而语言学需要有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展教学面积并提升教学效果。尤其当前较多高校运用了大班教学模式,200多的人数导致教师很难开展其他活动,甚至师生之间的交流都十分少。另外,在学习成果考核上,也存在着仅仅重视理论成绩,忽视实际运用能力的现象,虽然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了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平时成绩相差无几,对学生并没有起到较好的约束力[4]。
二、教学目标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要明确教学的基本目标,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第一教学目标,包括英语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及其涉及到的综合知识[5]。在当前的教育中,有部分学校将综合能力简单理解为了语言运用能力,忽视了理论基础,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没有加强,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获取新知识有一定困难,这也不符合现今提出的终生学习理念。而过分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则会导致教学活动难以产生实际效益,有悖于来源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权衡二者的关系,明确综合素质的内容,然后在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需要注意,当前的部分高校为了提升综合素质,盲目地增添课程,最终只会有损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因此,教师需要做到的 是强化教学的深度,在教材的深入挖掘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为中心实现教学内容的扩散,从而体现出教学的
(二)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其次,在开展教学优化时,深入地分析社会需求,将教学活动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其相互促进。第一,要分析当地企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其主要缺口相应调整部分课程内容,深入分析当地企业的需求。第二,要根据毕业生的毕业流向,分析其从事的行业种类,增加或调整相应的内容。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增加一些选修课程,例如从事科技类的工作较多的话,就可以增加科技英语的选修课程;从事商务类活动的,就可以增加交际英语的选修;从事翻译类的,则可以开设语法分析的相关课程。只有将英语教学活动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其实际意义,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经济效益,才能获取社会给予的较多资源,从而有教学质量提升的外在环境支持。
(三)促进教育良性发展
最后,要注意到教育本身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分析原有模式存在的缺陷,采取对应的措施。在教学良性发展的改革目标中,对象往往是整个教育行业,需要学校、企业到政府等众多参与者的努力。
三、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学理念
首先,要改变当前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中,并考虑到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合理设置教学课程。第一,要合理设定课程、教材的占比。语言学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一般在大三时开设该课程,此时的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学习、练习,已经有了较强的运用能力。在课时上,可以考虑设定为36学时。在第一学期,可以设置为语法、形态等基本内容,继续深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在第二学期,就可以将一些扩展运用的知识增添到课程中,包括语言、文化等内容。第二,合理地选择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平均知识水平选择对应难度的教材,例如《新编语言学教程》中有较多的有关认知理念下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实际含义解读[5],例如通过符号系统讲解人类的交流习惯,从而探究语言的本质。通过合理选择教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不仅实现了教学范围的扩展,部分学生还会主动研究教材的深层内容,完成一些专题研究。第三,要转变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同时注重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主体,这也是当前学生主体特征、教学氛围提出的要求。而且要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教学,要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介绍给学生,满足该课程的综合性。另外,为了满足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教育情况适当选择小班化教学,这也是增强互动的外部支持条件。
(二)革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时,要合理地分配理论知识与实践互动的占比,并且将二者融合[6]。语言是一门运用性质较强的课程,这也为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供了自身条件支持,因此教师需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并融入理论知识。例如在情境对话模拟中,贯彻词汇、语法以及英语文化的内容。不同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扩散。例如,在教材中提到了有关社交的对话礼仪,教师就可以引申到餐桌礼仪等,扩展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整个教学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在自己的教学体系中,将其进行重构,形成网状的教学结构,在课堂上就会表现为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通过将教学内容的排布变为交错的形式,避免了过去单线发展的缓慢教学进程。在教学内容转变的同时,为了提升对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对应的考核机制也需要转变。传统的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
质考察不全面,因此需要引入综合考察的方式。除了当前已经施行的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外[7],还可以增加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等环节,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将自我评价引入到考核机制中,这能够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认识到当前部分不当学习行为,并改正。
(三)丰富教学方式,增添教学趣味
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进行扩充,主要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第一,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创设一些对话情境,通过模拟对话的形式将语法、词汇、文化融入其中。例如在学习有关商务英语对话的内容时,就可以设置面试或工作的情节,将该部分知识的通过教学设计融入到对话中。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布置对应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下自己进行编排,从而吸引其兴趣。第二,可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优秀的课件,将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元素运用到课件中,在制作过程中要将各种信息综合运用。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现出了丰富的信息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较大,而且通过英语音乐、视频等资源,学生在课外中也可以开展学习,扩展了学习范围。第三,可以深入地运用社交平台,引入慕课、翻转课堂的新式教学方法。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沟通英语的学习乐趣[8],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提前开展一些课前预习活动。例如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录制一些课堂中可能会遇到的知识点、延伸内容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者自行查阅资料,能够提升课堂的效率,节省了较多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开展一些运用类活动。
(四)强化师资力量,增强教学质量
除了上述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需要强化师资力量,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人才支持。第一,可以引入外校的高素质教师,并带动整体教学氛围的增长;第二,可以开展本校的教师培训,提升师资平均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改变教师绩效的考核机制,将教学成果与教师的工作考核挂钩,从而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结合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境况,联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英语语言学教学新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提出了开展教学改革 的方向措施。在教学优化过程中,高校需要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将其综合素质提升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方式的革新优化。另外,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没有对自身语言运能力形成重视,这也导致其学习行为不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当前的就业形势不符。因此,高校要加强观念宣传,提升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视。英语语言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作用明显,与我国目前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有很高的联系,因此高校需要深入分析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的英语语言学的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模式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晓丹.新形势下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革设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6):65-66.[2]杨梅樱.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12):121-123.[3]刘红见,任蓓蓓.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99-101.[4]康英华.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5,31(19):218-219.[5]苗宁.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3(05):122-124.[6]陈艳.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0):164-166.[7]张杰.高师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革设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14-17.[8]乔淑霞.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版),2011,30(1):166-167.
第二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新课标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开封市火电中学王磊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归纳分析法,对开封市10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并采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开封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为新课标下科学有效地开展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得出结论:开封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极不完善,体育器材陈旧、数量不足;体育师资缺乏等。分析了目前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从而为不断提高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关键词:新课标;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改革引言
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体育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由此,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席卷而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
6、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以及教学与评价的依据,符合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是,经过本人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课程标准在开封市各个学校的改革推进缓慢、困难重重,出现很多不足之处。本研究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认真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从而为不断提高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开封市10所中小学共478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78名,女生200名。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参阅国内有关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方面的专著及文献,为本
研究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2.2.2 访谈法:对部分在校中小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成绩的评定和对教师教法等方面的意见。
2.2.3 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了解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
2.2.4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78份,回收443份,回收率92.7 %,有效 1
问卷415份,有效率93.7%。
2.2.5 归纳分析法:对有效问卷所得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分析。3 结果与分析
3.1新课程标准简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
6、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3.2现阶段开封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
现阶段开封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极不完善,体育器材陈旧、数量不足;体育师资缺乏等。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包括: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组织不合理、教学评价方法单调等。
3.2.1 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为主体,但这样的理念并未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得到实现,都存在着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从体育理论教材来看,其形式、内容、结构、体系虽然有所变动,但与传统教材大同小异,仍未脱离传统教材模式。从体育教学实践来看,教师仍以教材要求安排实践课教学内容,循规蹈矩,限制了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性。虽然一些中小学试图尝试体育选项教学、体能分班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形式,然而,由于体育教学思想僵化,以及缺乏对体育课程教学的深刻认识,使这些教改尝试大多停留在追求形式层面,难以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的基本理念真正体现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
同时调查发现,各个中小学采用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队列队形、广播操、体育游戏等,甚至有的学校什么都不教,让学生自由活动。对现阶段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满意率的调查结果中发现,不满意占43.8%,一般占27.5%,而满意者占28.2%。学生对目前试行的教学内容不大喜欢,而对竞争性强,对抗性激烈,现代气息浓厚的具有青春活力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轮滑、跆拳道等很感兴趣。而现在学习的体育教学内容,学起来复杂、枯燥,又缺乏实用性和娱乐性,学生们学习大多是被动的。据调查,有67.9%的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放松玩耍,73.5%的学生课后从不练习上课所学的内容,18.2%的学生把体育作为健身项目。
3.2.2 体育课教学方法单调,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开封市体育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很少采用娱乐性、对抗性、电化教学等手段与方法。许多学校教学的主要方法仍然是传习式教学法。这种填鸭式、灌溉式的教学方法片面强调体育知识传递作用和学生接受运动技术的暂时性,忽视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的连续性、长远性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较为陈旧,重复累赘,教法缺乏新意,教学组织上多采用体操队形集体学习。教学实践中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某些教学内容与考试,从而使学生对上体育课感到无兴趣,教师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无助于学生身心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和手脚。
3.2.3 体育课教学模式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
体育课教学常规模式是:首先是进行慢跑;其次进行徒手操;再进行某项运动技术的学习;最后进行放松整理活动。
经调查,8所学校在教学之前进行了慢跑,之后偶尔进行徒手操练习,其它两所都未进行准备活动;在课程结束部分,只有三所学校进行偶尔一次的放松,其它学校都未进行放松整理活动。可见,这些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极不完善,因此,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目前此种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很传统,但它是有效的,仍是大多中小学所普遍采用的。然而,此模式极不完善。它存在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弊端,都是教师讲,学生学,产生错误动作教师给予纠正,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由教师评价。只有教师的积极活动,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学生往往只有模仿,没有创造。这种情况与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思想相矛盾,有待于大大改进。
3.2.4 教学目标单一,忽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经调查,有72.5%的中小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对怎样运用学到的技术动作去强身健体,怎样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往往学完某项运动技术后几个月,由于长期不练习却都已忘记。咎其原因,主要是未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注重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把所要考试的内容进行传授,未教授学生怎样运用运动技术动作进行强身健体,而学生们只注重考试成绩,盲目进行体育锻炼,而忽视了自身对运动能力的培养。
3.2.5 体育文化知识教学明显滞后,趋向形式化
经调查,所有中小学都缺乏体育理论教学比重,理论教学时数偏少或几乎没有,理论教学的实用性、科学性不高。
3.2.6 体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经调查:中小学中,专业的体育教师非常少,多数为兼职老师,体育老师还兼有其他文化课程。同时,由于时代的不同,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也不同,这样也就导致体育教师的知识构成、教学能力存在差异;由于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体育教师本身世界观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体育教师的目前水平参差不齐。
3.2.7 体育设施资源不足
从全国范围来看,对整个教育的资金投入就明显不足,而作为教育中备受争议的体育教育更是投入不足,这就直接导致广大中小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
3.3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设想
3.3.1 确立以“健康第一”和“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进健康。因而,所有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都应围绕这个中心。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应打破传统框框,充分挖掘体育运动中有利于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运用启发性、娱乐性等教法与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上体育课,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运动知识与技能,提高体育意识,培养运动能力与习惯。
3.3.2 注重运动兴趣的培养
运动兴趣是与参与体育运动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运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运动兴趣是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学生运动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能够加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手段;再者,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运用“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3.3.3改进学生学习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常规的传习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尽快掌握某项运动的一般常用的基本技术、技能,并运用于实践,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建议教学中使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现代的体育教学思想,它是针对传统体育教学不足和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的。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3.4 体育理论教学具体化
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时数,举办体育锻炼、体育基础知识、某项运动裁判等方法讲座,让学生真正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健身价值以及锻炼的基本规律和裁判知识。教会学生理解体育运动的一些图解知识,使学生看书自练,指导学生积极自觉地进行科学锻炼及自我评价,并将理论付诸实践,提高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质量,使体育运动理论教学趋于具体化。
3.3.5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新型体育师资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课程改革需要的体育教师,是新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培养新型体育师资。因此, 应注意体育师资的培养, 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使他们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评价方法等,以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推动素质的全面实施。
3.3.6 改革评价体系, 运用多元方法和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考试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 素质教育也要考试。如何选择合理的、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是我们应当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考试采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全体学生的学习, 这显然缺乏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认为: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体现出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从考察学生的时态入手,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使发展评价多于静止评价, 过程评价多于终结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成绩=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进步程度等多元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 这样不仅可以比较客观地衡量不同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又不易挫伤学生的心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进步和发展。结论与建议
4.1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完善和实践认知的提高,体育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等已不符合时代和学生的要求,急待加以改进。
4.2 大力提倡“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上体育课,增强体能,掌握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重视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4.3 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样、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三方面发展。在完善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应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4.4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动态性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5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
[3] 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8年(5)
[4] 赵立.韩桂凤.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的改革[J].武汉体院学报.1998年(3)
[5] 曲宗湖,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27)
[6]仝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导下的青少年全面教育[J].内江科技.2007年
(10).156
[7]施群英,仇亚娟.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6)
第三篇:语言学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及安排
第一章
语言
本章是语言的导论,通过学习了解语言的本质,掌握其定义和功能。
一、课程教学要点
了解什么是语言以及语言的起源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语言的功能 2.语言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
1.课外查阅: 比较不同的语言学家对 “语言” 所下的定义(至少三位), 并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加以比较、分析、讨论
2.讨论:人类语言和动物交流之间的区别 3.通过语言实例领悟语言的功能
第二章
语言学
本章是概述,要求掌握语言学的定义和语言学研究的微观框架和宏观框架,初步了解语言学各分支的研究内容,熟悉并了解语言学的重要基本概念。
一、课程教学要点
掌握语言学的界定和分支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语言学的定义
2.语言学的分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3.语言学里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 描写与规定、共时与历时、语言和言语、能力与表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 1. 课堂知识扩展: 通过介绍语言科学研究的步骤和原则使学生理解语言作为一门科学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
2. 基于语言主要要素即语音、符号形式和语义,概括引出语言学的分支,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借用实例对语言学的分支做形象地介绍。
3. 课下查阅+课堂讨论:现代语言学和传统语法的区别
4. 重要的基本概念课下导读: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及比较
第三章
语音学
本章探讨语言学的分支——语音学,重点学习语音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发声语音学。要求掌握人类语音共有的一些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如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同时也要掌握元音和辅音的特点及区别。熟悉语音学里的基本术语,达到能熟练地对英语里的发音进行准确地描述,并知道国际音标、严式标音、宽式标音和运用一些常见的严式标音的附加符号。
一、课程教学要点
掌握“语音学”的界定和分支以及元音和辅音的描述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语音学的定义及其分支 2.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 3.元音和辅音的特点、区别及描述 4.严式标音、宽式标音和协同发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
1. 利用教学图片对人体的发声部位进行介绍和归类,让学生找出自己的发音问题; 2.课后加强对术语的理解和记忆;多进行语音的实例描述;
第四章
音位学
本章主要学习语言的音位系统的基本知识,包括音位、音位变体、音位过程、区别性特 征理论、超音段特征。通过学习,学生应理解音位学的基本概念,能应用最小对立体等方法识别音位、音位变体;理解区别性特征对音位学的意义;理解音位过程的原理;理解音节的结构以及重音的音位学意义。
一、课程教学要点
音位学的研究对象及音位过程的描写。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音位学的研究对象
2.音位和音位变体
3.音位过程的描写
4.区别性特征的概念及意义 5.超音段特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
1.音位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与联系。
2.认识最小对立体对音位学的方法论意义。3.运用英汉对比和一些实例来讲授超音段特征
第五章 句法学
本章主要学习自然语言的基本句法知识,包括基本的句法范畴、句法关系、句法结构以及句法分析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应理解句法学的研究范围及基本概念,能正确分析句法关系,能应用直接成分法分析句法结构,了解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对句法的分析。
一、课程教学要点
句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句法分析方法。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句法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句法范畴 3.基本句法关系
4.句法结构及直接成分分析
5.生成语法及功能语法的句法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
1.讨论句法学与音位学和形态学的关系。2.在句法分析中应用最小对立体的方法。
3.利用树型图和直接成分分析法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 4.对乔姆斯基的标准理论和扩展标准理论进行粗略介绍 第六章 语义学
本章主要学习自然语言语义系统的基本知识,包括意义的实质和分类、意义关系、意义的结构以及意义分析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应理解语义学的研究范围、意义的概念以及基本的词汇、句子意义关系;能应用语义成分分析法理解意义关系和词汇场;能应用述谓分析法分析句子的述谓结构。
一、课程教学要点
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及语义分析方法。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语义学的研究对象 2.意义的定义 3.意义关系 4.语义成分分析 5.述谓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
1.多运用语言实例比较语言的几种“意义”。
2.通过对语义研究的几个主要理论(命名论, 意念论, 语境论和行为主义论)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意义”.3.讨论语义学和句法学的关系。
第七章
语用学
一、课程教学要点
掌握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不同之点, 语境的分类, 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2.言语行为理论
3.会话含义理论
4.关联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
1.运用图解的方式说明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说明语境的构成要素;
2.结合例子说明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含义理论, 关联理论, 引导学生观察注意在中国现实生活中的是否有这样的例子体现这些理论
3.介绍一些相关的中文书籍和比较浅显的语用学专著, 可以使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索, 比如何兆熊所编的《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和 George Yule.Pragamtic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八章
语言与文化
一、课程教学要点
掌握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2.宏观社会语言学 3.微观社会语言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
1.对比汉英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特征, 加深学生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2.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 籍此让学生体会一个言语社团的社会规约, 人的性别差异, 人的社会地位等等都会对语言形式产生影响;
第九章 语言学和外语教学
一、课程教学要点
掌握各语言学流派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理解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和语言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掌握错误分析, 中介语, 正确理解语法与教学的关系, 理解Krashen’s 的输入理论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形式主义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对语言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2.语言学习的相关理论, 如语言正迁移和负迁移, 普遍语法
3.错误分析中的对比分析与非对比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
1.通过对比或图解的形式理解结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功能主义的教学方法以及交际能力对语言教学的深刻影响.2.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英语的过程谈谈英语学习当中的难点, 或所出现的错误, 加深学生对语言学习理论的理解.
第四篇:新形势下高校3DMAX软件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校3DMAX软件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摘 要】3DMAX以其强大的功能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和广泛应用,在高校中,日渐成为一门核心课程。针对3DMAX软件课程的新形势教学要求,本文简要地阐明了3DMAX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在课堂中运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方法,尝试“PDCA”教学模式,让学生回归学习主体的地位中来,适时分享就业资讯,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校内外的锻炼,使学生对3DMAX技能有更深的领悟。
【关键词】新形势 3DMAX 教学与实践
3DMAX(3D Studio Max)是一款功能强大、效果逼真,富有感染力的图像处理软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一般有:三维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三维基本体建模、二维图形建模、渲染器、材质与贴图、灯光与摄影机、环境和效果、动画、粒子系统等。在3D建模或效果图制作相关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更加强调材质与贴图、环境和效果。3DMAX以它强大的功能和实用性,在产品广告、电影电视剧、工业设计、室内建筑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制作、游戏开发等各领域均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3DMAX是高校许多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但根据高校3DMAX教学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形成一个连贯的系统;教学知识没有紧密地与现代企业岗位需求相联系,会有知识内容脱节的现象。针对高校3DMAX软件课程的教学现状,并结合新形势下对教学实践的要求,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探讨。
一、根据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DMAX功能强大而且较复杂,需要学生有充分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在学习新课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教学目标,清楚地了解到“学什么”和“怎么学”。针对3DMAX工作流程,我们通常将课程分成7个大模块,分别是构建模型、摄像机、材质贴图、灯光、动画、渲染、后期加工7个模块。这几大模块层层叠加,侧重交叉进行。后一模块知识的学习要有前一个模块学习的底子和基础。如灯光和环境掌握不好,即使创建的模型多逼真,选用的材质多适合,但整体人物或者场景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学习交互渗透,彼此关联,层层递进,形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二、采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营造教学情境
3DMAX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普通理论知识的教育外,还要采用一些案例具体分析,便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更加透彻。教师可以选取个典型性且可操作性强的制作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描述、分析、小组讨论、思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再对各小组的解决思路进行评价,分析哪些方法更可行,创建出更美观的效果。在这种交流互动的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自己的归纳总结,再遇到类似问题时,马上就有解决思路,知识点更加深化。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了学习的主动能动性,激发学生兴趣。
三、运用“PDCA”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PDCA”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即是在工作中首先要制定计划(Plan),然后执行实施(Do),做完后,加以检查(Check),评估执行情况与目标的差距,最后修正并采取措施(Action)。在教学过程中,运用“PDCA”模式,让教师用教学目标与学生学完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相比较,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在哪些细节上存在缺漏,并加以补充,训练,达到良好的水平。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让教师对知识点有所侧重,提高教学效率。
四、角色互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在讲台上对着课本讲课,学生在记着笔记,没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引出问题,学生自主协作,相互讨论,教师从旁观察、协助、引导,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建立“主动探索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堂氛围中互相合作,讨论,自主探索学习内容,培养了团结合作和互相协作的精神,提高自我探索的能力,独立思考,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新形势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理念相照应。
五、分享相关企业岗位需求及就业资讯
现代生活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造成了教学的某些内容可能会与工作中的实际运用会有脱节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分享企业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让学生及时地了解相关资讯,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是紧密联系的,加强学习的紧迫感。比如在游戏开发行业的,3D角色建模的招聘需求中,往往都会强调“造型以及色彩有很好的认知”“精通人体造型结构、对各种类型的动物形体有正确认识”“精通角色模型的制作、贴图绘制和后期渲染”“热爱游戏,并对游戏开发充满热情”等,因此对于有志于从事游戏行业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中引导学习的侧重点,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和培养,并指出游戏开发的一般工作流程,这样对于学习以后的就业就有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大大地提升了就业通过率。
六、校内组织知识竞赛,同时鼓励学生走出去
新形势下,提出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要紧密联系的教学理念和观点,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知行合一。比如广东省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每年都会举办游戏设计大赛,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提出各项创作理念,在设计中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检验了自己努力学习的成果。
除了在校内参组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运用假期、社会实习等机会去自己喜欢的领域学习。利用这种机会,直接面对面的与行业内优秀前辈学习,大力地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使学生对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廖洪建.高职院校”3DSMAX“课程教学的实践.柳州师专学报,2012,03.[2]高职院校3DSMAX动画教学中的知行并进.[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3DMAX》课程中的运用.作者简介:
陈莉亚:(1981-)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南通办学点)助教,研究方向是电脑艺术设计。
第五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经济。随之而来,丰富多彩的各类信息服务相互交叉融合,逐渐演变出其商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也凸显出全球信息网络中所蕴含着的无限商机,抓住这一机遇,适时合理地培养信息管理人才是各大院校需要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专业建设 教育市场研究 企业岗位需求研究 差异化竞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要顺应市场需求
1.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现状 从21世纪初我国推进国家信息产业化开始,到目前各大院校积极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经济、人文、教育、科技、管理、咨询、中介等社会信息服务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已从传统的科技信息管理部门、图书馆以及文献信息服务部门延伸到各类企业及企业内部的管理中。该专业毕业生更多的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处理技术应用、数字化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多方面的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从我国现状来看IT人才总量存在严重不足。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4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8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50万左右,缺口很大。目前国内各高校目前都在摸索和探讨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创新问题。
1.2 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针,使我国信息产业得以高速发展。特别是加入国际世贸组织后,IT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压力,这些企业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通信工程师,更需要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要,信息产业部已全面启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按照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实施意见》的要求,从2004年1月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学历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人才,5年内培训5万名高级信息技术人才,50万名中级信息技术人才和500万名初级信息技术人才。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3月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主要针对的人群是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士;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咨询顾问等。
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颁发,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可的调查分析师是政府和企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中重金难求。根据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专业调查咨询机构1500多家,有关的研究机构上万家,但是专业调查分析人才缺乏的现状,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定量调查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技能,使学生在数据分析、模型分析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开设信息管理专业是顺应时代的,但在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发展而调整和创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2.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为顺应市场需求,我们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同步进行,相互支持,参与教师共同完成对教育和企业市场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
2.1.1 教育市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专业建设不但要依托企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研究,还要着眼于教育市场对人才培养方向的研究。在研究中还要充分重视和结合地域经济、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而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我们院校处于北京的特殊环境,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北京市教育市场的研究,分析并掌握竞争对手专业研究和发展领域、学生培养方向、其他地区专业特色等信息;通过对现阶段国内以及和北京市企业特点,结合北京市政府对北京总体规划的研究,从而制定差异化竞争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系统的调查与研究①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全国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全国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要总结和发现全国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②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研究 我们对北京市大约50家本专科拥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分别为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研究
北京市高等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
通过调查,我们总结和发现北京市相关专业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关系和差异,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统计和分析,甄别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为专业建设做好准备。
2.1.2 北京市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认证调查
通过对信息管理专业招聘市场研究,分析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探寻企业岗位能力、人员性别、受教育程度、需要人数等各个方面的真实现状,细化各个岗位受企业欢迎程度,分析企业性质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关系等,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
调查研究的实施和渠道分别采用
招聘网站调查与分析
市级、校级招聘会以及各区人才招聘市场调查与分析
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调查与分析
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
各类型企业走访
2.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和难点
2.2.1 主要研究方法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电话访问
问卷调查
企业访谈
专家论证会
网络调查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为专业课程建设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2.2.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重点是
信息管理岗位调查
学生岗位能力调查
企业需求调查
专业培养方向定位
课程设置
毕业生情况调查
含金量高的职业证书调查等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研究难点是
开专家论证会时,如何确认专家、讨论内容、会议方案
调查走访时,确认企业、与企业联系、确认会面时间、讨论议题
问卷设计时,问卷设计是否合理等
3 结论
在论证专业定位时,一定要注意专业定位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找到了改革专业的正确方向;在确定专业、寻找学生就业市场时,要善于发现竞争环境好的领域进入,从而拓宽毕业生就业的空间。所以,我们要通过课程改造,加强实训环节建设,了解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认识与实践.罗辉.陈雅.2001年《图书情报工作》.84~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