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鄂教版八下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汉字的魅力》教学设计.doc
《汉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魅力,增强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及文化的情感。
2、了解汉字的基本常识,把握汉字集形音义于一体的特征。
3、理解说明文的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教学重点:
1、汉字的魅力所在
2、感悟文中体现的强烈的情感色彩 教学难点:说明文中的文学色彩。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文本解读
本文作者运用散文的笔调,设置了鲜明生动的标题,用形象的事例开头,运用极富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语言,将汉字集形体、声音、辞义于一体的特点及其由此而产生的魅力引人入胜地介绍给读者。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无比热爱。
全文共9段,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2段):举例说明汉字能给人美妙而大胆的联想,从而赞美汉字的魅力。第1段由3句话组成。第1句用近似讲故事的方式举例,即一个身居日本的三岁的孩子认汉字,从而引出所要谈的话题。第2句用对话的口吻,赞扬异国他乡的小孩子对汉字“清楚的反应和感受”。第3句写出原因,作者用比较法说明外国文字是不可能给孩子以“这样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的”,反过来说,只有中国文字(汉字)能给人美妙而大胆的联想。所以,作者在第2段顺理成章地说:“这就是我们中国汉字的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魅力。”
第二部分(第3-4段):汉字的魅力会吸引海外同胞的孩子学好汉字。
第3段,作者希望年轻的海外同胞利用汉字的魅力带着孩子走进汉字的大花园。作者采用设问句,引起海外年轻同胞对学汉字的思考,然后用第二人称,采用与他们谈心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要教会自己的孩子学好汉字。
第4段,写依靠汉字去扬起人生和理想的风帆,说明汉字内在的魅力。
第三部分(5-9段):汉字是我们民族的瑰宝、终身的良师益友,具有极强的精神魅力。第5段首先用“瑰宝”“良师益友”“精神家园”比喻中文汉字,“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 的瑰宝”“终身的良师益友”是从民族和个人的角度说明其重要作用。“几千年”“终身”都表明时间之长。说它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因为我们依靠汉字,维系了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为我们民族交流思想、经济、科技、文化,为社会的发展,为传承几千年文明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汉字,就没有华夏民族的延续和发展。正因为它跟古老文化、文明传统紧密相连,所以它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是“精神家园”。说它是“良师益友”是因为它可以不断地帮助你学习、积累、升华,开启智力,甚至提高生命的品位。以下作者用了两个比较来说明汉字的“不可能改变”“无可替代”。一是把身外之物与汉字作比较。身外物是“多次变异”:因过时而淘汰,因破损而废弃,因革新而换代,而汉字则“永远不可能改变”;二是把它与汉语拼音比,汉语拼音没有也不可能有汉字的魅力(这个魅力指下文所说的“产生联想”)。汉字是独特的,它集象形、声音、意义于一体,因此,它的魅力也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者仍然以“明”字为例,“míng”就无论如何不会产生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的联想。两个比较对比十分鲜明。
第6段以旅居海外同胞的真切体会来说明汉字的精神魅力。
文末的三段作者引用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赞美祖国语言的散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有说服力。
全文从汉字作为象形文字,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于一体和字形上使人产生联想想象谈起,赞美汉字的魅力,尤其是它所产生的巨大的精神魅力,字里行间渗透出对汉字无穷无尽魅力的赞美,同时含蓄地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设计意图:
这篇文艺性说明文,是散文家儿童文学家袁鹰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写的,它用生动的笔调介绍了汉字的特点,说明汉字的魅力,希望海外同胞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散文家的袁鹰,他面对的是一些已经脱离了汉语环境的华人,如果用一些平实的语调介绍汉字的知识,不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作者运用一些散文的写法,一是形象生动的事例,二是极富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语言,三是引用大文豪的话,这样读者不仅获得了有关汉字的知识,还在情感与作者起了共鸣,从而产生想学汉字、爱汉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
但今天,作为我们这些初中生的读者,虽然他们不缺对汉字的认识,不过这种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觉得和其它语言文字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情感上不能产生认同,没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我注意引导学生透过汉字形义去看文化、民族及其精神,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
因此,引导学生以汉字为契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是我教学的主线。首先导入部分里我设
置了二个小栏。用一个小动画演示“明”字的构造,形象生动的演示既展示了汉字的形义的魅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一个就是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欣赏。北京奥运会会徽世界各国对它的认同度比较高,加上08奥运刚过,学生还沉浸在巨大的民族喜悦中,会徽中“京”字还记忆犹新。这是对汉字魅力的最直观最形象的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其次在学生对初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汉字的魅力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汉字魅力的理解,我在教学过程中还设计了这样一环,“除文中讲到的汉字的魅力外,你还知道汉字的哪些魅力”这既是对课内知识的拓展,又是对学生知识的加深。此外,我还补充一些有关汉字魅力新的内容:书法作品、对联、含意深刻的组合字(招财进宝)、字谜欣赏。这些极富有中国特色的符号,是其它语言文字不具备的魅力,学生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认识极大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最后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谈谈怎样让汉字永葆青春。这个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深化,汉字要永葆青春,既要继承,也要与时俱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日益加大,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学习汉语新的热潮,各地纷纷建起的孔子学院便是名证。但另一方面,汉字的规范化程度也受到了影响。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错别字的社会用字混乱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汉字计算机输入问题,汉语拼音化的争论还困扰着人们。作为中学生应树立汉字规范意识,认真写好字,写规范的汉字。
对汉字情感的的认同,是我把握的第二根线,如果把本文的感情割裂开来,只是大讲特讲有关说明文的知识,那味同嚼蜡。本文散文化的倾向明显。为了对本文情感的把握,本人设计了揣摩品析环节。品析举例子的作用,品味引用屠格涅夫话的作用,品读优美的句子,学生在读中就能品出作者的情感,就能品出作者对汉字的赞美和热爱。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播放“明”字的演变过程。2、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欣赏。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文本的主要信息。
1、汉字有哪些特点?
2、汉字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揣摩品析:
1、本文为了说明汉字的魅力,主要用到了哪些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品析句子,体会科学小品语言的特点。
例句:突然看到一块小饭馆的中文店招,三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父母面前,使你抛却一切、孤独以至恐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一些能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来体会。最后师归纳,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但作者却用到了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汉字由衷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学生大声地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1)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交流。(2)班上展示,教师评点。
(3)让学生把“俄罗斯语言”几个字改为“汉语”,全班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注意重音和感情。
四、拓展和探究
1、除文中讲到的汉字的魅力外,你还知道汉字的哪些魅力? 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在班上交流,教师多媒体展示汉字的魅力:
(1)书法作品,(2)对联,(3)含意深刻的组合字(招财进宝)(4)字谜
2、讨论:为了让汉字永葆魅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做?
3、作以汉字为主题的课外探究。
第二篇:鄂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这个规矩不能有 教学目标: 1.2.3.4.解。
教学重点:
学习彭总不搞特殊化与民平等的感人事迹。
教学难点:
认识彭总心系人民群众,不搞特殊化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2.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2. 3. 4.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5. 6. 7. 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抽读生字卡,重点指导认字有困难的学生。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你们知道彭德怀这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回答)简介彭德怀生平。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0课,就是讲的有关彭德怀的事。板书课题:认读“规矩”,并理解词义,解题。学会8个生字,会人9个汉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会8个生字,会认9个字,注意多音字“将”和“中”的读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提高理解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彭德怀其人其事的资料,让学生对彭总有更多的了8. 9. 再读全文,和同桌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中感悟.1.“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 2.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
四.识记生字,并指导书写,学习2个多音字注音组词.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2.教学重难点:认识彭总是个怎样的人.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课文写了有关彭总的一件什么事?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 2. 分角色朗读课文.细读感悟:从课文中找出彭总说的话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知道彭总是个怎样的人.彭总说的每句话都很简洁,但他话中有话,请你想一想,填一填.⑴ “好,今天我们也去看看.”
“去看看____________” ⑵ “你们搞的什么鬼?”
“怎么_______________” ⑶ “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
“休息?__________” ⑷ “这个规矩不能有!”
“如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想彭总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闭园接待首长的规矩, 彭总为什么要反对?他是怎样做的? 5.你认为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民平等,不搞特殊化)
板书设计: 11一条大鱼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字,认识7个字,注意多音字“扎”的读音。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 为。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汤姆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明白遵守社会规定、规则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 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课题导入
1读课题,围绕课题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教师相机梳理)二略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汇报学习成果。你能解答同学所提出的哪个问题? 三,学习生字
注意:要求学会的字中“浮、旋、挣”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都是左窄右宽。“岛”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挣唇”他们都是翘舌音。“乞”不要多加一横。
要求会认的字中“饵、冀、遵”的读音较难,要多加练习“扎”是多音字.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同学间交流 五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1学习1~5自然段。
a自读1~5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大鱼。
b汤姆是怎样钓起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的,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汤姆钓鱼的动作的词语。c说说汤姆钓起鱼的过程。体会汤姆掉到大鱼之后的惊喜之情。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d再读课文1~5自然段,找到描写汤姆从开始钓鱼到钓起大鱼的句子。体会:汤姆的心理变化!(钓鱼前的急切?钓到鱼时的惊喜?钓上鱼后的得意)2学习6~12自然段
a自读6~12自然段,思考:要放掉这样一条从没见过的大鲈鱼,汤姆是多么舍不得啊!b讨论:请你为汤姆可以不放掉那条难得的大鱼找一些理由,替他求一求爸爸。c分角色朗读课文6~12自然段。制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爸爸的态度坚决。
d找出文中描写放鱼时汤姆心理活动的语句“很不情愿、乞求、只好、慢吞吞、依依不舍、叹了口气”,体会心理变化过程。(爸爸要他放鱼时的不情愿?放走鱼时的不舍?放掉鱼后的 失望)
e想象、丰富父子间的对话,进行表演。3学习第13自然段 a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b请将这段话中你认为该重读的词语标出来,说说你的理由。c练习朗读
d汤姆为什么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为什么永远也忘不了爸爸那坚定的话语? 三拓展讨论
爸爸为什么坚持要汤姆把这条大鱼放回湖中?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11一条大鱼
急切?惊喜?得意?不情愿?不舍?失望 课后反思:
古诗诵读 大林寺桃花 学习目标:1、2、3、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1、2、花。
3、4、二、1、2、3、三、1、2、3、4、他 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地
读读古诗吧!
6、四、1、2、3、师边评价生读古诗,边渗透古诗的诗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熟读成诵,自主发挥
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尽兴,请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吟诵一下。
生用不同的方式(摇头晃脑式、模仿诗人、邀请小伙伴方式)吟诵古诗。师小结。把你所有的感受和理解都融入诗中,用你所喜欢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诵出来,尽情指名读诗题。师简介诗背景。自主学习,熟读古诗
请流利地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互评。
指名读古诗没,请同学们仔细听他的字音都读准了没有,请生评一评。感情朗读,读中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诗下的注释,边有感情地朗读,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在小组中读古诗,再谈谈你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师有感情地描述诗的意境。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读后谈谈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再请生评价,读得好在哪里,从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同学们,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我们并不陌生,你们读过他的哪些古诗呢?
今天,让我们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起登上庐山香炉峰去游览大林寺,欣赏那里的桃 会认三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语文乐园四 教学要求:
1、读词,发现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2、学习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体会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3、正确、流利的朗读三个句子,初步了解大意,抄写后背诵下来。
4、读故事,弄清“手不释卷”的意思,能讲出这个成语故事。
5、通过对比朗读,探究不同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不同的效果。
6、以《下雨算什么》为话题,学习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合理、巧妙、有礼貌的说服别 人。
7、以“我想……”为内容,开放地自由作文,以写清楚自己的想法为目的,自由表达。教学课时: 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一认,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词,了解每组词的意思,并思考每组词中有什么规律。
2、同桌交流,说说各自的看法。
3、全班集体反馈,教师总结:
4、学生试着用其中的一个词造句。
5、小组内交流。
6、全班汇报。
二、读一读,想一想。
1、指名读第一个句子。
2、齐读带点的词语“可是”前面的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内容说的是什么意思。
3、齐读带点的词语“可是”后面的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内容说的又是什么意思。
4、完整齐读这两个部分内容,说说作者想强调的是哪一部分内容。
5、教师讲解,“可是”在这个句子中起转折和强调的作用。
6、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句子。
7、学生试着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读熟三个句子。
2、抄写句子并背诵。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故事,注意读准字音,正确的朗读句子,了解故事内容。
2、思考:孙权为什么很不高兴,他是怎样批评吕蒙的?
3、全班交流:吕蒙为什么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4、学生自读故事,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
二、探究与发现。
1、学生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背诵。
2、学生对比读《宿新市徐公店》与《蝴蝶飞》,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交流。
4、全班反馈。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下雨算什么
1、学生自读教材,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书展的最后一天,爸爸、妈妈说好带乐乐去买书的,可是外面下着雨,还刮着风,爸 爸、妈妈打算不去了,可乐乐坚持要去,他们三个人各会说些什么呢?同学讨论。
3、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三个人的对话,指导评价;(1)乐乐说服了爸爸、妈妈吗?(2)乐乐说得有道理吗?
(3)乐乐跟爸爸、妈妈交流的方式恰当吗?说话的语气得体吗?
4、联系实际说说如何更好的说服别人? 第四、五课时习作 我想??习作要求:1、2、3、一、1、2、二、1、去
你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是想做一名正直、勇敢的法律工作者,还是想成为一名给小朋友带 来欢乐的玩具师,请你们安静地思考。
2、3、扬
用好词好句用得多的同学,鼓励想象力丰富的同学,赞扬创造性表达的同学。
三、1、2、3、4、学生习作
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梦想,注意要写清楚自己的想法。学生写完后,读给同桌同听一听,互相提意见。全班交流习作,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把你想到的心中的梦想说给小组的伙伴听一听。
请同学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同学之间互评,注意学生是否说明白说清楚,表围绕(我想:……)开放性的自由习作。以写清楚自己的想法为目的。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达。激发写作欲望
你们听过《我的梦想》这首诗歌吗?出示诗歌,让学生激情朗诵。
相信此时此刻,大家都有自己的心中的梦想,让我们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思考与表达
你心中的梦想是什么呢?是园艺师,培育出四季常绿的花朵,还是想为一名探险家,教学过程:
第三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八下)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教学设计
一、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教学设计:
一、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二、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三、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
2、搜集云南民歌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难点】:
1、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生预习
1.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搜集家乡有关端午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事件或物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人。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2、引导学生课堂上介绍我们的端午节习俗
贴符(“艾旗迎百福,桃剑斩千妖”)、赛龙舟(一些忌讳)、吃龙舟饭(红、黄、绿、黑、白,提高课堂上气氛)
3、导入:端午节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说纪念替父报仇的爱国诗人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为操练水军而创设龙舟竞渡的越王勾践、终于爱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二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你给每个部分添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说鸭蛋,介绍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文章的写作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ò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四、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品读2、3两段。
小组合作,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第二课时
一、(略讲)
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吧。因而 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二、(课后练习题二)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男生朗读)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女生朗读)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三、拓展延伸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1、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2、采访身边的老人、长辈,调查端午的有关民俗活动。
3、搜集、摘录一些文学作品、诗歌、民谣中你认为好的句子,并联系我们今天所学的“语言特色”知识简要的分析这些句子的表现力。
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吆
喝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小钹(bo1)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春
酒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章中的风俗美、人情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关于乡愁的描写:在余光中的诗歌里,乡愁是“长江水”,是“梨花白”,是“海棠红”,是“腊梅香”;在席慕容的诗歌里,乡愁是“一枝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北石的诗歌里,乡愁是“隐藏在天宇的星斗”,是“一遍一遍的月圆”;而在琦君的散文里,乡愁化作了一杯醇香醉人的春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琦君,品味春酒!
二、识春酒,知文意
朗读全文,思考文章借写春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勾画出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
朗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中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三、品春酒,懂琦君
1.文中哪些人、哪些事让你体味到了浓浓的家乡味?
明确:童年、母亲、乡邻。
2.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与细节来表现这些人、事、情的?
示例“童年”部分: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吃得跟“小猪似的”不好吗?为什么要说“蜜蜂似的”呢?左邻右舍,一家一家地吃,蜜蜂似的快活地飞来飞去。)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学生欣赏:
(1)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给个小酒杯,倒上一点点,看来确是“太补了”的缘故。)
(2)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得到表扬后的得意、兴奋、自豪)。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自己不吃,只要别人喜欢,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3)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母亲的品质犹如春酒那样芳醇。)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试着再现当时情景,体味小姑娘的情态——得宠、撒娇。)
(5)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亮晶晶”凸现了阿标叔的勤快,乐意为酒会增添欢乐的气氛。)呼呼呼地点燃了,(请学生改成“呼地”、“呼呼地”,经过比较,发现减一字则减一分热闹,减一分喜气,无疑三“呼”连用最能表现出“吃十二碟”的喜洋洋的氛围。三字连读应短促有力。)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快乐,多么淳朴的乡亲!)
3.以“我喜欢读 这个句子,其中 这一(词语、细节、描写),让我想象到了(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情趣、情态……)美”的句式欣赏文章中的精彩细节。
4.以“这哪里是一杯春酒,这酒里分明浸泡着太多的东西。这杯春酒,盛满了,盛满了,盛满了 ”的句式,请学生自己总结全文。
5.教师小结。
四、忆琦君,享韵致
如果琦君回到故乡,用家乡的水,用相同的材料来酿制春酒,她还能找回酒中的家乡味吗?
教师总结:是啊,童年不再,母亲逝去,那些幸福快乐的时光不可复制。“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这句震撼人心的自问,道出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道出了对浓浓乡情的追怀。琦君曾经这样说过: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所以琦君怀恋的不仅仅是甜蜜的春酒,还怀恋童年,怀恋母亲和故乡的人们,怀恋这一切为她纺织过的一段美丽人生。
五、醉春酒,练情味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她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
细细品味她的这杯“春酒”,思乡之情、怀母之心、童年之味……纷纷涌上心头。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记录逝去的或正在进行的美好时光吧!可以写一段时间,也可以写某一瞬间,注意语言描写,并突出细节。
俗世奇人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对民族文化能有所了解,并能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2.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设想:
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富有魅力、富有神韵;让学生能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知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泥人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这里,有没看过一些民间手艺呢?比如在校门口、集市上、戏台下……(石膏像、糖塑、花绘)不错,这些手艺人都有一手绝活,让我们叹为观止。那么同学们看过泥人吗?……这些泥人都很精致,而这一切都源于泥人张,那你们想了解一下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三:分析课文:
1:情节里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海张五和泥人张,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从文中找出介绍他们的语句。(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海张五
赚下金山----有钱 将军义子----有势
有钱有势就导致了他的猖狂蛮横,为后来他的挑衅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泥人张
单手捏泥人----技艺高妙
贱卖海张五----沉稳干练
2、面对海张五的羞辱,泥人张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后发制人。你不是说贱卖都没人要吗?那我就把你的泥像贱卖给你看看。由此可见,他不但技艺高妙,而且沉稳干练。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艺高胆大。
3、作者却用独特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叙述了海张五的猖狂蛮横、自取其辱和泥人张的一言不发却出奇制胜,使两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可谓丰满奇绝。(板书:艺高胆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有真本事,有真功夫,就能活的有尊严,获得别人的尊敬。
4、奇语共赏析
本文语言幽默传神,津味十足,极富表现力,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情趣盎然,简洁传神。下面让我们再读课文,体会浓浓的津味,把你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并有感情的朗读。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这块蕴含了丰富民族文化的沃土,孕育了冯骥才这位文学大师,它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写出了一篇篇令人叫绝的作品,展示了一幅幅天津民间风俗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奇人奇事数不胜数,举出一些你所知道的民间文化形式或奇人奇事。五:小结:
中国的民间文化可谓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在我们欣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该思考为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就让我们勇敢的承担起发扬光大民族文化的责任,为我们民间文化。
第二课时 教学《好嘴杨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好”:
(板书:好嘴)凭你的理解,什么样的“嘴”才称得上是“好嘴”?最好能举个例子。(教师鼓励学生谈出不同的理解,比如滔滔不绝的、左右逢源的、咄咄逼人的、拍马逢迎的、妙语连珠的、一语中的的……)但是,在冯骥才的一则故事里,主人公杨巴只说了一句话,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好嘴”呢?(板书:杨巴)
(说明:“一句话”与“好嘴”——课始教师就有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利用张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讲述“好”:
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杨巴、杨
七、李鸿章。请选择一个人物的角度,揣摩他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文章原有的语言风格,用第一人称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1.学生自读课文,分头准备;
2.组内互讲,取长补短;
3.班内复述,鼓励模仿用天津话讲述;
4.师生共同点评。
(说明:这种转换人称的创造性复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转化”中促进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三、重点研读——探究“好”:
说杨巴是“好嘴”,其实作者就让他说了一句话。研究这个“好”字,既可以从说话的难度看,从这句话本身看,也可以从说话的效果看,还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分组深入探究:杨巴的嘴到底“好”在何处?
全班讨论:
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乱飞”“泼了一地”,众官员都“吓懵了”,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不说是芝麻,“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
3.从说话的效果看。它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使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赏银百两”,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就让人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而杨巴“立时猜到”,“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心生欢喜”,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教师小结: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明:这是文章的重点,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地看问题。)
三、深入理解——评价“好”:
作者在文中说:“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你怎样看待杨巴的这张“好嘴”?
(说明: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杨巴的回答又是多么无奈:明明是李中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
四、拓展延伸——想象“好”:
想象一段故事:杨七和杨巴的相识。模仿文章的“津味”语言风格讲述,突出人物各自的本领,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
第四篇:鄂教版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教案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齐白石的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介绍收集析资料与图片。
2、展示齐白石的画,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3、今天我们要共同去了解的就是齐白石的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把音读准,其他同学正音。
2、默读课文,如果在读中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记在书上。
3、学生通过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课文,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我想大家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第二课时
一、认读词语。
二、提出疑问,引领全文。
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有许多著名的画家,画画都有最拿手的,比如:徐安鸿的画骏马闻名世界、戴嵩擅长画牛,郑板桥的竹子令人称绝……那么齐白石擅长画什么呢?默读课文,找找答案。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微不足道”等词句。
3、小结:看来,齐白石的画与其他画家的画全然不同,他从“小”字着眼,从“微”字着手,使中国画表现出全新的风貌。他为什么会形成这亲独特的风格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找找吧!
三、读懂课文,启发想象,练习写话。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齐白石都画了哪些画?你最喜欢哪能一幅呢?
2、学生简单交流:画了小鸡、蝌蚪、蝗虫和虾。并简单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是哪个。
3、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自己最喜欢的那幅画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想想为什么喜欢?
4、学生交流朗读以及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是因为齐白石把都画活了,所以才这么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教学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齐白石的画反映出来的美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课前准备:了解齐白石,收集齐白石的作品图片,预习课文。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吸引自己,而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并有感情地朗。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正确读写“歇后语、联拱石桥、厘米、甚至、鼻子、大概、淘气、清楚、挑衅、驻扎、抗日战争“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有关卢沟桥狮子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卡片。
布置学生课外收集卢沟桥和有关抗日战争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题
在北京西南广安门外,有一座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你们想看看吗?
(出示投影片)这座桥就叫作卢沟桥。图中都有些什么?(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对卢沟桥,你想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资料收集的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卢沟桥因横跨在卢沟桥上而得名。卢沟桥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造拱桥。它始建于金大定29年,成于明昌三 年,清朝康熙时毁于洪水,后又重建。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朝乾隆皇帝题的“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
三、指导看图。
先看大图,再看小图,看后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四、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两遍,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在文中将自己喜欢的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记号。
3、检查交流。
(1)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词,并提示易错的地方。
“联、侵”是前鼻音。
“抗”是后鼻音。
“概”读“gài”,不读“kài”。
(2)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况。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类似谜语的迷面,后一部分类似谜语的迷底。人们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把后一部分隐去,所以叫歇后语。如文中的“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向学生介绍几则歇后语,或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歇后语。如竹篮打水——一场空;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联拱石桥:板画或出示图片,并问学生在那见过联拱时桥。
望柱:桥栏板之间的柱子。结合看图理解。
挑衅:借口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五、精读课文(第1——3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第1——3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找出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一句话,在下面画上“”。
2、学生反复自读这句话后,体会这句话概括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这三个特点?哪些语句你最喜欢或很有感受?为什么?
4、通过全班交流,明确这些特点是这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读,分别说出自己读这些句子的感受。相机解决:为什么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5、重点探究“形态各异”的特点。
(1)课文描写了卢沟桥狮子的哪些形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谈谈打算怎么学。
可从文中找处描写狮子的动作、形态的词来想象狮子不同的形态。
可看图想象狮子的不同形态,并结合语言文字体会。
可通过边读边想,想象不同形态狮子的画面。
也可通过表演,再现狮子的不同形态。
还可结合句末的省略号,想象其他狮子的形态。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学法,自读感悟后,全班交流讨论,适时评价,并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3)看到这些形态各异的狮子,你想说什么?
6、学生整体朗读第1——3自然段,注意读出欣赏、赞美的情感。
六、小结。
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识记字形,抄写生字词。
2.完成思考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卢沟桥的闻名不光桥上的狮子多、各具形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指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在七七事变中,卢沟桥的狮子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
3、引读课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狮子亲眼目睹了——(学生接读)“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
4、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5、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理清层次。
2、请学生交流打算用什么方法背诵。
3、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
四、拓展练习。
1、交流观察当地的石狮子所得,或展示收集到的有关石狮子的资料。
2、引导学生用“有的„„好象„„”练习说话、写话。
3、交流抄写的句子。
五、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布置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写狮子形态各异的句子。
板书
卢沟桥的狮子
数量多:数不清
卢沟桥的狮子
大小不一:甚至
历史意义的建筑
形态各异:有的„„有的„„ 《罗马速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及格方面来介绍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重点词句及朗读了解罗马城的特点和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感受罗马城丰富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播放罗马的风光片。
教师简介:意大利首都罗马是有着辉煌历史的欧洲文明古城,由于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并有悠久的历史,故被称为“七丘城”和“水恒之城”。
2、学生谈观看风光片的感受,说说自己了解的罗马。
3、板书课题:罗马速写
4、解题,理解“速写”。
教师:作者会写罗马的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主学习,整体入手,初读感知
1、根据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2、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3、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4、交流发言:课文写了罗马的什么?课文中有直接概括的句子吗?
5、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课文开头写罗马的三个特别之处是“遗址多、雕塑多、喷泉多”,结尾总结,首尾呼应,中间的部分进行分述,可以看出,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总-分-总”式的写法。那么罗马闻名世界的遗址、雕塑、喷泉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课文又是怎样围绕这三个特点展开具体叙述的呢?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6、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归纳出有价值的重要问题。
7、教师小结:下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深入精读课文。
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读生字,选择喜欢的方式自由识记字形。
2、出示字让学生读和组词
罗速废兽祖宗壳仍恐具
罗罗速速废废斗怪祖祖祖宗外蛋仍仍恐恐具具
马列度写墟品兽兽宗先宗教壳壳然就怕龙有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写遗址、雕塑、喷泉的段落,找出给你印象感受最深的语句标出来,边读边体会。
2、小组内相互交流。
3、发言交流,学生结合文中重点句子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感悟词句,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一部分:遗址
罗马的遗址给你什么印象?概括自己读文的感受。
体会遗址“多”“令人惊叹”,感受罗马的古老
教师小结:罗马的遗址多,斗兽场尤其令人惊叹。罗马除了遗址多,还有什么特色呢?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第二部分:雕塑
罗马的雕塑给你什么映像?概括自己读文的感受。
理解感受罗马是“用雕塑装饰起来的城市”。
感情朗读这一段。思考:这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体会如何围绕一句话展开叙述。
第三部分:喷泉
罗马的喷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概括自己读文的感受。
感受哦吗的喷泉多,“千姿百态”。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展开叙述的?
4、教师小结:罗马的喷泉如此多,形态如此多样,罗马城有这样的点缀,的确是别具一格,没有能如之媲美的城市了!
5、感情朗读整段。
二、回归整体,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指名分别配乐朗读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段落。
思考:为什么说“遗址、雕塑、喷泉,不仅装点了罗马城,而且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通过图书或网络查找资料,了解“武汉”“北京”或你感兴趣的城市,模仿《罗马速写》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遗址 比比皆是、令人惊叹 罗马速写 {雕塑 超过罗马人口
}丰富内涵
喷泉 千姿百态、星罗棋布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语文乐园
(四)》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学习部首字。
2、看图读词语。
3、写一写,背一背马克思名言。
4、读成语故事。
5、体会总起句的作用。活动时数:两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1、朗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多种形式读每组字中的汉字。
3、观察、比较前一字与后一字的关系。
4、了解部首字的作用。
二、认一认
1、欣赏挂图。(可多展示一些)
2、说说画上的内容。
3、图文对照,自由朗读。
4、猜画的作者,理解词语。
5、多种形式读词。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多种形式读、悟。
2、写一写,提出写的要求。
3、课后收集类似名言。
第二课时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一、读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2、同位互读,交流读懂了什么?
3、你想对这个人说些什么呢?
4、交流其他的成语故事。
二、读课文中的总起句
1、自由读句子。
2、看小伙伴的提示语,把句子放在课文中去读一读。
3、小组交流发现。
4、全班交流发现。
5、你还能想出别的这样的句子吗?
东坡语文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鄂教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及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单元整组备课:
第四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导语统领本单元内容主题以及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亲和力。共有3篇课文,《黄河源》是按游览的顺序,以精练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寻找黄河源头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对黄河源头景色的神往与迷恋。《藏北草原》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藏北草原的“温柔恬静的自然景色”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动态之美”。《索溪峪的“野”》以一个“野”字贯穿全文,然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的“野趣盎然”自然风光图。
《语文乐园》中包括读一读想一想、读一读记一记意在让学生积累经典诗文,感受诗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习作以“美丽的校园”为题,让学生寻找、观察、感受身边熟悉的环境,从中寻找美、发现美。在习作中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合理用本单元三篇写景的文章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展开描述。
知识与技能:
1、会认3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积累并理解重点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诗文,练习复述课文大意,摘抄、积累好词佳句。
5、在朗读、背诵、抄写课文中精彩片断、好词好句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读课外书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每篇课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 单元教学重点:
1、会认会写3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
单元课时安排:11《黄河源》 2课时 12课《藏北草原》 2课时 13课《索溪峪的“野”》 2课时 古诗诵读《观书有感》 1课时 语文乐园一 4 课时
11、黄河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想象黄河源头的美丽环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如画江山的热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段画面,请猜一猜,画面中出现的河流是我们国家的哪一条河? 师板书课题:黄河
师: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现在,你对黄河有了怎样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寻找那令人神往的源头。(补充板书课题“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重要内容。
1、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要注意“缀、澈”是翘舌音,“恋”是边音。注意“辩”和“辨”的区别。
3、指名说说课文重要内容。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抓住在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来体会作者对黄河源头向往的程度之深,要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
第二自然段要抓住“飘舞、游荡、裹”来引导学生去想象,根据文字来相信黄河源头的美丽,并与朗读结合起来。
四、练习本课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抓住重点句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朗读品味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
另一个重点句子“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请联系上下文,“啊!”包含了哪些情感?看看那一股股涓涓细流,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我不禁赞叹:“啊!……”指名补充完整。欣赏课文插图: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作者是怎样去亲身感受的呢?学生自由读本段,谈文字体会。师:是啊,值得纪念的太多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黄河源的奇景会成为真实的永恒。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吧。
三、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作者对黄河源如此的向往,它不仅美丽,而且它是我们炎黄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可是今天母亲河却在哭泣。
2、播放关于黄河的录象,同学们,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想法?
3、发起保护母亲河的倡议
4、积累背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12、藏北草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写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藏北草原的景美,人美,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藏北草原的景美,人美,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藏北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对藏北草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藏北草原。
2、你们对“藏北草原”了解多少?
3、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
4、再让同学们谈体会。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3、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整体感知,师相机板书。
5、请你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
6、指名回答:
7、师小结:第1自然段、2——6自然段、7——8自然段。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2、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3、采取多样的读书方式要读,读中进行体会。重点句子“这就是我的故乡,我深深爱着的藏北草原”。
四、练习本课生字,进行书写。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
一、通过朗读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师:“我深深爱着藏北草原”,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藏北草原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只有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地方划下来。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指名读2——6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集中写了藏北草原的什么特点?
2、再读,把能表现草原“温柔之美”的语句和词语圈出来,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3、同座位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4、指名反馈。
5、指导朗读“阳光下,绿绿的草地闪着迷人的色彩。最吸引人的是那雪白的羊群……吃着嫩草。”
“绿色是大自然的生命,在这绿的生命中……在草地上飞舞。” 再引导读重点语句。
6、小结:是啊,这绿绿的草地,雪白的羊群,飘香的酥油茶构成了这藏北草原独有的美景。难怪作者不禁心中赞叹“美啊!实在令人兴奋”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
7、师:“我欢呼、我兴奋、为故乡,为我的藏北草原”藏北草原不但自然风光美,草原上的人们更美。他们勤劳好客、勇敢善良,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师和同学们齐读7——8自然段。
13、索溪峪的“野” 知识与技能:
1、认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孕育了许多迷人的天地,有胜似 仙境的西湖风光,有妩媚秀丽的桂林山水,无不让人称道,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录象,(播放九寨沟的录象画面)看完后,简单的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自由的谈)是啊云雾缭绕,森林茂密,溪流清澈,真是举世罕见,如此美丽的景色,让人留恋忘返,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大自然所赋予的动态之美和形象之美21《索溪峪的野》板书课题
3、看完这些景点,你有什么感受呢?
4、是啊云雾缭绕,森林茂密,溪流清澈,真是举世罕见。真有想走近它的感觉,那我们就随作者曹敬庄一起去索溪峪看一看。
5、读课题《索溪峪的“野”》,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认为这里的“野”指的是什么?
二、自由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文字写出这种野性的美的?把你觉得美的地方多读几遍。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名读易错的字,区别多音字
2、同桌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3、指名回答:课文讲了些什么?
4、谁能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把文章讲了几个方面概括起来。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三、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山的野性之美:这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美。” 师知道朗读,从中体会。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惊险、磅礴、随心所欲” 通过看图片来感受索溪峪的山之野。教师相机范读,学生有个性体会的去读。
四、作业: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索溪峪的山“野”,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请一名同学读这一部分。
二、继续学习品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师:“这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美”,那索溪峪还有哪些地方是野的呢?你最喜欢哪个部分?
2、指导理解重点句子:
“水的野性之美:像是一个野孩子,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
引导学生去想象“野孩子”是怎样的?山怎么像野孩子? 从中体会出索溪峪的水的乐趣。
指名学生读,像可爱调皮的孩子。同位相互读一读。
野物的野性之美:猴子难以言状的亲热,恶作剧后的得意。
游客的野性之美:返朴归真,嘻嘻哈哈,亲亲热热“戴眼镜的姑娘,年过花甲的老叟……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这种野性的美)
五、自选段落,深入品味。
1、索溪峪真的很美,你们喜欢吗?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们的喜爱之情呢?
2、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先自由练一练,再进行赛读。
六、总结延伸,练习表达。
1、索溪峪的山,奇峰起伏,交错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态;洞,幽深神秘,其妙无比。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令人留恋往返的美丽山川。(多媒体演示)
2、你现在看到的山还只是山吗?你看到的水还只是水吗?它们是充满灵气的孩子,是充满朝气的青年,它们率真而自然,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使人感到快慰,感到清爽。怪不得远在明代中叶,就有人在岩壁上题诗赞曰:“高峡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
3、你是否也想来赞美一下索溪峪呢?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你的赞美之情。
喜欢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
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
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张家界设计旅游广告词
古诗诵读 观书有感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教学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语文乐园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词语,丰富学生的语感,提升其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了解比喻句、拟人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优点。3 积累语言,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成语的来历,理解故事内容。从故事中感受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并运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学习“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名词短语。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短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短语意思。
5、再次齐读词语,仿造着再说几个短语。
二.学习“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的形象、生动”: 1.学生自由读句子,自读自悟。
2.说说下列句子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3.自由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小组评读,体会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和形象。5 自己也试着说几句这样的句子。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四 学习“成语故事”。1 自由读短文。说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 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作文
习作的主题:校园的风景习作的目的: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注意观察的习惯。
2、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
3、学会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法写景。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每天,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校园已经和你的童年生活融为一体,一提起校园,你一定会感到格外的熟悉和亲切。你可以把校园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二、出示要求,讨论理解 1.出示要求
大家读题,想想习作有哪些要求? 2.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我最喜欢校园的(),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
下课了,同学们都想小鸟一样飞出教室。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3.大组交流 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写作要有顺序,注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
三、导航,打开思路
1、你可以按照方位顺序。先逐一简略介绍校园的景物及其特点作用,再祥写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最后由景及人,略写一下校园里同学们的活动。
2、你还可以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写出它的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或一天中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我爱校园》《校园一角》《校园的四季》)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快乐的事例”。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教学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