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应从名师身上学些什么?
我们应从名师身上学些什么?
黄土坎镇沙碛小学 赵云男
本学期,学名师热潮在我市各校铺开,今天下午,校长组织全校教师一起向名师吴正宪学习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学习名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艺术以及他们的教学魅力。非常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一次宝贵的机会可以聆听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专题报告,她是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无论是报告还是授课都不失个人风格、特色,亮点很多,直到现在,名师的风采仍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久久回味,在羡慕与欣赏之后,留给我更多的则是沉思,我应从名师的报告和授课中学习什么?下面我就把此次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课前师生亲切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名师们在作报告或者授课时都会先进行自我介绍,和同学们亲切的打招呼从而调节学生的紧张的心理,使学生感到亲切感。不久前我有幸观摩过特级教师黄爱华的一堂课“求平均数问题”,在课前,名师先询问学生一系列问题,例如他们的班主任贵姓,自己和他们的数学老师有什么不同等等,从同学们天真地回答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师生初次相见的陌生感殆尽,让孩子感到他是一位极为亲切、容易靠近之人。拉进师生的距离,那么孩子的言语将变得大胆、放心,而又不失对新老师的新鲜感。
二、精心设计,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求知欲
一节课的开始就似优美乐章的序曲,也似戏剧的序幕,如果你课前的情景设计得好,不脱离实际,不枯燥乏味,就会起到引人入胜、激发孩子求知欲的作用。吴正宪老师在报告中提到,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例如,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求平均数问题》一课开头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身高,并猜测有什么办法可以求出平均身高,然后让学生看着大屏幕“平均身高142CM”自由联想,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男生的平均身高142CM”、“女生的平均身高140CM”接着给出10名学生但不分男女,请学生继续猜测。身高问题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黄老师在选择情景时没有选择类似于“汽车排放量”“国家GDP”这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来求平均数,而是选择求平均身高来教授学生如何求平均数,我想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数学文化,考考学生对于“平均身高”是否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揭示本课的主题,引发学生对于平均数问题的现实需要,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动机,可谓一箭双雕!
三、每个人都要倾听,尊重别人的发言,理解他的知道和不知道 吴正宪老师在报告中举出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A个青蛙A张嘴,A个眼睛,A条腿”,这个回答遭到老师的鄙夷,引起该生的不满,虽然他的答案和全班同学不同,但他仍心存疑惑。课后,在吴正宪老师的引导中,该生正确理解了A表示 2 任何数的意义。这就是著名的“你怎么不知道我的知道,她怎么知道我的知道”。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苦恼不堪,为什么他知道,他也知道,可他不知道,例如求32和16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明明很简单的题,可每次都有学生做错,我极力的控制自己的暴脾气,但总是不理解,为什么他就是不明白,听过吴正宪老师的报告,我试着和这位学生进行了沟通,倾听他的想法,终于知晓他的不理解。
当然,从名师的报告中我学到的远远不止以上的几点,我还要学习名师们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文化积淀、开阔的教育视野、精湛的教学能力及永不满足的超越精神,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缩短与名师的差距。
第二篇:《苏东坡传》读后感:我从苏翁身上学些什么呢
很早就想写一篇有关苏翁的文章,但总痛感自己认识的肤浅,直到静下心来细细地看了一遍林语堂先生著张振玉译的《苏东坡传》后,才重新点燃这一想法。
苏东坡是那么才华横溢,是那么刚直不阿,是那么无拘无束,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他是个“秉性不改的乐天派”,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个散文大家,是个新派的绘画高手,是个“极有个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个不错的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虔诚的佛教徒,是为百姓请命的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伟大的诗人,是生性诙谐的幽默大师!
他像一股清风,保持天真淳朴且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锱铢,与他的人品格格不入,他的诗词文章,或为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的有感而发,但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来自自然,正如他自己所说——乃“春鸟求虫之声”,“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他无欲而刚,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他虽生性急躁,遇不惬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次,他厌恶某诗人之诗,便直言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苏东坡因事发怒,但都对事不对人,他绝不会恨人!
苏东坡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像一阵清风拂过大地,过得优哉游哉,过得快乐,无所畏惧。
苏东坡虽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
他所在的北宋,因朋党之争而衰微,终于导致国力耗竭。王安石变法,安排若干小人取代御史台等守正不阿之儒臣;至第二次党争祸起,不少忠良之臣亡故,或于流谪中弃世。王安石热衷于自己的那套社会改革新法,甚至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自然将苏东坡等倡异议之人全予罢黜。苏东坡看见了王安石那么深爱的农民必须逃离乡里,可这并不是在饥馑旱涝的年月,而是在五谷丰登的年成。因为他们没能还清——硬逼他们向官家借的——款项与利息,因此若胆敢还乡,官吏定要捕之入狱。苏东坡只能为他们呼天求救,但是无法一施援手。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传诵。”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是由于他的刚正不阿,二是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越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血肉。苏东坡云:写文章应“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可从欧阳修那得到印证——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就欢乐终日。而宋神宗的一位侍臣亦对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
苏东坡写诗不受限制,即便浴池内按摩筋骨亦可入诗,俚语俗句用于诗中,亦可听来入妙。他作诗时能独到,而别的诗人不能到。
深受苏东坡之影响,苏门出了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而这时,苏东坡很是受人欢迎,竟致好多文人模仿苏东坡的帽子。
你看苏东坡描写西湖的那首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密州时,想起不能见面(已经7年未曾见面)的弟弟,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对佛理一触即通。他常常与僧人往来,因此,他也是第一个将佛理入诗的。他在中国绘画上创出了新门派,即文人画,而使得中国艺术增加了独特的优点。
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当会长。
苏东坡极具民主精神。帝王、诗人、公卿、隐士、药师、无名的道士、不识字的农妇,还有比他更贫穷的人,他都接触。他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立监狱医师制度,严禁杀婴。我们确实可以说——苏东坡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元丰四年(1081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开始在一片田地里干活,他真正务农了,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不料现在顿成现实——“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
他又发明一种青菜汤——根本是穷人吃的——叫做“东坡汤”。
在常州时,苏东坡付500缗钱——他用光了自己所有的钱买下了一栋老宅子。而一旦得知——这栋老宅子100多年来一直是一老太太的财产,只是败家的儿子把房子卖给了别人,苏东坡便把契约从衣袋里拿出来,在老妇人面前一把火烧了。第二天他把老妇人那个儿子找来,告诉他再把老母请回旧宅去,可并没有讨回付出的房子钱。
苏东坡不仅创造了他有名的墨竹,也创造了中国的文人画。
苏东坡在杭州,短短的一年半,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之”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
王安石当权之时,正人君子派的大臣都因进忠言而丢官。苏在惠州充建昌军司马。
到海南岛,苏说:“此间食无肉,病无医,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人生理想灰飞烟灭,却还这般表述!何其达观!
苏东坡,是如此的正直!是如此的悲天悯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这位幽默大师,这位美食家……我们将从他身上吸取无穷的营养,吸取无穷的智慧与力量,逐步使自己站成一个大写的人!
第三篇:我要和名师学些什么
我要和名师学些什么?
去年夏天在我聆听了小语界泰斗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和阅读课《第一次抱母亲》之后,我依然沉浸在那次于老师精湛的课堂艺术当中。今年8月25月日对于我而言又是一个期待已久的日子,因为于永正老师再一次走进油城了,那天的几个小时过得如此之快,整个课堂让我受益匪浅。如今再度回味课堂,依然会心动,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叹服,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又如轻歌慢乐般轻盈自如。想到这,脑海里就会悄然出现一片争奇斗艳的花海,仿佛听到了朵朵花儿的轻声吟唱。
于老师的课堂是民主、和谐的,充满童趣和快乐的;他营造了一个学生都可参与、个个都能思考的空间。我被这样的智慧课堂深深的吸引,感受着作为学生的快乐,和听课教师的幸福。
听了于老师的课后,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忍不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离名师有多远?我们向名师学什么?或许这是每个人都不可不想的问题。
一、学习名师的“静能生慧”
凡是名师,都有成功的特点,那就是静心养性,静中求慧。《昭德新编》语:“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佛家也讲“静能生慧”,是说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不受外界的诱惑,心如止水,就容易产生智慧,无往而不胜。是呀,浮躁的心会冲进风暴,清净的心会驶入港湾。从于老师成长与体会介绍中,我感觉到他如“海绵吸水”般的学习状态,和对教学工作的态度,柔软无声且持之以恒。
做小学教师,既是严师,还是孩子信赖的朋友。做到合理利用时间,常常保持积极饱满的状态,时常翻阅教育杂志,钻研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说实话并不容易。如今,纷繁的社会伴着时代的发展是越来越让人感到喧嚣,难测的人心随着欲望的增多是越来越叫人难平。烦躁、焦虑、埋怨、倦怠等应运而生。而于老师固守着一份宁静,坚持课堂教学的研究,享受孩子成长的快乐,保持精神的充盈,在教育的路上不懈的追求和探索。
在淡泊中放任胸怀,在宁静中感悟人生,这就是一种大智慧。放开生命的一些负荷,才会达到淡而愈浓,近而愈远。这或许就是“静能生慧”的禅机。
二、学习名师的“精雕细琢”
于老师在上课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语言亲切,语调生动,表情丰富,格外有人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和力,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保留着激情,他的一言一语,一抬手一投足,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下,很快带领学生进入了学习。
没有预设不等于没有备课。于老师的作文课《歇后语编故事》上得如此生动,如此自然,如此真实,正是因为于老师心中有了充分的准备,方能把自己放在这样高的位置,以不变制万变。
这样的准备岂是一夜之功?岂是你我看看教参就能达到的层次?不是!这个准备的过程是漫长的,是积累出来的。让我彻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清新自然,赏心悦目,就象被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耐人寻味。
三、学习名师的“润物无声”
于老师亲切的语言和和蔼的神态让整堂课充满着轻松的气氛,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扪心自问,我能像他那样自然大方、挥洒自如地投入到教学中吗?更何况,他与这些孩子的接触就是这么一堂课,这需
要多么厚实的教学功底啊!教师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这样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做个天真的老师,和孩子们大笑,和孩子们欢呼,只要有思想的沉淀,有情感的投入,这些沟通就不会被人评价为矫情。听过很多次课,总听到有的教师叹气说:“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不必多说,其意自明。在我们课堂中,或多或少的还存在着老师包办过多的现象,从课堂设计的不敢放手,到引导学生发言的小心谨慎,孩子们亦步亦趋,非常劳累,只能是邯郸学步,尴尬万分。我们听课的人是如梗在喉,不吐不快。暂不说教学目标完成的如何,孩子能力发展怎样,就孩子张不开嘴这一条,就已经足够表明。于老师的这节课,给学生了很多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机会,没有因为一个学生的想法正符合教师所需要的想法,教师马上“鸣锣收兵”,处理的非常棒。教学时关注了学生的差异于老师耐心地等了一等,给他们交流的机会。他们在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经验不断地被唤醒,在不断地冲突、碰撞中,自然消除困惑、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四、学习名师的“海纳百川”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自身的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思考,只有凭着勤劲、坚持,才能炼就为人师的真功夫,才能实现自己课堂教学的理想。所以说业余闲暇时,做读书笔记、写教后感,不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要进步,就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成长,就要像名师学习,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写随感和教后记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有力的动力。虽然工作繁忙,也要坚持
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自我不断与宁静的自我进行对话,让实践的自我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的提升。以文字的方式留下成长的足迹,不断学习和反思,汲他人之长,为我所用,这也是名师给予我的启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的教学经验是匮乏的,知识是不够的。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在专业引领下不断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坚持看教育理论书籍,向专家老师请教,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充电,通过各种途径的研修,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当然我们还要感恩学生,是他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我们的课堂呈现精彩!包容成绩、性格不一的孩子,需要我们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并学会“雪中送炭”,成为让学生精神安慰、值得信赖的人。
短短的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可是于老师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留给了老师们的是深深的思索…
名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们深刻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习他们博爱的情怀,学习他们春风化雨的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感谢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感受名师,探寻她们的足迹,以课堂为友,和名师对话,滋养了我们的语言,充盈了我们的心灵,读书、研究、反思、成长是我前进的方向.看支老师的课,让你不得不佩服他对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支老师的课堂上,读是有效的读,写是有效的写,没有呈现出花架子——只有看相没有卖相。读的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一节课下来不觉得读的枯燥乏味,反而是兴趣盎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支老师丰厚的人文底蕴,是支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这也正如冰心奶奶所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学生、爱课堂的支老师,通过他的肢体语言,再加上他发自内心的评价语言,不饰过,不虚假,确实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达到他这样的境界。支老师的课堂为什么能让听课的我们有不断的惊喜,一是因为我们对文本解读不够,所以才有了很多意外之喜。另一方面是支老师的匠心独具,才让他的每一个环节都很出彩,而且不突兀,是浑然天成的大手笔。
虽然只是通过支老师的课堂读支老师,我就已经深深感受到,特级教师就是特级教师。他看似平淡的、朴实的课堂,却又总有石子不
断地投入,在我们的内心、学生的内心激起一道一道的涟漪,让你不得不佩服他。
课堂上的支老师就是一个指挥家,把学生带入了浑然忘我的读书新境界;课堂上的支老师就是一个大诗人,用他的匠心为我们写下了独特的诗篇,把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深刻演义;课堂上的支老师就好似一棵松树,冬夏常青,挺立在我们的眼中,为我们带来课程改革中永远的绿;课堂上的支老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他的人就是他的课,他的课就是他的人,已经浑然一体,无须雕饰。
第四篇:科学就在我们身
科学就在我们身
今天作文课上,吴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老师拿出了实验的材料是:两张纸、一只蜡烛、牛奶、醋、一个碗。实验开始了,老师拿起毛笔,在醋里蘸了蘸后,又在纸上写了几个字,刚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老师写了哪几个字,直到吴老师把纸放在已经点好的蜡烛上,然后来回的移动。啊!终于看见了,原来老师在大
白纸上写的是“注意观察”四个大字。我们好奇的问老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吴老师并没有回答我们。
老师拿起笔又在放牛奶的碗里蘸了蘸,然后写了几个字。然后,又把纸放在蜡烛上来回的移动。奇迹又出现了,白纸上出现了“热爱科学”几个大字。同学们再次问吴老师。吴老师这才慢慢地说:“醋和牛奶碰到了
火,就会把你在纸上写的字显示出来,明白了吗?”同学们齐声答到:“明白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才知道“不看不知道,科学真奇妙”。看来,科学也不是太神秘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啊!看着同学们若有所思的样子,老师会心地笑了„„
2科学就在我身边
科学无处不在,无处不存,在你生活的一个个细节中就有着科学的存在,所以,人的一生是离不开科学的。
科学就在我身边,我要细心观察。在吃饭时,不能吃水果,在吃完饭时,也不能吃水果。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生活中的科学了,饭时吃水果,水果中会有一种物质,影响胃消化,如果长期这样吃东西,就等于长期服用慢性毒药,一旦胃酸过多,就会造成胃病!这样一
个小小的饮食,就能让人得上胃病,可想而知,身边的多少细节,多少习惯存在着不安全,不卫生,儿科学则告诉了你谨慎对待每个小细节。
我们的身边有好多好多科学,一个茶杯、一本书、一个文具盒,一支钢笔,一扇窗等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发现了科学,制造了我们的一点一滴。还有就是在生活中有些科学是
危险的,但只要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它们的用处也很大。
在房间里,窗户要打开,保持通风,不然室内的空气会变得沉闷,让人觉得昏昏沉沉,每天把窗户打开,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不是比每天晕乎乎的好吗?连窗户都不开,这人一定是太懒或是得了超级健忘症,这更进一步说明,不细心地观察生活中的病毒类科学,是很容易
使自己死于这些不起眼的细节的,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危险也同时并存,只有那些很尊重身边科学的人,危险才能远离他。在家里,是安全的地方,又是极危险的地方,有的人喜欢种花,就把花养在了卧室,可是你又没有想过,有些花卉会造成身体危害。月季花所散发的香味,个别人闻后会突然感到胸闷不适,憋气与呼吸困难;杜鹃花很美,可却有着毒素,黄色杜鹃花的植株
和花均含毒素,人一接触就会中毒,各色杜鹃都有不同的毒素,这种花千万不能养在卧室,有生命危险!
一种花,一个习惯都与科学息息相关,都与我们的健康与生命丝丝相连,科学无处不在,让我们都来关心科学,认识科学,尊重科学,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
3萤火虫发光之谜
淡淡地掠过一丝丝的风,我倚着竹凳,细细地品味着那盛夏之景。突然,眼前的几点萤光匆匆飘来,使我对这可爱的小东西不胜着迷。
萤火虫在我家院子里盘旋了好几圈,我试着伸出双手。它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慢慢地落在我的手上。我轻轻地捧起它,仔细地观察着。几乎失去了光芒的它就像一只黄褐色的小甲虫。它的头部长着两根丝状的
触角,背上那两个白色的翅膀时常从外壳中伸出来,但不过一会儿又会收回去,还有六只小而细的足。
我看着那只有趣的萤火虫,有两个疑问在我脑海里几乎同时出现了,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琢磨着:它为什么会发光呢?于是,我把它装进玻璃瓶,来到我的书房,郑重地翻开书。经查找,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来,萤火虫的发光器官由一小簇特殊的大细胞组
成,周围分布着许多小神经和小气管。在这些细胞中含有一种奇妙的物质,叫做萤光素。萤火虫呼吸的时候,氧气从小气管进入细胞,和萤光素结合,在另一种物质萤光酶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发出光来。可以简写成一个简单的公式:氧气+萤光素
在了解萤火虫发光的秘密后,我茅塞顿开。可瓶中的莹火虫却似乎并不知乐,它的光已全无踪影。此时又一
个疑问在我脑中迅速闪出:“萤火虫在亮光下为什么不发光了呢?”我继续翻开书查找。原来,萤火虫的眼睛感受到光亮刺激的时候,眼神经末梢立刻向脑神经中枢报告:“天亮了!”它的脑神经中枢再向周围的小神经发出命令:“熄灯!”白天,当接到“熄灯”的命令以后,就关闭小气管,停止向发光细胞供给氧气,于是小“灯”就熄灭了。萤火虫这样巧妙地控制发光,一点也不浪费
能量。
我拿着那个玻璃瓶,又来到了庭院中,让它自由地飞向夜空。只见它发出了与刚才同样的萤光,便轻盈地扑翅向前方飞去,在漆黑的夜幕中隐隐地闪动着。我久久地望着它们,顿时感到: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要学会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并解决问题。
就在那个夏日之夜,我发现了丛草中的那点光,领略到了当年杜牧“轻罗小扇扑
流萤”的心境,在美丽而弱小的萤光中,我看到了科学的伟大。
4有些人以为科学是一目了然、遥不成及的真实科学离咱们真实不遥远无意偶尔它就在咱们身边
记得有1天家里来了两个仆役妈妈和我急遽给仆役倒茶并削了几个苹果仆役推托了咱们的好心没有吃苹果把仆役送走后我想起了果盘里的苹果便随手拿起1个正要往嘴里送呢却
创作发明苹果有点短处劲:刚才还水灵灵的苹果怎样酿成为了茶色我咬了1口咦这苹果怎样没有夙昔的好吃还软软的这是怎样回事呢我急遽去问妈妈妈妈说:孩子你好奇心很强观察得也很担任真棒不过你曾经是高年级的门生了理应学会严厉查找质料弄清楚明了是怎样回事了对短处我感触妈妈说得有道理我都这么大了也该学会独立找出苹果变色的起因了
妈妈的话让我蠢蠢欲动我翻箱倒柜找出了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底子科学卷)劈头最先查找起来我孔殷地想找出答案便逐行翻看目次1行两行……啊在这呢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呐我毕竟在化学摸索这1局部找到了苹果变色的起因:原来苹果果肉接触到气氛中的氧当前外观的1种酶就劈头最先阐扬沾染是以苹果里的各种要素都被氧化了这时果肉的色调就
会酿成茶色这样1来不只果肉里的糖分会降低果肉还会变味变软我豁然开朗——看来氧的沾染还真不成小瞧啊我条理分明地给妈妈讲解了1番妈妈喜不自禁地冲我竖起了大拇指 这件事使我创作发明科学无处不在科学就在咱们身边只要你尽心观察生活生活生计中的1个个细节你就会感受到科学的存在;只要同学们都担当查找勇于摸索科学道理咱们的家园
就会加倍漂亮强盛咱们的生活生活生计会加倍多姿多彩!
第二篇: 科学就在我身边
上个星期五,迎着午后暖暖的阳光,踏着轻快的脚步,我们金都天长小学四年级的全体师生来到了位于钱江新城的杭州图书馆。这里有许多高科技产品,有自主完成借书、还书程序的图书借阅器,有一边听音乐地边看书的音乐视听室。看来,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真的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的生活因科学的发展变得多姿多彩。
当大家看着可爱的动画片,玩着迷人的电脑游戏,坐上快速的列车,接听越洋电话的时候……你可曾意识到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这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不只为尖端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之中,这就需要正处在青少年时代的我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参加科技比赛、阅读科技书籍,使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学习科学,让我们从小做起。我们要努力学好各门文化课,因为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时,对各种
适合我校小学生的科普书籍、报刊,最好在课余时多阅读一些,还应该积极动手做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长此以往,我们一定能够热爱科学,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科学就是力量”培根这句脍炙人口的格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渴求知识的人。如今,让我们也用它来勉励自己,做一个热爱科学的新一代,担起新世纪的重任,为
我们祖国的明天,谱写更加辉煌的诗篇!
第五篇:教案美在我们身
《美在我们身边》主题班会教案
成都树德怀远中学
杨浩
教学目的:
1、发现、分享校园的美,身边的美,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进行行为习惯教育,营造以遵守校纪校规为美的班级氛围,从关注个人到关注集体。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活动。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法国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有不少人在匆忙前行时,忽略了美,遗失了自己的美,希望这节班会能让这些宝贵的东西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二、9月2日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你看了吗?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1、孩子们讲述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2、老师补充最美教师张丽莉(5月8日晚,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老师张丽莉,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与前方停在路边的另一辆客车追尾相撞,被撞客车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生的危险瞬间,奋不顾身去救学生,自己被卷入车轮下,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
3、最美司机吴斌(5月29日,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员工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杭途中,突然有一块铁块像炮弹一样,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面对肝脏破裂及肋骨多处骨折,肺、肠挫伤,危急关头,他强忍剧痛,换挡刹车,将车缓缓停好,拉上手刹、开启双跳灯,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停车措施,确保了24名旅客安然无恙,自己因伤势过重去世。)。
4、最美战士高铁成(5月18日晚,北京卫戍区某团战士高铁成休假归队途中,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家面馆用餐,面馆突然发生煤气泄漏,当顾客纷纷往外跑时,高铁成不顾个人安危,三次冲向火海排险救人,面、颈、双上肢和右脚二度烧伤,烧伤面积达6%。)。
(通过回顾这些感人的故事让孩子们认识到真正的美在人们的心中。心灵美胜过外表美千万倍。)
三、说说我们身边的美。(人、环境等)
四、找找我们身边不太美的东西?
(乱丢果皮纸屑、在墙上涂涂画画、摘花摇树等)
五、讨论:今后我们该怎么做?同学们一起寻找身边的美。
(交流: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困难就是美;自己认真写字,写出好看的字就是美;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就是美„„)
六、总结:
美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善于观察,如果你细心品味,会发现:美,就在我身边;美,无处不在。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