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度对话,课堂教学的新追求(范文)
深度对话,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王
莺 wangy@msit21.com
一、思考背景:把理解当作了唯一的学习目标。
(一)语文课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①留下语言(字写对 书读懂
话说好
文写通); ②留下形象; ③留下感悟;
④留下终身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能力。
(如何从聚焦教师“教”的课堂,转型为聚焦学生“学”的课堂)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也是一个缘意习文的过程。
(二)学习1.要素: ①行为主体:学生 ②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知识:了解、理解、应用 技能:模仿、独立操作、迁移
过程与方法:感受、参与、尝试、寻找、讨论、合作、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领悟 ③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2.四大转变:
由强调学科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 由强调目标到强调过程的价值;
由强调教材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由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整合。3.一节好课:
①借助教材的特色、妙处,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②这种特色、妙处的感悟,必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得以实现。③把这种感悟及时通过尝试实践,内化为能力、素养。
二、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者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一)在对话中成长: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理论对话; 1.学会与教材对话:用足教材,开发教材。(1)阅读视角:读者、教师、学生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2)教材的特色、妙处:
① 文本的精华区(选择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都有教育价值的语料)②认知的冲突区 ③知识、经验区
文本细读----语言(字斟句酌):本语言的关键点:精华处、矛盾处、空白处 文本细读----多向潜入:优化活动形式,强化主体意识(诵读、比较、还原、品评、改写)
(3)把握目标: 向心性 1)把握年段的阅读目标。
2)切合单元主题特点。(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依据课文表达特点。(选择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都有教育价值的语料)4)扣住课后练习(课文后的练习和思考体现了教科书编者对教学重点的建议,我们要把握住。2.研究学生:了解儿童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交接点。
每个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个别化的的历程。
教育是条失事的船,但是我们能在船上发现珍宝。 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 学生不是有待填充的标准化容器,学生是有待点燃的多色彩的火把。(1)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
① 视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图片、图标和其他的视觉设备。他们习惯于通过“看到它”来“了解它”。他们有艺术感和强烈的色彩感。
利用视觉设备、小道具和流程图等来促进讲演; 布置一个有色彩的教室;
用角色扮演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
② 听觉型的学习者偏爱用听来获得信息,他们需要“听到它”来“了解它”。他们一般在写作或跟读有关的活动上会遇到困难。
利用讨论、辩论、座谈等方式; 让学员互相重复信息;
避免使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递重要的信息;
③ 触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动手的学习方式。他们需要“做”来了解它。他们经常有很好的空间感。当他们亲自参与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效果最佳。
1)提供实践的学习机会;
2)为他们提供各种触觉型的学具;
3)增加课间休息次数,允许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自由活动。(2)研究学生:
1)关注学生的尊严 2)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 3)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方式
4)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3)学习失败的原因: 1)缺乏自信与自尊 2)低动机 3)缺乏学习机会 4)真的缺乏潜能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米契斯《爱的教育》
1.读懂学生:“因何而起” “何以如此”
读懂学生的特点 读懂学生的基础 读懂学生的需求
读懂学生的语言 读懂学生的困惑 读懂学生的错误 读懂学生的情感
(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学习轨道;学习情感)
2.剥洋葱法:剥洋葱法是一种诊断性技术,用于识别和说明因果关系链,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问至少问:5个“为什么”,对问题一层层剖析、最终找到真相的方法。
【举例】为什么小马工作不积极? 为什么工作不积极?领导常骂我。为什么领导常骂你?他说我能力差。为什么说你能力差?因为我的方案总被退回。为什么总是被退回?他说我不会写方案。为什么不会写方案?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案例分析:不是态度问题,是技能欠缺。所以对于没有经验的他,应该给予更多的技能指导和培训。
【举例】为什么小李工作不积极? 为什么工作不积极?领导常骂我。为什么领导常骂你?他说我能力差。为什么说你能力差?因为我的方案总被退回。为什么总是被退回?错别字太多。为什么错别字太多?我想快点做完下班。为什么想快点下班?我要去照顾住院的妻子。
由此可见:
一、人们不仅有多元智慧方面的差异,而且有智慧形成节奏、速度和方式的差异。
二、大脑并不只是认知的场域,而且是情感的寓所,在情感培养中自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而说,学生的现有基础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和兴趣等是教学的重要生长点。(学生的认知冲突区、学生的知识经验区)
3.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等都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因素。
研究课标,寻求基点 研究教材,寻求原点 研究学生,寻求起点
研究教法,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三)线性的教学设计→板块式教学设计 1.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板块式教学设计是灵活的、多维的。2)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开放的、探究的。【举例】
难忘的八个字
随着年龄的增(zēng)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nǎo),我愤(fèn)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chún)!我一跨进校(xiào)门,同学们就开始讥(jī)嘲我。我心里很清楚自己,长着弯曲的鼻子,倾(qīng)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shuāi)了一跤,被地上的碎玻璃割(gē)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出来就是兔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shèn)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伦(lún)纳(nà)德老师的班级。伦纳德老师很胖,很美,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mù)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故事。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wǔ)住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位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有人看你是否(fǒu)真正捂住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每一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或者是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终于,我听见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 “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春天的雨,当你伤心时为你落泪; 朋友是夏天的风,当你酷热时给你清凉; 朋友是秋天的菊,当你孤独时为你开放; 朋友是冬天的火,当你寒冷时给你温暖。
“我”?
我 眼中的“我”?
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心里很清楚自己,长着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伦纳德老师?
我眼中的伦纳德老师? 我等待着…… “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我想说……
2.多维设计:教师即课程
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交流方式、作业设计 举例:《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多维设计:学习目标、学习方式
A级目标: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理解文言词“其”“欲”“此”“皆”在课文中的意思;明白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的时候,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的道理。B级目标:能对照译文,逐句读懂《螳螂捕蝉》这则古寓言;明白年轻的侍卫怎么说服吴王撤兵的。
C级目标:能自己利用工具书,独立读懂《螳螂捕蝉》这则古寓言;能运用已懂得的道理劝戒社会上一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害的人。(1)解释下列句中“其”字意思:
①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②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也。
3、此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2)翻译下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舍人有少孺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 吴王笑曰:“善哉!”乃罢兵。
(3)选一个话题,运用你已学会的道理,写一份“劝戒书”: ① 大量砍伐树木,制成木筷出口日本。② 化工厂任意排放污水,污染附近水源。③ 某些渔民大量捕捉幼鱼幼虾。3.消解中心,强化对话 教师:协助者、协作者、促进者 学生:参与者、合作者、发现者
从“剥夺”到“还给” 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
中心辐射→网络式沟通
引导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引导是帮助学生提炼 独特体验 中的“原始本意”,剔除一些“非学生本意的”误导信息。
对话的最高层次就是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4.引导与评价:
1)肯定正确-----表扬要有针对性。
2)纠正错误------避免直接否定,用“反诘法”引起学生深入思考。3)揭示矛盾----把学生不同的意见集中起来,揭示矛盾,引发深思。
4)求异和求佳------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又要善于比较,寻求相对较好的答案。5)延时评价----暂不作评价,而是在深入阅读后让学生再作结论。5.建立在板块式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学习的基本特征:
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 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合作性。 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
(四)学会与自己行为的对话
【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全景扫描,微格分析】 观察、分析、研究“对应学生的教学”(每一个学生学习实况和教师态度、行为回应之间的联系)。
一般的课堂观察内容 1.教学结构记录 2.教学活动转换记录 3.课堂提问记录 4.课堂反馈记录 5.结构性语言记录 6.学生语言流动记录 7.学生学习状态记录 8.移动路线记录 9.叙事性文字记录 10.师生语言互动分析 我们观察什么 课堂环节及时间分配 有效提问 应答和理答 教学活动的转换 学生参与度
学会与自己“个人理论”的对话——【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理清自己的教学问题及成因 梳理一段教学经验 整理一则教学案例
不断地与新理念、他人作比较,提出改进实作的教学设计
(五)学会与理论对话
理论学习: 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实践。 探究学习:在理论的观照下,进行有目的的探索。
三、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1.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能力;往前发展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学生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这节课就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就是有效率的课堂。如果一堂课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3.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现在的许多公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现象。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来听课的人表演。这样的课才是平实的课,才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可称之为真实的课。
四、对话中成长
读懂学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独立而充分的研读活动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是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多层次的练习与和教师的及时引导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对教育的一种理解与领悟,是一种默会知识,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它来自于课堂,从一堂堂课中萌生、滋长起来,在一次次师生交往、同事对话、专业引领中得到涵养。教师应具备四大能力:
◆知识加工能力: 教师对知识(教学内容)的理解、组织和变换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对学生实际、课程标准、教 学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的能力。把教材的妙处浅化、生活化、通俗化。
◆主题沟通能力:教师围绕教学主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洞察和理解学生的能力。◆实践—反思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监察自己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对它们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和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以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优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手头再紧,也要买书; 工作再忙,也要读书; 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房子再小,也要有书橱。
北师大肖川
第二篇:阅读教学:基于简单设问的深度对话
简单设问: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密码
案例背景:
《船长》是苏教版语文六上的第7课。文本篇幅长,内容与形式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课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学会品读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品质性格是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引导者,我思考:我需要用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品读语言、文字,走进场景深入船长的心。课堂上问题提出后作为学生一定会思考:老师的问题指向哪里?我思考什么?回答什么?,如何把握课前学习目标预设和课堂效果的生成,经过向师傅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我认清的方向,用简洁但不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深思,其实就是“让学”,把读、品、悟、说、写的自由还给孩子。
案例描述:
上课后,齐声朗读了事故发生时的情形,渲染了课堂气氛,通过粗品第一道命令学生初感了船长的人物品格,引导学生学习第5小节,读文品句,将此时的“乱”读的入木三分。通过对文本进行合理处理,制造了 “矛盾”,“可是,后来乱的不可开交的人群却有了很大的变化。默读6~24小节,找出并划出描写这一变化的句子。”,“救援工作进行的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让学生心中的问题更多了,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刚刚乱的不可开交,此时怎么井然有序了呢?刚刚船长说了什么啊,会让人群产生如此大的变化?疑问心生。我抓住这个矛盾冲突时刻,进行了下一个板块的教学。
师:是什么让人群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原来黑暗中人们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齐读7~21小节。
师:自己大声读一读这一段对话,思考,这一段对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这一段对话,很特别。非常简短。师:几字成一句,简短有力。还有吗? 生:这一段对话,没有告诉我们谁说的。
师:是的!这一段对话没有提示语,因此读起来简短有力。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加上提示语后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学生对比读)
师:刚刚我看你在笑,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加上了提示语后,读起来特别啰嗦、麻烦。
师:很好!不用提示语读起来特别简短有力。我请男生做船长,女生来做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一起来简短有力的读一读这段对话。师:此时,船长为什么和二人如此简短有力的说话? 生:因为此时,船上的情形不容乐观。
生:因为,船长希望让通过这样一段对话让船上的人群了解情况。
师:是啊,此时十万火急啊。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这一段对话,思考船长的哪些话让人们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了呢?然后同桌交流
生:船长的问“炉子怎么样了?火呢?机器怎样?”让人群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船长问的问题都是关于此时船上的情况,让人们知道此时的事情很严重。师:说的很棒!我们就应该这样回答问题。还有吗?
(此时,班上很多孩子举手。)生:我觉得这一大段对话让人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船长的话非常有力,而且他在告诉船上的人,如果不抓紧时间我们都不能出去。
生:我觉得“哪个男人赶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让人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船上的人都害怕被打死。所以,都安静下来了!师:很会读书!还有吗?
生:“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让人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只剩20分钟,但是船长却说够了,他告诉人们必须要听从指挥,如果不听从指挥时间就不够。
(此时,学生还有想说的。)
师:是啊!此时船长句句如令,沁入人心。在你心中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镇定机智。生:冷静、勇敢 生:关心弱小
师:自己捧起书,大声读一读这一段对话把你心中的船长读出来。
(生自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这样一段对话。
案例分析:
一、简单的设问导向性强
这个片段的教学是我整个教学中的重点,简约的设问并不是教师对文本肤浅的认识,相反简约的问题是教师对于文本深度解读后的凝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本段教学中,“这一段对话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问题提出后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观察。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发现文本形式和内容上的密码。(1)船长语言简短,几字成一句,一句为一节,一节为一个问题。(2)船长说话有力,话虽简短但是字字有力,句句有思想。(3)写作手法上。和我们平时写作时有很大的不同,这一段对话没有提示语,这与当时的情形相吻合,情况十分紧急容不得半点怠慢。
二、简单的设问需要从一而终
如果简单的问题是凝练出来的,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这一个环节问题一定要从一而终,“船长的哪些话让船上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了呢?”“你心中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这样具有个人见解性的问题,如果开始提问和中途提示时的问题不一样的话,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过去,我常常犯很大的错误,问题提出后,等到学生读好课文时,我又把问题给变了。究其原因,一是紧张,二是对自己要引导学生学什么不是很明确。
三、简单的设问有深度
简单的设问不是课文内容分析式的问答,比如这一段教学如果用这样一系列问题来引导“船长说了什么话?”“他对谁说的?”“他为什么这样说?”“救援工作时间够吗?”“怎样够?”等,让学生在文章里找答案,学生没有真正的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入语言文字的背后去品读,只是在语言文字的表面寻找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在,这一段教学我的两个主要问题“这一段话有什么特别之处?”和“船长的哪些话让船上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了呢?”引导学生先研究写作特点,再深入人物内心。不仅,得言、得意,更得法。学生知道了该怎样品读文本语言文字。
四、简单的设问需要简约的教学流程
简单的设问提出之后,课堂应该教给孩子,让孩子沉浸到文章中去读、品、悟、说、写,课堂是孩子的,教学流程越多孩子的时间越少,把教师的时间凝练、挤压剩下来教给孩子,让孩子在问题的引领下学会学习。在本段教学中,我坚持不用大量的补充资料、图片、音乐、视频,坚持把时间交给孩子,默读、齐读、浏览、分角色读、男女分组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见解,每一次读都有新的认识。同时,交流环节把说的机会都给学生。由于这个班的学生非常优秀,因此我并没有太多点拨的机会,如,“你注意到船长所说的都是„„.”“你看每个人的话都„„.”等,即使面对不太善于表达的学生,我们还是把说的机会给他们,只是我们更多的是提点。
过去,我总是认为,阅读课堂自己语言越多、越美、越好听,学生的认识越深。可是,真正到了让孩子说的时候,他们很“无语”,对文本无语,对语言无语,对文字无语,对感情无语。而通过这节课,我真正的认识到,深度对话基于简单的设问,把阅读时间真正还给孩子。
第三篇:课堂教学永远的追求
课堂教学永远的追求
———听王敏勤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2014年12月27号。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国内著名教学流派和谐教学法的创立人王敏勤教授不远千里,来到我们青州市旗城学校,他在我校停留一天半的时间,给全校教师作专题报告,并听四位教师的课并进行点评,系统诊断、指导我校的课堂建设。据说,今年正月初八以后,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双休日,始终在全国各地讲学和现场指导。去年他一共飞了56个航班,当然更多的还是乘高铁出行。有时一次在火车站取17张车票,仅去年暑假,他的足迹就遍布了1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西藏、贵州等边远省区。作为和谐教学法的创始人,他每到一处都对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活动和三级建模工作进行指导,受益者甚众。
聆听王教授的“课堂高效率,课后低负担”的报告和对老师们的评课,短暂又充实的一天多的时间,让我重新领悟了课堂教学的魅力,收获颇丰,感触极深。
王教授的怎样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整体构建、对教材整体贯通把握的必要性等等观点都深深吸引了我。怎么样评价一堂课,如何结构一节课,对我的教学带来新的方法。高效课堂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而和谐教学的课堂模式为:
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4、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5、达标测试、课堂小结。根据学科的不同、课型的不同、授课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深浅不同,课堂模式可以渗透教师本人的思想。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自主的;也只有学生真正的拥有学习的自主权的时候,学习才可能高效。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建构的,学生是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者。他的观点里体现出了两点:一是每堂课要有既定的目标,师生共同努力达成既定目标;二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持续发展。
“知识树”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极有意义。每位授课老师在教学每一单元的教材内容时,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不仅画“单元知识树”,还要画每节课的知识树。这是所授知识的整体轮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每册书、每个单元、每节课的重难点,编者意图,教学目标等,并用知识树把这些内容呈现出来。这样既能使所教的教材内容有条有理,并且能促进所教的知识点不易疏漏。“知识树”是和谐教学法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它以其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是对知识进行梳理的一种好的方法。“知识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对整合教材提供了直观性的素材。
怎样打造有效、高效课堂,课堂上高效率,课后低负担,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一方面,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在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而忽略其在课标学段中的要求,忽略其在整体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树”的模式来帮助教师建立知识网络,并以此打通知识与知识、能力与能力、情感价值观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的课堂真正落脚点还是课堂,如何让师生轻松、快乐的
教与学,并让学生在45分钟内掌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每个单元的开始也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告诉学生,学完一节教材或者一篇课文,还要及时回归上位系统。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这个自学指导实际上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思考哪些问题),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大大的提高了。
真正的高效课堂,首先提倡老师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当堂解决所有学习问题,这也是自己追求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愿意占用学生课余的时间和精力,只不过因为个人能力水平有限,课堂设计不够精细,大多数学习自觉性欠佳的学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其次是师深挖教材,依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组织教学,但不要过于依赖教参,沿用别人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第三是课堂的检测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王教授提出的不管初一还是初三要堂堂扣中考,这是非常的做法,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大有好处,课堂检测的成绩是判断课堂效率高低的关键标准,对于部分教师提出的课堂无时间检测反馈,还提出来展示答案,学生互批,发现问题,即刻解答的可行性建议。
王教授说倡导的学生分组方法,也非常值得学习,首先,同桌的2人小组,便于讨论问题,其次,4-6人一组的大组讨论,再次是全班的合作讨论。学生遇到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决,而是让学生通
过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解决。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也避免了差生的形成,差生产生实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很大。王教授对于差生产生的例子形象生动,孩子就像是在斜坡上的小瓶子,作为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向上拉瓶子,而不能对小瓶子置之不理,更不能推瓶子。
王教授平实的语言,执着的教研精神,永远不脱离课堂的教研精神将久久难以忘记。
通过本次学习会,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今后教学活动中,要科学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系统设计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堂生活、认真改善课堂行为。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大胆尝试,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有效、高效课堂,真正做到课堂高效率,课后低负担。
第四篇:“对话”——课堂教学的“导航灯”
“对话”——课堂教学的“导航灯”.txt30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对话”——课堂教学的“导航灯”
福建省安溪沼涛实小 苏 龙 霞 提要:“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对话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以及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的发展的目的。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它必将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对话教学,这正是本文所研究的。关键词:对话 亲历 沟通 交往 互动 生成 个性 共享 生命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学习状态。“对话”不仅是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也是一个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对各种文本之间的理解等。克林伯格(lling berg l.)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对话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一、回归真实 文本对话对话教学是以“文本——教材”为中介进行的。对话教学强调的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马丁)。应该让学生真实地去面对课程,真实地体验生命,真正地对话文本。
1、教材——师生的“谈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对话课程”,它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一种过程。教材仅成为师生对话的凭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及教材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深挖教材内容,吃透两头,或选择使用,或删或减或增,或重组教材,完成教学与教材(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从而彼此有机融为一体。如“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教材只是出示了尺子的刻度及进率而已,针对此,教学时,我重编教材先引入分米,让学生结合身体、周围实际,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之后,再适时引出毫米。这样的重组,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学习也更有兴趣。
2、亲历——资源的共享。“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自学、自悟,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亲历文本,对话教材,对教材进行独立性,带自我意识地阅读、分析,他们将得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让他们发表见解,并引导他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挖掘。久而久之的训练,将使每个同学在学习上有个“质”的飞跃。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可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本内容,老师有意识提供一些学具如尺子、绳子、方格等,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去验证、去实验,他们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数一数,读一读,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将更深刻。当然,教师应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教材让学生去读一读,去划一划,去想一想,让学生亲近文本,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知识基础融入对新内容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亦能大大提高。
二、建构生成,师生对话 “对话教学——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因为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醒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促进新的意义的创造。
1、你来我往,直面沟通。“沟通和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教与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在进行着一场场你来我往的对话,在这样的交流与交锋中,知识点亦被逐步被点化,逐步凸显出来。听这样的一个片断: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座号吗?怎么样才能使别人一说到这号码便知道是你呢?同学甲——说清学校、班级、座号。同学乙——给不同的同学编不同的号码„„。老师——那你们想怎么编?同学——用不同的数字,用不同字母。老师——那请你们给自己编一个号码,可要说出理由哦,比比看,谁编的方法最清楚„„。老师在与学生碰撞中,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编号码,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2、开放时空,群体互动。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野,从而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针对教材内容,适时开放时空,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群群互动、交流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或有机点拨或加入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讨论,完成知识的生成、创造。如概念课教学时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交流、汇报;几何形体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地实验、证明、小结;应用题教学时让学生合作解题后,再逐个说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计算课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尝试后对比、发现规律等等。
三、张扬个性,自由对话对话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陶行知早就提出“五个解放”,应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和权力还给学生,还学生以真正的自我。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有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他们的无限潜力才能被激发,这正是《新课标》告诉我们的: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
1、当好“首席”,还“个性”时时闪亮。对话教学,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作为教育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只能是“平等的首席”,这正是《新课标》强调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满意的笑容,鼓励的眼神,肯定的手势,建立一个宽容的、支持性的对话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
2、拓展课堂,让“对话”无处不在。教学过程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一种生命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活动、对话,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历程。而这课堂更应是广泛的,不仅融教师、学生、教科书于其中,更应融网络、社会各有效资源于其中,让学生不仅可以自由地寻找对话对象(教师、学生、文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对话形式——看、摸、做、想、说、比„„。不仅可以随时感受到对话的魅力,参与到对话中来,还可以随处对话事物,对话精神,对话自己,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总之,对话教学是对话时代的产物,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是沟通、合作的,是互动、交往的,是创造生成的,是以人为本的。只有融入对话教学,才能使课堂上真正洋溢着生命的色彩,让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也才能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第五篇:“对话”——课堂教学的“导航灯”
“对话”——课堂教学的“导航灯”
福建省安溪沼涛实小 苏 龙 霞 提要:“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对话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以及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的发展的目的。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它必将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对话教学,这正是本文所研究的。关键词:对话 亲历 沟通 交往 互动 生成 个性 共享 生命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学习状态。“对话”不仅是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也是一个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对各种文本之间的理解等。克林伯格(lling berg l.)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对话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
一、回归真实 文本对话对话教学是以“文本——教材”为中介进行的。对话教学强调的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马丁)。应该让学生真实地去面对课程,真实地体验生命,真正地对话文本。
1、教材——师生的“谈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对话课程”,它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一种过程。教材仅成为师生对话的凭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及教材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深挖教材内容,吃透两头,或选择使用,或删或减或增,或重组教材,完成教学与教材(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从而彼此有机融为一体。如“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教材只是出示了尺子的刻度及进率而已,针对此,教学时,我重编教材先引入分米,让学生结合身体、周围实际,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之后,再适时引出毫米。这样的重组,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学习也更有兴趣。
2、亲历——资源的共享。“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自学、自悟,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亲历文本,对话教材,对教材进行独立性,带自我意识地阅读、分析,他们将得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让他们发表见解,并引导他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挖掘。久而久之的训练,将使每个同学在学习上有个“质”的飞跃。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可让学生自己自学课本内容,老师有意识提供一些学具如尺子、绳子、方格等,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去验证、去实验,他们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数一数,读一读,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将更深刻。当然,教师应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教材让学生去读一读,去划一划,去想一想,让学生亲近文本,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知识基础融入对新内容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亦能大大提高。
二、建构生成,师生对话 “对话教学——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因为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醒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促进新的意义的创造。
1、你来我往,直面沟通。“沟通和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在教与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现代教学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在进行着一场场你来我往的对话,在这样的交流与交锋中,知识点亦被逐步被点化,逐步凸显出来。听这样的一个片断: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座号吗?怎么样才能使别人一说到这号码便知道是你呢?同学甲——说清学校、班级、座号。同学乙——给不同的同学编不同的号码„„。老师——那你们想怎么编?同学——用不同的数字,用不同字母。老师——那请你们给自己编一个号码,可要说出理由哦,比比看,谁编的方法最清楚„„。老师在与学生碰撞中,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编号码,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2、开放时空,群体互动。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还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野,从而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针对教材内容,适时开放时空,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群群互动、交流中,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或有机点拨或加入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讨论,完成知识的生成、创造。如概念课教学时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交流、汇报;几何形体教学时让学生自主地实验、证明、小结;应用题教学时让学生合作解题后,再逐个说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计算课教学时,让学生独立尝试后对比、发现规律等等。
三、张扬个性,自由对话对话教学是以人为目的的教学,陶行知早就提出“五个解放”,应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和权力还给学生,还学生以真正的自我。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有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他们的无限潜力才能被激发,这正是《新课标》告诉我们的: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
1、当好“首席”,还“个性”时时闪亮。对话教学,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而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作为教育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只能是“平等的首席”,这正是《新课标》强调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满意的笑容,鼓励的眼神,肯定的手势,建立一个宽容的、支持性的对话课堂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
2、拓展课堂,让“对话”无处不在。教学过程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生命力量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是主体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一种生命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活动、对话,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历程。而这课堂更应是广泛的,不仅融教师、学生、教科书于其中,更应融网络、社会各有效资源于其中,让学生不仅可以自由地寻找对话对象(教师、学生、文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对话形式——看、摸、做、想、说、比„„。不仅可以随时感受到对话的魅力,参与到对话中来,还可以随处对话事物,对话精神,对话自己,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总之,对话教学是对话时代的产物,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对话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是沟通、合作的,是互动、交往的,是创造生成的,是以人为本的。只有融入对话教学,才能使课堂上真正洋溢着生命的色彩,让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也才能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