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www.xiexiebang.com [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四、【方法点津】:
(1)可联系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体现所学原理。
(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
五、【课文导语】: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1、矛盾。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漫画:你敢吗?(略)◇探究提示: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因此结论是“不敢”。烧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课堂练习: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该题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一是要求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二是正确理解题目所列成语的含义。其解题思路应该是对题目所列的成语进行逐一分析。在明确其本身含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哲学寓意,看是否完整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由分析上题成语的哲学寓意不难看出,①②④都体现了矛盾的观点,③⑤没有体现矛盾的观点。故该题应选D项。
◇课堂探究:(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
(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
www.xiexiebang.com 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课堂练习: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 这段话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只要认真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反之,不去做,则本来容易的事情也成为困难的了。同样,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不同吗?只要认真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相反,如果不肯学习,那么容易的也成为困难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凡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矛盾,要使矛盾双方转化,必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为之”与“不为”,就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转化的条件。同样,“学之”与“不学”,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课堂练习:
1.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 D.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转化,B、C、D项都是错误的表述。
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积劳成疾 D_居安思危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每一成语的意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题中只有D项中“安”与“危”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属于矛盾同一性。
3.“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引言式选择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引言的中心意思。本题的引言带有较强的哲理性,比较难理解,从题目的字面意思看,前后经过了一个转变,那就是从“嘲笑别人”到“嘲笑自己”的转变,而这又深层次地表明了一个人从自认为的“优点”向“缺点”的转变,其中的条件是“嘲笑别人”。因此,此题选B。A项讲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C项讲的是矛盾的不平衡性,D项证明矛盾的特殊性,均不符合题意。
◇课堂探究:(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www.xiexiebang.com ◇探究提示:(1)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事例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2)生物界中类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们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 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 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此事例说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课堂探究:(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l生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文科班补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具体地说,www.xiexiebang.com 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68)《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A.善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答案:B 解析:题干引文旨在说明美与丑、善与恶作为事物矛盾的双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即对立统一的关系,故B项是符合题意的选项。A项是否认矛盾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C、D项表述的道理亦非题意所包含,因为题干引文中根本没有涉及美与丑、善与恶作为矛盾的双方谁主要、谁次要或各有什么不同特点的问题,故与题意不符。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课堂探究:(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 ◇探究提示:(1)举例如下: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是机械运动的矛盾;在物理运动中,有吸引和排斥、正电和负电、吸热和辐射热等矛盾;在化学运动中,有化合与分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等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矛盾。
社会运动中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剥削阶级内部乃至被剥削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都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也都存在着矛盾。例如,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建设,就存在着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
(2)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学生各举身边事例说明存在的矛盾。(略)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对机械运动的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较难理解。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面;“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 的绝对运动的一面。这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的矛盾在机械运动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人的思维领域充满了矛盾。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矛盾,如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而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颓废甚至堕落。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www.xiexiebang.com 就是说,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具体地说: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课堂练习: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事物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 D.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含义的理解,A、B、C项说法都是片面的,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毛泽东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wc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毛泽东上述论断的含义是()①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②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点,即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③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④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毛泽东的论断主要体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点。①④都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的体现。②没有揭示矛盾普遍性的内涵,把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简单地等同于两点论是不对的。③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关于正确对待矛盾,教材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的。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文科班补充:但在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曾提出“人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作如下分析: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而这一事物中也包含着矛盾,那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呢?不是。例如,人们为了解决水旱灾害与农田水利灌溉需要水的矛盾而修筑拦河坝,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库水对河坝的压力同河坝对库水的支持力就是一对矛盾。压力同支持力之间的矛盾在自然界中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修建水库只是改变了矛盾的具体形式,并没有制造出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新矛盾。社会矛盾同样也不是由人们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既不是无产阶级也不是资产阶级制造出来的,而是社会自身运动的结果。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不是人们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本来“没有”矛盾,有人挖空心思“制造”出了矛盾。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来分析:本来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处于非常缓和的状态;后来出现了某些条件,矛盾激化了,于是似乎制造出了矛盾,至于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生拉硬扯,为所欲为地“制造”出来的根本就不存在的“矛盾”,已经不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了。总之,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
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整个世界是一个
www.xiexiebang.com 充满矛盾的世界。
②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教材在分析了矛盾客观性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进一步深入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必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是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的起点。其他分析方法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重点和主流等,都是两分法的继续和深化。
◇课堂探究:(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说明了矛盾特殊性原理,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的三个方面(略)。
(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
◇课堂练习:在现实工作和学习中,不敢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这些表现实际上是()A.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B.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否认意识具有能动性 D.否认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故A项是正确的,B、C、D项不符合题意。
2.矛盾特殊性原理。
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主要说明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必要性,由此引出我们所要学的相关内容。
我们学习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它为我们正确分析事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但仅仅承认矛盾普遍性是不够的。因为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矛盾是千差万别的。本部分介绍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课堂练习: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理解,如果直接以文字陈述来解释矛盾的特殊性并以此来设置相应的选项,那么,这道题就能力考核的要求来说,并不是考查理解能力,而是考查再认或再现能力。而各选项以中国成语典故的形式出现,使得学生所熟悉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内容表述发生了转换,这就需要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这就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的矛盾。也正是这种特殊矛盾,才构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特殊本质。因而,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它们的矛盾都各不相同,正是由于这些领域各自的特殊矛盾,才构成了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三者的区别。正是由于矛盾的特殊性才把社会的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每个人区别开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于各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才使我们学习的各门功课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科学。
www.xiexiebang.com ◇课堂练习:据专家分析,人类基因用于医学之后,病人到医院就诊,同样的病情医生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这是因为()A.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不同的特点
B.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C.不同事物的矛盾没有共同之处
D.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其原因正是因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故选D。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就是说,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总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差别。各自都包含着特殊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在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而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
◇课堂练习:“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人物描写要抓住外貌特征、个性语言和行动特点。”你能用学过的哲学道理加以解释吗? 答案:这些关于写作要领和方法的语言,主要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这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www.xiexiebang.com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其表现是()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④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再现能力,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是矛盾普遍性的表现。故选A。
◇课堂探究: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谈到“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下讲述)。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本部分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学生对“普遍性寓于(寓,居住、寄托之意,这里应理解为‘存在于’或‘含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了特殊性”。这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明确,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三”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
三、李
四、王五,也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系。深入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如对张,都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特性,即个性、特殊性。那么,张
三、李四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性质、共同本质呢?这当然要到张
三、李四等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找,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张
三、李四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出他们的共同性,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都具有“自觉能动性”等等。这些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能 离开张
三、李四等个性单独存在。因此,正确的结论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特殊性(个性)包含普遍性。再如物质(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特殊性)之中;联系(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现实联系(特殊性)之中;运动(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运动(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结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www.xiexiebang.com 漫画:漫画中的先生以“香蕉、苹果”与“水果”概念的区别为由拒绝吃“苹果、香蕉”,因为医生让吃“水果”。从而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此漫画引
导学生加深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
◇课堂练习: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这种联结表现在();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④二者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该题是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的角度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识记能力。该题应选C项。②观点错误,④不是从两;者相互联结的角度说明两者的关系,而是从两者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的角度而言的,不符合题干要求。2.“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B.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C.否认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D.夸大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A 解析: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既有矛盾的特殊;性也有马的共性(普遍性),这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非马”论者割裂了二者的统一。3.下列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D.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凝固不变的答案:D 解析:此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A、B、c项是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正确理解,D项是错误的表述,因为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二者区分是相对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因此答案选D。
◇课堂探究:(1)想一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2)你能否找出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 ◇探究提示:(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说,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2)①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很多,可让学生列举,如动物概念,动物相对生物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动物相对鸡、狗、牛、羊等
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这表现为两种情况:首先,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
www.xiexiebang.com 东西,反之也一样。如相对于张
三、李四来说,人是普遍性,而人相对于动物界来说,人又成为特殊性。其次,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如阶级斗争,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而对于阶级社会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课堂练习: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性。”这表明()A、矛盾是客观的,是固定不变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转化观点的理解,因为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C是正确选项,A项表述有误,B、D项不符合题意。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性)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特殊性)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具体地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特殊性)。
◇课堂练习:
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哲学依据是()A、矛盾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共性包含着个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关系原理的理解,材料的哲学依据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相互联结,C项是正确选项,B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A、D项表述有误。
www.xiexiebang.com
9.2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课堂探究:(1)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2)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的。
◇探究提示:(1)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锦州,这是夺取辽沈战役胜利的 关键。其哲学依据是复杂事物中,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2)让学生举例(也可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说明),这两个探究题目的是;
出本节所学内容。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本知识点首先应弄明白主、次矛盾的含义,其次理解掌握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1)主、次矛盾的含义。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②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课本中毛泽东的名言说明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课堂练习:所谓主要矛盾,是指()A、急需解决的矛盾
B、新出现的矛盾
C、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答案:D 解析:该题只是考查学生对主要矛盾含义的理解和识记的能力。该题应选D 项。A、B、C三项都没有正确地表述主要矛盾的含义。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就是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如:在学校有许多矛盾,但这些矛盾的中心是教学工作,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各学校都必须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抓好;但各种次要矛盾也要处理好,否则,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再如,在一个班级中,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要任务、主要矛盾,这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前途,也是评价一个班集体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志。但班级中的纪律、卫生、班风等,是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学习有重要影响,因而,也必须抓好。
②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www.xiexiebang.com 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例如,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看,而国内的阶级矛盾则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由原来的主要矛盾变成次。
◇课堂练习: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说明()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不平衡、不稳定的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不可捉摸的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次矛盾的转化问题,A、C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B项表述错误,故选D。
◇课堂探究:(1)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探究提示:(1)这首诗说明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2)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师引导,导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该知识点主要讲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二是矛盾主、次方面 的辩证关系。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重点)
※文科班补充: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虽然都是讲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但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
首先,二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其次,两者的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再次,两者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最后,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叉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
◇课堂练习:事物的性质主要由()A.矛盾的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B.主要矛盾规定的
C.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规定的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矛盾主次方面的概念,属于学生的识记内容,答案较易选出。
www.xiexiebang.com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这就是说,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仅表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中,而且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那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又是怎样的关系呢?(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①二者相互排斥。
主要表现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这一问题也是本框题的难点。为此,把握这一问题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a.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在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
b.正是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力量对比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规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能起主导作用。而矛盾的次要方面,由于在矛盾中的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其地位和作用都居于被支配地位,所以,在规定事物性质中不起主要作用。c.复杂事物或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也是不平衡的,其力量、地位、作用都是不一样的。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直接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时,事物的性质不是由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而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例如,每一种社会形态中有许多矛盾,而决定该社会性质的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再如,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因特网的发展,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等。
②二者相互依赖。
事物的性质固然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但不能由此而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的影响和作用。
因为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不存在了。我们说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就是指在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对立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倘若离开了相互依存的条件,所谓对立双方力量的平衡或不平衡,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矛盾的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不是不起作用,只是不起主要作用罢了。例如,人的生命运动,主要是由于人体内新陈代谢的矛盾所引起的。其中吸收养料,促进细胞生长的因素居于主要地位,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但是,即使在这时,排除废料和一部分旧细胞死亡的因素也绝不是不起作用的。倘若人体内没有排除废料和一部分旧细胞死亡的因素存在,则生命中新陈代谢的矛盾运动就停止了,生命运动也就停止了。所以当我们认识事物的性质,或在促进事物转化的时候,既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矛盾主要方面的主要作用,也决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的作用。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两方面地位的相互转化。这时,事物就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由这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
◇课堂练习:
l、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说明()A.看问题、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www.xiexiebang.com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D.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答案:C 解析: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为主体,居于支配地位,力量上超过其他经济成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所以,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注意理解题干中的“只有„„才能„„”不难做出选择。
2.邓小平同志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最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比重始终占优势。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B.矛盾双方中,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实际”既是全面的,又是发展的 D越是尊重规律,收到的成绩就越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事物性质的制约程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此题让学生认清我国对外开放有利有弊,而且是利大于弊,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此题的题干中讲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其中社会主义方面占优势,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因此,此题只能选择B项。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该知识点是上面所学的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本部分知识的重点。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1)坚持两点论:
①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首先,从理论角度看,这是因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主、次矛盾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并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集中力量抓好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如果只抓主要矛盾,甚至把主要矛盾看成是唯一的矛盾,而不用必要的力量去解决次要矛盾,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其次,从社会实践角度看,我们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观点,这是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
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同时又要善于围绕中心抓好其他工作,学会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防止“单打一”。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尽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把握事物的性质,就必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支流对主流的发展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如果任其发展,不加控制,就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而对次要方面也不可掉以轻心,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www.xiexiebang.com 例如,我们分析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光明的一面,又要看到存在问题和困难的一面。分析我国的形势,我们就可以看到,建国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亿万人民新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发挥出来。这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前进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自身还有许多困难,这是支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课堂练习:
1.有的同学,对自己十分满意,怎么看都好;对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一无是处。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A.两分法 B.两点论 C一点论 D_一分为二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的理解。材料中某同学看问题,没有坚持全面观点和一分为二观点,而是片面的一点论,故答案选C。
2.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东西。这启示我们()A.要坚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C.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D.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答案:A 解析:此题材料体现了两点论、一分为二观点,因此题目要求“启示我们”,A项是正确答案,B项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要求,C项是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选A。(2)坚持重点论。
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这是由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中心、抓住关键、抓住重点。如“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等等。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可能把事情办好。
教材中毛泽东同志这段名言的意思是,研究复杂事物,首先要找出主要矛盾。如果找不到主要矛盾,问题将无法解决。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看问题、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是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要把握事物的性质,就必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要准确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才不至于混淆事物的性质,或者不分主次。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正确分析形势、认识事物、评价个人。活中,要注意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课堂练习:
1.做工作要抓重点,抓重点就是要抓住()A事物中所包含的矛盾 B事物的本质 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特殊性
www.xiexiebang.com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再现能力,抓重点就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故选C,A、B、D项不符合题意。2.“全面展开,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这是当前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它蕴涵的哲理是()A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价值观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答案:A 解析:“全面展开,突出重点”说明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抓住主要矛盾,这是主次矛盾的问题,而不是矛盾主次方面的问题,A项应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应舍弃。
3.关于扶贫开发,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扶贫开发取得巨大的成就,这一认识()A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B坚持了两点论,两分法 C.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D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答案:C 解析:看到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就把握了主流,即矛盾的主要方面,故选C。A、B、D项不符合题意。
(2)在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力量应放在西部地区,放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别贫困地区。这告诉我们做工作应()A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 B.弄清问题的主流和支流 C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D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答案:A 解析:在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力量应放在西部地区,这体现了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故选A。B、C、D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据此回答(1)~(2)题。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A.统一的,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B对立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二者紧密相联 C.对立的,讲两点就不能讲重点,讲重点就是侧重在某一个方面 D两点论与重点论没有任何联系
答案:B 解析:该题考查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再现能力,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2)下列能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做法有()A想问题、办事情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B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C.在生产方面,既抓速度和数量,又抓效益和质量
D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讲民主,不讲法制
答案:A 解析:该题承接上题考查学生对该观点的理解和运用,A为正确选项,B、C项体现了两
www.xiexiebang.com 点论观点,D项是一点论。
小结:(1)理论依据: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
①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联系。二者是紧密相联的。
①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②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③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课堂练习: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健康发展。请运用哲学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的? 答案:(1)①对外开放有利于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和有益的文化知识,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对外开放也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文化垃圾的传播以可乘之机,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自我封闭,排斥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也不能因为对外开放,就对西方文化全盘照搬。
(2)上述材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方法。①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地看问题。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健康发展。
解析:按照题目要求,此题主要是从哲学角度,辩证地分析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www.xiexiebang.com(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思维拓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特殊性原理。
(2)意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了。
教材中毛泽东同志的名言特别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基础性的东西,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研究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各种事物的质的区别。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地解决矛盾。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因此,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如果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企图用一种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
◇思维拓展: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你能说出几个蕴涵这一哲理的成语、俗语吗? 如“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量人为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看菜吃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等等。◇课堂练习:下列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观点的成语或俗语有()①因地制宜②唇亡齿寒③抽薪止沸 ④东施效颦 ⑤南甜北咸东辣西酸⑥邯郸学步 A.①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答案:A 解析:解答此类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材料中成语或俗语本身的含义,同时结合所学哲学原理回答。在列举的成语或俗语中,只有①⑤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观点。②③④⑥都不符合题目要求。
◇课堂探究:孔子的上述做法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孔子对不同人所问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满足于形式主义的“一刀切„‘一风吹”,结果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在对待矛盾问题上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反的成语和俗语有:“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纸上谈兵„‘画蛇添足”“草木皆兵”“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粗枝大叶”“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等。
小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坚决反对不重视矛盾特殊性的研究,不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理论的错误做法。◇课堂练习: 1.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方法指的是()A.矛盾分析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辩证法
答案:B
www.xiexiebang.com 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地位,主要考查学生对该问题的识记和再现能力,答案不难理解,应选B,A、c、D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2.下列说法中,蕴涵着“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一哲学道理的是()A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B.趋利避害、扬长补短与量力而行、积极而为 C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与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D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与抽薪止沸、人乡随俗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包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道理的选项,其中A项“一着不慎,满盘皆输”,B、D项都没有包含“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一哲学道理。C项符合题意,故选C。
3.我国古代名医华佗医术高超,对病状相似的病人,能诊断出病因各异,所以;“治之宜殊”。病人按药方服药,果然药到病除。这件事启示我们()①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②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只要抓住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就能解决问题④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找出材料体现的哲学原理,由此思考给我们的启示,即由哲学原理到方法论意义。材料体现的是矛盾特殊性原理及运用。③表述不符合题意,“只要„„就„„’说法不科学。①②④属于给我们的启示,符合题意,故选C。
本课小结:
本课共分两框四目,每一框每一目都是从具体的事例人手提出问题,起到统领本框的目的。本课主要讲矛盾分析法,而矛盾分析法先从矛盾含义讲起,接着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这些内容始终离不开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本课板书设计:
力展矛 的盾唯 源是物泉事辩 证和物 法动发的 实 质与
观用核 点对心看立
问统 题一 的
矛盾的同一矛盾的含义
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矛盾普遍性
矛盾特殊性原理
和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主次矛盾含义及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
矛盾主次方面含义及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根本方法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第二篇: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定义;(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2、理解目标
(1)发展的普遍性;
(2)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形式;
3、运用目标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无限发展的。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根据有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3)结合古人有关的名言警句,组织学生讨论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关系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既要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光明前景,同时又要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性,使学生既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处世心态,提高自己应对社会、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3、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精神,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还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进质变,才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岸。
4、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
1、发展的实质
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寓言《自相矛盾》
有个楚国人拿着矛和盾在大街上叫卖,“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能穿过任何坚固的东西。”同时又喊“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没有任何利器能穿透它。”旁人问:“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人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寓言中的“矛盾“是人在思维过程中犯的逻辑错误,而哲学中的“矛盾”揭示的是事物客观存在的一种关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那么,什么是矛盾呢? 【讲授新课】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定义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遇到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现象。如
空间上:上下、左右、高低、长短、远近
人的属性:男女、老幼、长晚、胖瘦、高矮、上级和下级、哭笑、悲喜、爱恨、师生; 物质属性:冷热、软硬、黑白、明暗、强弱、香臭、苦甜、轻重; 认识领域:好坏、是非、善恶、美丑、祸福、难易;
社会发展:进步与落后、前进与倒退、文明与愚昧、革命与反动、剥削与被剥削;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举例】赫拉克利特列举出了一系列生活中的例子来解说“对立统一”的道理:“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同一条路。”“在圆周上,终点就是起点。”“疾病使健康成为愉快,坏事使好事成为愉快,饥饿使饱食成为愉快,疲劳使休息成为愉快。”
【课堂探究】p67 a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b“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说明了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这里的“矛盾”主要是针对与逻辑矛盾具有不同的含义的哲学意义上的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a概念
a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同一事物都有对立面和统一面两个方面,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条件,彼此谁都离不开谁(形影想随、一个巴掌拍不响、不是冤家不聚头)。
【举例】p67漫画:他敢剪吗?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举例】磁铁(s极和n极);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香就没有臭、没有福就无所谓祸; 【举例】父子关系(父亲之所以是父亲,因为有儿子,儿子之所以是儿子,因为有父亲);师生关系;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关衔接】p68生物变性现象,雌雄转化现象 【举例】生产与消费具有直接统一性
生产家具的过程就是消费木材、油漆、钉子的过程;
消费砖头、木料、水泥、钢材的过程就是生产房子的过程; 消费衣食住行等资料的过程就是生产劳动力的过程;
【举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
矛盾双方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a+b=a-(-b)加法与减法相互转化是因为引进了分数。
b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不是冤家不聚头、水火不相容)
【举例】人民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学术界的百花争鸣,百花齐放;思想认识上的不同争论;同化与异化的相互排斥;正负极的相互分离;战争双方的你死我活、你争我夺;人类社会各个形态内部的统治和被统治促成了社会形态的更替。【课堂探究】p68 a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b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探究提示】a说明动物之间是通过相互斗争而取得和谐与统一。b蛇和田鼠、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
【专家点评】哲学上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也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现象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
【举例】生物学上讲的遗传和变异就各有不同特点,他们的对立表现在:遗传指的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国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指的是变异现象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遗传、变异的这种差异性也是哲学上所讲“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举例】同学们在学习上的比学赶超;理论专家们在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讨论同样也是“斗争”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矛盾斗争性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千差万别,因此,对斗争性不能作简单化理解,不能用具体形式代替哲学上的矛盾的斗争性。(如文革期间,歪曲斗争性,大鸣,大放,大字报,整人,斗人,批人)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p69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举例】权利和义务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父母与子女间的抚养教育与赡养)【举例】自由和纪律(真正的自由必须建立在纪律的约束下)【举例】高科技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利与弊? 2003年6、7月,在长江三峡,发生了几件令世界瞩目的大事,大坝蓄水、通航、发电成功。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与不建,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研究和论证。因为确实有利也有弊;核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核泄漏事故也是很可怕的;因特网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但是它也会对国家安全、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等构成威胁。
无论是对三峡工程的认识,还是人类对核能以及因特网的认识,利与弊的客观存在都说明矛盾是由对立的双方组成的;利大于弊,又说明矛盾的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利用不当对人类不利的一面,这样才能趋利避害,使高科技为人类谋福利。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事物中,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具有普遍性。(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a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包括两方面: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举例】自然界
火车、高山、摩天大楼等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化学运动中的化合和分解、酸和碱、正电和负电的矛盾; 生物运动中的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生与死的矛盾; 【举例】人类社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阶级矛盾(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家庭矛盾(和谐的家庭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善于不断解决矛盾);
学习、工作中的矛盾(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体脑之间)经济生活:生产与消费、买与卖的矛盾;
政治生活:和平与战争、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党派之间(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驴象之争;我国: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举例】思维领域
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创新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美与丑、善与恶;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矛盾;
b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任何一个事物,从产生、发展到灭亡,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旧的矛盾不断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不断产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举例】人类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举例】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人生几十年是在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中度过并成长成熟起来的。
【举例】我国社会矛盾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与三座大山的矛盾;
新中国诞生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文革期间: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改革开放过程中: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
【举例】认识领域始终存在已知与未知、认识与实践、对与错、是与非的矛盾,正是在矛盾的不断解决中,人们才有所进步,有所成就; 【注意】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注意3个问题:
1、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件事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构成矛盾关系。如鸡蛋和石头,一般情况下并不构成矛盾,假如石头把鸡蛋打破了,两者才成为矛盾双方,构成矛盾关系。
2、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3、人们不容易察觉的矛盾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一般来说,处于动态中的、较为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容易察觉,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中的矛盾,需要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
b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解决矛盾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差异也是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举例】评价他人:不仅看到缺点,更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评价自己:既要看到长处,更要看到短处,以便取长补短; 【举例】国王画像
据说古代有一个国王,长得很丑,一只眼睛,一条腿还瘸。他召来全国的画家为他画像。第一个画家把他画得非常漂亮,谁知国王看后大怒,认为善于弄虚作假、阿谀奉承的人必有野心,于是把他拉出去斩首。第二个画家如实给国王画了一幅,呈现给国王。国王看后勃然大怒,以丑化国王,冒犯天威处斩了第二个画家。第三个画家比较智慧,画像令人拍手叫绝。画像画的是国王打猎的场景:国王一条腿站在地上,一条腿蹲在一棵树墩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在举枪瞄准射击。第三个画家不仅免去了杀生之祸,而且受到重赏,是因为他善于抓住特点,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课堂探究】p70 a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b“因地制宜”、“园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探究提示】说明家家的矛盾都不尽相同,都有其特殊性。即矛盾具有特殊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2)矛盾的特殊性(个性)a含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根据,正是由于矛盾的特殊性,世界上的事物才会千差万别,千姿百态,整个世界才会精彩分呈,纷繁复杂。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举例】冰岛有座火山,喷出的不是滚烫的岩浆,而是冰块。千岛有一种耐热鱼,体温63度,能在50度的热水中存活。人的指纹各不相同,因此成为警方破案的一条有效途径。
【举例】每个人的气质、性格、脾气不同,个子高矮胖瘦有差异,皮肤有黑有白,打扮因人而异,不可乱赶时髦,否则会闹东施效颦的笑话。
【举例】文学名著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举例】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种族、肤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各不相同。
【举例】同样是感冒,由于个人的体质不同,对疾病的抵抗力不一,症状也各不相同,治疗也就不同。
【名言】福楼拜(矛盾具有特殊性)
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举例】人生中会经历新生儿、幼儿、少年、青少年、青年、中壮年、老年等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矛盾(与疾病抗争)
幼儿、青少年时期:身体与心理的发育、上学; 成年后:就业、成家(事业与家庭);
【举例】中共1921-1949年28年以来的战争划分未四大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北伐战争――国共、人民与军阀的矛盾――国共第一次合作,打倒军阀;
土地战争――国共矛盾,国民党窃取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妄图围剿消灭共产党――工农红军反围剿(长征);
抗日战争――芦沟桥事件爆发,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之间的矛盾白热化――国共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
解放战争――国共两党为争夺天下进行了最后较量,共产党夺得了民心,取得了统治权; 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
【举例】抗日战争时期,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八年抗战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上,矛盾中的敌我双方各有特点。第一阶段:敌之进攻战略(敌强),我之防御战略阶段(我弱)(日本气势汹汹,有备而来,口出狂言,志在必得)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力量由强到弱(兵力不足,失道寡助)
我国――量量由弱到强(粮草、兵力补充方便,得道多助)第三阶段:敌之战略退却,我之战略进攻阶段
日军退出中国,我军收复失地
【举例】p71莱布尼茨的相异律、同一律――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举例】教育因材施教、种田因地制宜、看病对症下药、做衣量体裁衣;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逢山开路,逢水搭桥;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共性――概括同类事物中共同的东西;个性――事物各自的特点; 【举例】张三与李四(个性不同,都是学生)
凉鞋与棉鞋(款式、使用季节不同,都是鞋子)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表现在以下方面:p71 a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举例】p71漫画 水果与香蕉、梨子、苹果、草莓等
水果是有水份、可以吃、有营养的植物果实。这一共性存在于具体的香蕉、梨子、苹果、草莓等个性中,并通过它们体现出来,没有具体的香蕉、梨子、苹果、草莓就概括不出水果这一共性。
【举例】文具与铅笔、橡皮、刀子、直尺、钢笔 【举例】阿凡提智斗阿訇(hong)有一天,阿訇肩扛一匹白布来到阿凡提家,想刁难阿凡提,让阿凡提出丑。阿訇对阿凡提说:“聪明的阿凡提,我知道你有非凡的才华。我想请你给我染一匹布,染的颜色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既不是绿色,也不是黄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黑色;既不是橙色,也不是世上一切所能见到的颜色。。。你能办到吗?” 阿凡提冷静思考片刻,便爽快答应了。在谈到什么时候取货时,阿凡提说:“高贵的阿訇,神明的真主告诉我,请你在一个星期中的这一天来取货:既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三,也不是星期四;既不是星期五,也不是星期六;既不是礼拜天,也不是习惯的一个星期七天中的任何一天。”阿凡提以其机智战胜了刁难的阿訇。
【点评】颜色作为矛盾的共性存在于红、黄、蓝、绿、黑、紫、橙等具体颜色(矛盾的个性)之中。离开了各种具体颜色的矛盾个性,也就没有“颜色”这一共性。这正是阿訇刁难阿凡提的所在。而机智的阿凡提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个星期”是矛盾共性,它存在于星期一到礼拜天之中,离开了星期一至礼拜天的矛盾个性,同样没有作为矛盾共性的“一个星期”。
b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举例】水果与香蕉、梨子、苹果、草莓等
香蕉、梨子、苹果、草莓形态、颜色、口味各异,但总是包含了有水份、可以吃、有营养、是植物果实等作为水果的共性。
【举例】文具与铅笔、橡皮、刀子、直尺、钢笔 【学生举例强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举例】水果对于香蕉、梨子、苹果、草莓来说具有普遍性,但对于食品来说又具有特殊性; 裙子对于连衣裙来说具有普遍性,但对于服装来说又具有特殊性;
某班对于班中所有的同学来说具有普遍性,但对于预科部来说则又具有特殊性;
【举例】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斗争”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课堂探究】第71页
想一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你能否找出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 【探究提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普遍性,而对于一般。
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社会制度上的体现。
(4)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举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在该理论中,社会主义是共性,中国特色是个性。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
1、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含义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a主要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b次要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举例】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而学校内部的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部门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矛盾则为次要矛盾。(评估)
【举例】我国现阶段各条战线、各大产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诸多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解决。无论是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还是民主法制建设,都最终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堂探究】课本第72页
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的。
【探究提示】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全面分析敌我双方存在的矛盾,做出了先攻打锦州的英明决策,一举夺得辽沈战役的重大胜利,其所依据的哲学道理正是:矛盾分析法,即抓主要矛盾的哲学道理。
b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次矛盾共处于同一事物中,两者相对而言,无主就无次,无次就无主。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但同时受次要矛盾的影响。随着事物发展阶段的推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举例】教师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教学中的矛盾,确保教学质量。个人家庭生活则处于次要地位,但若身体受重伤,住院治病疗养则转化为主要矛盾。
【举例】新中国成立之前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经济建设为次要矛盾。新中国成立以后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经济建设成为主要矛盾。
【举例】就学校而言,教与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就社会而言,则为次要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注意分清轻、重、缓、急,要有中心和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另外,在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学会“弹钢琴”。【举例】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思想教育】以学业为主,正确处理男女同学关系(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课堂探究】课本第72页
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俗话说,“金无足赤,入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探究提示】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毫无瑕疵。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学会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正确处理和他人的关系,要想到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不足,要学会取人之长,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a含义
在复杂的矛盾体系重中,各种矛盾是不平衡的。而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
a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每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当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举例】当资产阶级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为被统治阶级时,社会的性质为资本主义社会。当无产阶级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为被统治阶级时,社会的性质为社会主义社会。b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举例】我国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分配形式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b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举例】病菌的繁殖力与身体的抵抗力就是构成健康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每一个健康的人都是病菌携带者,当病菌的繁殖力没有超过身体的抵抗力,人是健康的。当病菌滋生繁殖的力量超过身体的抵抗力时,人就会生病。
【举例】抗日战争时期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矛盾的主次方面发生转化,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我方化防御为进攻,夺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但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进程有一定影响。【举例】辨证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绩(经济腾飞)和不足(腐败现象):成绩是主流,但腐败现象不严惩,必将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甚至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执政党的地位。所以党将反腐倡廉作为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是有道理的。
【举例】个人的成长中优点是主流,缺点是支流。但如对缺点不防患未然,任其发展,会影响个人的成长。
【举例】辨证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
【举例】对待学生(对待后进生,要挖掘闪光点,因势利导;对于优秀生,要严格要求,更上一层楼)
(3)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核心)(矛盾分析法的基本点)
对立统一规律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方法论体系的核心。矛盾分析法的基本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说,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矛盾分析法的通俗表述。
a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举例】社会主义建设的两手抓方针;
【举例】对于工作和学习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不足;
在人生旅途中,顺境时要看到困难,才不会忘乎所以,沾沾自喜,逆境时要看到光明,才不会悲观失望;
接受他人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举例】学会换位思考 【举例】裂缝的水罐
印度一个挑水工有两个水罐,一个水罐有一条裂缝,而另一个水罐完好无损。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从远远的小溪运到主人的家,而那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里面只剩下半罐了。因此,挑水人每次回到主人家时,只有一罐半水。那个完好的水罐不仅为自己的成就,更为自己的完美感到骄傲。但那只可怜的有裂缝的水罐因自己天生的裂痕而感到十分惭愧,心里一直很难过。两年后的一天,它在小溪边对挑水人说:“我为自己感到惭愧,我想向你道歉。”挑水人问:“你为什么要感到惭愧?”水罐答道“在过去的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你应得的回报。”挑水人听后说:“在我们回主人家的路上,我希望你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当他们上山时,那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小路旁边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物使它感到一丝快乐。挑水人说:“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刚才那些美丽的花儿只长在你这边,并没有长在另一个水罐那边?那是因为我早知道你的裂缝,并且利用了它。我在你这一边撒下了花种,于是每天我们从小溪边回来的时候,你就浇灌了他们。两年中,我就摘下这些美丽的花去装饰我主人的桌子。如果没有你,主人不会有这么美丽的花朵美化的家。”
b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原则、活的灵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概念解释】a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 b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课堂探究】课本第73页上述材料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天旱盼雨”这句话是不是对每个地方都适用。包含的哲学道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区别不同的事物。
(2)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 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指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
【课堂探究】课本第74页 孔子的上述做法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体现了孔子因人而异的教学思想,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举例】皮鞋的来历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多少。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议:“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 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这个建议。
想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某些观念和做法,以抵御外来的侵袭。当自己改变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第三篇:青岛士官转业考试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知识导引
一、本课主要目标
1.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3.理解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4.理解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5.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二、本课知识网络
三、疑难问题解析
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一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认识方法。
【例题】下列词汇中,既能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又能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的是()A.望梅止渴
B.唇亡齿寒
C.吐故纳新
D.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其次应理解这几个成语的含义。“望梅止渴”虽能一定程度体现联系的观点,但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唇亡齿寒”虽能体现事物普遍联系和矛盾的观点,但发展的观点未能充分体现。“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是说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但矛盾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体现得不充分。“吐故纳新”,对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体现得都较充分。答案为C项。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1)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取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这种基本趋势,是由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决定的,正是因为事物的转化总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所以发展表现为确定的方向性。
(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有两种情况:一是矛盾双方的斗争,使双方共同发展,从而使整个事物得到发展;二是矛盾双方的斗争,使一方力量不断削弱,另一方力量不断增强,以至战胜对方,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第二,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统一体瓦解,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二者都不是孤立起作用的。毛泽东指出,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例题】孟子在《告子下》中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柳宗元在《柳河东集·敌戒》也说:“敌存灭祸,敌去召过。”这主要说明的是矛盾双方的()
A.相互依存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B.相互包含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C.相互转化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D.相互斗争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解析】事物发展的条件是该事物处于一个较稳定的统一体,而稳定的统一体得以形成的条件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对立双方的发展都依赖于对方的发展。孟子和柳宗元说明的正是这个意思,故选A项。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事物发展,材料表现不明显,不选B项。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方向不是任意的、偶然的,是朝着确定的方向转化的,这个确定的方向就是对立双方各向自己的对方转化而去,在材料中表现不明显,不选C项。所谓相互斗争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指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在于能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矛盾非主要方面向主要方面转化准备条件,换句话说就是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的作用在于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或旧质事物的破裂、瓦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或新质事物的产生,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实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事物得以发展,材料表现不明显,不选D项。答案为A项。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它是正确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不仅是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一条主线,而且揭示了世界存在状况的实在内容,是理解辩证法其他问题的一把钥匙。因此,只有懂得了它才能真正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把握辩证法的实质。
(2)它是人们认识事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人类的认识次序,总是先认识个别事物,逐渐扩大到一般事物,从许多个别、特殊的事物中概括抽象出共同的一般的本质,然后以它为指导进一步深入研究更广泛的特殊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已经取得的一般认识,然后再以此为指导去研究特殊事物。人类的认识运动就是这样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
【例题】“为保障奥运会期间的蔬菜供应安全,为每个蔬菜编入唯一的条形码,即‘身份密码’,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可立即追溯到源头。”北京奥组委为食品安全编蔬菜“身份密码”的辩证法依据是()
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解析】每个蔬菜的产地、加工、包装、运输、贮藏等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即具有自己的特殊身份。为每个蔬菜编条形码就是对蔬菜的个性进行鉴别,其哲学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B项错误,C、D项不符合题意的要求。答案为A项。
4.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二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比较的结果,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2)二者的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说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说的是“矛盾侧面”,只能说“一方”或“方面”。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3)一般来说,解决工作的中心、重点、关键问题,属于主次矛盾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认识和评价事物的性质,则要区分矛盾的主次方面。
【例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和经济运行中的新矛盾和突出矛盾,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各项事业取得良好成效。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勇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住重点
D.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抓住本质与主流
【解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和经济运行中的新矛盾和突出矛盾,说明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勇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同一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建设中包含着若干矛盾,但我们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加强宏观调控,说明要抓住主要矛盾。D项强调的是同一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我们应注意分清主流与支流,不符合题意要求。A、B、C项符合题意要求。答案为A、B、C项。
本课测评
一、选择题Ⅰ(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近来,猪肉涨价,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但加重了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对此,养猪户高兴,城镇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人群叫苦。这启示我们应()
①善于全面地分析矛盾②认识到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③看到矛盾的双方是根本对立的④承认矛盾、揭示矛盾、分析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总的看,当前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猪肉、油价上涨过快等。因而我们的一切工作只能围绕经济建设来进行。上述材料没有体现()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B.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C.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3.为又好又快地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中央多次强调,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一要求蕴涵的哲理是()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③矛盾双方主次之分永恒不变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D.民族构成世界,世界离不开民族 5.胡锦涛主席在第十五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言指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上的差异,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其哲学依据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6.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观赏京剧可以根据脸谱区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根据唱腔辨别不同的流派。这表明()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C.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据
7.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国家要加强规范性管理,趋利避害。青少年要自觉文明上网,不能因网络的负面影响而否定网络的先进性。这是因为()
A.矛盾具有斗争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D.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8.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政府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下列说法中,与这一要求蕴涵的哲理不相同的是()
A.牵牛要牵牛鼻子
B.红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C.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D.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9.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理依据是()
A.主次矛盾辩证关系
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二、选择题Ⅱ(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意。)
10.人类社会的和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和谐社会,不要把和谐社会绝对化、理想化。所谓和谐社会是相对于不稳定或**社会而言的。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社会。这是因为()
A.没有矛盾的对立也就没有统一
B.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C.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D.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11.根据列宁的时代观,把握时代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有三条:一是时代的主要矛盾,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时代主题;二是基于主要矛盾运动规律而形成的时代发展趋势;三是在这个时代居于领导地位的阶级的特征及其历史使命。上述时代观的哲学依据是()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三、简答题
12.一些小摊贩占道经营是许多地方城市管理中最棘手的问题。某市以前多次采取“运动式”的治理方式,收效甚微。近来,该市召开小贩代表、城管人员、专家学者恳谈会,正视了社会弱势群众谋生的合理性,各区街道积极帮助一部分摊主就业,对仍需经营的小摊档采取统一规范、指定区域经营、发放最低生活补助等形式,使小摊贩占道经营的现象有了很大改观。
运用矛盾的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该市怎样使这一现象得到很大改观。13.作为试点,哈尔滨、郑州、长沙等79个城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适合不同参保人群的医疗保障办法,把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从城镇职工向城镇居民延伸,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到2010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在全国全面推开。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全民医保从试点到全面推开的哲学依据。
四、辨析题
14.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人类思想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一种是斗争思维,认为矛盾双方的对立、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另一种是和谐思维,认为矛盾双方的统一、和谐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根本动力。
辨题:矛盾的斗争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同一性则不是。
15.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工作中,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分析说明题
16.材料一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与以往的提法相比,“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表明中央致力于科学发展的决心。
材料二 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但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仍然存在。
材料三 2007年以来,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上升,通胀压力增大,给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价格走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供应、稳定价格,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指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同时强调“要坚持好字优先”。
请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
17.从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都诞生一支体现主办国家文化特色并符合奥运要求的火炬,并把火炬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标志物之一。2007年4月26日,第29届奥运会火炬亮相北京。
北京奥运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以中华文明作为创意源泉,并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成果,在保持鲜明中国特色审美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华文明特有的包容性,使之成为跨文化的全球创新设计精品。它完美诠释了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的美好愿望,很好地契合了友谊、和平、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祥云”火炬的设计,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18.1927年,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在退休养病期间,通过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仔细研究,悟出股市行为理论即波浪理论,认为不管是股票还是商品价格的波动,都与大自然的潮汐波浪一样,一浪跟着一波,周而复始,具有规律性,展现出周期循环的特点。
波浪理论有四个基本特点。(1)股价指数的上升和下跌将会交替进行。(2)推动浪和调整浪是价格波动的两个最基本形态。推动浪(即与大市走向一致的波浪)可分成五个小浪,一般用第1浪、第2浪、第3浪、第4浪、第5浪来表示;调整浪也可分成三个小浪,通常用A浪、B浪、C浪表示。(3)在上述八个波浪(五上三落)完毕之后,一个循环即告完成,走势将进入下一个八波浪循环。(4)时间的长短不会改变波浪的形态。波浪可以拉长,也可以缩短,但基本形态永恒不变。
分析说明波浪理论蕴涵的辩证法道理。
六、案例探究题
19.材料一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和促进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材料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西医的病理学、细胞学、解剖学等新学科的快速发展,传统中医学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考验,中医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自己的立论依据和经验,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史写上自己重要一笔呢?
材料三 某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收集资料归纳了中西医研究的特点。(1)在一些急性病的治疗上,考虑到中医的多种因素,包括医者的辨别能力、中药的质量和煎药的方法和时间等,也许会延误病患的最佳治疗时机,这时采用西医的针对症状治疗方式,缓解病痛较为适合。而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中,西药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等对人体的肝肾功能都有一定的潜在危害,中医则有着其他医学无法比拟的优势。(2)中医因其独特的煎制方法和服药规则,往往让人们望而却步。(3)西医的产生是基于化学试验和试验室研究,基于人体解剖学和病理分析的理论依据。中医学的产生基础则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来自于生产和生活中的无意发现,有很大的偶然性。
(1)有人认为,西医胜于中医。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上述材料。
(2)联系所学知识,请你就振兴中医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指出这些建议的哲学依据。
(3)联系材料,围绕中医的相关问题,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探究,并写出探究过程。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教案(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1课时.
第九课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
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课时是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要求人们学会分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都是从原理到实际的运用,因此,每一个概念都必须弄清楚。
教学重点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普遍性原理。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难点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主次方面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和方法论意义。
能力目标
1.初步形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2.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勇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信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一课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多媒体放映图片)
问题探究:图中的人敢剪吗?为什么?
学生:不敢。因为他若剪断了绳子,自己也会掉下去。教师进一步设问: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学生:说明这两个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教师引导:他肯定不敢剪,他们两人系在了一根绳子上,虽然气球承载不了两个人的重量,双方在此时是敌对的;但若剪断了绳子,在另一方掉下去的同时,自己也会掉下去。这说明这两个人既存在利益上的对立,又存在利益上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位朋友问他:“光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后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问题探究: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光既是波又是微粒,这说明波和微粒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但是也能统一在光中。爱因斯坦不仅仅看到波和微粒的区别和对立,还看到了波和微粒的联系和统一,在这里,波和微粒也是对立统一的。
教师引导:
今天就来和同学们一起探究什么是矛盾,以及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推进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板书: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拓展探究:高矮、胖瘦、美丑等都包含了对立统一关系。同学们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踊跃,举出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大小、上下、男女、好坏、诚实与欺骗、君子和小人、足球运动中的攻守矛盾、战争中的攻守矛盾等。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对对立统一的理解还算可以。
板书:2.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板书:(1)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马克思
问题探究: 老子和马克思的言论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从老子和马克思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一方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祸福等都是共同存在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同时我们要注意,马克思的这句话并不是对那些小偷和制假钞者的赞美,他只是从这个比喻中,阐释一个道理,那就是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永远没有小偷,没有假钞。
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败是成功之母”等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我们必须找出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更加发愤努力才可以把失败转化为成功。
懂得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的道理,我们在实际工作、学习中,应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自信与自卑都是学习中、成长中遇到过的矛盾。在顺境中不要沾沾自喜,在逆境中我们也要充满自信。只要努力,逆境可以转化为顺境,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成绩面前不自满,失败面前不气馁。
拓展探究: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例子。学生发言踊跃:权利和义务、民主和专政、快乐与悲伤等。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睛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问题探究:猫和老鼠是在怎样的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学生积极回答:略。
教师总结:猫和老鼠是在竞争和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界的同化和异化,物理界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也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它们在排斥和对立中并存。
板书:(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问题探究: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总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任何两个人都会存在差别和对立,没有差别和对立,他们就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实体。君子和小人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但又是这种排斥才使他们构成一对矛盾,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他们在这个统一体中并存,却又相互斗争、排斥。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故说君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的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合心不合,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
最亲密的朋友,因为和我们关系密切,因为了解我们太多,所以往往也是和我们发生矛盾最多的人,也可能是伤害我们最深的人。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交朋友,朋友可以分享喜悦、分担忧伤,朋友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泥泞和挫折,我们应该彼此坦诚相待,让友谊天长地久。
社会上有很多拍马奉承的人,领导说什么就什么,表面上唯命是从,其实他的内心或许十分地不赞成领导的意见和观点,这种人就是小人,小人同而不和。我们以后若做了领导,千万不要相信这种拍马奉承之人,恰恰相反,那些经常给我们忠言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板书:(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这里的“寓于”,也就是存在于的意思,同学们千万不能颠倒了,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庄稼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庄稼生长过程的始终。工厂的生产与消费,也是一对矛盾。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要工厂存在,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就不会停止。
生命体的同化和异化是一对矛盾,只要生命体存在,这一矛盾就不会消失。问题探究: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或者你能举出不存在矛盾的事物吗?
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
学生:知道与不知道、会与不会、懂与不懂、难与易等矛盾。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文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人人平等、人人富裕、社会和谐、没有国家、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欺诈,一派宁静、和平、幸福,是与外界迥然不同的世外桃源。这是他幻想出来的一种生活安乐的社会。
问题探究: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不存在任何矛盾的世外桃源呢?
学生回答说没有。因为在世外桃源里面也存在矛盾,有男女的矛盾、老与少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同化异化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等,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不存在任何矛盾的世外桃源。
教师总结: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不存在矛盾的事物。板书: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意义 板书:(1)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问题情境
扁鹊见蔡桓公(多媒体课件展示)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问题探究:蔡桓公“讳疾忌医”,结果病入膏肓。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不应该回避矛盾,而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教师总结:蔡桓公“讳疾忌医”,结果病入膏肓,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问题和矛盾的时候,我们不能回避,矛盾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不存在,如果我们一味地回避问题和矛盾,而不想方设法解决矛盾,问题则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最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板书:(2)方法论意义
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一:《水浒》这部小说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尤其是对梁山一百零八将更是了如指掌,现在就请三位同学表演一下其中的三个人物,同学们判断他们表演的分别是谁。
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放多媒体投影: 他“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武艺高强、仗义疏财的一条好汉。号称“豹子头”的他统率东京八十万禁军。他本身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却因官逼而终于走上梁山成为造反骁将。
他号称二郎,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的男子汉”。他武艺高强、秉性刚烈、食量如牛、勇猛过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使他做了阳谷县里的都头。
他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是一股扫荡恶势力的“黑旋风”,他要用他那板斧“杀尽天下不平人,砍尽天下不平事”。直到后来他吃毒酒死后,宋徽宗还梦见他“抡起斧头,向自己砍来,吓出一身冷汗”。
学生答后投影:林冲、武松、李逵。
问题探究:同学们为什么能根据上述表演准确地说出被描写的人物呢? 学生讨论、分析略。
教师总结:是因为《水浒》在描写不同人物时抓住了人物的外貌、个性、语言、行为等特征,因而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不同的个性描写刻画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个性。这正好说明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即矛盾特殊性的第一个方面的表现。
情境二:多媒体放映歌曲《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我们大家都听过,下面请同学们再一起来欣赏一下。(伴随“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的歌声,依次出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图像)问题探究:歌曲生动地概括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同学们想想,是哪三个阶段呢? 学生回答:“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走进新时代”。教师总结:中国人民经历的这三个阶段,正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
点。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只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从我国国情出发,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上述材料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第二个表现。即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情境三:(多媒体课件展示买卖双方的特点比较)
卖方:花言巧语、王婆卖瓜、软磨硬缠、迫不及待,目的是以较高的价格尽快地把商品卖出去。
买方:半信半疑、货比三家、挑三拣
四、不慌不忙,目的是以较低的价格买回称心如意的商品。
问题探究:上面材料反映了矛盾特殊性的什么表现?
学生回答: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这就是矛盾特性的第三个表现。
教与学是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教是启发与传授,学是领悟与接受;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某学科的知识丰富,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欠缺。此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板书:2.矛盾特殊性原理以及方法论要求 板书:(1)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即使同样是学校,大学、中学、小学教与学的矛盾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也各具特点,大家的相貌、性格、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都不尽相同。而我们所学的各门功课中,它们也具有各自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所以,了解我们自己的特点,了解各门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样才有助于学好各门功课。
板书:(2)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一知识点放在教材的下一课时,建议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适当联系、补充,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缜密性)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情境一: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
情境二:结合书本图片,某先生病了,家人给他端来香蕉和苹果,他却说,医生让他吃“水果”,不是吃这些。
问题探究:上述材料中的这两个人错在哪里?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个人错在不知道白马也是马的一种;第二个人错在不知道苹果、香蕉都是水果。
教师总结:马是一类事物的总称,包括白马、黑马、黄马等各种颜色的马,具有各种颜
色的马的共性,白马是马中的一种,是马的具体体现。同样,水果是一类事物的总称,它包括任何一种具体的水果,具备每一种具体水果的共性;而每一种具体的水果如苹果、香蕉都是水果的具体体现,是水果中各具特色的个体。
板书: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意义 板书:(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板书:(2)方法论意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问题探究:你能找出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人,相对与其他动物来说,是特殊性;相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是普遍性。
由此可见: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板书:(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地位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注意普遍性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了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基本属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以及表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把原理和方法论结合起来。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②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④刻舟求剑
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说明()A.任何事物都有矛盾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上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句话的哲)
A.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C.事物内部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有其统一性
4.“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5.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6.在某商场柜台前,有这样一段对话: 顾客:同志,我要买…… 售货员:快下班了,明天来!顾客:我急需。
售货员:我也要急着下班呢!
顾客(指着墙上“为人民服务”标牌)忘了上面这五个大字了吧!售货员:为人民服务,又不是为你服务。从上述对话中可以看出该售货员()
A.否认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B.只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没有看到二者的对立 C.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D.割裂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非选择题
7.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1)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道理,对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A 2.D 3.D 4.B 5.A 6.C 7.(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勇于分析矛盾,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是主流,但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对此我们要全面地看待,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同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把握主流,不能因为网络存在消极的影响就因噎废食,而要做到趋利避害。
第五篇: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2)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
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提纲]: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事事有矛盾
(2)时时有矛盾
2、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2)同一事物在它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
(3)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在它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教学重点、难点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
(1)每一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食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2)还未进入人们视野,还未能对其具体矛盾做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
“时时有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无矛盾状态,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有时表现为差异,有时激化,最后是矛盾的解决。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民下三个方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依据;③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这是在总体上、在相互联系上把握事物的依据。
(3)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原理应注意两点:①弄清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含义,是掌握这一原理的前提。普遍性即共性,是指各种矛盾普遍具有的共同点、共同性,或者叫“共同本质”。特殊性即个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特征,或者叫“特殊本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含义相同。②准确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挖掘这一哲学原理的关键。首先,要弄清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怎样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寓于”即“存在于”、“包含于”的意思。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是指任何“个别”都包含着“一般”,任何“共性”都存在于“个性”之中。千万注意,不能认为一般包含个别、共性包含个性,因为共性撇开事物的具体特点,只是概括、抽象了共同点、共同本质。导致这样的错误往往是对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的含义理解不够,混同于“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或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再特殊的事物,总是与它的同类的事物有某种共同点,总具有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其次,我们要弄清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怎样相互转化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发展阶段上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形式与矛盾普遍性两层含义的关系
(1)从空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说事事有矛盾;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每一事物矛盾的特点却不同,且每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作用也不相同,这分别的矛盾特殊性的第一、第三个表现。
(2)从时间上看,“矛盾普遍性”是说时时有矛盾;而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的特点会不一样,即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特点不同,这是矛盾特殊性第二个表现。
所以,矛盾特殊性表现形式与矛盾普遍性的两层是分别对应的。
[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在辩证法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理论抽象难懂,所以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注重具体,拒绝抽象;注重科学,拒绝肤浅;注重体验,拒绝说教。通过遵循认识事物的基本原则,由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
(三)基本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这一目内容,同时要求同学完成这张调查表
问卷调查
1、学习中最令你头疼的问题
A、成绩不佳 B、缺少方法 C、压力太大 D、学习比较枯燥
2、语文学习中,你遇到的最大问题是
A、记忆量太大 B、没有兴趣 C、作文不会写 D、成绩没有提高
3、对你而言,最害怕的学科是
A、数学 B、语文 C、外语 D、其他
4、你与父母之间有冲突吗?是如何处理的?
A、偶尔 交流 B、经常 交流 C、偶尔 冷战 D、经常 冷战
5、你会把你的烦恼与父母沟通吗?
A、会 B、视具体情况而定 C、偶尔 D、从来不
6、课外时间,你最喜欢哪种活动放松自己?
A、听音乐 B、聊天 C、上网 D、看电视
7、在高中阶段,你的主要目标是
A、上名牌大学 B、获得高中文凭 C、交朋友 D、全面发展自己
8、老师在处理违纪学生,你觉得下列哪种做法最合理?
A、坚持公平原则 B、再给一次机会 C、听他(她)阐释理由
D、不分青红皂白,严格要求
调查结果:根据学生回答做了如下统计,抽取100人为一单元,单位:%
1A: 45B: 15C: 20D:20
2A: 50B: 17C: 12D:
213A: 46B: 08C: 32D:1
44A: 27B: 42C : 18D:1
35A: 35B: 27C : 29D:09
6A: 18B: 14C : 39D:29
7A: 78B: 06C: 06D:10
8A:43B: 23C : 30D:04
通过大家反馈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周围,不管是学习中、生活中还是与同学的交往中,我们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可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目内容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得始终
2、矛盾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前提(p70页)
根据不同的回答,请判断这是哪位老师说的观点
问题:“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
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
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
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
各记大过一次——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公布答案,分别是历史老师、英语老师,物理老师和教导主任)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A、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不同学科老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科研究的矛盾不同。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简单小结:
矛盾普遍性
表现在 2个方面
特殊性
概念
表现在 3 个方面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有两种含义
(1)第一种含义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第二种是指同类事物共同的状态本质和属性。简单理解就是同类事物的共性(共同点)
所以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例1:想一想:问卷调查中,每一问题为什么总有相对集中的回答,但却为何没出现一个问题只有一种答案?出现不同的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
“相对集中的回答”表明事物之间有共同点,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矛盾的普遍性;“没出现一个问题只有一种答案”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例2:书本例子与白马非马通过回答,让学生明白两者的关系。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__相互联结_______。(具体关系见书本P71)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不同的场合是_可以相互转化的。
“……走自己的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从来都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邓小平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当堂练习]:略。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时矛盾问题的精髓。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在我教上一目时已经深有感触,教好哲学,特别是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个人觉得要作到以下几点:
(1)实际,尤其是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要丛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教案,组织课堂教学。
(2)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不会六下太多的印象,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事例、问题、情境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解决,让学生极力知识的生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