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玩一玩 教学设计 文档
《玩一玩
做一做
》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大课间你们都玩什么游戏呢?(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大大课间活动吧!(ppt出示图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师:“华容道”有没有会玩的,(生;有)这么多人会玩啊!你们真了不起!华容道游戏有一个小故事—(ppt出示),“华容道”故事取自于著名的三国故事,曹操被刘备和孙权打败,逃到华容道,遇上了关羽的伏兵,关于为报答曹操对他的恩情放走了曹操。真正的“华容道”玩起来很复杂,咱们把它简化一下,--ppt 变成现在的样子:华容道变成了这个画着20个格子的棋盘,上面只保留4个棋子,分别代表曹操、赵云、关羽和士兵。曹操想从这个口逃出去,但现在被赵云、关羽和士兵拦住了。
(1)、师:在玩游戏前我们还要知道游戏的规则。-(-ppt出示谁来把“游戏规则读一下呢?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2)、师:怎么移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指名。学生可用手势比画一下。)全班一起用动作表示。
师:谁愿意到黑板前的棋盘上真正的演示一下?(板书:左右
上下)
(3)、学生分组玩游戏
师:现在他们三个把出口挡住了,根据游戏规则怎样移动棋子才能放走曹操?谁能根据游戏的规则到前面玩一玩啊?(我请两名同学:一个人移动棋子,一个人当解说员比较清楚的说明谁像哪移动几格。)
(4)、师:孩子们,你们想玩吗?(想)下面我们两个一组进行分组游戏。
(Ppt出示“游戏要求;两人一组轮流玩一次。边玩边和同伴说一说每一步么走的。”)
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走的。(比一比,那个同学听得最认真,找两组学生来说:谁像哪移动几格。)(ppt演示走的过程。)
师:曹操从出口逃走了,我替他谢谢你们,给自己点掌声好吗?
(5)、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玩的过程,想一想,这些棋子是怎么移动的?能用动作表示一下吗?
(生:都是上下或者左右移动的,棋子无论怎样样移动都离不开棋盘。)
2、师:孩子们,还想玩游戏吗?(想)那我要看看谁坐的最好。都表现很好。我们就再来玩一个类似的游戏吧!(ppt出示:超级小司机)谁来读一读游戏的规则?什么是前进什么是倒退?用动作表示一下。仔细观察图要想把黄色小汽车开出来必须选移动几号车。图片不能动请打开课本29页,动笔标一标,怎样才能让黄色汽车开出来?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把黄色小汽车开出来的?
这个游戏很简单因为车的数量少,很好移动。看看这幅图(ppt)这么多辆汽车怎样才能让黄色汽车开出来呢?认真观察和同桌说说。
3、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师:像这样的运动生活中还有很多。老师这有一些图片,猜猜图片上的物体是怎么运动的?(ppt动态演示:升国旗、缆车)
用手势表示一下升国旗是怎么运动的,从下向上移动的。缆车是,从左向有移动的。
师:想一想,在你身边,还有没有象棋子和汽车这样运动的物体呢?举例说一说。(电梯、、火车、地铁,)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刚才列举的这些物体都是怎么运动的啊?(生,向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的。)
4、小结
师:你们真棒,在玩一玩的同时,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这样运动,真有数学的眼光!这种眼光在数学学习上特别有用!
师:孩子们,这个大家认识吗?(ppt出示陀螺)是什么?今天咱们利用学过的图形制作一个陀螺。想不想跟我做一做呢?(想)
1、师:咱们认识了正方形、三角形、圆,请你任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利用学具袋里的火柴制作一个陀螺。(ppt出示“活动要求”1.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2.3.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受陀螺的旋转,)音乐停止就做好!
2、反馈
师:采访一下,你做的是什么陀螺?(生回答)谁用圆纸片做的请举手。用正方形纸片做的请举手。三角形纸片做的请举手。
师:我想问火柴棍扎在什么位置时,陀螺转的最稳?(火柴棍插在圆中心位置很重要,陀螺旋转起来不会跑偏,转的时间更长。)那种图形做的陀螺转的最稳?(圆做成的陀螺转起来更稳。)
师:我发现很多陀螺上有不同的图案,它们转起来可神奇啦!我们一起看一看。(插播视频)不同的图案转出来不一样,转中有变化。
师:感兴趣的同学,你可以下去做一做图案不同的陀螺玩一玩,会很有趣。
3、师:你还看到过哪些物体的运动和陀螺一样转动?(风扇、车轮、风车)
师:这些物体都是怎样运动的?用动作表示一下。(板书:旋转)
4、师:想一想这些物体的运动和刚才我们看到的棋子的运动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用手势做一做刚才的两种运动。棋子和汽车是怎样运动的(向左右、上下,想画直线,)陀螺(旋转的像画圆)
师:刚才在玩一玩、做一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有的物体是上下或左右移动的,而有的物体是可以旋转的,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ppt课题(板书:玩一玩做一做)
师:你们知道一只聪明的猫吗,它有许多有趣的发明?(叮当猫)他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啊?
活动三
做一做------竹蜻蜓
1.师:看这就是他的交通工具――竹蜻蜓。你们看竹蜻蜓像谁?(蜻蜓)哪里像啊?(翅膀像)指一指。
师:看来这个玩具的造型很简单,别看它简单,它可神奇呢,知道为什么神奇吗?(它会飞)真的,怎么飞呢?(指名演示)
师:认真观察竹蜻蜓的翅膀是怎样“运动”的?(加音乐,音乐停止坐好。)
2.竹蜻蜓可以用纸做还可以用其他材料,它也可以飞,一起看一看。(做好的竹蜻蜓让学生欣赏。)
师:你们想拥有这样一直竹蜻蜓吗?我们看看书上的介绍制作方法。你们回家安找这样的方法和步骤做一做。
三、课堂总结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在玩一玩、做一做中感受到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玩中的数学,玩中的乐趣,玩中的美。
第二篇:玩一玩教学设计
《玩一玩》教学设计
一、引言揭题
(出示扑克牌)你们玩过扑克牌吗,用扑克牌玩过什么?扑克牌趣味无穷,玩法多样,张老师,想在一年级成立一个扑克牌俱乐部,你们想参加吗?这个俱乐部是有要求的!
出示本节课评价标准:遵守规则、积极动脑、愉快合作。
二、认识扑克牌
师:出示扑克牌,扑克牌上有几种花色?你知道扑克牌上都有什么?各代表多少?(除去J、Q、K、王),用剩下的扑克牌玩比大小的游戏。板书:比大小游戏
二、讲述规则,理解规则
指名读游戏规则:你知道这些游戏规则是什么意思?(1)理解规则:一边摸牌,一边算牌上的数的和。问:小朋友,这句话什么意思?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演示:摸第一张,几?2,继续摸,摸第二张,几?3 合起来是几? 师:小朋友的计算真准!看来这关没有难倒大家,我们继续来看下一条规则。
(2)理解规则: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师:这个规则,什么意思?谁能说一说。我们一起玩一玩。电脑显示:师生各摸一张牌。再摸,比谁大 问:为什么?(3)理解规则:结果比10大的就被淘汰。问:这句话什么意思?淘汰又是什么意思呢? 师:现在老师的两张牌面的点数大,我们还可以继续摸。你们摸吗? 你们想摸到几?为什么? 演示学生继续摸。摸到5 师:算一算,和是几?4+1+5=10 师:老师也要摸,摸到7, 帮老师算一算,和是几?2+6+7=15 师:谁赢了?为什么? 师:恭喜大家!爱拼才会赢。最终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胆量和智慧反败为胜。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和挫折不能轻言放弃。要敢于挑战。
(4)师:我们重新来一局,怎样? 师生共同摸牌 师:1+7=8 生:2+4=6 师:小朋友,你们要不要再摸?猜一猜,老师还会不会摸?为什么? 生再摸张2
2+4+2=8 问:结果一样大,谁赢了?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电脑出示:结果一样大,谁摸的牌少谁获胜。2.尝试寻找取胜策略。
师:目前老师赢了,如果想赢我,怎么办? 想一想,你们还要不要摸? 猜一猜,摸到几才能获胜? 同桌之间讨论,说说你的想法。
引出两种获胜的可能(1)摸到2,和正好是10(2)摸到1,和是9,9大于8 问:如果你们摸到3、4、5……可以吗?为什么?(巩固规则,结果比10大的就被淘汰)3.四人玩一玩
师: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来玩一玩?会玩吗?真的会玩吗?(出示淘气、笑笑图)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
师:在刚刚的小组游戏冠军来说一说,你觉得怎么样更容易赢?
四、小结。
第三篇:《玩一玩、做一做》教学设计
《玩一玩,做一做》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玩一玩,做一做》第28~29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华容道和做陀螺的游戏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图形或物体平移或旋转的运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游戏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同时,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图形或物体的平移或旋转的运动问题。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物体的平移或旋转的运动问题。
四、教法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理解题意,明确游戏和制作要求,让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中学习。
五、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操作,不断尝试,最后通过合作交流,提升认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硬纸、火柴棍、竹蜻蜓材料、风车材料。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棋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棋类商店去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依次说出棋类的名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
一、玩一玩——华容道
1、老师简单介绍“华容道”的游戏由来及基本的游戏规则。
华容道游戏取自著名的三国故事。曹操被刘备和孙权打败,逃到华容道,遇上关羽的伏兵。关羽为了报答曹操对他的恩情,放走了曹操。真正的“华容道”游戏很复杂,课本上的游戏进行了简化,曹操想从这个出口逃出去,但现在被赵云、关羽和士兵拦住了。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1)怎么移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左右、上下)(2)谁愿意到前面演示一下?
(3)小组活动,同桌两人一组,轮流玩一次,边移动棋子边说清楚谁向哪个方向移动了几个格。(教师边巡视边辅助活动)(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同学们,咱们再来玩一个类似的游戏吧。谁来说一说是什么意思?请你动笔标一标,怎么样才能让黄色汽车开出来?
3、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4、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在玩一玩的同时,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这样的运动就是物体平移。(板书——平移)活动二
做一做——制作陀螺。
1、学生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想一想火材棍扎在什么地方,陀螺旋转得最稳?哪种形状的陀螺转得最稳?
2、学生汇报。
3、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例子。
4、对比、小结。
想一想这些物体运动和我们刚才看到的棋子的运动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用手势做一做刚才的两种运动。
教师小结:刚才我在玩一玩、做一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有的物体是上下左右移动,而有的物体是可以旋转的,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和智慧。
活动三
做一做——竹蜻蜓
1、展示竹蜻蜓
向同学们展示一只漂亮的竹蜻蜓,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玩一玩。
2、介绍竹蜻蜓
竹蜻蜓虽然构造简单,但是它很神奇,因为它会飞,外国人称之为“中国螺旋”,据说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的发明正是受到了它的启发。
3、动手制作竹蜻蜓
要求:利用手中的硬纸板、塑料吸管等材料,参考课件中的步骤制作一只竹蜻蜓,转一转,观察它的翅膀是怎样运动的?
4、作品展示
观察竹蜻蜓翅膀的运动属于旋转。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玩一玩、做一做中一起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能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玩中的数学,玩中的乐趣,玩中的美。
(四)、作业
1、做一个风车玩一玩。
2、看看身边有什么物体是平移或者旋转,你会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玩一玩,做一做吗?
板书设计
玩一玩,做一做 上下
左右
平移
转动
旋转
第四篇:《玩陀螺》教学设计(精选)
《玩陀螺》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制作各种陀螺,在玩陀螺的过程中运用光的色散知识,有所发现,并能及时地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
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试着总结出色光的混合现象。
教学准备:制作好的红、绿、蓝搭配的二色或三色陀螺、七色陀螺、制作时用的材料、小电机。教学方法:谈话法、制作法、探究法、对比法、观
察法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歌曲,咱们先欣赏一
下。(出示课件1)
你知道这是哪部动画片上的吗?(聪明的一休)老师还带来了一个一休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想)故事是这样的:太正大臣有个女儿叫月西公主,再过三天就是这位公主六岁的生日,到时候文武百官都会出席公主的生日宴会。公主虽然是个女孩,可她最喜欢玩的就是陀螺,所以文武百官都想找最好的陀螺送给她。一休也应将军邀请参加了宴会,那么一休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陀螺呢?请看动画片。(出示课件2)师:一休的陀螺看起来是那么的不起眼,可公主为
什么喜欢呢?
生:能生出彩虹的颜色。……
师:大家想不想研究陀螺颜色变化的奥妙?好,今天就学习飞旋的陀螺。(板书)
二、制作陀螺。
师:现在需要咱们同学动手做一个,不过我们今天要做的陀螺跟一休的不一样,我们要做的是彩色陀螺。那做陀螺需要哪些材料呢?请看(出示课件3)接下来就要看做法了。好,自己动手制作吧。
生展示作品。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个有趣的三色陀螺,你们想做一个这样的陀螺吗?(出示课件4)下面小组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好又快。开始吧。
生展示作品。
三、玩陀螺。
1、师:陀螺制好了,大家想不想玩自己亲手做的陀螺呢?(想)但是咱们不能光顾着玩,老师这里还有两个任务要交给大家。(出示课件5)
2、生动手玩陀螺。
3、汇报交流。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陀螺飞旋时你们的精彩发现。
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四、玩七色陀螺。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的很棒,老师决定每个小组奖励一个七色陀螺玩。我们知道阳光是七种色光组成,这个七色陀螺就是老师按照阳光色谱中的色彩比例做
成的。
同学们猜一猜,当这个七色陀螺转动时,会变成什
么颜色呢?(生猜)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转动你手中的陀螺,去寻找答案吧。(白色)这就是阳光的秘密。
五、观看实验。
师:早在30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光学实验。我们来看一下实验过程。(出
示课件6)
师: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收获?(白光可以分解成七种单色光,七种单色光又可以合成白光)其实今天我们做的彩色陀螺反映的就是光的混合现象。
六、生谈收获。
课堂小结:两种以上的色彩混合后,会产生一种新的色彩。
七、课后探究。
师:同学们,还记的故事中一休的陀螺吗?你们想不想拥有一个一休的陀螺呢?(出示课件8)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
飞旋的陀螺
色
红+绿﹦黄
光
绿+蓝﹦蓝
的 红+蓝=紫
合红+绿+蓝=白
成 七色=白
第五篇:《玩气球》教学设计
《玩气球》教学设计
石桥镇中心小学 梅立峰 邢玉安
设计理念:本课《玩气球》,旨在让学生在玩气球的过程中感受空气的存在,并通过学生活动和实验,引导学生知道到空气无处不在,初步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的成功喜悦,培养其创新精神。
摘 要:本课以“玩”开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吹气球时,气从口中出,但最初来自于空气;学生通过用塑料袋“逮空气”,观察放入水中的砖块冒气泡,知道了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且没有形状、无色无味、透明;学生通过用有盖或无盖的空瓶做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后用力吹气球,发现气球吹不起来,悟出了空气占据空间;继而扎破塑料瓶后再吹气球,一方面发现气球被吹大了,另一方面发现瓶内的空气从有孔处流出,学生又知道了空气会流动。
关 键 词:玩 吹 逮 放入 按入 装入 扎紧 扎孔 流动 学习内容: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3课“玩气球”。
课 型:分组实验课
内容分析:通过玩气球,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再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就是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通过玩气球,可以认识到大自然中处处都有空气;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认识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不仅占据空间,还可以流动。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身边处处有科学”。
学习目标:探究:
1、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
2、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知识:
1、能设计实验,并借助实验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观察方法。
2、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的综合分析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合作学习。情感:对学生进行卫生、安全和尝试成功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创新的品质。
学习重点: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会流动的、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学习难点:能设计和借助实验,观察和认识空气的一些性质。课前预习:
1、小组讨论:我们周围有没有空气?空气是什么样的?
2、每人准备一个气球,一个饮料瓶,一段细绳。
教法学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具学具:气球、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水、砖块、空塑料瓶子、剪刀、锥子、细线。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
“同学们,爱玩吗?”“玩过气球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玩的?”回答后,学生活动,开始游戏“吹气球”,比一比看谁吹的大。教师此时板书课题:“
13、玩气球”。
2、游戏导入:
“吹大的气球中,有没有东西呢?如果有的话,气球中装的是什么呢?”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再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证明。(评:开课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活动:
1、我们可以用嘴把气球吹起来,也可以用打气筒把气球“吹”起来。学生讨论:“把气球吹起来的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汇报:从口中吹出,最初来自于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并想办法寻找空气”。
3、小组活动:各个组长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先自己设计收集空气的方法并试一试,然后,教师可用课件展示:用塑料袋 “逮住”空气的方法,之后学生用这种方法动手“逮空气”。(评:用多媒体展示“逮空气”,画龙点睛,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4、学生讨论:“空气是什么样子的?”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用感官来观察,如:看一看空气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尝一尝空气是什么味道?
5、学生汇报:经过梳理后板书:空气没有具体的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
6、教师演示向水中放砖块的实验。砖块越干燥越好,把砖块放入水中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有什么现象?冒气泡。让学生感知到空气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评:一个简单的实验,点明了只要留心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学生实验:
1、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空气存在于什么地方。空瓶子中有空气吗?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给出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1)、学生分组实验:带盖的空玻璃瓶,旋紧瓶盖,放入水中,会看到空玻璃瓶漂浮在水中。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引导学生明确是因为瓶内有空气的缘故。
(2)、学生分组实验:把无瓶盖的空塑料瓶按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冒出。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汇报,引导学生明确充分说明空瓶内有空气。
2、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
(1)、学生猜测: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用力吹气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询问学生猜测的依据。
(2)、学生分组实验: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现象:气球吹不起来。(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为什么气球吹不起来呢?”小组讨论并汇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想办法排除瓶内的空气,气球是吹不起来的。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板书:空气占据空间。(4)、实验验证。瓶子中已装满了空气,怎样可以把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学生在发现了空气占据空间后就会想到:如果想把气球吹大就必须要将瓶中的空气排出,只要将瓶子扎破就可以了,但要注意安全,不能扎到手了。“瓶子扎破以后,瓶中的空气是怎样跑掉的?”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产生新的探索欲望,可以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讨论。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锥子在瓶子上扎孔后,一边吹气球,一边将手放在孔的上方感受气流,体会空气可以像水一样流动,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空气不仅占据空间而且还会流动。板书:空气会流动。
(评:学生充分动手实验,动脑讨论,动口汇报,体现了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四、归纳总结:
1、启发。我们运用了许多方法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最多?合作学习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2、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与同学交流、分析,并归纳空气的性质。先听学生汇报,再师生共同小结。教师板书:空气是一种无处不在、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的气体。板书设计:
13、玩气球
吹气球 空气
无处不在
口中 无色无味、透明
没有固定形状
空气 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的气体
教学反思: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玩中求知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情。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地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设计实验,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方式,学生会很乐于在课堂上参与探究。
教学时,我以“同学们,爱玩吗?”“玩过气球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玩的?”开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直接点出课题。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吹出的气体,出自于口中,来自于空气;学生通过活动,用塑料袋可以“逮住”空气,又通过观察水中的砖块会冒气泡,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学生通过感官感知:空气没有具体的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之后,学生通过三次分组实验,知道:空气无处不在;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流动。
期间,学生经历了猜测2次;学生活动2次;学生讨论7次;学生实验3次;学生汇报10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最后,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师生共同梳理,得知:空气是一种没有具体的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无处不在、能占据空间、会流动的气体。突破了重难点。学生经历了方法与过程、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质的升华,提高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