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老王》为例谈对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在1984年写下的一篇“忆旧之作”,叙述的是作者一家和北京一位拉平板三轮车的老人“老王”交往的故事。作者以纯熟的手法和冷静的笔调,将老王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剪裁在一起,展现了这位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艰苦生活和善良品性,也谱出一曲凄凉的人性颂歌和深沉的灵魂叹调。在2005年前后曾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以及上海版、海南版、苏教版等多种版本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可见《老王》的艺术魅力。本文以《老王》为例试谈一谈文本解读的“几位”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展开积极地对话,用自己丰富的心灵去深入文字,激活文本,去感知、理解、评价、收获的过程,并获得对文本开放性、多元性、深入性、建设性和个性化的体验,从而真正能够利用文本达到育人的目的。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方式,它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钱理群语),它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培养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能力高低,决定了课堂达成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一、越位 所谓“越位”,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超过了一定的度,过犹不及。越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师喜欢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课堂是属于教师一人的“领地”。教师在这块“领地”里主宰一切,从背景介绍,作者简介,词句讲解,段落主题的分析,艺术特色的欣赏等等,面面俱到,生怕遗漏了所谓重点难点,唯恐学生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文本;而学生只是机械的抄写板书,被动的接收信息,没有自主阅读的空间与自由,思维僵化,兴趣黯然,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训练缺乏力度。这在以往的课堂比较常见,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二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滑开去,进行道德说教或是拓展到别处。有些教师,特别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上,一心想弄点热闹,试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课改的新理念。刚刚是师生互动,接着是合作探究,再来点声光电现代化教学手段,每个环节似乎都精心设计,但游离于文本之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有老师在上《老王》(《<老王>教案设计》,见《现代语文》2006.3)时,设计了这样的流程:(1)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导入课文(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背景资料(3)检查预习的字词(4)整体感知:学生回答喜欢哪个人物,理由是什么,写了老王的几件事(5)重点研读:把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找出来,并说出理由(6)探究性学习:举出感恩图报的成语、谚语、格言、诗句、故事(7)拓展延伸:再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思考周围有否需要帮助的人该怎样帮助他们(8)小结(9)作业:假如“老王”就在身边,会怎样做,请写出来。对《老王》的处理,这位老师有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开头和结尾时都用了《爱的奉献》的背景音乐,还让学生举出感恩图报的成语、格言、诗句、故事等,并思考周围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该怎么帮他们,并要求写下来。这个教学目标固然实现得不错,但不得不说花费了太多时间,而且没有从文本出发真正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变成泛泛的道德教育和虚假的人文关怀,这是一种典型的“越位”。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深入文本,品味语言上面,而不是将所谓的道德教育和虚假的人文关怀作为重点,因此这位老师对《老王》一课的教学设计似乎值得商榷,至少在这个环节上有“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嫌疑。
二、失位 所谓“失位”,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未能到位。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师 “浅阅读”倾向,没有自己的思考,对文本浅尝辄止,与文本之间未能形成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更谈不上碰撞了。二是教师“无作为”现象,随着“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等时髦话题的兴起,“少说甚至不说”已经成为不少教师解读文本的一种主张。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些教师甘当配角,并且更为严重的是因为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就存在欠缺,当学生的体验肤浅时,当学生的探究出轨时,当学生的个性解读有偏差时,教师未能及时纠正,如此文本本有的育人功能便被弱化,长此以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流于表面化,不会有什么长进。曾看到一篇关于《老王》的课堂实录(《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之教学尝试》,见《读与写杂志》2007.6),因学生初中学过,老师尝试让学生进行讲解,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备课,上课时选了4名学生代表当老师,互为补充,教师坐在下面作为学生参与讨论。具体教学流程如下:(1)小老师板书课题,介绍作者(2)小老师提问学生(此“学生”恰恰是坐在下面的教师)问题(①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②如何理解作者的“愧怍”?)(3)其他学生向小老师提问(①51页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为什么要这样写?②52页“我强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作者为什么要“强笑”?③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④文章怎么分段?⑤用“老王”为标题有何好处?⑥钱钟书生病时烦请老王送去医院,为什么作者自己“不敢坐三轮”?)(4)教师小结
笔者认为,这堂课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还是有较大的问题,学生虽反应很积极,气氛很活跃,可只是热闹的表象,学生的提问有的很不错,比如“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然而回答得太过简单“文革之后嘛”。很显然,几位被推出来当小老师的学生代表在备课时没有将这个问题想好,反而滑向杨绛的另外一部作品《我们仨》去了,而这时坐在下面的教师也没有任何的表示,甚至也说了一句很莫名其妙的话“我看过《我们仨》,写的真好,你们也可以借来看看”。在学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也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地回避,这是敷衍的态度。还有即使他们以前学过,也可以问问他们以前是怎样学习的,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的理解难道没有任何的不同吗?学生在高中时读这篇课文比初中时难道就不能更深入一点吗?教师的“失位”导致文本解读只能停留在浅层表面。
三、错位 所谓“错位”,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倾向。有些老师拿到课文后根本不尊重作者原意,对文本任意猜测和发挥,不断挖掘所谓的微言大义,使文本解读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有教师对《老王》中“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的分析居然引用了《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王清彬等著,北平社会调查所1928年版)、《中国劳动问题》(唐海著,光华书局1927年版)《北京人力车夫研究》(邱国盛,《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研究——以20世纪20-30年代为中心》(孔祥成,《学术探索》2004年第10期)等专家学者对人力车夫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说老王可能会像这些车夫一样“于休息之时,无合宜之娱乐场所及住处,光阴多消磨于不正当之场合”,如赌博、抽大烟等,其中,尤以嫖娼最为盛行。“据对以人力车夫为主的苦力工人聚居的客栈和寄宿所的调查显示,其中各种恶习,如赌博、酗酒、吸鸦片红丸等事,俱极盛行。《新青年》杂志也报道说,苦力工人中,赌博、喝酒和嫖妓是最常见的娱乐”(《与《〈老王〉中的一处细节》商榷》,见《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9期)。不得不说这位老师实在见闻广博,这么多专家学者的资料都能够搜集过来,可是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资料来证明就是正确的吗?可能有不少车夫去过那些场所,根据课文中的“老光棍”“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就推测老王可能也到这些场所去,是否就站得住脚,另外这里的“不老实”与课文第5段中老王送冰时,杨绛所说的“胡同口登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又该怎么来理解?还有就算考证出来老王真的是到这些场所去害了什么病,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虽然这位老师做了很多考证,可这些是否有必要跟学生去说,这些是不是对文本正确的解读?如果解读错位,比不作任何的解读更有危害。那么,对《老王》应该怎样解读才算比较到位呢?
四、到位
笔者认为《老王》这篇课文,虽然被安排在“底层的光芒”这个专题中,但我们其实可以从中阅读出更多的东西:不仅仅有让“我”同情、感动甚至愧怍的老王这个底层人物绽放出的生命的光芒,也有让我们读者敬仰的杨绛,因为她不但关心底层更勇于反省,另外还有让我们反思的病态荒谬的社会。王荣生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中指出,“对言辞与表述有两种把握的途径:一种是文内的,在上下文语境中;一种是文外的,在具体时间和空间的语境里,联系着写的人和被写的人与事。文内的把握,又有两种,字面的和字面背后的;文外的联系,也不妨分出两种,笼统的和具体的。”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字面的和笼统的层面来看文章,势必不能看得清楚。在阅读《老王》时,我们不妨把速度放慢,细细问自己几个问题,可能对文章理解会透彻点。比如第一段“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为什么两人会亲切地说着闲话?这里说常坐老王的车,为什么到第六段钱钟书生病时烦老王送去医院,自己又不敢坐三轮了?第二段中“老王没有进得了组织”是什么意思?第三段中“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后者是更深的不幸?可能是什么样的恶病呢?第五段“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为什么说“我们好欺负”?言下之意是什么?第六段老王送钱钟书看病,我给他钱时,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们还有钱吗?”为什么老王会哑着嗓子悄悄问?老王也知道了杨绛一家的困境说明了什么?知道他们困境的时候为什么还会这样帮助他们?第七段“有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是什么意思?是自愿降格为货吗?第八段杨绛为什么要用“直僵僵”“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骷髅”“白骨”等这些比较奇怪的语言来描述老王临死前的肖像?最后一段“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究竟怎样理解才好?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对文章的把握至少能够深入些。
这些问题不一定每个都要讲解,但至少在备课时要问问自己,不管教师采取师生对话、探究交流还是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来讲,教师自己一定要深入文本多读、细读、精读、悟读,准备充分。就《老王》来说,在细读文本方面,孙绍振(《贴近发现“愧怍”的自我》,《语文学习》2007年第4期)、王开东(《深切的同情,含蓄的诅咒——评杨绛先生的<老王>》,《教育:突破重围》,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1)、怀宁(《是人物的颂歌,更是灵魂的拷问——对<老王>主旨的探索与思考》,《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胡卓学(《也谈对<老王>主旨的探索与思考——兼同怀宁先生商榷》,《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等老师都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说:“教师的文本解读最终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能替代学生独立的文本解读。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把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而是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王立根《语文教学之痛:文本解读的缺席(上)》,《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第11期)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定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转引自莫立刚《文本解读中的细节探究刍议》,《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7期)
总的来说,文本的解读,忌浅、忌搬、忌偏、忌泛,不要越位、失位、错位,下功夫做到到位才行。
第二篇:以步步高为例谈企业文化建设
以步步高为例谈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巨大作用日渐凸显,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最根本的因素。着重培养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使物质资源在精神文化的作用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建设步步高
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上与实践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对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企业想发展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一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业总目标服务。
二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第一员工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评价要好于对管理现状的评价。
第二企业员工甚至高层管理人员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识仍不充分。
第三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缺少高素质管理人才进而导致中国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不强。
第四企业在管理模式、激励机制和沟通保障等方面都要进一步加强。
第五员工具有强烈的工作动机但却缺乏满意和忠诚感。传统的沟通方式和决策方式使得中国企业在驾驭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和流程上表现得很吃力
三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和创造
所谓个性就是本企业独有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它凝结着企业的发展史是企业的个性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的表现有
一是模仿。有很多企业文化理念的形成不是对生产经营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文化观念进行总结和升华的产物也不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互促互动的结果而是简单地模仿的结果。二是复制。相当多的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时喜欢寻找参考模式一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经验一度成为厂厂皆学的样板。其实企业文化建设无固定模式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构筑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它山之石”可以学习、借鉴、参考但绝不能“按葫芦画瓢”一一照搬照抄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
创新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业文化重在建设,在创新。长期以来,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习惯听命于上级机构。不少企业领导不求创新但求无过。近年来这种现象虽有所改善但缺乏创新强调稳步前进仍然是许多企业文化的一大特点。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执行力
企业文化建设言行不一
当前虽然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多数企业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企业经营者直接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战略制订而不是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言行不一的表现有
一是坐而论道者多付诸实践者少。很多人对国外成功企业的文化津津乐道对国内明星企业的文化推崇备至而对本企业的文化建设不加重视有叶公好龙之嫌。
二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企业说得多做得少或者说归说做归做事倍功半效果很差时间一长又恢复原来的状况。
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其实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将企业文化置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只是热衷于作表面文章追时髦赶任务搞花架子。相当多的企业文化建设在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缺乏失效
企业文化建设依赖一把手推动 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种种手段对自己的领导人进行拔高和抽象甚至搞“个人崇拜”。企业经营群体在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认同、一种共同氛围、一种行为规范突出的都是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的力量。将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一把手”工程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把企业文化认为是领导文化。这样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企业文化是由领导创造的领导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创造、管理和必要时改变企业文化。但是领导文化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其群体性它是被多数员工认可和奉行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而不是某一个人所认可和奉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尽管领导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但是个人不可能代替整体。
企业文化建设推广力量不足 有的企业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但却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力较之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处于弱势。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制度脱节 很多企业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文化总结了大量的文词讲究的理念纲领看上去的确给人一种该企业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之感但当真正深入了解时却发现公司的制度、员工的行为等多个方面与这些理念纲领相去甚远。企业的精神理念并没有被企业家和员工所信奉和实践并没有在制度中实现和保证。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脱节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实践经营相脱节的表现是为了建设企业文化而增添了不少没必要的形式。事实上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建设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文化建设大而全无重点 企业文化建设大而全无重点的表现是企业在提炼本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时涵盖了所有的内容与理念——使命、宗旨、核心价值观、主导价值观、道德、愿景、方针、精神、作风、文化个性等什么都有但是企业上上下下却总是感觉没有清晰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不在多而在精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速成心理 很多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迫切希望尽快树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而真正的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是需要一定时间作保证的急于求成是没有作用的。
如何解决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强劲动力 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使企业文化出现活力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要注意不断吸收容纳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新的文化要素不断融合现代科学与教育的新质内涵形成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知识、现代内容的新企业文化。步步高就结合自己的实际创新自己的企业文化。其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品质方针,ESH方针都是企业内部不断积累总结,不断创新的结果。要致力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创新,
步步高的核心价值观大致分为六个部分 本分·保持平常心,坚持做正确的事,并力求把事情做正确。
·本分规范了与人合作的态度——我不赚人便宜。
·本分是当出现问题时,首先求责于己的态度。
诚信·诚,即诚实、无欺,内诚于心。
·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说到做到,外信于人,即使遭遇挫折、付出代价也要坚守。·诚信是一种责任、准则和资源。
团队·没有团队的成功,就没有个人的成功。
·相互信任,坦诚沟通,将个人融入团队,以共同愿景为最高目标。
·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价值,我们相信,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和骄傲。品质·品质是精益求精的一种追求,是必须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且高于对竞争对手的满意度。
·品质是设计出来的,是全员关心和环环相扣的一个系统工程。
·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这不仅是我们的价值,更是我们的尊严。
持续学习·步步高必须成为学习型公司,“持续学习”永远是对公司与员工的鞭策。·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和引进世界一流企业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的最佳实践,改进和优化我们的管理和运营系统。
·头脑清醒,永不自满,保持开放的思维。
消费者导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设计产品、提供服务,避免做貌似消费者喜欢的东西。·通过科学、严谨的市场调查,充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一切工作须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为原点而展开。
·在公司内部的日常工作中,要坚持内部客户导向的原则。
正是有了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使得步步高的不断向前发展。
注重企业家文化培养企业家是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企业家担负着企业文化倡导、示范、整合、变革责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推动者。公司创始人段永平先生始终致力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员参与的结晶 企业文化的全员参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企业文化的构建不只是企业领导层的事更不能说是核心领导层的工作步步高的员工是步步高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同时又是步步高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厉行者。步步高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来源于基层又不完全是基层的原始理念而是经过升华提炼后形成的价值观。
1)步步高企业在文化创新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实践出真知、理论源于实践的精髓,发扬了民主作风让员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这样员工深感主人翁地位也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及以后的厉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步步高在企业确定了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后认真做好宣传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得到了全体员工的认同他们才能身体力行并且把理念转化为行动。
企业文化建设要全方面发展 建设全方位的企业文化必须要照顾到各个方面。步步高企
业文化由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四大层次构成。步步高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包括了的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企业风貌的建设还包括企业的目标、生产环境、企业的广告、企业包装设计、企业的行为规范、企业的规章制度等。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领导与监督,步步高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和实施需要事先有计划、有部署、有进度、有过程的进行。
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步步高努力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
结语企业文化就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计划、领导和控制和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就成了企业的一个核心项目。我们必须正确的对“企业文化”加以认识并且要有计划和组织的予以实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之物质标准化、行为典范化、制度规范化、精神境界化使企业步入一个健康飞速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郭纯金.企业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3)
[2]徐震宇.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
[3]吴金法.经营管理[J].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出版,2005(3)
[4]刘光明.现代企业家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
[5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
[6李雪杰.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建设路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2006
[7张仪华.浅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活力,2007
第三篇: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一、《祝福》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培养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5、启发并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2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3教学目的: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4教学目的
从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影响的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从小说语言对表现人物、渲染环境的作用的角度探讨作品是如何反映、深化小说主题的。
教学重难点
周围人物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小说悲喜交加的氛围和作者的感情基调。
5教学目标
一、认识春天及迎春祝福对反衬祥林嫂悲惨遭遇的作用。
二、把握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会主题。
以上教学设计突出的问题:
对小说教学内容随意性。注重课文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学习。教学目标的泛化和模糊性。对重要课文教学内容设计的狭隘性。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小说教学的三维目标 1.高中说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小说知识,为理解作品服务。“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2、能力目标: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包括概括内容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诠释主题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能力,“根据语境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2.小说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设身处地“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2)多元解读“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3)知人论世“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4)常用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3.高中小说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态度,“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2)情感,情感包括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个人情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社会情感,“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3)价值观,价值观包括个人价值认同和社会价值认同。个人精神,“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社会思想,“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三、小说教学内容的存在问题分析
所谓技术分析就是运用情节图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描写的知识图式(人物描写就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就是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对小说进行从抽象的语言到抽象的意义的分析。
这种分析有利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但是技术分析因为忽视了文学形象的还原,使鉴赏活动只能停留在语言解释的游戏之中。鉴于技术分析小说教学的弊端,有人提出整体感知的学习方法。意识形态角度的诠释绝不是唯一的文本理解。从历史、哲学等其它文化角度进行阐释,还会有其它的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的文本解读;另外,文学话语具有含蓄和含混的特点,小说文本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从纵深角度看,主题的阐释常常脱离文本的结构和形象体系。主题的探讨应该以结构的分析、形象的完形为基础逐层递进。主题的探讨注重思想意蕴的挖掘,忽视情感意蕴的整理;注重社会发展的价值挖掘,忽略个人发展的价值引导。我们应该从尊重小说文本认知的内在统一的角度,建构学生解读小说主题的复合的教学图式。
语言解释的强化和意识形态解读的过化。人文的空泛化,语言的技术化。
四、问题解策略:强化文艺理论的介入
第四篇: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以《示儿》为例谈古诗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升。
我在教古诗《示儿》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采用我们新课改模式,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放手让小老师组织指导大家,让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感悟语言、运用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片断一:在了解了诗人,很好的理解了诗句的内容,并初步感受了诗中的“悲”后,学生们利用收集到的两首古诗进行补充拓展。
小老师:弥留之际的陆游,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而他还为什么而悲?
青春展示组:我们收集到陆游68岁时写的一首诗来体会,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青春组:请大家齐读,你能看到陆游眼前浮现的那画面吗? 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
生2:我的眼前是居无定所的百姓,冷不防胡人的鞭子狠狠地落
在了妇女的身上,到处是凄凉的哭声。
小老师:陆游的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想到这些百姓,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A:悲伤
生B:悲痛
小老师:是啊,陆游这时是多么的悲痛啊。讲到这我们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再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由原来的遗憾转化为悲痛、表情、音量上有很大进步。)
片断二:
小老师过渡:同学们,陆游因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谁的身上?
生:王师的身上。
小老师:王师呢?他们在做什么?
生:我们来补充。
高峰组补充:我们来利用一首诗《题临安邸》补充说明白。高峰组:大家来读这首诗,并观察插图。
高峰组:他们在做什么?
生3:饮酒作乐。
生4:花天酒地、寻欢作乐。
小老师:面对这些花天酒地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面对这些荀且偷生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面对这些忘了国耻家恨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小老师: 这分愤怒,也在这句诗中,你能读好这种悲愤吗?(评价:好一个悲,好一个愤啊,读出了陆游的心声!)
以上两个片段是学生对“悲”的拓展。使“悲”显得愈发丰满。反思:
一、找准切入口,建构文本。
在《示儿》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一个“悲”字进行解构。选取了课外的两首古诗作为补充材料、一古诗拓古诗、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学生的感悟也丰富起来。
二、抓住情感主线、整合文本。
我们把这首诗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课堂中就没有的生成。诗是散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散的,我们的课堂
也是散的。于是,课堂串了起来,提升了学生的感悟,在一次又一次的引导下抒发了心中对陆游爱国情怀的敬佩。
第五篇:以语文教学为例谈高效课堂教学
以语文教学为例谈高效课堂教学
黄育芬(2012-1-7)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结果。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作为高效课堂的实施者——教师,必须对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到底要教什么给学生,心里要有数;要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特点,看如何教、怎么教效果好;要经常分析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教学思路。现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观念,灵活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程咬金的三斧头”——作者背景、生字段落、中心意思和写作特色,把这些看成语文教学的一种固定模式。一节一节的语文,机械而平淡。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略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活的群体,他们有他们的想法,他们有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有他们的人生阅历,脱离这一点,只是按我们的思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听老师谈对课文的心得体会,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剥夺了学生自主朗读、深刻思考、用心领悟的时机。
作为教师,我们还应明确课堂是动态的,有着各种各样的情景。有时候,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或是令人不解的思考误区,或是令人眼亮的思想火花……面临这些教学情景的时候,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审时度势,需要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因势利导,或调动,或激发,或点拨,或诱导,乃至于放弃既定的教学方案,抓住教学情景中出现的鲜活而有价值的契机,开辟出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二、精心取舍,灵活整合
高效课堂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扎实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高效课堂教学并不是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回避文本处理的程式化,用自己的头脑和眼光,1 结合自己学生的水平和特点,精心取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对教学内容进行灵动的整合。如教《山市》一文时我的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由郭沫若为蒲氏故居的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引入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流畅,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句意,进行字词质疑释疑。
3、再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找出关键词,“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
理清山市出现的三个阶段:初生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在此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要求抓住每个阶段的特点)
4、三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5、探究释疑。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灵动整合能避免把文章作条块分割,影响整体阅读和审美效果,因此我们在对文章作整合时要有确定的目标,用一条清晰的线索来整合教学内容。
三、加强学法指导,创建学习型课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主”,我们组织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所以,在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者。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更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具体做法是对每一新课都让学生明确文体特点,并指导不同文体的学法,如对散文的教学:
(一)欣赏散文的情感美。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以实现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二)欣赏散文的哲思美。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片段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揭示作者隐蔽在表面刻画背后的特定感受,把对特征和描写的分析,作为了解作者主观感受和哲思的手段。
(三)欣赏散文的形式美。指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揣摩作者思路,理清脉络,从结构入手。对其它文本的阅读可指导学生用以下方法:
1、拓展式阅读。如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可延伸到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和《居里夫人传》等。
2、比较式阅读。指 导学生把同题材作品比较阅读,如可将朱自清的《春》和古诗《钱塘湖春行》对照,指导学生比较,在比较中对作品的内容风格有更深入的领悟。
3、归纳式阅读。把相同风格的作品,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阅读,加深印象。
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我们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我们教师必须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
五、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练习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弹性。练习要精心设计,避免重复。作业批改后要及时反馈给学生,重视课后的辅导,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要进行全班讲解,人性问题要进行单独讲解,不积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总的来说,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即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也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作为教师我们应为高效课堂教学不断探索,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