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我们这双手》《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时间:2019-05-12 17:0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我们这双手》《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我们这双手》《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我们这双手》《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拓展阅读

我们这双手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这两篇文章,除了了解科学知识之外,目的是: 1.认识说明和记叙、议论的不同。

2.认识说明的方法最主要的是举例子和用数字。3.抽象的数字用来说明事物,也可以表达得趣味盎然。

因此,只要围绕“练习·探究二 ”和“练习·探究一”中的1、2、3进行讨论即可。一般方法是先让学生在预习中完成“练习·探究二”,做好回答的准备。课堂上检查预习之后,依次以“练习·探究”的3、2、1的顺序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作总结。在讨论第1题时,可从古尔德的研究,与他所介绍的关于“超凡脑袋”大小的“战争”有什么联系入手。

二.关于“米老鼠形象”的发展变化,究竟说明了什么,涉及的道理不太简单,教师应作较多的解说。三.《我们这双手》是一篇科普作品这一篇文章,它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参照“词句品味·积累”,从课文中再举出若干类似的词句加以品味。教师不必作深入分析。

我们这双手

[关键词语] 最完美的工具 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 文明的反映 手的重要性在手指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与人体的健康有关联 人类的手独一无二 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 表达感情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重要作用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关键词语] 数字 战争 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 幼态持续 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 幼年的特征 傲慢的成人的样子

2.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原始人类曾经用全身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在有了口头语言之后,最初的肢体语言都逐渐被淘汰,除了手势。

3.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四.课堂研讨要点: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教学参考](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以及如主编导读说的“禁不住有恍然大悟之感”。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确凿无疑、是铁的事实的印象。正如文中指出的,仅仅是图画,可能只是一种感觉印象,而给出了多组铁的数据,连重视事实的科学家们也不得不信服。如给出米老鼠从30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不能不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教学参考](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

1.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故事,本身就是绕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2.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教学参考]: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

《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 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也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如第四节第1段基本上都是。还有,其他解说段层、述说段层交代已知认识、已知知识、已知判断的开头句也是,如“对手的崇拜可以追溯到人类的穴居时期”,“手相不只是江 湖术士的花言巧语,科学家也对此深感兴趣”“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等。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我》文中有不少“解说”,这正是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它使我们对手与健康的关联、手势语言的重要作用等科学事理有了清晰的认识。

3、述说有二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第二节第1段开头数句说明原始人手印的制作过程,第四节第2段中几句说明人类肢体语言的变化情形等都是。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情状(是怎样的情形状态)。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类似的还有第四节中提到的,说话时“比比画画”一句。又如第一节第1段的记叙性述说中出现的“如同鱼的鳍一般”“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的耳朵挠痒了”及第四节的“有时一个温柔的爱抚胜过千言万语”等,已是细节描写甚至带文学抒情的描写句了。本文述说分量不轻,特别是一般说明文中并不大量使用的描写性说明也有好几处,这正是该文的表达特色,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是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两个科学家的论争,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叙述。这里的叙述不同于前面记叙性述说中的叙述,这里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是典型的叙述方式本身;而前面是笼统的概述,本质上仍属于说明手法。这件事开头几段的介绍性说明(事件背景介绍)反而是为这件事的叙述服务的。而总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所介绍的第二篇文章,是古尔德关于米老鼠研究的论文,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如古尔德为什么对数字乐此不疲,为什么用了图片还要用数字,为什么对卡通下那么大功夫)以及描写性述说(如古对数字乐此不疲,如骆驼的描写)。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1小题第2点说到的,如倒数第2段随文而发的议论。还有一个特别处,如 果数字武器这一现象不作为已知的“共识”而当做作者自己研究得出的“独识”,那么此文就是随笔性的议论文,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

[教学参考]: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慧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慧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指导学生查找、品味

(五).《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思维和文学语言的不同。科学思维表达力求精确,而文学语言表达允许借助夸张。教师在教学中,可联系一些重点句子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

1.然而,在另一篇研究发现,在说话时做手势有助于思考、表达和记忆题为《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中,古尔德却又对“粗略的大小和外在的形状”,也就是这方面的数字,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幼态持续说。

2.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的米老鼠,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比例在稳定地增加:眼睛与头的比例从27%增加到42%,头与身长的比例从42.7%增加到48.1%。鼻子到前耳距离占鼻子到后耳距离的比例从71.7%增加到异常大的95.6%。

3.米老鼠在这么多年中正是渐渐地有了“相对大的头,明显的脑盖,眼睛大且位置低,突出的脸颊,短而粗的四肢,灵巧的呆板,笨拙的灵动”这些明显的特征,才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五.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 1.《我和科学》 2.《数字之美》

第二篇: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渗透”、“潜移默化”,使学生在熏陶感染中,开启心扉,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总共五篇文章,主读课文中,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钱学森先生的秘书涂元季写的《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当代作家李辉写的《梁思成的故事》;“比较·探究”中是邱仁宗的《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拓展阅读选了西班牙当代作家恩里克·科佩里亚斯的《我们这双手》,方敏的《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两篇主读课文,是关于科学家的纪实性文章,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科学家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适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思想熏陶和人格培养。

我们知道,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课文只是起了一个例子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本,通过每单元主读课文的教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下面,我就以本单元的主读课文《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梁思成的故事》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熏陶,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是纪实性的文章,记载了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事迹,文字朴实,却真实地表现了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

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先用多媒体投影以下内容,来介绍钱学森的生平:

1934年,大学毕业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由于他的聪慧和苦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硕士方尖帽。1939年6月,他同时取得了航空和数学两个博士学位,以其出众的才华震动了美国物理学界。接着,他留在该院任教,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他们合作创造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共同设计了美国的“下士”导弹,成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母亲在招唤着海外游子。钱学森舍弃了金钱、地位、荣誉、理想的科研环境,经过长达五年的抗争,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于1955年10月回归祖国。1956年1月,就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学生了解了钱学森的生平之后,接着为学生简介对钱学森的评价。评价是三方面的:一是国家对他的评价,二是对手对他的评价,由此转入第三个方面: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对他的评价,进而导入课文。我是这样来向学生介绍的:

国务院、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给了他最高的奖赏。当钱学森要求回国时,五角大楼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放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至少也值五个师的兵力„„”这可以说是敌人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那么做为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又是怎么来评价钱学森的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纪实性文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初步了解了钱学森的生平和科学成就,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之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学生就可以总结出: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不搬新房。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二遍读,要求学生重点品读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互相讨论、互相补充,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这样,学生就能总结出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之后,我又进一步提出疑问:文章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来表现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为什么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这些表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和他在科学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有关吗?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从而让学生明白,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最后,教师作一小结:“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我们国家、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像钱学森一样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华裔学者丁肇中的故事。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科学领域,探索科学奥秘,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兴趣;去领略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李辉的《梁思成的故事》,与前篇一样,也是关于科学家事迹的纪实性文章。文章选取了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几件事来写,表达了对梁思成的崇高敬仰和深深惋惜,以及对这位建筑大师的热情讴歌和高度赞美。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都非常熟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庄重、大气、明朗、富丽堂皇,象征着国家的神圣和庄严,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气魄和精神。大家知道它的设计者是谁吗?

梁思成就是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不仅如此,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人之一梁启超的长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始人,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李辉写的《梁思成的故事》。这篇文章,作者是运用散文笔调,来叙写梁思成的生平事迹,来表达对梁思成的景仰之情的。因此,学习本文,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然后让学生重点品读能体现梁思成正直无私品格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关键词和句子,从而更深的来了解这位建筑行业的泰斗。

这样,提出这两个学习目标之后,就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概括文章所记叙的梁思成的主要事迹:一是梁思成险攀应县木塔;二是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城。

文章思主要就写了这两件事,思路非常清晰,所以学生简要概括之后,就转入对重点词句的品读上。

这篇文章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虽然都是纪实性的文章,但第一课是用朴实的语言来叙述故事,表现钱学森高尚的精神境界;而这篇文章,却用散文化的抒情笔调,直接表达作者对梁思成的敬仰之情。因此,重点词句的品读可放在作者对梁思成的描绘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上。

如作者描绘当年梁思成险攀木塔的情景:“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刮飞的感觉。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接着,是作者直抒胸臆地评价:“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而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学生找到这两处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品读,思考、探究、讨论之后,就能明白梁思成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攀登木塔,正是缘于他把古建筑视为有生命的物体,缘于他对建筑文化的痴迷,这也正是他无私品格和崇高的历史责任感的体现。

由此,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下文中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城这一举动所体现出的深厚的历史责任感了,“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取代了战争的非理性。”这是作者对这位建筑大师的热情讴歌和高度赞美。

现在,北京正在准备修复当年梁思成奔走呼号未能保护的古城门楼。如果梁思成泉下有知,会做何感想哪?请就此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梁思成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精神和浓厚历史责任感的人。

以上这些教学程序的安排,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和人文思想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伟大人物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格,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精神世界,美化心灵,指导言行。

第三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5.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6.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海燕》

2课时 《白杨礼赞》

2课时 《石榴》

1课时 《马说》

2课时 《紫藤箩瀑布》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鸟》专题

2课时

三、单元总体分析 单元主题定位: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物的散文,但表现的手法又各有特点,教学的设计既要着眼于这一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海燕》和《白杨礼赞》《石榴》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海燕》是一组形象的象征,这些不同的象征物构成一个群体,组合起来表现主题,《白杨礼赞》《石榴》主要通过揭示白杨树、石榴这一主要形象的象征意义表现主旨,《紫藤萝瀑布》则是写作者由紫藤萝所获得的人生感悟。从语言看,《海燕》是散文诗,语言具有更强烈的抒情性。所以《海燕》的教学要更注重朗读和吟诵,把课文的背诵和文章的欣赏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其他媒体帮助学生领悟课文,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一组形象之间的关系。《白杨礼赞》《石榴》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阅渎中理解物的“形”与“神”、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结构上,《白杨礼赞》又要复杂一些,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层次,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石榴》的教学可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利用“探究•练习”或设计一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稍加点拨则可。《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可以由文章对紫藤萝花的描写人手,解读文章所蕴涵的哲理。无疑,作为一组散文,教学中都要加强学生的朗读,但要注意把朗读和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朗读为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服务。单元课文简析: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文章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井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这篇散文诗的思想是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对象征意义的理解,要从作品整体上和主要方面领会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和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而狂风、乌云、闪电、响雷则是暴风雨的前奏,为什么却说它们象征反动势力呢? 《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文章主题的理解:本文运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来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文章抓住白杨外形上的特点一一“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然后联系白杨生长的环境,揭示它“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气质,这就远远突破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而是赋予它特定的意义,从而象征了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理解象征手法和文章的主题,必须认识白杨树与歌颂根据地军民二者之间的这样两点内在的联系: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以状物抒情的方式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作者在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果以后,直抒胸臆,说“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里从宇宙和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称颂夏天,实际上是把夏天象征为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而石榴树在作者的眼中,又是夏天少数开花的树中“最可爱的一种”,石榴的花又因它的形态色彩美和精神美,因它那“奇迹”般的充满“妙幻”的发展变化美,成为石榴树“最可爱”的部位,要是没有它,夏天将显得黠然无光、索然无味,所以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充分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马说》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常手法常以比兴为主。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见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摆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也可以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马说”即谈马,论马的意思,可见这种文体是议论性的。也称“杂说”。

教学重点难点是《马说》的说理方式和托物寓意的写法。封建统治者识别人才的态度及社会主义国家用人的方法与制度。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实景一一盛开的紫藤萝花写起。融情于景,由情人理,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惜时而行、焕发活力的积极情怀。文章以小见大,一线贯穿,体现了作者洞察自然,熟谙人生的深厚功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理解作者关注生活、自我砥励的情怀。

文章在写紫藤萝花中自然巧妙地揭示了人生哲理。阅读时要能借助于对写作时代背景的认识。了解赏花与写生活之间的联系,揣摩文中描写心情的语句,体味作者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丰富情感。探究作者观景赏花之情与“加快”生活“脚步”之间的联系。感受自我砥励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怀。淡紫淡香的藤萝花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时而流动欢笑,时而活泼热闹,时而欲绽笑容?而作者记忆中的那棵紫藤萝又为什么会让人产生遗憾?这看起来只是作者赏花的心情,其实这既与花的盛衰相关,更与现实生活、与时代进退密切相关,写眼前紫藤萝花的盛况,其实是在写进入新时期的我国社会沸腾的、发光的、芳香的生活,而写记忆中产生的遗憾也正是写那个留给人遗憾的时代。是为了反衬今天生活的美好。

写作和课文的结合点是联想的运用,可以结合《海燕》《白杨礼赞》《石榴》等课文让学生理解运用联想对于丰富文章内容、表达思想感情的意义;再通过其他一些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例子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评点),让学生了解联想的基本方法。要避免在概念上花精力、做文章,要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中悟得联想的方法。设计的三道作文题,训练的点都在学会联想。第一道题写“咏物抒怀”的作文,要让学生懂得写这一类文章首先是要有真情实感(或者是有真情实感要表达,由情感联想到一个适当的载体《物》,或者是一定的物触动了自己情感),还要求对所写的物比较熟悉,能够把握物的形与神的特点,并能把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第二道题是半命题作文,虽然也是写联想的文章,但不限于写物,所联想的内容也没有明确的限制,可以想到一个道理,也可以联想到一个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但要引导学生注意,无论是怎样的联想,两者之间都必须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联系的展开还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第三题的要求则比较高,必须要能写出自己比较独到的感受和见解。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开话題”。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握交际中的话题,学会在短时间内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时注意说话的层次和条理。学情分析

以前学生学过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但本单元的文章大都运用象征手法,要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必须了解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的遭遇等内容,这就使得学生的课前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预习习惯的养成要在本单元学习之初就抓紧。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联想能力,但要针对某一事物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能力尚欠缺,本单元的课文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感悟。

第1课时 《海燕》(一)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海燕的形象。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读海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联系旧知,初步熟悉作者的情况。出示文字,请学生思考:这句话写得是谁?是谁写的?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大家会领略到别样的风味。倾听、思考、回答、并简介作者。例句:1.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2.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2 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停顿。指导学生朗读,参与评议。听朗诵做标记。

学生自由朗读。

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节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同学评议。问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要求尽可能说得完整。

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二、局部精读,找海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文章为海燕的出现设置了怎样的环境,你能分别用三个短语概括吗?(2)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环境? 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理清三幅画面,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思考环境描写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2 问题设计:(2)海燕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怎样?

圈点勾画描写海燕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字、词、句进行赏析。组织交流评价

海燕在飞、海燕在叫、海燕在笑

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2课时 《海燕》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对比衬托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3.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一、精读课文,说海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导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设计:(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大海的主角,那么,海面上还有其他海鸟吗?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

(2)看到海燕搏击风浪,你会联想到什么?高尔基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勇敢乐观,渴望暴风雨的海燕形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教师引导讨论,指导学生阅读页下注释(1),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象征”这一名词,并由学生最后归纳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 听讲、介绍写作背景,归纳各事物的象征意义。

二、质疑解难,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鼓励学生提出课堂上仍未解决的问题 质疑、交流、解答。

如修辞手法的作用、象征与比喻的区别、破折号的作用等问题。2 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青松——

鲜花—— 练习、交流

三、再读课文,提升水平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组织开展小小朗诵会 自荐或推荐同学朗读 表现优异者可给予一定的奖励。课后学习: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2.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写一个作文小片断。第3课时:《白杨礼赞》

(一)学习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学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观察、思考 多媒体展示白杨画卷 2 简介作者,解题,何为“礼赞” 发表见解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问题设计: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参考: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圈点勾画,归纳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二、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

的树,也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并阐述理由。

阅读课文,思考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白杨树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外在美、内在美。练习、朗读、归纳、交流

问题设计: 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吗?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介绍写作背景。

多媒体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课后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节 第4课时:《白杨礼赞》

(二)学习目标:1.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能结合具体句子分析语言的准确、优美等特色。课堂学习:

一、局部精读,分析写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导入,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作者为什么要热情的赞美它?

回忆、思考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问题设计:作者除了通过外在形象、内在精神直接写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还通过什么方法来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圈点勾画,思考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开头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对楠木描写的作用,并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段与段之间的对比烘托,还要注意段落内部的对比,点出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进一步巩固对比烘托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初步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二、深读课文,品味美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设计: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阅读课文,思考、作批注 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进行语言赏析、交流。问题设计: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讨论、交流。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如学生同意可理解为表现朴素的事物,也要用朴素的语言。如学生不同意,可让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白杨树的外在形象。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三、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思考、交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第5课时 《石榴》

学习目标:1.能说出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的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品位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猜谜导入:黄 瓷 瓶,口 儿 小,打 破 瓷 瓶 口,挖 出 红 珠 宝。小小坛子,装满饺子,吃掉饺子,吐出珠子。出示石榴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石榴花的外型及自己的感受。导入新课。

思考、观察、交流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词,并尝试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设计: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写石榴的?

思考,作批注 组织评价 交流、评价

二、比较阅读,赏析课文语言,探究课文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1)出示对石榴的介绍,引导学生与课文语言进行对比。教师可提供示范。(2)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比较阅读,品味语言,作批注。

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也要注意说明语言准确的特点。组内交流,讨论

问题设计:作者为何对石榴花独有情钟?请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看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课文托物言志的主旨。

划出文中的关键句。补充写作背景。

三、迁移训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我们还能赋予石榴哪些象征意?

练习、交流 例句:

(1)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

风筝: 布置任务: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例如“镜子”、“风筝”„„),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课后学习: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2.课后练习三

第6课时 《马说》

(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能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识记文言字词。课前学习:1.收集古代名马的故事

2.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3.收集、整理作者生平及成就。课堂学习: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景,请学生讲述所了解的名马的故事,并说出这些马成名的原因。如果它们没有落在名将或伯乐手中,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学生交流资料,展开联想 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教师纠正读音及讲解停顿。

评价交流 相互评价

二、翻译课文,识记文言字词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读懂课文。教师出示重点

字词(然后、故、虽、辱、于、骈、或、食、是、见、等、安、策、之、材、而、其)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难理解的字词,准备交流。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组织评价 自我评价

课后学习:1.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2.课后练习三、四 第7课时 《马说》

(二)学习目的:1.理清课文结构,了解“说”的特点。

2.说出文章所阐述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课前学习: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一、复习巩固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导入 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二、分析课文,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文章开头“伯乐”与“千里马”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要求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小组讨论、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讲解“说”的 特点。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问题设计:(1)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谁将为它负责?

(2)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思考、交流

师生补充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三、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设计: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念呢?是不是仍象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又或是怎样呢? 思考、交流组织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相互评价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思考、交流

如课堂上没有时间可安排在课后完成。课后学习:背诵课文

完成《马说》读后感 第8课时 《紫藤箩瀑布》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说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3.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语言。

课前学习:1.查字典,自行解决课后生字;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熟读课文。

2.复习《幽径悲剧》中描写紫藤箩的段落。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一株不起眼的紫藤萝引起作家宗璞的关注,她又从这花中感悟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宗璞的《紫藤箩瀑布》。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自读课文、思考、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思路(赏花、忆花、悟花)

二、精读课文,赏析语言,体悟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设计:1.一株藤萝的盛开用“瀑布”

来形容,你觉得合适吗?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思考、讨论组织交流评价,在分析藤萝生命力旺盛时

注意引导学生对字词、修辞等方面进行赏析。在分析生命长河的伟大时,注意引导学生对关键句的理解。交流、评价 3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朗读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出示《幽径悲剧》中描写紫藤箩的段落,请同学与本文中的藤萝进行比较。学生阅读,归纳异同点。季羡林与宗璞都经历过十年浩劫,为何他们的紫藤萝的情感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自主探究两位作家的藤萝情节同样是一株草,一棵树,一丛花,为什么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浮想联翩?同样是游览名胜古迹,为什么有人只感到好玩,有人却看到了文化、历史?你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你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吗?

1.让学生学会发现、观察、思考、感悟身边的事。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道理。4 知识迁移能力强化

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另加一个能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

例如: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生的力量。

课后学习:去留心观察一下小草、小花、小鸟„„想一想,从它们那里能得到什么启示,请你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感情吧。

备注:以下几篇是《紫藤萝瀑布》课文的赏析,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以培养和提供学生的鉴赏能力。

1.诗意隽永的《紫藤萝瀑布》

散文《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充满诗意美的好文章。这主要体现在意象的美好和意象的隽永这两个要素上。

《紫藤萝瀑布》的意象,新颖独特,美丽动人。你看,那开花的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它泛着银光,响着欢笑,吐着芬芳,溅着水花,不停地生长着、流动着„„这是开花紫藤萝在整体上给作者的美感——壮美。如果在局部,从一朵朵小花去看,就有所不同。你看,那“张满了帆”的紫藤萝花帆是小小的,“舱”是尖尖的。“帆”色上浅下深,过渡柔和;“船舱”贮满琼浆,闻之醉人。这是紫藤萝局部给人的美感——优美。作者诉诸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成功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壮美和优美相结合的、有丰厚意蕴的紫藤萝之“象”。

“取象以传情”。紫藤萝之“象”显然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志和审美感情。从眼前实景到“忽然忆起”的表象,作者进行了“取象传情,即物明理”的思维过程。如果说,紫藤萝整体上的“瀑布”状,形象地传达了作者激烈流动的思绪的话,那么,局部小花的“张帆”状,则暗示了作者拼搏进取、有所作为的愿望。

意象之“意”和整个作品的思想内容密不可分。所以散文的诗意美自然要求其思想内容的含蓄隽永。

《紫藤萝瀑布》思想内容的含蓄隽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者把开花的紫藤萝描写得那么辉煌灿烂,并以“瀑布”喻之,这强烈的情感显然已超越了对其自然属性的喜爱。紫藤萝已成为壮丽人生或壮丽事业的象征。歌颂紫藤萝,不仅意味着对既往的,可能因时代原因而“失去自我”的灰色惨淡人生的遗憾,而且意味着对现在的或未来的壮美人生的追求。第二,在那“文化大革命”中,岂止花儿伶仃,好人也要“挂在树梢,察言观色”,那可是个“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时代啊!今日可好,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治国方略,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你看,那紫藤萝的“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这是作者的心在欢笑,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在欢笑啊!第三,作品起笔于“我不由得停止了脚步”,驻笔于“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一“停”一“快”的呼应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内容。是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紫藤萝瀑布》可谓含蓄隽永。当然它的诗意美还表现在作者充沛细致的情感、精练流畅的语言等要素上,这里就不再谈论了。意象的美丽丰富、思想的含蓄隽永是《紫藤萝瀑布》诗意隽永的个性所在。

《紫藤萝瀑布》的诗意美,一如清风拂面,既明朗新鲜又耐人寻味。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1原作者:吴天柱,有删节)

2.谈《紫藤萝瀑布》的艺术魅力

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立意的深刻。

作为状物散文,自然景观与主观情绪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文章写景不仅丰富多彩、氤氲生辉,而且精妙传神。作品中对紫藤萝的摹写既具体又抽象,既写实又空灵,它呈现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幅关于紫藤萝色彩的写生画,不如说是一幅关于生命勃发的写意图。作者借助于辉煌的色彩所形成的气势与活力,极状了紫藤萝新生后的生命繁茂与蓬勃,至于对每穗花的形态描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力的赞美诗了。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这鲜活的生命带走了她心上关于生与死、手足情的焦虑与悲痛,带走了一切,使她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而花的生命途径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和人一样,在历史的行程中遭遇着种种无可奈何的和人为歪曲的不幸。于是当作者从视觉描写转入到味觉感应时,就自然地从空间描画转入到时间的回顾,让人在紫藤萝命运的回溯中能感到历史的沧桑。花开花谢连系着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交结着时代社会的兴衰。至此,紫藤萝已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生命再生,象征时代更替,象征精神涅槃,象征美的不灭,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作者对紫藤萝瀑布的礼赞,是抒情主体的心灵之光对自然之象的烛照与感应,是她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身心遭劫后寻求感奋勃兴的精神寄托,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

其次,描写的细腻多姿和结构的玲珑精美也是本文美的特质所在。

文章的写景细腻而又有层次感,有色彩的摹画,有形态的绘制,有芳香的捕捉,从外象写到内质,从视觉形象写到味觉感应,用墨丰腴,笔致多变。

文章篇幅短小,玲珑剔透。结构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起笔到“不觉加快了脚步”收墨,前后呼应,首尾衔接,意脉流贯,结构严密,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以上便是《紫藤萝瀑布》艺术魅力之所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宗璞散文创作的非凡笔力。

(《名作欣赏》1992.5,有删节原作者:徐家昌)3.浅淡《紫藤萝瀑布》的语言美

宗璞认为“美言”是好散文的必备条件。她阐述说:“其实美言不在词藻,如美人不在衣饰,粗服乱头,不掩天姿。甚至不只在容颜的姣好,而要有气质、修养各方面的因素。”《真(情•洞见•美言》)可见作者的追求。

宗璞文章的典雅、壑练素来为人称道。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各种形式的比喻的广泛运用,最常见的明喻、暗喻、借喻不用说,这里仅就其特殊形式予以说明:

(1)凝缩的比喻

“紫藤萝瀑布”“蜂围蝶阵”“生命的长河”等,以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

(2)扩展的比喻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由帆而舱而引出花的河流,各比喻句之间不再是孤单独立的,喻体间的某种联系构成一种意境,扩展了想像的范围,增加了语言的内涵。

(3)通感

紫藤萝“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调动沟通各种感觉,更真切、更完整、更具体地把作者的感受借文字传达给了读者。

所有这些五彩缤纷的比喻构成一个绚烂多彩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不仅是为了追求语言的华美,也不仅是为了穷形尽相,更主要的是这些精美的语言表现出了作者的一种情感态度。我们揣摩文章,欣赏其语言艺术,尤其是比喻修辞时,应注意:其情感价值总是大于观感价值的。

4.《紫藤萝瀑布》美点寻踪

《紫藤萝瀑布》的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盛开的藤萝花的渲染。作者对藤萝花的渲染,动人心魄。我们眼前是何等繁茂的一树花!它们流光溢彩、铺天盖地、生机勃勃;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呈现出明净的色调,像瀑布从空中垂下,显示出磅礴的气势,紫色条幅上的点点银光显露出生命的欢乐。在描写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写出了曲线,写出了动感,还写出了光彩、欢快、生动与热烈。这表明,美丽的藤萝花是全文的主体,作者是在写美,写生命,写活力,并在描写中表达出深深的情感。

美在“淡紫色”在全文中的弥漫。柔美的淡紫色弥漫全文,富有诗意和深意。那亮丽而柔和的色彩,不仅仅只用于表现藤萝花。当“我”在“辉煌的淡紫色”前“停住了脚步”,当“我”在紫藤萝瀑布前“伫立凝望”,当“我”抚摸“装满生命的酒酿”的“小小的紫色的花舱”,当“我”“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加快了脚步”,“我”所感受到的、所体味到的、所领悟到的一定不只是花色的艳美,是那花中闪现出的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欢乐、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辉煌震撼着“我”的心,让“我”感到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美在那充满生命力的“流动”。“流”字贯串全文,虚实相随。它有时候写花的美感与动感,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有时候写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有时候写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新、美、力、乐的感受,“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们的心底”;有时候则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美在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那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既给文章敷上了时代的色彩,又为作者的抒情议论预设了基础。“10多年前”是让人忧虑的年代,家门外那株紫藤萝的生命是遭到扼杀了的。作为“花”,它遭遇的是消失生命的不幸。而现在的紫藤萝则拥有灿烂与辉煌。从它的身上,“我”自然地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盎然生机,那是“流向人的心底”的切切实实的感受啊。

美在卒章写志。文中深深打动我们的,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个抒情段,它点题精妙。写花就是写人,写花就是写时代。如果说用花的不幸写出时代的不幸,那么写花的“辉煌”就是写时代的进步,表现人们在时代进步中的意气风发,表现新时代里社会的繁荣昌盛。

美文需要美读。“美点寻踪”,会让我们获得更加深刻、美好的感悟。

(《语数外学习》2001.3,有删节作者:余映潮)第9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1.了解品味作者独具慧眼的联想。2.学习杨柳的永不忘本的高尚品质。3.培养联想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课前学习:收集古代诗人咏柳的诗句,并理解诗的意境。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诗词。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贺之章的《咏柳》和白居易的《杨柳枝词》,明确唐人写柳主要写杨柳婀娜的姿态。朗读、交流 阅读、理解 问题设计:丰子恺写了杨柳怎样的姿态,并从中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主旨。朗读短文,思考、交流

二、比较阅读、拓展思维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问题设计:白杨树的力争上游和杨柳的下垂不忘本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讨论、交流 创设情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你能从下列事物中产生怎样的联想?(雪、网、落叶、昙花)思考、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阅读《杨柳》全文 第10、11.12课时

写作、修改

学习目标:1.了解联想的意义和具体方法。2.学会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第10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写作指导: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归纳他们的结构特点并寻找共性。回顾、思考、归纳 组织学生自学短文 自学课本中写作指导的短文 问题设计:我们在写作中运用联想,是不是只要丰富,尽量展开就行呢,我们能不能把我们所有想的内容都写到文章中去呢? 思考、讨论、交流 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明确;联想不可胡思乱想,要符合事物特征;要符合生活逻辑;要选择想到的比较有意义的内容,力求使文章有一定的社会效果;写作需要我们想到的内容有美感,还要独特新颖。相互评价 要求学生任意选择写作训练一、二中的内容进行口头作文。思考,交流

第11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布置任务: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学生自定明确写作要求 写作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第12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收集同学和自己作文中的典型的病句进行整理、修改。

完成课本中的作文修改。第13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重要意义。2.了解“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的三个基本要求。3.学会围绕话题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新课

人类是通过语言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人际交往中,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传递信息时,必须做到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倾听、思考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习任务:

1.把你认为是重点的内容画下来,同桌之间交流。

2.怎样才能做到“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 圈点勾画、思考、交流反馈交流

明确:要“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使交际不离话题”要注意三点:

1.必须有明确的中心。

2.言之有序

3.用词造句要规范。

技能操作训练

1.分析下面的事例,说说李瑞环的讲话好在哪里?

事例:(有一段时间,天津有些地区煤气压力不足,做饭都困难,有些地区检修时,事先不通知,结果造成居民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有些用户表坏了,收费人员乱收,居民意见很大。当时担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知道后,召集公用局局长和群众代表开了个座谈会。他请公用局局长当场解答群众的问题,结果回答了很多,群众并不满意。这时李瑞环讲话了:“局长同志讲了这么多,都没说清楚问题。我可以得出结论,是你们领导班子不行。”“市政府接受群众代表的意见。过去,天津市煤气等于零,现在气化率居全国第一。由于没有经验,又抓得不紧不实,出现了些问题,我郑重地向全市人民检讨。煤气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现代化的东西搞不好,还不如原始的;飞机出了问题,不如自行车安全;有了煤气搞不好,不如没有。老太太不管你公用局长有这原因,那原因,只知道点火就得着,不着就有问题。我要求市建委、公用局、煤气公司立即采取措施,保证居民用气。我向代表宣布,不会很长时间,在煤气供应上一定给大家一个可靠的感觉,不然就换班子,直到搞好。”)

、明确:(李瑞环同志紧扣话题中心,“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出了问题,要改?。表达清楚连贯,这番话没有拿腔作调,表达出共产党人对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群众十分满意。2.假如让你围绕“网络与中学生”这个话题谈其好的一方面,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展开? 明确: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有利于知识的学习。(2)有利于人际的交流。(3)有利于信息的储存等等。)思考、交流

拓展训练:围绕“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连贯地表达你的观点。思考、交流

第14.15课时

专题〈鸟〉 学习目标:

1.学习这个专题,引起学生对鸟的关注,初步了解“鸟文化”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2.学会收集资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3.在观察中亲近鸟,发挥联想和想象,获得美的启示。

4.体味作者的审美情趣,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鸟文化”的内涵。5.围绕本专题设计的问题,发挥创造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6.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写出真情实感,真知灼见。课前学习:

1.自读《专题 鸟》相关的诗文。

2.收集并整理有关“鸟”的成语、俗语、谚语、诗歌、歌曲等。

3.回忆并准备讲述你知道的与“鸟”相关的故事。4.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鸟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随着屏幕上盘旋飞舞的白鸽的身影,伴着婉转清脆的鸟鸣声,我们将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鸟的世界。开始这一节综合实践专题课:鸟。观看 播放有关鸟的视频资料 2 观鸟——展示台(感受鸟的外形美)问题设计;1.说说观鸟之美的感受。

2.展示并介绍收集的有关鸟的图片、观鸟所作绘画作品等。3.演唱有关“鸟”的歌曲。学生自由上台介绍、展示。可小组合作完成咏鸟——积累库(领略鸟在诗歌里的魅力。)布置学习任务:1.咏诗《闻雁》、《迎燕》 2.朗诵收集的咏鸟诗。

3.汇总收集的有关鸟的成语、谚语等 1.男、女生分别朗诵,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2.自由发言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可准备好思考题

1.为什么作者听到大雁飞来,就想家了呢?此时的作者处境如何? 2.为什么怅望云水田?

3.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燕子? 读鸟——阅览室(体会鸟文化的内涵)问题设计:1.说出屠格涅夫、郭枫在鸟儿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2.《古鸟化石》中,作者赞美日本民族是个注重美与文化的民族,而认为“国人”普遍欣赏品位不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1.自读书中短文 2.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天高任鸟飞,万古人类情。鸟是人类的益友。古往今来,鸟的色泽和灵巧,矫健和辛劳,啼声和灵性,赋予文人骚客多少情思和灵感。人们也在对鸟的感悟、移情、联想中,以鸟为审美对象,在人与鸟这一命题下,谱写了一篇篇以鸟为题的华章。所以说人与鸟是共存的,人与鸟的心灵是相通的。

思考人类与鸟的关系 也可由学生总结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议鸟——问题屋(关注鸟的命运)问题设计:1.你知道“鸟”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2.你认为现在“鸟”的生存环境怎样? 3.你认为在“爱鸟”、“护鸟”活动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思考、交流、讨论写鸟——练功房(训练写作能力)

问题设计:1.生活中有我们喜爱的鸟,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有条理地介绍你喜爱的鸟,让大家分享你的所爱。

2.鸟是如此可爱,请你把对鸟儿的感情抒写出来吧。

学生说鸟,学生评说。

学生写作,展示诗作,评议。

可参考〈〈写鸟〉〉中的第一题。3 组织评议

课后作业:就专题〈〈鸟〉〉的学习自己确立主题,或写一篇小论文,或出一期小报,有能力的同学可设计一个网页。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

一、单元总揽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我的母亲》——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第一本书”折射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再塑生命》——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

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四、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4、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诱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感悟社会人生哲理。第一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教学目标: 1. 积累词语。2. 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揣摩语言,领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4. 学习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领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第2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中应抓住一个“情”字,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紧扣精彩细腻的语言,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进而理解生活中的母爱。让学生学会感悟亲恩,学会做人。【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词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孝敬母亲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引入主题

二、了解作者

由学生介绍胡适及其母亲的资料,教师再视情况进行补充。

三、整体感知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是一组抒写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的深沉抚摸,舒婷的激情歌唱;莱蒙托夫漫步在浑厚而宽广的俄罗斯大地,休斯沉浸在悠长的历史河流里……这些蕴涵着诗人深沉炽烈情感的诗歌,曾经感动了无数读者。宜从朗读人手,反复品味、积累诗中名句,让深沉热烈的爱国情怀随着经典名句走进学生心灵。【阅读教学设计】诗两首

创意说明: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一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提示: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仍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三、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握。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我读——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朗读重音。

2.我赏——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播放《乡愁四韵》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

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意说明:从“朗读”切入,之后,“个性解读”一“多角评析”一“自主链接”,分层推进,由发现诗的美,到评价诗的美,学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学步骤:

一、充分朗读

.第一遍,教师教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

2.第二遍,师生合读,读出诗的层次。

3.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诗的感情色彩。

描写沦陷区的一节,读得凄楚忧愤;描写解放区的一节,读得明朗温馨。

二、个性感受

.选择感受最深的句子,从所见、所听、所闻、所感等多种角度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手伸进水中,河水冰凉冰凉。昔日那锦幛似的鲜花,在炮火中枝残叶败;那嫩柳枝发散出来的清香。被浓浓的血腥味笼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挂在我心头的挽幛!

“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祖国的长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气彻骨,似一把把利剑,刺痛着我的心!因为我看到侵略者的铁蹄正在我的祖国肆意践踏!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岭南,这四季如春的地方,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满山都是荒凉,满眼都是废墟,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怒的呼喊。

3.学生交流。

三、多角评析

自选角度,评析。用“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说话。学生发言可能有:

.我发现在构思上用了“一线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这一线索将全诗贯穿起来,所以描写的对象虽多,但一点也不觉得芜杂。

2.我发现语言上很有特点。诗人选用了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来描写解放区,而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来描写沦陷区,很好地表达了情感。

四、自主链接

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为本学习资料库添加相关内容。

点拨:添加的内容可以有——

《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名家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画欣赏,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狱中题壁》;戴望舒《论诗零札》摘录,杜衡《望舒诗论》,张新《戴望舒:一个边缘文化型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创意说明:文新鲜活泼、意义隽永的意象,流动凝重的画面,给读者以视听的美好享受。因此,教学这首诗可立足于“赏”,设计丰富精美的活动,让学生美美享受一次诗歌大餐。

教学步骤:

一、进入朗诵天地,聆听名家朗诵

.第一遍听,初步感受全诗。

2.第二遍听,画出朗读节奏和重音。

3.第三遍听,轻声跟读。

二、来到学术报告厅,品析诗歌意象

.个性选读

全诗选用了许多事物来抒发情感,谈谈你最欣赏的一句。

之一:“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

之二:“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

之三:“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

2.妙手续写

根据诗意,从下面诗句中选择一句续写,使之与原诗和谐一致。

如: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

泪的笑

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新刷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慧眼质疑

可提出如下问题探讨:

可以用“我是坍塌的房屋,是荒芜的田园”来替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吗?

可以把“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中的“未落到地面”去掉吗?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顺序可以交换吗?

三、登上梦想舞台,个性化朗读全诗

.我来当导演——对“祖国啊”一句的朗读进行指导。

第一节,“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诗人感到祖**亲是那样疼痛难忍,禁不住发出“——祖国啊!”的深沉呼唤。多么沉重,多么痛苦!语调应缓慢低沉。读“——祖国啊!”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

2.我来当演员——自选形式,进行朗读竞赛。

配乐读

多人演读

模仿性朗读

3.我来当评委——评选出自己最欣赏的朗读,并作五十字左右的口头点评。

4.师生共读,结束全。

、外国诗两首

创意说明:无论是莱蒙托夫笔下的俄罗斯大地还是休斯的河流,都距学生遥远而陌生。因此,本设计拟利用多种形式的中活动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步骤:

一、学习莱蒙托夫《祖国》

.朗读全诗,初步感受

2.续写诗句,体验情感

祖国啊,我爱你那野火冒起的轻烟,因为它们在我的眼里恰似一支优美的小夜曲,是那样美妙动人!

祖国啊,我爱你那小山上闪着微光的白桦,它们正像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亲密无间,坚贞不渝。

2.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

温馨宁静质朴简单美不胜收刻骨铭心

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

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平常而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

二、过渡,学习休斯《黑人谈河流》

.了解背景2.体验情感

用“诗人谈河流,就是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话。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的历史。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自己这令人自豪的种族。

诗人谈河流,就是在谈黑人在深重苦难下创造历史的伟大。

四、比较两首诗写作的不同点

两首诗一从空间着笔,描写俄罗斯大地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一从时间人手,追溯黑人悠久的历史。

两首诗一把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爱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二通过“河流”这一意象来表明对自己历史的自豪。

五、分组朗读,结束全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我们这双手》《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拓展阅读《我们这双手》《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