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数学众数教案 Word 文档
众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22—123例1——众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能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让学生经理运用众数描述数量信息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据统计观念。
4、体验众数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教学难点:在统计过程中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初步针对不同情境正确选择统计量表示。课前预备——填成语
师:同学平时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今天能为大家展示一下吗?(能)我为大家带来了一组成语填空,谁愿意试试?
万()一心()志成城()星捧月()所周知 师:你果然不负众望。师:“众”在这些词中都有什么意思?(“众”含有大多数的意思)
师:我相信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一定能不负众望,发挥集体的力量,向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展现我们(唐海一小)五()班的风采。大家有信心吗?(有)好,上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激趣
师:转眼又快到“六一”了,为了庆祝这个欢乐的节日,在我来这讲课前,我们学校下发了一个通知,谁给大家读读?(课件出示通知内容小喇叭的图配音: 通知:
为更好展示红领巾的风采,大队部决定在5月29日开展校园集体舞比赛。要求每班参赛选手10人。请各班提前做好准备。
东峡小学 2012.5.28)同学们看到这个通知各个跃跃欲试,于是我先选出了20名舞姿比较好的同学作为候选队员。这里有他们的身高情况。(课件出示数据一个一个自动出)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数据(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可是学校规定每班只选10名,你们帮老师参谋参谋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比较合适?(课件也出示这句话)(估计生会初步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认识众数
1、分组讨论
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看法,没关系,咱们小组合作,相信大家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肯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小组合作探讨。估计有三种情况:求平均数、找中位数、和找到1.52)
2、全班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课件出示在最上端: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比较合适?
生1:我们组认为要想使身高差不多,应该计算一下平均数。我们把这20名同学的身高相加再除以20,就得到1.475m,所以我们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同学比较合适。
(若生回答不很完善)师:这组同学算出了平均数1.475,认为参赛队员身高 接近1.475m 比较合适。
(课件出示算出了平均数1.475,认为参赛队员身高 接近1.475m 比较合适。)师:你能找出身高接近1.475m的10名队员呢?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课件出示相应的出示条形统计图,力求达到学生说哪个数据那个数据就变红并出示直条)
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课件出示在最上端: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比较合适?)
生2:我们组认为这组数据有偏高的数据和偏低的数据,用中位数更合适。我们找到了数据中中间的两个数1.48和1.49,计算出中位数是1.485m。所以我们认为身高接近1.485m的同学比较合适.课件出示算出中位数1.485,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比接近1.485m较合适? 师:你能找出身高接近1.485m的10名队员吗?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过程同上(课件变红)相应的出示直条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课件出示在最上端: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比较合适?)
生3:我们认为身高接近1.52m的同学最合适,因为身高是1.52m的人数最多。预设:如果学生只汇报完数据不往下说,师要追问:为什么?或你是怎样想的? 课件出示出现次数最多的1.52m选出的队员的身高是: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噢,你找到了出现次数最多的1.52,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比接近1.52m较合适
(课件出示:找到了出现次数最多的1.52,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比接近1.52m较合适)
师:这是你自己发现的,还是小组同学讨论发现的?(真诚)真不错,你们很会观察数据!
师:你能找出身高接近1.52m的10名队员吗? 课件出示变红出示直条
师:其他组还有不同意见吗?(没有)
3、对比分析做出决策
师:同学们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找到了三组不同的数据。(课件出示一个三个条形统计图的总比较)
谁的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合适呢? 生1:我认为第三种方案比较合适,因为 最高和最矮的只差0.03m,(课件出示在条形统计图中红线闪动两次出示0.03m)他们的身高比较均匀。师:谁还想补充?
生2:如果是平均数的方案选出的队员,他们的身高最高和最矮的相差0.06m,不如第三种方案合适。
课件出示红线闪动两次出示0.06m 生3:如果是中位数的方案选出的队员,他们的身高最高和最矮的相差也是0.06m,也不如第三种方案合适。课件出示红线闪动两次出示0.06m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都选第三种)
刚才我们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描述,大家一致认为用XX的方案选出的队员身高是比较均匀的。
师走到身边,说:感谢你(你们)帮我们找到了这么好的方案。回去之后,我决定就按这个方案做。
4、认识众数 ①揭示意义
师(注视学生,语速放慢):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蕴含着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呢?(课件出示单独的例一数据图)
师:在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课件出示: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能不能给它起一个数学名字?(学生自由发言)
师:了不起!你们和数学家想的一样,在上面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它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随机课件出示(在上面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它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课题:众数)
(板书众数)众数是我们在学完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后的又一个统计量。现在让我们再来回到这组数据中。我们根据这组数据制成了统计表,并完成了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先统计表,后条形统计图)
身高m 1.32 1.3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人数 1 1 1 1 2 2 2 1 1 1 7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众数1.52这个统计量,反映了这组数据的什么情况呢?(课件1.52的直条闪动)
板书:众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②练习找众数(课件出示:第一张片。逐题出示,众数变红)师:我们现在理解了众数,你会找一组数据的众数吗? 请找出下面各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 ☆五(1)班百词测第一小组的成绩如下:(单位:分)100 98 100 100 96 100
师追问:在这组数据中,100出现了几次?——4次,它代表什么? ☆妙妙面包店一周销售面包的数量如下表
日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数量(个)170 190 190 165 190 200 190 师:
(课件出示:第二张片)
☆五(1)班40名同学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 4.9 5.3 5.2 4.7 5.2 4.8 5.1 5.3 5.2 4.8 5.0 4.5 5.1 4.9 5.1 4.7 5.0 4.8 5.1 5.0 4.8 4.9 5.1 4.5 5.1 4.6 5.1 4.7 5.1 5.0 5.1 5.1 4.9 5.0 5.1 5.2 5.1 4.6 5.1(学生表示困难)
(1)数据这么多,有没有顺序,我们无法一下子找到众数,又该怎们办呢?(生:先整理数据)如果没人说师说:看来我们得现整理这些数据 就让我们把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再对它进行分析
(课件出示)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数 2 2 3 4 4 7 12 4 2 订正填表结果(课件填写)
(2)这下你找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众数是5.1)(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4)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课件:4.9及4.9以下变红的横栏变红)五(1)班同学左眼视力是近视的有几人?(10人近视)近视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5/40就是3/8)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注意用眼卫生、多做眼保健操)
师:看来大家已经能很好的理解了众数。关于众数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呢,不信你看——(课件出示)③学习外延
师:最近学校举行了英语竞赛,五年级三个班参赛同学的成绩如下:(单位:分)(课件出示:书上的小精灵问这三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你发现了什么?)五(1): 95 95 82 95 95 98 95 91 五(2): 98 74 93 96 93 96 96 93 五(3): 96 97 99 92 90 95 68 91 师读题:这三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 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们先观察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五一班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95)(课件变红)它一共出现了——(5次)(师逐次点由红变绿)五二班呢? 生意见不统一
师:谁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96和93都是。因为93出现了3次,96也出现了3次。它们出现的次数同样多,所以96和93都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课件93点一个红一个;96点一个绿一个,并且先点93也行,先点96也行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
再看五三班的成绩——(生略显迟疑:没有)
预设:如果有人说你五三班每个数据都出现了一次都是众数。师要引导(惊讶表情):你说说什么是众数?这组数据中哪个数据重复出现了?它有没有众数?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众数可以有一个、两个、或者没有)
师:那也就是说,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板书: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三、具体情境,对比练习
师:哎?前几天,我的一位开超市的朋友向我求助了一个问题,恰好用的就是这节课的知识,你们想不想听听?——想
课件出示一人说:因为超市扩大规模,想写一份招工启示,可他拿不定主意,不知该怎样描述工资,他还带来了超市的一份工资单 姓名 职务 工资:元 ○○○ 经理 3800 ○○○ 主管 1100 ○○○ 副主管 900 ○○○ 职员 800 ○○○ 职员 600 ○○○ 职员 600 ○○○ 职员 600
你认为超市的经理选用哪个数据来描述超市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呢? 生分别找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生:用中位数800元比较合适。因为平均数受经理3800的影响会比员工的工资高,不能很好的反映他们的工作情况。二众数600元在这又太少,登出广告不会吸引人。所以——
生 :我觉得平均数1200元合适。虽然拉高了数据,但很吸引人。肯定多人愿意来。
师:看来具体用哪个还在于超市经理,若想吸引更多的人,可用平均数,不过可诱导了应聘者。
师:如果是前来应聘的人,他最关心的也就是他工作后最能得到的工资,应用哪个数据来表示?——众数
师:看来,在实际生活中,即使针对同一份材料,同一份数据,当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数据代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我们还应该全面分析,避免被误导呀。
师:如果超市中的一名员工因表现出色,工资由600元上涨了,涨了多少不知道。你认为随着工资的增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会发生变化吗? 课件随机演示
600 ? 600 800 900 1100 3800 师:你可别着急回答,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同学先思考,可以小组讨论。
生先思考,可以小组讨论
生汇报:平均数肯定变。师引导验证:如果工作涨了70元,平均数就涨了10元。
如果工作涨了700元,平均数就涨了100元。师:中位数呢?
生:如果——如果——
师:他的发言更深一步了,能分情况来说。真不错
中位数变不变必须找到关键数据,哪个数据是分界点?——800元 如果比800少或等于800,中位数不变,如果比800大比900小,中位数就是他,如果比900还大,中位数就是900,比1100还大,——比800还大—— 众数呢?
生:当不与其他人相同时,众数还是600元,当还其余的任何一个相等时,众数就有两个:一个是600元,一个是上涨后的工资数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发现,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有关,容易受偏高偏低数据的影响,好像很敏感;中位数只与数据中间的数有关,众数只与重复出现的数有关,容易受偏高偏低数据的影响,好像有点迟钝。那是迟钝好呢?还是灵敏好呢? 生:略
师:是的,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选择众数和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比较合适的。因此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数据,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决定。师:
均码的问题
师:你去过商场卖服装吗?你注意过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书p123生活中的数学 “均码”是不是所以人都能穿上呢?
其实我们所学得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四、总结
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过去了,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老师相信大家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一定会具体分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板书:
众数
众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课后反思: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
东峡小学 石董
2012.6.13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教师:孔维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三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四
教具准备
投影。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 的比较合适。(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 比较合适。(3)身高是1.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 左右比较合适。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5 .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 题。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号
号
号号号号号号
数量/个
l5
l6
2O
(1)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第三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众数》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众数》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 页的内容及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四、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五、教学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统计的意义,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有关知识。
2、原型:教材122页情境图,某校五年级数学竞赛成绩。
3、探究的问题:
(1)如何根据身高选拔参加集体舞比赛的队员。(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出示P122主题图。为了迎接我们自己的节日,光明小学正在举行集体舞选拔赛,一名舞蹈老师正在选拔队员,你认为舞蹈老师该如何选拔队员(出示20名侯选队员的身高)。
师:现在舞蹈老师已经选好了20名跳舞跳得比较好的同学,但是学校参加比赛的名额只有10个。你认为舞蹈老师该怎么选拔?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可能出现:
a、用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b、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提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二)探究与解决
学生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方法。比较分析,达成共识: 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所以以1.52m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揭示概念:
在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也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板书:众数): 进一步认识众数的特征: 学校举行了一次数学竞赛,五年级3个班级各10名参赛选手成绩如下: 五(1)班:80 70 80 45 70 95 70 80 70 80 五(2)班:85 90 70 75 95 60 100 50 65 80 五(3)班:60 60 75 80 60 90 85 95 95 100 这三组数据的众数分别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看来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板书:不止一个 没有众数)
(三)训练与应用
1、某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表,课本125页第五题。引导学生读题
(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你认为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2、下面这组数据已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你能写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吗? 135、150、150、150、155、a
(四)总结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课后请同学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你身边有哪些人能穿均码衣服?
第四篇:众数教案
数学《众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生活实例引入 培养统计意识
1、情境引入如何去表示一个班同学的整体的身高。
2、情境引入如何去表现一个同学五次的成绩。
3、纳统计量的含义。以及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4、引入本课的主要内容统计。
二、结合生活情境 探究统计量(众数)
1、展现情境,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同学的身高为多少比较合适?、用哪个统计量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小组讨论
4、引导学生分析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5、你觉得合适吗?还有没有其它的数据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6、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我们在选这些同学参赛的时候为了使身高比较均匀我们一般不去考虑她们的身高平均水平,也不去考虑排在中间的是什么。我们只考虑出现的次数是多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众数。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8、结合本题情境理解众数所代表的情况。
三、分析对比 感受众数的具体运用
1、出示情境:某一鞋店要根据一周销售情况确定下周进货量。
2、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
3、应该更关注哪个统计量?为什么?
4、小组讨论。
5、汇报讨论结果。
6、最少卖几双三十七码的众数就会发生变化?
7、众数变成是多少?
8、出现了几个众数?那说明什么?
9、那么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为零吗?请举例说明。
四、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统计的运用 情境一
1、出示情境:根据甲乙二人的射击成绩决定由谁来参加决赛。
2、求出甲乙二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3、小组讨论根据那组数据来确定由谁来参赛。
4、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三组数据,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如果让乙去参赛,你会对他说什么? 情境二
1、出示去应聘的情境,并且提出问题。
2、观察工资表
3、那么你们认为在招聘中的这个1800元是从哪里来的吗?用这个数据来表示整体员工的收入合适吗?你认为多少钱能代表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呢?为什么?
4、重新拟定招聘启示。
5、做一做:结合具体的情境判断选用那种统计量来解决问题。
五、总结归纳 形成知识
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很好,那么谁能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或者疑问?
第五篇:苏教版数学认识众数教案(xiexiebang推荐)
认识众数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79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众数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在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在统计中,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和可靠,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总体状况。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研究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板书:众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表中的原始数据
(1)看一看:在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几粒的最多?有几人?(2)写一写:把9人的发芽粒数写成数列。
(3)算一算: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是多少?
(4)想一想:你认为在我们研究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时用平均数14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这9个数据中,由于有两个数据明显偏小,拉低了平均数。因此用平均数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合适的。
(5)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来表示这批种子的发芽状况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6)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众数的意义、求法和用途。(7)辨一辨: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2、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求这组数据众数的思考过程
3、做“练一练”第2题。
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公园里有一群人在做游戏,(出示场景图:教师38岁,8个小朋友分别是7岁、6岁、6岁、6岁、6岁、9岁、6岁、6岁)
你认为用平均数还是用众数来表示这群人的年龄?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里的平均数是10岁,而场景图中没有1个人是10岁,大部分是小于10岁,发现用平均数并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总体水平,所以用平均数来表示这群人年龄的总体情况不太合适。而这里出现最多的是6岁,所以用众数6来表示比较合适。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可以先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并具体解释求出的每一个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这一问题,并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3、在一次数学竞赛中,2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70,70,80,100,60,80,80,70,90,50,80,80,70,90,80,70,90,60,80。在上面这组数据中,众数是多少?
4、一名射击运动员连续射靶10次,命中环数如下:9,8,8,9,10,9,8,8,7,1。在这一组数据中,众数是(),平均数是(),用()数来描述这位运动员的射击水平更合适些。
四、小结:这节课你又认识了什么统计量?你认为众数和平均数在表示一组数据整体特征方面有什么不同?
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