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四年上科学第二课冷空气和热空气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教案
2、冷空气和热空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教学材料:
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大小相同的小纸袋两个、细线、蚊香、胶泥、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探索和调查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
(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①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②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③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二、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板书设计:
2、冷空气和热空气
体积小体积大 重轻 下沉上升
第二篇:《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有关孔明灯视频、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准备好的孔明灯,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面装的是什么呢?
3、猜测,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5、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6、谈话: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吗?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教育)
1.学生猜测。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3.学生分组实验。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回答。
7.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板书: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套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套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套往上升了。
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1、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
2、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要按老师的要求跟着一步步的做,不提前也不落后,小心热水伤到人。
3、完成实验后,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并填写实验表格。
4、教师小结: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向上流动的过程中遇到冷又会下沉,这样就形成了冷热瓶中空气的循环流动。
在第二次试验中,热瓶在上面,热空气上升,我们就看不到对流的现象了。
(四)、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板书:冷空气)
2、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3、启发回忆: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
4、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板书:下降↓)
(五)热空气的利用
1、你知道“孔明灯”、“热气球”利用了什么原理制成的吗?
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3、播放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视频资料。
(六)、模拟热气球上升实验
用准备好的塑料袋,蜡烛等做塑料袋上升实验,注意不要烧到塑料袋,不要烧到手,体验成功的快乐。
(七)、热空气及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制冷空调及取暖器安装在房屋的什么位置比较好?为什么?
2、小组讨论并汇报。
(八)、课后作业
请根据本课所学,查找资料,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2、热空气和冷空气
——→
热空气 上升 ↑ 冷空气 下降 ↓
←——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第三篇:《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1份
三穗县优质课竞赛教案
课题:《
热空气和冷空气》
执教人:万先祥
年级:四(2)班 科目:科
学
时间:2010-9-16 地点:城关二小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火柴、纸杯、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有关孔明灯视频、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充满空气的气球或塑料袋,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面装的是什么呢?
3、如果对着你的脸放掉气球中的空气,你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4、学生讨论、交流。
5、谈话:这是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学习过空气的性质,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是会流动的。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谈话:其实啊,空气还可以分为热空气和冷空气(同时板书课题)。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是怎样流动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 2 热后会怎样流动吗?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教育)
1.学生猜测。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3.学生分组实验。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回答。
7.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板书: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1、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
2、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要按老师的要求跟着一步步的做,不提前也不落后,小心热水伤作人。
3、完成实验后,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四)热空气的利用
1.你知道“孔明灯”、“热气球”利用了什么原理制成的吗? 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五)、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板书:冷空气)
2、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3、启发回忆: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
4、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板书:下降↓)
(六)、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学生回家做一个孔明灯。
板书设计:
2、热空气和冷空气
——→
热空气 上升 ↑ 冷空气
下降 ↓
←——
(空气流动——风)
第四篇:《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知道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和风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纸杯、线香、有关风形成的视频、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刮风的视频)谈话:你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谈话:你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它和我们今天所要讲的热空气和冷空气有什么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板书:热空气)要研究热空气首先要制得热空气,在我们现在的这间教室里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提示:我手里有支蜡烛)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两侧,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教育)
1.学生猜测。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3.学生分组实验。4.提问:热空气在哪里? 5.学生回答。
6.小结:热空气在蜡烛火焰上方。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我们知道空气具有流动性,那热空气又是如何流动的呢?下面我们接着研究。
2.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提问:实验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
4、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板书:上升↑)
(三)再次验证热空气向上流动 1.吹灭蜡烛,观察烟的流向。实验3:再次验证热空气向上流动
2.谈话:你可能会觉得蜡烛是直立放着的,烟,也就是热空气它往上流动是理所当然的,换种玩法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们换根线香试一试。
3.点燃线香。直着拿、横着拿、倒着拿。
4.谈话:看来热空气的确是向上流动的,那热空气为什么会只往上升而不流向其它地方呢?我们接着研究。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实验4: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四)热空气的运用
谈话: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热空气向上流动,同时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要轻,利用这个原理,你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吗?
(五)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板书:冷空气)
2.谈话:既然我们可以通过点燃一支蜡烛来加热空气,同样我们也可以使用增加空气湿度的方法来获得冷空气。所以我选择用个加湿器。
实验5:打开空气加湿器 3.提问:冷空气是如何流动的?
4.学生回答。(板书:下降↓)
(六)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取暖器、制冷空调应安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七)讲解风的形成
1.提问:我们知道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那这和我们之前所讲的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2.播放视频:风的形成板书设计:
2、热空气和冷空气
——→
热空气 上升 ↑ 冷空气
下降 ↓
←——
(空气流动——风)
课后反思: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旨在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及风的形成。内容虽简单,但实验紧凑。在实验环节的把握方面就考验了老师的把控能力,而我恰恰在这方面犯了大错。整堂课明显前紧后松。对整节课的课堂效果造成了较大影响。在40分钟的课堂上,30分钟就完成了所有内容的讲解,剩下 的时间就显得尴尬了。其次对知识点的拓展也不足。如利用热空气可以做什么?同学回答做热气球、孔明灯,老师出示图片后就带过,此处可稍微拓展一下,简单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发明过程,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知识运用上也能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最后,在提问艺术方面,专门挑了一些积极举手回答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这部分学生常常在问题抛出时,就能准确的给出答案,没有照顾到想回答却不敢回答的这部分学生,考虑欠佳。也存在了在问题设置方面过简的问题,回顾环节所设置的问题,通过学习,学生不假思索分秒就答出了,也是教学时间剩余的一个问题方面。
整堂课不算一节成功的课,更别提拿去做课赛。但通过这样的一堂课,让我明显感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通过这样一次经历,发现不足,改正不足。多向前辈请教,时时充电,尽努力尽责任上好每一堂课。
第五篇:六年级 科学教学设计第二课
六年级 科学教学设计 第二课《杠杆的平衡》
第二课《杠杆的平衡》
内容标准: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2.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设计意图
第2课《杠杆的平衡》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第1课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杠杆的原理,知道怎样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认识杠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杠杆的平衡”,了解怎样才能使杠杆和天平保持平衡。教材还安排学生“制作简易小天平”、“寻找生活中的杠杆”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寻找使用杠杆的事例,并尝试设计实验和开展科学小制作,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跷跷板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本课的任务驱动页,就是通过波 波与小胖玩跷跷板的游戏而引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身材矮小的波 波和小胖如何在跷跷板上保持平衡,甚至小胖反而能被波 波撬得老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到底藏着什么奥秘?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活动1“研究杠杆的平衡”,让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调整杠杆尺上挂钩码的位置,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活动2“制作简易小天平”,让学生通过制作简易小天平的活动,加深对杠杆知识的理解;活动3“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则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杠杆,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找出各种杠杆的支点的位置。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实验观察——搜集数据——分析交流——归纳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研究如何才能使杠杆尺达到平衡。教学准备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铁架台和横杆、钩码、透明塑料罐、大小一致的瓶盖或塑料碟子、棉线、夹子、回形针、大头针、白纸、钳子、指甲钳、镊子、剪刀、起子、开瓶器、筷子。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小胖和波 波在玩跷跷板,波 波为什么能把小胖撬起来呢? 讨论:小胖有机会反败为胜吗?可以怎样做? 跷跷板运用了哪种简单机械的原理? 六年级 科学教学设计 第二课《杠杆的平衡》
思考:跷跷板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阻力作用点、支点、动力作用点吗?
二、活动一:研究杠杆的平衡
导入:我们试一下改变波 波和小胖的位置,看看有什么情况发生。媒体:播放“跷跷板” Flash动画。
问题:改变了波 波和小胖的位置,跷跷板的平衡就改变了。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媒体:出示课本图。
指导:我们利用带孔眼和支架的尺子,以及质量不同的钩码,模拟跷跷板游戏,看看其中有什么奥秘。
演示:利用铁架台和横杆搭建一个杠杆尺,研究秤杆平衡的问题。
问题:如果在杠杆的左边挂两个钩码,右边应怎样挂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 是不是在横杆的右边随便挂两个钩码就可以使杠杆尺平衡? 讨论:小组讨论,设计杠杆尺研究实验和记录表。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各自的实验设计,全班师生对方案进行梳理和完善,确定实验和统计的方法。
任务:进行杠杆尺研究实验,收集数据,找出使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活动:根据实验记录表的提示,分小组研究杠杆平衡的问题,并填写实验记录。讨论:小组讨论,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杠杆平衡的规律。媒体:播放“研究杠杆的平衡” 视频。
小结:当杠杆尺左侧的长度(可使用固定的格数表示)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与杠杆尺右侧的长度(可使用固定的格数表示)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三、活动二:制作简易小天平
导入:当杠杆尺左侧的长度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与杠杆尺右侧的长度与钩码的质量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尺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是杠杆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吗?
设计: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简易天平。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设计方案,全班师生对各方案进行思考和完善,选定合适的设计方案。
媒体:出示课本图(天平的制作)。
指导:教师指导,强调制作中的注意要点。
活动:学生选定自己的设计方案,分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天平。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制作作品。其他小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拓展:用自己制作的小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指导:教师说明在使用小天平过程的注意事项: 1.先调节小天平的平衡。
2.注意用小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正确方法。
四、活动三: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媒体:出示课本图。
导入:你见过这些工具吗?你觉得它们属于杠杆吗? 讨论:学生进行讨论,并说出理由。
活动:小组活动,在课本图中指出这些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工具的支点所在位置。媒体:播放“生活中的杠杆” 视频。
交流:各小组进行交流,更进一步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