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1课时 面积的意义教学设计名师教案
第1课时
面积的意义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第61~62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第64页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2.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获得合作学习的经历,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4.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挂图、电教媒体 【情景导入】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多媒体:射靶)这个游戏同学们喜欢玩吗?今天咱们来比比赛。老师选择大靶,你们选小靶,同意我的安排吗?为什么?
师: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靶的什么?
师:是指面积。它就是我们这节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1)【新课讲授】 1.面积。(1)面积概念。
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老师现在摸的是课本的什么?你能摸一摸你周围物体的表面吗?你们发现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大小)
师:(出示多媒体)你能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吗?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国旗面比较小。我们就说国旗面的面积比较小。
(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用图形表示出来吗?(动态演示把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都称作封闭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大小)
师: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3)概括面积的意义。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名回答。
(师总结,出示多媒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4)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课本封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指哪里?你能指一指吗?(电脑演示)
师: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同学们注意区分。2.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1)说说谁的面积大。(出示多媒体)
师:妈妈的手、宝宝的手,谁的手掌的面积大?你们怎么知道的呢?(观察法)
师:这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看不出来呀,有别的方法吗?(重叠法)
师:这两个长方形观察和重叠都比较不出大小,这下可怎么办?(方格法:经历方格法的优化选择)
(2)猜猜看。师:你认为谁的面积大?(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
(3)统一面积单位。教学教材第61页例2。
问题:下面两个图形哪个的面积大?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选择一种图形来比较。
(4)应该用哪种单位表示图形的面积更合适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统一意见:用正方形表示更合适,因为正方形表示最标准。
师:看来,比较面积我们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衡量面积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6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注意:第二、三个图形有的不够一个正方形可以用三角形来拼成一个正方形。【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给自己打个分吧!(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学会反思)【课后作业】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1~4题。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1)
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比较面积我们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衡量面积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让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产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教学中突出面积单位统一的好处,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第二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1课时 搭配教学设计名师教案
第1课时
搭配(1)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搭配(教材第101页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书写思想和方法。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二、探究新知
1.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2)按数位摆:
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 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 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教师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一起发现搭配的一些规律。但搭配中的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有更多的搭配规律我们没有发现,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动脑筋找到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规律。
【课堂作业】
1.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1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注意排的顺序,体会方法。3.教材第104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了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记忆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第三篇:人教三年级下册面积教学设计
《面积》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市第93小学
陈艳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中,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正确的表象,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2.在比一比活动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面积的表象。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学具:水彩笔,单位面积的图形若干,作业纸。教学过程: 一.感知面积。1.情境导入,(1)出示两块黑板报的版面。引发思考:要换新的板报,擦哪块黑板用的时间短?为什么?
(2)总结:黑板面的大小不同。2.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请学生找找其他物体的面并汇报交流。(2)拿起数学书,组织学生找出数学书的面。(3)师生击掌,说说谁的手掌面大,谁的手掌面小。(4)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找哪个部位的面比手掌面小。(5)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3.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课件出示一些物体的画面,说明将它们的一个面画了下来,说说这些图形的形状。
(2)引导思考: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小?(3)总结:它们都是封闭图形。
(4)出示一个角的平面图形,将它变成封闭图形,再给它涂上颜色。(5)说明: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的面积。4.引导学生小结什么是面积。二.比较面积。
1.出示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引发学生思考:怎么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2.展示比较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3.组织学生比较作业纸中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4.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咱们85小操场的面积,还能用这些办法吗? 三.创作:创作图形,使它的面积占7个方格。四.全课总结
第四篇:人教数学三年级下 《面积》教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绿城育华亲亲学校
丰兴康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摸一摸理解面积的意义;通过操作探究,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通过思考和对比,学生体会到选择正方形来测量面积是最理想的;
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的形成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结合实例,通过摸一摸理解什么是面积;通过认知冲突,学生感受统一面积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发现和认同用正方形作为测量面积的工具是合理和方便的。突破:通过学生的讨论和PPT的演示,对比解决。【教学过程】
一、感受“面”,认识面积(出示两个物体)
师:观察垫板的这个表面和盒子的这个表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垫板的表面大,罐子的表面小。
师:谁能上来边摸边介绍这两个表面的大小?
生:(摸垫板的表面)垫板的这个表面比罐子的这个表面(摸罐子的表面)大。师:你介绍的非常棒。现在也请同学们找一找身边物体的表面,并像XX同学这样来介绍它们的大小。开始吧。生1:„„ 生2:„„
师:他们说的都可好了。一定还有很多同学想说,请你对着你的同桌来说一说吧。„„„„
师:原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给它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生:面积。
师:你怎么知道“面积”这个名字的? 生:听XX说的/ 从XX看来的。
师:你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是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我们一起读一遍。
师:物体的表面有面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吗?(PPT出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生:有面积。
师:你能找到它们的面积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边框内的所有部分。生:圆形的面积就是圆边框里面的所有部分。生: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角形边框里面的所有部分。师:我明白了。那么这三个图形有面积吗? 生:第一个没有,第二个有,第三个没有。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第一个、第三个没有封闭。师:我不是很明白。谁再来跟我说说。
生: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不封闭图形大小是不确定的。也就没有面积。师:哦。这样啊,我懂了。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下什么是图形的面积。生: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它们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来判断,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表示它们的面积吗? 生:„„
师:学到现在我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什么是面积了。谁来小结下?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面积。
二、经历面积单位的形成 1.观察、重叠比一比面积大小
师:一课四练封面的面积和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比较,怎么样? 生:一课四练的面积比数学课本的面积大。
师: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意大利的国土面积相比,怎么样? 生:中国的国土面积比意大利的国土面积大。师:刚才比较面积的时候,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观察法。
师:来比一比这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XX,你怎么认为? 生:正方形的面积大/ 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们同意吗?我不是很相信,因为我观察不出来了。你有什么方法? 生:重叠着比一比。
师:PPT演示。比出来了吗?XX你来说一说这两个面积的大小。生: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2.讨论如何测量面积(出示两个图形)
师:你能观察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试试重叠法。谁大谁小? 生:(各种答案)
师:看来重叠法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你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割下来继续重叠
师:不断割,不断重叠一定能比出来,不过操作起来可能很烦琐,而且还伤害了这两个图形。为了不伤害这两个图形,我想我们需要去测量它们的面积。测量肯定需要测量工具了。用尺子能测量出它们的面积吗?
生:不能,尺子只能测量长度,是不能测量面积的。师:那同学们认为测量工具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引导到用图形去测量)
师:同学们非常有想法。我们学过的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用什么图形来测量既合适又方便呢? 生:„„(得到结论用正方形)
师:正方形由于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用来测量面积的大小比较收欢迎。
3.引发认知冲突
师:那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每个小组长处都有一个信封,信封里面有一个这么大的长方形,还有一些小正方形,请同学们相互合作用最快的速度摆出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那么大。准备好了吗?开始吧。„„
师:好了,请问这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这么大? 生:24个/ 6个。
师:每组的长方形可是一样大的,怎么测量结果相差这么大呢?我请两个组上来摆一摆。„„
师:你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测量结果不同吗? 生:正方形不一样大。
师:是啊,正方形不一样大,测量标准也就不同了。看来要使得大家测量结果都一样,必须采用相同的测量标准。那我们就用这个小正方形来测量这两个长方形。(PPT出示)第一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这么大? 生:24个。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每行8个,有三行,三八二十四。
师:很好,看来只要摆一行,摆一列就能知道结果,不需要全部摆完。第二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这么大? 生:也是24个。
师:所以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看来同意测量的标准实在是太重要了。那我们想,全世界有那么多人,怎么才能统一这个测量面积的标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三、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五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第8课时 估算教学设计名师教案
第8课时 估算(2)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教材第30页例9和第31~32页练习六第4~7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除法估算,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2.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作用,形成估算的意识。3.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并体会在运用除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合理地进行估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情境引入,揭示课题。2.复习乘法估算11×18。
3.变换情境,选择合理的方法估算。
(1)每排摆11张椅子,摆了18排,最多能坐多少人?(2)每支圆珠笔11元,买18支大约要准备多少元? 小结:在利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估大,有时需要估小。
【新课讲授】
1.估算223÷4的商在哪两个数之间。
20与30、30与40、40与50、50与60、60与70、70与80 引导学生利用口诀方便地估算出结果: 可以把223看作200:223÷4≈50 可以把223看作240:223÷4≈60
小结:把被除数看成整十数,通过口诀估算出近似的结果,我们就很快地知道商在50和60之间。
2.教学教材第30页例9。(1)出示第30页例9情景图。18个箱子够装吗?
(2)阅读与理解,明确题意。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够装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后交流。(3)分析与解答。
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学生独立尝试,讨论交流、汇报。(4)汇报方法。
可以把182看作180:180÷8≈20>18 不够装。可以把18看作20:20×8=160<182 不够装。
(5)回顾与反思。
这样的分析有道理吗?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与交流、汇报。
引导小结:把被除数看成整十数来估算,除了要能运用口诀进行口算外,还要注意选择比较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更精确。
【课堂作业】 1.估算下面各题。
83÷9≈
178÷8≈
178÷6≈
质疑:后两题的被除数都是178,为什么有时看作160,有时看作180?
小结:在除法估算时,要根据除数确定把被除数看作什么数来估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1)小明4分钟跳绳282下,小英6分钟跳绳357下,平均每分钟谁跳得多?
(2)229位老师参加一日游,现在安排了4辆客车接送,平均每辆车大约要载多少位老师?
小结:在运用除法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估大,有时需要估小。
【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31~32页“练习六”第4~7题。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练习。教学板书:
估算(2)
例9: 问题18个箱子够装吗?
可以把182看作180:180÷8≈20>18 不够装。
可以把18看作20:20×8=160<182 不够装。
在运用除法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估大,有时需要估小。教学反思:
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价值,从而杜绝了为估算而估算现象的发生,把发展估算意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熟悉的生活画面,亲历过的实际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估大”、“估小”两个策略的理解和选择,培养了应用意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