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3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第五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聚落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
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重点难点:
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所以人们往往聚群而居。这就形成了聚落。一个聚落的发展往往与很多因素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聚落的发展变化。
二、讲授新课
1、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人口与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关系。(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联系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
2、出示学习指导(1)什么是聚落?聚落有哪些主要类型?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景观上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乡村?什么是城市?聚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3)聚落大多分布在怎样的地方?
(4)文化遗产有什么价值?书中所列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有哪些?
3、讨论、检测、点拔(1)思考题1——
a、学生回答聚落的定义和类型。
b、学生描述城乡景观的区别:城市聚落多高楼大厦,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乡村聚落周围多农田,村落小,道路稀疏。(2)思考题2——
a、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的定义和类型。
b、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演变。思考了解聚落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回答。(3)思考题3——
观察、分析、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A.、观察景观图和地图,认识影响聚落位置的选择的自然环境因素。
B.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三峡移民”的安置。
教师:早期的聚落大多数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目前,在一些河流下游或沿海平原地区,工农业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C、知识之窗: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
提问:窑洞、蒙古包、冰屋、圆顶屋是哪里的民居特色?与当地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4)思考题4——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吸取的文化特色,反映了各个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民俗、宗教习惯,成为人类发展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有:意大利的威尼斯、法国的巴黎塞纳河畔、巴西的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
三、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四、小结本章内容。
第二篇:天气预报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上
天气与天气预报
【教学内容】课本P21—P26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的流程。
2.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能制作“气象科普小报”。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看好不好?这部动画片的名字叫《要下雨了》,请大家边看边思考,下雨前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播放视频)指名回答,给予鼓励。
师:当我们看到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冒头这些现象的时候,说明快要下雨了。你们还知道哪些现象也预示着将要下雨呢?(学生举例,给予鼓励)
师:这些都是下雨前常见的现象。其实,很多天气变化来临之前,都有一定的预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课件显示图片,教师讲解)刮风之前常见的现象:冬季黎明十分,天空若是出现彩色的云,预示着下午将会有大风;月亮周围的光圈叫做晕,这是一种奇特的气象现象,月晕的出现多预示着要刮风。下雨之前常见的现象:夏季天空出现积云,预示雷雨即将来临;太阳周围的光圈叫日晕,日晕的出现预示着将要下雨。
2.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象预示着天气的变化?(指名回答,给予鼓励)
二、讨论与交流
1.天气预报的作用
师:我们除了通过自然现在告诉我们天气情况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来了解天气情况。大家经常看《天气预报》吗?指名问学生“你为什要看《天气预报》呢?”(从天气预报中可以知道未来天气的变化,我们就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携带雨具等。)板书课题:天气预报
讲述:《天气预报》为我们提供未来的天气情况,它的作用小到为我们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便利;大到可以预知洪水、地震、风沙等自然灾害,便于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所以《天气预报》是我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很荣幸可以和大家共同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你们觉得高兴吗?在收看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认真一点,思考以下问题:从《天气预报》中,你获得了哪些气象信息?(播放视频)
师:《天气预报》已经收看完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想好了吗?(几名学生发言)气象预报员是怎么知道天气情况的呢?凭她一个人能完成整个天气预报吗?看来在她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团体,她呈现出来的正是这个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团体是怎么制作天气预报的呢?
2.讲解制作过程
①(出示图片,先让学生观察,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讲述: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划分成三个环节。板书: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
问:我们先看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搜集气象信息?(“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探空气球、气象飞机、气象站)教师分别说明它们是怎么搜集气象信息的。
讲述:通过这些先进的工具把各种气象信息搜集完整后,传输到气象台,由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进行资料的分析和整理,然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传播给人民
群众。
②小结: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天气预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每一个环节的背后,都倾注了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和劳动,在整个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为群众提供便利。能够从事这项工作,也是很光荣的事情。
三、讲述(谚语):
师:刚才同学们观看的《天气预报》认真的同学会发现讲述了“立冬”,哪位同学知道“立冬”是什么?(指名回答)立冬就是指冬季来临了。“立冬”还是24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人民通过对气象的观察总结出来“24节气”,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除了“24节气”外“气象谚语”也反映了天气变化情况。农民伯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和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这就是“气象谚语”。比如“枣芽发,种棉花”、“伏里有雨多种麦,伏里无雨多种菜”。我国气象谚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制作长中短期天气预报。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存在差异,因此气象谚语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出示不同地区的气象谚语)今天,老师带给大家的是“九九歌”,请同学一起看大屏幕。(课件显示“九九歌”)。
师:九九歌,就是从冬至那天起,向后数九个九天,第一个九天叫一九„„最后一个九天叫九九。一共81天,每个九天中,天气的冷暖变化不同,古人凭者长期的经验,通过冬末初春的物候现象,让人们直观而生动的知道寒暖变化的趋势,数到第九个九天,冬天过去,春天也就来了。
三、活动
①气象预报员
师:同学们想不想也做一个气象预报员为大家服务呢?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比较准确而又全面的天气情况呢?使用工具,长期测量才能保证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我们先来看看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课件显示,教师讲解)测量气温——观测风力和风向——测量雨量——观测云量——参考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的天气预报——搜集气象谚语——讨论与交流。小结:观测一段时间的气象,找出气象变化的规律,有效利用学过的气象知识和身边的资源,只要我们认真、负有责任心,并且持之以恒,就能成为一个小小的气象预报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出色的完成任务。
②制作科普小报
讲述: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关于气象方面的信息,把这些信息和资料搜集起来,就可以编辑出一份《气象科普小报》了。老师也可以验收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同学们想不想编辑出一份好的《气象科普小报》?老师把秘籍告诉你们,你们可要用心啊!(课件显示制作要求)
1、内容丰富多彩,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
2、版面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情趣。
3、图案新颖别致,富有时代气息。
师:老师手上有几张编辑好的科普报,大家可以作为参考,同时小组讨论构思一下你们的版面设计和内容。
五、总结
今天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希望课下认真制作《气象科普小报》,下节课我们开个成果交流会,看看哪些小组完成的最好。
第三篇:粤教版精品教案 项链 教案3
项链
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导入课文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今天将要学习的《项链》这篇课文里,它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漂亮女子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心,由于在得意忘形之即,丢失了向朋友借的项链,为此付出了10年的代价,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开始迅速地浏览即将学习的课文。
四、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基.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的批斗现实主义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邦迪耶普小城附近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个商人,父母分居,颇有文学修养的母亲带着莫泊桑住在海滨的一座别墅里,他幼时受母亲的熏陶而爱好文学。
在卢昂中学上学时,受到他的老师、著名的诗人路易.布耶的指导,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1870年到巴黎入大学攻读法律专业,适逢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目睹普鲁士军队入侵家园的情景。一年后,法军战败,1871年停战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工作之余孜孜不倦地写作,得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指导。
1879年夏天,以左拉为首的6位标榜自然主义的文人,在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短篇小说,汇成《梅塘之夜》出版。此后,他辞去教育部之职,专门从事创作,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1880年到1890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这期间他写成中短篇小说300多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性文章。1890年因病导致精神失常,于1893年7月6日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去世。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之称。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法国现实,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和社会道德风气的堕落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则予以同情和表彰。
(二)课文介绍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幻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小说那意想不到的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三)课文分段
本文按照项链为线索,主要写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主要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它交待了女主人公的基本情况和借项链的原因。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介绍了路瓦栽夫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生活的痴迷向往。
第二层:写路瓦栽夫人得到部长的请柬,并为参加夜会做新衣。
第三层:写路瓦栽夫人为参加夜会借项链;
第二部分(从“夜会的日子到了”至“她照他说的写了封信”):写路瓦栽夫人舞会上的成功及项链的丢失。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大出风头,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第二层:写项链丢失,夫妇俩感到悲痛甚至绝望。
第三部分(从“过了一个星期”至“也可以成全你”):写夫妇俩费尽十年心血终于还清了债务(即赔项链)。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夫妇筹款赔项链,债台高筑不得不倾家荡产;
第二层: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历尽十年的艰辛,耗尽了自己的青春。
第四部分:写发现丢失的项链是假的。
作者通过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造成的不幸,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享乐主义思想意识的危害;同时也对路瓦栽夫人在当时社会虚荣心毒害下的不幸遭遇抱有怜悯和同情。
小说构思精巧,布局合理,以项链为线索,沿着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点出是假项链。由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切合人物的性格,再加上作者的铺垫预示,所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结局都在情理之中,而且寓意深刻。
这篇小说与《守财奴》相比,不仅同样具有情节结构方面的特色,同时还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描写,而且还在情节上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结局更令人回味无穷。
五、课外作业
继续阅读课文,认真领会文章,从心理描写和情节结构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本质。
《项链》
(二)教学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普通话训练
三、复习旧知识
课文人哪些方面写了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
明确:课文主要从参加夜会借项链、舞会成功丢失项链、面对现实赔项链、遇见故友知真相这中方面来写路瓦栽夫人与项链有关的事件的。
四、讲授课文
(一)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对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起着重要作用。
《项链》运用多种方法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路瓦栽夫人在各个场合下的心理活动。
1.开篇介绍了女主人公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路瓦栽夫人的现实经济条件、对生活的认识以及她对上层社会的向往,铸成她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
下表就结合她典型性格和现实生活环境的对比来分析这样一个人物在课文中的特点: 典型性格 现实生活环境
美丽动人的姑娘、迷恋上层社会的生活 出身寒微、现教育部的小书记结了婚
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格;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实实;
七个“梦想”:梦想着“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和珠宝“即”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即“什么也没有”
以上强烈的反差,造成了她尖锐的心理冲突,使她“感到十分痛苦”,她“伤心、失望、困苦”,并且产生了“悲哀的感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是因为以下两点原因决定的:
其一,以金钱和地位为追求目的的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
其二,她这样的女人所特有的慕享乐、爱虚荣的性格特征也起着决定性影响;
2.为了刻画玛蒂尔德小姐的性格,小说有的地方采用了直接描述的方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如开头的七个“梦想”,提示了她对上层社会的痴迷向往,已经达到了狂乱的程度,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又几乎使她处于绝望的状态,也正是这种心态,才使她一心寻找跻身上层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后文的悲剧产生作了铺垫。
3.夜会上,她获得了成功,作者用了四个“陶醉”来表现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内心世界(P95):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陶醉于成功的光荣;
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这四个“陶醉”与前面的七个“梦想”相呼应,前者是她追求虚荣心和享乐的思想核心;后者是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真实体验。
这种直接描写的手法,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表现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下的心理活动,非常直观而明快,从而加强了艺术形象,使人易于理解。
另外,在夜会上丢失项链后,小说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时,先后两次出现“什么也想”这句话,仔细分析这两个“什么也不想”的内涵是什么(学生思考找人回答后再分析)?
分析并明确:
前者的“什么也不想”是写她在夜会上获得成功的狂欢程度,表现她幸福满足到了极点;
后者的“什么也不想”是描写她丢失项链后的狼狈心理,表明她痛苦、惶恐到了极点。
这两种心态的描写正是女主人公从“幸福的云雾里”跌进倾家荡产深渊的冷酷现实的心理变化的具体写照。
(二)小说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明、语言等手法来间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当路瓦栽拿回部长的请柬时,但她因为没有像样的服饰,便“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最后竟“哭起来”、“泪珠”“流到嘴角来了”,“丢”、“瞧”、“哭”等动作、表情的描写,深刻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在女友那里借首饰时,面对诸多珠宝,她眼花缭乱,犹豫不决,当她终于选中一挂钻石项链时,她“心跳”、“手抖”、“出神”;在得到女友的允许后,她兴奋得“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种从郁闷——犹豫——狂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她的虚荣心在满足过程中的独特表现。
(三)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看,借项链是情节的开端,丢项链是情节的发展,也是她灾难的起点,买项链和还项链又深入了一步,付出十年艰辛还清债务进一步得到深化,故事的顶点和高潮上玛蒂尔德知道假项链的那一刻,本来故事应该有结局,但作者却突然止住,究竟如何往下发展,只字未提,这种写法,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而且更令人回味无穷。
(四)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分析,我们发现她具有慕享乐和爱虚荣的同时,也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挖掘她可贵的另一面:
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虽然充满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抱怨自己的境遇,但她却能够始终跟随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做出一些出格甚至令她丈夫难堪的事情,更没有利用自己的美貌去换取美好的物欲享乐;尤其是在丢失项链后,面临巨额债务时,她和丈夫并没有相互埋怨和指责,更没有为此大打出手,相反,她俩“毅然”作出决定,“要想办法赔这件首饰”。为此,他们倾家荡产,债台高筑,即使如此,她也能够面对现实,以自己实际行动,虽然经历了生活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甚至精神的折磨,但最终还是与丈夫同患难。花了十年的时间。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美好的青春这一巨大代价还清了巨额债务。这些方面无不说明了玛蒂尔德小姐能够直面现实、感情专一,又反映了她具有诚实、善良、能吃苦耐劳的可贵品格,这不仅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显得难能可贵,即使在今天我们这个经济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人显得浮躁不安的社会里也显得难能可贵,但她在各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应该是值得我们许多人学习,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并不断启迪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讲,她也给我们现代人树立了一个正面形象。
五、作业
以《我眼中的玛蒂尔德》或《项链续集》写篇幅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符合原文主题思想。
补充说明: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容忍和真爱?
1.费了很大的周折为妻子参加部长夫妇的夜会搞到一张请柬;P93
2.用预备买猎枪的400法郎为妻子做衣裙(这不知要比葛朗台先生大方到何等程度了)。P94
3.当没有首饰时,丈夫又出主意让妻子到朋友家去借P94;
4.在夜会上即使很困也没有干扰妻子,而是和几个男人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参加夜会为妻子预备临走时穿的衣服;当妻子觉得寒伧想逃走时,又怕她着凉,主动叫一辆马车;P95
5.当项链丢失时,丝毫没有责怪妻子,而是主动一人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且直到早晨七点钟光景,未找到又帮妻子出主意“有周转的时间(在又找了一天到晚后);
6.当绝望时,他断然决定,“应该想办法赔偿”,并且拿出父亲的遗产,又开始代号钱甚至“不顾后半世的生活”,十年中靠作誊写员,甚至以五个铜子每页的辛勤劳动终于还清了巨额债务。
以上这些事件等等。无不说明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真挚的爱,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应该学习之处。
第四篇:8.1欧洲概述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第八章
欧洲
第一节
“日落之地”——欧罗巴洲(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总结出欧洲的地理位置、大陆轮廓特点和地形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了解欧洲的地形特征,比较欧洲和非洲海岸线的曲折程度以及欧洲和亚洲的地形特征有不同;
3、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教学重点】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总结出欧洲的地理位置、大陆轮廓特点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教学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从欧洲的名胜、文学等方面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秀丽风光和城市景色分布在什么地区? [讲述]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优美的风情录像都是欧洲的风情,在本区,还有许多令人留恋忘返的风景名胜,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欧洲的地理知识。按地理位置,本区习惯上又可分为东欧、西欧、南欧、北欧和中欧五部分。具体的划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料。
[投影] 展示“世界政区地图”,教师在图上指出本地区的范围。[提问] 本区北、西、南三面各临什么海洋?指定学生在图上指出。[小结] 本区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也就是说本区三面临海,一面背靠大陆,就好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向大西洋的一个大半岛。[板书]
1、亚欧大陆大半岛(1)范围:亚欧大陆西部。[投影] 展示欧洲地形图。
[提问] 本区绝大部分陆地面积处在哪两条纬线之间?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 本区绝大部分处在北纬35度~北纬70度之间。说明主要位于北温带,并决定了在气压带和风带中的位置——中纬西风带。
[活动] 指定学生在图上指出本区主要的半岛、岛屿、边缘海、内海和海湾。(教师说名称,学生指出。)
[对比] 本区有这么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而非洲却很少,这说明两洲的海岸线有什么不同?对欧洲气候及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小结] 欧洲海岸线曲折,非洲海岸线平直。曲折的海岸线说明本区气候深受来自大西洋上温暖湿润气流的影响,同时沿海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与对外贸易。
[活动] 在图中找出位于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讨论它的重要性。
[板书](3)海岸线十分曲折
[读图] 观察“欧洲西部地形”图投影片。
[提问] 本区主要有哪些地形种类?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小结] 指图说明本区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北海沿岸和波罗的海沿岸,主要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和东欧平原,其中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以莱茵河为界。山地主要分布在本区的北部、南部和东部,东部是乌拉尔山脉,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的阿尔卑斯山系,它的支脉延伸到南部的三大半岛。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亚欧大陆的半岛
(一)位置
1、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纬度位置:在35°N—70°N之间,北温带为主,在东半球和北半球。
3、海陆位置:三面环海,北接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二)半岛、岛屿
1、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2、岛屿:不列颠群岛、冰岛、爱尔兰岛、撒丁岛、科西嘉岛。
(三)海岸线: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
1、内海:波罗的海、地中海、黑海(注意里海不是海,而是咸水湖)
2、边缘海:北海、挪威海、巴伦支海。
3、海湾:比斯开湾、波的尼亚湾
4、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土耳其海峡。
二、平原广阔的大洲
1、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大洲。(P36图8.4和8.5)
1、主要平原:东欧平原、波德平原(莱茵河以东)、西欧平原(莱茵河以西)。主要分布在欧洲中部地区,占欧洲总面积的60%。
2、主要山脉: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南部阿尔卑斯山(年轻的褶皱山,勃朗峰是最高峰)和大高加索山、东部的乌拉尔山。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边缘地区。
3、地形特征:四周高,中间低。第二课时
三、暖湿的土地:
(一)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1.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最典型的气候,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中部的大西洋沿岸地区。
2.温带大陆性气候:欧洲分布最广的气候,主要分布在欧洲东部,温差较大。
3.地中海气候:欧洲比较典型的气候,分布地中海沿岸地区。
(二)河流:河网较密,河流较短;多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蚀湖
1、伏尔加河:全长3690千米,欧洲第一个长河,位于俄斯罗境内,由北向南注入里海。
2、多瑙河:全长2860千米,源于德国南部山地,向东流经9国(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是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
3、莱茵河:全长1320千米,欧洲最大的水上运输动脉,是欧洲的“黄金水道”。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北麓,注入北海。
四、政治地图的变化:
1、面积:1016万平方千米。
2、国家:43个(2000年初)。
3、德国的分合:
4、南斯拉夫解体:
第五篇:10.1非洲概述 教案(粤教版七年级上)
第十章
非洲与大洋洲 “阳光灼热之地”--非洲
教学目标:
1、知道非洲地理位置和主要自然环境。
2、理解非洲人口和经济特点,能解释经济落后的原因。
3、了解非洲悠久的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地图上找出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了解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综合评价非洲人口和经济特点
3、在收集、运用资料描述非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
一、非洲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伸入西半球。
2、海陆位置: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
3、地形:以山地和高原地形为主。(1)山地:阿特拉斯山脉,(2)高原:
A、埃塞俄比亚高原: B、东非高原: C、南非高原:(3)盆地:刚果盆地
(4)东非大裂谷:世界上最长的裂谷,被称为“地球的伤疤”。特点:“一大两多”。面积大,多火山,多湖泊。
4、气候: A、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B、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两边)C、热带沙漠气候(撒哈拉沙漠)D、地中海气候(非洲北部)
5、河流与湖泊:
A、尼罗河:全长6 671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B、刚果河:刚果河的流域面积和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位居世界第二位。自东向西流大西洋。
C、乍得湖: D、维多利亚湖:
6、热带草原动物:斑马、犀牛、长颈鹿、狮子、大象、河马、猩猩等。
二、“高”和“低”悬殊的人口和经济
(一)人口
1、人口总数:非洲人口约为8亿人,在各大洲中居第二位。
2、增长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3、带来问题:
A、严重阻滞了了经济的发展。B、导致环境的恶化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二)经济
1、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低。出口商品以初级商品为主。
2、经济落后原因:
(1)、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消耗了大量的经济。(2)、长期受到殖民统治。
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代表--埃及
1、地理位置:
位于非洲的东北部,陆地跨亚非两洲,属亚欧非交界地带。
2、埃及的地表特征:分布大片的沙漠。
撒哈拉沙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960万平方千米,海拔在200-500米之间,因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极端干燥,年降水量不足100ML,温差大,多强风和沙暴,约为1/3人以游牧为生。
3、埃及主要的河流: A、尼罗河:
B、苏伊士运河:全长173千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运河收入成为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4、首都及人口: 首都:开罗。人口:1577万。
5、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长绒棉)
6、悠久、灿烂的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景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爱资哈尔清真寺、古城堡、希腊罗马博物馆、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宫、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国王谷、阿斯旺水坝等。旅游收入是埃外汇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财政来源除税收外,主要靠石油、侨汇、运河和旅游四项收入。货币名称:埃及镑。
分析课本P77页的埃及旅游资料图片。课堂小结:按板书进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