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课程观的观点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情境”为主
一、阐明本文的研讨对象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如今, 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关注和重视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专门研讨教学设计的专家们还就此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说。建构主义和教学设计是否能够融为一体成了这场争辩的核心问题。答案大致分为两种,其一,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学习实践过程的两个具有差异性的点,这两个点,若处在不同的学习情形下是相互补给的。对于一些学习范畴较复杂多样、学习目标较高级的教学设计来说,建构主义是适宜的,教学设计领域可以将建构主义以一种“新的心理集”的模式引进来,这能够调解传统教学设计过分辨别和简化教学内容的不足。而第二种看法则认为,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教学设计的实践不能相容。他们的观点是,教学设计是立足于客观主义的,要谋求一种能看得见的、能管制的的学习成果,而建构主义是非客观主义的,二者在这个根本点上是相违背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成果是自我建构的,是不可估摸的,采取的是感性主义的哲学思维,因此建构主义是无法引入教学设计实践的。
教学思想中的师生定位观点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作为语文教学的探索者,寻求语文教学科学的发展之路,在语文教学界更新观念,推行切实可行的新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应该引起我们同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本着与时俱进的学术心态,不断地加强比较性研究,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用理论指导实践。
二、介绍语文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尤其是在“情境”的观点上。由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发展、以及具体的观点谈起,鉴于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即带有主观色彩,而建构主义理论的独特的主观性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有借鉴意义:
1.建构主义学习观中自上而下的教学理论适合中小学语文教学。
20世纪80年代,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引发了教育界的思考。1984年,Palincsar和Brown曾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的支架式教学训练学生的阅读策略。他们把训练重点放在四种理解策略上:总结、提问、阐释、预测。2000年以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西方日渐盛行,迅速影响并波及到了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言必称建构主义”成为教育界的时尚。国外学者将其视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甚至誉之为“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据我所知,2000年以来,国内也对此展开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有:关士伟和臧淑梅(2005)认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有关学案设计的研究非常必要。学案设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为先导”的理念;学案设计应以实用为原则,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设计应体现师生民主,师生平等,师生互动,主动探究。刘可新(2010)提出,所谓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侯晓路(2011)对学案学习效果不佳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观察和反思,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学案设计上,并进一步提出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应主要从转变观念、理解什么是学案和怎样合理设置学案的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安排习题等方面进行讨论。余文正(2011)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学案教学法的运用策略,以学案教学实施的过程为切入点,探究了学案的设计、学案的实施,阐述了学案导学在促进教师成长层面的意义。王文(2012)指出,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案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学案设计是核心。因此,要对学案和学案教学的理论进行探索。郭美萍(2012)认识到,学案这种新的教学载体在基础教育领域备受瞩目。学案的设计要有简单明了的学习目标和适当的方法与策略、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整体性,要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要创设学习情境。
综合已有研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用于语文教学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视角,讨论了建构主义指导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课程导入环节的内容。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及其作用的巨大改变上。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教师和学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应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的意义和理解,建构出世界的多种意义,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2.新课标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教师重引导;而建构主义中提到的“创设情境”正是对教师施教的理论指导。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递的权威,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不是重在讲授,而是重在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作为教师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实验、独立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上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教师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激励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学习方式。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有效,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协作学习,并要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并在复杂的真实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组成。其中:“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环境的建构,教师应当把主要的工作放在设计、提供学生学习可需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有效引导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的过程设计上,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虚拟现实建构模拟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逼真的“现实”,去获取的感知,动手操作虚拟世界中各种对象来建构他的自己的意义世界。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的建构环境。老师在学生自主观察、协作会话、相互讨论交流时要积极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关键要学会宽容。对学生不同看法不仅要宽容,而且要把学生的不同看法当作一种资源和财富。这样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使学习者可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因此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往的经验和阅历,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自上而下设计教学情境来完成学生的意义建构。语文学科是母语教育,必然牵涉到政治、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对某历史人物、事件或某文化传统的评价、透视、分析,对某社会现象的评价,对某一事件发表见解,都会因其复杂性与挑战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3.情景教学理论启迪语文施教中的实践性,特别提到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的深远意义。
通常我们讲备好课,认真备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熟悉课文。怎样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恰当地运用一种教学理论,找到一条适合的教学之路,形成一种适当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持“继承发生认识论”观点的奥萨伯尔认为,“假如必须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部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习者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总之,原有的适用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尚风祥《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认》也认为:“学生在听讲中要将知识A内化,就必须将与知识A相关的已知外化,否则未知的A就不能借助己知转化为己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和处理好了已知与未知,恰当地解决好学生的认知链问题,或许我们既能轻松地进行教学,又能事半功倍地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 一文说,只有建构性学习才是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人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点的。因为,这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人探索、认识、发现世界的方式。把握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问题,对于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举实际例子,论述建构主义情境教学理论与语文引导性学习。1.语文课程导入的方式方法归纳3.引导式语文教学模式的原则及实施过程4.实施引导性课堂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情境”观点指导下的语文引导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对学生的作用。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老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可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1)、教师起导师的作用。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老师在课堂上可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其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一一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我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如打印一些生字,把这些生字剪成偏旁、部件(禾一口一和、日一月一明、鱼一羊一鲜、果一页一颗、丰一色一艳)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合作齐心协力拼出生字再展示识字成果,交流识字体会,再打印一些标牌(工厂、医院、学校、幼儿园、电影院),并复印几份,让学生在小组中选出合适的图画贴上,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有,没有什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区别,学的内容离自己的生活更近了,学起来也更有兴趣了,一节枯燥、乏味的识字课上成了一节轻松、快乐、充满了趣味的识字课。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2)、学生起主体角色的作用。一教师在上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时,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比赛:看谁读得最像“万兽之王”。有个孩子有气无力地读起了狮子大王的命令。同学们的评论是:有的说狮子大王病了,有的说像只病猫!„„可是这个孩子不服气说:“我读得是老狮子王,要不然他不会选新首领接替他。他老了,身体不好,所以他说话慢慢的,没有力气。”执教老师没有简单地批评他不虚心,而是表扬了他会读书、会思考、并要全班同学针对这个想法发表不同的意见。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将意见集中归纳为: 说狮子王老了很有道理,所以读的时候应该慢一点,声音“老一点”,但是声音不能太小了。不然森林里的动物就听不清大王宣布的命令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巧妙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改变了原有单一被动的 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 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做到了让学 生尽量自学、提问、观察;尽量让学生动手、发现、求异;尽量让学生想像、表 达、应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换。(3)、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一老师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在教《荷花》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和图片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语言文字变成图像印在大脑里,深刻感受其中的魅力。在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时,学生联系旬意,说“冒’’是“长”的意思。这时教师在讲析“冒”的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黑板上贴示出一池荷叶挨挨挤挤,长势旺盛的荷花图,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冒”字在字典的解释:“向外透,往上升”。同时启发学生结合荷花的生长过程,一点一点合理地想像:荷花是透过什么、怎么升上来的。此时学生浮想联翩,通过“冒"字感受荷花的生机,很自然地悟出“冒”字的生动传神与常态的“生”、“长”等词的区别了。让学生感到知’识是有魅力和价值的。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应该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
(4)、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作用。学生在学习工程中,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工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位学生在学习《五彩池》这篇课文时,提出一个看似与课文内容毫不相关的问题:“能不能在五彩池里游泳呀?”老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讨论:“游泳涉及到哪些条件?”学生结合课文展开讨论,得出了池子大小不
一、深浅不一,“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就可以碰到它的底。”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池底生着许多石笋”五彩池不宜游泳的结论。何况这样奇异美妙的风光,应该很好地保护,怎样随便下池游泳嬉戏呢?把“教”调谐到学生主体“思”的频率上,突出学生思维的运行,将“思’’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5)对学生的作用。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联系起来,并要对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相类似的情况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觉得语文学习过于繁琐、乏味、简单重复。殊不知语文是最精彩、最动人、涉及情感和人生哲理最丰富、包罗一切的学科。只因传统语文教学与现实接合不够紧,社会上与语文相关的问题不可谓不多,若给出诸如对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种文化传统如何评价、如何透视、分析和评价某一社会现象,如何针对某一事件发表演说等等这一系列紧密联系社会、实用性极强的,问题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其势必会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缜密思考,不断从书本、社会中汲取文学、文化历史和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再通过讨论、辩论、演说等多种交流形式达到共融和逐步解决问题,这就必然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语文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当前条件下,教师应多使用投影、图片、录音磁带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让学生们感受难以在课堂上见到的现实或历史的生活画面与情景,甚至可以使用电脑虚拟现实,多方位多视角地感受现实。这样就能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在兴趣的驱动下,大胆地吐露真情,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能避免教师对课文的空洞说教,比起简单化了的课堂环境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这种情景化的语文教学不需要进行独立的测验,对问题的解决本身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仅仅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功能性评估,避免学生为了分值而整天提心吊胆。以每一个学生的相对进步来做出评价,同时也能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有助于把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
2.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实施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实际上是要求设计出能提供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良好环境,例如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另一方面,由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学习者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而如何调动这种主动性与积极性,就要求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启发式等策略。这些自主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因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我们也主要从这两大方面进行探索。
(1)语文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工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协作和支持。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
(2)语文情境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的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根据现代阅读学理论,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是在读者的阅读中被发现的。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发现作品意义,接受作品美感,陶冶自己情操的过程。所以学生应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产生审美愉悦,获得情感共鸣。这就是文学作品感动我们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鉴赏作品的重要途径。因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力争做到教学设计科学化,教学过程心理学化,教学方法艺术化。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学氛围的情境化。实现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方法如下:
a设置认知情境。给学生展开广泛的知识背景,讲清写作背景,使学生能知人论事。学习基本理论,让学生的学习有所依凭,并且可以给学生示范认知结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认知结构的欠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便于确定最近发展区,自觉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为学生经验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便于他们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b.设置情感情境。在读文学作品时首先要真实感受形象,对作品进行感性理解。常用的方法有利用挂图、简笔画、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营造具体景象,使学生想象有所依托进行诵读教学,加深自我感受,他可以唤起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他们的语感,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对作品的感受由语言层到词义层再到意蕴层,逐层加深运用音乐背景渲染环境气氛。音乐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直抵灵魂,运用音乐背景,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再现逼真的情景,获得真实的体验。营造情感范围的情境使学生先入境,再调动学生与作品相一致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情感共鸣。
c.设置审美情境。文学作品,讲究空白含蓄之美,诗之妙处,贵在含蓄无垠。在阅读中,读者通过创造性的知觉活动,对作品提供的种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凭借读者业己形成的审美知觉经验和想象力,去悟出文章的整体风韵。在审美感受中对于融合于形象中的深层意义的直观性把握,是在对对象感知基础上的直观性领悟和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去想象,借助音乐、绘画、诵读等方式唤起读者的审美想象,调动他们的情感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感情和意义。
(3)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多数的协作学习是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例如中小学的语文课上,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当堂进行看图作文或命题作文,然后在课堂的后半段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进行全班性的评议交流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在此情况下,事先只确定了一个目标,通过集体的评议、交流来促进全班的作文学习,而具体的评议内容即学习主题事先并不清楚。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认识主体之间的交流、研讨和整合有助于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建构起科学、变通而系统的知识表征。同时,认识主体在合作互动中思维明朗化将更有利于自我评价和自我思维过程。此外,还有利于认识主体间达成对某个问题的共识,并分享问题解决的成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开发和利用合作互动这个重要教育资源以促成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互惠互利,并根据个体归属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小组协作学习与全班交流讨论等合作互动方式,使学生把在独立学习基础上所进行的交往互动,整合为自己新的知识表征。新知识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成为能解释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活知识”。由此,课堂教学便进入一种认识活动和人际交往辉映的境界。这种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势必促成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立体发展。
如学习《灯》一文时,引导学生自由提问,学生提出“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这句中的“山那边”应如何理解就此问题老师可引导学生从“灯光”的象征意义去理解,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提出“山那边”可暗指革命圣地、党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也暗指国统区处于黑暗中的广大人民,也可实指“廊上对着的山那边”。
(4)信息资源环境设计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近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地区和单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己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可以说,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不应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推进语文教学的变革。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东省南海市石门中学建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用的网络教学协作室。室内装备了多媒体电脑,采用圆桌式布局,学生二人组成一个协作小组,共用一台电脑,八人形成一个大组,便于交流、协作。教师机装有“南方之星”软件,便于教师对整个教室电脑的监控,掌握学生学习进度,调节教学节奏,个别指导学生学习。室内装有电子白板相当于大屏幕投影仪、触摸屏,教师可以更直观地演示,强调重点,可在屏幕上直接写字、作图,可弥补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无法预计课堂突发情况的不足。
(5)课外学习环境设计
就狭义而言,语文学科的学习环境指的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就其广义而言,语文学习的环境应扩大到整个校园,如图书馆、资料室及活动交流场所,扩大到整个社会的书店、家庭等各个表现场所,即开放性的课外学习环境。在这个大语文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自主探索的观念和意识。图书馆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最合适的场所,也是建构主义所谓“问题定向学习”场所。学习者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是确定是否存在某一问题,创设一种精确的问题陈述,识别为理解问题所必需的信息,确定可用于收集信息的资源,产生可能的解答。
如教学《明湖居听书》,让其比较《琵琶行》,然后从思维的多角度出发,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并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论证、反思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环境能鼓励学习者获取多样化的观点并提高对这些观点加以分析、综合以形成更为高级观点的能力,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场所,是一个真实的教育场所,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己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是一件清晰的、近在眼前的事情。因为学习是为了出色地完成工作,具有直接的价值,所以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富有个性的。如主持晚会,学生为了能有出色的表现而去学习语音、修辞及组织句子,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热爱探索、热爱创造。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比如在教读《大自然的文字》〔门一文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请学生观察几幅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谈谈能够从中做出哪些判断。创设情境同学们可以推测出其季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内容,教师肯定大家都具备一些认识大自然文字的能力,进而提出问题你能否从文中发现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明确话题。(情境创设)
其次,请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筛选信息文中列举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的特点,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是什么由于文章的文字浅显、重点突出,筛选信息的工作很快就能够完成。(自主学习)
再次,请学生挖掘自己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谈一谈自己还了解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学生以所学知识向生活拓源,从生活中筛选所需信息。并把信息记录在黑板上,作为成果宣告栏。由于文章距现在至少半个世纪之久,内容上有可供填补的巨大空间。教师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穿越时空与作者交流,设计一些可供学生思索讨论的问题。如你还发现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方法„„
举例:文言课“六环互动”模式。
文言文“六环互动”模式,要求以问题情境和情感激励为中心,在实施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按创设情境、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归纳整合及拓展演练六环节组织教学。其流程图如下:
⑴注重情境创设,搭建互动平台。文言文晦涩难懂,学生很难理解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深层涵义,要想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⑵引导自主发现,组织合作探究。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首先必须注重培养学习主体的自我阅读能力。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各段大意,并对那些有疑问的词句作下标记,然后组织讨论。
⑶加强言文统一,实施评价反馈。即以问题为中心,通过设计与理解文意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发表见解。在文章的评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想内容的现实性。
⑷归纳整合知识,进行拓展演练。文言文中的知识庞杂丰富,且很多知识散见于不同的文言课文中,教师应加强对这些知识归纳整理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构建与梳理文言文知识体系,使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总之,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也就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要抓住内因和外因这两大块,而这两大块中的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不言而喻需要时间,研究者的研究、构建,本不在于提供若干程式供人照搬套用,而我们使用者在选择某种教学策略时也贵在掌握其精神实质,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处理,这便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第二篇:建构主义在《应用密码学》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在《应用密码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该文介绍了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实践证明该方案符合课程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建构主义;应用密码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6-3977-02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Applied Cryptograph Course
LIN Qu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41,China)
Abstract: The core idea of constructivism is based on student-centered.It emphasizes that the student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on the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activ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applied cryptography course.It proves that the program conforms to the features of the course and can increa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Key words: constructivism;applied cryptography;teaching design
建构主义
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它的产生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设想。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己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教学方法。
《应用密码学》课程的特点
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的基础与核心,它能有效地保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认证性和不可否认性, 因此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现阶段开设《应用密码学》的专业较多,如信息安全、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和通信等相关专业。《应用密码学》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它是多门学科融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侧重于密码学的应用。从应用数学的角度看,密码学是数论、抽象代数等理论的一种应用;从通信的角度看,密码学是实现保密通信的一种技术手段;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看,密码学是数据安全、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的研究内容;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密码学是信息处理的一种方式。此外,《应用密码学》课程的特点还体现在授课内容的应用性很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密码学》教学实践
《应用密码学》是趣味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若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会使课程显得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法得到培养。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让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任务”、“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下面介绍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
3.1 创设情境
教学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强调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绪论时,利用多媒体放映密码战的专题片,学生将会深受吸引,同时也会意识到密码学的重要性。另外,在讲授古典密码体制前,先给出几段密文,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密码体制加密而成,让学生尝试解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利用“问题式”的情境创设方式,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讲,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3.2 提供任务
建构主义强调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任务”。由于《应用密码学》这门课程涵盖的知识范围非常广,相关的拓展研究也很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例如,在讲授完密钥管理技术这章后,让学生撰写论文,探讨密钥管理的技术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如何改进等等。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积极主动地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课程论文的撰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锻炼他们的文献搜索能力和知识总结能力,从而能有效扩展知识面。
3.3 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指出:协作应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完数字签名这章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数字签名方案,它们应怎样设计,还存在哪些局限性。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相互交流探讨,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激起思维的火花,集思广益,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3.4 意义建构
通过提供任务与协作学习两个环节,学生不但掌握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点,而且头脑中已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此后,应指导学生返回课本内容,了解课程的安排,在头脑里建立清晰的密码学概念,掌握相应的原理及应用,并能够利用密码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意义建构,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结束语
该文探讨了建构主义理论对《应用密码学》课程教学的指导作用,从建构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各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教育方法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教学设计应大胆改革和创新。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潜力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 Piaget J.Structuralism[M].New York:Basic Books,1970.[2] 路秀华,周霞.密码学选修课课堂教学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3):123-125.[3]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4] 杨义先,郑世慧,罗群.现代密码学精品课程建设体会[J].计算机教育,2010(15):73-75.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导入情境、设计课文教学情境和设计作文情境是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设计导入情境
设计课文教学情境
设计作文情境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那么,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有哪些途径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设计导入情境
导入设计的好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就积极发言,那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常用的情境导入有以下几种:
(一)、从问题中导入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你是玻璃厂的厂长,现在你如何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同时也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整堂课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说明文枯燥无味的毛病,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从故事中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中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教学课文《死海不死》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死海的故事,这能迅速引起学生对死海不死之谜的学习兴趣。
(三)、巧妙扮演“角色” 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侯,我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我均未明确回答,只是叫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对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报纸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纸”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前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二、设计课文教学情境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的。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以下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
(一)设计情境,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情。小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呢?有的时侯,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个时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小麻雀》这篇课文中,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学生兴高采烈,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回到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有的则写小麻雀痛苦的死亡;还有的写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表演情境,理解课文深意。有的时侯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表现出不同的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自编自演,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计献策。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三)设计音乐情境,体验意境。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情感。两者互有长短,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在有的时侯利用音乐的长处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课前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他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美妙的琴声上。这时,教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老师把音量放小,接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出来的呢?”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叩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为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计语言描述情境,体验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我在教《草原》一课时,学完第一段进行小结,我激动地说:“我们来到了草原,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面对这样的境界,我们怎能不想放声高唱,又怎能不想吟诵小诗?同学们,把你们的这种情感读出来吧!”顿时,教室里传出有滋有味的读书声,透过他们的声音,我感到学生此时已被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草原深深吸引,深深陶醉了,他们完全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很轻松、愉快地学习了课文。
三、设计作文情境
作文在许多孩子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害怕一板一眼的去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的欲望情境。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写作情境,把孩子们内心的宝藏发掘出来。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许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是一种作业的形式下,就变得无话可说了。所以,消除这种畏惧心理,给之以轻松的写作情境,是必须的。比如在写人作文中,我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去收集资料。这个资料要求把范围缩小,只要是身边的人,比如在学校、班级生活中发生的事都可以。然后在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今天进行一次“新闻联播”,每个小组的同学用十分钟的时间每个人分别写出一则身边的人的事,然后请每个小组选出两个同学上台模仿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给同学们播报新闻。孩子们写身边的人的事,有的写上体育课时同学到达终点时的神态,有的写学校的建设发生的事,有的写班级里的趣事,丰富多彩。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播报新闻,课堂里不时的发出笑声。因为,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人的事,描写的就是他们自己。通过这一节作文课,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在这种写自己生活的作文情境下,每个人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愿意写。自然是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的一点实践和感想。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课文。不足之处请斧正。
参考文献:李吉林
《情境教学法》
第四篇: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定稿]
浅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涡阳县王准小学
谢宇函
摘要:语文课堂应当是丰富的、趣味的、活跃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的弊端愈来愈明显。而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改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快速的融入课堂等方面有着无比优越的作用。伴随着涡阳县“班班通”“校校通”“信息技术人人通”等“三通”的建设,为多媒体的应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也为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就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试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概念及功能;理论依据;类型与方法
一、概念及功能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可以利用生活展现情境,利用实物演示情境,利用图画再现情境,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表演体会情境,利用语言描述情境。
(二)情境教学的功能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陶冶功能;二是暗示(或启迪)功能。
1.情境教学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感。
教育心理学上的陶冶,指的是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
情境教学能够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了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了情感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情感体验具有良好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更易受到暗示的影响。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榜样作用、诗歌朗诵、绘画、旅游观光、角色扮演体操、课内游戏、音乐欣赏、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都起到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会使人产生顿悟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提供的线索会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话的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较差、渗透和整合中拓宽视野。
三、类型与方法
(一)利用语言描述情境
在描绘文本的情境时,可以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富有情趣化的语言,以及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语言对所要创设的情境进行描述。创设出的情境或引起学生情感上的独特体验,或带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当然,对于特定性的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不要太过于夸张,且不能失实。
(二)利用影像资料呈现情境
我们可以把多媒体资源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影响资料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课堂上播放文本欲要讲述的人文地理、战争片、纪录片等等。这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课堂之中,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与其拿着课本教学生分析与解刨文本,不如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相关性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去主动感受、理解,同时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影像的意蕴比文字来的更快,来的更亲近更自然。而年且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发掘“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这些图画比起枯燥的语言文字,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图画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做到与主题紧密相关;二是积极健康向上,符合学生的审美特性,起到积极引导;三是不宜太多,避免“喧宾夺主”。
(四)利用生活展现情境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强调了小学语文是工具性、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由于课外资源的广泛性,它可以有效规避课堂资源的知识的狭隘性。同时,由于课外资源就在我们每个学生的身边,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做到课内外资源的有效链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做到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效延伸。
(五)利用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都有一定的主题,常常渲染着一种气氛,拨动我们内心的情弦,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把我们的情感带到一定的情境之中。而文章也一样,也有着一定的主题,表达着作家的思与情。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合点,在上讲习到文本的某种情景时播放相关性的主题音乐,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情境之中,帮助深化理解主题。比如在上《小音乐家杨科》时,可以播放《命运交响曲》,在讲诗歌《望月怀远》时,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这曲子。
在这里,音乐起到了一种渲染气氛的效果,拨动着我们的情与思,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妨精心准备一些符合主题旋律的音乐来渲染气氛,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所营造的情境之中感受气氛,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六)利用表演体会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当前独生子女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净胜。利用表演体会情境,就是通过指导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人物,表演文本剧情,感受剧情冲突与人物情感。同时,指导学生品读好文本中人物对话的字词含义,以及把握好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在这过程中,既是文本情景的再现过程,又是剧情的再创造过程。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有意想象”,让他们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又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默契,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且,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参加这一过程,在集体活动中又能有效的改善孤僻的性格。
四、结语
情境教学最本质的是主动创设情境,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的融入文本,去深入体会文本,获取丰富的情感与认知。鉴于情境教学在活跃课堂,激发学生思维与创造力,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情感,改善师生关系中所起到的无可比拟的作用。笔者认为情境教学可以作为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选项。由于认知有限,视野局限,我相信我在今后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情境教学的内容与方式还会进一步的丰富、拓展。
第五篇:建构主义在网络课程评价设计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在网络课程评价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建构主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彭 立 乔爱玲 王 楠
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130024 天津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中心 300074 [摘 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如何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工作,同时结合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计算机基础》部分,从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等方面探讨该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建构主义 网络课程 形成性评价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教学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不足,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要真正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还应该注重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工作。
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和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的影响。做好网络课程的设计工作,使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设置科学有效的学习评价机制,对学习进程进行有效地控制,这对于整个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习内容的设计学习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教学内容的范围规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广度,教学内容的深度规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和能力水平。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首先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只有确定学习者原有的学习水平和通过学习要达到的学习水平,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一门课程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在设计时应能够把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提炼出来,并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再次,要注意学习内容的先进性。在网络课程中,往往存在内容陈旧或过时的现象,这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一定要选择较新版本,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
2。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者产生学习的需求,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建构主义强烈推荐学生要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这就要求网络课程利用多种手段创设这种虚拟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在对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境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以下方面:
(1)运用多媒体、超媒体功能和虚拟技术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这些技术具有多种信息通道的传播功能,它们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同时,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
(2)创设灵活的交互活动环境。“协作”、“会话”是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两大因素,学习者常需与人协商、合作,以更进一步培养高级认知能力。同时,开放性、协同性、共享性是网络的特性,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注重创设协同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o(3)教学课程的控制要采用学习者控制与程序控制相结合原则。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有些建构主义者特别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或探索式学习。但有关学习者控制策略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学习者控制并非适合所有的学生,完全的学习者控制会给一些学生带来学习任务管理上的困难以及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在网上课程设计时,要适当给与学生主控权,坚持学习者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o 3.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了更好的理解问题和建构自己的智力模式,学习者需要知道有关问题的详细信息。学生只有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形成意义建构。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网络课程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
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从而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或者推荐给学生一些相关网站,便于学生获得学习信息。同时.在设计网络课程时,要注意学习资源应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1)针对性
所建立的资源库或推荐的网站要与学习者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能收集或提供相关题库、相关文章的资源库或网站,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如果对学习资料不加选择,全盘地搬到资源库中,不仅浪费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而且使学生不容易把握学习重点,导致学生低效率学习。
(2)启发性
一味枯燥的学习容易引起学习者疲劳厌烦情绪,所以网络课程在设计时,可以提供一些具有趣味性同时兼备启发性的学习资源,在娱乐中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评价体系设计
评价是根据某些标准对一个人或他的业绩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源于建构观的评价,应该较少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工具,而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在网络课程中,如果习题只是单纯给出对锗与否的答案,不去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解释,这样很难使学生真正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更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在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与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有很大不同。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及时地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所以网络课程应安排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检测或考核,使学生更地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适当增加提示信息,培养学生自我建构能力
在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设汁中,学生做出错误选择时,系统要适当的给与提示内容(但不是答案),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理解和认识,形成一种自我建构能力。只是很直白地显示答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思想认识过程,这很难使学生真正的理解问题。
二、《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的实现
图1 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结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设计并开发了(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课程主要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结构设置如图1所不.在课程编制过程中,我们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特别注意了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发挥了多媒体优势,创设图、文、声并茂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通过多种感官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在学习资源的安排上,建立多种资源库,收集了针对各个学科的学习资料;提供了网海导航,辅助学习者搜索开放的学习资源。同时,设置了课程讨论区,以有助于学习者协作性学习。通过测试评估系统,学习者可以不断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自我分析,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每一部分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益于学习者通过学习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1,《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
该课程由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Word应用、PowerPolm应用和工具软件1个部分组成。所选择的内容都是该软件的较新版本.Win· dows2000、WoM2000 和 Power· Point2000,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由于面向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中小学教师。因此,教学内容重点放在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应用所学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出发,体观了相当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每一章节中,我们都制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指导,对学习任务予以量化,提供了相关教学案例的分析。这样学习者在系统的指导下,可以自主地进行学习。
2.(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境(1)导航设计
在以往的网络课程中,由于其内容丰富且具有开放性,学习者的迷航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对导航系统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在本课程中.设计了演示导航、检索导航等多种导航方式。学习者可根据每一章中的上一节、下一节按钮从头到尾顺序学习课程中的所有知识节点;通过导航图,学习者可浏览到整个软件中所有知识节点间的结构关系,点击任一知识点直接进入相应页面学习。多样的导航方式给学习者以极大的灵恬性,有效地避免了学习者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无所适 从和无从下手的问题。(2)屏幕界面设计
在设计操作界面时,注重界面友好,操作方便,交互性强,可控性强。在 Word应用和PowerPoint应用部分,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是通过一个界面简洁友好而内部结构复杂的Flash动画呈现。动画演示步骤根据内容需要进行设置,每一步都有操作提示和注意事项,学习者只需要根据自己学习的能力选择合适学习进度,有效地运用了学习者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学习者在这种“准模拟型”的学习情境中,仿佛感觉到在Word和 PowerPoint"真实”的软件环境中学习和开发自己的作品。
(3)交互情境设计
网络课程是甩于学习者远程学习的,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尤为重要。我们建立了课程讨论区系统,这种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讨沦管理、文章讨论、用户留言、电子邮件等诸多功能,支持学习者的协作和讨论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发言、讨论,也可以通过邮件系统与主讲教师以及其池学习者进行非实时地信息通讯,从而更好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3.<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所提供的学习资源
为了更好地辅助学习者进行学习,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资源库并提供了网晦导航(如图2).以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参考。资源库由文化库、习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和电子辞典等 5个数据库组成。这些数据库中所收集的资料都是与学习者学习的内容紧密相连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论文库主要是收集有关计算机操作技巧和疑难问题的沦文。当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到论文库中寻找相应的帮助,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从各种角度认识问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习题库主要是收集紧扣学习知识的训练习题,学习者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但习题库主要为测评系统提供试题源。案例库中的案例能够给习题库中问题的解决提供范例.给学习者的思维提供一个导向作用。素材库主要收集学习者在设计、开发课件的时候,需要的图像、声音、视频文件。同时,考虑到计算机学科特点,所以我们设计、开发了电子辞典系统,它的双向检索查询功能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查到计算机方面的专有名词.及时解决由于概念理解上带来的困难。
网海导航收集了百余个著名的学习网站,并且根据不同内容进行了分类,便于学习者有目的地登录自己所需要的网站,不仅节省利用搜索引擎而浪费的学习时间,而且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学习资源,辅助自己进行学习。
4.(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在线测试评估系统
测试评估系统主要分为强化训练和综合测试两个部分。强化训练是指学习者通过每一章节的学习,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针对疑难或生疏的问题进行强化练习。这更类似于形成性评价方式。系统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如果学生做出正确回答,说明学生已掌握所学内容,退出系统;否则,对答错的问题做出有关提示,再从另一个角度针对知识点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还不能做出正确选择,就适当增加提示信息和测试题目,如此下去,在做了一定数目的测试题后,若学生仍然不能对知识加以掌握,就重复以上测试题加以巩固。综合测试是指学习者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后,对学习效果进行的测试。根据学习的程度不同,有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这些测试题都是从习题库中随机抽取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习题的重复率。通过以上的评价方式,既可以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整体把握,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熟练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学习青在学习中逐渐养成一种综合的学习能力,学习程度与在校学习的学生几乎没有差别。
总之,由于网络课程是近几年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到目前为止,网络课程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在充分体现自身所固有的优势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它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网络课程的评价、资源的共享和知识产权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将现代教育理论与先进科技相融合,逐步完善网络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
[外国教育资料》 1999年第1期
[2]何克抗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自四结合网
[3)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救学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学出版杜 1999年
[41钟启泉 《课程设计基础》 山东教育出版 1998年
文章选自《中国电化教育》2002.9 总188期
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 论文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这种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与协作学习,应用在 网络 课程开发中,对网络课程设计思路的创新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协作学习;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和探索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来把握: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个别化学习型网络课件正是应用这一教学设计原则,为学习者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与网络课件的交互独立进行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应用Java语言便可以制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具有较强交互性能的个别化学习型网络课件。将Java程序内嵌在网络课件页面中,能够大大增强教学材料的交互性与实时性。同时由于它支持多媒体功能,因而可以将音频、视频、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集成到课件中,并运用相应的个别化指导教学方法,如操练、演示、讲解、模拟、测试、游戏等,从而真正创设出一个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系统。应用Java技术开发出的网络课件,既满足了个别化学习的需要,又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几乎可以跨越所有平台运行,使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该软件。
二、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的迁移的能力培养。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强调学习情景设计,强调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以此为出发点支撑环境,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促使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达到主动(中国论文联盟http://www.xiexiebang.com编辑整理)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情境。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便是其中之一。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较好地为学习者提供类似真实的学习情景,满足了建构主义学习对真实环境的要求,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由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虚拟现实技术是根据人类的视觉、听觉的生理、心理特点,由 计算 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以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环境中,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虚拟现实能够提供一种可迁移的经验或丰富我们日常的非虚拟现实的经验,通过反映真实的世界,给学习者提供机会去做不同的选择,但又可以避免真实的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或时间与金钱的消耗。比如,在开发化学类网络课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设计一个虚拟的化学实验室,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可以放心地去做各种危险的或危害人体的实验避免了由于化学反应而可能产生的燃烧、爆炸带来的危险,又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实世界中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在这种仿真的情境中进行亲自体验,学习者达到了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三、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为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添加一些支持学习者之间网络通信交流的模块。最简单、实用的就是利用现有的 电子 公告牌系统(BBS)或在线聊天系统(Chat)。通常情况下,学习者之间进行非实时的交流可以利用BBS系统。BBS系统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共享白板、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功能。利用BBS系统实现协作学习时,一般先由教师或学科专家围绕主题设计能引起讨论的初始问题,并在BBS系统中建立相应的学科主题讨论组,学习者参与到某一讨论组中,进行讨论或发言。学习者之间进行实时的交流可以利用在线聊天系统,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谈一样。教师可以主持在线讨论,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辅导、指导、激励作用。
通过这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活动,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促进学习者从多个角度来建构知识。网络 通信技术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可以使学习者进行方便有效的协作式学习,促进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要求为学习者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意义是在大量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者为了了解问题的背景与含义,建构自己的问题模型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需要查阅大量相关信息资源,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设计时,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必须详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查阅哪些信息资料、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并提供正确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另外,在进行学习资源设计时应注意,网络课程中提供的媒体资源并不是用于支持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在课程的具体学习资源设计中,教学 参考 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应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通过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与问题,提供丰富的学习媒体资源和恰当的指导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帮助学习者发挥学习主动性。面对无限的信息资源,网络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资源都包括到课程内容当中,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资源加入到课程内容当中。这一方面有助于课程的建设开发,另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在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 现代 学习环境中,主要是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广义上的 计算 机工具,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学习者可以利(中国论文联盟http://www.xiexiebang.com编辑整理)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分析、处理、编辑、制作等,也可以用来表征自己的思想、替代部分思维,并与他人通信和协作。
为了能使学习者方便地学习使用网络课程,在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时,要注意设计完善的帮助系统。保证网络课件有一个清楚、确切、一步一步的操作提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不清楚如何继续做时,应利用帮助系统得到明确的指示。在进行网络课程的帮助系统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它的操作应符合一般商业软件的操作习惯,如用F1键进入帮助系统等规定。
五、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策略、自定步调、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自定步调、自主学习这一原则。可以使用超文本、动态网页编程和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构建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在具体的网络课程设计中,对于导航系统的设计也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以网状结构进行组织,在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时,学习者可以在任意章节位置自由地选择学习其他章节内容;利用网络数据库技术,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进行记录,学习者可以随时获得其学习的进程状况,形成自定学习步调的学习过程;利用动态网页编程技术,使课程能及时地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如在网络课程中设置章节练习、阶段自测功能等,以实现交互式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网络课程开发中,对于促进学习者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意识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网络课程开发中,要使课程真正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特征,只有深入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思想及其与网络课程设计相关的各个要素,并运用不断 发展 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才能研发出以正确的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良好的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