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坛——“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主心骨”漫谈之八—怎样以墨读为重点设计教学主线

时间:2019-05-12 18:1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家讲坛——“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主心骨”漫谈之八—怎样以墨读为重点设计教学主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家讲坛——“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主心骨”漫谈之八—怎样以墨读为重点设计教学主线》。

第一篇:专家讲坛——“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主心骨”漫谈之八—怎样以墨读为重点设计教学主线

一、默读缺失引发的思考

去年,我在参加一次全国性小学语文赛课观摩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读书时间作了如下统计: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朗读时间平均每节课达8分钟,说明教师对朗读还是比较重视的。然而,默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只有3分钟,即便是高年级的阅读课,平均也只有4分钟,可见默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几乎处于缺失的状态。教师重视朗读,这是应该的;然而轻视默读能力的培养,却不得不让人担忧。

朗读与默读应该并重。理由如下:

第一,课标对朗读与默读提出了同等要求。在课标的学段目标中,关于朗读,低、中、高各段均有一条要求;同样,关于默读,也各有一条要求。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课标对朗读与默读也分别提出了要求。可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与默读并无孰轻孰重之分,第二,教材对朗读与默读提出了同等要求。以人教版小语教材为例,1-3年级的课文,课后大都要求朗读课文,较少要求默读课文。但从4年级开始,每册教材要求默读的课文达10篇以上;有的课文虽未明确提出默读要求,但要回答课后的问题,也非默读深思不可。足见,教材对朗读与默读关系的处理,从整体上作了精心设计,并未厚此薄彼。

第三,从朗读与默读的功能来说,它们各有优势。朗读,有利于语言的规范性,有利于儿童眼、口、耳等多种器官同时参与,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有利于儿童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形成浓浓的课堂气氛。特别是儿童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时,朗读是一种最佳的阅读方式:默读并不具备朗读的这些优势,然而默读的优势却是朗读不可替代的:1.默读的适应范围广得多,儿童的课外阅读以及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阅读,主要采用默读形式;2.默读的速度快得多,它可以一目一行,甚至一目十行;3.默读有利于深入理解,可快可慢,可以回读,可以停下来思考、动笔,因而能促进思维的发展;4.默读是实现阅读教学其他各项目标的基础,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领悟表达方法等,都要以学生的个体默读为基础,正因为默读具有以上诸多特殊功能,所以我们绝不可以把默读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读到小学毕业的学生,如果默读能力较差,那么他将来的发展空间就会非常有限。

默读这样重要,为什么我们置身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却很少能看到学生默读呢?其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观摩课、竞赛课在给老师们带来精彩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产品:观摩课、竞赛课是上给教师看的,课堂气氛如何居第一位,不少教师认为朗读才可以形成浓浓氛围,而默读却可能导致冷场,因而作课教师不管上什么课文,一般都采用朗读形式,而极少安排默读。上观摩课这样处理,也许是一种不得已;而上常规课这样处理,就是一种失误。(其实上观摩课这样做,也是一种失误。)因此,上常规课,我们一定要摆脱观摩课的干扰,凸显常规课的本色。

二、低学段默读教学主线的设计

低学段以朗读训练为主,同时也要兼顾默读训练。低学段的默读,按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是从二年级下学期起步的。全册教材在7篇课文后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低学段默读课文,主要有以下两项要求:一是训练默读能力,做到“不出声,不动嘴”;二是能回答课后的问题。这两项要求,前一项是课标指定的教学目标,立足于长远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后一项是学习课文的具体目标,涉及眼下教学任务的完成。不少教师往往看重“眼下”目标,关注课后问题的回答,而忽视“长远”目标,把默读的基本训练丢在一边。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不妥当的。

低学段默读课文的教学主线设计,应把默读的基本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教师轻声带读。开始默读时,学生不一定适应,因而要经历一个轻声带读的阶段。教师可以轻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不出声地跟读。“只用眼睛看,不用嘴巴念”。由于低年级学生默读的速度与朗读接近,所以教师轻声带读,学生跟着默读,是与学生理解课文的速度相适应的。

第二步,学生独立默读。默读前,教师可提出如下要求:一不动嘴,二不出声。默读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和观察。倾听,意在了解学生是否出声;观察,意在发现学生是否动嘴。起始阶段,对学生默读的要求不宜过高,如有出声、动嘴的,亦属正常现象,不可指责。教师重在鼓励,表扬那些不出声、不动嘴的学生。以后的默读训练,还可提出“不指读,不动喉”的要求。默读后,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课文写了谁、写了一件什么事等。

第三步,带着问题默读。此时,教师可以抛出课文后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该问题默读课文,然后讨论解决。

这样设计教学主线,学生至少默读三次课文,默读训练成了主要目标。一个学期经历六七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大体学会默渎,初步掌握独立读书的一种本领,这种本领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中段默读教学主线的设计

中年级段默读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见《课标》阶段目标)这里的两句话实为两个目标:一是“初步学会默读”,这是在低年级初学默读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同样要做到“不动嘴,不出声”,能逐步扩大知觉单位,根据上下文意义,不待细究每个字的细节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这个字,这样,默读速度加快,逐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项目标主要在3年级达成。二是在默读中能提出疑问,这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目标,意在凸显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发问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教材主要安排在4年级,并向高年级延伸,4年级及4年级以上的默读训练,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发问质疑能力,具体设计思路可以多种多样:

教有些课文,可以在课始引导学生质疑。默读课文时,要求一边默读,一边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疑问号。必要时适当提示质疑的思路:如对课题提出质疑,对难懂的词语提出质疑,对难以理解的句子提出质疑,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对课文的写作方法、用词遣句提出质疑,等等。教师对提出问题的质量要及时予以评价,引导学生提出能引起深入思考、透过字面看到文字背后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还要善于归纳、排队,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思路。

教有些课文,可以在课中引导学生质疑,在课巾引导质疑,即把质疑设计为一个教学环节。如教《鱼游到了纸上》,当学到盲人“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我的心里¨’时,可以让学生就这句话提出疑问。

教有些课文,可以在课尾引导学生质疑。学完一篇课文后,有的教师喜欢问:“都懂了吗?”如果学生说都懂了,教师就特别满足。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学生以为真的全都懂了。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把学生都教、瞳’了,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他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应经历一个“不懂—)懂—)不懂”的过程,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是很有见地的。许多课文在学完之后,可考虑安排一个质疑的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外。

四、高段默读教学主线的设计

高年段的默读,课标有如下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读,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与课标的目标相匹配,人教版高年级教材在许多课文尤其是长课文后面提出了“快速阅读课文”的要求。由此可知,高年级的默读,应以提高速度为主要目标。

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具有速读能力已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欧美、日本等国家,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已十分重视速读训练。美国总统肯尼迪、卡特等入主白宫前,都接受过速读训练。去年,日本的一套小学6年级阅读水平测试题,题量达8000字,假如学生每分钟只能读200字,那么光读完试题就要40分钟,已无时间做题。可见,重视速读,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然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却很少能看到像模像样的速读训练。最多,让学生花几分钟快速读一遍课文完事,跟着就进入精读。速读,极少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因而学生速读能力的提高也便很难看到实效。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每学期选择若干篇课文进行速读训练,并围绕提高速读能力设计教学主线。下面提供两种设计思路供老师们参考: 1.检测式速读

第一步,速读基本训练。做若干卡片,分别写上4个字、6个字、8个字的词句,每张卡片让学生看半秒钟,然后说出内容。要求:扩大视幅,一目多字。

第二步,尝试速读。从课文中选一段二三百字的话,一分钟内读完,读后能回答与基本内容有关的问题。要求: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

第三步,快速阅读全文。限时“起始阶段可控制在每分钟300字左右,以后再提高要求。如果课文有2000字,可限时6-7分钟。(不可提前预习)

第四步,测试。精心设计测试题,侧重了解学生捕捉课文主要信息的情况以及初步的感悟、分析、概括能力,一般以5题或10题为宜,多用选择、填空题,便于快速记分。测后反馈,自己评分。理解率达70%以上有效,否则无效。

第五步,总结。速读结果,学生之间会有较大差异。要侧重让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注意紧扣速读的两项基本要求,立足于促进全班学生速读能力的发展。

以上步骤,是以提高学生的速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基本线索,并对文中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等作出初步评判,多元目标同时达成。2.篇带篇式速读

学完精读课文或略读课文后,可以再选一篇有相似点的课文让学生速读。如教完人教版6年级上册的写景文《山中访友》,可以选择本册选读课文《林海》让学生速读;教完《少年闰土》,可选择本册选读课文、同样是写少儿生活的《社戏》让学生速读;教完《最后一头战象》,可选择本册选读课文、同样是写动物的文章《军犬黑子》让学生速读;教完《一面》可选择本册选读课文、同样是写人的《军魂》让学生速读。以上所说,只是把速读延伸到本册的选读课文;我们的视野还可以扩展到从课外选文,还可以一篇带两篇甚至三篇,这样来促进学生阅读速度的提高。

教课文,传统方式是单篇教学。6年时间,300来篇文章,均采用一篇一篇教的方式。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每篇课文内部的知识,而较少关注篇与篇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往往长期停留于“个例”感知,很难上升到“类别”而形成知识结构,语文能力的提高就会很有限。“篇带篇”式的教学,既利于提高阅读速度,又利于扩大阅读量,还利于学生通过比较形成知识结构,一举数得。以上两种速读训练思路,只是例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造更新颖、更有效的设计思路。

第二篇:专家讲坛 教写人的课文怎样设计教学主线

口湖南师范大学 余同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的课文占很大比重。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为例,《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金钱的魔力》《晏子使楚》《半截蜡烛》等12篇课文,都可大体归入写人一类,占整本教材篇目的2/5,足见写人课文的分量。教好写人的课文,实在不可小视。

教写入的课义,怎样设计教学主线呢?

一、前提——找准写人课文的教学目标

教写入的课文,有两类教学目标:

一是一般教学目标,即识字写字、学词学句、朗读默读、把握内容等。这是教任何一篇课文都要达成的教学目标。

二是特殊教学目标,即领悟作者怎样写人,体会人物的感情和品德。

以上两类目标,1-3年级的教学,应以达成一般教学目标为重点,即以识字写字、学词学句、朗读默读、把握内容等作为教学重点。4-6年级的教学,则应以达成特殊教学目标为重点。因为学生进入四年级以后,已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他们可以自学字词,可以独立地朗读默读,学生把课文自读一遍就可大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写人的课文,教学重点应逐步转移到领悟作者怎样写人、体会人物的感情和品德上。这样教学,教与学才能提升一个层次,不致原地踏步;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起来,形成新的兴奋点;学生读与写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均有这样的意图。课程标准中的高年级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不同文体的教学要求,并强调“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高年级的教材有单元提示,凡是写人的单元,大都要求“领悟表达方法”。对课标和教材的意图,我们要用心体察。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有《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4篇写人的课文。该组课文前有如下单元提示:“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观父母之爱的。”这个提示,实质上是本组课文教学重点目标的提示。根据这个提示,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敲定该组每篇课文的重点教学目标。

《地震中的父与子》重点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怎样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父子之爱的。

《慈母情深》重点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来表现慈母情深的。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重点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怎样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父母对儿女不同方式的爱。

《学会看病》重点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怎样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来表现母亲情感的变化。

以上4课的教学重点目标,都是从学习作者怎样写人这样一个特殊角度提出来的,既符合课文特点,又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符合课标要求,是比较准确的目标定位。当然,教学时,还可设定一些次要目标。

二、关键——把悟写法与悟感情融为一体

学习写人的课文,贵在“两悟”:一是“悟写法”,二是“悟感情”。“悟”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悟”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悟写法”与“悟感情”应融为一体,这就存在一个以什么为主线的问题,即从悟写法为主线,还是以悟情感为主线?教学设计巾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种设计方式是以“悟情感”为主线,渗透词句、写法的学习,比如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先让学生通读全文,说说整体感受,引出“了不起”几个字,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怎样了不起,儿子怎样了不起,找有关句子来印证、分析、朗读,深入理解父子之爱。教学中也会偶尔抓一两个词语或提示一下写法,如紧抠一个“挖”字让学生展开想象,或者朗读一下人物对话等。这样的教学主线设计,情感性比较强,但它有明显的缺陷:一是重人文感悟,轻语言学习,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父与子在哪些方面“了不起”运转,核心问题是“了不起”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其实只是停留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挖上。其中的词句学习、课文朗读等,都是为理解“了不起”服务的,教学中并无明确的语言学习目标。比如一个“挖”字,五年级学生应早就熟练掌握,再花许多时间去教去学,其目的无非是从内容、情感上深挖细究,对语言学习并无多大用处。二是违背教材意图,难达教学目标。教材明明提示要以领悟人物描写的方法为重点,可是教学却以领悟情感、思想为重点。这样设计教学主线,“悟方法”成为虚晃一枪。学完课文,学生对父与子有什么“了不起”也许能说出个一二三,对人物描写恐怕不会有什么新的认识,更不用说形成能力了。这样设计教学主线,得意忘言,或重意轻言,阅读课的性质就可能发生变异,即可能类似于思品课。

另一种设计方式是以“悟写法”为主线,渗透“悟情感”。在任何一篇写入的课文中,“写法”与“情感”好比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存于一体。文章的内容、情感要用一定的写作形式来表达,而任何写作形式都是为表达一定的内容、情感服务的。因此,在“悟写法”的同时,必然要“悟情感”,即领悟这样的写作方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以“悟写法”为主线,可以把“悟情感”自然地带出来,从而实现“言意兼得”;而以“悟情感”为主线,是很难带出“悟写法”的,难于实现“双赢”。是以“悟写法”为主线,还是以“悟情感”为主线,恐怕是语文课与思品课的一个分水岭,设计教学主线时我们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悟写法”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学写人的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要领悟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项:精选事件来表现人物;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等。每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应选其中一点来学习。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就可以把领悟作者怎样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作为教学设计的主目标形成教学主线。在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是通过怎样的具体描写来表达父子深情的?请在课文中画出有关句子。沿着这个主问题,学生边读边画边批边议,教师抓住典型句子予以点拨、示范、小结,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教学主线。这样设计教学主线,学生在悟得写法的同时,又能更深刻地理解父子之间的深情,“悟写法”与“悟情感”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又如教《慈母情深》一课,学生初读一遍课文,就能大体领悟母亲深爱儿女的那份情感。后面的教学,就不要停留在情感上深挖细究,而应及时把教学重点转移到悟写法上来,并抛出主问题: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表达的感情。全课围绕这个主问题运转,学生读读画画,教师顺势点拨。这样教学,教得轻松,学得有效。真正的有效教学是朴素简明的,无须玩许多新鲜花样。

本组其余二文也可这样设计教学主线。这样,一组四文都紧紧围绕一个核心目标来学,学生对人物描写就会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学多了,就可以内化为人物描写的能力。同时,这样“披文人情”,对人物情感的体验可能更为实在和深入。

三、要领——读写结合,注重练笔

学习写人的课文,在领悟写法之后,还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练笔,把从读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习作中去,力求使读与写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高年级每教一篇课文,都应尽可能设计写的训练。讲读课文的练笔,时间安排可以适当长些;略读课文也可以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练笔。练笔的内容,应与读的内容保持一致,以求读写互促。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读,要抓住一个重点,教得简略,不要在内容上问个没完,议个没了。阅读简明了,重点突出了,才有时间安排练笔。

写人课文的练笔,不要设计成一种单纯的技巧训练,而要精心设计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收“情动辞发”之效。下面仍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为例,提供几则练笔设计供老师们参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练笔设计:你和爸爸(爷爷、外公等)之间发生过什么让你感动的事,或印象深刻的事,选一件细小的事写一段话,注意写好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慈母情深》练笔设计:妈妈(或奶奶、外婆)是最疼爱你的人,妈妈的关爱一天到晚围绕在你身边。选一件妈妈关爱你的小事写一段话,主意写好神态和语言。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练笔设计:爸爸、妈妈看到你在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在生活上有了长进,或在做人方面改正了缺点,一定会十分高兴,会发自内心夸奖你,鼓励你。选一件爸爸、妈妈夸奖你的小事写一段话,注意写好神态、语言和自己的心理活动。

《学会看病》练笔设计:在家里,你会有大人的呵护和关爱,有时也会有大人的批评和指责,偶尔还可能发生被误解的事。请从中选一件小事来写,着重写好自己的心理活动。

第三篇:以话题为主线的教学设计

以话题为主线的教学设计(朱巧娟)

Grammar: The Emphatic Pattern Teaching aims: 1.let the ss.Know the grammar.2.make the ss.master how to use the grammar 3.enlarge the ss’knowledge about the Olympic Games.Teaching important point:

The use of three different forms of the emphatic pattern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The use of the emphatic pattern 2.not until used in the grammar Teaching methods :

Multi-media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lead-in

Show some the sports meetings’ pictures to let ss.talk about the pictures ,then introduce the grammar.Step2.grammar

1.Explain and summarize the grammar rules with the help of the two sentences about the sports meeting and their changed forms China hel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in 2008.It was China that hel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

in 2008.It was the 29th Olympic Games that China held in Beijing in 2008.It was in Beijing that Chinese hel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in 2008.It was in 2008 that Chinese held the 29th Olympic Games in Beijing.The 31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Rio in 2016.It is the 31th Olympic Games that will be held in Rio in 2016.It is in Rio that the 31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2016.It is in 2016 that the 31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in Rio.2.ask the ss.to do some exercises with the help of some sentences about the sports meeting and the Olympic Games.3.强调句型的几种特殊句式: 一般疑问句的强调:

Is /was it +被强调部分+that/who/whom +剩余部分 1)Does every country want to hold the Olympic Games?

Is it every country that wants to hold the Olympic Games?

Is it the Olympic Games that every country want to hold? 2)Will the 31th Olympic Games be held in Rio?

Is it the 31th Olympic Games that will be held in Rio?

Is it in Rio that the 31th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3)Were women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in ancient times?

Was it women that/who we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in ancient times?

Was it the Olympic Games that women we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in ancient times?

Was it in ancient times that women we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4)Did LiuXiang take part in the 29th Olympic Games ?

Was it LiuXiang that /who took part in the 29th Olympic Games ?

Was it the 29th Olympic Games that LiuXiang took part in ?

4.特殊疑问句的强调:

特殊疑问词+ is /was it that/who/whom +剩余部分 1)How often are the Olympic Games held ?

How often is it that the Olympic Games are held ? 2)How many main sets are there in the Olympic Games?

How many main sets is it that there are in the Olympic Games?

3)Which sports do you like best? Which sports is it that you like best? 4)When and where were the 30th Olympic Games held ? When and where was it that the 30th Olympic Games were held ? 5)Where did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start ? Where was it that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started? 注意:

1.在此结构中, be 动词必须是单数,因为主语是it.连接词必须是that(指人时可以是who/ whom)2.主谓一致 ,在强调句型中,被强调部分作主语时,其形式必须与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eg: It is your father that/whom is wrong this time.It is John and his parents that/who have come to China.3.固定句型:

It was not until+时间状语/状语从句+that-----

eg: ⑴It was not until his father came that the boy began to do his homework.⑵It was not until 12 o’clock that he arrived home.4.答语:强调句型的答语也应是强调句型。

——Is it you that /who like sports?

——Yes, it is(不用we do)Step3.Practice 1.It was __ the city was liberated__his father was born.A.when;that B.that;when C.that;that

D.when;when

2.It was ______ the next morning that I began to think about where I was going.A.before

B.After

C.When

D.not until 3.It ______ her brother ______ she will borrow the money.A.is from…that

B.is …who C.is…whom D.is…that

4.It ______ on the telephone that I spoke to my wife in New Zealand.A.is

B.was

C.are

D.were 5.It was yesterday__ I saw him in our school.A.when

B.which

C.on which

D.that 6.It was in the village____he grew up.A.where

B.which

C.in which

D.that 7.—Why was __ you lost all your keys?

—It was because of my carelessness.(09山东)

A.that

B.what C.it that D.one 8.It was in Beihai Park__ they made a date for the first time___ the old couple told us their love story.(09安徽)

A.where;that B.that;that

C.where;when

D.that;when 9.I don’t mind her criticizing me ,but __is how she does it that I object to.(09湖南)

A.it

B.that

C.this

D.which

10.It is ___you solve the problem that shows ___a smart student you are.(09河南)

A.what,what

B.how.what C.how ,that

D.that.what 11.I don’t know how many years ago __people began to stay at home and civilization began.(08重庆)A.it was when B.it was that C.was it that D.was it when Step 4.Summary

Let several ss.summarize what we have learned today.Step 5.Homework

Link college examination exercises to consolidate the grammar.

第四篇:语文教学必需以读为本

语文教学应当以读为本

姚钢

(贵州省毕节市卫生学校公共科

贵州毕节

551700)摘要:针对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本文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问题应当是以读为本。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以包容宽松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同意见,重视诵读,重视体验阅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和阐释.关键词:语文

教学

以读为本

多年来,关于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问题的讨论在语文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主张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为主,有人主张以写作训练为主,还有人主张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主,这场讨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主张。笔者根据语文教育的学科特点与发展规律和自已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认为语文教学应当“以读为本”,即语文学习的根本是阅读,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提倡语文教学应当以读为本,主要理由有如下几点:

首先,这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的:语文学习的“习得性”要求教学活动必需以学生自已的读书和练习为主才有收效。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要学生“多读,多写,多背”。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性是由教师掌握,教学法也主要是沿用传统的“讲解——接受”模式,老师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 课堂上习惯于尽量多地讲解和传授知识,老师总舍不得少讲,不相信学生,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一堂课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只有短短可怜的几分钟。多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老师过多的“讲”.占据了学生有限的“学”,如果这种现象在今后得不到改变,则语文教学的总体面貌难有根本改变。

其次,“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实践特点所决定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的最根本实践就是读书。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中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形成良好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渐体会进而熟练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

再次,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说,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著名教育家于褀也强调说过“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最为基本。”由此可见,阅读是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实际上,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十分重视阅读,阅读教学占用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最后,阅读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指出:大自然和书籍是思维的两大源。他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籍的酷爱,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以上我们简单归纳了阅读的重要意义,那么“以读为本”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如何来落到实处?我们认为,以读为本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是否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学习效果的高低。教师要根据教学材料,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环境,充分利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巧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先介绍了《水浒传》中的林冲无辜被高俅迫害的相关情节“林冲夜入白虎堂”,接着介绍鲁智深仗义搭救林冲的情节“鲁智深大闹野猪林”,这些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趁热铁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思考成语“逼上梁山”的内涵以及这个成语与我们今天阅读的课文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在阅读前便有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他们便会以良好的心态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阅读中去,课堂教学也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2以包容宽松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同意见: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结果,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扬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批判质疑,放飞心灵,大胆发表不同意,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不能因袭固有的教学法,用老师已规划设计好的思路或教参书的所谓标准答案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3重视诵读:

重视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之一,我们要重视诵读,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如何做好诵读训练,可从以下方法开始,首先,重视朗读:语文课一定要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的错误方法,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朗读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在心与眼之外,加上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语文课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呤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要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要重视背诵,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范式,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要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多在课内背诵,古诗和文言短文要尽量在课内完成背诵,每学期开学就拟定学期背诵计划,并交到学生中,让学生掌握主动权。现代优美散文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也要有明确的背诵要求。

4重视体验阅读

阅读教学重视体验阅读,体验阅读是语文课堂阅读的起点:所谓体验阅读,是指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欢乐,共命运,体察他们心的每一个细微的的颤动,细细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味出语言的昧儿来。阅读教学必需先读后教,不能越过体验阅读这一起点,离开体验阅读的教学是荒唐的。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创造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阅读中发现问题,对课文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体会到汉语的优美,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当然,重视体验阅读,首先要从教师作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唯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有桶一水,课前教师要注意研读课文,进入人物内心,让角色感动自己。授课时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唯教是从。

综上所述,对于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应该是阅读为主,以读为本,也许有人会问语文教学只是多读就行了?我们会说,多读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学不多读不行。以读为本,并非简单地只是倡导多读,而是要更多地落实广泛阅读,通过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宽容对待学生阅读中的不同意见,重视诵读和重视体验阅读等方法的运用,齐头并举,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张立华.语文教学的几个切入点[J]读与写杂志2005(2).2 吴长生.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3)3盛秋鹏.青少年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五篇: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教学设计以情感为主线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教学设计

黎娇珠

[摘要]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有效教学设计中,要牢牢抓住情感这一主线,不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强度。因此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抓住重点,使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注重培养学生情感的外化能力。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课 教学环节

有效教学设计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建构的过程。教学设计具有预设成分,但它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还有“生成”许多设计。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的活动是最复杂、最难于把握的。能应对这复杂的局面的恰恰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有效的教学设计得以让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设计和实施的同时得以提升。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小学欣赏课教学环节应是犹如一首完美交响曲,她包括能勾起人遐想的呈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题鲜明的发展——情感教学、引出情感共鸣,音乐的再现——音乐与相关的文化、拓展延伸。

序曲: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创设意境又称情感唤起阶段。情景的创设要有效的的、有目的、有计划,而且类似真实、具有活动性。良好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的心理状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从而引起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唤起音乐审美的情感。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点。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单一的感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例如:我在教授四年级音乐欣赏课侗族童声大歌《小山羊》一课通过多媒体创设意境让学生感知贵州侗族侗寨鼓楼大歌的场面片段,引入情景,形成表象;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歌海,感受情境。其教学的核心是激起学生情绪,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是知识的源泉”。在这环节我常用:

1、故事意境。故事的娱乐性和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成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2、游戏意境。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在导入部分以游戏切入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3、问题意境。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4、音乐意境。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由于电教手段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具有生动性,把学生带入特定的音乐时空,使学生入境动情,学得生动活泼,有兴趣。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时,常常借助投影仪,使学生进入情境。

主题鲜明的发展:情感教学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黑格尔称“音乐是心情的艺术”。音乐能最直接地表现和激发情感,最有力地拨动人们的心弦。人们能在声音动中直接地、酣畅淋漓地体味出音乐家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各种情感,这种情感随着乐音的跌宕起伏、激荡回旋、层层推进和反复渲染,最强烈、最细致地表达了感情。

小学音乐的教学是情感的教学。情感就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情感教学模式是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审美心理特征出发,根据新讲知识的需要,以情入手,感知(情感体验阶段)——理解(情感深入阶段)——深化(情感外化阶段)。

首先,多次聆听,感知歌曲特点。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留给学生一个“静”的空间,学会安静地聆听,欣赏教学中的“静听”五做到“耳到眼到手到情到心到”。有一位老师所提出的专注聆听的方法很受启发,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有效调控法。有效调控法是教师通过自身对学生的信任度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聆听音乐。

2、榜样引领法。榜样引领法是指在学生中将相对专心于认真的学生或有进步的学生树立为其他学生的榜样,以激励个体、鼓励群体。及时激励性评价,让其树立信心。

3、闭目静听法。这种方法能充分集中学生的听觉,突出听的重要性,同时又能保证欣赏氛围处于十分安静的状态。

4、动静结合法。歌唱教学中的“静听”,在聆听范唱时都要求学生安静地听,就算有些想唱的学生也要求他们只在心里唱歌。给学生留一个“无声”的空间去仔细聆听歌曲的范唱。

其次,理性认识、情感深入。

通过了前面层次的熏陶,使学生情感得于升华,对音乐知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我在教授艺术教材欣赏课《二泉映月》时,初听阶段是采用电影《二泉映月》。复听阶段,放当年阿炳演奏《二泉映月》的录音。再听阶段,当今国内外指挥大师、交响乐团以及学生乐队在不同场所演奏的录像呈现给大家。巩固阶段,放音乐的同时加入文学作品《孤独的夜行者》。学生们在体会到阿炳在旧社会饱尝辛酸屈辱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同时知道《二泉》作为民乐奇葩不仅属于成长属于学生,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再次,鼓励创造表现,引起感情感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学生情感共鸣之后,可以激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升华。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后,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表现狮子的威武凶猛,这时可以让他跟着音乐学狮子的样子走在其他同学中间,不仅使他更好地体验音乐,更使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了音乐。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很多实验说明,在良好的感情下,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较强,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和发挥。因此,要让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才得以承认,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对学习的参与性得以增强,由此对新知识产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影响有效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有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教学风格等。因此,每位教师必须提高个人素质,保证做到在课堂上充满情感地教,让学生充满情感的学。

音乐的再现:与音乐相关的文化拓展与延伸

音乐来自生活。音乐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之一,就在于音乐的特殊性。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曾经说过:“有教养的音乐家能够从拉菲尔的圣母像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海顿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都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

有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在围绕同一主题或共通的艺术要素,实现把音乐与文学、舞蹈、戏剧包括美术等艺术学科的融合。将听觉与视觉、运动觉等联系起来,发挥通感的作用。例如:在四年级音乐第二单元绿水江南欣赏课《西湖春晓》最后一环节教学设计边看西湖美景画面边听赏了为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谱写的歌曲并朗诵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加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在教学中整合。学生在强烈的主观体验中从表面进入底蕴,充满人文和情感色彩,促进学生的发展。

尾声:有效教学设计的理念与途径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小学的音乐课堂,应该是属于儿童审美的课堂,保持一颗童心对美的感知和理解,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在小学欣赏课中如何做到有效的教学设计,如何牢牢抓住情感这一主线,不断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强度呢?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的敲门砖,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设计中要抓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爱好的结合点,教学方法要有情绪趣性、教学策略要灵活性;才能唤起学生的音乐情感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稳定的学习态度。其次,抓住重点,使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扩大儿童的音乐视野,选择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艺术精品。抓住“听”这个重点,倾听,倾听,再倾听。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和判断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再次,注重学生情感的外化能力。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听内涵。学生能根据音乐的意境,通过演唱、演奏、形体动作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首先在于教师对知识具有整体和深刻的理解,在这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与自己一样的理解和共鸣。所以,不能深入理解知识的人和不会引起学生产生同感的人都不能够胜任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要对知识进行解释和加工,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加工。音乐教育是诱发性的,而非强制性的。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与情感的联系,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感达到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

下载专家讲坛——“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主心骨”漫谈之八—怎样以墨读为重点设计教学主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家讲坛——“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主心骨”漫谈之八—怎样以墨读为重点设计教学主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