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触类旁通,转换变式,激活语文——以《渔父》教学设计为例

时间:2019-05-13 00:3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立足文本,触类旁通,转换变式,激活语文——以《渔父》教学设计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立足文本,触类旁通,转换变式,激活语文——以《渔父》教学设计为例》。

第一篇:立足文本,触类旁通,转换变式,激活语文——以《渔父》教学设计为例

立足文本,触类旁通,转换变式,激活语文

——以《渔父》教学设计为例

〖内容概要〗只有立足文本,深入文本的语言,才能品出作品的内核;只有立足于学生,不断创新,变换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激活语文,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文本 文言教学 变式 活动 情景 情感

语文素养

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语文就是语文》一文中讲到:“语文就是语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为核心。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是像语文课。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语文课程还有一个价值,就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搭建精神的小屋,或者叫建设精神的家园。”“语文就是语文,要求语文课应该有语文的味道。”

黄厚江老师讲出了语文的真谛,但问题是如何创设才能真正做到以语言为核心?如何创设真正有意义的语文活动,然后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设计《渔父》教学的过程中,我在以语言为核心,创设语文活动方面做了有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一.触“剧”通“文”,转“译”变“填”,激活语文

文言文教学按照传统思路设计的话,那就是根据注释翻译原文,然后学生提出翻译有困难的地方,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也许这样的思路比较扎实,但是学生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思维活动无法得到调动。如何设计既能落实“言”的翻译,达到“文”的理解?

我想到了特级教师程红兵在《直面教育的现场》中的一段话:“一堂课从教师的一连串的问题起步,固然针对性强了,目的性强了,但学生的感受性却弱了。„„阅读教学不能满足于“懂”,不能满足于懂得教师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而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体现于一定语言形式中的情感世界。”程红兵老师不仅指出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弊病,而且也指出了要注意的关键点。

反复、仔细阅读《渔父》,发现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整篇都是屈原和渔父之间的对话,这让我想起了必修四第二单元“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的第一篇课文话剧《雷雨节选》。话剧基本上就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但是 除了对话外,她还有一些旁白和人物说话的修饰语。例如:

周朴园(喘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 周朴园(惊愕):什么?……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鲁侍萍(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

借鉴这一特点,回到《渔父》,发现课文中说话语前面都没有真正的情感态度性修饰语,那么能否在“问”、“曰”、“歌”之前加能表达说话人情感态度的修饰语呢?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在哪里填,填什么词,我在幻灯片上展示了《雷雨(节选)》部分对话(如上所列),然后在课文中的“问”、“曰”、“歌”之前流出空格,原文改编成这样: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并且明确要求:填写能表现人物情感、态度的修饰词(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当然也可是动词),填写好后要解释所填的词语或短语,最后还能根据自己所填的修饰语表达的情态朗读对话内容,经过触“剧”通“文”,转“译”变“填”,这样创意性的设计,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学生积极认真的投入到语文活动中,根据具体地语境,揣摩含义,填写了非常丰富的词语,且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是学生 2 经过思考填出的部分词语及他们的解释:

渔父见而(①②)问之曰

①好奇(疑惑)地:屈原从高高在上的三闾大夫到“既放,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巨大变化感到不解。

②故意地:知道屈原的遭遇,但是还是要了解屈原的内心的想法。屈原(①②③)曰

①无奈地:对楚国浑浊、迷醉局势的无可奈何,对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②愤怒地:对楚国局势浑浊、迷醉的愤怒。③自豪地:对自己的清洁、清醒感到自豪。渔父(①②)曰

①不解地:对屈原选择的不解。

②试探地:知道屈原的选择,故意劝说屈原“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要随波逐流,保全自身。

屈原(①②)曰

①义正言辞地:对自己选择的无怨无悔,坚定执着。②慷慨激昂地:对渔父不理解自己的激动、愤怒。乃(①②)歌曰

①潇洒地:对屈原没有听劝告而无可奈何,只有独善其身。②悠然地:对屈原的选择的理解,体现渔父隐者的身份。

由“解”到“填”,由“填”到“析”,由“析”到“读”,语文活动层层递进,活动丰富,有阅读,有填写,有表达,有朗诵,有形象思维,有理性思维。

这一环节的关键点在于“填词”,我认为“填词”巧妙地达到了语文素养培养的要求。

①妙处一:以填词促理解。学生经过反复推敲理解,才能真正填出恰当的词语,在反复推敲理解过程中,突破了比较死板的文言文翻译,真正深入语句的含义,从而提高语感能力。

②妙处二:以填词促遣词。填词环节的设置不仅促使学生对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还促使学生搜肠刮肚,寻找恰当的词语去表达自己所感悟和理解到的内容,这是语文核心素养所提倡的很好的言语活动,这对学生遣词能力的提升和语 3 感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③妙处三:以填词促审美。填词不仅在理解内容、选择使用词语上得到锻炼,而且需要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感受人物讲述话语时的情感。而这一点刚好符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经过“填词”环节,文中学生的两个难点——“如何理解渔父的‘莞尔而笑’?”和“如何理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触“史”通“文”,转“议”变“说”,激活语文

“填词”环节后,语文活动的方向应该指向对这两个人物生存选择的评价,如何设计接下去的这一环节呢?我先参考了 “课后问题探讨”:

第1题,借助注释和译文理解《渔父》及《报任安书》的大意。试画出表现屈原和司马迁各人志向的关键句,与同学交流;

第2题,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负重。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第3题,《渔父》和《报任安书(节选)》真实地展示了屈原和司马迁内心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第4题,渔父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试举出学过的作品,说说这一原型的丰富内涵。

这些问题最重要的特点是把屈原和司马迁进行比较,以此突出各自的特点,第1题、第2题、第3题都是这样的设计思路,这样的设计当然是好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死”与“生”各自的价值与意义。但我认为“渔父”在《渔父》这篇课文中也应当是关注的重点。文章以“渔父”为题,以“渔父”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且歌而去作结,充分说明渔父在课文的内容理解上有重要的地位。

经过思考有了以下一些方案:

方案1:你如何评价屈原、渔父各自的人生选择?

自我分析:问题比较直接,但是难度较大。因为评价不仅涉及人物做出选择的原因,还涉及到选择带来的影响或意义,学生比较难以下手。

方案2:有人说屈原的生存选择(坚守高洁、至死不渝)是偏执僵化,是不 4 值得的,而渔父的生存选择(顺应自然、超脱旷达)是逃避现世、放弃担当。对此,你怎么看?

自我分析:把方案1中的问题具体化了,也能针对部分学生偏差的认识,但有点挖陷阱让学生去跳的感觉,不够厚道,且经过前面的填词、语句的分析,对人物的生存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不会有很多学生犯这类偏激的问题。

既然以上两个方案都不是很可行,那设置怎样的活动呢? 偶然之中,我又看到一个历史问题:

1945年9月,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到重庆共商国是,假若你是毛泽东,到达重庆机场时,面对记者,你会发表怎样的演说?

这个历史题目非常有意思,非常漂亮。有意思、漂亮在于它设置一个具体地历史情境,是对“重庆谈判”的历史知识有效运用,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更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我从中受到启发,再次结合《渔父》“对话”这一鲜明的特点设计了第三个方案。

方案3:如果你穿越到了两千多年前,在汨罗江畔遇到了屈原和渔父,你会分别对他们说些什么?(至少运用一种修饰手法)

自我分析:李吉林老师对情景教学做了陈宫的探索和实践。她说:“情景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它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情境缩短了久远十五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它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知的主动性;它以旷远的意境,激发学生拓展课文的想象力;它以蕴含的理念,诱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力。”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设置了一个具体地情境——汨罗江畔,但在两千年前,作为对话的一方“我”是穿越而去,这无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踊跃参与。而对话中又蕴含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和评价。

有同学表达了赞美之情:

屈原,你爱国爱民,坚守高洁,忠贞不渝,虽然你投身汨罗江,但是你却一盏明灯,透过2200多年时间的尘埃,仍然照耀着世人,指引着世人。

世事无常,日更月替,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乃大隐者,如皓皓之月,与世独立,汝与是也。

有同学多了写理性思考:汝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如蝼蚁之死,未易其世,未改其人,只恐赤子之心,无人能识。此不悲哉?

渔父,在这个浑浊的社会,你保全姓名与乱世,将自己置身事外,你真的感到安心吗?你真能潇洒的做个隐士?

有同学写的出了现代人的忧患:

粽子依然香甜,而江水却不再清澈。不知你们如明月般的品质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今日是否还被人们铭记?

语文素养提高必须立足于有意义、有价值的语文活动。那如何才能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语文活动?经过《渔父》设计的尝试,我认为首先必须立足文本的特点,深入文本的语言;其次立足学生,要借鉴不同文本,借鉴不同学科,大胆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立足语文的素养,尽可能从听、说、读、写多维度设计活动。只有激活语文课堂,才能激活课堂中的生命,才能搭建“我们”精神的小屋。

参考文献:

1.《语文的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黄厚江著 2.《直面教育的现场——书生校长的教育反思》程红兵著 3.《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12月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三等奖

第二篇:以语文教学为例谈高效课堂教学

以语文教学为例谈高效课堂教学

黄育芬(2012-1-7)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结果。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作为高效课堂的实施者——教师,必须对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到底要教什么给学生,心里要有数;要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特点,看如何教、怎么教效果好;要经常分析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教学思路。现结合平时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改变观念,灵活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程咬金的三斧头”——作者背景、生字段落、中心意思和写作特色,把这些看成语文教学的一种固定模式。一节一节的语文,机械而平淡。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略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活的群体,他们有他们的想法,他们有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有他们的人生阅历,脱离这一点,只是按我们的思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听老师谈对课文的心得体会,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剥夺了学生自主朗读、深刻思考、用心领悟的时机。

作为教师,我们还应明确课堂是动态的,有着各种各样的情景。有时候,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或是令人不解的思考误区,或是令人眼亮的思想火花……面临这些教学情景的时候,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审时度势,需要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去因势利导,或调动,或激发,或点拨,或诱导,乃至于放弃既定的教学方案,抓住教学情景中出现的鲜活而有价值的契机,开辟出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二、精心取舍,灵活整合

高效课堂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扎实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高效课堂教学并不是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而是要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回避文本处理的程式化,用自己的头脑和眼光,1 结合自己学生的水平和特点,精心取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对教学内容进行灵动的整合。如教《山市》一文时我的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由郭沫若为蒲氏故居的题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引入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流畅,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句意,进行字词质疑释疑。

3、再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找出关键词,“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

理清山市出现的三个阶段:初生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在此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要求抓住每个阶段的特点)

4、三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5、探究释疑。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灵动整合能避免把文章作条块分割,影响整体阅读和审美效果,因此我们在对文章作整合时要有确定的目标,用一条清晰的线索来整合教学内容。

三、加强学法指导,创建学习型课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主”,我们组织的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所以,在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者。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更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具体做法是对每一新课都让学生明确文体特点,并指导不同文体的学法,如对散文的教学:

(一)欣赏散文的情感美。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以实现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二)欣赏散文的哲思美。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片段和场景描写的表层结构上,而应当揭示作者隐蔽在表面刻画背后的特定感受,把对特征和描写的分析,作为了解作者主观感受和哲思的手段。

(三)欣赏散文的形式美。指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揣摩作者思路,理清脉络,从结构入手。对其它文本的阅读可指导学生用以下方法:

1、拓展式阅读。如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可延伸到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和《居里夫人传》等。

2、比较式阅读。指 导学生把同题材作品比较阅读,如可将朱自清的《春》和古诗《钱塘湖春行》对照,指导学生比较,在比较中对作品的内容风格有更深入的领悟。

3、归纳式阅读。把相同风格的作品,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相似的作品放在一起阅读,加深印象。

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我们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教学方式;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要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我们教师必须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

五、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练习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弹性。练习要精心设计,避免重复。作业批改后要及时反馈给学生,重视课后的辅导,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要进行全班讲解,人性问题要进行单独讲解,不积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总的来说,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即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也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作为教师我们应为高效课堂教学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第三篇:《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三中的最后一节,作为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产业转移在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各国各地区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实现全球战略目标。二战以来,全球发生了好几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每次产业转移都极大地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本节以东亚为例,分析什么是产业转移,剖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通过产业转移的具体实例,说明产业范围内和国际间转移流动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因此本节内容就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产生的影响配置了众多有梯度的思考题,同时注重强化在分析过程中探究原因,有利于学生深入把握这一节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分类

2、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3、结合实例,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景观图片、表格、文字等资源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 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分组合作、角色扮演、探究式学习法,多渠道、多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通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重点

1、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产业转移对城市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切实的例子,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产业转移的相关内容。在本书第四章还有一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这一节内容以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为核心,分析了珠三角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为产业转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对家乡产业转移的分析,得出相应的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设计思想

(1)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地关注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提高小组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动性、有效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形式的设计上突出一个“动”。

(2)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设计,引入乡土地 理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家乡事,身边事,来得出规律和结论。以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产生飞 跃。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启发式导学法、案例教学法

(1)感性到理性策略:在导入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入手,激发理性思考,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逐步提高,产生飞跃。

(2)学生主动性策略: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设疑激思-分角色扮演-合作解疑-探究发现-学生交流-师生归纳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3)角色体验策略:创设情景,扮演角色,让学生在角色中获得知识,情感体验 和能力提高。本节课分为以下四组,并扮演一下四个不同角色。[专家在线组] 剖析产业转移

[市场调研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招商投资组]实地考察,该出手时就出手![发展评估组]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法指导

(1)知道学生运用新闻短片、图表、地理数据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2)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奠定 基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激情导入

一、产业转移就在我们身边

1、教师创设情境

2009年是个值得庆贺的一年,它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0周年。今年,同样对于我们的家乡-苏州工业园区而言,同样是值得庆贺的一年,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的家乡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5周年。在座的广大同学都是和园区一起成长起来的同龄人,大家想不想了解我们的家乡在这15年里取得了那些成绩? 【播放新闻短片】:园区15年发展成果。

过渡:园区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高效管理、人民的辛勤劳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工业企业的积聚。这些工业企业就在我们身边。【展示幻灯片】:园区外企(如:三星、诺基亚、松下等企业)

导入“产业转移” 学生集体 回答

通过播放家乡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为家乡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引出课题

2、分组安排: [专家在线组] 剖析产业转移

[市场调研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招商投资组]实地考察,该出手时就出手![发展评估组]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角色体验,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当核心组成员

为了更好的探讨产业转移,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体验来获取知识,品尝获取知识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加深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这两个重要知识的理解。

过渡:产业转移就在我们身边,到底什么是产业转移呢?

新课教学

分组探究 角色体验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提问】 什么是产业转移?

学生阅读课本后,专家组派代表进行回答,剖析产业转移概念 了解产业转移含义

2、案例分析:三家外资企业投资区位比较

【展示幻灯片】 三家外资企业与投资接收地的地理位置 要求学生比较完之后填下表 内容

日资纺织厂 韩资汽车厂 港资服装厂 原料地 日本

加工地

中国北京

市场

欧美 主导 因素

市场

区 位 优 势

①距市场、原料地近②优良港口,交通便利 ③工业基础好 ④劳动力丰富 ⑤土地租金低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3、【师生共同总结】

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最终追求更高的利润。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市场调研组请代表通过投影仪向大家展示,汇报成果,其他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以及时提出和补充

在表格的设计中有目的地分三步走:第一步,选择了原料地、加工地、市场所在地中三个不同地区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问题,对于同一企业三者的选择不尽相同,产生疑问。第二步,思考这样的投资区位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即影响的主导因素。第三步,深入分析:这样的投资区位选择的优势是什么。这样分三步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也为后面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打下坚实基础。

让学生了解产业转移,为后面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埋下伏笔。

过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呢?

(1).劳动力因素

4、【展示幻灯片】不同国家工人工资表 要求学生进行选择填空

韩国纺织服装业向___(国家)转移 美国纺织服装业向___(国家)转移 结论:影响产业转移因素:劳动力 招商投资组代表同学回答

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深入到角色内部,能充分调动不同组学生的积极性

【提问】

①产业转移过程中,对于劳动力因素的考虑是不是只考虑价格,价格越便宜越好? ②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总结劳动力具有什么特点的地方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展示幻灯片】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的变化图 ③请同学们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产业转移空间分布规律

学生集体回答

专家组同学请代表总结陈述

培养训练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回答问题语言简洁、准确。

过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除了劳动力还有哪些因素?

引入新的影响 因素

(2).市场因素

5、【展示幻灯片】各大知名汽车企业进入 中国投资建厂 【提问】

①影响这类产业转移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②汽车企业为什么不能把汽车生产好了之后再运到中国来呢?

【展示幻灯片】我国汽车销售量的增长图和部分国家乘用车普及率图 分析中国市场广阔潜力大

学生集体回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指导学生按照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引入关税、贸易壁垒等概念

过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还有哪些

引入影响产业转移的其他因素

(3).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6、【播放】苏州工业园区“亲商”理念的新闻报道 引出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内部交易成本 解释内部交易成本的含义 引出出口加工区概念

展示苏州工业园区的出口加工区

学生观看新闻短片,亲身感受自己家乡的优惠政策和一些好的举措

学生可根据新闻报道感受自己的家乡正在接受产业转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出台了哪些好的举措。

从身边的事入手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再次激起热 爱家乡,为家乡感到自豪之情。

总结: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

课上及时总结加深印象(4).其他因素

7、【展示幻灯片】新闻资料“广东省政府提出的产业转移” 要求学生说出新闻资料中影响广东省产业转移的因素 学生思考后回答

引入影响产业转移的其他因素

8、案例分析

【展示幻灯片】“苏北地区投资贸易洽谈会苏州市产业转移推介价目表” 假如你是投资商,去苏北考察投资环境时会关注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兴致勃勃,场面热烈

招商投资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同学补充

问题的设计切合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过渡:产业转移就在我们身边,它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9、请学生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谈谈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分组学生热烈讨论,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发生的变化,从身边的事谈起,很具说服力

在学习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始终以家乡的产业转移为线索,贯穿其中,最后让学生谈产业转移给家乡带来了哪些变化就水到渠成了。并且问题设计切近生活,切合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和谐热烈

10、教师进行总结陈述,配合背景音乐《苏州好风光》,谈产业转移给我们的家乡带来了哪些变化 同时【展示幻灯片】园区发生变化的图片,号召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并为自己的家乡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作总结,从自然景观、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人口变化、环境变化等反面做了客观分析和评价,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产业转移带来了影响,从身边的事说起有理有据,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产生共鸣。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与教师共同回顾和描述

让学生学会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举一反三。抓住主要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反馈 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指导学生分析家乡事,把书本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互动,气氛和谐热烈

●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与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探究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本节课以分组的形式展开教学,在分组的同时又要求每组以角色分工。学生在这种形式下感到既新鲜,又充满乐趣。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主动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均有所提高,可谓教学相长,也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借鉴。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大的特色是把乡土地理引入课堂,从家乡的实际情况入手,分析家乡事、身边事,让学生倍感亲切,有话可说,有例可举。这种形式符合“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也让我感觉到了课堂中学生完全融入,成为课堂的主角所带来的愉悦与课堂气氛的和谐。这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第四篇: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以“南京大屠杀” 为例

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和教学设计

——以“南京大屠杀”为例

方美玲

(北京教育学院社科系)

一、“南京大屠杀”的教学现状分析

“南京大屠杀”是表现“日寇暴行”的典型历史事件,是中学历史的重要内容。笔者在一次调研中,看到两则学生作业,照录如下:

学生A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当时日本人的真正面目,他们残忍和虚伪,至今还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件血案,他们就像魔鬼一般恐怖。

我认为日本人非常可恨,上完了这节课,我对日本非常愤恨,他们难道就没有一点善念与良心吗?他们总是杀人不眨眼,还否认对我们的屠杀,他们的虚假一定会公诸于世的。”

学生B “日本人将南京大屠杀的矛头指向中国;将他们的暴行视为荣誉;将杀人当作乐趣。如此残忍,把中国人的生命当作儿戏,用各种残忍手段屠杀中国人,然而,没有良知、道德的日本人将这种行为视为荣誉,在日本大肆宣扬。

日本人至今无以悔改,实为不该。”

结合学生访谈,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南京大屠杀”一课后,头脑中留下的是对“日本人”的仇恨,他们关注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事实(暴行和日本教科书弯曲史实),但未关注施暴主谋和施暴者——以天皇为代表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和以军国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日军,更未挖掘根源——日本军国主义思想。

学生出现的理解偏差原因在哪里呢?不妨从课标、教材和教学等层面作一考察。“课标”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1](p.14)

。它言简意赅地指出“侵华日军”(施暴者)凶恶残暴地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而这是由“日本军国主义”(施暴主谋)的“侵略本质”决定的。教材、教学落实得如何呢?

各种课标教材均从背景(日军攻陷南京)、内容(日军灭绝人性地屠杀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等方面突出日军的凶恶残暴;通过日军杀人比赛的报道揭示日本军方的“耀扬国威”;交待了日本国内至今存在否定战争罪的现状。显然,教材侧重在历史事实层面,未能透过现象揭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教学中,“重历史事实,轻揭示本质”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有的教师给本子目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南京大屠杀。

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收集并运用相关信息驳斥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谬论,培养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归纳日寇暴行,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憎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通过分析日寇暴行的恶果,认识战争反人类的本质。

这一目标对日寇暴行的表现、影响等事实性知识有明确要求,而对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原因则失之空泛。访谈发现,教师没有关注“施暴主谋”和“施暴者”的差异问题。由于教师对“南京大屠杀”蕴含的概念模糊不清,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导致对教学内容的孤立、表面化处理,致使学生形成“‘日本人’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片面认识。

因此,为了提高历史事件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对教材“再创造”,在理解本质上狠下功夫。

二、南京大屠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解析

众所周知,历史事件由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等要素组成。把握历史事件,不仅要了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即理解蕴含于事件之中的概念和原理。从教学角度看,实质是理解“课标”要求,解析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教学的准确、精炼、本质才有保证。

1.教学目标解析

按“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要求,教学应以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罪行为载体,围绕“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展开。要使学生认识到:

(1)南京大屠杀的施暴主谋是天皇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2)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是日军;

(3)日军侵略成性、灭绝人性是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体现。教学中,明确“施暴者”和“施暴主谋”的差异,是“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的关键,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内容解析

清晰军国主义的定义和特征、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教育及对外表现(内容、实施和本质),并精选南京大屠杀中侵华日军凶恶残暴的史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1)军国主义的定义及特征

关于定义,《角川日本史辞典》的观点较为典型:军国主义是“将战争及为了战争而加强军事力量放在国民生活中最优先地位,并使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从属于它的意识形态和体制”[2](p.9)。因此,“军国”就是把战争至上作为国策的国家;国家的一切均从属于战争和军事需要;是一套特有的政策、制度、思想和行动方式。这就决定了军国主义的两个基本特征:对外的战争至上(侵略霸权)和对内的军事优先。

(2)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

日本军国主义,形成于明治维新后。1873年1月,天皇亲颁《征兵令》,建“皇军”。1878年,设参谋本部,加强天皇对军队的直接统治。1882年,颁布《军人敕谕》,强调“朕为汝等军人之大元帅,故朕赖汝等为股肱,汝等仰朕为首脑”[3](p.145),确立以天皇和国家为重的帝国军人思想和精神素质,实现天皇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19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呼唤完备政治体制出台。1885年,设内阁。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天皇主权论”:规定日本“由万世一系之天室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4](p.23):以国家大法的方式确立了报效国家与效忠天皇的一致性。1890年,帝国议会开设,一整套立宪制度最终形成。天皇制法律化完备。

1890年10月30日,天皇亲颁《教育敕谕》,将“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一旦危机,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作为“朕之忠良臣民”[5](p.84)的标准,要求国民像武士一样“忠君爱国”。武士道精神由此扩展至全体国民。

明治政府的这些法律、法令,通过系统化、体制化的军国主义教育,使全体国民“平常要其家庭、学校、兵营里,只受到为天皇献身的教训,而不知有其他”[6](p.155)。

(3)军国主义教育-日军凶恶残暴产生的土壤

两种途径:军队和社会。在军队内,通过义务兵役制和退伍军人团体,在军营内外将国民训练为军国主义军队的成员和预备力量。社会上,从学校(向学校派驻教官实行军训)到家庭、从“在乡军人会”(退伍军人团体)到青年、妇女等团体,形成强大的军国主义教

育网。

主要内容有三:

A.效忠天皇。具体表现为“尚武”、“绝对服从”和推行军事扩张。B.“尚武”和“绝对服从”。“尚武”的核心是“忠”、“勇”。“忠”即忠君;“勇”即为天皇、为国家献身,宣扬这是精神修养的最高表现,追求“死的美学”:玉碎、剖腹。“绝对服从”包括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天皇,个人服从国家。在“上级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熏陶下,成千上万的“军国少年”、“帝国军人”毫无自主性言行:只要上级有令,无论参与侵略战争还是屠杀他国平民,均会主动、“英勇”、不加思考地坚决执行。

C.推行军事扩张。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日本近代化过程中凸显的经济发展局限性,鼓动国民以维护和寻求民族生存利益为目的,参与推行军事扩张战争。如1927年日本首相在抛出“田中奏折”后,先后提出“满洲是日本的生命线”,保卫“北部生命线”。“九一八”事变后,松冈洋佑又鼓吹“无满蒙即无日本的生命线”,诱使广大日本贫困农民参加开拓团,到中国东北开荒种地。

军国主义教育的结果:(1)促成了日本全民皆武的局面;(2)造就了日本国民为国捐躯、为天皇效忠的“玉碎”观念,不仅日军顽强好战、宁死不降,而且日本国民也以此为追求(如在开拓团中不断出现杀死妻儿全家“玉碎”);(3)造就了一支侵略成性、没有人性、没有个性的日本军队。在南京大屠杀中,这种灭绝人性被发挥到极致。日本著名作家大冈升平指出,当时军国主义教育的实质是鼓吹“爱国就到别国去,进行掠夺,屠杀别国人”[5](p.91)。

军国主义教育加剧了日本大和民族的优越感。明治维新之后,一些日本维新派始以西方物质文明为标准,歧视中、朝及亚洲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尤甲午、日俄战争的胜利,使这种优越感快速扩展至一般国民中。许多日本人瞧不起中国人,甚至两国人同乘一车也感“岂有此理”。它促使日本国民盲目投入战争,非但无侵略的罪责感,反觉拥有“拯救亚洲国家”的正义感:用实际行动帮助亚洲从白人手中解放出来。当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肯定侵华战争的正确性,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意识根深蒂固的体现。

(4)侵略成性-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战争至上、侵略霸权是军国主义对外表现的主要内容。以天皇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是侵华战争的发动者,也是南京大屠杀的施暴主谋。日军是侵华战争的执行者,也是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发动灭绝人性的侵略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被国际社会称为战争罪。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犯了其中的常规战争罪(违反战

争法规与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和反人道罪(在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和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三、“南京大屠杀”的教学过程设计

从教学角度看,为使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必须通过典型素材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让学生通过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把握南京大屠杀的定义,理解日军灭绝人性的原因,领会“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以此为基础,学生才能领会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才能理解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战的必然性,从而认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从而使学生不仅学到“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以及分析和综合、比较、归纳和演绎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的学习和表述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问题。

根据上述理解,本子目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1.图片导入

问题1 观察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幅油画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油画的画面和标题,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注:反映历史题材的油画是画家对某历史问题的形象再现,故也可作为史料。2.分析概括:什么是南京大屠杀?

问题2 分析下列一组图片和史料,概括什么是南京大屠杀(提示从历史事件的要素角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提示”既为了降底难度,更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概括、表述重要历史事件的思维方法。

过程概述:首先精选一组图片和史料(或视频),明确相应的要求:(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示意图》,特别提醒时间、图例;

(2)播放视频资料:《南京大屠杀》,提取其中的时间、地点、施暴者;

(3)日本《朝日新闻》关于《日本军队的杀人比赛》报道图片:南京大屠杀的施暴者是日军。

[7](p.68),而且能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解决现实

(4)《池塘中漂浮的尸体》:寓意陆地上的尸体已多得堆放不下;

(5)日本外相广田弘毅的密电中文翻译片段(1938年1月17日自东京发给日本驻美国大使馆):“不少于30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很多是用了极其残暴血腥的手段。抢劫、强奸幼童及其它对平民的残酷暴行,在战争早就停止数星期的区域继续发生”。特别强调对有下划线字词的分析。

(6)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相片及其《南京大屠杀》书影封面,强调清纯可爱的女孩在写完该书后不久因抑郁自杀身亡,说明南京大屠杀至今还在继续杀人。

其次,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定义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对平民及战俘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不仅当时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而且至今还在继续杀人。

3.原因探究

问题3 通过分析下列精选的图片和史料,探究为何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会如此灭绝人性?

从上述“教学内容解析”中精选史料和与之相关的图片。精选的标准:能使学生明确日本军国主义(从定义、特征入手)是造成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凶恶残暴的根本原因;南京大屠杀的施暴主谋和施暴者的区别;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探究历史问题发生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提高透过现象概括本质的能力。

问题4关注教材关于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探究为何会发生这一扭曲史实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检测学习效果,包括是否已把握日本军国主义概念?是否已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从军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优越感的角度)?是否能学以致用,历史与现实结合?

4.课堂小结: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1)概括日本军国主义的定义、表现、特征、本质;

(2)列举侵华日军的其他罪行,如“七三一部队”,以凸显其凶恶残暴;

(3)列举日本发动的其他侵略战争及其暴行,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凸显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成性及凶恶残暴。

5.课后作业:列举(文字、绘画等形式不限)自己了解的反映军国主义凶恶残暴侵略本质的历史事件,并写出简单说明。

设计意图:检测掌握军国主义概念的程度,加深对其本质的认识。

四、结束语

以上以“南京大屠杀”为例,探讨了历史事件的教学理解问题。其要义是:从表面到本质——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揭示其中蕴含的概念和原理;从抽象到具体——用典型的素材外显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抽象概念进行形象描述,使历史事件变得生动鲜活;从孤立到系统——追溯事件的前因后果,认清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层原因。

总之,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实,理解历史概念和原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挖掘历史知识的价值观资源,使历史知识教学与价值观影响融为一体,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转引自:万峰.有关军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的几个问题[J].日本问题.1987,(6).[3] 日.若槻泰雄.日本的战争责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日.芦部信喜著.高桥和之补订.宪法[M],东京:岩波书店,2002.[5] 转引自:张义素.日本军国主义教育及对国民意识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5,(4).[6] 日.藤直干.日本的武士道[M].大阪:创元社,1956.[7] 方美玲.历史知识分类和历史教学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8,(7).

第五篇:以《声声慢》为例开展的大语文教学

以《声声慢》为例开展的大语文教学

一、前置作业――心中有她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了更好的解读《声声慢》,我们必须对李清照和她的词作有所了解,所以我们安排了这样的前置作业:

1.收集李清照闺中、初嫁、留守、亡夫、南渡时期诗歌,留意各个时期诗中流露出的生活情绪。

2.查阅相关资料,以年代为顺序,观察各个时期生活变迁与相对应时期作品情感变化的关系。

3.留意“淡酒”、“黄花”在李清照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二、课上品读――词里见她

情境教学法认为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对《声声慢》中的词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加以音乐入境,学生能更细致地领悟此情此景此人。

以大语文观“一个轴心四个结合”(即以语文课堂为轴心,将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为指导,我们把课上的第一个环节设置为品读。具体分两步走:

1.自由诵读,无论学生读到什么,教师不加干涉。

2.听配乐朗诵,走进易安的世界,展开对易安居所、易安容貌、易安生活情景的想象。

学生可做出这样的想象:她,一袭轻纱漫卷,倚靠着亭栏,眺望着远方。花容已逝,难掩沧桑,明眸不皎,满溢情难。淡酒黄昏,秋雨梧桐,浓稠不化,唯有将这残年、残情寄与秋雁、黄花。好一个亡国亡夫、风烛残年的孀居女词人。

三、课中评说――词外寻她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只管课内,很少管课外,更少顾及社会;课内也往往是只管语言文字,忽视语文表达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状态,从往昔沿袭下来,很少改变。”这堂课我们不仅要管课内,还要管课外,我们要通过课内课外的联系,建构一个学生自己的“李清照体系”。我们设置的如下问题让学生结合前置作业进行探讨:

1.李清照为何要说“怎一个愁字了得”?

2.词人手中的“酒杯”,眼里的“花”在不同时期表达了什么不同的情感?

学生以材料的形式佐证自己的猜想:

1.日趋落魄的人生,幸福和悲苦都来得太强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年轻时家教不苛,可见她的自由不羁与娇憨欢乐。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初嫁,夫妻恩爱,情投意合,生活甚为惬意。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青州七年,留守之作。由于李清照不守礼节,婚后和婆家关系并不好,加上无子嗣,为救父亲求救公公赵挺之,落得“炙手可热心可寒”的地步,与丈夫的关系也日渐疏远,那个赵明诚还有了她以外的她。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这是南渡之后,夫死国亡之作,她后来改嫁他人,可惜别人只是看上了多年来收藏的金石画录,不是她的人。后来竟连那些收藏也多半在火中陨灭。可惜了她有勇气离婚,她却没有勇气快乐了。

2.酒里的忧伤,花里的真性情。

《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诉衷情》中“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蝶恋花》中“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怪人似春将老。”

《行香子》中“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庆清朝慢》中“……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

《满庭芳》中“不怕狂风雨骤,恰才称,煮酒花。”

酒杯里盛满的是她的情愁、家愁、国愁,酒在她的人生扮演的是“杯具”的角色;正如茶在她人生中一直都是“洗具”。而她的真性情不在酒里,却在花开花落间。

四、课内写作――笔下悟她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最后我们留给学生一个选作题:

1.发挥想象,结合李清照一生的遭遇和创作成就,写一段抒情散文。

2.给《声声慢》添一段李清照的内心独白。

最后我得到了这样的句子:

1.叹一句,情难了!梧桐寂寂,细雨黄昏,淡酒伴终老。

2.我见过你误入藕花惊鸥鹭的娇憨;我见过你欲拿春杏比新颜的天真;我亦见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背后的幸福……

3.当举案齐眉已成往事,痴情的人还念着、想着、守着……

“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摆脱语文教学的“封闭式”格局,创建语文教学的“开放式”格局,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探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才能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

下载立足文本,触类旁通,转换变式,激活语文——以《渔父》教学设计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立足文本,触类旁通,转换变式,激活语文——以《渔父》教学设计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