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4课文学艺术的大师教学设计教学
第二十四课文学艺术的大师
初三历史
第四十九中学
孙玉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近代史上文学艺术领域的三位大师,“天才的艺术家”—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用生命作画的人”—画家凡·高和“乐坛雄师”—伟大音乐家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是文艺复兴以后涌现的一大批文学艺术家的杰出代表。
17—19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先进性和残酷性决定了这一时期世界文化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积极的不屈的向上精神,批判、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很多作品堪称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的瑰宝。
重点难点:本课重点是近代历史上文化领域的三位大师和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本课难点是学生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特点和文学艺术家的生平,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品,感受作品的思想和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文化领域中的内容。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经过三年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本课要有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有会查找资料的能力,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更加加深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对命运的抗争精神,对生活更加的热爱。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能力
知道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知道凡·高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是《向日葵》。通过欣赏《向日葵》,说出它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贝多芬是德国历史上的伟大的音乐家,他创作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通过搜集贝多芬音乐作品及《英雄交响曲》的音乐背景资料,欣赏交响乐《英雄交响曲》,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对世界名曲的鉴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图片和引文,正确说出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
学生欣赏课文所提供的凡·高代表作《向日葵》,了解其艺术风格。进行小组讨论,体会画家用生命和灵魂创作作品,使精神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谈谈欣赏所得。
学生课前搜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录音、录像、光盘或其他音乐资料),阅读课文,了解贝多芬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举行小型的贝多芬音乐作品《英雄交响曲》鉴赏会,感受作品那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心灵震撼力,谈谈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的哪些精神。
列表写出三位文学艺术大师的姓名、文学艺术领域、国家和代表作,以巩固知识、提高概括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托尔斯泰敢于揭露俄国社会的黑暗、政府官吏的腐败和教会的虚伪,以及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农民教会的热心,体会作品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培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敢于同社会邪恶势力和不公平现象斗争的勇气,关注和同情弱势力群体的人文精神。
学生通过欣赏《向日葵》,体会作者用生命和灵魂创作以及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从小培养热爱生活、善待人生、善待生命的意识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通过小组讨论,感受贝多芬虽身处逆境,却发出“我要扼住生命喉咙”的呐喊的那种坚强毅力,坚信顽强的毅力可以克服成长道路上的一切艰苦,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依照《课程标准》,在历史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老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课前,通读教材,准备好资料、查找资料、课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从自家藏书中查阅三位大师的相关材料。阅读或浏览一部托尔斯泰的作品。欣赏一幅凡·高的《向日葵》。欣赏一段感兴趣的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英雄交响曲》,问学生这是谁的作品?学生答:贝多芬。在世界近代史上出现了许多著作的文学艺术大师。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去了解,贝多芬、托尔斯泰和凡·高。
2、学习新课
[“天才的艺术家”] 可采用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问题设置:
托尔斯泰作品有什么风格特点? 托尔斯泰作品艺术表现领域是否广阔? 托尔斯泰作品语言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是:“心理指导大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肯定托尔斯泰的文学,肯定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和地位。并请学生列举托尔斯泰的作品,越多越好。要求学生记住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并请三位学生分别介绍这三部小说。通过作品体会托尔斯泰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特点。最后由学生思考回答: 托尔斯泰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从而培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敢于同社会邪恶势力和不公平做斗争。[“用生命作画的人”] 本目在教学时可采用读书指导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在书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 凡·高是哪个国家的人? 他对绘画艺术的贡献是什么? 凡·高的作品有什么风格特点? 他的最著名的作品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展示放大的《花瓶中的14朵向日葵》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
凡·高为什么喜欢画向日葵?
你是否喜欢《花瓶中的14朵向日葵》?为什么? 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善待人生、善待生命,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和坚强的毅力。[“乐坛雄狮”贝多芬] 可采用活动法和材料收集法进行教学 举行小型的贝多芬音乐作品鉴赏会:
(1)利用学生提供的音像资料播放交响乐《英雄交响曲》。(2)由一位学生介绍贝多芬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3)由一名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
(4)然后学生各抒己见畅谈作品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心灵震撼力。(5)谈谈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那些精神?
(6)再欣赏《命运交响曲》,体会那顽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3、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是近代史上文化领域的三位大师和他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让学生完成表格,写出三位文学艺术大师的姓名、领域、国家、代表作品及特色。
4、课堂练习
(1)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那些精神?
(2)分别说出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凡·高和贝多芬的艺术成就与特色
5、板书设计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
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凡·高:《向日葵》贝多芬:发展和创造奏鸣—交响曲结构形式 文艺巨匠:《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六、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评价的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针对这一节课的评价。或采用活动法和测验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制作三位大师的历史图表、历史知识小竞赛。通过课堂上的练习题,来测验学生掌握课程度。学生对三位大师,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回答得很好。谈应该学习贝多芬那些精神,也谈得很好。通多检测,可以看出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了,效果比较好。
七、教学自我反思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这节课在三年三班上时,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讲话的肖楠和张成同学,居然在这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导课,我提到 贝多芬,肖楠、张成对贝多芬感兴趣,在下面接了我的话茬,我没有批评他倆,而是让学生给他俩鼓掌,肖楠和张成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大相径庭。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地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四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像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的有趣。使学生感觉像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总结教学反思,使我真正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我成长的重要性。
【教研员点评】本课仍属于文化史范畴,而且需要师生共同准备更多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味艺术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较好的体现,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教学中只侧重某一方面而忽视本课的主要目的。
第二篇:文学部落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了解文学、认识文学、喜欢文学,并逐渐学会阅读、欣赏文学作品。
2.通过讲述、评价、辩论文学人物及作家作品,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
3.了解文学作品、认识文学形象,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培养高尚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了解文学、认识文学、喜欢文学,并逐渐学会阅读、欣赏文学作品。难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学习和发展。课前准备
1.材料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选择文学书刊,广泛阅读,筛选并 确定具体篇目,或者从过去自己曾经阅读并喜爱的文学作品中挑选最精彩的一部或一篇。作品确定后,再根据作品和阅读的感受,写出发言提纲或比较详细的讲话稿;或将相关课文改编成表演剧本;或搜集与该篇章有关的材料设计成手抄报;或在掌握有关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的 基础上利用电脑制作相关的课件。
2.宣传准备:在校园网发布告示,在学校张贴海报,欢迎其他班级同学前来观摩;联系学校广播站、电视台和当地媒体做好有关报道。
3.设施准备:准备好数码相机、摄影摄像器材和多媒体。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音画结合情境导 入 同学们,当你顺利学完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最后一个单元后,你是否被文学的魅力所深深打呢?作家朱自清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郭沫若的奇思妙想把你引入想象的世界,冰心奶奶清新隽永的小诗告诉你人生的道理,安徒生先生的童话为你讲述了那个荒唐而可信的故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启迪你生活的智慧。在广袤的文学世界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底,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使人着迷,令人陶醉。文学,正是它伴随我们成长,带领我们走进过去和未来,让我们的心灵获得归宿。现在,就让我们进行一次关于文学的探究活动,一起叩响文学的大门,展翅翱翔于文学的广阔天地之中,一起吮吸丰富的营养,品尝探索的艰辛,感受成长的喜悦。
二、有的放矢,多媒体出示评价标准
如发言是否切合本次活动主题,内容与原作品是否和谐一致,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表达是否流利清晰,表演是否形象,设计是否合理,栏目是否恰当,版面是否美观,方式是否科学,等等。
三、小组推荐,献智献艺
每人 在各自的小组内发言交流,而后各组推选出2~3名代表到班级交流。要动员全 组同学献智献策,对发言稿、演出脚本、手抄报、课件进行认真的修改。
四、班级交流
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一个“我爱文学”主题活动小组,安排活动主持人,确定交流、表演、展出、展示的顺序,确定活动评委。(1)学生导入(课前设计 好)。
古今中外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影响了 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使我们自由自在地在广阔的世界里遨游,感受到文学具有的巨大魅力。请大家说说自己读过哪些著名作 家的文学著作,有什么感受?
(2)各小组代表交流读书感受。(3)展出各小组创办的文学手抄报。(4)展示自己制作的课 件。(5)表演课本剧。
五、评价总结
由评价组长宣读综合评价的结果,做这次活动的综述报告。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结束后发表个人看法以作引导。
六、教师结语
是啊,关于文学的故事,又怎是我们一节课能说完的呢。今天,通过这一节课,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正是因为大家对文学作品的深切理解,才会演绎出如此动人的故事。老师为大家这种很强的合作精神而感动。从你们热情的笑脸中,从你们充满渴望的眼神中,老师看到了你们对文学的热爱。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在文学的殿堂畅游吧,让我们由衷地喊出 “我爱文学!”
七、课后作业
1.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出一期墙报。(报纸类)
第三篇:《文学部落》教学设计
《文学部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活动的三个板块均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即指导学生搭建一个文学交流的平台,建设一个发布成果的园地,引导学生为初中三年的文学阅读做好计划,同时尝试进行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学情分析】
一学期的学习后,七年级学生初步了解到各种文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有一定的阅读感悟与兴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但学生没有详细的阅读计划,没有系统的读书方法,也没有指向明确的活动导引。同时,学生的创作热情也在课业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被压制。【教学目标】
1.自主创建班刊,合理分工。通过班刊展示各文学小组的活动成果。
2.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进而提升学生文学创作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创建班刊,合理分工。通过班刊展示各文学小组的活动成果。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文学创作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一)课前为班刊起一个名字。
(二)全班在课前选出四个最受欢迎的刊名。
【设计意图】让全体同学参与到班刊创建中来,激发学生热情。
二、导入环节
引:为了起一个有意蕴的刊名,可以海阔天空任凭想象吗? 学生明确杂志名称要有深意,同时显示刊物内容。
三、活动环节(一)小试牛刀
猜 “意林”杂志名称的含义(二)舌战群儒
刊名入选的四位同学演讲。全班当堂投票,选出班刊名字。【设计意图】1.全班参与,从刊名意义和杂志内容两方面综合考量,为班刊起名。2.锻炼口语表达能力。3.体会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三)栏目确立
1.小组讨论班刊可以确定的固定栏目。2.全班投票选出四个版块作为班刊固定栏目。(四)明确分工
1.课前,班长联合学委草拟编辑部分工表。2.学生们根据自身能力报名班级编辑部。3.课后同学选出主编,成立两个编辑部。4.制定虚拟稿酬方案。
【设计意图】1.明确编辑小组的制度。2.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五)拓宽思路
观看视频,想一想,班刊是否只能是纸上的文字?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思路,利用网络,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第四篇: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
温县职教中心 任前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朱光潜;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能力目标:能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把握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去选择欣赏文学作品。
3、情感目标:掌握培养自己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的方法。【教学重点】
1、能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把握课文深入浅出、疏密有致的表达特点。
3、掌握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的方法。【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以喻明理、深入浅出的论述技巧。【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每个人的心灵都曾被文学作品中某一方面触动过。那么,你是否意识到,每一次怦然心动,正是文学以它的趣味的魅力在感化你。那么,什么是文学的趣味?怎样才会捕捉到真正的文学趣味?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学的趣味》,聆听朱光潜先生对我们的教诲。
二、本节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朱光潜;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能力目标:能找出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情感目标:初步了解并培养自己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的方法。
三、关于作者(5分钟)
1.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情况,介绍朱光潜的生平及创作情况。2.教师补充明确。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美学》(德,黑格尔)等。其中,《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四、整体感知(5分钟)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初步感知
(二)解题
提问: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趣味。这里是指培养高雅、广泛的文学欣赏趣味。
(三)学生快速浏览,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
五、合作探究,研读文章(10分钟)问题
1、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问题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问题
3、人们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主要毛病是什么? 问题
4、作者认为该如何诊治这些毛病呢? 问题
5、小结本文的论证思路。1.学生思考,讨论。2.交流展示。
3.教师小结明确文章论证思路。(板书)第一部分(1):提出趣味是文学欣赏的基础
第二部分(2-4):分析一些人在文学欣赏趣味上存在的问题
根本不知 ──没有趣味──精神上的残废 知得不正确──趣味低劣──精神上的中毒 知得不周全──趣味窄狭──精神上的短视
第三部分(5、6):论述解决欠缺文学趣味“毛病”的方法
扩大眼界,加深知解。”广泛阅读,不囿于一家;“开疆辟土”,不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六、课堂反馈(5分钟)
(一)知识积淀
1、朱光潜:现当代著名 家、家,他的《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2、注音、填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 》。“登东山而小鲁,”出自《 》,其中“小”的用法是。
3、文中谈到的“如蠢牛听琴”是由成语 转化而来的。
(二)阅读理解(根据课文回答)
4、“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生活的趣味,像死水一样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比喻 C.借代 D.拟人
5、本文作者对知、好、乐三者关系的看法与孔子有什么不同?
七、拓展阅读(18分钟)
1、下列两首词中你最欣赏那句?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杆。------李璟《浣溪沙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
2、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能自圆其说。
3、教师小结明确:
朱光潜先生通过简单的例证和比喻,论述了什么是文学的趣味、趣味对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且告诉我们文学的趣味的没有固定的客观的标准,又不能完全凭主观抉择,趣味其实就是对于文艺作品好坏的敏感。
思考:这篇文章对你以后选择文学作品有什么启发?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高雅、广泛的文学趣味?
八、作业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论证思路。
2、找出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3、课文在论证技巧、结构安排、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特色?
第五篇:文学常识复习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文学常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二、教学重点
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学常识,如古代授官、称谓等
三、教学难点
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课时安排
10课时
六、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
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3、子
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4、寡人
通常用作古代君主的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另外还有“孤”“不谷”。
5、执事
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
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
1、《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
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祖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4、徵
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
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
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
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东向
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2、望其气
中国古代方士的一种占候书,望云气以测吉凶征兆。据说,凡是有皇帝命的人,即使在登基之前,周围也会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出现。文中的“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就是这个意思。
3、籍
项羽的名,自称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4、亚父
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表示仅次于父亲。
5、参乘
坐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6、《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关中
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8、季父
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9、河
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10、竖子
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必修二 《氓》
1、《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3、总角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
《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风骚”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结发
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罗敷
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
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新妇
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6、下九
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7、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8、青庐
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9、黄昏
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0、人定
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十二时辰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1、建安
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短歌行》
1、杜康
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
对对方的尊称。
衿
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归园田居》
阡陌
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
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
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望
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5、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6、朔
农历每月第一天。
7、浮图
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8、阴阳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必修三
《林黛玉进贾府》
1、敕造
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2、先
已故的,称呼死者的敬辞。如“先珠大哥”指已经去世的贾珠。
3、月钱
旧时富户大家每月按等级发给家中人等的零用钱。
4、宸翰
皇帝的笔迹。宸:北宸,即北极星,代指皇帝。翰:墨迹、书法。
5、待漏
旧时大臣在五更前到朝房里等待上朝的时刻。
6、内帏
内室,女子的居处。
7、小幺儿
身边使唤的小仆人。
8、请安
即问安。清代的请安礼节是,在口称“请某人安”的同时,男子打千,女子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
9、寄名锁
旧时怕幼儿夭亡,给寺院或道观一定财物,让幼儿当“寄名”弟子,并在幼儿的项下系一小金锁,叫“寄名锁”。
10、护身符
从道观领来的一种符箓。迷信的人认为把它带在身上,可以避祸免灾。
11、比干
商朝纣王的叔父,因强谏被纣王以“圣人心有七窍”而剖心。古人认为心窍越多越聪明。
12、座次
东为尊,西为卑。左为尊,右为卑。如黛玉到了王夫人处,“王夫人却坐在西边(炕上)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黛玉便不上炕,而是在挨着炕的椅子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稍后在贾母处吃饭。贾母是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凤姐让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黛玉十分推让。后来贾母发话“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才告了座,坐了。《祝福》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现象之一就是理学的出现,其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宋朝理学认为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它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到了清朝,就连未婚夫死了,女方也要为他守一辈子;如果妇女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守寡、自杀、殉葬,地方官府还要给予表彰,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任何人都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派,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对她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4、封建祭祀
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一个方面,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祭祀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蜀道难》
1、蚕丛
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的,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通常汉族传统衣服为右衽,即向右交叉的),最早他居住在岷山石室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2、鱼凫
和蚕丛一样,也是蜀人的祖先,教民捕鱼。
3、五丁开山
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了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在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全被压死,而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
4、子规
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寡人之于国也》
1、梁惠王
即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因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故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梁惠王在位期间,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但是由于庞涓嫉贤妒能,陷害同学孙膑,致使原本效力于魏国的孙膑逃亡齐国。后来魏国与齐国先后发生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庞涓不敌克星孙膑,兵败自杀,魏国开始走向衰落。梁惠王为了东山再起,决定重金延揽人才。于是一些贤者不远万里前来向梁惠王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其中就包括孟子。
2、河东
在我国古代,“河”一般特指黄河。因而河东指的就是黄河以东的地区。河南指的就是黄河以南的地区。需要注意的是,黄河中游以北的地区通常不叫河北,而叫河内。
3、王道
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诸侯之间互相以武力征伐的霸道相对。
4、庠序
庠为周朝学校的名称。序为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起初是教射之地,后发展成为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包括教育子弟)的场所,以礼乐、习射、宗教教育为主要内容。《劝学》
1、君子
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春秋末年,逐渐成为“有德者”的称谓。在儒家系统中,君子是“圣人之下,富有礼仪规范的人”。
2、蛟龙
蛟龙和龙都有强大的力量,但是有邪正之分。我国古代传说中,蛟龙在冰冷的水中潜藏五百年之后,能够羽化成龙升天而去。
3、骐骥
骐,指有青黑色纹理的马。骥,指千里马。骐骥,指骏马或千里马。
《过秦论》
1、雍州
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在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青海东南部以及宁夏一带的地方。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区域划分,后成为中国的代称。
2、商君
即商鞅。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国力迅速增强。却因得罪很多人不得善终。
3、连横
即连衡,战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合纵”相对。就是西边的秦国拉拢东面的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其他国家。从地域上说,秦在西,六国在东,六国中任何一国与秦国结盟都是东西结合,东西为横,故称“连横”。
4、合纵
“合众弱以攻一强”,许多国家联合起来抵抗秦国,以防止秦国的兼并。
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最初合纵既可以对秦国,也可以对齐国。连横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强大,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抗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以求苟安。
5、百越
秦汉时期,中原人把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所有种族均称作“越”,史称“北方胡,南方越”,因民族众多,故称“百越”。
秦汉以后,百越是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所有民族的泛称。
6、黔首
战国时期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
古代表示平民的称呼有百姓、民、匹夫、布衣、黎民、黎苗、氓隶、白衣、白屋、丁口、白身、庶人、褐夫、闾左、闾阎、野人等。
7、陶朱、猗顿
陶朱,即陶朱公范蠡,传说他曾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后代很多生意人供奉他,称他为财神。猗顿,战国时巨商。《师说》
1、句读
古代的文章或者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的时候,按照句意和语气,在必须停顿的地方,用简单的符号标记一下,以便识别。
2、巫医乐师百工
“巫”指从事占卜、祈祷等为人祈福、去灾的人。“医”指以治病为职业的人。上古巫医不分。“乐师”指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西周时指工奴,后来泛指各种手工业者。
3、六艺经传
“六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才能,一种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儒家经书。
【教学反思】
本专题的复习旨在针对高考文学常识的考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准确记忆,要求学生牢牢抓住现行初、高中语文教材(包括《读本》)所涉及的所有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知识,不要忽视在学习重点、自读提示、课文注解、课后练习中提到的相关知识内容。其次,适当向课外拓展。另外,要认真落实,文学常识不得记混记杂,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易混淆的指示。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已学过的课文里相关的文学常识还是很陌生,常常一问三不知,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还要注意文学常识的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