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师教案(大全)
新林一中导学案 高二语文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时: 学生姓名: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
教师寄语: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学习目标】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3、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学习重点】
1、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学习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
一、导入
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是一个不幸者。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泣。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看看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新林一中导学案 高二语文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时: 学生姓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诗人怀着急切突入战斗的决心来到当时有“抗战中心”之称的武汉,却发现报国无门!权贵们依旧作威作福,而自己的同胞却苟延残喘!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早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极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诵读感知】
1、读准字音:絮聒 xù guō 后裔yì 垢面 gòu 蓬发pãng 暴戾 lì
蜷伏quán 啮啃 niâkěn 饥馑jǐn 憔悴qiáocuì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乞援qǐyuán
2、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阅读讨论】
赏析诗中物象及画面
1、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说说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
2、小组讨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主旋律”诗句反复出现,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表达与篇章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新林一中导学案 高二语文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时: 学生姓名:
结构两个角度)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从情感表达上,这两句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从篇章结构上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四次出现,是反复咏叹。
从情感表达上成为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从篇章结构上是全诗结构的骨架,串连起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4、这两句诗引出了几幅“痛苦与灾难”画面?找一找,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
5、选择最令自己震撼的一幅画面说说其中有什么形象?为什么令自己震撼?
画面一(3——4)冒雪赶车的农夫“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你要到哪儿去呢?”——“你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北方农夫:大雪、丛林、赶马车、戴着皮帽、冒着大雪、刻满皱纹、痛苦、憔悴 ——无可去之
处
画面二(7)乌蓬船里的少妇“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夫离去(陷入“死亡的恐怖”担忧恐惧)南方少妇:雪夜、河流、破烂的乌篷船、垂着头、蓬发垢面、充满恐怖的眼神、受尽侮辱、家毁夫亡——无安身之所 画面三(8)家中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像异邦人”(“不知明天”如何)无数母亲:寒冷的雪夜、破屋、蜷伏、异邦人、无助、绝望 ——无归宿之地
画面四(10)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失去了“家畜”和“田地”,颤抖着”两臂向天乞援。无数垦殖者:雪夜、草原、失去家畜、失去田地、拥挤在污巷、绝望、饥馑、颤抖——无生存之根
诗人通过一幅幅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
6、这些画面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概括力?
教师点拨:这些画面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至南”,循序渐进地呈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靠——不知去向——向天乞援。画面中的“男女老少”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代表。四幅画面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的浓缩,也是中国社会黑暗的写照。
7、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形象生存中国是怎样的中国?诗人是怎样描绘的? 提示:分析意象——雪、风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新林一中导学案 高二语文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课时: 学生姓名:
当时的中华大地处于日寇铁蹄的践踏之下,正如“雪落在中国的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也是对当时中华大地惨遭战乱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加强诵读,感受诗歌语言;掌握手法,分析诗歌意象;品读意象,体会诗
歌情感。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任选角度的暗示。
进行探究。
【合作探究】
1找一找诗中你认为最真挚感人的诗句?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这样写,诗人就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诗人不仅是苦难的旁观见证者,也是苦难的经历者,有双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实。
“中国的道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是诗人沉痛的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诗人的赤子情怀,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苦难的祖国。(2)同学思考:生于和平年代我们应如何理性的爱国?
联系热点钓鱼岛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2、规律总结
品读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第二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理解诗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让学生学会朗诵诗歌,理解鉴赏诗人炽热而沉重的情感。教学重点:
朗诵,特别是重音、声音顿挫、诗歌韵律的处理。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全班试背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由此引出诗人和诗作。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走近作者
艾青,男,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 3月27日,浙江金华人。1928年中学毕业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1935年10月,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他的诗歌风格。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三、课文品读
(一)读准字音:
絮聒 xù guō 后裔yì 垢面 gòu 蓬发pãng 暴戾 lì 蜷伏quán 啮啃 niâkěn 饥馑jǐn 憔悴qiao cuì 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乞援qǐyuán
(二)注意语速、语调、声音的轻重,读出诗人的情感。
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长诗。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浙江家乡来到了武汉。但在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度着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本来已经够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外外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并在诗中反复地呼号: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慑,并且激赏它饱含着时代感的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它的反复回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钟声一阵比一阵宏亮地响着。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着,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
(三)读出意向的细微差别。
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潜含着觉醒了的民族的痛苦和复仇的火种。诗人写下这些颤抖的如泣如诉的语言时,不知要付出了多大的痛苦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的感情和创作冲动更为深广的一次涌流和升华。它是一曲悲愤的交响乐,它是一幅意境深远色彩斑斓的大幅油画。
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只能说有几个起伏。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是一个激荡的大气韵和境界,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使你不但置身其中,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雪。随后,诗人才展开一幅幅的寒冷的场景。首先是风的出现,它“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读者感触到了风的无法躲避的侵袭和它古老的哀伤的声息,不由得令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接着诗人从土地和人民的艰辛岁月,诉述了诗人自己“也是农人的后裔”,经历过流浪和监禁,失去了青春。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诚的血泪,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接着又在雪的寒冷中,看见在战争中遭到蹂躏和杀戮的善良的妇女,还有年老的奔波在流亡道路上的母亲。„„诗人深情地呼号: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诗人最后在“没有灯光的晚上”痛苦而悲伤地诉说:“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
在落雪的寒冷的中国的土地上,诗人的创作道路尽管也是泥泞而曲折的,但他用温暖而真诚的声音,坚定的步伐,从此一步一步地攀登上了诗人自己的也是当时中国的诗歌领域的高峰。
(四)读出循环往复的音韵美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两句在 诗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请从情感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说说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点拨:注意本诗音乐式的结构: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的“主旋律”;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而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暖”,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
四、赏析诗中物象及画面
1、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说说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
2、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一是切题;二是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四次出现,是反复咏叹。
从情感表达上成为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从篇章结构上是全诗结构的骨架,串连起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4、这两句诗引出了几幅“痛苦与灾难”画面?找一找,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
5、选择最令自己震撼的一幅画面说说其中有什么形象?为什么令自己震撼? 画面一(3——4)冒雪赶车的农夫“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你要到哪儿去呢?”——“你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
画面二(7)乌蓬船里的少妇“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夫离去(陷入“死亡的恐怖”担忧恐惧)
画面三(8)家中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像异邦人”(“不知明天”如何)画面四(10)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失去了“家畜”和“田地”,颤抖着”两臂向天乞援。诗人通过一幅幅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
6、这些画面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概括力? 教师点拨:这些画面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至南”,循序渐进地呈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靠——不知去向——向天乞援。画面中的“男女老少”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代表。四幅画面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的浓缩,也是中国社会黑暗的写照。
7、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人作为描写对象? 教师点拨:(1)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农业国家,农民为主);
(2)传统观念故土不离。写国人的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失去土地、失去家园更能突出战争给民族带来的灾难。
(3)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及创作风格有关(艾青原名蒋海澄,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有过逃难的经历、也有过被监禁的经历,是狱中诞生的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濡染了农民的忧郁。
文学评论家钱理群说: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都dōu是献给中国农民的。五.分析全诗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雪落神州,寒凝大地。诗中展开了一幅苍茫旷远,悲凉凄楚的意境。看那北方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走在林间的农夫 “刻满痛苦的皱纹的脸”,看那南方的乌篷船里被暴戾的敌人夺去丈夫和家庭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忡忡的忧心,看那雪夜的草原上失去了田地和家畜的耕殖者们在“饥馑的大地上”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诗人通过这一组组意象,一幅幅画面,逼真地体现了上述的主题,令人深切感受到: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作者在诗中,运用描写、比喻和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段使全诗笼罩在悲哀的氛围中。诗人把雪夜的“风”描写和比喻成一个“太悲哀的老妇”,她“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把敌人强占的土地描写成“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这悲惋而凝重的诗句多次重唱于诗节之中;在一些诗行的末尾,又恰当地用了感叹词“呀”、“啊”等,真是令人读之欲泪、闻之心酸。这首诗还把表现自我与表现祖国和人民有机地融合起来。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
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5.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共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出现了四次,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是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另外这两句是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
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1)找一找诗中你认为最真挚感人的诗句?说明理由。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这样写,诗人就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诗人不仅是苦难的旁观见证者,也是苦难的经历者,有双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实。“中国的道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是诗人沉痛的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诗人的赤子情怀,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苦难的祖国。
(2)同学思考:生于和平年代我们应如何理性的爱国? 联系热点钓鱼岛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七、课后作业
1.仔细揣摩课堂所作的朗诵方法,体会诗歌的情感。把课文熟读成诵。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三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过程与方法
1、赏析本诗运用的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方法。
2、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画面在编排上的独具匠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赤诚之情。
2、深入思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是一个不幸者。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泣。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看看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诵读全诗
1、读准字音:絮聒 xù guō 后裔yì 垢面 gòu 蓬发pãng 暴戾 lì 蜷伏quán 啮啃 niâkěn 饥馑jǐn 憔悴qiáocuì 颤抖chàn
2、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中物象及画面
1、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说说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
2、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一是切题;二是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效果?
教师点拨:四次出现,是反复咏叹。
从情感表达上成为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从篇章结构上是全诗结构的骨架,串连起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4、这两句诗引出了几幅“痛苦与灾难”画面?找一找,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
5、选择最令自己震撼的一幅画面说说其中有什么形象?为什么令自己震撼? 画面一(3——4)冒雪赶车的农夫“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你要到哪儿去呢?”——“你能去哪儿呢?”无家可归); 画面二(7)乌蓬船里的少妇“垂着头”“蓬发垢面”家被烧、夫离去(陷入“死亡的恐怖”担忧恐惧)
画面三(8)家中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像异邦人”(“不知明天”如何)
画面四(10)拥挤绝望的垦植者失去了“家畜”和“田地”,颤抖着”两臂向天乞援。诗人通过一幅幅画面逼真地再现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
6、这些画面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概括力?
教师点拨:这些画面从“男女老少”的不同层面,“由北至南”,循序渐进地呈现出劳动人民的苦难:流离失所——失去依靠——不知去向——向天乞援。画面中的“男女老少”是当时中国老百姓的代表。四幅画面就是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的浓缩,也是中国社会黑暗的写照。
7、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人作为描写对象? 教师点拨:
(1)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农业国家,农民为主);
(2)传统观念故土不离。写国人的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失去土地、失去家园更能突出战争给民族带来的灾难。
(3)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及创作风格有关(艾青原名蒋海澄,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有过逃难的经历、也有过被监禁的经历,是狱中诞生的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濡染了农民的忧郁。文学评论家钱理群说: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都dōu是献给中国农民的。
五、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1)找一找诗中你认为最真挚感人的诗句?说明理由。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这样写,诗人就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诗人不仅是苦难的旁观见证者,也是苦难的经历者,有双份的痛苦,他的抒情更加真实。
“中国的道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血液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是诗人沉痛的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诗人的赤子情怀,愿用自己的诗句温暖苦难的祖国。(2)同学思考:生于和平年代我们应如何理性的爱国?
联系热点钓鱼岛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六、总结:
播放歌曲《大中国》,同学齐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七、作业布置:
1、仔细揣摩课堂所作的朗诵方法,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课文,熟读成诵。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具体人物形象
情感载体象征意
中国的农夫
压迫
雪
少妇、年老的母亲
蹂躏(中国的妇女)
土地的垦殖者
剥夺
(寒冷)(中国的人民)
第四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堂实录观后感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堂实录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吉林省长春市第78中学吕玉梅老师的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堂实录。《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人教版初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诗。作者艾青。该诗文字并不艰深,但篇幅较长。看过张老师的课堂授课之后,感想很多。
首先,她注意研究学生。她对这首诗的挖掘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艾青的爱国情感上。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的理解对普通学生而言也不是难事。面对“高端名校”的“高端学生”,我对这首诗歌必须有进一步地开掘,否则无法形成教学磁场。
其次,她不仅只关注诗歌内容,也注意总结了诗歌的特点。这首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和其他同类诗歌的不同点在何处,他打动人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单从诗歌的艺术层面来看,这首诗歌并不能够代表艾青的最高水平。这首诗感染人震撼人的是情感——作为年轻的知识分子,艾青和普通百姓同呼吸共命运,他表现出了一种自觉的清醒:扎根在祖国土地上,让自己的血液和平民的血液彻底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最让人动容的是,这种情感的表达是无痕的,是可能连艾青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恰好是这种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的自觉感人至深。
第三,作为一首长诗,切入点在哪里?除了诗歌主题的挖掘,本课具体的教法亮点在哪里?张老师力求独辟蹊径:精选“咬”“嚼”对象:化繁为简,瞄准几个人称代词,精析透析,重点锤炼,反复敲打。最后辅之以拓展材料的朗读来画龙点睛。追求少讲多读,少议多
读。从教学效果来看,“人称代词”的切入确实让学生始料不及让教学局面豁然动开。而开头的伏笔和最后落点在优秀知识分子的平民情怀的培养上确实也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第五篇:雪 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导入蓄势
师:同学们,你们思考过关于你们身份的问题吗?你们的身份是——
生:学生——(羞涩的,不自信的)
师:学生!可大家想过没有,你们不是一般的学生哟。去年啊,老师在一个省最著名的一所中学上课,他们的文科试验班,就是专门冲刺北大清华的那两个班自称为“共和国支柱班”(生笑),那你们呢?你们可是北京一流的中学的文科实验班,据说你们这个班大部分同学是肯定上北大清华的,那你们是啥班? 生:宇宙支柱班!(生笑)生:共和国总理班!(生笑)生:共和国主席班!(生笑)
师:别笑,同学们。我相信,未来的总理主席说不定就出在咱们这个班上呢。我敢肯定地说,你们会是未来社会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今天,我们就以未来社会精英的身份来学习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应该怎么学呢?我们应该从中读出些啥呢?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请注意,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1937年12月,这是一个什么背景?
【投影展示】 1937年12月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对。记住这个背景。现在我们来先欣赏一个朗读视频,欣赏完后你来评评这个朗读者的水平。(师放完整的朗读视频)
师:好。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错,挺有感情。
生:朗读者很有激情,还是很打动我的。
师:你用了一个词语“还是”,我觉得有点儿勉强啊,为什么不是“非常打动我”呢?
生:我就是觉得这个朗诵还有点儿欠缺。朗读者从始到终都在激情状态,有点儿缺乏抑扬顿挫。
生:我也是这样的感觉。朗诵者显然自己很感动,他的感情一直在高潮,我觉得处理得还不是很完美。师:老师很佩服你们,不仅提出了反面意见,而且用词还很注意分寸。老师也有同感。我要给这个朗诵评分的话,我想可能给80分左右。为什么有了激情还会处理不好呢?因为这个朗读者还没有真正读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也还没有真正读懂艾青。同学们,这首诗语言非常浅显,小学生可以读,初中生也可以读,但是我们作为高二年级的文科重点班的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来读这首诗,老师希望大家能够读出这首诗的精髓,能够真正走进艾青的心灵深处。
请大家先快速浏览全诗,看看艾青在诗中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生答:农夫、小妇、母亲、垦植者„„)
师:再找找,诗人是用什么样的人称去称呼这些人物的? 生:他们 生:你们 生:我,我们 生:你,你们
师:这就怪了。按一般道理,诗人的主体并没有变,那人称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为什么在同一首诗中人称却在不断地变化呢?这变化当中是不是就有诗人情感的奥妙呢?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这些人称代词入手。
第二部分:美读品味 【投影】 那丛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几句。(一生读)
师:读的时候发现有什么别扭没有?
生:有。好像“你中国的农夫”的“你”字有点儿多余。
师:对,没有这个“你”诗句表达的意思也是完整的。可诗人偏偏用了这个字,我想诗人一定有他的用意。请你尝试着用朗读处理一下这个“你”。(生读,重读“你”,并着意停顿)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生:我想强调这个“你”,我感受到诗人在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心很痛,很着急,有点儿不忍心不相信,这么大的雪还有农夫在外面奔波。
生:我觉得也可以轻读这个“你”,更能够表现心疼,把重音放在“中国的农夫”上。师:你来试一试。
(一生读,轻轻地读“你”,而且读出了颤音。另一生读,在“你”字后加上了一个轻轻的“啊”延长,都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
师:读得好!这是心疼的询问,这是不忍心的询问啊。来,齐读。把你的情感送到“你”当中去。(生朗读)
师:好一个“你”,好一个“你啊”,这一声“你”,我们听到了诗人内心的焦灼和痛楚已经像大雪一样纷纷扬扬了啊!再看下面这个“你”。
【投影展示】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师:这里也是“你”,请问,又应该怎么读?(两个学生分别读,一个重读“啊”和“你”,一个轻读“啊”和“你”)
师:我记得刚才视频中的那个朗读者的处理是读得很重的。大家议一议,“——啊,你”重读还是轻读好? 生:我觉得应该重读,要表达出诗人的义愤填膺。生:我也觉得应该重读,表现出诗人的惊讶,不相信那位少妇受到了践踏和凌辱。
师:这样,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平日里大家非常信任的,比较成熟的,特别是让班上的女孩儿感觉有安全感的男同学来读。
(众笑,推荐。一男生站起来)
师:孩子,据说你是一位成熟男性。假如此刻,那蓬发垢面的少妇就是你的亲人——你的姐姐、你的妹妹、甚至,是你的爱人,请问,你会怎么样去问她。(生读,读得很轻很轻,众鼓掌)
师:大家都觉得你读得很好。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 生:我觉得这个地方绝不能够义愤填膺地吼出来。诗人当然是愤怒的,但是,面对一个受到欺辱的女性,他的内心一定有很多很多的怜惜。他的心理应该非常复杂。想问却不敢问,想问却不忍心问。所以,他问得小心翼翼,只有那种迟疑的唯恐再次伤害了这个女子的语气才最准确,最符合人性。(生鼓掌)师:孩子们啦,我们常说于无声处听惊雷,有时候极度的悲哀和极度的愤怒都不一定非要通过响亮的声音表达出来啊。我非常欣赏你们的选择,女孩子们,你们推荐出来的这个男同学是未来也值得你们选择的(众笑,鼓掌),因为他不仅懂得弱者的心理,而且他还懂得女性弱者的心理啊!(众笑)
师:来,孩子,你再来读一读,教教大家,也教教视频中的那个朗读者,他有激情但没有柔情,他是一个爱国者但还不是一个最体贴的男人啊!(生动情教读,全班一起读)
师:这里的一声“你”,是柔情万转的一声“你”,是千回百折的一声“你”啊!同学们,这一声“你”,非经历沧桑或者洞穿人生之人不能读得到位啊!请继续看——
【投影展示】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师:人称变化了,变成了—— 生:我们!,师:怎么读?
(先后有五名同学起来深情朗读“我们的年老的母亲”一句,老师不断强调重读“我们”,并指导朗读,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师:从这变化了的“我们”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我读出了诗人对天下所有母亲的怜惜。
生:诗人完全和人民融合在了一起了,他把所有受难的母亲都当作了自己的母亲。
师:是啊,同样是面对女性,爱母亲和爱姐妹总还是有些不同吧,同学们,你们怎么用朗读来表达这个不同? 生:对姐妹是怜惜,对母亲,还应该有敬爱。读这个“我们”,要读得有热度。
生:要读出一种誓死保卫母亲的坚定,要给天下所有母亲以安全感。
生:要读出生为人子却无法保护母亲的心酸。师:是!我们愿意为母亲挡住一切的苦难,我们愿意为了拯救母亲而付出一切。读这个“我们”,不在于声音要多么大,而在于读得热,读得深切,来,再读„„(组织生读,读得感情饱满)
师:人称从“你们”变化到“我们”了,接下来呢?同学们,好好体会啊,艾青情感的流转是怎么样的!接下来请继续读。
【投影展示】
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师:同学们,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多么热烈多么挚诚的称呼啊,诗人为什么不把这个称呼坚持到底,突然又换成为了—— 生:他们
师:来,边读边想。(生朗读)
生:我觉得“他们”一下子就拉开了诗人和“垦植者”们的距离。
师:感觉准确。可是按照我们前边分析的,诗人是要和受苦受难的人们融为一体的啊,可他为什么这个时候偏偏却要拉开距离呢?
生:我觉得这个时候诗人就像是一个证人,在为垦植者们的悲惨命运作证。
师:有道理!当事者如果和证人适当拉开距离会让证词更有说服力。
生:我还感觉到有这样的一种意味,诗人内心很不安,垦植者们失去了一切,生活在绝望的污巷里,可是诗人自己还没有,诗人为自己和“他们”的命运不同而悲痛。
生:我感觉到了诗人的惭愧,诗人因为自己的生存环境比垦植者们好而惭愧。生:从前面的诗句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当时诗人也经历了“流浪”和“监禁”几乎是流离失所了。诗人和垦植者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诗人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感受到诗人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师: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融为一体,同样地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拉开距离。不管是远是近,都是因为内心的疼痛和责任感,都是因为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诗人在诗歌的结尾才问: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人称的变化折射出诗人一种自觉。这样的自觉对一名知识分子而言何等的珍贵。因为,作为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此时此刻,他已经主动超越知识分子的身份,或者说他已经主动地脱下了知识分子的外衣,而以一个普通的平民身份来观察和感受生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何等的大觉悟大担当啊!除了直接写人以表达感情,诗人笔下的很多景也耐人寻味,直抵人物的内心深处。比如诗人写到了冬天的风。1937年的寒冬的风啊,如果我来写,我会这样写:
【投影展示】 风
像一个疯狂的暴君 扬着他威严的权杖 声竭力嘶地 发号司令
(组织生读)师:写得好不好。
生:写得不错。(众笑)
师:当然写得不错,想象力很丰富,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情景不是?(众笑)
【投影展示】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师:可是诗人是这样写风的。谁写得更好?
生:我觉得艾青比老师写得好。因为老师写出了残酷,而艾青写出了悲凉。
师:孩子们,想象一下这个画面,这个老妇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啊? 生:乞丐的形象。
师:在抗日战争年代,乞丐的形象就是—— 生:平民的形象。
师: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连风都是乞丐的形象,那么在艾青的眼里,首先是什么人最先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填满了他的心灵啊?
生:是人,是在战争中饱受忧患的人!
师:对,是饱经忧患的平民啊!同学们,再看——
【投影展示】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师:仅仅是人吗?来,同学们,请读这几句。(生读)
师:这是艾青眼中的中华大地的形象。请同学们伸出手来,把诗歌中描绘的景象表现出来。(生表演,体会)
师:我们中华大地又是什么形象啊? 生:也是乞丐的形象。
师:同学们,这就是1937年的时候我们的国土,这就是1937年的时候我们的国民啊。当时的艾青作为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片贫瘠的伤痕累累的土地,面对着这土地上可怜的百姓,他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投影展示】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组织学生朗读,特别指导学生努力读好第一、二句)师:哪个词语应该重读才能够最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情怀?
生:“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的“也”。(再反复指导学生读好这个“也”)
【投影展示】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好“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两句)
师:同学们,综合刚才我们的朗读和讨论,从人称的变幻,从景物的描写,从作者的呼唤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艾青? 生:爱国爱民的艾青。生:忧国忧民的艾青。
生:对人民爱得深沉的艾青。
生:和人民完全融合在了一起的艾青。
师:是啊,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艾青——
第三部分:提升总结
【投影展示】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
我敬你!爱你!
(请学生动情朗读)
师:我们看到的艾青,是这样的一个艾青——
【投影展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指导学生动情朗读)师:那么同学们,回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的激情中包含有哪些情? 生:对江山遭到涂炭的痛心。生:对残酷的侵略者的愤怒。生:对父老兄弟的怜惜。
生:对自己不能为国雪恨的惭愧。„„
师:是啊,同学们,这些丰富的感情,是不能够仅仅靠激情就表达出来的啊。艾青的情感多层次多纬度,而朗读视频中的那个朗读者却仅仅只有单一的高亢的声音,这怎么能够塑造出丰富的艾青呢?那个朗读者还不完全懂诗,不完全懂语文,不完全懂诗人啊!同学们,什么是语文,有人说„„
【投影展示】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指导学生朗读前面部分)
师:写得好不好?当然好!但是还不够啊!有人说——
【投影展示】
语文是一颗泪珠,从大秦流到大汉,从大汉流到大唐,然后写成的一部厚厚的春秋。语文是一段春秋,纵然在岁月的欺瞒中,仍然像胡杨,命定一千年不倒的一种魂魄……(指导学生朗读)
师:写得好不好?当然好!但是还不够啊!
【投影展示】
语文不仅是高雅的唐诗宋词,浪漫的汉宫秋月,语文更是黄土地上的稻谷香气……是祖辈的苍颜发发,是父辈的伛偻腰身,是孩子的笑涡,是青年的血气……
(指导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语文有多重境界,诗歌也有多重境界啊。诗可以是风花雪月,诗可以是英雄传奇,但最动人的诗,一定会有平民情怀百姓担当。艾青的这首诗之所以感人,就感人在这个地方啊。但是,现在的知识分子们,是否都还有艾青的那样的平民情怀呢?
【投影展示】
这些所谓知识精英就是这样由读书人不断演变为以知识作为敲门砖的投机者。他们不断追逐个人或集团经济利益,丧失了知识分子的人格,也丧失了对公共领域的历史责任。面对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国知识分子的全面溃退是令人深思的。
——选自诗哲魂《知识分子众生像:背叛、逃亡、消极、沉沦》(组织生朗读)师:这是当今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哀。优秀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投影展示】
知识的纯粹品质告诉人们:真正的知识分子必能担当天下道德与良知,懂得百姓冷暖民生疾苦。为民争,为民爱,为民呼,为民死,这才是天下读书人的本份。
——选自诗哲魂《知识分子众生像:背叛、逃亡、消极、沉沦》
(组织学生浏览,师简单点拨)
师:孩子们啊,在当下来读艾青,我们就要读出知识分子的担当啊——
【投影展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组织学生朗读)
师:孩子们,艾青的头上有许许多多桂冠,但最为荣耀的一顶是“人民诗人”。邓小平曾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对无法顺利开进灾区救援的部队大喊道:你们看着办吧,是人民养活了你们。孩子们,未来的社会精英们,读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希望小小的你们能够读懂艾青,能够拥有像艾青一样的知识分子情怀,能够像艾青一样——
【投影展示】
写诗吧 为时代立言 为人民请命
师:最后,请同学们深情朗读诗歌的最后两节。(在《江河水》的配乐声中,在深情的朗读中结束全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