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的演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他们认为,商品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当社会主义私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后,整个社会就不会再有商品生产与交换,商品现象会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并没有把市场经济完全视作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范畴。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力、物质交换以及人的能力等发展水平的限制,刚刚出现的新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有他所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对于商品经济问题也给与了一定的关注。他曾经认为,在中国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计划的发展商品生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条件,毛泽东认为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不完整。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于确立
从我国实践来看,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二十多年的运行,计划经济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确立,提升了国力,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体制所固有的高度集中的弊端日趋严重,生产力发展逐渐陷入困境,人民生活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中共十二次全国人大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为补充的”的改革原则。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党从理论上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市场经济禁区,打破了社会体制与经济制度高度合一的思维方式,对于市场机制的巨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也就为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中共十四大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社会之一市场经济”这一重大命题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成为全民共识。同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纵观古今,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历经三次工业革命,工作效率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由机器代替人力,大大缩短了同一件工作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也是人类飞速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历史长河中,每当有新的发明,新的创新出现,必然将大大改变社会生产面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只能依靠于微小的人力,来满足自身的生产需求,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人们发明了蒸汽机,发明了各种代替人力的机器,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让世界面貌大为改观。但人的需求当然远不止如此,因此有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的出现让人类进入了高效率时代,电力逐渐代替蒸汽,给社会带来了更高的劳动效率,使得社会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在这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不断地改革,创新,否则必将面临着倒闭的危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先进程度,同时企业也需要仔细注意自己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和社会上一般的劳动效率的比较,如果自己的效率低于社会平均效率的话了,说明自己的企业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竞争了,需要马上改革,提高自己企业的效率。现代企业竞争的不仅仅是人力的多少,更是效率的高低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读后感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重大.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 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模型是:一个工人每天在工厂劳动12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12个物化劳动小时(马克思用来衡量价值量的单位,以下简称为“价值单位”。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一个“物化劳动小时”,即一个价值单位)。然而他一天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只有6个价值单位。资本家把新创价值的一半(6个价值单位)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另外6个单位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他的利润。在这个模型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均为6小时。马克思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提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读书感悟)1.实践应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揭示出实践应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效率的活动,也可以说是高层次、高水平的实践,而非盲目的、低层次的、不顾后果的实践活动。
我们应不断总结实践的经验,并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中国实际应用和发展的理论,就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自主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2.实践是一种广义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所说的实践是千百万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的实践,是形式广泛多样的实践。从实践主体的广泛性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博大的、开阔的、开放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如何建设和谐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从事科学实验的知识分子对此负有伟大的历史使命,而科学研究既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实验,也包括社会科学研究实验,应改变过去只重视自然科学研究而比较忽略社会科学研究,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是科学实验的片面观念。我们应该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合理互动与融合,共同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3.实践是以人的实践
马克思强调的社会实践又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二是实践的目的是为了人。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主体作为实践的出发点,使主体“认识自己,是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根据人的本性的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人,作为主体的人既然是实践的出发点是实践展开过程的承担者和发动者,同时也是实践结果的获得者。社会实践的目的应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满足人们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4.实践是一种创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富于创造性。既然实践是一种创新的实践,因此我们对此就要有心理准备,做好知识储备,然后大胆进行创新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因为小康社会对我国来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梦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可资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模仿。面对这样的一个重大的难题,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和党的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精神去进行实践。总结: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曾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马克思主义中对实践也尤为重视。没有实践的理论注定是脱离实际的,不符合实情的。当然,实践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需要在真理的前提下科学的实践,我国自从建国以来一直在实践,一直在摸索中前进,虽然出现过失误,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探索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是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当代意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效率的实践。当然,生产力是决定生活水平高低的直接因素,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断缩短。这是人类发展的标志,也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的发展会越来越科学。
第二篇: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热敏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三篇: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去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课件插图:报告共分12个部分,其中第2部分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党中央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成就,令人鼓舞。
今天,我从:“改革开放确定的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开创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形成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提出的要求:青年学生要做一个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四个部分,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个部分:改革开放确定的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课件插图:1978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中央委员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投票
下面讲三个要点:一是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二是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三是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第一个要点: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课件插图:1987年10月25日,召开了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课件插图: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课件插图: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会见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时,第一次对“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作了明确而又完整的表述。
邓小平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至此,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蓝图已完全形成。到1987年10月25日,在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写入了十三大政治报告。
第二个要点: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
按照邓小平设计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到2000年已经如期完成了前两步发展目标。在告别20世纪之际,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810亿美元,人均854美元。如果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也就是说,超过了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要求。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也跃居世界前列;长期困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短缺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市场供求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也就是说,中国已经从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课件插图:进入21世纪,中国人的任务就转到实施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战略部署,也就是要用5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几代中国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的“中国梦”完全变为现实。
为了达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课件插图:1997年9月12至18日,党的十五大召开。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报告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总结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丰富经验,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跨世纪的伟大事业作出了战略部署。
课件插图:《报告》提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里说的“建党100年”,即2021年;“建国100年”,为2049年。这个“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后百年“中国梦”在最后50年的追求,也可以说是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
由于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把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步骤合为一个总目标——建立小康社会。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党中央又将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目标分解为“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决定把“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步骤也合为一个大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课件插图: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这是大会会场。
课件插图:课件插图: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个要点: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课件插图:十七大政治报告第四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
课件插图:“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这些新要求既与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到2020年奋斗目标相衔接,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又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充实了奋斗目标,增强了目标的针对性。
课件插图: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课件插图: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课件插图: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播放课件插图:《父女对话》、《我爱人民币》
课件插图:孟祥斌事件。
课件插图:200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孟祥斌飞身入水舍己救人的事迹被总结归纳为:“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一座城感动了全社会”
课件插图:2007年12月4日,孟祥斌同志的追悼会场景
课件插图: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课件插图: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课件插图:改革开放30年,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1978年,我国GDp为3645.2亿元,财政总收入 为1121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
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成就:
(1)GDp已达249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1.9%,突破3.6万亿美元,世界第四,思想汇报《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2)财政收入突破5万亿元,达到5.13万亿元,同比增长32%。财政增幅几乎等于GDp增幅的3倍。
(3)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增长23.5%。世界第三。进出口相抵,外贸顺差达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
(4)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大幅增加,达到152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世界第一。
(5)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世界第一。30年中,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课件插图:2007年全球GDp总量排名前10位
序号 国家 总量 单位
美国 12.955 万亿
日本 4.5905 万亿
德国 2.7901 万亿
中国 2.329 万亿
英国 2.202 万亿
法国 2.118 万亿
意大利 1.726 万亿
西班牙 1.131 万亿
加拿大 1.119 万亿
巴西 0.796 万亿
课件插图: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例,美国《国际经济》杂志2007年春季号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会超越美国吗?”作者是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商业学院网络金融研究所研究部主任约翰·塔托姆。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看好,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将在2031年赶上美国。根据“最佳局面”假设,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53年与美国持平。
当然,这是美国人说法。还有美国人说,如果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经济发展就更惊人了。美国经济学家提出巨无霸指数:麦当劳汉堡包一份在美国需要5块钱;在日本要花400日元;在北京买一个汉堡花10块钱,人民币和美元比值不是8比1,7比1的问题,而是2比1。在美华人说,在北京月收入3千人民币,和在美国月收入3千美元的生活质量差不多。就是讲,人民币还是很值钱的。去年我国公布的人均产值平均1700美元,美国的战略家提出来中国按照人均价格算已经达到5700美元,那绝对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课件插图:事实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30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30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的30年。
第二个部分: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课件插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十分丰富,下面讲二个重点:“摸着石头过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个重点:“摸着石头过河”。
课件插图:“摸着石头过河”体现出的是对改革的探索、摸索和试验。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前人没有做过,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他还指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邓小平文选》第3卷174页)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不可能在马列主义本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也没有任何现成的实践经验可以照搬照抄,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课件插图:农村改革。
课件插图:国企改革。
正是“摸着石头过河”重要思想的指导,我们抵御住了“全盘西化”的思潮;正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让世界称奇惊叹。
第二个重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由于历史上的市场经济都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搞起来的,因此人们在观念上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
课件插图:针对这种观念,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课件插图:1992年春,小平同志南巡时在皇岗口岸望对面的香港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精辟、透彻的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
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引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件插图: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课件插图:1997年9月12日,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提出:要把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我们在21世纪前10年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
课件插图: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是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课件插图: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
课件插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三个部分:锐意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讲三个要点:一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第一个要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课件插图: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邓小平文选》第1~3卷中。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党中央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
下一页
第四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体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体现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姓名:李**
学号:2010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体现
【概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世界与民族、历史与时代的有机统一。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始终把握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之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时俱进
【正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涵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是指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用实践来检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就是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理论生长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的标准,把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统一起来,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作为主导价值追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实际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在解决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重在解决党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后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重在解决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这些重大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塑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是指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进行实践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散发着中国这块土壤的浓郁气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还表现为它不仅是当代中国建设、改革与发展实践的理论升华,而且是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承,是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同时注意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是指它始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科学判断时代主题的变化和世界发展的趋势,正确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带领中国人民紧跟时代前进潮流,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这种理论创新是在立足现实与引领未来的结合中向前推进的,是在顺应当今世界时代潮流和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统一中不断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明地特征体现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一大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创新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和条件的。解放思想,促使我们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保证党的创新理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发展规律。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产生了新课题新矛盾。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加鲜明。
改革开放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相结合,与迫切要求创造美好生活的当代中国人民共命运,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只有在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深深植根于充满生机的实践沃土,既积极回应实践的呼声,又不断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愈益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才能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要求有机结合,并深深熔铸在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之中,愈益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更好地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自觉反映时代大势,愈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将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提供新的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提供了新的内容。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关键在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许多新课题新矛盾。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必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此,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和部署,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编写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
第五篇:说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内容和教材结构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全国成人中专政治理论课通用教材《邓小平理论与实践概论》的第一章第一节。编者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两个方面阐明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地位;强调了理论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和实践、思想、群众基础等。了解邓论产生的过程及历史地位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经济、政治、文化、党建理论等的认知前提。
本节是邓论实践概论的开篇。针对对中专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2、3、4、了解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并最形成能列举现实生活的实例,说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情感价值目标:团队、实践、创新的重要性
邓小平理论的本质内涵;关键是把握邓小平理论不是个人的教学难点:理论联系实际,说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邓小平理论是门枯燥的学科,感性的认为就是“上政治课”,中专的学生一般都只重视学习技能,对文化课特别是政治课都没有兴趣,甚至反感。因此,传统的讲授方法肯定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纯理论的东西在了解上也有困难,要想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多多创新。为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对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讲解,要遵从“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思路,列举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历史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说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形成对三者是一脉相承的体系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形成一个认识:创新必须以实际相结合;集体智慧的重要性等
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以“对比讲授”的方法,列举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经济、政和文化状况(主要是图片的形式——学生感性认识);让学生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并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结合时政:汶川地震、奥运会等)一个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邓小平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教材的教学重点:根据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和实践思想基础,理解
通过歌曲《春天的故事》的歌颂改革开放的历史伟绩,引出邓小平其人,其历史功绩;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探究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等
以感知为主,让学生列举身边的巨变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产生巨变的原因——理论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最终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教学时数安排是1课时
三、主要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先抑后扬的教学模式,即“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不利因素——感知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首先了解学情
同学们对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态度、原因——教学目标对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必要性(矛盾)——引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是中专学生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怎样才能找到学习和考试的平衡呢?请跟老师一起进入课题
(二)主要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设问:这首歌曲歌颂了谁?从而引入
2、讲授新课:以邓小平理论产生根源的历史人物引导学生把握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感知改革开放前后的现实图片,说明变化的根源——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教育——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参与:说说自己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邓论指导下中国的变化,进一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3、课堂小结: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你们觉得幸福吗?我们幸福的根源是什么?——那你们要不要学习邓小平理论——产生共鸣!
四、教学效果评价
第一节课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了解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更重要的是让在思想上认同学习邓论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的参与(列举的案例论证等)、丰富教学内容,容教育于教学中,降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难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会被激发!
柳市春华
20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