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边城》中的爱与美
浅论《边城》中的爱与美
摘要:中篇小说《边城》的出现,标志了沈从文写作的成熟,也奠定了沈从文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作者以依山傍水的茶峒小镇为背景,用清新自然的笔触,为世人描绘出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突出表现了茶峒人善良纯真、充满原始生命力的人性美。关键词:边城;爱;美
在中国现当代文坛里,沈从文绝对算是个多产作家,而《边城》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那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邻里间的淳朴乡情、翠翠和爷爷的祖孙深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都无不牵动着读者的心,让人们的心思随着沈从文清丽的文笔飞到了那片神秘的地方。
汪曾祺曾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1沈从文运用白描手法和大段的人物对话,用最直接的描写方式来化的现实。”○描述茶峒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让人物、景物远离当时战乱的社会环境,仍旧保持着最原始的生存方式,给读者构建出一块充满着爱与美的理想王国。沈从文将《边城》写的美轮美奂又略带些悲情,这在散文化抒情小说中都是独树一帜的。
一、《边城》的酝酿和创作
一个作家能够写怎样的文章和他的人生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丰富的人生经历既给予了作者源源不断的写作材料,又能让作者从中不断思考、不断感悟。沈从文出生在军人家庭,在儿童时期对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十分感兴趣,反倒认为在学校读书识字是最容易的,社会万物是最具有吸引力,经常逃课去大自然里看小动物怎样生存、市井小民怎样生活赚钱,这些都奠定了沈从文亲近自然崇尚自然的性情。在青少年期又过了几年军旅生活,看到了许多军队中的黑暗和残暴,他渐渐意识到一种“人性”的东西应该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这种人性即是融合最纯真的愿望和美好。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他接触到现代先进思潮,促成了他北上求学,在经过重重的困难,最终他坚持下来,陆陆续续写一些文章,直到《边城》的发表,这才真正的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湘西小说在中国文坛占得一席之地。
沈从文儿童时期接触的大自然和街市上最淳朴的叫卖,构成了茶峒里似乎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而在军队中看到了种种黑暗以及求学的挫折,都让沈从文感悟到一种“生”的形式,一种生命里应该原有的健康和力量。在一次回家后,沈从文看到家乡的真正生存形势正在消亡,这更加激励了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冲动。汪曾祺曾评论过沈从文《边城》的初衷:“因为想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2很显然,作品中呈现出的人性美、人情美以东西,让它常新,有利于后人。”○及生命力,已经让读者在深深陶醉、向往之余,更有了关于人性、人生的思考。
小说女主人公翠翠的原型是一位绒线铺女孩,她安静的端坐在店铺里,和第一次见到一模一样,仍旧保持着美丽和温柔,仿佛十七年的时光从未带走什么。细细打听才知道,这是十七年前少女的女儿,而她的母亲早已去世,父亲也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不得不说,这个场景让人时光错乱,让人感受到生命轮回的力量,后来这些经过沈从文的笔变成了翠翠母亲和翠翠的故事。而现实故事中的相爱的美好,离别的痛苦,这个美丽故事中夹带着伤感和哀愁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翠翠坚强质朴、对爱执着的性格,则是来自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女士,这位女士在沈从文还是个穷酸老师时与其相爱,并且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专心操持家务,让人不得不佩服她对爱情的勇敢和执着,而这些正是构成翠翠这个人物性格的现实来源。最后在《边城》酝酿创作阶段,沈从文恰巧遇见一位崂山少女,当时她别着白花正在“告庙”,这个场景也演变成翠翠爷爷去世翠翠悲痛的画面,同时展现出了湘西的各种风情风俗。
可以说,翠翠这位女主人公是作者通过多个现实人物虚构出来的,她是完美的,集世间所有的爱和美与一身,有着聪慧美丽的外表和坚强勇敢的性格,就连她成长的环境也是不受一丝污染没有一点肮脏。《边城》取材于现实生活,从真实的爱情故事里感受到的爱情的美好、奋不顾身,最终爱情带来的忧愁都真实的集聚在整个故事节里,从现实生活中中所品味到的原始生命力也一一体现在作品里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特性中。《边城》的创作和作者的亲身体会是分不开的,他从迷沌的现实中分离开来,构造出一个人间天堂,将真实的爱情故事搬入这个人间天堂,每个人与周围环境都是和谐自然的,他们有着最原始的美丽善良,就连忧愁都是如梦如幻的轻轻笼罩着他们,仿佛周围只留有生命的永恒,这也是沈从文创作这篇文章的目的。
二、充满爱的心灵圣地
(一)美丽的令人忧愁的爱情故事
《边城》中写了两个爱情故事:一是翠翠母亲和茶峒军人的爱情,二是翠翠和傩送的爱情。这两个爱情故事最终都不是中国人热衷的喜剧结局,但却最能代表沈从文的细腻复杂的感情。
在中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山区,表达爱意的方式依然延续着几千年来唱情歌的方式。一位正直刚毅的男子在翠竹深深的山岗上为心爱的女子孜孜不倦的唱着情歌,诉说着美好的爱意,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情。翠翠母亲可能是被悠扬的歌声吸引,可能是被军人勇敢坚持的精神打动,总之他们相爱了。他们“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簧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3。在自然的造就下相识相爱,在有了孩子以后,他们本打算逃走,但“一个违○
4。最终他们选择了殉情,军人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首先服毒自杀,翠翠母亲也在生下翠翠以后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作者聊聊数字便简单概括了,反而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他们通过情歌互述衷肠,选择完美爱情的方式也最为刚烈勇敢——有什么比选择和爱人一起共赴黄泉更让人震撼呢?也许会有人为他们的结局叹息,但留给人心里更多是震撼和感动。作者没有用多么华丽的字眼描绘这段美丽情缘,甚至连他们的离世也是写得轻描淡写,但是留在人的脑海里却是满山的翠竹、缠绵的情歌和那段让人轻轻叹气的爱情故事。
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是文章发展的主线。“回头大鱼来咬了你!”傩送带笑的一句话,让翠翠记住了这位茶峒二老。但是大老天保也对翠翠情有独钟,于是兄弟俩商议公平竞争,两兄弟夜里轮流去碧溪岨为翠翠唱情歌,让上天来决定自己的幸福。天保最终明白翠翠与傩送两人情投意合,选择乘船出行,却不幸遇难。弟弟傩送觉得有愧于哥哥,也选择乘船出去闯荡。就算如此,文章也没有渲染出多么悲痛的氛围,而是翠翠接过爷爷的撑船,等待傩送的归来。沈从文把故事又归回于生命的生生不息中,就像是故事中的所有人永远不会被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个厄运所困住一辈子,相反,他们从大自然的赐予中汲取生命力,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姿态。
就像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5翠翠一个花季少女,在经历爷爷去世、爱人远行的打击下,她其分的说明。”○并没有悲痛的失去自我,而是依旧保持着边城人民的勇敢、健康的美好人性,坚持爱情的选择,依旧和气友善的摆渡,“只是头上多了一朵小白花”,让读者被茶峒人民的坚韧、勇敢所钦佩,甚至是产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在经过重重打击中依旧勇敢保持着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在阅读小说中,正是这种健康的人生形式给了读者一味心灵鸡汤。
在这两个爱情故事中,故事情节被作者刻意的淡化,留给读者很大的相信空间。就算是悲剧结局,人们依旧被那片山水中的景色、人民所着迷。“这个人也
6的结局,也留给人们一声叹息,一份美丽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的憧憬。
(二)浓浓亲情
作品中除了美丽的爱情故事,每个人物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首先是老船夫对翠翠母亲以及翠翠的爱。翠翠母亲“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父亲知道后“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7在翠翠母亲去世后,老船夫又自然而然的抚养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起这个遗孤。他会很快乐的吹竖笛给翠翠听;在节日时候放下撑了一辈子的渡船陪孙女去城里热闹,即使放心不下渡船,也会催促翠翠去城里玩玩;在发现翠翠对傩送的心思后,会为翠翠的婚事张罗奔走······这些点点小事,都是寄托了这位七十岁老人对翠翠的浓浓爱意,他不忍心翠翠受到伤害,让她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养成了“一只小兽物”,“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残忍是事情,从不发愁,8。就算是偶热谈起翠翠母亲,爷爷也从没有重言重语,反而是轻轻从不动气”○地给翠翠讲故事,说翠翠母亲的乖巧处、性格的强硬处,告诉翠翠在母亲和父亲的深情对歌中“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爷爷是保护翠翠的一棵大树,保护翠翠免受风雨雷电的伤害,同时还交予翠翠生存的方式养成了健康向上的性格。
翠翠是跟着爷爷长大,对爷爷的感情自然是不言而喻。在得知爷爷端午节时不和自己一起去城里看热闹,翠翠半撒娇半生气要爷爷要么两人一起去,要么两人一起守船。翠翠一向是最喜欢看热闹,连过渡的新娘吹打队经过,她都会追着目送他们越过山头。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做取舍—结果是亲情战胜了少年的好奇心。在爷爷去世时,翠翠毫不掩饰的放声大哭,在得知爷爷为自己做的许多事后,翠翠重新撑起渡船,仍旧保持了爷爷的坚韧、勇敢和善良,这正是爷爷教给她的也是爷爷所希望的。
爷爷用自己的爱包容、关爱着翠翠,让翠翠在自然的环境里健康快乐的成长,翠翠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爷爷,让人们看到一幅祖孙其乐融融的画面。
其次,天保和傩送间的兄弟之情,也让人感动。两兄弟在顺顺的教育下“皆
9。天保在发现弟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傲,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弟傩送也喜欢翠翠后,因为自己已经走了“马路”,为求公平,便要弟弟走“车路”——唱三年六个月的情歌。天保并没有传统社会的“长兄为父”架子,反而告诉傩送唱歌“这是你的拿手好戏,你要去做竹雀你就去吧,我不会拣马粪塞你嘴巴的。”这话虽是粗糙,却表明了天保的态度——让命运去做选择,结果怎么样我都可以接受,绝不会因为翠翠选择了傩送而生气或者怨恨。傩送对待哥哥也是同样抱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大哥的懦弱或退让,他可以大胆的告知家人自己“不要碾坊要渡船”,却在两兄弟选择唱情歌示爱时,知道哥哥不擅长唱情歌,甚至提出代替哥哥,至于翠翠会在哪天答应,全由上天来安排。这两兄弟完全没有因为一个女子翻脸,甚至是影响他们的感情,相反,在公平竞争时完全看到了两人之间的兄弟情谊。也正是因为这两兄弟的正直,才让人更深刻的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性美,让人在流逝时光中不得不思考一种大自然与生赋予的健康向上的人性美。
三、洋溢美的世外桃源
(一)美丽的自然风光
在《边城》里作者大段的描绘茶峒的美好风光,深情的讲述了那里的山、水和生活在那里的人民。
“湘西是中国的西南僻地,历来以山深水恶、地脊民贫、多战乱、多匪患、多神秘而闻名于世。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阻隔,域外各种离奇故事荒诞传说繁衍10。不绝”○这些都给这个地方增添了神秘色彩,但是沈从文却用他的笔把湘西的美丽山水一点点勾勒出来,揭开了湘西的神秘面纱。
“茶峒地方凭山依水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而去。临水
11简单两句话就勾勒出小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镇的布局,城墙—让茶峒人民远离社会的纷争,保持着真善美;酉水—让人民有着水一样的性情,活泼有活力而又真性情。沈从文是这样描绘他生长哺育了他将近二十年的河流——“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都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
12就是这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哺育了几千民众,在这毫去,全如浮在空气里。”○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中,“他们靠山吃山,依水吃水,凭一把力气一点智慧在山里
13。出没水里浮沉”,“人人古道热肠,勇敢上进,敬神守法”○在那里,吊脚楼本身就是一个美丽风光,有着“南方最古老建筑之称”的吊脚楼竖立在水边,弯弯的屋檐勾向天空,木石构造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似乎就是在昭显一种原始力量和智慧。各家门口晾晒着衣服,屋檐下挂着各种腊肉或干货,屋角堆着垛垛柴火。妇女们在不远处的水边一面做事一面闲聊,孩子们或围着母亲打转或三五成群的打闹,男子们则在水中卖弄着一身力气。这明明就是一幅轻轻淡淡的山水画,包含了太多人们对自由安详生活的向往,在这里永远没有纷争,没有忧愁,人民自给自足、怡然自得。
(二)独具特色的湘西风情
在小说中独特的湘西风情也是让人着迷的地方:端午节在小溪中追鸭子的乐趣;中秋节小河边闪烁的狮子龙灯;就连提亲也有“马路”“车路”之分····这些都让读者睁着大眼睛幻想着那里。
端午节是茶峒最热闹的日子之一,在那天妇女儿童都穿上新衣服,家里必定吃鱼吃肉,俨然一副喜气洋洋过春节的仗势。然后大家相约去看划龙船,赢了的有点小奖励,还会放五百响胜利的鞭炮。赛龙舟后是追鸭子比赛,活动一直进行到天黑才会结束。节日气氛浓厚,玩法繁多,多少年都是如此,人们因为过年过节就是算忙碌也是开心的。与现代人快节奏生活方式相比,茶峒生活似乎带着些笨笨的传统,但也正是因为茶峒人对年节的重视,使得人们憧憬那里热闹的氛围,体会独特的风俗人情。
关于丧葬嫁娶的风俗,更是让人深入了解这片地方。老船夫去世,老道士绕着棺木边走边哼唱,是为了抚慰亡灵。儿女的婚嫁父母几乎不做主,而是任由孩子们的心意,让他们自由的选择唱情歌或是上门提亲。这些都与现代生活方式不同,正是这份几千年来没有改变的方式,让人深深的着迷。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
沈从文把《边城》中的每一个人,都让他融入到茶峒这个美丽宁静的环境中,他们在那里出生长大,在那里忙活生计,却没有受到一丝污染,对人永远是真挚热情。古往今来,妓女的地位地下,人们对她们也是厌恶的态度。但是在茶峒,妓女“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14。妓女仅仅是与水手、船夫职业的区别,并没高低贵贱之分。她们责和轻视”○也重情重义,可以守等着一个心仪的水手不接待别的客人,他人对待她们也没有任何的冷眼恶语,每个人各尽其责,把日子过的自然美好。
船总顺顺在茶峒就是个有名的热心肠人,他公平公正,待人接物都是大方和善。知道翠翠家贫寒,它不仅没有有钱人的架子反而三番四次的邀请爷爷和翠翠来镇上看热闹,每次回去都会热情的送些东西给他们。就连天保的离世,他虽满心悲痛却并没有迁怒与祖孙俩,反而在知晓爷爷过世时,来回奔走送来棺木,担心翠翠无人照顾邀请翠翠去他家住,并且嫁给二老。这该是有怎样的胸怀!在那里,仿佛人性的美好远远高于生命中的伤害,爱心高于一切。还有杨马兵,他是个爱惜名誉骄傲的军人,年轻时又多少女孩对他动心,可他偏偏对翠翠母亲情有独钟,可是翠翠母亲却拒绝了他,但是他却没有心生怨恨,反而在爷爷去世时,安慰翠翠当起了照顾翠翠陪伴翠翠的责任。书中每一个人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在困难时给予帮助。
无论是何种职业,家境如何,在茶峒生活永远都是和谐融洽的。可能这是沈从文一个虚构出来的人际交往关系,即便如此,这个美好的梦仍旧让人心生向往,并视为追求生活的最高境界。就像《桃花源记》里描绘的桃花源,并不是说那个地方有多么的繁华,而是那里环境优美,人与人和谐相处,生活的自由快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大自然给予了美丽的生存环境,教会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还赐予了所有美好的品性。
在地图上找不到一个名为“边城”的地方,可以说这个地方是虚构出来的。但是故事确是实实在在的,它以作者家乡凤凰的美丽风光为背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赋予了种种美好的性格,正如作者所说“只是为了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15。作更深一层的理解”○毫无疑问,每一位品味过《边城》的读者,都为之折服,真善美在这里发挥到极致,几乎每一位读者都想亲临茶峒感受这份人性中的爱和美,而这也是作者的目的——人应该依旧保持着美好人性,无论怎样仍然有着追求爱追求美的愿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2汪曾祺,又读<边城>[J],读书,1993 ○3○4○6○7○8○9○11○12沈从文,沈从文集·边城[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5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M],上海良友出版社,1945.○10○13陈非,○民族品性的失落与重构——论沈从文湘西题材系列散文[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15沈从文,小说作者与读者[R],在西南联合大学师院国文会讲稿,1938.○
第二篇:边城中的人性美-边城读书笔记
《边城》中的人性美
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沈从文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她为人天真活泼,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不久,傩送因得不到翠翠的一点暗示,便赌气远走他乡。老船夫也溘然长逝。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留在渡船上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作者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作者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老船夫在作者的笔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勤劳、朴实、忠于职守、他生活清贫而不贪心。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老船夫为了给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他竭尽全力,无意中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喜欢交朋结友。面对着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第三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
试论《边城》中的人物及关系
内容摘要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生活在“边城”的小人物形象。翠翠的天真、老船夫的善良、顺顺的慷慨、天保的豁达和傩送的聪慧。他们世世代代生于边城,长于边城,在边城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他们是一群善良的人,这里人心皆真、人性皆善、人情皆美。正如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所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温暖”的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的确,善良并没有给这群善良的人们带来幸福,相反,这些人无一幸免“善良”的捉弄,无一不为“善良”付出代价。在《边城》里,他们上演了一幕幕人生的悲剧,翠翠与傩送美丽而凄婉的爱情,老船夫中年丧女,又带着未了的心愿在暴风雨之夜猝然长逝,顺顺中年丧子和对老船夫的误会、猜疑,天保的英年早逝。这一个个“善”的毁灭的悲剧无一不直指人心,令人心颤。
关键词 善良 误会 悲剧
读完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我不由得被小说中人物命运深深感染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掩卷沉思,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的身边,对于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以及杨马兵等人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尽管我们天各一方,但我们的人性是相通的。他们原始平静的生活方式,淳朴宁静的人生形式,善良豁达的性格特征加之青山秀水的自然风光,古朴浓烈的民风民俗,无一不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有时,我真的羡慕他们真善美的“边城”小镇,渴望他们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希望我能融入他们的喜怒哀乐,希望我能生活在碧咀溪边,白塔下,和翠翠一起守护着那渡船,任凭岁月慢慢老去----当梦想还原于现实,我为这些人物的善良而震颤,为人物的命运而歌哭。下面我就《边城》里面的人物及关系谈一谈我的理解。
一、翠翠
翠翠是不幸的,从出生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抚,翠翠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疼她、爱她、娇她、惯她的爷爷。“女孩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她的父亲------茶峒军人既不愿违背军人的职责,又不愿毁去做军人的选择,“一同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阻拦”,她的母亲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到溪水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这样,翠翠的父母双双殉情,乘鹤而去,留下了孤苦无依的翠翠,翠翠在祖父的精心照料下,奇迹般的居然长大成人。
可以说,翠翠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同时,翠翠又是大自然的女儿,“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翠翠“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翠翠随祖父渐渐长大,她同祖父、黄狗一起守着渡船,过着无为而又平静的生活。在风和日丽无人过渡时,翠翠便同祖父一起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以前的战争故事;或把小竹做成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在有人过渡时,翠翠总是争着下船,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流刷在行,从不误事。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翠翠的生活就像是那小溪的流水,一直向前,没有大风大浪,没有太多的波澜。但翠翠的内心是无忧无虑的,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仿佛这种平静的生活将永远继续下去。慢慢的翠翠长大了,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成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姑娘了。于是,在过渡新娘子花轿的时候,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在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随着年龄的渐增,翠翠开始有自己的心事了。而且少女的心事是朦胧的,不可捉摸的,这就使翠翠心灵里平静的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翠翠开始编织她爱情的花环,开始品尝孤独的滋味,开始体验那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那杂乱的声音有些几薄薄的凄凉。”于是,翠翠开始了一场与傩送之间尚未真正开始而又仓促结束的朦胧的爱情历程,也正是这场无始无终的爱情最终导致了她爱情的悲剧。“悲剧的开头常常是喜剧”(莎士比亚)又一次在翠翠身上得到验证。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萌生阶段。翠翠端午节在城里看龙舟初遇傩送,他邀请她到他家去等爷爷,翠翠误以为要她到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心中以为受到侮辱,就轻声地骂他,“悖时砍脑袋的!”傩送不但不恼她,还打发家里的伙计举火把送她回家,当翠翠知道送自己的人正是傩送派来的时候,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着那火把走去,“回家后,翠翠虽对祖父没有去接自己有点埋怨,”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对于今天发生的一切,在翠翠的内心掀起了波澜,这种体验对她来说是复杂的、微妙的、甜蜜的。她怀中像揣着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子,七上八下,就这样爱情的种子在一个十三四岁少女的心里朦朦胧胧的萌芽、生长。第二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觉醒阶段。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又与爷爷进城看龙舟,她从祖父与喽啰长年的谈话中得知二老正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节,在回家的途中,翠翠恍惚如梦的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下青浪滩呢?”表示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在摆渡送傩送时,见傩送正盯着自己看,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翠翠面对自己所喜欢的人,故意“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羞,表现出她对爱情的自觉、自矜与自尊。第三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之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她,她对天保托媒求亲,出于对爱情的专一,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心里老想着送鸭子的傩送,早将天保求亲的事忘掉了,傩送上山为她唱歌传情,她虽在睡梦中不知道歌的内容,但她在梦中感到身体随着美
妙的歌声漂浮起来,飞窜到悬崖半腰去,去采摘象征爱情的虎耳草,追寻着甜蜜、幸福的爱情。然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忽然遇到严重挫折,天保命断辰刚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顺顺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一位名分即不安妥,到一个生人家去不好。翠翠终于从失去爷爷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毅然接过爷爷没有完成的使命,像爷爷一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坚强的一面。
翠翠唯一的亲人—爷爷走了,只留下了孤苦无依的翠翠,翠翠的命运将何去何从?我们善良人祈祷着好人好梦,好人一生平安,好心有好报。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善良人的愿望常会如肥皂泡一样破裂。作者也似乎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在不确定中,给了一个不能兑现,却也聊以给人安慰的幻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读到这里,一种莫名的悲凉涌上心头,泪水模糊了双眼,我仿佛看到了翠翠正在渡船上摆渡着来往的人们,微风吹动着她那飘逸的秀发,脸上的微笑再也掩饰不住她内心的孤独与憔悴。我不禁担心没有爷爷爱的阳光,翠翠还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吗?翠翠的命运,是否也会像后边的白塔,有一天会坍塌呢?
纵观翠翠生命的轨迹,我们不得不承认翠翠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她稚嫩柔弱的双肩上承载着太多的悲剧,那么造成翠翠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性格的悲剧。俗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翠翠身上也有所体现。翠翠的性格中有坚强的一面,但总体上她可以归入林黛玉一类中去:善良懦弱、娇羞矜持。对于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不是去积极主动地去争取,而是把它深埋在心里。不让它表现出来。有时甚至表现出相反的方面,一切等待别人来安排,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常会在不自觉中错过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翠翠的这种性格在她的爱情悲剧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在她与傩送那段朦胧的爱情历程中,其实翠翠有很多机会对傩送表白,但都被她在欲说还羞中当面错过了。这样,她也就与自己一生的幸福失之交臂。殊不知,人生中的很多机会就像那人参树上的人参果一样,一旦从手中滑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二是命运的悲剧,翠翠命运的悲剧只要表现在爱情中的不凑巧。这不禁使我想起古希腊悲剧《俄低浦斯王》剧中人物俄低浦斯王那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让人想来心有余悸。我多么希望它只是一个荒诞的戏剧神话,但有时现实与神话又是那样的巧合。在翠翠的爱情故事中,翠翠温柔而多情,傩送勇敢而俊逸,英雄配美人,他们两人本来是天生的一对。实际上,他们两个也确实是两情相悦,一见钟情,从第一次见面,两个人都给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埋下了爱情的种子。这样的爱情如果顺利的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经典爱情是很容易变成现实的。但事情是那么的不凑巧,命运好像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天保和傩送兄弟两个同时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遭拒绝后下辰州恰好被淹死。傩送在“对溪高崖上唱了大半夜歌。”但翠翠恰好睡着了。傩送因哥哥死去,又得
良有错吗?难道善良人就应该承受命运的不幸与痛苦吗?这真是命运的不公平啊!
翠翠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唯一的女性形象,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这个倾注作者“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寄托了沈从文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悲哀。有人说,作家的任何作品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写自己,写自己人生的经历,写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边城》中翠翠。那么翠翠就会折射出作者自己的影子。正如沈从文在《老伴》《永远》等文章中说过,翠翠是由“绒绒铺的小女孩,”青岛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以及“身边新妇”(邵夫人张兆和)三个原型会成的,但决不是简单的合成,而是经过作者初恋情感和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与汪曾祺说的《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相一致的,翠翠的天真、善良代表了作者理想中人性美。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与当时恶劣、堕落的现实人性相对照。把翠翠作为一个标本来重塑民族性格。医治当时民族性格的堕落。但同时作者又是清醒地,他意识到翠翠的天真、善良的美好人性是不堪一击的,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是没有她的立锥之地的,所以,作者不得不把翠翠做了悲剧性的处理,借以引起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其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表现了一种人生。
二、老船夫
老船夫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他与翠翠,黄狗住在碧咀溪畔,相依为命。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撑着木船,在碧咀溪为来往过客摆渡,由于“渡头为公家所有,故渡船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仍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从这一细节处,老船夫的固执倔强可见一斑。他不仅拒收过客的钱财,而且慷慨大方,善待乡亲。他托人到城里买来茶叶和草烟,茶叶放在大缸里,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烟草则挂在自己腰带边,需要皆慷慨奉赠。有时,在渡口遇到熟人,常请到家里喝酒,有时在城里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让人喝个够。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
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他把摆渡当成自己的天职,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因此,他也众人的尊重,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商人送他的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他想买肉人家却不愿接钱,他却宁可到另外一家去决不想沾那点便宜。卖肉的明白他那种性情,到他称肉时总选最好的一处,且把分量尽量加多。就这样,老船夫爱上这个职业,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是又喊必应,无人过渡时,晒晒太阳,追追黄狗,吹吹竖笛,将将故事,生活的平凡而宁静。知足而快乐。尽管日子有些单调重复,但老船夫并不感到多么寂寞,似乎生活中并不缺少什么。
在老船夫平静如水的生活中,他有一个大的心事——就是一个做爷爷的责任,把翠翠带大,使她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老船夫在抚养翠翠长大以后,他以苦命的女儿为鉴,最大的心愿是让翠翠自由幸福的爱情。为此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让翠翠的婚事由自己作主,谁能够为她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使翠翠动心,就当她的夫婿。他自觉已经垂老,自己所剩的时日不多,唯一丢不下的是孙女的婚事,于是把此事迫切地摆在垂暮生命的历程上操心操劳。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指出“马路”或“车路”求爱的途径,引来天保家正式向他提亲,老船夫满心想成全这对婚姻,但在他身上没有一点封建家长的影子,他充分考虑翠翠的内心感受,尊重翠翠的意见。“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想想,自己来说,愿意就成了,不愿意也好。”尽管翠翠什么也没有说,他很快明白了翠翠的心已另有所属,这时,他的“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他知道自己的好心办成了坏事,但老船夫不罢休、不气馁,在明白翠翠心中有傩送之后,又为翠翠和傩送的联姻劳碌奔波。于是老船夫亲自进城去找傩送,由于天保的意外遇难,因此他受到了顺顺父子的冷遇,讨了个没趣,碰壁而归。回家后,他没有把事情告诉翠翠,害怕会伤翠翠的自尊心,独自忍气吞声,郁闷忧愁,终于在一个暴风雨之后,带着自己未遂的心愿,留下孤单的翠翠,猝然离世。
老船夫的一生是平凡、平淡的,没什么大起大落:老船夫是善良的,以自己一颗善心对待周围的一切。他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望,“三斗米,七百钱”足以维持它祖孙二人清贫的生活。从表面看来,老船夫的生活如一首动听的抒情乐曲,听来一切和谐悦耳,似乎没有什么忧伤的调子。但如果我们拨开美丽温柔的生活面纱,不难窥见在老船夫和平宁静的生活背后,有着难以抹去得寂寞和“淡淡的凄凉”事实上,老船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审视,他一生的命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我认为老船夫的悲剧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家庭的悲剧。他唯一的女儿为情而香消玉殒,留下一个孤雏---翠翠,他含辛茹苦是翠翠长大成人,而这其中的甘苦是别人难以想象的。翠翠长大后,他一心想让翠翠避免他她母亲的悲剧,得到幸福的爱情,尽管他为此操碎了心,跑断了腿,受够了别人的白眼,但直到他与世长辞,也未能如愿。他极力避免的最终也没有逃脱,悲剧再一次降临到这个本来就命运多舛的家庭,降临到翠翠头上。二是性格的悲剧。虽然善良淳朴是老船夫性格的主要部分,但其中也夹杂着木讷、犹疑、和自卑,而后者好像是育人的善良的天性相随相生的。他的木讷、犹疑是她失去了许多像顺顺父子沟通表白的机会,他的自卑心理主要来自他贫穷的生活,使他不能像王团总那样用“碾坊”来陪嫁翠翠,他在与傩送父子的交往中,总是想处处维护一个穷人的自尊,善良的尊严,所以他在面对傩送时,总是及其王团总想将女儿和“碾坊”许给傩送这件事,说话时显得财少气短,唯唯诺诺。心里想说的话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以致顺顺富足对他产生误解,使他没有在瞑目之前了却自己的心事。老船夫也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在沈从文的笔下,老船夫作为一个至善至美的生命个体,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所追求的人性美、人情美。另一方面,作者通过这个善良人的悲剧,传达出作者内心的隐痛和对人性的思考。正如沈从文说的,"我要表 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船总顺顺
顺顺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曾在前清的营伍里混过日子,革命时又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过什长,和他一起混过事的,有升官发财的,也有丢掉脑袋的,他却因有点腿疯痛,回到家乡,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条白木船。不久,他又交了桃花运,掏了一个小寡妇,由于运气好,他有了几只船,又有了两个儿子,真是时来运转。尽管顺顺事业爱情十分顺利,但他是一个大方洒脱之人,“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故凡因船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士兵,游学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顺顺不仅乐善好施,而且教子有方,他让他们兄弟两个“学贸易,学应酬学习到一个新的地方去生活”,“学的做人的勇气和义气”。教育的结果是他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顺顺的性格虽然豁达开朗,但天保的死“却用一个凄凉的印象向前到父子心中”。因此当老船夫找他撮合傩送和翠翠的婚事时,尽管她心里什么都明白,但他故意装作什么都不明白,推委老船夫。在顺顺的心里一直认为天保的死“与着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虽老船夫每次进城,顺顺都和以前一样热情款待,但他和老船夫的内心已有了一层无形的隔膜。
老船夫死后,顺顺带着一个人“抗一口袋米,一坛酒,火腿猪肉”,并安慰翠翠“不要愁,一切有我”。他亲自参加了老船夫的葬礼,还想把翠翠接回家里去住,可见对于老船夫的死,顺顺也感到非常的难过,并且进了作为一个老朋友应尽的义务。顺顺正直率真,乐于助人,慷慨大方,也是作者美好人性的代表。但他身上也具有悲剧色彩,他中年丧子,尤其是善良人误会的悲剧,即顺顺对老船夫的误会。翠翠的婚姻之所以从开始的喜剧演变成最后的悲剧,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良人之间的误会、猜疑,这也正揭示了一个人人都难以逃脱的平实的悲剧----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翠翠与傩送的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就被阻隔在这人与人之间的“空白”中。这发生在善良人之间的、弥天盖地无处不在无以逃避的悲剧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唯其平实,才使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细细品来,催人泪下,尽管作者总是在温柔的诉说,试图冲淡它。
四、天保和傩送
天保和傩送是顺顺的两个儿子,他们“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轻人所能做的事,他们无一不做,作去无一不精”。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傩送“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以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天保和傩送都是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的好手,他们两个又都喜欢上翠翠。天保走的是“车路”,托媒人求亲,不料却被翠翠拒绝。天保的事被傩送知道后,傩送也告诉了哥哥自己的心事。这事情在茶峒人并不稀奇,茶峒人有句俗话“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他们二人并没有按茶峒人的规矩来一次流血的挣扎,也没有作“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做出的可笑行为 ”。于是兄弟二人决定“走马路”和平竞争。傩送明白他哥哥的性情,代表了茶峒人粗鲁爽直的一面,弄得好掏出心来给人也很慷慨作去,弄不好,亲舅舅也必是一是一,二是二,也明白他不能得到翠翠的烦恼。为了竞争的公平,傩送想出了主意,他知道哥哥不善唱歌,轮到哥哥时仍有几自己代替,两个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但哥哥不想让哥哥帮忙,这时哥哥已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命运了。傩送在高崖上为翠翠唱了半夜的歌,不巧的是翠翠睡着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傩送再也没有来唱歌。傩送见翠翠没有理会自己,于是因奶爱生恨,逐渐对翠翠祖孙二人产生误会了。天保和傩送兄弟两个与翠翠的爱情都以悲剧而告终。天保爱情受挫后,驾油船下辰州,掉到茨滩淹死了,傩送出北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结果连可怜哥哥的尸骨也没找到。天保短暂的生命就像流星一样从夜幕中划过,留在人们心中的只有那凄美的弧线和不尽的叹惋。似乎爱情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善良的人们只能为天保的英年早逝洒下一掬同情的眼泪,说句“这是天意”,还能做些什么呢 ?傩送由于得不到翠翠的理会,船总又试图答应王团总女儿的婚事,同他爸爸吵了一架,坐船下桃园去了。
天保傩送他们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继承了父亲的正直、豁达、能干,理所当然地应得到属于自己的爱情,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事实上,他们无一幸免悲剧的发生。悲剧的原因当然是复杂的,我们真不忍心再责怪这对善良朴实的兄弟,傩送爱情的悲剧与老舍《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有类似之处,追求的不可得,不要得又被强加,这是怎样的人生的辛酸阿!难道这一切正如一首歌里所唱“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命中已注定,无情无爱此生又何必”吗?敢问苍天,难道不幸就是善良人的代名词吗?如果真是如此,我真的无话可说,欲哭无泪。最后,我只想让我们所有善良人对傩送说一句话“傩送,你快回来吧,翠翠的爱在为你守候!”让我们共同祈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写到这里,物品不能自已,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我深爱着《边城》里的每一个人物。在我写作这篇论文期间,我始终被他们的善良感动着,为他们的命运叹息着。我仿佛来到那古老的湘西小城。感受到了老船夫的善良,翠翠的天真,顺顺的慷慨,天保的豁达和傩送的聪慧,倾心的与他们交流,聆听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得到生命的真谛。突然,我好像对人生、对生命、对命运有了一种顿悟:我不再埋怨命运的不公: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生死离别,它们像朵朵浪花组成人生的长河,绽放生命真是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边城》沈从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张连义,论贾平凹的忧患意识——以《浮躁》、《废都》、《高老庄》、《怀念狼》为例[J];南都学坛;2004年[3]丁福文,追寻中的理想世界——沈从文“回归自然”思想辨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4]刘风景,法学工匠的角色定位——倡导注重细节的法学模式[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06期 [5]戴福祥,现代龙舟运动发展的文化审视——从《边城》中真实的赛龙舟出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第四篇:作文素材整理 美与爱
作文素材整理 美与爱
美是善的标准语汇中的一部分。——艾略特 接受责任的能力是衡量人的标准。——史密斯
自然界的现象的结构,是非常之美、非常之妙,而物理学的研究,使得我们对于这个美有更多的认识。——杨振宁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托尔斯泰 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康德
身体的美,如果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就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德谟克利特 美,节奏,和谐,都源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苏格拉底
名誉和美德是心灵的修饰,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再美的肉体也不应该认为是美的。——塞万提斯 美德好比钻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美丽。——培根 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培根 玫瑰是美的,但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莎士比亚
幽静的花是多么美!但如果它们涌上街头,大叫“欣赏我吧”,它们将要失去多少美啊!——济慈 我们把美归结为质朴无华,实实在在,恰到好处。——爱默生
人的外表的优美和纯洁,应该是他内心的优美和纯洁的表现。——别林斯基 富有生机就是美。——威廉•布来克 端庄即至美,严肃乃极乐。——威廉•沃森 人类有一种爱美的天性。——罗曼•罗兰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柏克 人的一切都应是美的,外貌、衣着、灵魂、思想。——俄契诃夫 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德歌德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留传到辽远的后世。——英莎士比亚
玫瑰是美的,不过我们认为,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英莎士比亚 人的外表的优美和纯洁,应是内心的优美和纯洁的表现。——前苏别林斯基
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着和发式,而在于他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前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价一个人。——印度泰戈尔 如果漂亮的脸蛋是份推荐书的话,那么圣洁的心灵就是份信用卡。——英李顿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结合,只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应该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贵。——古希腊柏拉图 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俄托尔斯泰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前苏苏霍姆林斯基
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高尔基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就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从那些由于劳动而变得粗美的脸上看到了全部人类的美。——马克思
畏惧源于喜爱,却又超越了喜爱。喜爱里往往包含了一种不知深浅的亲昵与轻狎,而畏惧才是真正的怜惜与恭敬。张丽君
美是永生揽镜自照。纪伯伦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实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培根 美不能丑之 丑不能美之。——[唐]无名氏《无能子·宋玉说》 真实就是美 与真实对立的东西就是丑。——普洛丁《论美》 美和丑因相互对照而显著。——达芬奇《论绘画》
丑是一种背景 用来增强美的光辉。——德苏瓦尔 引自李斯托威尔《近人美学史述评》 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任何美的东西都有其时刻 之后就失去了。——[西班牙]塞鲁达 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秘美学》
世间的活动 缺点虽多 但仍是美好的。——罗丹《罗丹艺术论》 一切艺术手段都是美的调料。——佩特罗尼乌斯《残篇集》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周《庄子·天道》 美寓于平凡之中。——威廉·金《烹调术》
自然就是一种美 唯有自然 才有神韵。——罗兰《罗兰小语》
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 不乱穿衣服的。——老舍《我怎样学习语言》 美是人自己从他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人不是因为美才可爱 而是因为可爱才美。——欧洲民谚
外表美的人是善的 而善良的人也很快会是美的。——萨福《残篇》 端计即至美 严肃乃极乐。——威·沃森《荚格兰·我的父亲》 要评断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大量的善和大量的恶,总是混合在一起,交互错综着的。——狄更斯《游美札记》 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
所有的人好象总是带有两重性的。在他们的胸腔里仿佛有一副天平,他们的心就好像天平的指针,在称善的和恶的重量时,指针一会儿倾向这一边,一会儿倾向那一边。——高尔基《三人》 凡对别人有害的事都是错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支找寻。(泰戈尔《飞鸟集》)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名人名言录》
认为美就是善,这完全是一种错觉。——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
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高尔基《母亲》 应该学会在无价值的事物中寻找美好的东西。——高尔基《公墓》
只有那些无法把自己充分沉浸在美中的人们,才会鄙视美,把它看作一个感官的对象。——泰戈尔《孟加拉掠影》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戏剧集》)
庄严和高贵的气质,只有蕴藏着豁达和崇高胸襟的人的灵魂才能表达出来。——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人类的生活对于德,正像对于才一样,无疑是一个最终的考验,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都需要它们。——巴尔扎克《乡村医生》
漂亮的词句可以导致品德端正,但是品行不端正的人只能用漂亮的词句来说谎。——罗曼•罗兰《母与子》 朴素、平凡、善于在危险中看到同危险迥不相同的东西,这一切构成了士兵的美质和优点。——《托尔斯泰传》
一切美好的品质,都是从太阳的光线和母亲的奶汁中生长出来的。——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崇高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狂风暴雨之中。——《泰戈尔评传》 粉绵磨镜不忍照,女子盛时无十年 陆游 “若要优美的嘴唇,要说友善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把你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美丽的秀发,在于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你一个。”——奥黛丽赫本
真诚的爱在奉献的时候最为丰富。---(德)盖贝尔
爱是需要彼此牺牲的„„片面的牺牲只能造成片面的爱。——(法)罗曼罗兰 我宁肯为我所爱的人的幸福而千百次地牺牲自己的幸福。——(法)卢梭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将变成黑夜。——(法)罗曼罗兰 人生是花,而爱便是花的蜜——雨果 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死——雨果
爱是不知足的。有了幸福,还想极乐园;有了极乐园,还想天堂——雨果 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希腊)柏拉图
只有驱遣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那种爱神才是美,才值得颂扬。--(希腊)柏拉图 爱如果为利己而爱,这个爱就不是真爱,而是一种欲。---爱德门 爱,可以创造奇迹。---(英)莎士比亚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印度)泰戈尔 爱是理解的别名.---(印度)泰戈尔 地球无爱则犹如坟墓.---(英)勃朗宁 爱是美德的种子。——[意]但丁
用温婉的怜恤叩门,再沉重的铁门也会开放。——[英]莎士比亚 爱是自然界第二个太阳。——[美]查普曼
爱,既非环境所能改变,亦非时间所能磨灭。——[英]布朗宁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英]雪莱 爱胜过一切。——[瑞士]希尔泰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荷兰]梵高
真正的艺术品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了让人们借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歌德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他看那“艳不可近,纯不可渎”的宫粉羊蹄甲花时,总是要看到绝望才肯离去。
美国总统奥巴马5日晚就称加利福尼亚州检察长卡玛拉·哈里斯为“最美检察长”道歉。奥巴马4日在加州出席一场活动时,公开称赞哈里斯“聪明、严厉”,同时评论她的外貌:“(她)是美国目前最好看的检察长。”这一言论引发争议,《纽约杂志》周刊员工乔纳森·蔡特说:“作为总统……这件事做得不光彩。”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5日晚说,奥巴马已打电话给哈里斯道歉,“总统充分知晓女性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不能以貌取人”。
麦克斯韦在建立电磁理论的过程中依据法拉第的实验研究成果,推得两个方程,但两个方程的右边是不对称的,麦克斯韦从数学美考虑出发,把第二个方程改写成和第一个方程对称的形式,他这样做,当时并没有任何实验依据,正是根据这个改写的方程,麦克斯韦推断出:在宇宙间存在电磁波。对于麦克斯韦的理论,当时人们难以相信,有人说“深不可测”,有人说是“天书”,直到过了20多年,物理学家赫兹才证明电磁波的确存在。这正如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所言:“如果物理方程在数学上不美,那就标志着一种不足,意味着理论有缺陷,需要改进,有时候,数学美要比与实验相符更重要。”
埃尔温•隆美尔元帅是二战史中最出色和最具悲剧性的人物之一。他是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为纳粹德国立过显赫战功。隆美尔在非洲对英国人的战役中战果卓著,因而获得“沙漠之狐”的绰号。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丧心病狂的纳粹主义者,相反,他是一个相当正直的人,反对希特勒屠杀平民。在他心中有一个标准,他要忠诚于他的祖国和希特勒,但是他不屠杀无辜的平民。他曾经愤怒地说:“他们一直干着肮脏的集体屠杀平民的勾当!这是明目张胆地断送德国的前途。”1944年6月28日,希特勒召开会议。会议一开始,隆美尔就第一个站了起来,大胆直言战争形势,并提出希望希特勒停止屠杀,为德国的前途考虑。希特勒为之色变,会议被迫终止。三个月后,隆美尔被纳粹秘密杀害,但是他的正直却赢得了全世人的尊重。(相关习作:天生德于予)
第五篇:大爱·至美
大爱·至美
——读《青铜葵花》有感
女孩,名叫葵花。
男孩,名叫青铜。
女孩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女孩,一个文静而瘦弱的女孩。
男孩是一个聪明绝顶的男孩,一个古怪而神秘的男孩。
女孩是个孤儿。
男孩是个哑巴。
“葵花金光灿烂,是一圈飘动着花瓣的小太阳,一副天真、一副稚气,又是一副固执、坚贞不二的样子。青铜永远闪耀着清冷而古朴的光泽,给人无限的深意。暖调的葵花与冷调的青铜结合在一起,气韵简直无穷。一片生机,却又是一片肃穆。”
女孩的父亲留下了一座座青铜葵花,留下了一个惹人怜爱的葵花,永远地沉睡在了那片盛大的葵花田中。
于是七岁的那一年,青铜与葵花在老槐树下相遇,从此保护与依赖纠缠着,将“青铜”与“葵花”无可分割地纠连在一起。
青铜一家穷,但是为了能让葵花有一张照片,青铜不顾寒冷地在镇里叫卖,甚至卖掉了自己穿着的芦花鞋,任凭两只脚在雪地里通红。青铜渴望学习,渴望在大麦地的玩伴面前挺起腰杆,但是为了能让葵花读书上学,青铜决然地放弃了上学的机会,用一个谎言,将葵花推向了光明平坦的道路,自己一人在阴影中痴痴眺望。青铜,葵花,维系在他们之间的情感不仅仅是友谊,它闪耀在透明却璀璨的冰晶项链中,跃动在大麦地最明亮最美丽的南瓜花灯里,早已凌驾于亲情之上,是一种无法分割的依赖,是生存下去的希望!
这是一种爱,大爱,挣脱了一切现实的束缚,充满生机与情意。“青铜家就像一辆马车。一辆破旧的马车。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它在坎坷不平的路上,风里雨里地向前滚动着。车轴缺油,轮子破损,各个环节都显得有点松弛,咯咯吱吱地转动着,样子很吃力。但,它还是一路向前了,倒也没有耽误路程。”
长久以来的贫穷,令一家五口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洪水冲垮了房屋,断砖破瓦之上只剩下一个容身的窝棚;蝗灾肆虐,在充满希望与生机的三月里,全村人的希望破碎成死气沉沉的灰烬。
这是一种苦难,大苦难,深刻之处惹人落泪。
然而,“马车虽破,但还是一辆结结实实的马车。马车虽慢,但也有前方,也有风景。老老小小五口人,没有一个嫌弃这辆马车。要是遇上风雨,遇上泥泞,遇上坎坷,遇上陡坡,他们就会从车上下来,用肩膀,用双手,倾斜着身子,同心协力地推着它一路前行。”
不断降临的苦难一次又一次将青铜一家的希望破灭,但是那剩下零星光点,却在五口人辛勤的付出中,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耀眼,盛大!奶奶颤巍的身影,用陪伴一辈子的耳环与戒指换来一家人最迫切的需求。葵花执着的坚持,远去江南换来两大把面值极小的钱,包含的心意却又是那么大,那么沉,压在心口上,叹息,落泪。
这是一种美,致美,极致纯粹,饱含人间所有的温暖。
在这个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一直以为世界上只有快乐与幸福。其实,那些零星的、琐碎却又无边无际、无所不在的痛苦,才更加深入而持久。外界的危害与心灵的痛苦无时不在侵占着人们的心灵,一味地逃避无法远离苦难,也只有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才能明白痛苦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才能拥有处变不惊的风度!
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雪灾,洪水,干旱,这样的苦难难道轻易就忘却了吗?逃避痛苦一味地寻找欢乐,又能否让我们度过难关?只有去面对它,鼓起勇气去面对它,十三亿人一同鼓起勇气去面对它,才能够换以安稳平静的今天!
痛苦与幸福并存,在可以平衡生命的天平,让人们开展伟大的心魄,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终结时的欣慰甜蜜!
哪怕最终,青铜与葵花终是分离,但是思念可以填补记忆中的罅隙,再遥远的距离,也阻隔不了兄妹之间的联系。
因为。
青铜,与葵花。
终是连在一起的,青铜葵花。
初二(7)班王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