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心理学对提升基层军官职业认同感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提升基层军官职业认同感的启示
刘 欣
(作者单位:68251部队69分队政治指导员)
[摘 要]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基层军官是部队建设的基础,其职业认同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关注的角度出发,对提升基层军官职业认同感作了一些思考.[关键词] 职业认同感;基层军官;积极心理学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从业者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从业者当前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对于每个工作人来说,职业认同感都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从心底里认同并喜欢所从事的职业,才可能全身心投入.相反,如果对工作感到乏味甚至厌恶,则很难唤起内心的工作热情.军官,尤其是基层军官,是部队建设的基础,单位建设的主心骨,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任务,其职业认同感显得更为重要.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军营已不再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一方“净土”.开放的世界没有封闭的军营,军营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与深入,基层军官面临工作任务重,生活环境差,竞争压力大等负担,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社会的期望甚至质疑,种种因素综合,使部分基层军官的职业认同感有所弱化,有的同志职业兴趣逐渐淡漠,职业认识模糊,致使工作缺乏动力,能力下降,标准不高.在笔者单位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当前基层军官中有29.6%感到“工作压力极大”,有69.7%感到“有些压力”,85.2%的人认为工作压力是主要的生活压力源,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军官,特别是连级基层主官,在自己的工作中没有感受到多少快乐和幸福.在势不可挡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新的社会秩序,价值观念和伦理意识使社会主流舆论已经将国防服役视为一种市场契约关系,造成了军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尊严,职业价值,职业认知和职业形象难以还原到传统的理想状态,基层军官不得不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里重新审视“军人”这一职业.如今,基层军官对正在逐渐丧失的职业身份和职业认同感产生困惑,质疑.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从积极心理学关注的角度出发,对提升基层军官职业认同感作了一些思考.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运动.以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和西卡森特米哈伊(M.Csikszentmihalyi)为代表,对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与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研究.它摒弃了传统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以力图唤起人类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对心理学重新进行了诠释,为心理学的发展与繁荣增添了新的动力与活力.这一思想与理念逐渐被人们理解与接纳.它正以一种全新的态势冲击着传统心理学,指引着人们尝试以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与品质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它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注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二,积极心理学对基层军官提升职业认同感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积极心理理念.这种理念将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无疑是心理学一项重要突破,势必会对心理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们的心理教育也转向积极方面,进行积极心理教育.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解决职业认同感降低的问题,就是要将重心放在挖掘基层军官的积极品质上,帮助他们在主观层面上,个人层面上,群体层面上得到积极感受,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提升对职业的内化认同.(一)缔造阳光心态,让基层军官享受内心的幸福 1,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积极心理学强调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认清和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时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由于性格气质不同,学历各有差异,基层军官在工作方式上会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如有的军官雷厉风行,有的军官耐心细致;有的不拘小节,有的以身作则;有的擅长政工,有的军事过硬等.基层军官首先要了解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完整接受自我;然后是悦纳自我,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带来的愉快感和满足感.2,关注愉悦体验.经常体验愉快情感的人更能够感觉自我能力,自我决定和自我人际关系等,这些感觉又会使他们将来更有可能接近更多新颖和有趣的体验,会产生“螺旋式上升的情感体验”.提升这些积极经验,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基层军官可以在基层生活中逐步体验军人身份带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学会从训练,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寻找乐趣.3,培养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看到的永远是事物好的一面,而消极的心态只看到不好的一面.积极的心态能把坏的事情变好,消极的心态会把好的事情变坏.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使我们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能够注意从多方面看问题,不但自己的世界里充满阳光,同时也给身边的的人带来阳光.要明白自己虽然无法改变人生,但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体验满足.4,发展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家发现所有文化都推崇六种美德:智慧,勇气,爱,公正,自我节制和崇尚真善美的情操.基层军官就是要善于主动发现和培养自己在品德和能力上的长处,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运用,这样就能经常地经历到“心流体验”,这是一种当人们积极地投入到某一项活动,且活动难度与其能力相匹配时,所产生的一种“幸福流”感受,类似于马斯洛的“高峰体验”.(二)和谐人际关系,让基层军官享受融和的幸福 1,多做利他行为.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对他人友善,不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会使人感到大方和能干,从而带来强烈的归属感,赢得微笑,赞赏和善意的回报,产生快乐和胜任的内心体验.基层军官生活工作在战士当中,多做善意行为和利他行为,如主动关心战士,帮助同事等都能提升自己的快乐感受.2,建立积极关系.重视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对获得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基层军官来说,所处的特定工作环境要求军官不断与上下级进行沟通交流,与上下级融洽和谐的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也在心理上缩短了彼此的距离,能使基层军官更好地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许,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这对于基层军官来说无疑是一个动力,从而促使基层军官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3,积极融入群体.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的幸福是个体认同群体的根据之一.集体威望和集体荣誉会给人带来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体验,从而对他们产生吸引;当然,若集体所发起的各种活动能够与人的诸多兴趣相结合,也会地他们产生吸引力.由于部队工作的群体性,工作过程往往不是个人或少数人可以完成的,对于每一位基层军官来说,都应该积极融入群体,培养自己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战友之间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谅解,有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创造民主和谐,欢快团结的气氛,使人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职业认同感.(三)实现人生价值,让基层军官享受成功的幸福 1,把握情境,自我决定.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决定和自主性是人类的心理需要,对这一需要的满足可以从心理上产生幸福的感觉,这一需要的充分发展对于心理成长,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和自我和谐的体验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地安排工作进度,制定有张有弛的工作计划;选择适当的工作方式,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等等,都有利于基层军官提高有效处理个人生活与情境的能力,使自己感觉到能够掌控环境,增加自我决定性,体验到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感.2,享受工作.要让基层军官学会享受工作,首先要懂得享受军营.军营是军人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军营生活的人,军营本身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然后要懂得享受士兵.基层军官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战士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3,不断学习.我们要引导基层军官不断延伸和拓展学习空间,不断研究和探索教育的艺术和魅力,因为人只有建立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他才会有不断前进的“内驱力”,也才会在不断的进步中体会职场所带来的新鲜感和成就感.4,积极实现人生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的实现需要的是生命的不断超越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奋斗和进步.创造和奋斗的人生是充实的,快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创造和奋斗的的过程也是感受快乐的过程.也许基层军官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接受它,试着爱它,心理状态的转变,会使基层军官真地喜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也就会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热爱自己的工作,投入地工作,工作必然出彩,就能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在一次一次的成长中享受到工作的快乐和满足.参考文献: [1] 江雪华.幸福与力量:积极心理学的启示.教育导刊.2009-10 [2] 张若舒/董莹莹.浅析积极心理学.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3] 周杰民.强化初级军官职业认同感的对策.南京政治学院
[4] 汤海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追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5] 殷建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分析与研究.教育管理研究.2009-7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对90后学生干部培养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90后”学生干部培养的启示
梁 静(四川外语学院
重庆
400031)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一股新兴热门的心理学思潮,它所提倡的理念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形势下,学生工作者可以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培养和管理“90后”学生干部,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式,体验积极的情绪,从而健全积极的人格,同时为其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鼓励其实践积极行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建立一支健康有活力有效率的学生干部队伍。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90后”学生干部
认知方式
情绪体验
人格
The Inspir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the cultivation of post 90s college student cadres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 new psychological trend of thought, which is important to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 cadres.College teachers should apply positive psychology to manage post 90s college student cadres, guide them to form positive cognitive style and experience positive feelings, then form positive personality and meanwhile, create positive work environment, encourage them to put positive behaviors into practice, arouse their enthusiasm of working, finally build an energetic and efficient group of student cadres.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post 90s college student cadres cognitive style emotional experience personality 1.积极心理学理念
近年来,网络上“哈佛幸福课”的视频备受关注和追捧,它实际上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积极心理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1998年首次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子学科[1][2]。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注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注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3]。近年来,积极心理学思潮逐步走入国内研究者的视野,其价值取向是,将我们关注消极面、心理疾病的目光,转而投向人类美好和积极的方面,并帮助人类挖掘和激发内在的品质和力量,获得更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追寻幸福、积极教育等理念,所倡导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等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发展,推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将积极心理学中的幸福、快乐、乐观、积极人格、积极组织等元素嫁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必定会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其实效性和针对性。
2.“90后”学生干部的现状和特点
自2011年起,“90后”大学生基本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移动电视、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博客、微博等传播方式的流行,拓展了大众信息来源,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90后”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同时也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影响。因此,“90后”大学生有着不同于“80后”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和认知方式,他们思想活跃、朝气蓬勃,他们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
高校学生干部是引领健康良好的校园风气、带领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先进分子。他们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如何培养和管理好,需要一线学生工作者长期摸索和探讨。许多一线学生工作者表示,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同时身为“90后”学生干部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和矛盾冲突。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干部群体发展状况总体较好,但同时存在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有待提高、社会责任感有待增强、心理素质有待加强等问题。学生工作者必须在了解学生干部现状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与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和个人能力,从而使学生干部更好的在广大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3.积极心理学对“90”后学生干部培养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90后”学生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工作者应巧用积极心理学,发掘干部自身优势,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组织潜力,使其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活潜能。
3.1 引导学生干部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式,关注事物的积极面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是成长的个体,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一旦成长中出现问题,作为学生干部的管理者,应当引导学生干部关注问题情境的积极面,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学生干部成长观。Seligman认为,“乐观”是指人们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时,对好事件作持久、普遍和内部归因,而对坏事情作短暂、具体和外在归因。归因方式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将悲观的归因方式转向乐观的归因方式,从而增强信心[4]。学生干部工作期间,难免犯错甚至遭遇挫折,此时,若过分和片面关注“问题”、追究“责任”,学生干部很有可能丧失信心,进而消极处事,以“问题”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干部成长;相反,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认知风格,对其非原则性错误采取乐观的归因方式,对他们的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便可以让他们在错误中获得成长。平时学生工作者可以选用不同主题对学生干部进行团体辅导,通过交流互动引导大家归因和分析事件,学会善于从消极事件和结果中寻找正面的影响。3.2让学生干部体验积极的情绪,形成良性循环
心理学中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当引导学生干部形成乐观积极的认知方式后,这种认知方式将会对其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他们也更容易体验到正性情绪,从而更有利于其积极品质的形成和个体的成长。“90后”学生干部对的工作热情和期待较高,喜欢被关注,喜欢成为焦点。但很多干部的情绪管理能力并不够高,一旦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自身努力无法被及时肯定时,高度的热情与期待遭遇挫折,容易形成较强的挫败感和否定感。因此,要引导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发现成功和令人愉悦的地方;即使遭受挫折,也要善于寻找事件带来的积极意义。让他们无论是在进步、成功还是失败中都能体验到积极情绪,寻找到担任干部的收获,感受到担任干部以及工作中的快乐。当学生干部完成一项任务或工作,学生工作者首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让他们学会自我表扬,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对自我的赞扬实际就是一种正强化,这种强化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有助于他们长期有效地开展工作和自我提升。3.3培养学生干部积极健全的人格
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定义积极人格的侧重点不一样,但可以达成一致的是积极的情绪会对人格产生渗透作用,帮助个体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同时健康的人格也会增强积极情绪的感受力。积极人格特质是许多事情成功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乐观、专注、毅力、勇气、真诚、勤奋等许多特质。积极心理学注重“赏识教育”,以尊重人性为基础,以赏识为先导,有利于激发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引导学生干部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行为与目标进行比较,认清自己在工作中的方向,并及时修正自己的方式方法,一步步圆满地完成工作,这样他们的行动积极性才会高涨和持续。因此,在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中,学生工作者应当以欣赏的态度、鼓励的语言来对待他们的积极品质;充分尊重学生干部的个性、创造力,充分给予他们信任和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产生较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3.4 为学生干部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和支持系统
“90后”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便捷的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大量信息,他们喜欢追逐新鲜事物,不墨守陈规,创新意识强,且敢想敢做。“90后”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思路开阔,活动形式新颖,能在工作和活动中获得良好效果。学生工作者应给干部提供平台和机会展示其才华。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学生干部交流会或联谊会,给大家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些自己很久以来的困惑通过这种交流有可能迎刃而解,并且能让大家相互学习对方好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学生工作者还可以利用QQ群、微博、互助小组等方式形成一个以干部为中心的集体,让他们在遇到困难、难以决策、需要帮助时,有同伴和老师可以倾述或咨询意见,在这个大集体中相互帮助共同成长。3.5 指导学生干部实践积极行为,培养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学生工作者仅在言语上激励和态度上正向期待是不够的,还需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行动,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学生干部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并借助于组织或群体的舞台展示自己的能力,在服务他人同时,也为自身带来尊严、成就感、幸福感等体验。“90后”大学生多是独身子女,是家人的中心,各种需求被满足的成长环境导致某些“90”后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缺乏奉献精神。而担任学生干部,最基本和重要的正是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一些校外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干部走出校园,服务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现状和需要,让学生干部们学会为他人着想,懂得服务和奉献他人,并让他们带动广大学生服务和回报社会。4.结论
高校学生干部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形势下学生工作者可以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培养和管理“90后”学生干部。学生工作者应当整合多方资源,引导学生干部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式,体验积极的情绪,从而健全积极的人格,同时为他们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实践积极行为,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组织潜力,在广大学生中传递正能量,让他们乐观积极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参考文献:
[1] Sheldon M, 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 216~217 [2]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J].2003,11(3):321 [3]任俊.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动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5(4)[4]李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科教导刊[J].2012(10):240-241
第三篇: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意义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意义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物理学【S】
2012042137 吴琼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学科特性,探究其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爱情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可以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幸福感,有利于健康的心理机制的完成,增强自信,使自我参照体系不断完善。【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幸福感
引 言
积极心理学,它挑战了心理学界几百年来以研究心理疾病为主的思潮,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在中小学,甚至高中阶段,学生基本上都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属于被动。在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下,他们可以很好的无后顾之忧的,心只投入在学习上。而同学间的关系来的那么真切,男女同学间提倡和谐友情,但是抵制过于亲密的接触。然而,到了大学一切看似自由,无人管束的生活,却让很多同学没了方向。大学不仅在学业上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大学如同小社会竞争和压力比以前更加大。在“学业、情感、生活、就业”四个方面与以前有巨大的差异。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有了完全自我发展和定义的空间,脱离了高中时期老师束缚式的管理模式,来到相对自由自主的大学生活,在心理和生理层面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很多学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消极心理。这一时期,大学生开始形成最后影响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时积极心理学,则可以在他们身上产生很大影响。
一、可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这种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区别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六种美德是智慧、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是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英勇、坚持、热情、善良、爱心、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表现会有所侧重,但是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对提高人们生活的满意度很有帮助。一个人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然后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不仅能够缓解自身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而且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赛里格曼等人的关于美德与积极人格特质的分类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应该达到的标准、以及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具体内容和指导。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而形成的。当激发和强化使个体的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就形成了。积极人格特质可以通过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来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增加是形成积极人格特质的主要途径。同时,积极人格特质还是进行积极干预和培养积极思维方式的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是促使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积极心理学在恋爱中的意义
1、大学生恋爱前问题。大学生恋爱前往往有着很多问题。比如自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做事。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自信。不仅仅是对于自己自信,也不仅仅是对于爱情自信。更多的是对于生活的自信。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出他们内心的自信,对于一切自信了,就回归到自己的正常轨道。
2.大学生恋爱中问题。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比比皆是。患得患失,格外敏感。这种时候适当的利用积极心理学开导他们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他们对于爱情的认知,对于自我的认知很重要。自信是解决患得患失的重要依托。对于自己自信,对于对方相信,这应该是解决恋爱中问题的金钥匙。
3.大学生恋爱后问题。失恋无疑是大学生恋爱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由于很多大学生刚刚接触爱情,不会学会放手,更不能释然这段爱情的结束。所以失恋后产生的问题格外多。各种情绪都会发生。这时候适当运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灵的开导显得尤为重要。
三、有利于创建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人格特质与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密不可分。人格特质需要在环境中得到体现,同时环境又影响人格特质的形成。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及其情绪体验,认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组织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以集体主义文化为背景的东方国家,人们倾向于参照集体标准来判断是否快乐。人们在评估生活时,总是首先考虑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建设积极、健康、和谐的社会组织系统更加必要。积极心理学综合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创建一个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积极的大学校园环境包括积极的校园制度和积极的教育理念。大学校园制度主要是指高校的领导体制、领导风格、管理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等。大学校园制度是为了维护和保证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其它相关法律而制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与行为准则。大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发展和形成阶段,可塑性很大,因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加以积极引导,在这方面一套完整的大学校园制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良好的大学校园制度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使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风。而高校的良好校风又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成长,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一种凝聚力、约束力,使大学生具有认同感、归属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的良好校风能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最佳条件。在校园环境中还存在着一种表现为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文化环境,大学生积极参加这些活动,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心理调节等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教育理念应落实在这些领域的教育中。以培养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而实施的教育就是积极教育。它是对消极的传统教育的修正,是一种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的新观念。积极教育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更是为了找出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积极教育的主要职责。这样做,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预防心理疾病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在它的看法中,当一个人处于孕育着抑郁、物质滥用或精神分裂等问题的环境中或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以上问题可能性不大,但是在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例如,要防止那些在易于得到毒品的环境中的少年身上的药物滥用,有效的预防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并发展出其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形成药物滥用的。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对于心理学研究者而言,在这方面所需的工作是可靠并有效地测量这些品质,进行适当的纵向研究来弄清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途径,并进行恰当的干预以塑造这些品质。
四、结束语
本文探究对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得出,通过合理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可以帮助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有利于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第四篇:提升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文章,考查内容
积极心理学考试作业
提升幸福感
近年来,“幸福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通过各大媒体的调查报告和访问让我们得知,澳大利亚超过瑞典、加拿大荣登全球最具幸福感的十大国家榜首。国内与幸福感相关的调查近些年也层出不穷。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9万参与者中,90%的被调查者有孤独感,46.9%的受访者对生活满意度不太高,19.1%的人甚至表示对生活非常不满意。种种数据还表明,越是生活在大城市,越感到不幸福。评选内容涉及居民收入、住房、休假等多个维度。
是什么带走了“幸福感”?我们该怎么办?
这里举一个例子:32岁的王某在一家对外贸易企业工作,在旁人看来,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工作稳定、收入丰厚,已嫁为人妇,还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但王某整天焦躁不安,常不知道整日忙碌为了什么。“快乐、幸福好像离我越来越远了。记得上学时,去通宵赶作业,在校园里奔跑,吃一杯小雪糕都会高兴很久,但这两年,已经很少能找到那种幸福的感觉了。”生活中,像王某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为什么呢?
专家认为,有五个原因偷走了幸福感。
1.时常比较。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2.不知足。不知足。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
3.互相不信任。社会虽然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了。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4.忘记贡献。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的很累。
5.缺少信念。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幸福感呢?
陈昭兆
201110224203
积极心理学考试作业
1.控制你的时间。幸福的人能感到他们能控制自己的生命,这通常得益于他们对时间的掌控--设立目标,将它们分解为每天的小目标。尽管我们经常高估在人和给定的一天中我们能完成多少任务,但是我们通常嘀咕在一年内我们能完成的工作量,考虑到每天只能有那么一点点进展。
2.寻找合适的工作和休闲方式,是的你的技能得以发挥。幸福的人通常出于一个叫“全神贯注”的圈里--专心于一个挑战自我而不会压倒他们的任务。最奢侈的休闲方式比起从事园艺,交际或手工制作,通常提供的潮流体验要少很多。
3.参加运动。大量的研究表示,有氧运动不仅促进了健康和经历,也是消除轻度抑郁和焦虑的一剂良药。健全的心灵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中。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笨拙的,终日懒散,无所事事的人。
4.保证足够的睡眠。幸福的人们过着一种积极地,精力充沛的生活,同时也预留了时间来补充水面和恢复独处的安静。拥有充足的睡眠,也可以让人有好的心情去交朋友,去感恩生活。
5.关注自我之外的事物。留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周围的人,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幸福能促进人们的助人行为,做好事同样也使人感觉很幸福。幸福感与助人精神互相促进,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充实。
6.记录感恩日记。那些每天停下来思考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积极方面的人体验了更多的幸福,然后继续去做令自己,让别人幸福的事情。
7.照顾你的精神自我。对于许多人,信念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群体,一个超出自我关注的理由,一种生活目的和希望的意识。
享受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让我们的幸福感提升!
陈昭兆
201110224203
第五篇: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升基层管理成效
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升基层管理成效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在在基层部队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而社会的变革,部队的转型,部队兵源结构的变化也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基层部队管理模式与观念。基层士兵普遍出生于90年后,年纪轻,有个性,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但与传统军人相比也存在诸多不稳定性。因此深入研究士兵的心理状态,思想活动变化,运用心理学原理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管理成效,对军队的全面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升基层管理成效的手段主要就体现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增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上。将心理学原理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借鉴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基层士兵思想活动的动向与新情况,把握个体心理特征与差异,掌握规律。通过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把握发现士兵心理发展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及时地发现士兵思想上的不稳定因素,并通过心理学专业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发生的诱导因素与根本原因,从而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地解决问题。并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与心理学原理结合起来,这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士兵的心理作用,在教育之前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士兵的心理活动规律,把握其心理,提高针对性,在心理疏导中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士兵,关心士兵的成长发展,使他产生心理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升基层管理成效还体现在运用心理学知识预防士兵心理问题,建设更加和谐的部队环境上。因为我国的义务兵制度,许多部队的基层士兵都处于18-20岁左右的青春期,90后士兵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强、自尊心强、适应能力差、承受能力差,自控能力也差,思想变化快等心理状态,如果处理不当,对环境的不适应或者其他敏感时期,会使这种心理状态加剧而极易诱发士兵的心理问题。例如在新兵刚入伍时想家的情绪重,下连队后对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以及执勤任务的畏惧、缺乏自信心等心理,这些由于新兵的不成熟而出现的心理异常是十分常见的。这些心理问题不同与思想问题,此时就需要干部们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从心理的角度进行诊断和疏导,及时治疗解决新兵的心理问题,保证
正常工作的开展,防治这些心理问题成为安全工作的隐患。另外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士兵对上级的命令以及思想教育工作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何预防与消除士兵的逆反心理也是干部们必须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干部们可以通过心理学知识探索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如何消除逆反心理的手段,注意说话艺术,思想工作方法,做到思想教育实事求是并且与士兵达到互相信任感情融通的境界。
再次,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提升部队基层管理的有效性上还可以体现在基层部队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的开展上。军人在高强度学习训练、日常生活中遇到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这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包括新兵入营后的心理适应、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适应、日常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任务转化中的心理适应、军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退役时的心理适应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除了需要基本干部的心理疏导与医务人员专业的心理辅导外,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士兵的自我调适为主。因此在基层部队开展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将心理学专业知识武装士兵,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不仅仅只表现在上文中所述的的士兵的心理自我调适上,对士兵的专业技能提升也存在一定的正效应。
最后,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提升部队基层管理的有效性还可以从利用心理学知识提升干部人格魅力上来实现。基层干部的表率作用和人格魅力是影响士兵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的关键因素,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干部除了要有很好的工作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靠自身人格力量感召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使其心服、口服。要想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干部必须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人格魅力。除了先天的条件外,这些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来实现,加强自我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去感化与激励士兵,使得基层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新时期,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部队基层管理,就是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把握战士思想、心理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尊重战士的个性和权利,创造和谐的官兵关系,自身作则,用自身人格魅力感化激励,使战士们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这是新时期部队干部的责任,也是提升基层管理成效的重要手段。
babe,记得自己修改!一看就知道不是你写的!想你了~miss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