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上六、例5解决问题教案及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例5解决问题》教案
201葛萍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方法。2.过程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突破: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份,主题图复印纸若干;学生:练习纸 教学设计:
课前:集体背诵1-9的乘法口诀。
一、游戏导入:“做相反”小游戏,(提高学生兴趣,训练学生反应速度,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客车图片,让学生从观察物体的角度思考客车的座位示意图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出示教材例5: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引导:(1)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会知道: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坐车;看到客车示意图上有座位信息,也明确了题中要求什么。
(2)要解决“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通过仔细思考明确:要知道“一共有多少人坐车”和“客车能做多少人”
(3)“一共有多少人坐车”我们很容易知道,30+2=32(人)。那“客车能做多少人”该怎么计算呢?先独立思考,试着在主题图上画一画。
2.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其他同学画一画,说一说。.成果展示,派小组代表把自己小组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这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多说多练
4.从不同方面肯定学生的表现,谈话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多算出了客车座位有多少个,这说明只要我们肯开动脑筋,就能找到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而我们知道了车上有多少个座位,你能回答题目中提出的问题吗? 5.现在我们整体的来想一想,为什么相同的信息,一样的问题,我们就能写出这么多种方法?(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出示教材84页“做一做”:幼儿园35个小朋友没人吃1个鸡蛋,这些鸡蛋够吗?
引导学生:你知道了什么信息,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知道什么,该怎么做这道题呢?(学生独立解答)
2.出示一个稍有难度的习题:一只凳子有3条腿,有25条凳子腿,10个凳子面。工人师傅想做7把凳子,够吗?(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让其独立思考,再集体评讲。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内化知识。五.布置作业:86页2、3、6题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乘加乘减”、“观察物体”和1-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8的乘法口诀后也有一个“解决问题”,因此,我感觉学生应该是容易理解的。在实际教学中,我过于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就忽略了一些必要的东西,如,在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例题时,没有一个正规的解题示范,使孩子们不能清晰地计算表达;在学生展示成果时,我只总结到要多角度分析问题,却没有画龙点睛地告诉孩子们要尝试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答;而且有些问题的提出也不太切合学生实际。在课堂组织教学中,我也没有很好的把握节奏,如,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有些过长等。
这节课对我受益匪浅。暴露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节课使我在这些教学细节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今后课堂教学中,是我能够更全面的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设计等等,感谢各位老师和领导给我的指导和建议,使我可以更快的成长起来。
第二篇:二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学生看木偶戏”的人数的变化,“学生购买面包”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小括号,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在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第三篇:五上解决问题教案、反思
解决问题
(一)叙永县水尾镇中心小学校
阮建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能正确分析并解决3步计算的求平均数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问题选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选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答问题。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情景图。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3个问题观察情景图:从这幅情景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抽学生回答上面的3个问题,列出算式:3430÷125(随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并要求学生独立算出结果是27.44。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笔算或用计算器计算。)
为什么要用计算器计算? 主要让学生说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合适。
请同学们将我们算出的结果和题意结合起来思考一下,你认为这个问题我们解决完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完。我们还要思考这样3个问题:
一是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
二是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
三是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第1个问题,你认为这道题的结果用精确数表示好呢还是用近似数表示好?为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应该用近似数表示。因为汽车都是以整辆为单位的,没有不到1辆的汽车。
那么我们来研究第2个问题,如果要用近似数来表示,是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合适还是用别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比较合适?为什么?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主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27.44,说明这3430箱货物要装的车比27辆多一些,如果将多的0.44舍去的话,那么剩下没装完的货物就没有地方装,我们也就不能完成装3430箱货物的要求,所以剩下的部分也要用1辆车来装。
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介绍进一法。
对了,在生活中遇到这种剩下的不足1份又不能舍去的情况时,我们不论要保留的数位后一位上的数是几,都要往前一位进一,这就是“进一法”。
第2个问题也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解决第3个问题:生活中的进一法用得多吗?下面谁来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情况会用到进一法?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理都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其他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生活中的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第66页练习十四第1题。
2、教学例2
显示:工人叔叔铺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一共铺了12天,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铺设管道的总米数÷铺设的天数=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并要求学生计算出结果。
在上题的下面对比出现例2。
这儿也是铺管道的问题,和前一道题比,有哪些不一样呢?
让学生理解和上一题比,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都不知道。
你知道这道题应该怎样解吗?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求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的解题策略。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能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吗?请同学们按刚才分析的方法先算出铺设的总米数和铺设的天数,再算出平均每天铺设的米数。
学生计算后,全班集体订正。
这样的题同学们会算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分析这道题的。
指导学生说出要抓住题中的主要的数量关系,要先求出这个数量关系中需要的条件,再来求题中的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作业
练习十四第2、3、5题。【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1.有3530箱货物,每辆车装125箱,要装多少辆车?
3430÷125≈28(箱)
答:要装28辆车。
2.工人叔叔铺一条182.4m长的天然气管道,一共铺了12天,平均每天铺多少米?
182.4÷12≈15.2(米)
答:平均每天铺15.2米。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叙永县水尾镇中心小学校
阮建中
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本节课内容孩子不容易掌握,会受前面所学“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影响。可能会“不知所措”。“进一法”和“去尾法”是不同于“四舍五入”法的求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中要让学生明白求近似值的方法有三种,但又各不相同。“四舍五入”法在一般求近似值时可以广泛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实际生活需求求近似值。三者求近似值的方法不同。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明白求近似值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外,可以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而且能清楚的明白各自的使用场合与情况。并且学生也掌握了哪种情况下使用“进一法”,哪种情况下使用“去尾法”。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理念,采用导学自主模式,注重给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景,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中去,两道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出现问题及时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交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学生初步感知“去尾法”、“进一法”的方法后,我引导学生看板书对这两种取进似值的方法进行对比,出示一些填空题让学生练习,加深理解,同时又找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题让学生独立解决。讲授新课时,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尝试计算。
(二)激发交流讨论的欲望。让学生通过尝试计算后,再针对两个答案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明白为什么例题用四舍五入法不行了呢?为什么结果是6.25个,但正确答案是7个呢?抓住这个矛盾展开讨论交流选择正确的答案,并知道这种方法叫“进一法”。从而知道“四舍五入”法在此例题中显然用不上,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结果。
(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交流中感知“进一法”和“去尾法”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决定,才可以行的通。
(四)学生与教师耐心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发言中的信息,进行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评价。
(五)做“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分析与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通过举例子进一步使“进一法”和“去尾法”与生活相连渗透。最后,在学生对“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的方法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经过对比归纳总结方法,出示具体的名称,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进一法”和“去尾法”?最后就是几个练习。上完课后,我觉得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重难点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最后一道拓展练习还是没有给学生完全放开,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总是怕他们出错,对课堂中临时生成的问题没有做及时引导,比如一道练习题,学生上台演板的也是对的不能否定,应该让该生说说他的理由,我却没有这样做。还有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自己总是包办代替,心中还是没有完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我想以后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确实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上完这一节课本节课,我趁热打铁,立刻进行反思。本节课我努力体现解决问题这类课型,老师应该坚持做哪些工作,我个人思考不管是新课程理念还是老课程,也不管是什么版本,数学应该有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会思考,促进学生去悟懂里面的道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思考,所以在课中我用了四个注重:
1、注重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替换”的意义。能清楚的发现大杯果汁替换成小杯果汁的过程。把一个抽象的“替换”概念形象的演示出来。即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轻了这节课的难点。
2、注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我等着学生慢慢领悟其中的道理,课堂上照顾全体同学,决不是看到有同学举手,就像看见了一个救星一样,马上请这位同学回答,他回答对了,就代表都会了,这样做就以个体代替了整体,会造成课堂上个别学生的表演。
3、注重审题,我感觉对于一个问题,能够正确全面的审题对于能否解决问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所以新授部分,我注意让学生多次读题,并且把重要的信息让学生重读,并且说说自己的理解,之所这样就是想培养孩子仔细审题、全面审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学生正确全面的审题以后,解决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4、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的讨论交流,课堂上我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后再进行交流,而不是抛出一个问题后就直接让学生讨论交流,我感觉那样的讨论交流一般是比较流于形式的,是浅层次的交流,是没有深度的。因为每个同学还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张口就说,看上去很热闹,往往是: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通过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处理有着实实在在的效果,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来反思自己上课的不足之处:
1、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紧张的,平时胆小的学生这节课没敢举手回答,高年级有可能是担心回答错误后难为情。课前也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
2、课堂的练习设计层次性不强、趣味性不高,所以感觉课堂上后面的练习学生积极性不够高,显得沉闷和呆板。
3、课堂语言不够生动和活泼,也不够精炼。
4、课后同事间进行交流,发现这节课没有让学生形成算式的完整呈现。可能是因为担心时间不够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节奏“打”的有点快。
以上几点不足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下大力气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第五篇:P32页-例5 解决问题-教案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加减法的应用题。
2、教学重点: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教学难点: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加减法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兔采了12个蘑菇,兔妈妈比小兔多采了9个蘑菇。兔妈妈采了多少个蘑菇?
2、图书角有故事书3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少11本,科普书有多少本?
二、解读目标:
1、使学生了解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2、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加减法的应用题。教师提问:(1)通过解读目标,你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吗?(板书课题:简单的两步加减法)(2)同学们,放假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提问1-2个学生)。今天呢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请同学们帮忙看看画面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
三、探究新知:
1、出示教学例5: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齐读题目)
2、提问:(1)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怎么样解答?
3、同桌讨论:
讨论内容:(1)这两个问题,能用一道算式解答吗?
(2)如果不能,怎么办?
4、交流、汇报。板书:
男生的人数: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14-5=9(人)
9+14=23(人)
5、解答正确吗?(14减9等于5,男生确实比女生少5人。14加9确实等于23,解答正确)。
口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6、教师小结:题目中有两个问题,我们需要用两道算式计算。
四、总结梳理: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解决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时,先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题目中给出的两个已知条件求出中间量,然后把中间量作为已知条件,联系另一个已知条件求出题目中的问题)。
五、达标检测:完成学习单。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
男生的人数: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14-5=9(人)
9+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