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3《人口的合理容量》4 Word版含答案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老师:我们班级有多少人?
学生:略
老师:我们班级还能容纳更多人吗?如果现有更多人,你们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略 老师:大家觉得班级多少人最合理?为什么?
学生:略
老师小结: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涉及到一间教室的人口的容量问题,那么到底多少最适合呢?最大的容量是多少呢?小到一间教室,一个学校,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我们的全球,都涉及到这个我们人类最关注的问题:人口的容量问题。那么,我们国家最多能容纳多少人?最适合容纳多少人?我们地球母亲最多能容纳多少人?最适合容纳多少人?(展示一些漫画)大家知道吗?如果想知道这些答案,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设计意图]:从教室实际情况和师生平常的对话导入新课,这种问题引导法显得很自然,并结合一些夸张的漫画,既能引起学生对《人口的合理容量》这节课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新课教学]: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教学设计
1、区别“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两概念
(图片展示):世界1800年以来人口增长柱状图,让学生观察图片。老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老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增的人口,地球上的可用空间越来越狭小,自然资源也变得越来越匮乏。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这是大家首先关心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两个概念: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请同学自己看书说说什么叫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学生阅读课本: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设计意图]:介绍环境人口容量产生的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提出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这两个概念。
2、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这是本节的重点难点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木桶效应”理论,设置了一连串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过分析讨论。
教材提到“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其中各要素与人口容量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因果关系呢?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景:
⑴让学生阅读分析木桶效应示意图及其原理:我们知道,当一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同,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与长的桶板还是短的桶板呢?多数学生很快回答:当然取决于最短的板。
⑵结合思考题:假如各块桶伴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短暂思考和讨论后回答:木桶容量由短板决定,那么环境人口容量也就由短板代表的某一资源的数量来决定。
⑶进一步分析,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可能是哪些资源呢?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资源种类很多,这里主要考虑的应该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基本资源,如土地、淡水和能源等。⑷再给桶板赋予不同的含义进行讨论:如果桶板代表环境人口的各个制约因素,那么木桶效应又反映了什么道理呢?有了前面的分析经验,这次学生很快议论:由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是随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资源的消耗还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紧密联系,这就取决了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接着问:那么,短板有可能是那个因素呢?有的同学回答:是资源,因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度都离不开资源,资源多了当然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有同学反对:是啊,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但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技水平上。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科技水平很低,获得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还有的同学说:消费水平的高低才决定人口容量的大小。在同样的资源条件下,如果人均消费大,则其所能养活的人口就少,如果人均消费小,则环境人口容量就大。
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书中“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中的三种观点,让学生对自己支持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论述,并鼓励他们在不同观点间辩论。最后教师小结,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让学生认识到:
I、不论是科技还是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的影响,多要建立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的,所以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II、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及人类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个地区的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相对变化不大,那么其环境人口相对时确定的,一般以一种或几种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的估计值。
III、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人类的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
[设计意图]:通过“木桶效应”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资源决定了大小不一的环境承载力,而最小的环境承载力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的道理,同时揭示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揭示了人类发展与环境的深刻矛盾,说明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应有限的人口。讨论教学法是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
3、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展示资料:在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值为16亿左右。
老师提问:我国目前人口接近13亿,未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最高值,为什么还要控制人口的增长? 学生回答。展示资料:
材料一,我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我国人均可耕地不足世界人均可耕地的三分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人均可耕地还将继续减少。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由于缺水,工农业生产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等等。材料二,中国的理想人口与极限人口
科学家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提出我国生态的理想负荷能力应为7亿到10亿。主要基于以下5点:按粮食产量,不应超过12.6亿人;按能源的理想负载,不应超过11.5亿人,按土地资源,不应超过10亿人;按淡水供应,不宜超过4.5亿人;按动物蛋白供应,不宜超过2.6亿人。
教师小结:总之,我们应该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设计意图]:展示我国耕地、水等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值比较的材料及中国的理想人口与极限人口,让学生很容易看出我国人口与资源矛盾十分突出,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国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在这里提到了中国最理想的人口数,为下面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学做铺垫。
二、“地球上适宜养活多少人”的教学设计
1、理解“人口合理容量”概念的教学设计
承转: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大家想一下,一日三餐,刚够温饱,好像就可持续供养,但那是我们向往的吗?
学生:不是。教师:那我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略
教师:过这样的日子恐怕得消耗比仅仅一日三餐有保障就行的日子更多的资源和财富。那么,一切条件等同的情况下,能够供养的人口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减少。
教师: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提问:人口合理容量含义是什么,它与环境人口容量有什么区别呢?
答案:人口合理容量是指能养活好多少人,而环境人口容量是指能养活多少人,是一个极限值,是一个警戒值。所以,我们应该把我们环境中的人口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之内,最好是处于人口的合理容量。
[设计意图]:从生活现实入手,结合上面关于我国人口容量分析的材料,通过对两个概念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它们间的区别。
2、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战略意义
提问:当今世界什么原因导致未能实现地球上人口合理容量? 师生共同讨论,小结:
主要原因:(1)人口过快的增长、人口的压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的耗竭(3)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
具体原因:发达国家人均消费资源太多——美国人口不足世界的1/25,但总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消费量均超过了世界总消费量的1/4,美国年人均石油消费量为3.17吨,名列世界第一,是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5.4倍。如果全世界按美国人均消费水平消费石油,那么全球的石油储量使用将不足8年!日本人均钢消费量名列榜首,接近世界人均消费水平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的5倍;德国和美国人均钢消费量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是世界人均的3.7倍和3.2倍。美、德、日人均铝消费在17~20公斤之间,相当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4~5倍,是中国人均消费量的6倍。从矿产资源累计消费总量来看,20世纪美国共消费了350亿吨石油、73亿吨钢、1.4亿吨铜和2亿吨铝。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在世界每年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了80%以上。教师追问:(1)面对存在的问题,人类有什么途径才能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呢?(2)作为社会的成员,我们个人能够为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做出什么呢? 学生探讨:(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2)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3)世界各国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地理学习
第二篇: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3《人口的合理容量》1 Word版含答案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明确三者的关系和区别。2.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算和前景,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4.理解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入手,引入一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讨论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的含义,并由此推断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3.通过读图分析对比,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并学会读图。
4.紧紧围绕人口合理容量这一核心内容,从目前存在的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入手,认识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理解。
3.由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和解决措施,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认识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如何正确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教具准备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关的图文声像资料,加工成教学插件,用作有关内容分析时的补充论证材料。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一直到1650年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都十分缓慢。然而自1650年后„„
(图片展示:世界1650年以来人口增长柱状图)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学生:观察、判读图片。
教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出现? 学生:世界人口的加速增长。
教师:是的。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到60亿。目前世界人口约为70亿。依目前的情形发展,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会达到80亿,2046年,世界人口会突破i00亿。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地球孕育的,同时地球又是人类的唯一家园。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板书)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新知识传授】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教师: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发展的,特定环境以其空间和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自然也就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在学术界进行相关研究时,就以“环境承载力”来表示。(大屏幕提供“环境承载力”的阅读材料)教师:知道什么是环境承载力吧,说说看。
学生:“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教师:对,很好。它涉及了多种指标,其中的哪一项指标,是人们考虑得最多,引用得最多的?
学生: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指标。教师:这项指标又被人们称为什么? 学生:环境人口容量。
教师:教材给它下的定义是怎么说的? 学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教师:从这个定义的表述中,大家仔细品味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或互相议论,仔细辨别后了解到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特定的历史时期、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比分析)
教师:下面咱们就逐个来看看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教师: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哪个相对更突出? 学生:资源。
教师:确实如此。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建立在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上的。一个地区,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其所能供养的人口相应也多,反之则少。譬如:同在欧洲的德国和梵蒂冈,前者现有人口8000多万,后者人口只有1000左右。香港经济繁荣,以1000多平方千米土地维持680多万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也十分富足。但若要它供养如河南9000多万人,则情况可想而知。(延展)
教师:那是不是资源相对少的国家(地区),其供养能力肯定就少呢?大家别忙回答,先看看下面的材料再作回答。(材料展示)
(师生互动)同读材料,教师启发引导,展开讨论 材料一:以色列农业的魅力以色列农业概况
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千米,2/3土地为沙漠和山地 年均降水量约200毫米
人均水资源270吨,不足世界人均的3% 耕地41万公顷,人均1亩地 1997年农业产值37亿美元 1997年农产品出口8亿美元
1997年农业劳动力6.7万人,1个农民可供养90人
以色列实际上只有北部加利利湖周围平原和约旦河谷适宜发展农业。然而,正是在这块贫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仅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创造了令世界惊讶的奇迹。教师: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国以色列土地和水资源条件如何? 学生:土地面积小,贫瘠缺水。
教师:但是,它的人口供养能力怎样? 学生:很好,很高。材料二: 滴灌是法宝
滴灌比漫灌节水1/3~l/2。
滴灌可使单位面积土地增产1/3到5倍。滴灌使水、肥利用率高达90%。
滴灌有效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以色列水资源总共才16亿立方米,其用水总量为20亿立方米,不足部分靠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补足。
1962年,一位农民偶然发现水管漏水处的庄稼长得格外好。水在同一点上渗入土壤是减少蒸发、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农药最有效的办法。
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科技为本
政府每年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3500多个高科技公司。
7个研究所,250多位博士研究员,正在从事750多个科研项目。
以色列把科技兴农作为国策。农业发展主要受益于科技,农业投入也主要用于农业科研,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科技使农业工业化,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5%靠科技。以色列的农业奇迹表明,科技就是生产力,农业的未来在于科技。教师:这下大家找到原因了吧? 学生:是的。教师:什么原因?
学生:有发达的、以滴灌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教师:大家回答的很正确。(推进)
教师:可见,科技发展水平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相应地区自然资源不足的缺陷的。大家想想,现在世界上哪些国家(地区)就是凭借科技优势,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雄厚财力物力,靠大量进口资源来维持其国民生活的,能否列举一些? 学生:美国、日本、德国等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承转)教师:那么,除了资源和科技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也能显著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供养能力呢? 学生: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教师:正是。
教师:大家设想一下,中国现在的13亿人,如果生活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辉煌时期之一的大唐贞观年间,会怎么样? 学生:绝大多数会死掉。
教师:为什么?不都生活在同一个中国吗? 学生:虽然在同样的中国,但以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力水平所能生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毕竟少,与现在相比是十分有限的。这只能养活当时中国的几千万人口,根本养活不了现在如此多的人口。再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消费水平也远比那时候高,这样,那时有限的那些财富,对于现在如此多的人,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教师:原来如此。高潮(重难点突破)教师:从刚才我们分析的现实中国与盛唐时期的中国供养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异中,大家是否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便就某个确定的地区而言,所有能够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样的话,考虑这些因素而估计出的当地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数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如果地区确定,时间明确,那么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影响因素的数量是不是相对确定的? 学生:是的。
教师:那么,由此推算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不是也就相对确定了? 学生:是的。(归纳承转)教师:由上,我们可以归纳出环境人口容量的两大基本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下面,我们看教材图1.10和图1.1l,具体了解一下,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应当怎么进行?对全球和我国,相应的评估结论会怎样? 学生:(读图,讨论)1.P12图思考”
1、2。
2.P13怎么看待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的三个不同结果? [教师精讲]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各种资源的综合决定着环境承载力,在所有不同种类的资源中,相对最少的资源直接决定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这个最小值就是环境人口容量。(师生互动)
教师:三种环境人口容量评估的结论为什么会不同? 学生:它们评估时的假定条件不同。
教师:想一想,三种不同观点的人,他们各自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学生:乐观论者:人类是大自然中最高级的生物,有聪明才智,人类科技进步的潜力是无穷的;悲观论者:所有的资源潜力再大,终究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供养有限的人口,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因此现在地球上人口已经太多;持中间观点的人:虽然有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但人类科技的发展潜力还是存在的,因此100亿左右是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教师:分析得很好。下面咱们再看一下P14的“活动”。请大家考虑:
1.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多少,它主要以什么作为评估依据,为什么? 学生: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6亿。它是以中国的土地资源作主要依据。
2.评估出的人口为16亿,现在是13.7亿。那是不是意味着形势还并不严峻,还挺充裕? 学生:不是,现在形势已经十分严峻。教师:何以见得?
学生:(回忆前述内容后)我们的人口基数庞大,每年的新增人口仍然很多;资源相对短缺严重,数十种主要的基础矿产和能源资源中已经有很多短缺,如石油;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并且还有继续扩大和蔓延的趋势。教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总结过渡)
教师:前面我们深入探讨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细节。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但大家想一下,一日三餐,刚够温饱,好像就可以持续供养吧? 学生:是啊!
教师:可那是咱们向往的吗? 学生:肯定不是。
教师:那你们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学生:幸福日子。
教师:怎样的日子可以称得上幸福呢?
学生:生活方式合理,生活水平健康,不危害子孙后代。教师:过这样的日子恐怕得消耗比仅仅一日三餐有保障就行的日子更多的资源和财富。那么,一切条件等同的情况下,能够供养的人口肯定就会明显减少了吧? 学生:是的。
教师:这样的人口数值,人们把它称为什么? 学生:人口合理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板书)
教师:对。大家在P13上找到它的定义后,考虑这个数值是否是确定的?要评估它的话,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否相同?
学生:它也是不确定的,但也是相对确定的。对它进行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基本相同,只是其中的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标准要更高些。
教师:人类同处一个地球上,那么,我们评估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时,能不能“一碗水端平”,大家都按统一标准执行? 学生:不行,不可能。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各国、各地区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各个因素有不同的表现。比如环境资源条件,比如经济发展水平,各国各地区各有其自身特点。发达国家人口少,消耗的资源却很多,人均收入高,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高。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增长也快,人均收入少,消费水平也低,贫困人口众多。
教师:这样看来,要在世界上形成和保持一个人口合理容量也很艰巨。不过再怎么艰巨,人们还是得努力吧? 学生:是的。
教师:那该怎么去努力呢?
学生:一是各国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二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有追求过好日子的平等权利。教师:为此,我们该怎么做呢„„ 课后大家不妨好好去想一想。(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几个主要因素──资源、科技的发展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突出影响,了解了三种不同的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艰巨性,贯彻落实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中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大基本国策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地理学习
第三篇:一师一优课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3《人口的合理容量》6 Word版含答案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三、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板书: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指导学生看书,总结归纳):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大;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少。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本部分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个倾向性的意见的程序进行:
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过渡:据科学家计算,我国的环境人人口容量约为16亿,而我国目前的人口已有近13亿的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的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合适呢?
板书: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师: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板书:(一)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本部分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
(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任务的艰巨性?
(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 教师总结:
(1)现实中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若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
(2)一方面就整个世界来说: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的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几个主要因素,了解了三种不同的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艰巨性。
教学后记:
地理学习
第四篇: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2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一中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
计 鲁教版必修2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的分布状况是用人口密度来作为衡量指标的。用它可以来了解世界或各地区人口的分布状况。胡焕庸线反映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地形、气候、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及政治、文化等。
2、解析:
人口分布是人口地理学的基础,只有了解了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才能量化各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是了解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原因,根据各种因素对人口的影响情况,才能来确定各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各方面因素
3、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4、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学会分析其影响因素
2、解析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特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这两个概念难以区别,在讲课时要用具体实例和数据来分析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世界人口密度图 2.中国人口分布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谋求合理人口容量
(二)教学过程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5年提出:“今试自黑龙江的爱珲(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此线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1.3人口分布和人口合理容量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联系与区别(1)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我们要研究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什么区域,一般要看这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而疏密程度一般用每平方千米土地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来表示。我们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叫做人口密度。用公式表示就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反映了其人口分布的平均状况。如我国平均人口密度是134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39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
(2)人口密度不能反映人口分布格局
思考:两个人口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是否相同?
解惑:如图1.3—1所示,图中两个地区的面积相同,都是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都是5,根据公式: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可以求出两地的人口密度都是5人/平方千米。但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左图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右图人口分布均匀。由此可见两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同。
设问: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说出中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什么? 点拨:
1、东多西少;
2、平原多,山地、高原少
3、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
4、汉族集中区多,少数民族区少
活动:阅读下面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等降水量线图,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说出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分布? 学生思考回答。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平原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
气候:北半球温带地区,气温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人口稠密。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较多的地方人口较密集
水资源和土壤: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分布。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不同的土壤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影响到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政治因素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思维发散:从中国的人口分布推断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世界人口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的大陆沿海的平原丘陵地区 课堂讨论:中国的这种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 点拨:判断是否合理的依据
环境人口容量
三、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和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指保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思考:哪些因素影响了环境人口容量? 回答点拨: 主要制约因素 ——资源: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重要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
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确定是温饱型、小康型还是富裕型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提示:估计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 :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水平、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相对确定性 :在一定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值16亿左右;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7亿~10亿。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主要了解了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估计方法等。我们应重点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同时还应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情况,认识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两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4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读图“阳光花园”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思考问题:“阳光花园”一楼在六月份阳光充足,到了一月份阳光怎么就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呢?
第一课时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公转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
【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南北回归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总结】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的关系,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讲述】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正午12点种的太阳高度。【提问】请大家看书,并结合地图,思考下列问题: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讲述】
1、随纬度变化: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提问】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随纬度分布而发生变化? 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讲述】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与一年中的气温高低变化有关吗?画图说明。你能解释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了吧。
(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南北回归线之上,每年各有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太阳直射或近于直射;
北回归线以北,每年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12月22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每年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6月22日达最小值。
【讲述】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所以:(1)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2)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计算】
【公式】H=90°-|θ±δ|(θ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同半球用“—”,异半球用“+”)
【举例】夏至日,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分析】夏至日:δ=23°26′N;θ为南京的纬度=31°N;此时南京和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H=90°-|32°—23°26′|=82°26′ 【练习】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H=90°-|40°+23°26′|=26°34′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读图分析】:
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二至日呢?赤道上呢? 【多媒体】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讲述】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长于夜;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不在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地理学习
地理中学学习资料
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小结】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
【承转】综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什么?(学生答: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什么?(学生答:五带)
地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