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钟文芳、丁伟) 上师大小学教育(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20:3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钟文芳、丁伟) 上师大小学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钟文芳、丁伟) 上师大小学教育》。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钟文芳、丁伟) 上师大小学教育

课程的含义:

1、狭义的课程定义:指一门学科,一组学科和一组教材。

2、广义的课程定义:指学生在学校依据教育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3、更为广泛的课程定义:指的是整个教育环境和学生在与环境中各项因素交互作用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课程类型:

1、第一种分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第二种分类: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

3、第三种分类:

(1)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以一门、一门学科为单位的课程。如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

优点: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便于教师教学。

缺点:学科之间割裂、缺乏学科间联系,不符合儿童整体认识世界的特点。(2)合科课程

将相关的学科科目加以合并而形成的新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经验的发展,打破学科间的割裂。

如社会科涉及地理、历史、公民教育等。自然(科学)涉及天文、植物、动物等学科。

优点:增加教学科目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减少分科课程所造成的知识的支离破碎。

缺点:在合并过程中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状况。(3)核心课程

在学校课程的科目中选择一门学科作为核心,其他学科与此核心相配合而安排的课程。

如以语文为核心,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围绕语文科的内容来设计和组织。优点:学生获得的是较为完整的知识,符合儿童整体认识世界的特点。缺点:设计和实施课程较难。(4)广域课程

将课程依其性质分成若干大类,减少过分细化的课程。如学校课程分成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

优点:避免传统的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盲目性,便于学生获得统合的知识。缺点:不易设计。

课程表现形式:

1、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是教育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目标与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对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所订定的指导原则与纲要,以此作为选编教材、进行教学与评价的依据。属理想课程层次。

2、课程表

3、教材:--儿童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之一。包括教科书、参考书、图表、影片、幻灯片、录音带、磁盘等等。

课程编制基本依据:(小学课程:儿童、社会、学科)(1)儿童中心论(2)学科中心论

(3)社会中心论(4)情境中心论 例如英语:

课程的结构:

1、小学课程结构的第一种分类:

小学课程根据各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可以分为工具类、知识类和技艺类课程三种。

工具类:语文、数学、外语 知识类:自然、社会

技艺类:体育、艺术、劳动技术课

2、小学课程结构的第二种分类:

必修课: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品德与社会、探究型课程等。选修课:拓展型课程

活动:包括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例如校园活动、少先队活动、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上海:基础型、拓展型、探究性课程

教学的语义分析:

一个维度是历史时间,另一个维度是文化背景。

主维度是文化背景,选择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两种。

一、汉语中教学的语义分析

1、教学即学习(商

十九世纪末)

2、教学即教授(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3、教学即教学生学(陶行知 杜威“学生中心“)

4、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苏联

凯洛夫)

二、英语中teach的语义分析

teach和learn两个词来表示。teaching-learning

教学活动逻辑

1、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2、明释学生所学的内容(明释指教师的解释说明)

3、用易于学生知觉的方式(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

教学活动的构成:

人(教师、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知识、技能、人格――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物质媒介――教材等――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1.教师主体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2.学生主体说(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3.双主体说

4.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地位仍然在教师之下)(教师主体说、学生主体说、学生双重地位、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

1.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直接性、强烈的交互性、情感性 2.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3.处理教学中师生人际关系的要求

符合法律要求、符合职业道德要求、服从教学任务完成的要求 教师方面:

(1)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2)尊重学生人格、权力,坚持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3)关心爱护学生,热心地帮助学生。

(4)公正无私,不偏爱,对每个学生寄于好的期望和信赖。学生方面:

(1)学生应尊敬教师。(2)学生应理解教师。

(3)学生应尽最大努力是自己达到教师对其各方面要求。

教学设计模式 1.原始生活模式

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没有分化出来。口耳相传,干什么,学什么,教什么;示范、模仿、练习。2.传授与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 对书本知识进行传授与学习。

近代之前――分散、个别的方式进行教学,以阅读与记诵为主。近代开始―― 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系统讲授。

教学目标:“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想。对学生进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学。

教学程序: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

教学目标:“教学的最终目的虽然存在于德行这个概念这之中,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必须包含较近的目的,这个较近的目的可以表示为多方面的兴趣。”德行、兴趣、知识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知识是培养德行、兴趣最直接的基础。教学程序:

清楚(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系统化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其继承者将此发展成“五步教学法”: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 3.活动教学模式 现代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在于培养儿童灵敏、慎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养成创造的智慧,即创造性思维。(强调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强调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连、强调做中学。)

教学程序:(从思维五步法推演出来)

人的思维过程:暗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教学的五个步骤:

疑难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 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其教学的一般步骤为:

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4.我国学校的教学模式

凯洛夫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目标: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才能(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1~2分钟):准备。第二环节(3~8分钟):查阅学生的家庭作业。第三环节(5~10分钟):讲解新课的课题目、宗旨和确定与已学过的内容的联系。

第四环节(10~20分钟):讲述和说明新教材。第五环节(10分钟):巩固新教材。第六环节(5~8分钟):详细地布置新的家庭作业。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形成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5、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

(1)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学习过程是发生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在活动,其过程主要有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动作阶段――反馈阶段(2)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教学过程应促进和增强学生内部的这种学习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应与学生的学习阶段相对应,也即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适当的教学活动(他称其为教学事件),这样,教学过程也就有九阶段: 教学事件:

1、引起学生注意

2、告知学生目标

3、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

4、呈现刺激材料

5、提供学习指导

6、引出作业

7、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

8、评价作业

9、促进保持和迁移

6、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

(1)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的认识 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学习就是依靠发现”。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发现的过程。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象数学家、科学家那样,自我思考、探究、亲自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2)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 提出假设

评价、验证,得出假设。

7、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一节科学课的实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表述中的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学生……(学生的行为,学生应该)

2、行为动词:写出、列出、辨别、比较……

3、行为条件:(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册;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

4、表现程度:(用以评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教材:

教学材料指教学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载体。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

学生所用的工具书、杂志、其他图书;学具、各种教学辅助材料等等。

教学组织:

一、基本的教学组织型式分三种:

1、班级授课制。

优点:提高效率,增加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忙”的水平。

缺点: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2、小组教学的组织型式

优点:个性化,增加小组内增加小组内合作学习、互相激励的能力 缺点:分组要科学,教师配备不足,不一定适合个人发展

3、个别教学的组织型式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结合采用小组和个别教学方式。

二、教学组织的应用

1、班级规模

学习目标的类别、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课堂密度小

三、座位排列方式 秧田式

优点:让众多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专心听讲,做笔记,有利于集体讲授。

不足:活跃带(前排和中间)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及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次数明显比坐在非活跃带(后排和两边)的学生多。此外,学生的人际交往质量上和数量上都受到限制。马蹄型和新月型

优点:学生在座谈时能够看见其他人,有利于非言语交流的进行,使学生的交流完整起来。教师处在“U”型的缺口对面,与学生目光接触频率也提高,有利于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讨论研究。不足:使课堂问题行为增多。

方形和圆形 优点:学生的交流形式和交流机会增加,适当的安排可以鼓励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减少不必要的约束。

不足:学生容易左顾右盼、扭身体,教师位置要适当,不然容易妨碍对课堂的监控。模块型

适合于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

优点: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走道开阔不至于相互干扰。

教学行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

一、教学行为的分类

课堂中主要的教学行为分类及具体方式: 课堂教学行为类别

教学行为的具体方式

呈示行为

语言、文字、声像、动作 对话行为

讨论、问答

指导行为

阅读指导、练习指导、活动指导

二、教学行为的选择要求 总要求:适合 适合教学的开展

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学目标、教材的特点、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学习的环境、教师的条件和素质等。

呈示行为策略:讲述、板书、声像、动作 板书

一、板书的功能:

1、配合讲述等行为,向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视觉通道的信息。

2、提供学习内容的要点和结构。

3、为识记、保持、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

4、为师生将注意集中于共同内容提供了现实载体。

二、表现形式

要点式板书、总分式板书、对比式板书、表格式板书、线条式板书、图解式板书

三、维度分析

1、板书的布局

2、板书形式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

3、板书形式与学生特征的匹配程度

4、板书的适时性

教学对话策略:问答、讨论 问答:

一、问答行为的功能

1、诱发学生参与教学

2、提供线索

3、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

4、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

二、问答的维度

发问(问题的难度和认知水平、问题的清晰度、发问次数)候答时间(发问后候答时间、学生回答后候答时间)叫答(按一定规则叫答、自愿回答)

理答(积极反应、消极反应、转问和探问、再组织)

指导行为策略:练习、阅读、活动 练习:

一、练习的功能

1、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知识、技能运用的熟练程度。

2、教师对学生指导可及时告知学生练习的成绩,并给予合理评价。

3、实施教学管理,使教学正常运行。

二、练习指导的维度

1、学生对独立练习的准备程度

2、练习中问题类型安排的合理性

3、教师对独立练习的监控

4、独立练习的常规

评价类型功能:P336(1)诊断性评价

又称为准备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进行,是为了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2)形成性评价 又称为过程性评价,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了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活动。日常检查、作业等。(3)终结性评价

又称为结果评价。如期中、期终考试、毕业会考等。

成绩评定:

1、学业成绩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

2、评定的方式

具体分为:日常检查,考查、考试和测验。最常见评定方式是考试和测验。

3、考试试题的类型

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

4、学业成绩评价的结果形式(1)评分制: 绝对评分:百分制、五级记分制、两级制 相对评分:标准分数、等级分数(2)评语制

家庭作业

练习型家庭作业 准备型家庭作业

拓展型和创作型家庭作业

教学方法原则

一、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联系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 联系当前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教学的方式:

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参观

模拟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象、电视、电影、多媒体技术 语言直观:语言的描述

四、因材施教原则 个别教育、集体教育

个别化教育--小组教学、小队教学

五、循序渐进的原则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六、巩固性原则

七、启发性原则

八、可接受性原则 第二节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师生进行有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的种种方式。又有学者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种类

二、主要教学方法

1、讲授法(口述教学法)优势:有助于理论性知识和事实性知识的掌握;有助于言语的发展和语言逻辑思维的发展。

弱点:不利于直观形象思维、及思维独立性的发展。教学速度:快。

2、谈话法

一问一答的形式完成教学,在启发式教学中经常使用。

优点:有助于儿童独立思维的出现,有助于儿童口头语言表述能力、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弱点: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的面狭窄

教学速度:慢

3、讨论法

以小组方式,围绕着某个问题,形成小组的意见,然后交流,最重要的在于:组成小组。

优点:有利于儿童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交流、倾听)的提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思维能力。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的范围更为广泛。

弱点: 讨论过程可能偏离讨论主题,很难有效组织。

教学速度:慢,费时多。

提高讨论的有效性的策略: 首先,必须做好讨论前的准备:

1.讨论主题明确,并有可讨论的空间(即不要都是事实性问题)。

2.小组的成员安排:仅有一个领袖人物;将善于表达的同学对面和安静地聆听者安排对座;将两个善于表达的同学安排在拐角处相邻的位置,对“被孤立者”的安排。

其次,注意调整讨论中教师应有的行为:

1.保持良好的心态:允许,接纳学生发表言语(哪怕嘈杂)2.随时关注每个小组产生的争论、沉闷等状况,适度给予指导。3.深入到每个小组,参与讨论,成为其中一个平等的成员。第三,注重讨论后的交流: 以“某小组,请派出你们的代表”的口气鼓励发言,要求总的观点的表述,与倾听。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的类型:分段型/双节型……

优势:有助于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儿童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儿童掌握基础知识。

弱点:有时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反而会阻碍儿童的独立思维能力。

教学速度:适中

5、演示法

演示的种类:实物/模型/图片/示范性实验……

优势:满足儿童直观形象思维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弱点:不利于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言语水平的发展。

教学速度:适中,偏快

6、参观法 优点:(科学课最需要,但很少用)直接为儿童提供直接经验,有利于调动社会中的各种教学资源,有利于补充学校资源不足,有利于儿童。弱点:局限于安全与经费问题,不利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

7、练习法

练习法的种类:按目的分为预备性(学习新知识前)、训练性(新课内容完成后)、创造性(安排一节课的后半段)练习的过程:

开始阶段—老师明确练习要求(如课文朗诵前,分角色,注意点)。

中间阶段—完成练习过程,练习≠书面练习。

结束阶段—老师对练习的反馈和小结。:

优势:通过亲身体验形成动作能力和技巧,巩固知识。

弱点:过于机械的练习不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速度:中速偏慢

8、实验实践法

方法:制作小报……

优势: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局限性:注意器械操作的规范性,并要求学生按规范步骤操作。缺点: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9、发现法

参考第五章中相关的内容: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

10、情境教学法

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活动――教育活动――教师的教的活动――学生的学的活动

教学的观点: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认为教学的任务在于:(1)教养任务;(2)教育任务;(3)发展任务。

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教学理论提出教学主要同时完成两种任务: A――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巧上达到高质量;

B--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重大进步,这里特指“一般发展”,即指儿童个性的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

2.我国小学的教学任务(1)获得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体力。(3)思想品德、行为的培养(教育性教学)P106

第二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答:(1)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框架上的区别。

①课程标准有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

教学大纲没有前言。

②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③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

④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大纲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⑤课程标准有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教学大纲没有。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内容上的区别。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目标、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规定的是目的、内容及教师教学的最高要求,重点是教学工作的规定教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目标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大纲:强调知识与技能,偏重认知发展水平,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大纲强调的是

教师的教,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方式和策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

(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评价观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

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考核。

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

3.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2.简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理解。

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 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主要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作为人民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关系已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业,成为有较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的健全;对学习效果和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我认为要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师生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以交往、对话为基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由于角色定位上存在主从性,这在客观上导致教师在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与学生交往,必须遵循尊重、理解、平等的原则。尊重是一种爱,只有老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深沉的爱,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达到育人的目的。理解是取得胜任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由于在观念、信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反面的差异,因此,师生交往必须以理解学生为前提,要了解学生,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标尺。教师与学生虽然在角色上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但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实现了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师生沟通。

这里不只是学生尊重教师,更强调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与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热爱、信任、关怀学生,学生要热爱、信任、尊重教师,达到情感融洽、心心相印的效果,建立起共同的思想情感基础,达到“亲其师则信其道”的效果。

2、师生要平等相处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形成师生之间心理相容、心灵相通的真挚情感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教师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更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传递模式,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一定要把握平等这个基本原则:平等交往是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如果交往双方不能平等相待,而是居高临下,动辄训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不会愿意与你交往,你将失去了解学生内心的机会。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里说的平等,既是人格上的平等,又是课堂资源、课堂时间占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双边的活动。

作为教师的角色,总是有一种担心: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制定的任务吗?这种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不平等的体现。其实,师生双方都会不同程度的从另一方汲取知识。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因为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与“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每天与学生相处,是每堂课的主体,只有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学生才会被你所吸引。学生们来到学校学习,不光是来学习知识,而是来体验人生。作为教师,不管有多么充足的理由都不能把不愉快带进课堂,因为学生的愉悦首先来自教师的愉悦。我曾有这样的感受,当我面带微笑走进教师,学生的情绪比较活跃,课堂进行得也顺利。相反,课堂气氛就比较死板,即使老师采取再好的方法,效果也不够好。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无论是衣着、神情,还是语言、动作,都应该力争做到最好。

教师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

由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老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严格说已经不适合孩子们成长,学生普遍感到单调、乏味、枯燥。要能使学生得到知识、获得技能,课堂的有效教学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教师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导入生动有趣,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课堂上坦率、生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听得清楚,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感化每个学生,让学生认为这位老师上的课太好了。这样,学生就想上老师的课,听老师的话,敢和老师交流,自然而然师生关系也就很融洽。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要教师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爆炸”时代。教师要给学生的不再是一碗水,也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因此,面对着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答:发现学习最好的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未必走得最成功,而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后来在工作上的成就比较高,被称为“第十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第十名现象”呢?在追寻其原因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审视一下考试制度。现在的考试考查的多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等在考试中都难以得到体现,而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我们考试考出来的“第一名”,综合能力并不一定是最强的。我们通常说的“智力”往往都是指智商,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的认识。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它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方某,他的学习成绩好,可以说是智商高,但在实际生活中他表现出来的成功智力却比较低。所谓成功智力,是指有关生活技能、工作能力的智商,它决定着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判断、评估,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还关系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虽然不是学习中能够表现出来的,但却是现实生活中所必需的。一般说来,“第十名”具有较好的智商,同时又不是死读书,在学习的空暇能够发展成功智力,所以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有幸的是,成功智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平时可以尝试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提升自己对事件的判断力;尝试从事一些从未做过的行业,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比较教学论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比较教育学重建以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为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学知识基础。比较教学论也是世纪之交在国际比较教育学界兴起的一个新兴的重点研究领域。国际比较教育学界重新关注和重视“学校内部的事情”,并由此形成比较教学论这一新的重点研究领域,这是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重视教育质量这一现实需要的反映。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被一些学者批评为一个“边界过于模糊”的研究领域,“甚至产生了对比较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的质疑”①。但比较教育学界内部也有学者认为,“比较教育学是教育研究的高级形态”,甚至说“比较教育学就是教育学本身,是教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表现形式”。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一样,无论是其研究方法还是其研究主题都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制约与影响,都不可能置身于整个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之外。像教育学一样,比较教育学也不断变换自己的研究主题、学科身份和知识形态,以迎接各个时代对教育变革提出的挑战。那么,21世纪上半叶比较教育学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又给比较教育学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呢?笔者将通过探讨国内与国际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学论的关注与探索来尝试回答这两个核心问题。

此外比较教学论研究也体现在众多比较教育学者对外国教学论(以及教学理论)、课程论、学习论和评价论的研究上。与英美等国家的比较教育研究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对外国教学论(以及教学理论)、课程论、学习论和评价论的研究热情颇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外国教育》、《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外国教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五份学术期刊共发表教学与课程方面的论文855篇,占总数的24%;从90年代中期至今,课程和教学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这方面的论文达1909篇,占总论文数的28%

而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重建比较教育学科以来,由于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一直是国外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经验。如80年代对苏联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和合作教育学派的研究,对美国布鲁姆、布鲁纳、奥苏伯尔和加纳德等人教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德国当代教学论特别是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范例教学论和范畴教学论的研究,等等。在这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多年来尤其侧重于课程与教学论的比较研究。[6]但是,所有这些关于教学论(或教学理论)的研究,都是比较教学论研究的可贵发端。它们对国外的教学论与教学改革经验本身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当关注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对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文化中的教学论(或教学理论)进行直接的、深度的比较研究,对不同国家或不同教育文化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直接的、深度的比较考察,这样才能促进比较教学论研究获得长足发展。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将朝什么方向继续前行?我们将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我们继续前行的方向?比较教育学作为我国教育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不能也不应该漫无边际地进行研究,而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值得深思!

目标: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根据调查,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用人数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黑龙江省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每个乡镇只有两三所小学,基本上没有村小,对小学教师的需求是很有限的。随着小学生的减少、拆校并校的进行,小学教师已经饱和,新教师进入已经很难了。但在就我们对农村小学现状及发展需求看,黑龙江省农村小学教育还是对小学教育专业还是有一定需求的。

1.对个别学科的小学教师有一定量的需求,如: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小科教师,还是缺乏的。

2.新毕业生可承担农村小学学前教育教学工作。

目前农村很多村镇缺少幼儿园,为补充学前教育的不足,小学大多设置学前班,而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学前教育的专业老师几乎没有,很多小学和幼儿园都招聘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解决学前教育人员不足的问题。

所以作为未来的一名乡村教师,我们可以做到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来适应市场需求。

比2007年黑河学院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完善程设置,在小学教育专业中开设学前教育选修课程模块,使得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既学习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和技能,同时辅修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

校本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设计

(一)“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我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才奠定坚定宽厚的基础。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编制本方案。开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本方案试行一年(20xx年9月——20xx年8月),可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进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中,前八个字是基础,这个“点”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建个性化的小学校;学生——育有智慧的实践者;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并提出了学校的校训:“实践——创新——实践”。这个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校训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脉相承的,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三、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课程,或者新编校本课程。在我们的研究中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四、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

根据乡土资源在课程中的占有比例,校本课程分为两大类。(1)显性课程的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2、兴趣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

(2)隐性课程的研究

1、乡土化的学科课程。此类课程,在原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乡土资源,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乡土教学、乡土文学教学、乡土美术教学、乡土音乐教学、乡土常识教学、乡土体育教学、乡土思想品德教学、乡土数学教学等。

2、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这种隐性课程,蕴涵在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管理及其师生的言谈举止中,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课程开发操作措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以及学校的实际通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的方式,在校内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内部评价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如下:

(1)、分析情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只有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资源,发扬学校的传统,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才能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情景分析是校本课程设计的前提。不仅要分析校内的情景,更要分析校外的情景。校内的情景主要包括本校师资、环境设施、学生特点等。校外的情景主要包括家庭、社会、自然、历史等。

(2)、确立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办学理念,达成办学目标,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立校本课程的目标,提出做个有智慧的实践者。

(3)、制订方案

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书。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需要分析,总体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课程门类,课程开发的操作措施,保障措施,课时设置等内容。同时要统一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的编制格式及其要求。案例格式一般包括以下项目: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授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评价方式、课后反思等。

(4)、组织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开发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规范“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程序。我们认为实施的程序可以分为五步,即:环境分析与材料选择、目标的确立、教学的组织、学习的评价、课后的追踪。要严格按程序实施。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要积极构建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5)、评价与改进

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和改进,建设有鲜明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化校本课程。

六、课时设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安排1课时,新课程年级从地方课程中安排,其他年级从现有计划的选修课中安排。各年级根据实际需要可分散在每周,也可将3课时集中在一周(安排半天)。

(2)、兴趣活动课程每周安排2个课时。个别兴趣活动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

3、学科课程根据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实际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

(2)、加强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对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所创新、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3)、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划拨,加强学校校园环境改造,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建设,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网站,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

(4)、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保障。利用网络大力宣传校本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二)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它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整套系统化程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是“布道者”,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而要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有效性,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1)、什么样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1.实现了预设目标的课就是有效的课。

2.学生愿意学的课是有效的课。(形式和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3.有内容学的课是有效的课(有意义的)。

(2)、什么样的课是学生愿意学的课、有内容的课?课标指出: 1.符合学生学习情绪、行为发展规律:兴趣---需要---挑战---探索学习---成功;感受---模仿---学习---应用

2.主题内容以他们熟悉的、想象的、怪异的、神秘的、超自然的、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的和导引的;

3.能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所学东西,并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4.能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产生愿意学的愿望; 5.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产生要学的需要;

6.能让学生产生“我能行”,感受到自身优势和潜力明白了

二、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规范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行为实践活动。它需要教师从系统理论出发、从全局出发、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握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熟悉和掌握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操作程序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1)、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一般来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自导能力。我们知道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都是由开始的陌生,经过产生兴趣、积极参与等环节到最后的熟悉和掌握;学习能力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这其中要经历四个阶段:学生依赖阶段、学生参与阶段、学生主导阶段和学生自导阶段。这与格罗(G.Grow)提出的依赖、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和自导学习四阶段有相似之处。基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我们认为当前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学生依赖—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低的自导能力,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在他们心中是权威的、可信赖的。这种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基础,学习基本技能,为进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因此,这种设计模式主要适用于没有基础知识或技能以及没有学习经验的学习者。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属于这种类型,而且我国传统的教学也大多使用这一设计模式。2.学生参与—教师引导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判断,对所学的内容已经开始感兴趣,能够主动配合教师,乐意接受教师安排的任务。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指挥者。该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应当由教师来控制,学生应该主动参与。3.学生主导—教师促进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这一阶段的设计模式,其理念是基于“学生主导,教师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学生心理发展观以及“教会学生学习”的学习观。这种设计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易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弥补集体教学中难以因材施教的问题等。但是,实施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前提是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而且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参与者。在这种设计模式中,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教师处于中心的中间过渡地带,起帮助和促进的作用。4.学生自导—教师服务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学生自导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学生控制着学习的总过程,处于学习的核心地位,而教师的指导和服务则始终贯穿于学生的自学活动中。其理论基础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是一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行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前提是学生有很强的自导学习能力,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分析目前的需求,对学习目标的设定有深刻的理解,对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心理准备并能够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能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多渠道的学习资源,并作出筛选,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自我评价,作出学习步调的调整。因此,这种设计模式主要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如研究生及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学生。不过,在中学临近考试时的复习阶段或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时是可以选择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

第四篇: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课程的定义: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分析。A理想课程。B正式课程。C感知课程。D运作课程。E体验课程。课程有两层基本含义: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种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是学校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习进程。

2、课程表现形式:A课程改革方案。B课程计划。C课程标准。D教学材料。E课程表。3、1632年《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1806年《普通教育学》是科学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诞生(或发展成熟)的标志。

4、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5、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

6、教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教学就是教的人引导学的人学习一定文化的的专门活动,从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专门环境里以特定的文化为内容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教学三要素说: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7、教学的基本规律:A教和学统一辩证的规律。B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规律。C传播知识、发展智能的规律。D知识能力教学和思想教育的规律。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关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P25)

2、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A知识本位。B社会本位。C学生本位。

3、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A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境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并存在差异的。B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操作的对象;C课程内容是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4、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微观角度,A连续性原则。B顺序性原则。C整合性原则。D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原则。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内容的特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A强调课程内容的德育功能。B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C课程内容在稳定中求发展。D讲究课程美容的系统性。E关注课程内容的统一性。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1、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P52-P58):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C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D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P52-P58

2、我国小学课程结构:A在课程类别结构上: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以综合课程为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辅;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B在课程科类结构:以语文、数学为主,其它课程为辅。C在课程内部结构:以课文系统为主,课文辅助系统为辅。

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以分科课为主、综合课为辅,以文化教育为主,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并确保了活动课程(如班会、科技、艺术等)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地位。A可选性加强(a本土化课程开始受到重视。B选修课比重增加。C九年一贯制整体安排课程。)B课程综合化(a加强学科课程的综合性。B开设系列综合课程。C综合实践活动课。)P65-68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的开发包括两层含义:A校本课程的开发。B校本的课程开发(区别P104)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A发掘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B促进教师专业发展。C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D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3、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方式:A课程选择。B课程改编。C课程整合。D课程补充。E课程拓展。F课程新编。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1、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A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B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C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2、新课改下的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C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的愿望,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4、小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步骤:A需求分析(a社会对人才的要求。B学生的个性需求)。B需求类别化。C目标筛选(a结合学科筛选。B结合环境套件筛选)。D目标分解。E目标表述。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1、国内教学模式:A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B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C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D自学—指导式教学模式。E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a理论基础。b教学目标。c基本操作程序。d实现条件。)P192-P195

第八章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小学教学原则: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E量力性原则。F科学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G理论联系实际原则。F因材施教原则。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A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B以直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C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

3、小学教学方法的选用依据:A学科特点。B教学目标。C教学内容。D教学对象。E教学条件。F方法利弊。G教学风格。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1、小学教学工作基本环节:A备课。B上课。C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上课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课程类型的划分:一是以课内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为依据,可分为观察课、讲授课、讨论课、实验课、阅读指导课等。二是以一堂课完成任务多少为依据,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A以班为教学单位。B以课为活动单位。C以课时为教学时间单位。D以课堂为固定教学场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A极大提高教学效率。B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发挥集体的良好教育作用。D确保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习。E便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A难以因材施教。B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大受限制。C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辅助教学组织形式:A个别辅导。B现场教学。3复式教学。(P233—P235)

5、课堂教学遵循的基本要求:A目标明确。B内容正确。C方法恰当。D组织严密。E教学效果好。P245

第五篇:小学教育【专业学位】《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045115小学教育【专业学位】

I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课程与教学的理念。

2.理解课程、教学、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理念来分析和解决课程与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Ⅱ考核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对象和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中国儒家教学与课程思想,古希腊、古罗马、14世纪以后西方课程与教学思想);教学论学科形成的两个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标志性著作和主要思想;教学论学科形成过程中,众多教育家的观点;20世纪以来中西方各学派课程与教学论学者、著作、思想和理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几个阶段和特色过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概念

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知识、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或方案的性质;国内外学者关于课程的类型分析;与课程定义相关的概念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知识、经验、计划或方案。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的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课程的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三)课程的历史发展

世界上早期的课程、学校课程的诞生;我国古代学校课程内容和作者,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导课程的原因和存在条件;西方古代学校课程。

现代课程形成、现代课程发展

当代各种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

三、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取向、确定的依据和基本环节

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和三种形式取向。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二)课程内容的含义、取向、组织要素及原则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合。

课程内容的取向: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2.贴近生活;3.尊重学生经验;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线索或脉络,简称组织要素。关于课程组织的要素有不同层次的看法。

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科目,各个学科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参考各个学科2011年版课程标准内容,小学科学学科参考2017年版课程标准)

四、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泰勒原理:1.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界说;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课程。

(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式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注重具有情境性、适应性的课程结果;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必要补充。根本特征: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实施

五、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含义和取向;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模式;课程实施的途径;

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功能、课程评价的类型、课程评价的对象、当代比较流行的几种课程评价模式

六、教学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古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特征;现代教学的形成与基本特征。

(二)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

1.教学与发展理论;2.结构主义教学理论;3.范例主义教学理论;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和联系;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编写的三种表现形式,行为目标编写的四个基本要素;小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能够完整地设计一堂课的多维教学目标。

八、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理论的演绎或对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即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

(二)近代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和杜威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四)当前值得关注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够举例分析说明。

九、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指导法等教学方法涵义、要求及优缺点评价,要求能针对教学案例分析说明。

十、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含义;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教学手段的分类,能结合教学过程片段分析说明;选择和使用教学手段的制约因素;教学手段现代化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十一、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征和优缺点。

(三)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辅导)的含义、类型和要注意的问题;现场教学的含义、类型、作用及要注意的问题;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复式教学;国外历史上几种典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十二、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的种类;教学评价的改革(发展趋势)。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学生学业成就的量化评价概念、学绩测验的编制、学绩测验编制的基本要素要求;学生学业成就的质性评价:观察、成长记录袋。

(四)教师教学工作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方法

十三、课堂教学管理

(一)课堂教学管理的含义、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

(二)制定课堂教学规则制定的依据、制定课堂教学规则的要求。

(三)课堂时间管理的含义和优化策略;

(四)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类型和管理策略;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管理策略。

十四、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特征、依据;教学设计的结构和模式;论述教学设计目标模式,能够对教学实例综合分析;能够比较独立地设计一课时课程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组成结构

(三)教学的基本环节

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清楚上述每一个环节内容要求;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较完善地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Ⅲ试卷结构

(一)简答题

(二)论述题

(三)综合分析与设计题

Ⅳ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王本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钟文芳、丁伟) 上师大小学教育(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钟文芳、丁伟) 上师大小学教育(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题教育本科 参考[模版]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题教育本科 2008-10-15 05:42:17 阅读17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课程与教学论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C ) A 洛克B 夸美纽斯C 杜威......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最终五篇)

    1、 简述课程的涵义。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学与论专题

    学与论 教学实践需要教学理论来指导,深入探索小学课堂过程中学生的“学与论”是九龙小学的课堂特色。结合1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需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掌握小学生心理......

    陕师大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老师给的

    1、很多时候老师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会说:“这个我已经教过了,那个我也上过了。”言外之意,教过了,学生们自然也就学会了,就不用再教了。 关于“教过”与“学会”之间的关系,谈谈你......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V 1.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_________。 A. 泰勒 B. 博比特 C. 查特斯 D. 坦纳......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对教师劳动的_________的描述。 A. 长期性 B. 连续性 C. 广泛性 D. 间......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共5篇)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一 1、阐述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答: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

    2018年暑期授课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论

    2018年暑期授课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论》 面授前的学习说明 2018级教育硕士同学: 你们好!欢迎进入教育硕士阶段的学习。从2018年起,教育硕士暑期《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将采取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