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
国内外家校沟通研究现状
来源:代写毕业论文 作者:代写毕业论文 【大 中 小】 浏览:222次 评论:0条
2.1家校沟通研究的理论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奠定了家校沟通研究的理论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教师和父母都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教育者。学校教育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这是一种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雕琢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赖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尔出现的因素。这六位雕塑家必须配合得当。其中,学校和家庭任务最重。学校工作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学校又担当着“指挥者”的任务,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学校的不断指导和帮助。
我国学者从以下六个角度阐述了家校沟通的理论基础:
2.1.1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
学校管理中由家长参与制定的决策,能够增强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责任感,提高教育质量。管理理论中,责权统一的原则表明,在管理活动中责任与权力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责任由担当的职务决定,权力是履行责任的保证。因此,责任、权力必须坚持相统一的原则。学校管理过程中有关各项决策、措施的制定有家长的参与,就会增强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由于家长最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兴趣、爱好,所以由家长参与制定的决策,才更具有针对性。
2.1.2从父母教育权的演变历程来看
家校沟通使儿童权利更大限度的得以维护。古代社会里,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的教育支配权。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得家庭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生产的社会化、工业化使家庭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教育权利,即家庭中对劳动者的培养,而学校尤其是公共教育取代了父母相当部分的教育权利。于是,开始出现了教育权利由家庭向国家公共教育的转移。家校沟通中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机构行使监督权,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儿童的权利。
2.1.3从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协同学角度分析
家校沟通正是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代写毕业论文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成为协同系统。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沟通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2.1.4从教师的新职业精神角度分析
家校沟通是教师职业的要求。它使教师把与教育对象的成长密切关联的各方面因素联合起来,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在家校沟通系统中,学校与教师理所当然起到主导作用。一方面,社会担负起对家长的教育责任;另一方面,教师有责任面对不同的学生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方法指导,并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
2.1.5从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来看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家庭成员的接触方式是面对面进行的,成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而且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相互控制和影响,同时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另外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考虑如何调动家庭的力量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从而最终实现将青少年培养成为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的人才。
2.1.6从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
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和配合。由于大部分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缺乏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面对着自己唯一的孩子又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突出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内容偏差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2关于家校沟通的分类
2.2.1按沟通活动中家长担任的角色分类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David Williams)研究发现家长渴望在学校扮演不同的角色,从指导孩子、课堂辅助到参加校委会制定学校规章等。学者兰根布伦纳(M.R.Langenbrunner)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g)则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角色分为三类。(1)支持者和学习者。具体方式有家长会议、家长小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等。(2)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家长以这种角色身份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家长可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可就自身经历给学生做非正式报告;可利用自己的特殊才能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3)学校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
2.2.2按家长参与的活动层次分类
刘力将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三个层次。(1)“形式上的参与”。这是最表面化的参与层次。家长在得到邀请时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一教师会议、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2)“人际的参与”。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参与,家长与教师在较亲切的气氛中相互交流信息和建议。像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等均可列入此类。(3)“管理式的参与”。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把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低层次参与和高层次参与。低层次参与仅仅享有知情权,而高层次参与则享有决策权,可以协助学校运作,参与学校决策。
2.2.3按家校沟通活动的目的分类
美国学者戴维斯(D.Davies)从家校沟通的目的来划分。家校沟通有以下目的:(1)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约见家长、成立家教咨询委员会等。(2)促使家长参与其子女的教育,如家庭教育指导等。(3)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如参观博物馆、开辟校外教育基地等。(4)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如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等。
2.3关于当前家校沟通现状的调查
杨俊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就家校沟通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家长报告的六种家校联系形式的发生比例是:家长会:41.5%;电话联系:23.7%;家访:14.3%;便条联系:6.9%;其他:6.3%;没有联系7.1%。可见,目前家校沟通形式仍比较单一,家长会和电话仍然是主要的家校联系形式。王维平等人在山西省11个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家长、教师、学校都有家校沟通的意愿,学校最为积极,学生也反应强烈,但家长反映一般;家校沟通的形式多样。目前中小学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沟通的形式多样,但内容单一;家校沟通缺乏常设组织机构和组织章程;家校之间互动较少。白冰、任仕君在长春市城区以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七所小学进行家校沟通的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家校沟通意识不强;(2)家校沟通形式单一;(3)家校沟通的连续性差;(4)家校沟通的质量较低、效率不足;(5)家校沟通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第二篇: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植物油压榨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内大豆初榨工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形成了五个大豆压榨圈。其中在东北内陆地区形成了以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东北大豆压榨圈,以压榨国产大豆为主。在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以大连华农豆业公司、大连日清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公司、烟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三维和黄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大豆压榨圈,这些地区主要以压榨进口大豆为主,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期间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形成了以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连云港益海油脂公司、南通嘉吉公司、宁波金光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江浙大豆压榨圈,常年以进口大豆为加工原料。在华南地区形成了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东莞嘉吉公司、东莞中谷公司、湛江华农豆业公司、广西大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华南大豆压榨圈,该地区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是在2001年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原料来源均为进口大豆。在内陆地区形成了以四川金石油粕公司、重庆新涪油脂公司、陕西邦淇油脂公司、周口益海油脂公司、郑州阳光油脂公司为代表的内陆大豆压榨圈,这些油厂既加工进口大豆,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目前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进行原料进口贸易,如大豆、棕榈油等,二是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三是进行资金参股。实际中,跨国粮商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往往是三种方式并用。
在原料进口贸易方面,进入2004年后,国际市场投资基金利用其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以及掌控的南美大豆资源优势,开始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疯狂打压,致使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滑落至全行业大幅亏损的深渊。首先是在CBOT市场上进行点价方式将高价豆卖到国内市场,同时其国内参股企业利用我国“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可以免交所得税,同时也不用交纳增值税,并且亏损部分还可以冲抵未来的赢利部分”等相关税收规定,规避税收费用实现“把左口袋里的钱亏到右口袋里”,完成资本境外转移目的。相比之下,我国的民族压榨企业却承受了实实在在亏损。另外,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外资方还可以通过恶意亏损来达到使中方资本缩水、而其自身却通过资金优势扩大股份的目的,最终达到其操控中国压榨市场的目的。
另外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目前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多数中国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而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目前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66%。
外资进入对国内相关产业影响
外资进入我国植物油压榨市场,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植物油需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所贡献。2006/2007我国大豆压榨量突破3200万吨。而国内产量仅为1600万吨左右,严重满足不了需求,熟悉国际贸易经验外资的进入对我国解决植物油供应问题带来了好处,特别是在棕榈油进口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同时,跨国粮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模式,对我国整个粮油市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外资的进入也促进了国内食用油生产工艺的进步,更新了国内的消费观念。
中国制造受人诟病最多的是技术含量不高,实际上近年来所争议的,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还是中国商品质量危机,折射出的是国内少数企业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条中获利过低,所以遭遇频繁的贸易摩擦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国食用油行业十几年前,因为技术上的差异,消费的食用油被称为“土油”、“洋油”。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成长,目前在加工工艺等很多技术领域上,已经占据了世界前列的位置,尤其是黄曲霉素去除技术上的成就。中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创新技术”做起,别无他途。
但另一方面却也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危机。
大量的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我国油籽压榨中心也逐渐转向沿海地带,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大豆,由此也造成我国大豆产区出现卖粮难,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局面。传统的大豆主产区目前仅黑龙江、内蒙地区产量较高,大豆在黄淮及长江流域已经成为经济作物种植。在黑龙江省,豆农50%以上的家庭收入来自大豆,尤其是北部地区种植大豆近2000万亩,当地种玉米气温不足,种小麦效益更差,种植大豆是当地40余万户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这部分农民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另外,外资在国内的大肆建厂扩建,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伴随着沿海集中设厂的增多,投资风险也在加大,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同时,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使我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大豆市场上也失去话语权,大豆进口时间、数量、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所掌控,国内油脂压榨业有被外资垄断的风险。
据悉,目前,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延伸到饲料加工、畜禽、水产养殖、营养保健、包装、化工、环保、军事、医药、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国内大豆生产消亡,大豆将完全依赖进口,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受制于人,进而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食品营养所需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来源将受制于人。由于大豆加工和贸易已被外资掌控,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我国的大豆供应及饲料工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全面受制于外国,传统豆制品、肉、蛋、奶及水产品等的供应将面临挑战,严重危及我国食品安全。
未来外资发展态势及相关建议
考虑到目前国内压榨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未来国内压榨产能继续扩张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国家在政策上的规定,也将对外资在华新建产能有所限制。我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
对于国外大豆的层层压近和外资对国内加工业的攻城略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认为,首先要加大对国产大豆生产的支持力度,启动战略贸易机制。如对国内大豆生产采取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大豆产业基金等市场机制;把大豆等资源性农产品进口纳入战略贸易安排,建立进口战略机制,对大豆的收购、船运、加工、终端产品进行产业链管理等。
其次,国内企业应该多向跨国粮商学习。这些跨国粮商的资本动员和运作能力只是基本条件。国内油脂企业更应该学习的是他们用100多年时间积累的全球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经验,探索建立从原料收购、产地运输、国际运输到消费地的加工、饲料、养殖业的产业管理、系统风险控制和行业资源整合的新经营模式。
此外,部分专家还建议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大豆安全”保障体系。通过联合、收购、兼并等手段,形成以某些大油脂集团为首,包括中小型大豆压榨企业、大豆贸易商、代理商、进口商,以及金融、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公司等在内的产业集群,再通过产业分配、通过金融市场的套期保值和投机,与国外基金及产业投资者进行对抗。我们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国内油料资源的严重不足,未来进口市场依然呈扩大趋势,我国油料油脂生产必须坚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走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非转基因产品,特别是高蛋白食用大豆。我国大豆产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又有饮食大豆及其制品的传统习惯;目前,我国尚未发展转基因大豆,而且高蛋白大豆品种的选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绿色、高蛋白一直是中国大豆的品牌优势。因此必须扬长避短,除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集中产区推广高油大豆品种以满足我国众多油脂加工厂的需求外,今后还要在南方地区推广高蛋白和其它专用大豆品种。同时,提升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产业的档次,促进传统大豆食品产业的现代化。
第三篇:国内建筑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研究(范文)
国内建筑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1-6-26信息来源:中华建筑报
国内建筑业对于电子商务应用不同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在政府方面,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和行政管理信息化。在我国“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进过程中,我国的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网站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由建设部信息中心建立发布的国家建设部网站,带动了我国政府建设管理和行业服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又如,北京市建委建筑业管理处开发使用了《网络办公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此系统实现企业信息管理和资质审批,包括企业资质网上申请、审批、年审、动态管理(资质升级和降级)、变更、年审、备案、资质证书管理和相关资质申请审批工作处理情况查询,并且上述功能都是通过启动系统设置的工作流完成,这最大限度避免了人为因素干扰。同时,该系统与建委内部各职能部门数据交换可获得企业在一级市场承包情况、在二级市场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情况,及企业施工过的工程质量信息和施工安全方面情况等,与外部不同行政管理部门接口则可获得企业工商执照信息、税务登记信息等。然而,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上网工程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建立网站在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行业动态只是政府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可见,要真正实现中国建筑业电子政务系统,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建筑企业方面,目前,国内一些特级和一级建筑企业,无论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有关专业领域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建筑企业微机拥有量达到150万台。不少企业开始重视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所突破。特级建筑企业与大部分一级建筑企业,普遍建立了企业互联网站。电子邮件已成为建筑企业信息交换的工具之一。信息技术应用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效能与效率。
国内已经有许多企业开始借助自身的行业优势,吸收最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例如,易建科技公司目前已经依托沿海国际控股集团的优势,并利用自身在建筑、咨询、商业、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策划推广互联网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并推出了建筑行业首家B2B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中国建筑行业首家ASP,易建网由行业信息库、项目管理和采购、网上建材营销、电子商务平台、决策数据分析以及客户服务等组成,可以为建筑业的用户提供全面的B2B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其中包括行业信息库、项目管理和采购、企业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平台、决策数据分析和客户服务等。
总地说来,中国建筑业电子商务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
一是除个别企业外,目前大多数企业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
二是企业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多数企业也仅仅是建立了内容较为丰富的网页,作为企业业绩的展示台。
三是不论企业网站还是政府网站,大多都以发布信息为主,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四是软件开发缺少统筹规划,开发资金不足,而且多数属于低水平重复性开发。例如,目前国内好的企业在项目管理中建立了局域网,运用了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已经在工地现场和项目经理部内部流动了。
但在一些发达国家,从项目一开始就立足于互联网,在设计与策划阶段,利用网络进行业主、咨询设计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在招标阶段,业主和咨询单位利用网络进行招标,施工单位通过网络招标报价。
在施工阶段,承包商、建筑师、顾问咨询工程师利用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专项技术软件实现施工过程信息化管理。
在竣工验收阶段,各类竣工资料自动生成储存。再如,国内一些管理先进的施工现场,已经开始采用摄像监视系统,用以监视工地现场安全、消防等,比如装在塔吊上的摄像探头,管理者坐在现场办公室中即可看到各种地面情况。而国外则采用在线数码摄像机,不但在现场办公室中能看到现场情况,即便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通过网络皆可掌握项目进展信息和现场具体工序情况。同时结合无线上网技术,不断将信息传给每一个在场与不在场的人员。
总之,通过对国内外建筑业应用电子商务现状的比较,可以看出,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建筑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将更加深刻,“鼠标+水泥”的模式,将彻底改变传统企业的商务运作方式,为建筑业整个经济环境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作者:任吉魁 李晨洋)
第四篇:国内公务员激励制度研究现状
国内公务员激励制度研究现状:
公务员激励机制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是稳定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素质、提升政府效能的迫切要求。我国对公务员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借鉴东方传统政治理论、西方激励理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西方各国公务员激励制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但其框架性结论多,可实际操作的研究成果很少,较注重对理论问题的研究,而缺乏对实际问题的研究。
2006年1月1日起《公务员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的综合法律,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公务员激励机制步入了法制化。尽管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但随着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公务员的激励机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忽略不同层级公务员的基本需求
由于不同层级公务员在政治前途、社会地位、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不一样,各阶层公务员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尽管《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激励机制包括了考核、晋升、培训及工资福利等内容,但也只是从公务员的整体进行设计,对不同层级的公务员的基本需求存在一定缺失,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此类激励机制对公务员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二)忽略物质激励的积极作用
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普遍特点是:重精神奖励、轻物质奖励,很多地方和单位奖励先进的办法都是用奖牌、奖状、证书之类的精神奖励,很少有物质奖励。总给人一种物质奖励好像就是低级、庸俗的行为,其实不然,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其次才能进行必要的高层次精神需求。
(三)考核措施不当
公务员考核是激励的重要手段。但是,事实上在我国行政机关这种激励机制通常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一般的公务员基本没有什么危机意识,一是因为考核机制本身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方法,二是因为各级行政机关没有认真对待,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三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服务,很难量化,而且政府考核大部分都带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及时的表达出来。
(四)职务晋升渠道单一,职级晋升空间狭小
我国公务员职务晋升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务员职务晋升程序的设计存在漏洞,晋升依据不科学。二是法律制度不完善,晋升机会、空间有限,公务员晋升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职位空缺,公务员职务的设置是成典型的金字塔型,领导职务总是少于非领导职务,高级职务总是少于低级职务。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空间。公务员激励理论应与实践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应当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启示。
西方公务员激励制度研究现状
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历史更悠久,所以在公务员激励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及制度。其考核工作中的民主性与监督机制、晋升程序中的竞争与功绩制的原则、工资制度良好的调节功能以及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等都有借鉴价值。
当代西方理论界在公务员激励方面创新性研究主要体现在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
1.新公共管理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面清算和否定,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务员的行为模式是“经纪人”的行为模式。但是其在激励机制方面的局限性在于:它否认公务员是追求公共利益的高尚公民,认为公务员是不值得组织信任的“理性经纪人”,他们相对于组织利益更忠于自己的利益,所以其行为倾向于追求自利目标而忽略组织目标。为了对其进行有效激励,就要把个人的自利目标转化成组织目标。所以该理论把公务员的价值观、情感、心里需要以及组织文化、公共价值等理念都忽略了,其创新就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不能再更深刻的层次上实现根本突破。
2.新公共服务理论则认为,公务员不仅是传统公共行政中被视为需要官僚职业保障的雇员,也不仅是新公共管理中市场的参与者,更确切的说,公务员是那些其动机和回报虎之势薪酬和保障的人们,他们希望自己和其他人有区别,对他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新公共服务重新回归于公平、正义、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等价值的追求认与其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比较起来,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务员和公民够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
研究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外公务员激励制度的研究,将中外公务员激励制度从方式、手段、内容和实际运行状况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比较。发现国内制度的不足之处,并且从西方公务员激励制度中汲取养分,提出建议。
第五篇:关于国内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研究(推荐)
关于国内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研究
摘要:“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原因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职业倦怠是中职教师不能有效的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不良反应。具体表现为:情绪的消极、态度的不乐观、行为的衰退等状态。这些问题是直接导致出现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的原因。本文通过对国内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进行现实考察,了解了相关的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对于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国内中职教师倦怠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等来进行研究。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心理、生理上的疲惫。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引来很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中职教育事业当中。但是由于诸多原因造成了国内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已经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是根据这种国内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进行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围绕教师工作相关的竞争压力大、总体工作量大,以及教师个人因素来对这个现象进行讨论。
1工作竞争压力大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职教师1463万人。以我国的北京市为例,据北京市教科院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23所学校的中职教师人数已达到2500多人。据相关调查,目前北京市很多中职老师正在流行“下班上夜校”的充电行动。照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作本身压力大、家长对老师过高的期望、教师之间的竞争和对老师学历的不断要求。但是经过调查,49%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最大的方面,还是来自于中职工作本身,因为他们要在工作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履行其重要的职责。比如很多学生厌学、基础差、课堂上难管理等问题,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去解决。更有我们所谓的“问题学生”,比如学习上完全没有上进心,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性情暴躁易怒,言语行动带有攻击性等。面对不同问题的学生,这些也给中职教师无形中增大了压力。往往中职教师他们付出了很多辛苦,但是得不到学生们的不理解,长久下去就对中职教师照成过大的压力。任何一个行业,当其人数达到一定的饱和之时,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身为中职教师这一职业的这样一个竞争压力大的行业,很容易使中职老师产生职业性的怠慢,容易使老师产生反感的情绪。通过相关的调查,也确定了中职教师现下人数众多,是中职教师产生倦怠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2总体工作量大
另外工作压力大也是中职教师残生职业怠倦的原因之一。下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中职教师的工作内容:首先包括备课、写教案,然后是上课上自习,写课后反思;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包括语文老师的批改作文);组织出题,监考,阅卷,试卷总结,满分卷展示;教师学期工作计划,教师学期工作总结;教科研工作计划,教科研工作总结;学生发展报告,学生导师制计划;单元计划,单元反思,学科计划,学科总结;写政治学习笔记;每个想评职称的老师还要准备写职称论文,发表文章,制作课件,讲公开课;暑假学习培训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职教师工作任务是很繁重的。在我国,教师每年在校工作时间为1300个小时以上。他们要随时处在应激状态,上课时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讲,下课后又要管理好学生的活动安排,保障学生的安全,放学后还要提醒学生完成作业等等。
现如今中职院校课程的工作内容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的而增长,课程内容也变的越来月多样化,这当然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对于中职老师来说就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在压力的同时还会出现一些例如工资奖金分配,福利待遇,职称评比等不公平的现象,这些都导致了中职教师的积极性普遍性的不高,这下现象的产生也是增加教师工作量会带来不良后果的原因,再加上工作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反差较大,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就会频频出现。
3个人的因素
现如今,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社会上对中职教师的言论有高有底,不管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努力,人们还是认为中职教师是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的,这种过低的社会评价及不合理的传统观念影响了中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使他们丧失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厌倦工作。
学校,是一个组织系统,教师一旦产生了职业倦怠,就会导致教师的岗位变动,离职等现象的产生,就会为学校的行政与人事工作带来很大的变动。教师,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广阔前景及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职业认同感,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同时,学校还可开办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让教师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走出职业倦怠的阴霾,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体验到事业的成功及学生的尊重,这种成就感可以帮助教师更多地体验到工作乐趣,从而缓解职业的倦怠感。我们中职教师还应该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积极参加学校、教研室或学生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和家长友好交往,建立和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
为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学校及教师个人三方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中职教师去预防和走出职业的倦怠,给中职教师充分的经济保持与社会地位。使中职教师能够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4结束语
综上诉述,中职教师的倦怠现状对我国国内的教育事业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从造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入手,从根本上激发中职教师的工作激情,从制度上真正的关心中职教师,爱护中职教师,鼓励中职教师,帮助他们不断完善的自己,使他们从自己的内心里喜欢自己的职业,从而对教师的职业更加热爱,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当中,使我国的中职教师职业更加蓬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鑫,杨淑芸.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J].当代教育科学,2004(04).[2]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0(01).[3]邱小捷,王江奇.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心理透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4]赵玉芳.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保健[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10).[5]庄国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