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英语交际教学法研究现状与思考
国内英语交际教学法研究现状与思考
作者:梁宇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外语系英语101
摘要
英语交际法,渗透英语教学的文化背景意识及注重“人文关怀”,是英语教学和科学思路,也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教学系统,英语的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一体化的,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进行交际和思考,最后达到大面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由于民族、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语言间差异、异质文化冲突和误解一级民族文化心理的碰撞等方面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表现的尤为充分和明显。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避免误解的产生,交际者的交际能力和策略尤为重要,决定了交际的成功与否。
关键词
英语 交际能力 教学法 现状 对策探讨等
引言
在今天的中国,英语专业是全国学习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离课程目标差距很大,多数学生逐渐对英语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是由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使全国人民有很多机会频繁接触英语,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英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许多场合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我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成为了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正文
现在我国国内大学交际英语的现状调查。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交际水平很不乐观。首先,生源不理想。据调查,英语专业的选择大部分学生是被调剂至此专业。本身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浓厚的兴趣。其次,在各个高校中又普遍缺乏推动英语专业学生努力学好英语的刺激机制;很少开展大型的、旨在促进英语学习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演唱比赛等活动;没有与英语相关的投影片、DVD教学片或英语故事片等;没有为英语口语交际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明确东西方交际的风格特点。
在人们连贯的表达思想时,不仅词汇反映文化背景,表达方法,思维模式无不表现文化特定的某些特点,这些都笼统地归纳为交际风格。为了区别不同文化中交际风格,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Hall)提出了高语境文化的概念。根据他的观点, 在高语境的文化中,在人们交际时,明显的语码则负载较少的信息量,有较多的信息量或者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心中。在低语境文化中,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显性的语码负载,只有少量的信息蕴涵在隐性的环境中。这意味着在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较为敏感,而在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习惯侧重用语言本身的力量进行交际。
对于沉默,中西方两种文化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西方人常常把沉默理解为紧张、尴尬、羞怯或怀有敌意,因此只要有可能出现沉默的局面,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会马上讲些话来打破沉默。中国人并不把讲话看得那么重要,相反把讲话过多看做是不成熟、缺乏知识的表现,沉默不会引起东方人紧张,相反,在不同场合它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可用来表示同意、接受、赞成或敬意等。对于冲突,受圆式逻辑思维和关系取向的影响,中国人一般采取非对抗的态度对待所发生的冲突,因此常常使用委婉的言语行为和间接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和冲突,他们或者回避矛盾,或者无视矛盾的存在。而西方人受线性逻辑思维和“做事”取向的影响,他们养成直截了当地解决冲突的习惯。他们喜欢积极地为自己辩护,使用各种理性原则阐明自己的立场。必要时,他们会启用诸如幽默、讽刺或谴责等更有攻击性的手段。因此,西方常常认为东方人令人“捉摸不透”,而东方人则认为西方人对人“冷酷无情”。
西方人认为先把自己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具有说服力,而中国人认为先与听众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把材料一点一点地讲出来,最后画龙点睛才具有说服力。由此可见,交际风格与深层文化密切相关。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导致了异样的交际风格,为跨文化交际制造了障碍。所以规范系统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交际双方对规范的共享,是有效交际的重要保证。
英语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从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英语交际能力的理解基本正确。多数学生都能正确或基本正确地理解英语学习的目标。这类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5.14%。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清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这类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8.56%;而那些认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不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8.11%。也就是说,不清楚或否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占被调查人数的19.67%。这说明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还需要下大力转变学生的观念,使之明确学习英语的目标。在调查中,有50.90%的学生认为,他们所掌握的英语交际能力得益于课堂教学;而有23.42%的人认为得益于课外阅读9.46%的人认为得益于与同学的交谈;3.60%的人认为得益于教师的个别辅导;还有19.82%的人认为得益于自学。这项调查表明,学生已经意识到课堂英语教学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也逐步强烈。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8.56%的人认为英语交际能力就是口语表达能力这一说法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而有40.54%的人认为这一说法正确或基本正确。通过这项调查,我们了解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还未明确英语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之间的关系。当问道英语交际中流畅性与语法的关系时,有78.83%的人认为:流畅第一,语法第二;只有18.92%的人认为:语法第一,流畅第二。有83.78%的人不同意英语语法就意味着英语交际能力强的说法;而赞同这一说法的只有13.51%;还有4.05%的人对此说法表示不清楚。这项调查令人可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英语表达中正确性和流畅性的关系。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这些认识不清;在学习策略上有待加强。关于流畅性与交际能力的关系,有59.46%的人认为,英语说得流畅就说明英语交际能力强;而有35.59%的人认为这一说法不正确。传统英语教学侧重语言的语法规则,而现代英语教学以及社会的要求,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流畅性的重要而把语法放在次要的位置。在回答“处理语言交际问题时,能否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问题时,有45.50%的人的回答为“很少用到”;回答“有时能用到”的学生占总数的35.59%;回答“能运用自如”的学生仅有2.70%;回答“根本不能”的比率仅为0.45%。学到的英语技能不能运用于具体的交际确实是令人遗憾的。这说明我省的英语教学理念已经到了必须发生彻底转变的地步了。被调查学生在回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学习,你的英语交际能力怎样”的问题时,有46.40%的人选了“无明显提高”;30.63%的人认为“有一些提高”;选择“提高了很多”的学生仅占2.25%;而表示“根本没有提高”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2.07%。从以上情况看,要想彻底改变我省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状况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而复杂的重任,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协作。(以上本段非
本人调查,数据摘自《英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讨———“贵州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调研”课题研究之一》)。
对加快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思考
从刚才文中找到的数据,我们应该有了这样的一个思考。在我国,社会各界早就意识到大学生口语 交际能力低的严峻现状。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戴炜栋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外语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高分低能”、“聋哑英语”等现象非常突出。全国政协委员冯军认为:我国真正懂英语的人并不多,其中绝大多数在国际交流中只能充当“哑巴”和“聋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但在交流中真正使用英语的时候,很多人仍然感到有口难言。
我们认为,针对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对策,彻底改变我国大学英语水平落后状况。以下是几点我们针对现状提出的对策与思考。
1.转变教学管理观念。
2.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3.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大学英语教学从培养语言能力转变到培养交际能力
上来。
4.因人施教,优化教学方法。
5.完善教学手段,增强交流互动。
6.优化校园英语环境。
总结
综上所述,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事情。而且,我们认为,解决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问题关键,在于相关部门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对英语教育的重视;教师通过一边教书一边育人的方法,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不怕吃苦、勇于攻克英语难关的决心;在校园内营造一个全校上下都来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良好氛围,树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学习风气。此外,只有了解并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及其价值观念差异,明确并掌握中西方不同的语用规则和交际风格,保持文化差异意识,才能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顺畅。
参考文献
[1]罗选民.英汉文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358.[2]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0.[3]HALL E T.Beyond Culture[M].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1976: 85-105.[4] ISHII S.Thought Patterns as Modes of Rhetoric: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5thedn.Belmont Cali : f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1988: 99.[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88.[6] Widdowson, H.D.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7] Hymes, D.(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In J.B.Pride& J.Holmes(Eds.), 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 England: Penguin Books.[8] Littlewood, W.(1983).Contrastive pragmatics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personality[J].Applied Linguistics, 4(3), 200-206.[9]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0]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本 科 生 课 程 论 文 封 面
课程名称:(科研基本方法)
学位课√选修课□补修课□
论文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生 年 级、姓 名
所 在 学 院及专业
任 课 教 师 姓 名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课 程 论 文 成 绩
教 师 签 字 处
第二篇:英语教学法 交际法
交际法介绍、描述与评析
一.交际法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 是以语言的“功能——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法。交际法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交际法的代表人物有荷兰的范埃克(J.A.Van.Ek),英国的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klin),威多森(H.G.Widdowson)等。交际法从诞生起就明确地把目标定位于使学生获得交际能力, 它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的形式同等重要。交际法针对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提出了重视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 坚持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打破传统语言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局面。因此, 交际教学法一经产生就风靡全球, 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语言教学流派之一.
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围绕语言的“形式一功能”争论不休,对它们的研究几乎涵盖了语言学研究的所有内容,而这些争论必然又反映在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交际法的流行反映出功能主义者在这场论战中取得胜利。他们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它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工具,外语教学应体现这一本质;能用外语进行成功的交际,就说明外语教学是基本成功的。交际法对于语言本质的描述抓住了外语教学的关键所在,第一次为外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同时,他们设计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外语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法的发展。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功能主义的语言学理论和心灵主义的心理学理论(Bell.1981:146)。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 不论是语法—翻译法、直接法, 还是听说法、视听法, 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都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目的都是教授语言形式。本世纪以来, 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都有了很大的理论突破和进展。就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来说, 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1957)提出语言研究应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在他看来, 一旦人们掌握了高度抽象的语言能力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句子来。社会语言学家Hymes(1971)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指出, 一个人语言掌握得好坏, 不仅仅在于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 还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人的语言能力应该是他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并不表现在一个人对语言形式掌握得有多好, 而在于他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有多强。这里面包括诸多社会因素, 如语言以外的表达方式(像体态语和辅助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语体问题)、不同场合使用的不同语言形式(语域问题)等。因此对语言要进行语体、语域和语言功能的分析, 对学生施行有目的的教学, 而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式语言教学就是在这样一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至今, 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韩礼德(Halliday, M.A.K)更进一步研究了语言的社会功能,他的意义潜能理论是对交际法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个核心理论。意义潜势是语言能够做事情的行为潜势的实现,换句话说,意义潜势是指“能够通过语言做事情”,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能够表达意义”。意义潜能研究的是语言的深层形式,它不同于结构研究的语言的表层形式。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交际法改变了重视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的传统,而侧重于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即通过语言做事情,表达意义的功能。交际法将语言视为是一个意义表达的系统,其基本单位不再是语言的语法和结构特征,而是语言的功能和交际意义。功能主义认为语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行为, 是社会交际的工具, 用来完成社会功能。系统功能学派把语言完成的功能抽象归纳为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语言是用于表达意义的系统。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往和交际。语言的结构反映语言的功能和交际使用。语言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它的语法和结构特征, 而且是体现在语篇中的功能意义和交际意义的范畴。
交际法的心理学理论是意念论。意念这个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人脑反映现实的思维活动形式,是人类共有的。人类的思维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操不同语言的各个民族有共同的意念范畴,特别是比具体意念抽象程度更高一级的意念范畴,而人的思维又可以分为有限的意念范畴,各个意念范畴又可以分为若干个意念项目,意念项目还可以分为细目,同一个意念项目,各个民族又用几乎完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常用意念项目及其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构成了某种具体语言的共同内核。因此,采用语言的功能进行教学就是运用这些共同的、有限的意念范畴以达到掌握一门语言的目的。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运用语言表达什么思想;二是怎样表达思想,即表达形式。由于人类的思维有共同的、普遍的意念范畴,所以常用意念项目就成为欧洲现代语言教学的共核,成为欧洲现代主要语言教学大纲的基础。由此,常用意念项目及其语言表达方式就成为现代语言教学的依据。交际法就在意念理论的基础上编写教学大纲。二.对交际法的具体描述 2.1运用交际法教学的总体思想
交际法教学可归纳为三个教学原则:交际性原则、任务原则和意义原则。交际性原则认为涉及真正交际行为的活动能促进语言学习;任务原则指使用语言来进行有意义的活动能促进语言学习;意义原则指对学习者有意义的语言能促进语言学习。按照这些原则,交际法让学生在真正的交际活动中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因此,交际法认为,外语教学活动必须涉及真实的交际内涵,通过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任务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根据Jack.C.Richards和Theodore.S.Rodgers,交际法的教学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Jack.C.Richards & Theodore.S.Rodgers,2000):(1)将语言意义放在首位;
(2)语境化是教学的基本前提之一;
(3)语言学习目的是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学习掌握外国语语言的最佳途径是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
(4)语体变化是教材选编设计的中心概念,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情趣,语言功能、语义都可作为教学内容编排顺序的依据;
(5)使学生勇于投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活动中,在不怕失误的体验中获得交际能力;(6)以语境为尺度衡量语言使用的准确性;(7)机械训练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8)语音到达能被人听懂的水平;(9)阅读语法和写作可以从初学开始:(10)审慎使用母语。2.2运用交际法的教学流程
一般来讲,运用交际法的口语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接触、模仿范例练习和自由的表达思想三个步骤:
(1)接触就是一开始学生接触自然的对话,并在对话中接触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对话是在逼真的情景中呈现和传授的,通常对话用一组画做背景,每张图画叙述对话中的一个内容。
(2)所谓模仿范例练习就是从学生各自对话所接触的各种语言形式中抽出一、二项语法内容进行模仿练习。学生不断重复模拟范例练习,便于在表达思想时能灵活使用同类的句型。同时,模拟典型情景中典型语言结构,还能加速学习过程。因为学生通过模仿范例,才能掌握语言规则,然后根据这些数量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数量无限的句子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模仿练习不完全是模拟操练句型的形式,而是通过回答的形式,使对话更接近自然语言。模拟练习的范例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对话或课文。模拟练习基本上仍然是一种有控制的操练过程,主要由教师决定的。而学生通过模仿范例的语言活动所学的语言材料都是人为的,是非真实的语言。所以学生仅凭模仿范例的语言是达不到自由表达思想的程度的。
(3)自由表达思想。凡是受外部控制的语言表达活动只能算作学习语言知识的活动,而不是使用语言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自由的使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能达到自由表达语言的程度。在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应供应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形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
2.3运用交际法的教学特点
Maley概括了交际教学法的六种特征: 着重于语言的运用以及恰当性, 而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在交际活动中, 更侧重语言的流畅性, 而不仅仅是准确性的训练;通过语言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 而不是机械地进行语言操练;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而不是以教师为主角;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因而不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意识到语言运用的多样性, 而不是单纯地强调语言本身。
(1)达意是最重要的。从交流思想的角度来看,流利较之正确更为重要。在交际过程中稍微有些错误,但不影响理解,这比追求语言形式上的正确,更容易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
(2)如果使用对话,常常围绕交际功能,不需死记硬背。一般来讲,教学基本单位不是以往各外语教学法流派中的单词、词组或孤立的句子或一句、二句对话及其组成的课文,而是话语。课文单纯呈现语言形式,而话语才是为实现交际目的服务的。因为双向的语言交际过程是互为影响并贯穿在整个言语之中。(3)有上下文是基本的前提。使用语言是指在话语中使用语言形式体系进行交际。而课堂教学不是讲解语言规则的用法和机械地操练句型,它是在适当的言语情景和适当的交际情景中恰当地使用语言。
(4)语言学习是学习如何交际。要求课堂中所学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5)追求有效的交际功能。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选择适合社会言语交际的情景。真实的、地道的言语材料要安排在合情合理、合乎社会交际情景之中。情景要力求真实、逼真,以保证学到真实、地道的言语。只有做到英语口语课堂交际化,才能使学生掌握英语并把它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6)通过交流的过程获得目的语言知识结构。(7)获得交际能力是最终的。
(8)教师应尽可能帮助学生使用言语。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逼真的言语交际情景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9)主要目的是达到语言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语言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流利使用。
(10)学生的内在动机来自于对交谈内容的兴趣。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方面,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形象、逼真的交谈内容吸引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三.对交际法的评价 3.1交际法的优点:
交际法旨在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以区别于那种纯粹的“语言”能力。交际法的特点是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还要教他们将这些语言技能灵活地运用到交际中去。交际教学法作为20世纪语言学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交际法强调语言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语言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言来学习交际,获得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核心就是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中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交际强调的是语言的意义和应用。(2)课堂交际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由他们担任主要角色。教师的责任是选择、组织和促进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而不只是以教师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处于更为积极主动的地位。
(3)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流畅性。由于交际教学法强调的是语言的意义和应用,在教学中放在首要地位的必然不是语言形式的正确性。交际教学法要求鼓励学生从初学阶段就能运用所学语言的流畅来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关于学生的语言错误,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必见错就纠。
(4)在教学顺序上,交际法与传统教学顺序相反。Brumfit 对交际法教学的描述如下:利用所学语言尽可能多地进行交际——介绍为了要达到有效交际而必须学习的语言项目,如有必要再进行操作。传统的教学法顺序往往是:介绍新项目——操练——结合实际场合运用。
(5)交际法重视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在具体交际场合的灵活运用,改变了“学无以致用”的情况。
(6)交际法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真实情景,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7)交际法能创造融洽、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古板、枯燥、压抑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寓教于乐。
(8)交际法发展了学生的话语能力。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不同,交际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运用活动,学生接触到的和使用的不是孤立的词汇和句子,而是连贯的表达。(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3.2交际法的缺点:
(1)功能——意念项目多种多样,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的项目;以功能为主编写教材, 打乱语法本身的系统, 增加了学习语法的困难。
(2)如何处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 如何处理语法体系和功能大纲的关系仍有待解决。
(3)课程设置、考核、教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起始阶段, 交际法使习惯于其它方法的学生感到困惑;同一功能可用多种形式表达, 如何选择和取舍, 没有客观标准, 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 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
(4)交际法看上去与传统方法相悖, 因此它容易遭到反对,尤其是遭到年长的教师和学习者的反对。
(5)第一,交际法排除了语法教学,造成语言质量下降。交际法在推动学生应用外语交际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语言运用的质量并不高,往往是流利有余,准确不足。
(6)交际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交际法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和适应性,同时还需在外语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这样造成压力过大。
(7)交际法较难评估。测验和检查学生的语法能力较容易,但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那么容易。
(8)教材和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际法的运用和交际活动的开展。此外,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运用交际法。
(9)考试的形式影响了交际法的应用。各类考试大都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能力。大多数外语教师和学生都把精力用在做各类与考试有关的习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考试的负面效应,使交际法较难实施。
第三篇:国内大气环境现状与污染监测措施思考
国内大气环境现状与污染监测措施思考
摘要:运用文献综述发逻辑分析发对比研究等方法对当前空气质量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获得限行空气环境质量的具体研究范式
关键词:环境;空气;监测
1国内外对大气环境监测的手段
环境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是息息相关的。具体到生存在现实中的个体生存的过程中来说,环境与个体是相互适应与相互作用的,那么对于个体来说环境有着不可或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关注。空气质量的关注则与空气污染相关。然而,空气质量污染指数在空气质量中成为评价空气的重要指标,也是一种数字化的模型标准。这一标准最初起源于美国,大约是在20世纪七80年代所制定。通过对美日空气质量的报告,进行长期曲线是的表述给予区域型一定时期的空气质量的研究项目,为社会大众提供及时有效地空气质量评测报告。通过空气质量的评测报告来反映环境的现状,是环境与个体生活相联系的。
从国内外对空气质量评测来看,空气污染指数的使用可以说是对空气质量检测最有效的指标。目前,部分城市已经采取空气污染指数评价来估测人体健康以及与人体相关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空气质量的评定时间上来看,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中国环保发布条例城市空气质量技术管理规定对空气质量监测评价标准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要求,空气质量分为不同等级。从空气质量分级来观察,污染轻微、污染中度、重度污染等几个级别进行。那么良好的空气质量对人体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在户外进行适当的活动,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时容易造成个体心脏和呼吸的疾病,大众应该减少在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则会使社会公众心脏和肺变得出现几率增加,将增加个体的运动内耐力逐渐下降,在户外进行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人体在进行运动的功能中出现强烈的症状出现大量的呼吸心肺功能减弱的疾病社会个体应避免在户外进行活动从细节。
2现行国内大气环境存在的趋势
从现行中国大气环境的具体情况来看,近年逐渐出现恶化的情况,尤其是在重工业地区诸如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因此,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刻不容缓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对重工业的要加强监管。通过对大气环境的监测与监管可以与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防止空气污染的进一步加重。从我国现行污染的情形来看,基本上处于氧化性污染,局部地区污染较为严重污染物质相互混杂在大气中。灰霾的天气成为城市光学污染的重要载体,人们现在对空气质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对空气质量进行监管和检测。
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的空气质量的具体测定,从现行国家标准的制定入手,进行空气质量标准的局部性制定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就一定得参考性提出,诸如增加检测的频度提高监测发布的效率对现行采取一系列的的空气报告进行重新整改。针对一小时和分钟到空气检测进行即时新闻发布实行实现空气质量的报到制度。局部得到有效的管控,对空气污染时间给予高度的重视和严格的控制,对于普遍存在的污染时间给予积极地的处理和上报,给相关的空气质量管理部门采取联动的方式进行空气质量管理,进行空气质量统计模型的建构,提高数据的制定的典型性与相关准确性进行空气质量的模式化模型的构建。
3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空气环境的关注
从现行发展上来看,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局部地区空气质量已经进行了指数图,指数统计规律的选取在生活在区域性的人们只提供相对规范和准确的空气质量模型,同时,通过对表格式发布的信息质量在人们在具体生活中可以表格的形式观测到空气质量的变化,要采取相应的自我管理措施,来促进和改善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转换。其中的图形是这是一种较为普遍和相对简便的方法人们可以通过查询和检索该地区的污染空气质量的时间进行相对认知和了解。
相对理性化的区间管理和判断还可以采用风向风速等具体指标在地图上的显示帮助人们对空气质量污染的发展趋势作出良性的判断加强空气质量信息的发布与构建和提高空气质量信息能力的建设,尤其是对传统污染和现行新发现的雾霾,对天气的监管、服务与群众的生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城市出现的光污染和相关的污染颗粒状物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注意环境保护的方法在现实生活过程中的应用。处于相对集中的进行了解和理解环境与空气相关的知识。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相关管理人员,还得在现实生活过程中,考虑到局部和整体的具体特点,尤其是对现行空气监测的介绍与理解以及现实实践中的应用,显得更为突出。空气质量的具体知识的现实过程中,人们能够通过报告的形式,迅速地掌握所要了解的知识,迅速地能够提高空气效率,对空气质量观测的方法在具体的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则在实践中被重视。
4结语
空气质量与个体生活紧密相关,生活中参考美国、德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对空气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国内空气质量的提高。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尤其是北方地区的空气污染与沙尘暴现象较为严重,从成因上来分析,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人为破坏则是其诱因之一。运用现代性空气指数性和区域性污染处理方式相结合进行空气质量的管控,是各级部门相应地应该采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 虞统.空气质量日报中的空气污染指数 [ 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00,2(1): 23-26.[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定[ S ].2000.
第四篇:国内公务员激励制度研究现状
国内公务员激励制度研究现状:
公务员激励机制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是稳定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素质、提升政府效能的迫切要求。我国对公务员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借鉴东方传统政治理论、西方激励理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西方各国公务员激励制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但其框架性结论多,可实际操作的研究成果很少,较注重对理论问题的研究,而缺乏对实际问题的研究。
2006年1月1日起《公务员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的综合法律,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公务员激励机制步入了法制化。尽管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规体系,但随着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公务员的激励机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忽略不同层级公务员的基本需求
由于不同层级公务员在政治前途、社会地位、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不一样,各阶层公务员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尽管《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激励机制包括了考核、晋升、培训及工资福利等内容,但也只是从公务员的整体进行设计,对不同层级的公务员的基本需求存在一定缺失,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此类激励机制对公务员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二)忽略物质激励的积极作用
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普遍特点是:重精神奖励、轻物质奖励,很多地方和单位奖励先进的办法都是用奖牌、奖状、证书之类的精神奖励,很少有物质奖励。总给人一种物质奖励好像就是低级、庸俗的行为,其实不然,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其次才能进行必要的高层次精神需求。
(三)考核措施不当
公务员考核是激励的重要手段。但是,事实上在我国行政机关这种激励机制通常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一般的公务员基本没有什么危机意识,一是因为考核机制本身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方法,二是因为各级行政机关没有认真对待,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三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是服务,很难量化,而且政府考核大部分都带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及时的表达出来。
(四)职务晋升渠道单一,职级晋升空间狭小
我国公务员职务晋升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务员职务晋升程序的设计存在漏洞,晋升依据不科学。二是法律制度不完善,晋升机会、空间有限,公务员晋升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职位空缺,公务员职务的设置是成典型的金字塔型,领导职务总是少于非领导职务,高级职务总是少于低级职务。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空间。公务员激励理论应与实践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应当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启示。
西方公务员激励制度研究现状
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历史更悠久,所以在公务员激励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及制度。其考核工作中的民主性与监督机制、晋升程序中的竞争与功绩制的原则、工资制度良好的调节功能以及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等都有借鉴价值。
当代西方理论界在公务员激励方面创新性研究主要体现在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
1.新公共管理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种全面清算和否定,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务员的行为模式是“经纪人”的行为模式。但是其在激励机制方面的局限性在于:它否认公务员是追求公共利益的高尚公民,认为公务员是不值得组织信任的“理性经纪人”,他们相对于组织利益更忠于自己的利益,所以其行为倾向于追求自利目标而忽略组织目标。为了对其进行有效激励,就要把个人的自利目标转化成组织目标。所以该理论把公务员的价值观、情感、心里需要以及组织文化、公共价值等理念都忽略了,其创新就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不能再更深刻的层次上实现根本突破。
2.新公共服务理论则认为,公务员不仅是传统公共行政中被视为需要官僚职业保障的雇员,也不仅是新公共管理中市场的参与者,更确切的说,公务员是那些其动机和回报虎之势薪酬和保障的人们,他们希望自己和其他人有区别,对他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新公共服务重新回归于公平、正义、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等价值的追求认与其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比较起来,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务员和公民够更好地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
研究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外公务员激励制度的研究,将中外公务员激励制度从方式、手段、内容和实际运行状况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比较。发现国内制度的不足之处,并且从西方公务员激励制度中汲取养分,提出建议。
第五篇: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当前国内植物油产能现状研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植物油压榨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内大豆初榨工业无论在企业规模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形成了五个大豆压榨圈。其中在东北内陆地区形成了以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东北大豆压榨圈,以压榨国产大豆为主。在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以大连华农豆业公司、大连日清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公司、烟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三维和黄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大豆压榨圈,这些地区主要以压榨进口大豆为主,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期间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在江苏和浙江地区形成了以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连云港益海油脂公司、南通嘉吉公司、宁波金光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江浙大豆压榨圈,常年以进口大豆为加工原料。在华南地区形成了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东莞嘉吉公司、东莞中谷公司、湛江华农豆业公司、广西大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华南大豆压榨圈,该地区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是在2001年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原料来源均为进口大豆。在内陆地区形成了以四川金石油粕公司、重庆新涪油脂公司、陕西邦淇油脂公司、周口益海油脂公司、郑州阳光油脂公司为代表的内陆大豆压榨圈,这些油厂既加工进口大豆,也加工部分国产大豆。
目前外资企业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进行原料进口贸易,如大豆、棕榈油等,二是直接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三是进行资金参股。实际中,跨国粮商参与我国植物油生产往往是三种方式并用。
在原料进口贸易方面,进入2004年后,国际市场投资基金利用其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以及掌控的南美大豆资源优势,开始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疯狂打压,致使中国大豆压榨企业的经营效益迅速滑落至全行业大幅亏损的深渊。首先是在CBOT市场上进行点价方式将高价豆卖到国内市场,同时其国内参股企业利用我国“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可以免交所得税,同时也不用交纳增值税,并且亏损部分还可以冲抵未来的赢利部分”等相关税收规定,规避税收费用实现“把左口袋里的钱亏到右口袋里”,完成资本境外转移目的。相比之下,我国的民族压榨企业却承受了实实在在亏损。另外,对于合资企业来说,外资方还可以通过恶意亏损来达到使中方资本缩水、而其自身却通过资金优势扩大股份的目的,最终达到其操控中国压榨市场的目的。
另外在国内油脂原料进口上,跨国粮商利用其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和资金优势,已基本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采购控制。目前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多数中国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而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目前ADM、邦基、嘉吉、丰益国际、来宝等跨国粮商在全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持有股份,占66%。
外资进入对国内相关产业影响
外资进入我国植物油压榨市场,一方面满足了国内植物油需求,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所贡献。2006/2007我国大豆压榨量突破3200万吨。而国内产量仅为1600万吨左右,严重满足不了需求,熟悉国际贸易经验外资的进入对我国解决植物油供应问题带来了好处,特别是在棕榈油进口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同时,跨国粮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模式,对我国整个粮油市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外资的进入也促进了国内食用油生产工艺的进步,更新了国内的消费观念。
中国制造受人诟病最多的是技术含量不高,实际上近年来所争议的,无论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还是中国商品质量危机,折射出的是国内少数企业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业链条中获利过低,所以遭遇频繁的贸易摩擦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国食用油行业十几年前,因为技术上的差异,消费的食用油被称为“土油”、“洋油”。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成长,目前在加工工艺等很多技术领域上,已经占据了世界前列的位置,尤其是黄曲霉素去除技术上的成就。中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创新技术”做起,别无他途。
但另一方面却也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危机。
大量的进口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我国油籽压榨中心也逐渐转向沿海地带,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大豆,由此也造成我国大豆产区出现卖粮难,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局面。传统的大豆主产区目前仅黑龙江、内蒙地区产量较高,大豆在黄淮及长江流域已经成为经济作物种植。在黑龙江省,豆农50%以上的家庭收入来自大豆,尤其是北部地区种植大豆近2000万亩,当地种玉米气温不足,种小麦效益更差,种植大豆是当地40余万户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这部分农民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另外,外资在国内的大肆建厂扩建,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伴随着沿海集中设厂的增多,投资风险也在加大,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同时,跨国粮商利用其对原料采购的优势,使我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大豆市场上也失去话语权,大豆进口时间、数量、价格被国外参股控股企业所掌控,国内油脂压榨业有被外资垄断的风险。
据悉,目前,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延伸到饲料加工、畜禽、水产养殖、营养保健、包装、化工、环保、军事、医药、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国内大豆生产消亡,大豆将完全依赖进口,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受制于人,进而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食品营养所需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来源将受制于人。由于大豆加工和贸易已被外资掌控,如果大豆生产全面崩溃,我国的大豆供应及饲料工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将全面受制于外国,传统豆制品、肉、蛋、奶及水产品等的供应将面临挑战,严重危及我国食品安全。
未来外资发展态势及相关建议
考虑到目前国内压榨产能严重过剩,因此未来国内压榨产能继续扩张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国家在政策上的规定,也将对外资在华新建产能有所限制。我国食用油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从粗放成长转变为集约成长,从同质竞争转变为创新竞争。
对于国外大豆的层层压近和外资对国内加工业的攻城略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认为,首先要加大对国产大豆生产的支持力度,启动战略贸易机制。如对国内大豆生产采取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探索建立大豆产业基金等市场机制;把大豆等资源性农产品进口纳入战略贸易安排,建立进口战略机制,对大豆的收购、船运、加工、终端产品进行产业链管理等。
其次,国内企业应该多向跨国粮商学习。这些跨国粮商的资本动员和运作能力只是基本条件。国内油脂企业更应该学习的是他们用100多年时间积累的全球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经验,探索建立从原料收购、产地运输、国际运输到消费地的加工、饲料、养殖业的产业管理、系统风险控制和行业资源整合的新经营模式。
此外,部分专家还建议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大豆安全”保障体系。通过联合、收购、兼并等手段,形成以某些大油脂集团为首,包括中小型大豆压榨企业、大豆贸易商、代理商、进口商,以及金融、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公司等在内的产业集群,再通过产业分配、通过金融市场的套期保值和投机,与国外基金及产业投资者进行对抗。我们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国内油料资源的严重不足,未来进口市场依然呈扩大趋势,我国油料油脂生产必须坚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走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非转基因产品,特别是高蛋白食用大豆。我国大豆产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又有饮食大豆及其制品的传统习惯;目前,我国尚未发展转基因大豆,而且高蛋白大豆品种的选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绿色、高蛋白一直是中国大豆的品牌优势。因此必须扬长避短,除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集中产区推广高油大豆品种以满足我国众多油脂加工厂的需求外,今后还要在南方地区推广高蛋白和其它专用大豆品种。同时,提升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产业的档次,促进传统大豆食品产业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