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 应用体验之旅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时间:2019-05-12 20:5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 应用体验之旅教案 苏教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 应用体验之旅教案 苏教版必修2》。

第一篇: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 应用体验之旅教案 苏教版必修2

2012届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 应用体验

之旅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时间:40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羞涩(sâ)

.炫耀(xuán).B.蝉蜕(tuì)

.灼烈(zhuó).C.猝然(cù).

恍惚(huǎnɡ).宿命(sù).玉砌(qiâ).坍圮(pǐ).隽永(juàn).弥漫(mí).

祷告(dǎo).熨帖(yù)

.D.倔强(jiànɡ).瞬间(xùn).

亘古(ɡân).解析:A项“炫”应读“xuàn”;B项“砌”应读“qì”;D项“瞬”应读“shùn”。答案:C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A.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淡褪 玉砌雕阑 B.誓言隽永 迷迷糊糊 弥漫 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 心神恍惚 荫凉 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 娇阳高悬 熨贴 声名狼藉 解析:D项,惠—慧,娇—骄,贴—帖。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谈到挺举后面两把的失误,李雪英道出了原因:“在细节上没有处理好,太急于求成,....老想成功,没处理好动作。”

B.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C.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D.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近3 000件淮海战役期间的物品、照片、图表和9处复原战争场景,通过灯光、色彩、音响、多媒体设备,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事件,令参观的专家

创作,①是说创作的艰辛,有“文字”“一个个字”相照应,③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

答案:C

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想铁生 陈 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

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1分)更好地表达作者对铁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1分)(2)表达铁生超越了意外残疾的痛苦打击,(1分)对生命和世界有了更清醒的认识。(1分)7.根据陈村的回想,请从三个角度概括史铁生是什么样的人。(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史铁生是身体残疾但精神健全,勇于深入探索生命意义、世界奥秘的人。(2分)②史铁生是超越自身苦难,爱自己,爱世界,不抱怨,最懂得感恩的人。(2分)③史铁生是面向真实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的最勇敢的(最挺拔正直的)人。(2分)(三个要点:思索生命、乐观感恩、勇敢面对,意对即可)8.文中特别写到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容上:①这一细节证明史铁生与死神争时间的真实的生存状态。②这一细节更形象地刻画了史铁生以坚强的生存意志与疾病抗争和乐观积极的形象。③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对史铁生的敬佩、喜爱、怀念之情。结构上: 引出(“铺垫”、“张本”皆可)下文对史铁生是最勇敢的人的评价。(内容的作用2分,三点答对两点即可;结构作用2分。)9.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哲理深意的理解。然后结合个人体验,谈谈你的感想。(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你用捐肝拯救我的生命,你用作品鼓励无数读者,你用行动为世人立下精神高标,你用生命书写生命。你的生命就是一本书,你的故事写尽感动。你是轮椅上的哲人,永远的大师。谢谢你,史老师,祝您一路走好„„

12.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第二篇:语文:高一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的】

1.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2.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3.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

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难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教学步骤: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朗诵:汪国真《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教师抒情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作者介绍

北京市人,当代著名小说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 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 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作者对他作品最好的诠释。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阅读本篇,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三、听朗诵,感受课文 1.听课文第一部份朗诵

2.学生齐读第3段、第5段、第7段

四、研讨课文

(一)研读讨论: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地坛荒芜但不衰败,既能切合作者的心境,又能给作者以生活的动力。

(二)探讨:在地坛中不断感悟的史铁生坚强地活下来了,你如何看待史铁生的生存状态。参考:史铁生坚强地活下来了,他坦然豁达,但没有激情。

(三)探讨: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前半句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后半句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五、拓展阅读【见课件】

第二课时

一、听朗诵,感受文本 1.听第二部分的朗读

2.齐读第3段、第7段。

二、研讨课文

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研读探讨: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母亲又是怎样对待 ?

2、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是“怎样活”的一把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去爱自己的儿女,去爱这个世界。看文章:《说说史铁生》

3、请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的,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过世后融入地坛,母亲是现在的地坛。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我们的母亲,不断包容、理解、支持着作者。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

三、拓展:坚强的母亲,一份毫不张扬的爱…… 看文章《秋天的怀念》

看视频《母亲》

四、小结

1.学习这篇散文,可值得借鉴的有几个方面?

①要关心残疾人:一个人一旦得残疾,就丧失了部分生活权利,如果再无出路,让他们陷于绝境,就很可能由绝望至轻生。我们应该让他们也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残疾人也有成就感,只要得到适当的发展空间,他们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要珍爱生命,顽强生活:本文唤起健康人的幸福感,唤起我们的生命意识。无论什么人,无论遭遇到什么不幸,都不能放弃生命。只要想到给予我们生命的母亲,想到如果轻生将会给母亲带来什么样的痛苦,就知道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史铁生以一个截瘫病人登上文学圣坛,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对每一个人都是极大的激励。每个人只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顽强奋斗,都可以碰撞出一条成功之路。

③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亲的心总是深沉的,往往要靠做子女的去体察,去设想,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

2.引用史铁生的话,加深对史铁生的了解,积累写作资源。关于写作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我的写作因此与文学关系疏浅,或者竟是无关也可能。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

关 于 残 疾

… …残疾,并非残疾人所独有。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名为人者,已经是一种限制。肉身生来就是心灵的阻障,否则理想何由产生?残疾,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更由于心灵的压迫和损伤,譬如歧视。歧视也并不限于对残疾人,歧视到处都有。歧视的原因,在于人偏离了上帝之爱的价值,而一味地以人的社会功能去衡量,于是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人与人的差别醒目起来。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呼唤什么?比如,残疾人奥运会在呼唤什么?马丁·路得·金的梦想在呼唤什么?都是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残疾与爱情的消息总就是这样萦萦绕绕,不离不弃,无处不在。真正的进步,终归难以用生产率衡量,而非要以爱对残疾的救赎来评价不可… …

五、课内阅读

看文章《关于信仰,关于残疾--史铁生》 看文章《宁静的史铁生》

第三篇:语文:《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体会作者审视了自己以往15年尤其是病残以后的心路历程,重新获得的对人生、命运的智慧认识;

2、体会、借鉴本文的写作艺术。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二、解读第一部分 1.阅读第一部分

2.对这一部分的解读应从整体感知文章开始,抓住课文的感情脉络可以看出,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至少曾以如此。为什么地坛对作者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是因为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地坛不动声色地拯救了作者,这便构成了第一部分的抒情基础。

3.接着分析作者怎样抒写他与地坛的关系。

课文没有浅薄地写地坛如何美丽壮观,如何生机盎然,让人不由得恢复对生的留恋和热爱。事实是课文倒写了不少园子里的荒芜冷落、败堵残阳,地坛对作者的影响不是在简单比照中完成的,地坛给予作者慰藉和启示有其独特的方式。(文中第四段写道“我一下就理解了它的意图”。什么意图呢?“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这就是了,一边是大都市的喧嚣,一边是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一下就打动作者的,就是地坛的宁静。)

4.作者从地坛公园的景物中感悟到了人生真谛,那么地坛公园的景象如何?试用一句话概括。(“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感悟到的真谛又是什么?

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有了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在这里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的思考: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当年,他在21岁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可以想像他所遭受的打击有多么巨大,他内心的痛苦有多么深重,特别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他自然想到了死。但他通过思考,终于在生死问题上作出了明智的抉择。十五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抉择是正确的,他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成功,连连获奖,以自己原有的初中文化的底子而成为一名作家。这是他冷静思考的收获,这是他明智抉择的结果,这是他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顽强拼搏的成功。

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正确抉择,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作者在述说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所思所想,并没有谈论这样严肃的内涵,而是以一种平静的语调向读者作了倾诉,并且还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个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运吗?显然不是。不难理解,当一个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实际行动也告诉读者,他相信的是自己与不幸的顽强抗争,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三、解读第二部分 1.阅读第二部分

2.终于,地坛从我们眼前退后了,在第二部分课文,地坛淡化为背景,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更清晰地浮现出来的是一个忧心忡忡、努力想把事情做好的母亲形象。

解读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我们可来寻根溯源。课文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从全文看,此处的“车辙”“脚印”是可以有象征意义的。

从对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作者经过在地坛公园的长时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那么“车辙”就可以看作他心灵求索的轨迹,这条轨迹肯定是十分复杂的,有直有曲,有进有退,有交叉有重叠,密密麻麻,错杂纵横,直到最后,作者才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

然而,这结果可不是史铁生个独立完成的,也许他曾经这么认为过,但后来他明白了,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他的每一次绕行都没有把母亲甩下,每一次挣扎都带给过母亲忧虑的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路的。

现在,史铁生终于明白了母亲在那个阶段的作用,这是他的第二次涅槃。3.作者对母亲理解的过程,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抒情层次:

首先,课文写母亲“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

然后,作者写母亲内心的斗争。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做对了选择,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再就是写儿子对母亲的回报。同朋友一样,史铁生也想让母亲为儿子骄傲;同朋友不一样,史铁生的母亲死在49岁。这样情况就倒了过来:曾经叫母亲操碎了心的儿子,现在该为母亲心碎了。

于是史铁生开始反省自己,在可能有过的许多追悔莫及的事中,他写了一件,听任母亲找不到自己而不开口叫她,他沉痛地说“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这是永远无法补赎的错误,谁都不会怀疑史铁生的真诚。

最后,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可以想象,作者将永远带着对母亲的怀念,背负着母亲的期望,继续探索他的人生之路。

四、合二为一,整体驾驭

首先以作者要解决是否生存下去的思想冲突为起点,这是课文的“原始冲突”。

其次,作者的特殊问题需要一个特殊环境来解决,这个特殊环境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

再其次,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感悟得益于地坛公园和谐、平静的自然关系,得益于他独处其间受到的心灵启迪。

又次,是母亲保障了他去地坛的权利,从这一意义上说,是母亲协助他走过了参悟生死的路程。

又次,母亲在帮助儿子解脱精神重负的同时,自己背上了一点不比儿子轻松的精神负担,因为她深知自己如果下错决心就将送儿子入死地,这是她平凡生活中所可能犯的最严重错误,但她为了儿子愿意冒险。

最后,是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永久的怀念。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心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因为地坛是上述一切的见证,这条思路可叫做“我和母亲的地坛”。

五、地坛—我—母亲 我们在对“地坛”“我”“母亲”三者的关系分析中,逐渐明朗下面的连环组合:

母亲向我提供了地坛,地坛向我提供了生机,生机为我带来了成功,我的成功提供了母亲的骄傲。

如果每个环节都实现的话,那么母亲得到的回报,即对儿子成功感到骄傲,就会成为母爱的新资源,使母亲更愿意为儿子做一切。这时连环套将是一个闭合的系统,它就是圆满的。

不幸的是,母亲的早逝使她没有机会感受到儿子带来的骄傲,连环套断裂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这是本文悲怆基调的缘由,而渗透全文的思想感也就离不了忧伤、痛苦,毕竟,儿子的新生跟母亲的早逝被宿命地结在了一起,读来不由人不感伤。

六、语言特色

作者的语言特色显而易见,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还往往透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出睿智与机敏。

比如写历尽沧桑的地坛公园:“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组整散结合的句子极具概括性。同样是写这座古园,说到十五年中“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时却又洋洋洒洒数百字不厌其详。

在述说母亲的担忧害怕、关爱备至时,不惜笔墨,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过早去世的、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的形象。抒写自己的悔恨之情时,作者说:“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守。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又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话语啊!

作者在抒发自己对于生死问题的感悟时则写道:“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比如你……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样的叙述,这样的比喻,无不显示出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与诙谐。

七、小结

本文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模山范水的纪游作品,地坛对作家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他已进入到作家生活之中,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作家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这种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因此,作家虽然写了地坛的外观,但他没有对地坛的古今沿革进行考索和记叙,也没有对地坛的面貌作什么总体的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作家情所独钟,抓住的是地坛那种对他心灵具有启发的味道,那就是他所理解的地坛的精髓,地坛的魂。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动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史铁生生命的组成部分。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四篇: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课件(粤教版必修一)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二、感知内容,体悟感情

三、感悟母亲,拓宽延伸

四、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看图片

一、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一举成名。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写作背景 地坛的正式名称是:“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一隅,原是明清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后因革命的破坏而成为一座废弃荒芜的古园。《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也就是作者残疾后的十五年。全文共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各方面写了我与地坛的关系,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的思考。课文是这篇文章的节选。作者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时候走进了地坛。从此他就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文章的15年时间,他都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地坛。他在地坛悟出了生命的意义,从此勇敢地面对挫折,顽强地活着。作者与地坛的感情是深厚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体会这篇散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二、感知内容、体悟感情 第一部分 2.第二自然段描写的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第五自然段描写的地坛又是怎样的特点?作用呢? 4.正是有了求生的欲望和决心。作者才在地坛沉思以求得生的动机。那么作者都思考了哪些问题呢?又是怎样解决的?(1).关于死的问题(2).自己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3).怎样活的问题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真谛)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5.作者是怎样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中感悟出人生真谛的?他所感悟出的人生真谛是什么意思呢? 6.最后一自然段对地坛的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7.我与地坛的关系 地坛容纳作者 提供审人生的空间 作者勇敢地面对生活 地坛是作者心灵的港湾和生地精神支柱 第二部分 1.母亲对儿子的爱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母亲又给了作者怎样的生存启示呢? 方式:疼爱、理解、宽容、鼓励、支持„„ 生存启示:母亲忍受着儿子双倍的痛苦,并容忍着儿子的任性、烦躁,仍默默鼓励支持儿子。虽忍受生活重压但依然顽强地活着 2.作者是怎样回报母亲的? 母亲早逝 作者痛悔 顽强地活着 3.课文最后写到“多少年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富含哲理,其中的“车辙”“脚印”就单指车辙、脚印吗?它们有更深的含义吗? 车辙:作者的心历路程 脚印:母亲对儿子的帮助

三、感悟母爱、拓宽延伸 1.教师率先示范,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2.学生踊跃发言,展开讨论。

四、课后作业、巩固知识 1.?阅读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1)“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2)“因为这园子,我常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因为这园子”,原因是什么?(3)“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 “我的倔强”指――。为什么“只留给我痛悔”? 2.?学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请谈一下。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给母亲来这一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抒情散文,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到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力量。全文共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给了作者生的欲望,后半部分写伟大的母亲给了他寻找生路的勇气。作者用与苦难抗争的生动事例,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文章所宣扬的主题,希望同学们从中受益。简单概括文章的两部分内容:(1)写地坛的风景及我的思绪。(2)写对母爱的感悟和对母亲的 追思。1.文中第二自然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这是不是有重复的语病 鲁迅先生的《秋夜》:“在我家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个静态的句子就包含了作者视线转移的动态过程。(妙!)地坛――缘分――作者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家离地坛很近“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地坛:荒芜、冷清 借竟景抒情 作者:残疾、自伤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生机勃勃 借景抒情 作者:走出轻生

蚂蚁、瓢虫

卑微 按自然法则活着 维持生态和谐 草木 栖息地荒芜、被人们冷落 残疾 自己 自然生存 个体和世界的和谐宁静 绝望 地坛:四季景物(永恒)借景抒情 作者:人生信念(追求)参考答案: 1.(1)拟人。意思:以园衬人,借景抒情,“荒芜的地坛”和“截瘫的我”相互映衬,托物写意,作者借此抒发残疾自伤的情感。(2)原因:是这园子使作者超越了他选择生死的极限。(3)倔强:我看见她,她没有看见我,我决意不去喊她。痛悔:“我的倔强”使承受了双倍痛苦的母亲对我更充满了担忧,在焦灼的寻找中,终于心力交瘁而早逝。2.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关心残疾人;珍爱生命,珍爱健康;顽强求索,不畏艰难;感悟亲情,感受母爱。阅读《我与地坛》全文。2.向父母征要他们年轻是的照片,与现在的父母作一次肖像对比,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3.讲述自己人生中的一次挫折,自己又是怎样战胜它的。荒芜―残疾自轻 我 地坛 生机―走出轻生 与平常―人生信念 地 坛

母爱―理解支持

母亲 追忆―思念痛悔

第五篇:《我与地坛(节选)》精品示范课教案(第2课时)

《我与地坛(节选)》精品示范课教案

第二课时

听歌曲《我想更懂你》,其实年轻的我们跟我们的父母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存在沟通问题,那作者与母亲经历了什么?

3.研读第二部分

母亲的付出

(1)第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 “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 她知道„„知道„„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明确】 “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3)母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儿子在母亲身上读到了什么?你能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读读它们并说说它们的好处吗?

【明确】 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板书:第2段,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艰难的命运。第3段,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坚忍的意志。

第8段,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毫不张扬的爱。

儿子的感悟

(4)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 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感。诵读第五段。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的热流。

(5)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明确】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怎么活,谁能给出他答案?

/ 7

【明确】 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地活下去。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 ”的疑问答案。

(7)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读。【明确】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总结第二部分: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4.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写的抒情散文,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到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全文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使他萌生了生活的信心;后半部分写伟大的母亲给了他寻找生路的勇气。作者用与苦难抗争的生动事例,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幸福的人生之路,是文章所宣扬的主题。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教益。

【知识拓展】

“大地、母亲、生命、生活”的沉思与断想

——重读《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近年来一直备受推崇,这是一篇“至性”的美文。从1999年入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大学语文》(专科)篇目,到2001年作为“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材”课文,说明其内在思想价值正在被人们所发现,也说明它在正在形成的当代人文价值观念中逐渐凸现其重要地位。

过去十多年中,人们多为史铁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小说创作成就所感奋,赞叹他作为一个残疾人,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以非凡的努力,碰撞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摇着轮椅,走上了一条文学创作的成功之路。但对他的这篇代表作《我与地坛》的理解,却似乎停留在相对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当我们今天重读这篇散文时,内心所涌动着的,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冷静思考,所力求探究的,是其中一些体现哲理思辨和人文价值的深层意义。《我与地坛》是作

/ 7

者以往十年创作思想的艺术性总结,概括了他残疾后十五年的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可以这么说,理解了《我与地坛》,也就真正理解了史铁生文学创作的全部意义。

《我与地坛》是一篇中篇散文,作品内容共分七节,以第一、二节最重要,为其纲领性的核心。高一语文新教材中选作课文的,正是这两部分。从课文内容上看,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关系,展现了作者在这个“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殊环境中对生命、生活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母亲博大深挚、毫不张扬的爱,以及作者对早逝的母亲痛彻心脾的思念。在一般人看来,作品的主旨似乎是很明确的:一是要关心残疾人的痛苦。由此生发到“珍爱生命,珍爱健康”的思考,进而倡导青年要顽强开辟一条成功之路。二是教育子女要通过自身设想、自省感悟,更加深刻地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这是目前语文教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但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作者是站在一个更高的思想视点上,以一种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无间隔解析,阐释了这样一条真理:一种正确的认识生命、理解生活、把握命运的人生观的形成,和博大无私、深厚无穷的母爱之间,有着必然和永恒的因果联系!而课文的两部分内容,又从“我”和母亲两个不同角度,在结构上形成了互为说明、互为映衬的浑然整体,从而鲜明有力地凸现了作者这一创作主旨。

解读《我与地坛》的最大难点,是对于“地坛”的理解。在作者笔下,这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废弃的古园”,而是被他视之为精神栖息的家园和抚慰心灵伤痛的思想归宿。更重要的是,地坛作为一种象征意象,被作者赋予了更为深沉丰富的象征含义,那就是,她象征着——大地母亲!作为明清之际帝王祭祀大地厚土的处所,地坛(又称方泽坛)象征大地的意义并不难理解,重要的是作者与地坛之间的关系,在作品中是怎样和博大无私的母爱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经由三个层次渐次理解这一点。

首先,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感悟,以及后来对于生活本身认识的思想飞跃,都是在地坛这个特殊环境和背景中完成的。作者在文中开头便写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当然不是在讲“宿命”,然而又的确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作者在二十岁时双腿瘫痪,精神近于崩溃,于是就和离家咫尺的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地坛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母亲,“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就这样,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作者得到了有关生命意义的重要启示。在他的眼中,地坛虽然看似“荒芜但并不衰败”,看似沉寂却处处涌动着生命的喧嚣。在这种启示之下,作者从开始发现生命,继而观察生命,进而赞叹生命:“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3 / 7

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只有对生命精细观察的人,才能有如此敏锐的感情触角;只有深爱生活的人,才会以如此温馨的笔调描摹如此细微的生命搏动。作品中所引用的这些精美而生动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下了作者那片枯萎干涸的心田重新滋润和复苏的过程。对于这一切,作者把它说成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这不就是说大地母亲在对作者这个人生道路上暂时“迷途的羔羊”指点迷津吗?在对一时糊涂的孩子用一种奇妙的方式,“戳一戳脑门儿”吗?所以作者“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精神苏醒,朝着健康的人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在生命意义的有力启迪下,作者在地坛开始了他长达几年的“专心致志”的主观能动的思考过程——对于“生与死”的思考。这是作者思想飞跃的最关键、最本质的阶段。“生与死”,这是有关世界观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的首要内容。这段时间里,“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这块既凝聚着沉重的历史沧桑印记,同时又充满着各种当代生命骚动的大地,成了启示作者哲理思辨的最可靠的参照体系。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作者进行了透彻的、辩证的分析和论证,并且得出了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这段充满着冷峻的理性色彩的内心独白,令人想起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王子那段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台词。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新旧交替时代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在父死母嫁的厄运打击下,面对着理想破灭的残酷现实,他的“生与死”哲学思考是带有“时代使命感”特征的。而作者十五年的人生之路所伴随的精神探索,并不是那种“大济苍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他无非就是想探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这里的类比只是为了说明:人在最悲苦、最低潮的人生阶段的思考,往往是最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辨意义的。这就是所谓的“哈姆莱特式思考”。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思考的本质是积极进取的。它是思想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也是其企图改变自我,进而改变环境的动力来源。作者正是在遭遇到命运巨大打击的可怕境遇中,经历了狂躁怨恨、悲观沉沦、痛苦反省之后,在地坛——大地母亲宁静温暖的怀抱里,通过深沉的哲理思考,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彻悟了人生的意义,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从而使自己人生观升华到“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的晶莹澄澈的新境界。而地坛在其间对作者来说,既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启示者,同时又是一个客观公正的见证人。那些刻印在地坛大地身上无处不在的残疾人轮椅车辙轨迹,都见证着作者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哲理思考过程中的每一步努力。

/ 7

接下来是“怎样活”的问题,这不是单纯靠思考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件需要行动,需要实践,尤其是需要信心和力量的事情。这里,作者又一次描写了他与地坛那非同一般的亲情关系:“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但此时的作者在大地的怀抱里,已经不再处于体验生命意义和进行哲理思考的稚嫩阶段,他长大了,成熟了,他需要的是自信的力量,是进取的气魄。而还是地坛,又成了他重获新生的精神力量源泉。他一次又一次从慷慨的大地母亲那里汲取了丰沛的灵感、智慧、自信和力量的乳汁。读到这里,人们想起了安泰,这个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子,在和大力神赫勒克拉斯的生死较量中,每当他被摔倒在地,他便从母亲的身上汲取了更多的力量而变得更加强壮起来。作者的小说发表了,得奖了,他终于成功了!作者把心中那一股无法言表的感激之情,化作一系列充满活力的象征意象,在文中一连串用了六个“譬如”:那一抹把每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落日的光辉,那一群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的雨燕,那些留在冬天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那一株株镇静地站在那儿的苍黑的古柏,暴雨后炽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等等。这一段酷似法国和奥地利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里尔克风格的诗一般的语言,由衷地喊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无比精彩和无穷乐趣的赞美之歌。是什么力量促使作者从悲观、漠然到赞叹、讴歌,进而热爱生命?是地坛!是大地母亲!所以作者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见《我与地坛》第三节)是啊,大地母亲哺育和培养着人类,永远赐予人类以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人们依恋她,感谢她,正是因为从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获得了生命的感悟和生活的信念。而作者把这种人类和大地母亲的关系,浓缩、诗化成一种特定个人和特定环境背景的关系,那就是——“我与地坛”!

解读《我与地坛》的另一个重点,是对文中“母爱”的理解。

在人类社会人与人的所有情感范畴中,恐怕没有任何一种情感像母爱这样具有永恒的动人力量。你可以用所有能够想到的美言令辞来形容它:神圣、崇高、伟大、广博、深厚、无私„„但如果我们仅仅从一方是“无私的慷慨给予”和另一方是“无尽的感恩报答”,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来理解《我与地坛》中关于母爱的含义,则仍然没有走出“思维贫困”的阴影。实际上,作者在作品第二部分对母爱进行夺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描写,其深刻本意应当是在向人们展示一种建构在一个伟大民族道德传统上的当代人文价值观念,一种新型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我与地坛》中作者母亲对于儿子的爱,就是这种新型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也是当代人文价值观念中最具感召力的精髓部分。作品第二部分的写法极有特色,一方面,它用作者的自叙,表现了“我”对母亲生前种种行为细节的追忆和对母亲早逝的痛惜之情。另一方面,又

/ 7

通过作者的“设想”,直接进入母亲那复杂深沉的内心世界,描写她的心理活动过程,正面展示出她那颗赤诚无私的爱心。通过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交叉观照,我们看到并且深切理解了这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母爱的基本特征。首先,母亲的爱是苦难的、无言的、坚忍的。母亲在遭遇到儿子“长到二十岁时突然截瘫”命运打击的时候,她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且,她默默地承受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苦难。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无言地承担起了难以想像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压。母亲的勇敢,在于她的坚韧不拔,默默承受而永不屈服。母亲苦难的爱是如此震撼人心,以至于在每个读者心中都引起了似曾相识的巨大内心共鸣。为什么?因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的美德;其次,母亲的爱是通达的、睿智的、善解人意的。母亲是通情达理的,她对儿子的爱,首先表现在对儿子人格的尊重和理解上。她从不追问儿子一些“不宜问”的事,也从不阻拦儿子出去,甚至鼓励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因为她明白,必须让儿子懂得“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得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然而,在当时情况下,这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所以作者设想过母亲在怎样的“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中,度过无数难熬的白天。但母亲是正确的!正是母亲如此通达的爱,才使儿子最终走上一条自立自强的人生之路。相形之下,那种被多少人视为经典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母爱”理论,显得多么的苍白而俗气!另外,母亲的爱是无私的、纯粹的、毫不张扬的。母亲一生是短暂的,她似乎只是为了奉献才到这个世界上来走过四十九个年头。她从未对儿子说过一句“你为我想想”之类的话。而当儿子终于顽强地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并且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之路时,她却悄然逝去,甚至都没有来得及看见儿子获奖的笑容。所以作者泣不成声地说:“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这种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无私母爱,对照于现今社会上流行的所谓“养儿防老”,或是这种说法的变种——“教育投资”后面所隐藏的功利潜意识来说,又是一种何等纯粹的母爱境界呀!

除了深刻的理解这种新型母爱的本质特征以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作为正在形成的当代人文价值观念的精髓部分,这种母爱又是一切高尚道德情操和优秀品质才能的深厚源泉。它对于一种健康积极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起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决定性的。母亲在有限的生命中,以自己无言的母爱,为儿子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首先,它教会了儿子如何在人生逆境之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承受苦难但又从不丧失信心。作者在地坛和母亲的爱的召唤之下,从绝望、悲观、焦灼的噩梦中挣扎出来,凭着不倦的努力,奋发向上,最终成为一位有相当影响的青年小说家。其间很难想像会有什么偶然因素在起作用。凡是读过《我与地坛》的人,都必然会把他的成功和伟大的母爱立刻联系起来;其次,它教会了儿子以聪慧、理解和通达的眼光去

/ 7

看待一切事物的宽容心。在《我与地坛》后四节内容中,作者描写了一群常来地坛的人们,如相濡以沫的老夫妻,练嗓的歌唱家,运气不佳的长跑者,捕鸟的壮年汉子,先天弱智的美丽少女„„在这些五彩斑斓的人生画卷和故事里,作者表达了他对于生活意义的进一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人和物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平等,也不可能完美。但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争取、奋进。它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个过程之中,而目标的实现却是其次的;最后,母亲的爱又培育着儿子一种不事张扬、坦诚奉献的精神。作者的《我与地坛》是一篇袒露心曲、自我解析的“自白书”。其间的坦诚、真率、自省、痛悔„„令读者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人们得以零距离地观察、体味、评价史铁生,从而升华了思想,陶冶了感情。一如法国作家卢梭著名的《忏悔录》,人们看到了一部体现着当代人文价值取向的人生观的优秀范本,听到了一曲洋溢着当代时代精神的积极向上的进行曲。

从作品结构上来说,作为一篇课文,《我与地坛》的前两部分内容,表面上一是写地坛,一是写母爱,相对独立,各自成篇;但实际上二者互为说明,互为映照,都是在描写母亲的伟大。前者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地坛——大地母亲的伟大,后者是用写实的笔触再现生身母亲的伟大,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象征类比意义的浑然整体。不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是给予作者生存感悟、重获新生的精神源泉。如果揭开“我与地坛”这个题目的象征手法的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它真正的题目是——“我与母亲”!

(《中学语文教学》2003.4)

/ 7

下载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 应用体验之旅教案 苏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语文 专题一 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 应用体验之旅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