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课第二框 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设计
第六课第二框 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懂得法治与德治要结合起来,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情感态度观念: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增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平等观念,拥护国家的依法治国方略。
运用:崇尚法律的权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努力做爱国爱党、遵纪守法、关心他人、刚正磊落的公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难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四、教学资源
《职业道德与法律》(人教版)P68~73;《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P76~87相关内容;《学习指导》(人教版)P34~45相关内容;PPT课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如果有可能,请班主任帮忙,利用班会课播放影片《被告山杠爷》;布置学生搜集我国依法治国的案例,准备课堂交流; 印发材料《鲁国国王判案》、“死刑复核程序”。学生:预习思考,搜集近年来在全社会有较大影响的法治事件(如福建南平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北京“铁链男孩”、南京张明宝案、徐宝宝事件等),做好课堂交流准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7分钟)1.教学内容
分析山杠爷案例,明确本课学习内容。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山杠爷案例。用PPT出示电影《被告山杠爷》海报,请一位同学朗读案例内容,了解电影剧情梗概。在此基础上观看视频片段,思考PPT出示的问题:山杠爷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好,事情就一定办得好吗?治理村庄应该依据什么?山杠爷违法侵权表现在哪些方面?山杠爷的教训给我们什么启发?
在讨论的基础上,每组学生代表回答一个问题,竞答最后一个问题。教师进行赏析性点评并进行纠偏,对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学生予以特别表扬。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指出:德治要与法治结合,必须依法治村、依法治国,法治是治理国家最合理的模式。(用PPT出示)
设问过渡: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用PPT出示第一目目题)
(4)板书:建设法治国家、依法治国。3.学生活动
(1)听、看教材第68~69页案例内容,了解情景;观看电影《被告山杠爷》视频片段,讨论、思考问题,由每组学生代表回答一个问题,全班竞答最后一个问题。
(2)其他学生倾听,积极思考,及时进行补充,做好笔记。
(二)研习新课(31分钟)第一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13分钟)1.教学内容
(1)依法治国的内涵。(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3)法治与德治相结合。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看图片,谈观后感。用PPT逐一出示“建国60周年大阅兵时‘依法治国’方阵” 图片,请反应较快的同学简单谈谈观图片后的感受。党的十五大郑重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用PPT出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2)请一名学生回答“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接着教师从依法治国的领导者、主体、依据、客体、目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内涵。(用PPT逐一出示)点明法治是对人治的否定,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
(3)板书:内涵、主体、领导者、依据、客体、目的。
(4)强化认识:请学生阅读课前印发的材料“鲁国国王判案”,讨论、思考:国王的判案是“法治”还是“人治”?简单说明理由。通过该案例帮助学生理清法治与人治的本质差异,深化对依法治国内涵的理解,引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问题。
(5)探究活动三:房地产开发商案。用PPT逐一出示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涉及依法治国的哪些要求?开发商不执行法院判决,该怎么办?说明什么问题?
在讨论、发言基础上,教师归纳,明确指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用PPT出示),告诉学生生活中的侵权现象时有发生,要学会依法维权,加强法治建设,同时说明我国加强法治建设任重道远。理解知识①:通过PPT出示相关图片,以简单设问组织教学,“一辆车污染?→很多车污染?→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绿标?→罚款依据?→新的《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强调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是有法可依,掌握什么是有法可依。引入教材第69页“链接”,了解我国立法的最主要原则。
理解知识②:用PPT出示图片,以简单设问组织教学,罚款数额?→有法必依,掌握什么是有法必依。逐一出示: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和图片“行人违规也罚”,强调依法办事。教师简单介绍“震后重建须有法必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理解知识③:用PPT逐一出示图片:“酒后骑自行车罚款50元”和“酒后驾车重罚”,比较两张图片,说说看法。掌握什么是执法必严,引入教材第70页“链接”,归纳:依法治国的关键和重点是执法必严。
理解知识④:简单介绍张明宝事件。导出违法必究的含义,明确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告诫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介绍“查处贪官成效显著”,说明绝不允许有法外特权。
(7)板书: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条件、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和重点、违法必究──必要保证。
(8)文献探究:法治与德治相结合。PPT出示江泽民讲话,请学生谈谈对讲话的理解。归纳: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用PPT出示: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令人不敢破坏规则;德治,以其感召性和劝导力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让人不愿破坏规则;3.法治与德治相结合。(9)板书:紧密结合、以德治国。3.学生活动
(1)探究活动二:看图片,谈观后感。观看图片,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懂得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
(2)强化认识:仔细阅读课前印发的“鲁国国王判案”材料,讨论、思考,由第一小组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强化对依法治国内涵的理解。
(3)探究活动三:房地产开发商案。观看图片时积极讨论,思考,请第二、三、四组学生代表各回答一个问题,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其他同学倾听,并加以补充,做好笔记。
(4)理解知识:认真观看图片,思考回答问题,每一组学生代表针对依法治国要求回答一组问题。加深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及其内在联系。
(5)文献探究: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仔细阅读材料内容,认真思考后竞答,其他学生倾听,并做好笔记。
第二目: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10分钟)1.教学内容
(1)要崇尚法律的权威。(2)政府要依法行政。(3)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四:邱某害夫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71页案例,用PPT出示问题:邱某毒死丈夫的原因是什么?她可以结束“治愈无望、濒死状态”丈夫的生命吗?对邱某的处理,是按照民意还是依照法律?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相结合,强调在法治国家,情、理、法,法为先,并用PPT出示。引入案例“法重于情”,感召学生崇尚法律权威,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2)文献探究:政府依法行政。用 PPT出示温家宝讲话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教师简单补充讲话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温总理作此番讲话的主旨何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并用PPT出示:政府依法行政对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的重要意义,政府依法行政。
(3)探究活动五:佘某案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71页案例,回答PPT出示的问题:对佘某的错判失误在什么地方?佘某被迫承认莫须有的罪行,服刑11年,给我们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归纳:司法为民,司法必须公正(用PPT出示),司法改革任重道远,我们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用PPT出示)。(4)结合教材第72页第一个“点评”,强调抓四个环节,并板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主导地位、以法律为准绳;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3.学生活动
(1)探究活动四:邱某害夫案。认真阅读教材第70~71页的案例,讨论思考问题,每组学生代表回答一个问题。其他同学倾听,可以适当补充,并做好笔记。(2)文献探究:政府依法行政。观看材料,听介绍后讨论问题,第一小组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3)探究活动五:佘某案件。仔细阅读教材第71页案例,认真思考问题,各抒己见,力求观点新颖,视角独到。第二、三小组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学生倾听、补充回答,并做好笔记。
第三目: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9分钟)1.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2)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及对公民的要求。2.教师活动
(1)引入“死刑复审”图片,简单介绍死刑复核程序。过渡至知识讲授:思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有哪些方面?(用PPT出示内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的第二个“点评”,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其不同组成部分的各自作用。
(2)引入温家宝“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的讲话,强调为了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先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案例,对积极参与交流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其观点作点评、纠偏。如果案例不够,教师简单介绍福建南平校园惨案,突出四位市民见义勇为的事,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在行动上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链接”,深化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3)用PPT出示图片,介绍今年两会期间的“选举法”修改情况,思考:修改
选举法的意义何在?讨论归纳明确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根本制度保证(用PPT出示)。
(4)探究活动六:公正切分蛋糕。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73页活动框文字材料,调动学生思维,讨论问题:能否公平分蛋糕?有别的好主意吗?有何启示? 归纳:条件不具体,判断是否公平的角度不同,但只要制度正义就有利于保证公平,强调我们要树立公平正义观念,培养公正意识,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关心他人、刚正磊落的人(用PPT出示)。
(3)板书:基本内涵、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3.学生活动
(1)看图片,认真听介绍,积极思考,第四组学生代表回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阅读教材第72页第二个“点评”,明确内涵及各自作用。
(2)看图片,认真听介绍,准备充分的学生做交流,感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意义。阅读教材第72页“链接”中内容,加深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解。
(3)看图片,认真听介绍,积极思考“修改选举法的意义”。
(4)探究活动六:公正切分蛋糕。看漫画、认真阅读材料,积极思考进行竞答,感悟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
(三)课堂小结(1.5分钟)1.教学内容 总结归纳。2.教师活动
在学生归纳基础上,强调化知识为行动,自觉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用PPT出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与教育点。
3.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板书思考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4分钟)1.教学内容 学习评价。2.教师活动 用PPT出示:(1)单项选择:《学习指导》P35第3、4题。(2)多项选择:《学习指导》P37第3、4题。(3)辨析题:《学习指导》P38第2题。3.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从中感悟涵养道德,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意义。
(五)课后作业(0.5分钟)1.教学内容 布置作业。2.教师活动 用PPT出示:(1)单项选择:《学习指导》P36 第8题。
(2)案例分析:《学习指导》P41第4、6题。(3)养成训练:《学习指导》P44第3题。附教学设计中补充的素材:
1.鲁国国王判案
春秋时期,鲁国国王出巡,遇一羊群失窃案,久查未决。忽有人来告发,案件随之告破。国王下令奖赏告发人。该人却要求开恩,从轻处罚窃羊贼,因为那人是他父亲。“什么?你竟敢告你父亲?”国王怒道。“我认为你告父即不孝父母,不孝即不忠,不忠自己的父亲,即犯国法,犯法则死!”国王说道。可怜的告发人被揪出去杀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0年4月29日修订通过,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公布,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已取得公安机关资质认定的承担机动车年检的单位,按照规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进行年度检测。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机动车停放地对在用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抽测。
《重庆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第十二条: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测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3.《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第五十六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投资地震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
……
4.查处贪官成效显著
见《教师教学用书》第87页第1~6行。
5.“法重于情”
见《教师教学用书》第87页第12~19行。
6.死刑复核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复查核准所遵循的一种特别审
判程序。我国法律一方面把死刑作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又强调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因此,除在实体法中规定了死刑不适用于未成年人、怀孕妇女等限制性要求外,还在程序法中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规定了一项特别的审查核准程序──死刑复核程序。
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报请对死刑有核准权的人民法院审查核准应遵守的步骤、方式和方法,它是一种特别的程序。
2006年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2006年10月31日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将人民法院组织法的第十三条修改为:“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个决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所有死刑案件复核都要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第二篇: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黄建忠 2016.11.23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师生交往》本框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第六课 师生之间 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包括“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两目内容。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掌握与老师沟通的基本方法,学会尊重老师、关心老师和理解老师,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批评以及化解师生间的矛盾。
2、分析:《师生交往》从地位和作用上来看,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掌握与老师沟通的基本方法,学会尊重老师、关心老师和理解老师,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批评以及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可以说,本框是本课的落脚点。
二、学情分析:
中学阶段,师生关系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小学生对老师往往带着一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心理,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师生关系一般较为融洽。但进入中学后,这种崇敬心理将逐渐消失,代之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自然的师生关系。情感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要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而一旦他们的心理需要受到阻碍,被成人否定时,就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他们情绪常常多变,在学校易与老师发生矛盾和冲突,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要提高他们对师生冲突的认识,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减少正面冲突,学习沟通技巧,提高师生交往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2)能力目标:能够对学习生活中的师生关系的各种现象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恰当处理。
(3)知识目标: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懂得师生之间要彼此尊重。
2、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确定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的关系 ;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难点:学会正确看待、处理师生关系中产生的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调查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等
七、课前准备:调查学生希望的师生关系是怎样
八、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知识回顾,导学设疑——揭示目标,明确方向——预习展示,定位目标——师生合作,释疑解惑——课后小结,归纳梳理
——作业布置,分层提高。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学设疑(3-5分钟)
复习导入:面对不同风格老师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是什么?
明确:(1)正确态度:①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②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
(2)正确做法: ①承认老师的差别;②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③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④主动交往。
师: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也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更有人说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到底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又该如何与老师交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师生交往》,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知识点,引出本课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设疑,起到了激趣的作用。)
(二)揭示目标,明确方向(2分钟)
1、知道老师在师生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
2、理解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掌握与老师沟通的基本方法。
3、懂得如何尊重老师、关心老师和理解老师。
4、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批评以及化解师生间的矛盾。
(三)预习展示,定位目标(10分钟)
问题:
1、教学相长的含义/教学相长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良好的
教学关系有什么作用?
2、新型教与学的关系对我们的要求(你认为怎样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3、亦师亦友的内容(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是什么?)
4、如何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5、怎样化解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明确:
1、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2、(1)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2)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3、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4、(1)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5、(1)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2)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3)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4)求同存异,主动关心。
(四)师生合作,释疑解惑(15分钟)
问题1:(1)回顾与老师的交往,老师还扮演着什么角色?(结合教
材P65运用你的经验)
(2)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1:(1)在学习中,老师扮演引导者角色;在参加集体活动时,老师扮演组织者角色;在课外交往中,老师扮演着陪伴者,朋友的角色,等等。
(2)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学相长的内涵。)问题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结合教材P66阅读感悟)
明确2:老师不是圣人,老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发生分歧时,要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这有助于师生共同进步。问题3:假如你是小奇,你会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与数学老师的批评?你能给小奇提出怎样的建议?(可结合教材P67探究与分享)明确3:语文老师的表扬是对自己的肯定、鼓励和期待,有助于激励我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数学老师的批评是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数学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我会对小奇说:要遵守课堂纪律,听从老师的安排与要求,不要在上课时写小说,这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是不尊重老师劳动 的表现:建议他在学习之余再进行文学创作;不跟老师闹情绪,不顶撞老师,更不放弃对本课的学习,如有误会或矛盾要主动与老师交流,以解决问题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与老师沟通。)问题4:(1)王亚南的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结合教材P63探究与分享)
(2)如果不喜欢某位老师,我们还要尊重他吗?(3)我们应如何化解与老师之间的矛盾?
明确4:(1)启发:一方面我们要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个体差异、劳动成果,虚心接受他们的教诲;另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的辛苦,和老师成为朋友。
(2)还要尊重他,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3)①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②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③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④求同存异,主动关心。(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学会化解矛盾。)
(五)课后小结,归纳梳理(2分钟)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1、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2、(1)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2)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3、学生乐于学习,老师寓教于乐,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
4、(1)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5、(1)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2)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3)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4)求同存异,主动关心。教师结语: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学会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尊重每一位老师,让我们走近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老师最后进行总结,既能锻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六)布置作业,分层提高(1分钟)完成《课课练》P48-P49能力提升。
(1)基础好的完成选择题3-5选择题和非选择题6-7。(2)基础薄弱的完成选择题3-5题选择题。
九、课后拓展:课本第70面
第三篇:第六课第二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教学设计
第六课第二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教学设计
江南初中 彭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宪法的作用,宪法的法律地位。能力目标:认识宪法的作用和地位。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树立宪法意识。[课程标准的依据]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教师指导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一:法律家族聚会
1、请同学分别扮演法律家庭的不同成员,模拟聚会。
2、思考讨论:从法律家族聚会中,你能看出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吗?
3、教师小结:从这次聚会中,可以看出宪法与普通法律在内容上不同: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2005年12月4日是第五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其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依法治国的核心。[讲授新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阅读教材:P78—81页,思考并回答:(1)我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宪法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我国现行宪法的构成是什么?
1、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宪法的地位及其作用: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宪法的基本内容: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投影)(1)国家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
(2)国家的性质: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国家的根本制度:宪法第2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4)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活动二:为什么把“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写进了宪法?列举事例加以说明。(见教材)
4、我国现行宪法的构成
1982年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它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四章构成。
活动三:小齐为什么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她是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的?
1、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小结:(1)因为:A、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B、认真学习宪法等法律知识,懂得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2)以法律为武器,采用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怎样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活动四:阅读教材P80—81页,思考:(1)你能说出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吗?(2)什么是法律效力?
(3)为什么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普通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小结: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①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从制定和修改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板书设计]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宪法的地位及其作用
3、宪法的基本内容: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4、我国现行宪法的构成
5、怎样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下列内容由宪法规定的是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马克思说“宪法是法律的法律”。这句话说明了
①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②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③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 ④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刑法+民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的观点是 A、正确的,因为普通法律必须依据宪法制定 B、错误的,因为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内容不同 C、正确的,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D、错误的,因为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4、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证宪法贯彻实施,这是因为宪法是
①我国的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一切国家机关、团体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实的法律保障 ④规定国家生活中一切问题的法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问答题
材料一:198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实施之日,为此,从2001年起,把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在全民中开展普法工作。2001年到2004年法制宣传日的主题分别是: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材料二: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2896票赞成,2票弃权,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为依据的《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布第34号主席令,《反分裂国家法》正式施行。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四个法制宣传日的主题为什么有三个强调了宪法?
(2)《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为什么要以宪法为依据?
第四篇:第六课第二框答案
第六课第二框导学案答案
课内探究案
1【参考答案】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和以“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等方面阐述原因。
2【参考答案】(1)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是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要求。(4)是党民主执政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课堂训练案
13【参考答案】(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由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因务。(2)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使整个社会处于协调、稳定的状态.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得本利益。(3)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民度,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4【参考答案】(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鼓励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党的本质所要求的。(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鼓励科技创新,必将在大力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必须鼓励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五篇:第六课 第二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学设计)
第六课 第二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宪法的作用,宪法的法律地位。能力目标:认识宪法的作用和地位。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树立宪法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教师指导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一:法律家族聚会
1、请同学分别扮演法律家庭的不同成员,模拟聚会。
2、思考讨论:从法律家族聚会中,你能看出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吗?
3、教师小结:从这次聚会中,可以看出宪法与普通法律在内容上不同: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而普通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2005年12月4日是第五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其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依法治国的核心。[讲授新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阅读教材:P78—81页,思考并回答:(1)我国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宪法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我国现行宪法的构成是什么?
1、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宪法的地位及其作用: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宪法的基本内容: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投影)(1)国家的根本问题: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的标志等。
(2)国家的性质: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国家的根本制度:宪法第2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4)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活动二:为什么把“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写进了宪法?列举事例加以说明。(见教材)
4、我国现行宪法的构成
1982年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它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四章构成。
活动三:小齐为什么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她是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的?
1、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小结:(1)因为:A、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B、认真学习宪法等法律知识,懂得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2)以法律为武器,采用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怎样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活动四:阅读教材P80—81页,思考:(1)你能说出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吗?(2)什么是法律效力?
(3)为什么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普通法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小结: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①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③从制定和修改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板书设计]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一、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2、宪法的地位及其作用
3、宪法的基本内容: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4、我国现行宪法的构成
5、怎样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练习题: 问答题
材料一:198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实施之日,为此,从2001年起,把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全国法制宣传日,在全民中开展普法工作。2001年到2004年法制宣传日的主题分别是: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材料二: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2896票赞成,2票弃权,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为依据的《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布第34号主席令,《反分裂国家法》正式施行。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四个法制宣传日的主题为什么有三个强调了宪法?
(2)《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为什么要以宪法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