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徐 斌

时间:2019-05-12 20:1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徐 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徐 斌》。

第一篇: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徐 斌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 键 词„„„„„„„„„„„„„„„„„„„„„„„„„„„„1

一、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2

二、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的对策„„„„„„„„„„„„„„„„„2—4 参考文献„„„„„„„„„„„„„„„„„„„„„„„„„„„„5

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册亨民族中学 徐 斌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当下中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观念;纪律观念;生活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宿舍作为学生相互学习、生活、娱乐、休息的重要场所,但在现实的宿舍管理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违纪现象、不文明的生活习惯、集体观念和安全观念淡薄等问题,怎样去解决宿舍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显得十分迫切。本文将从“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两方面去思考,探析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的规律。

【关键词】中学生、宿舍管理、对策

管理是有对象的,管理的效果怎样就要看你管理的对象是否符合预设的目标,得到全面的发展。宿舍管理是把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中学生作为特殊的管理“对象”,的确需要人们进行特殊的研究,发现其成长的规律,探索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违纪现象严重

违纪现象是指学生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的《宿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宿舍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违纪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违反作息时间使用手机。这在中学生宿舍管理过程中非常棘手的问题。手机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的不断开发与应用,手机的功能不仅仅是用于通话,已经逐渐演变变成了一部掌上电脑。里面的功能非常齐全,便于学生查询有关资料,学习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却谈“机”色变。经过对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70%以上的学生使用手机主要用于娱乐,诸如打游戏、聊天、看电影、小说、听歌等。学生在宿舍里使用手机往往在10点30分后达到高峰期,宿舍管理员查宿舍走后,他们又开始活跃起来。手机的使用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使用手机的人怎么用。

2、夜不归宿。这种现象经常发生,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案调查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夜不归宿的主要原因有:有的谈恋爱;有的到网吧上网、有的是“志同道合”的人聚众娱乐等。

3、吸烟现象屡禁不止。中学生吸烟现象的产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其根本原因是由学生的自控能力能力差造成。在心里上表现为虚荣心、依赖心理特别强。有吸烟现象的学生规避心理很强,宿舍管理员要细心观察和留意才能发现。

(二)文明生活习惯差

文明的生活习惯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养。宿舍是住校学生的“一个家”,每个学生都要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共同呵护才能使这个“家”变得更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可现实情况是学生在宿舍里没有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1、公共卫生漠不关心

公共卫生指的是学生在宿舍里生活的区域卫生。包括寝室卫生、过道卫生、洗漱间和卫生间的卫生。宿舍管理员每天都安排有值日进行保洁的,可现实的情况不尽人意。卫生表现为:脏、乱、差现象,这与宿舍学生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和值日生责任心不强。整理和打扫好的卫生,一天下来又是脏、乱、差。

2、个人卫生随意性强

个人卫生是靠习惯养成的,而不是一时的热情轰轰烈烈的弄一下就了结。关键在于学生平时就养成不怕脏不怕累,勤于劳动的文明生活习惯。现在的中学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在家里就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个人卫生表现为脏了不及时清洗,摆放杂乱无章。

3、文明的生活用语淡化

在宿舍里,见管理员查房不主动问候,同学之间见面不主动使用问候语;自己做错事情影响对方,不主动说“对不起”之类的道歉语;同学之间交流爱使用“三俗”语言。影响了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三)集体观念淡薄

宿舍里的同学是一个集体,相互之间要团结协作,不能漠不关心,不能像人们常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影响了学生集体观念培养。每间宿舍里的同学就是一个小集体,要相互协作,无能在学习上,生活中,劳动中都应团结协作。可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就是同寝室的同学也经常单打独斗。从每周的值日情况就可以看出,如果遇到有学生请假,就没有人愿意去值日,宿舍管理再三催促才勉强有人去做。发现地上有纸屑果皮也不主动去拾起,因为不是他的值日,诸如此类现象经常发生。

(四)安全观念淡薄

安全观念是指学生对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中学生宿舍管理的安全是指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人身安全上出现的问题表现为学生在宿舍里违规使用电源、使用蜡烛、跳楼翻墙进出校园。

财产安全表现为学生对自己的重要财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随便放在宿舍里,或者取出现金放在裤兜里。安全防范意识差,常常出现现金被弄丢和被盗现象发生。

二、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的对策

管理是一门有规律和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有个性的情感动物,有很强的可塑性,管理过程中始终践行“以人文本”是做好宿舍管理的根本方法;同时也离不开相应的“制度”来规范,离不开相应的“惩戒与处分”来震慑。

(一)把握中学生的身心特征是做好当下宿舍管理的前提条件

中学时代正处于学生的青少年时期,他们在身体和心里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身体上的变化表现为:身体外形发生剧变,体内机能增强,性的发育成熟。这种变化使他们感觉自己长大了。在心里上的变化表现为:智力飞跃发展,个性逐步形成。这样的变化使他们的思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思维日趋成熟”。在个性心理上“力图摆脱成人的关照和约束,独立支配自己;也出现心理闭锁性”。总体而言,中学生是朝气蓬勃,天真活泼,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宿舍的管理者要组织住校学生积极参与。诸如开展:各种球类的竞技活动;各种棋类竞技活动;各种书画展览比赛,组织宿舍学生收看积极健康娱乐节目等等。这需要学校有固定设施,有专人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创设这样的文化环境,影响学生,干预学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学校里积极健康的生活。这是做好当下宿舍管理的前提条件

(二)应用好“规范、守则、制度”是做好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的有力保障

规范、守则、制度是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的《宿舍管理制度》,它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准则。对住校的学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组织学生对“规范、守则、制度”进行认真学习,并且进行知识竞赛,使学生理解记忆其中的内容。首先从思想认识上感化教育学生,明白这样做的意义,违反“规范、守则、制度”的危害。然后才对“规范、守则、制度” 的要求落实到学生言行管理过程中。可现实情况,人们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宿舍管理制度》作为挂在墙上的文字,没有真正把它作为宿舍管理中规范学生生行为的准则。学生违反宿舍管理的相关规定后没有及时的对照“规范、守则、制度”指出学生违反管理的什么条款,对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指出改正的方法。使得住校学生没有养成遵守“规范、守则、制度”自觉意识,我行我素,加大了宿舍管理的难度。要提高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的有效性,必须提高学生对“规范、守则、制度”的认识,用“规范、守则、制度”规范宿舍学生的行为。这是做好当下宿舍管理的有力保障。

(三)应用好相应的“惩戒和处分”是做好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宿舍管理过程中,对青少年进行“惩戒和处分”是必要,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教育手段。惩戒是指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进行警示,让学生感觉自己不规范的行为是一种羞愧与耻辱,促使学生在身心上有意识地进行转变的一种教育手段。它以“体罚”有本质的区别,惩戒不以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而“体罚”则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伤害。处分是指学生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的《宿舍管理制度》的一种处罚。在现行教育体制中没有一部对中学生违纪行为进行相应处罚的法律规定。这对学校的宿舍管理带来管理难度。但现实的中学生宿舍管理中不能没有“惩戒与处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惩戒与处分”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惩戒教育主要用于学生初次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的《宿舍管理制度》时采用。强化学生对违纪危害的认识,从行为上加以矫正。诸如,对违反规定使用“手机”,偶尔的夜不归宿,不文明的生活用语和行为等可采用惩戒教育来矫正学生。而对于那些累教不改的,经常违反学校宿舍管理相关规定的学生,学校要给以相应的“处分”以达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如:经常夜不归宿、在宿舍有偷盗行为、经常违反学校规定使用手机、经常人为制造安全隐患等行为要进行处分。目前学校制定处分有: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劝其退学。

实践证明,在当下做好宿舍管理,“惩戒与处分”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它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但人们在应用的时候要记住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句话:“正确地和有目的地使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的运用惩罚使我们一切工作受损失。”

(四)践行好 “以人为本”是做好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的根本方法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身心正在发生巨变,每个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要求宿舍管理者因势利导,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科学的管理,即在具体的实际宿舍管理过程中践行好“以人为本”。

宿舍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实践中贯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充分调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的全面发展。尤其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丰富住校学生的文化生活,满足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根本说培养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宿舍管理其本质是一种育人的工作。践行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关键在于狠抓落实,狠抓反馈,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管理计划和措施。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的思想。当下学校宿舍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不是没有计划和措施,关键是缺乏落实计划和措施的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的机制,从而导致在好的计划和管理措施没有落实到实处,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学生的宿舍管理。实践好、维护好“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做好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的根本方法。

总而言之,做好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的确是一个难题,管理者不但要具有发现存在问题的慧眼,而且要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做到宿舍管理与时俱进,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庆元:《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2004年8月6日

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

3、册亨民族中学的《宿舍管理制度》

第二篇:宿舍存在问题及对策

宿舍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通过这几个月我的观察,发现在宿舍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生不按时作息。上网、大扑克下棋、玩游戏机的现象屡屡发生,缺乏充足的睡眠保障,影响学生白天上课时的精力集中和学习效率

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乱泼脏水,多人共用一套餐具吃饭,乱用别人被褥的现象比较严重。为传染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缺乏必要的约束激励机制。学生在宿舍里懒散成性,不愿打扫公共卫生;拉帮结派,欺负小同学;顺手牵羊,偷拿别人东西等等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比较严重。

种种问题的发生,败坏了校风、校纪,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加大了政教处、班主任的管理难度,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做法

热爱学生,做好服务。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到了日常宿舍管理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莫怪人心冷,将心来比心,当你把一颗火热的心捧给学生的时候,你才能获得他们的爱戴和尊敬。有同学生病了,捧上一杯热水;天冷了,提醒同学们夜里上厕所要穿好;大冷天学生在宿舍里洗头,提醒一句别感冒了;下雪了,亲自拿扫帚把积雪清扫干净;同学们遇到困难了,及时帮一吧。从与同学们密切相关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近了,宿舍管理员的工作也就好作了。

严格纪律,规范管理。从前,学生晚上偷偷溜出去上网吧的比较多,学校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勤奋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新的岗位需要新的知识,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才能适应新情况,解决好新问题。工作间隙多看几篇管理方面的文章,多学习一些高中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态变化。

第三篇: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尤其在2001年全市党政机构改革后,市编委在通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编办内部进一步整章建制,建立了机构编制审批程序、人员编制异动审批程序和日常审核监督管理程序,使机构编制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在逐步呈现,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够,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随意性。机构编制管理的目的在于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改善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而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地强调自身利益,以工作任务重、人员少、困难多等客观因素为理由,在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提高机构规格等方面做文章。另一方面,以项目检查、考核、验收等理由对下级部门的机构设置、编制配备等相关问题发文件、打招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条条”干预现象也时有发生,给编制管理部门贯彻落实机构编制政策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和困难。

(二)政事不分,行政部门包揽所属事业单位的事务。随着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必须实行政企和政事分开。近几年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转变成间接,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宏观调控和指导经济运行,而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上。相当一部分行政主管部门把所属的事业单位当成附属物,对人、财、物、事实行统管统揽,用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管理本应由事业单位自主处理的繁杂事务。于是,有的部门以工作任务多、编制少为由找领导,为事业单位增配领导职数、增加人员编制、调动工作人员等,致使机关工作政事不分、事业人员臃肿难消。

(三)超编势头难挡,编制控制难度较大。目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存在部分单位超编现象。一是上轮机构改革的分流任务尚未完成,至今仍然留在机关或事业单位,形成事实性超编。二是结构调整不到位。如事业单位中县城及乡镇中心学校超编严重,形成人员膨胀,乡镇村级小学离城区较远,人员严重不足,编制空缺,大量聘用临时代课教师。三是政策性安置人员,属政治任务,在无编或超编的情况下超编安置。四是工作需要与人员编制冻结难以协调。五是人为因素难对付。

(四)处罚机制不健全,监控乏力。目前,国家没有出台专门的机构编制法律,中、省、市各级虽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是具体的责任追究措施不够明确,管理缺乏权威,监控缺乏力度。

(五)部门协调不够,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组织、人事、财政、编制、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在对人员、编制、经费的管理过程中沟通不够,工作脱节。如部分区市县配备副科以上干部时,没有事先与编制部门衔接,存在超编制和超职数配备的现象;在人员调配上,有的不与编制部门核对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情况,随意办理调配手续。

二、对策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认识。机构编制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政权建设。加强机构编制宣传工作,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机构膨胀、人员臃肿、政企政事不分、效率低下,是阻碍生产力和社会事业发展最大的体制性障碍,损害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建立精简统一、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党政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机构编制管理的好坏,关键在领导。领导认识提高了,才能带动全社会重视机构编制工作,才能促使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局面的形成,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也才能真正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从而为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体制保障。

(二)继续建立和完善制度,强化对机构编制的监督。

一是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监督制度。聘请人大、政协、纪检(监察)、“两办”督查室等部门的领导为机构编制特邀督查员,对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并列入年终工作目标考核。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机构编制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统一制定处罚规定,对未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和签批进人的行为追究责任,对擅自进人的要坚决清退,对擅自增设机构的一律不予承认、不予登记,对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要责令重新调整,对严重超编的由相关部门重新组织竞争上岗、限期分流超编人员。

三是完善控编进人办法。全市统一印制《机关事业单位减人通知单》和《机关事业单位缺编进人卡》,机关、事业单位增加或补充人员时,包括人员调配、政策性安置、录用、聘用人员,必须由机构编制部门核发统一印制的《机关事业单位缺编进人卡》,再到组织、人事部门办理人事计划调配审批手续,财政部门按编制部门审核的编制数核拨经费。

四是实行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建立全市各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由市机构编制部门负责统一印制、分级管理,市、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本级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的组织实施,并负责本级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审核、使用管理,机构编制管理证应是组织、人事部门配备领导、办理人员增减、财政部门核拨经费和统发工资的依据。机构编制管理证所列项目要科学、合理、实用。其内容发生变化时,各机关、事业单位要及时到机构编制部门调整备案。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应定期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三)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好超编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超编由各种原因造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解决的办法:一是通过改革解决。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行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政事分开,改变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把所属事业单位的人、财、物、事权归于事业单位,使主管部门从包揽所属事业单位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二是对编制不足造成超编的事业单位,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定编标准,根据定编标准进行据实测算,该补充编制的进行增补。三是对人为因素造成超编的,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对不符合进人条件和未按规定程序审批而擅自进入的,一经查实,应立即清退,并予以通报批评。同时要严格执行“凡进必考”和竞争上岗办法,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激励竞争机制。四是积极推行满编单位先出后进,出一进一,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或“出二进一”的管理办法。四是对改革待分流人员妥善安置和分流。

(四)实行动态管理,编制管控为引进人才开路。

就目前我市情况看,各级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致使事业单位社会化、市场化水平低,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严重阻碍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实施人才战略,会造成一些单位超编,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第一:要做到静态定编和动态核编相结合。即在已定编制的基础上,每年对各事业单位进行一次检查审核,根据各单位职能的变化、工作量增减和人员异动情况,对部分单位的编制进行审核并予以增减,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第二:实行预留编制引进人才。即在事业单位改革重新核定编制时,由编制部门预留一部分编制,对个别因工作急需引进人才的单位,可给予少量增编。第三:实施弹性管理,暂挂编制。对一些编制已满,又急需引进人才的单位,可采取暂挂的办法,解决引进人才的需要,待用人单位出现自然减员空编时,及时收回编制。第四:确定人才专用编制,腾编引才。由编制部门在各单位核定的编制数额内,腾出10%左右的编制为人才专用编制,这些编制只能用于引进专业对口的大学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五)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

统一制定出台全省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办法和措施,实施领导责任追究制。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管理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离任时要对任期内审批机构编制和人员的管理情况进行审查,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并追究其相应的领导责任。

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机构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系统地搞好机构编制管理,对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弊端日益明显,迫切需要加以分析和研究,探索出解决的办法和路子。

一、现状与问题

(一)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没有法律保证,缺乏稳定性。制度虽然不能同法律法规相等同,但制度的制定大多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它是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行政机构编制的管理省上也只制定了一个《四川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86号令),对事业单位登记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办法》(国务院第411号令),对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设置和管理没有一个科学、硬性的法律规定,各市洲和县市在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些地方和部门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先后出台了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各地的这些规章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尽相同。在机构、编制、职能配置及领导职数等管理方面,有的以上级红头文件为依据,有的以单项法律法规为依据,有的以领导讲话为依据,找不出依据的,就与兄弟市州、县攀比……。由于机构编制管理没有法制保障,每次机构改革后,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下发很多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禁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等文件。特别是今年中央再次出台了“五不准”(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内设机构和提高机构的级别,不准违反领导职数配备的有关规定,不准越权审批机构编制,不准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省上也规定了“四不准”(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明文规定外,一律不准增设新的机构,不准增加编制,不准提高机构规格,不准增加领导职数),但效果仍不很明显,违反规定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现象仍然禁而不止。除党政机构相对稳定外,各地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以及内设机构都是有增无减,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机构编制管理干扰多,随意性大。机构编制属于上层建筑,应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机构如何设置,编制配备多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应以社会需要为准则。实际上,机构编制管理受到方方面面的干扰。一是法律法规干扰。在现行体制下,受利益的部门化现象影响,也出现了政策的部门化现象。一些法律法规的起草部门,总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硬把机构编制问题也塞进单项的法律法规之中去,给他们的意志披上合法的“外衣”,强加给机构编制部门。二是部门干扰。一般来说,在机构设置上,自上而下应该是“倒金字塔”式,上下级之间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有些部门总是以本部门工作重要为由,或以“达标”为要挟、以资金审批、给设备、给项目为“诱饵”等等,要求下级增加或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机构,使下级机构编制部门无所适从。三是领导干扰。领导分管哪个方面的工作,就会说哪个方面工作重要,有些领导就会以讲话、参与协调、打招呼,甚至于批文件等方式干预机构编制工作,也造成一些单位就干脆直接给党委、政府或给党委、政府领导写情况报告来要编制和增设机构,而不是给同级编委写报告来调整机构编制。

(三)机构编制管理是经验型管理,缺乏科学性。所谓科学设置机构,就是要求机构与职能相对称,也就是说,任务和需要是决定一个机构是否设置、设置大小以及怎样设置的前提,既不能小任务设置大机构,临时任务设置常设机构,也不能将承担行政机关的职能分解后设置为事业机构,或以中介组织的职能为依据设置事业机构。但是,目前,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我们还没有走出那种“下报上批”、“一事一议”、“落实领导讲话精神”、“落实会议纪要”和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传统管理模式,仍然是以“人治”、“经验”为主,出现了机构编制随意膨胀,行政经费不合理增长的怪现象,养了许多不该养的“闲人”,给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和改革成本。一些事业机构时而合并,时而分设,在撤分中增加了机构人员编制和财政负担;部分县设置的优势产业办、重点项目办,其职能早已明确由该县的发改委和经委的相关职能股室承担;各级培训、信息、检测机构已经很多,而且很多将向中介机构发展,向市场方向改革,再设培训、信息、检测机构,就显多余,已经有很多培训中心无培训工作,信息中心无信息。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有禁不止。目前,在机构编制监督机制上,存在着监督不到位、监督不力等问题。一是认识误差。一些人认为,目前,我国在财政上是“分灶吃饭”,在机构编制管理上是分级管理,机构设多少,编制核定多少,是本级政府的事,又不需要上级掏钱,无须过多干扰下级的机构编制事宜。二是职责不清。各级编制部门只是本级编委这个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监督本级编委及党委、政府,显然是形同虚设,导致监督乏力。三是监督机构不健全。就我省而言,除省编办成立了督查调研处外,少数市州编制部门明确了分管监督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大部分还没有建立和明确监督机构和人员。另外,编制部门只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不是政府组成部门,执法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也值得质疑。监督机制不完善,加之体制上的制约,使机构编制监督工作处于“雷声大,雨点稀”或“干打雷,不下雨”的尴尬局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政策走样”比较突出。比如:在机构改革方案执行中,一些机构明合暗不合,或变着法子“改头换面”搞特设机构和越权审批行政机构;在编制精简和人员分流上搞数字游戏,自欺欺人等。

二、对策与思考

(一)出台编制法规,严格依法管理。机构编制管理对政权的兴衰存亡有着重大影响。我国历代都比较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就拿唐代来说,规定各部门、各级政府机构有固定的人员编制,不得超过。“凡官员有数,而署置过者有罚”,“不应置而置,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增设机构或机构超员,都要受到处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建国以来,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机构设置、职能配备、人员编制的行政法。虽然党中央、国务院也三番五次地下文,要求严禁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超配干部,但事实上,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制进人,随意增设机构在各地屡禁不止,因违反各级机构编制纪律而受到处分的微乎其微。实践证明,仅靠红头文件管理机构编制,显然力度不够。因此,必须尽快立法,要用法律的形式,将机构编制相对地固定下来,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当然,机构编制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在正式立法前,国家可先制定机构编制暂行条例等法规,待条件成熟后,再正式颁布机构编制法。在法律中,要对机构设置的程序、监督机制、违规处罚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尽量不用或少用原则性词语。尤其是在机构设置上,除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外,其它地区一律要撇开人口、面积、地理、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对机构数额、机构名称、机构层次、领导职数作统一规定。“麻雀虽有大小,但五脏都是一样”,全国各地虽说差别较大,但就国家管理职能而言,都是一样的,只是在人员编制区别对待就可以了。这是管住、管好机构编制,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的唯一途径。

(二)创新管理体制,排除多方干扰。机构编制属于上层建筑,是国家政权建设的组织部分,事关国家大局。因此,在机构编制管理上,不能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而应该像国家的大法——宪法那样,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目前,我国县级以上机构编制部门,是同级党委的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党委和政府要设置机构,增加编制,只需打个招呼或签个字,编制部门就得不走样地执行;党委、政府红头文件中有关机构编制事宜,编制部门就得办理;党委、政府领导在工作会议上讲话中的机构编制事宜,编制部门也得遵照。实际上,机构编制部门只是充当了党委、政府在机构编制上的“出纳”角色。这种靠几个领导“拍脑袋”、点头画圈就随意设置机构的体制,是机构膨胀、人员编制一直增长的直接原因。要管住机构编制,必须从体制创新上着手。模式一:实行下管一级的体制。下一级机构编制部门的主要领导由上级调配,下一级的机构编制事宜由上级直接管理,取消按机构规格分级管理的办法。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各地在机构设置上相互攀比,减少同级党委、政府直接干预。模式二: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以垂直管理为主。机构编制部门既要对上级负责,同时也要对同级党委政府负责。它是同级党委在机构编制方面的办事机构、智囊机构,又是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分支机构。但在业务上,受上级领导。模式三:管理机构编制与管进人结合起来。在进人关口上,国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有些地方由调配小组把关,一个口进人;有些地方是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干部由组织、人事部门管,工人由劳动部门管,退伍军人由民政部门管;有的由常委会研究进人,由某领导一支笔审签。这种体制名为集体领导下的共同负责,共同把关,相互制约,实际上尤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多头进人就容易超编进人,进的人是不是合乎要求的人员进人后单位的人员是不是合乎编制及编制结构要求、就很难把好关。因此,要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杜绝超编进人,编制部门不能只管编制,还要监管进人入口关。各部门、各单位进不进人,进什么岗位上的人,由编制部门把头关,具体进什么样的人,配什么干部,应按职责分工,分别由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确定。这种模式可以分清责任,将超编进人的板子直接打到编制部门头上,加大编制部门的责任。

(三)加大监督力度,严惩违规行为。没有监督的管理不是科学的管理。因此,要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必须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一要转变观念。机构编制部门直接管理机构编制的配置和职能的调整,是一个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体的综合部门,但是,在机构编制日常管理中,往往是比较注重决策,而容易忽视执行和监督环节。因此,编制部门也要转变观念,不但要注重审批,而且要注重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同时,还要自觉接受国家权力机关、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二要建立监督机构。在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既要对本级实施监督,还要对下级进行监督,特别是对全国统一的12310机构编制举报电话的举报案件查处要落实;既要行使监督权力,又要对监督不到位承担责任。三是加大惩处力度。近年来,上级对于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也作了不少惩处性规定,但是,多数都是原则性规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落到实处的少。因此,要加大对违规的处理,就需要制定一个较为详细的处罚办法。对于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制进人等,都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处罚办法,谁承担责任,怎样处理,都要明确。当然,就目前而言,机构编制事宜都是由本级党委、政府研究确定的,仅靠本级纠正处理,执行起来困难较大,因此,上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会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对下级机构编制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发现问题要直接处理,不能手软。更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或轻描淡写地处理,否则就会进一步滋长违规事件的发生。

(四)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办事程序。机构编制的办事程序,是机构编制部门依照职责权限,从事机构编制管理活动的步骤和顺序,是保证科学合理地设置机构、配备编制、调整职能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是进一步完善“三个一”制度。凡机构编制事宜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一个部门承办,由编委领导“一支笔”审批,由机构编制机关一家行文,这是杜绝机构编制多头决策,强化各级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作为决策中心地位行之有效的办法。党委、政府及其他部门的文件和领导的讲话凡涉及机构编制事宜,只作为参考,决不能作为依据。这就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要坚持原则,敢于唱“黑脸”,不怕“抗旨”。二是要建立专家听证或咨询论证制度。凡机构编制增减、政府职能调整、重大机构改革方案出台等,都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及时采纳合理化建议,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三要建立透明制度。多年来,有的人喜欢给机构编制蒙上“神秘面纱”,不愿或不肯公开机构编制事宜。其实,建立行政事业机构的目的,就是要承担社会管理职能或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如果对机构编制“遮遮掩掩”,就失去了机构存在的价值。及时向社会公开机构编制,不但可以让服务对象知道该机构,而且可以对机构编制配置是否科学、合理情况接受社会的监督。因此,对于机构编制事宜,除机构改革和重大机构调整外,在准备和正式增减机构、编制,调整职能前后,应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张贴告示、在新闻媒体公示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方的反映,通过“阳光”作业,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探索中不断推进全市公务员队伍建

——**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我市将公务员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公务员执政能力为重点,以贯彻《公务员法》(原《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主线,不断健全完善公务员管理各项制度,严格规范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公务员法出台后,如何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规范公务员队伍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组织人事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全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凡进必考”得到坚持。国家推行公务员管理制度至今,我市在公务员“进口”上,一直严把入口关,杜绝了违反规定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现象。在坚持“凡进必考”工作过程中,我市不断探索创新和总结经验,积累了一套成熟的做法。自2000年以来,我市共组织市县乡三级机关公务员考录15次,考录职位2321个,参考人员达18800余人次。通过严格坚持“凡进必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市公务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而且还大大地提升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公平公正、唯才是举的良好形象。

(二)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全市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明显改善。从学历上看,我市公务员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从1993年的46.1%提高到现在的82.3%,高学历、高素质人员大幅度增加;从年龄上看,青、中、老年公务员分别占公务员总人数的30.9%、41.1%、28%,45岁以下的中青年公务员占到公务员总人数的72%,年龄结构总体上更加趋于合理;从知识结构上看,通过开展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初任培训、岗位知识更新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有针对性的对公务员进行政治理论知识、法律知识、现代行政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的补充和加强,全市公务员知识更加全面,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显著增强。

(三)选拔机制日益完善。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目前我市已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竞争上岗成为公务员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竞争上岗,不仅使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公务员走上了领导岗位,而且在全市公务员队伍中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意识,增强了整个公务员队伍的活力。

(四)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公务员法》出台之前,我市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结合公务员管理工作实际,先后就公务员录用、考核、培训、轮岗、回避、奖励、纪律、辞职辞退等制定出台了若干对全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的规范性文件,并在公务员管理过程中,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对原有的制度进行调整,逐步健全完善了公务员管理各项制度。

二、全市公务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公务员队伍建设工作过程中,在多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亟待加强。我市近年来通过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和机关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整个公务员队伍作风得到明显好转,但是个别地方个别部门仍然存在工作作风涣散等问题。个别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不按制度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有些机关公务员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安逸、不图创新等思想;一些部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式方法呆板,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不高,在工作中重管理轻服务,存在着服务不到位、管理错位和执法越位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全市投资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

发展进程。

二是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我市公务员队伍中大专以上高学历人员虽然为数不少,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参加工作后脱产、半脱产进修获得学历的,部分人员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经济政策和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充分;部分公务员存在业务不够精通、工作效率偏低、创新能力不够强的问题,存在不依法行政、服务不够周到、服务态度生硬、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是公务员队伍考核机制亟待完善。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了定性考核,在激励和引导广大公务员爱岗敬业、履行职责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个人工作业绩的评价没有与单位的业绩结合起来,对个人工作态度的评价没有与服务对象的评议结合起来,致使评价标准不明确,考核差距不明显,有的单位还出现评优秀轮流坐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等级”等现象,致使考核不能很好地发挥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同时要重点在思想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下功夫,狠抓贯彻落实,严格规范管理,努力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勤政廉洁、务实为民的公务员队伍。

(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务员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努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公务员,用现代科学知识充实公务员,不断更新公务员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 提高公务员的政治鉴别力、学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要进一步改进作风。通过广泛开展行风(机关作风)评议活动,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创造一流的服务水平;通过继续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激励广大公务员奋发有为,大力培育“公务员精神”。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满意率评价制、末位淘汰制等监督约束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党风廉政教育,确立从政行为准则,筑牢反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二)以提高五种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科学决策。要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提高五种能力为重点,立足本市实际大力开展公务员培训和实践锻炼工作,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培训和锻炼工作,不断提高全市公务员队伍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维护稳定的本领,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本领,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善于学习、善于调查研究、善于自主创新的本领。

(三)以建立健全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公务员管理制度建设。

一是继续坚持“凡进必考”制度。要创新考试内容和方法,注重选拔能力比较全面的人才,确保新录用公务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要扩大公务员选拔录用的视野,进一步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吸收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机关工作,市县两级机关补充公务员可从到农村基层锻炼期满的大学毕业生中优先考录。

二是推进和规范竞争上岗制度。竞争上岗是激发公务员活力,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要继续严格执行竞争上岗制度,加强对竞争上岗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全面推行各单位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通过竞争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充分调动广大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努力进取,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

三是强化公务员任免制度。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的科学机制,创新公务员任用制度,积极推行任期制、试用期制,大力推行任前公示制度、考察预告制度、诫勉谈话制度,探索降职、免职的具体实施办法,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个人申请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制度,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公务员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四是改进和完善国家公务员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把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把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结合起来,把个人业绩与单位业绩考核结合起来,把本单位的民主测评与服务对象的评议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法,优化考核程序,规范考核结果的评定和使用,建立起兼具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公务员考核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考核的用人导向作用,激励广大公务员想事业、干事业、努力干成事业的决心和干劲。

五是落实培训教育制度。公务员的培训是保证和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加大培训投入,强化培训保障,完善培训体制,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全市公务员进行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开展高质量、高水准的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挖掘公务员潜能,提高全市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

浅谈公务员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制度,无论以前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还是现在的《公务员法》,对此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每年对公务员进行考核作出的评价,是公务员奖惩、任用、培训、调资的依据,考核工作意义重大。但在实际考核中,往往表现为质量不高、准确度低、考核结果不能如实反映被考核人的真实情况,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值得探讨。

一、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核标准概念化、笼统化。一是考核指标量化不够,考核结果失真。二是针对性不够,没有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公务员的评价标准,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与一般公务员一个考核标准,综合管理类公务员与专业技术类公务员拿同一把考核尺子进行衡量,不分级不分类,可比性差。

(二)执行程序不够统一。一些公务员部门不按照考核程序进行,简单草率,确定考核等次的透明度不高。

(三)考核内容简单化、程式化。一些单位设置的考核内容没有与本单位的工作性质、职位特点结合,没有与每年的工作结合起来,体现不了本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四)“优秀”等次轮流坐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少数单位领导把评“优”当作照顾、笼络、弄权的手段,群众意见很大。

(五)平时考核近于“抛荒”,考核缺乏基础。平时考核是考核的基础,但相当多的单位没有进行平时考核,考核自然“模糊”。

(六)考核难。一是评定“基本称职”、“不称职”等次难。极少数单位对受到党纪、政纪警告以上处分的公务员仍然定为“称职”。二是考核结果执行难。奖惩不分明,戒勉不落实。

(七)工作指导、监督不够。公务员管理部门深入单位指导不够、跟踪监督不力。

二、对策建议

(一)分级分类确定考核内容。领导干部和一般公务员考核内容要有所区别,不同部门、岗位公务员的考核内容要有针对性。

1、考核内容要与本单位本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难点)相结合,正确导向,促使广大公务员奔有方向,赶有目标。

2、突出重点。重点考核公务员本的工作实绩,不面面俱到,重点突出,易于操作。

3、适当量化考核指标,防止考核尺度过粗。

4、考核内容与具体职位相适应,增强考核的针对性。

(二)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一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公务员制定考核标准。二要注重考核职业道德水准、廉政状况、服务水平等共性内容。三要合理确定各个要素的标准和分值。对主要工作和薄弱环节要加大分值。四要合理设置权重。考核中要减少人为因素,提高考核的准确性。考核指标要确定相应的权重,如单位领导对中层干部的评分占多大比例,一般干部对中层干部的评分占多大比例。

(三)规范程序,严格考核操作方法。考核原则和标准确定之后,程序和方法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各单位要合理安排本单位的考核工作日程、要求和具体操作程序。加大宣传,让每位公务员都了解考核工作程序、考核标准和优秀指标数。考核程序和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维护考核工作的严肃性。

(四)做好平时考核,夯实考核基础。平时考核是考核的基础。搞好平时考核,对于客观、准确地评价公务员一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时考核没有固定现成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时间规定,各公务员单位可根据实际,采取一段时间(一个月或一个季度)或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考核,如实记录被考核人情况。一是要求公务员本人建立《工作日记录》定期送交分管领导审核;二是单位负责人要建立重点工作和难点工作《考核记事本》,如实记载每个公务员完成重点和难点工作的有关情况;三是各单位人事机构建立《考核登记本》,对公务员考核内容涉及到的情况予以收集、登记,为考核奠定基础。

(五)合理使用考核结果。考核结果的使用是是考核的终级目的。考核就是为了使用,根据考核结果对公务员进行奖惩、任用、培训、调资,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从而更好地管理公务员队伍。

(六)加大指导和监督力度,保证考核工作落实到位。一要审核考核方案。公务员管理部门在各单位开展考核工作前,认真审查拟定的考核方案。二要加强业务指导。公务员管理部门要对各单位相关人员业务培训,让单位负责人和政工干部掌握考核方法;可选择职工人数多或有代表性单位,跟踪了解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全程指导。三要公开举报电话,对不按实施方案操作,随意更改考核内容、分值、权重及考核程序的单位要及时纠正。四要开展考核工作的检查。公务员管理部门每年要组织人员对各单位的考核工作进行抽查,要检查本单位的考核实施方案是否得到落实,操作程序是否规范,方法是否科学,听取公务员的意见,切实防止考核工作“走过场”。

市机构编制管理基础工作规范

为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全市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根据恩施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工作程序,制定《恩施市机构编制管理基础工作规范》。

一、来文的处理程序

建立来文登记簿。机构编制部门收到各单位的请示和报告后,应按照收文顺序编列序号,将来文单位名称、来文时间、报告的主要内容等进行登记;根据来文内容及性质进行分类,拟提初步处理意见,提交编办办公会议进行审核,确定处理意见后,按程序报批;最后将处理结果及时在来文登记簿的结果栏作好记录,统一归档。

二、设置机构的程序

机构的设置、调整等事项,必须具有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职能,拥有必要的办公场所和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来源,并按有关工作规则报批。

(一)科级机构的设置、调整等事项,先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会议审核,提请市委常委会研究审定后,再报州编委审批。

(二)市直其它机构的设置、调整等事项,由市编办审核报市编委会审批。

三、新增人员编制管理 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新增人员,都必须先提交使用编制的请示,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取得使用编制通知后,凭使用编制通知到组织和人事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再到编办上编。

四、在职人员编制管理

编办及各单位建立单位人员编制卡,是落实省编委“定编到人”要求的具体措施,也是加强编制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一)上编。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新进人员后,必须办理上编手续。

1、办理上编手续,必须有编委下达的使用编制通知(经市委和市政府任的干部凭任免文件)、组织或人事部门开出的行政介绍信、人事部门开出的工资转移证(其工资必须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后方能认可)等材料,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需持相关证件到人事部门确认工资后,带相关材料到编办办理上编手续。编制卡一式两份,编办和单位各存一份。

2、编办在办理上编手续后,必须在增加人员登记册上准确记录相关情况。属使用财政编制的要给财政部门开出增加人员经费通知单。

(二)下编。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现减少情况时,要及时办理下编手续。

1、工作调动凭调动介绍信或任免文件和工资转移证,到编委办公室办理下编手续。组织、人事部门凭编办下编手续办理工资关系转移手续;无编办下编手续的,组织、人事部门不得办理工资转移手续。

2、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应先到编委办公室办理下编手续,人事、财政部门凭编办下编手续审批和拨付抚恤费,无编办下编手续的,人事、财政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3、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辞退、自动离职或被开除公职时,作出上述决定的单位应负责将文件抄送编办,各单位应主动在一个月内凭相关文件到编办办理下编手续。

4、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符合离退休(职)条件并办理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凭组织、人事部门审批手续及时到编委办公室办理在职人员下编手续,同时填写离退休人员编制卡。

5、凡下编人员,编办及各单位都要认真写减少人员情况登记表,属财政编制人员的还要给财政部门开发减少人员经费通知单。

五、离退休人员编制管理

1、建立离退休人员编制卡。为准确掌握财政供养人员情况,编办及各单位必须建立离退休人员编制卡片。

2、拨付离退休费的财政、养老保险部门必须经编制部门核定的人数为准,并做到每年核对一次。

六、领导职数管理

领导干部职数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各个单位的机构管理台帐,明确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的名称及领导职数。

(一)科级领导职数的管理。机构编制部门提出核定科级领导干部职数的初步意见并主动征求组织部门的意见后,提出正式建议方案,经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会议审核并报市委常委会议审批。机构编制部门在办理上编手续时,如发现超职数任命干部的情况要书面告知组织部门。(二)市直内设科、室中层干部职数的管理。由编办拟提核定中层干部职数的原则意见,报经机构编制委员会或机关工委审定后,编办根据已确定的原则核定到单位。

(三)建立领导干部动态管理的专门台帐,及时登录各单位领导职务变动的情况,各单位按干部管理权限任命干部的文件都要抄送编办备案。

(四)市直单位晋升职务后应调整工资的科级干部,必须先到市编办审核领导职数的使用情况;在职数范围内的由编办签署意见,人事部门办理工资调整手续;超职数任命时,编制部门不签署审核意见,人事部门不得办理工资调整手续。

(五)单位要求增加领导干部职数,必须写出书面报告,按程序报批。

(六)保留职级待遇的人员,只能由市委组织部门下发文件确认执行,其它部门的文件无效。

论文: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机构编制是“龙头”,是个很敏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已经摸索出一些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联审工资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入编(减员)通知单》制度、人员编制管理台帐等。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影响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单位和部门对机构编制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机构编制管理存在忽视和松懈的情况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强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无视“三定”方案的严肃性,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不能自觉地在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上做文章,而是只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总想在增设机构、增人增编、增职数、提升机构规格等方面打主意。大都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性和各种困难,要求增加机构、增加编制,很少有单位提出精简机构、减少编制。要开展某一项工作,就要设立一个机构,而且动辄要为行政机构;如果行政机构不能设置,就要求设立为财政补助的事业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

(二)机构设置的多样性。除了正式设立的机构以外,还以“合署”、“挂牌”、“挂靠”等形式设置机构。如农业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乡镇企业局,经济贸易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企业工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等。如果仅仅是挂牌、合署或挂靠倒未尝不可,问题是挂牌、挂靠之后,组织部门要相应地配备领导干部。领导干部配备后,工作人员就显得不够,出现“官多兵少”和人手紧的现象,导致政事职责不分、政事人员混岗情况的产生,甚至直接导致人员超编。

(三)编制管理失之于弱。虽然有“编制就是法”的说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编制管理的软弱性随处可见。按照国家规定,只有军队转业干部可以超编安置。但在实际工作中,组织部门在领导班子调整时,超编配备领导干部;人事部门在机构撤并、调整时,由于人员分流难度较大,让超编人员暂时在岗。有的部门由于人员结构(年龄、专业、职务等)的原因,缺少专业人员或年轻干部,在招考或调剂时,超编配备。更有甚者,一些部门、乡镇及其下属事业单位,视编制规定而不见,大量使用临时性人员。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客观上,目前社会事务方面新的工作很多,一项工作的开展总得有一个机构来管理,造成机构增加(包括行政的挂牌机构和事业的实体机构)。由于目前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或者由于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机构撤并之后,人员分流有较大的难度;或者由于目前公务员队伍中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不得不适当补充一部分年纪轻、学历高、专业性强的人员,造成有的单位人员超编配备。主观上,由于有的部门和少数领导机构编制观念不强,在人员配备特别是领导干部配备上,不能严格执行核定的编制数,造成机构增加,人员超编。

二、解决办法及对策

机构编制是龙头,也是个很敏感的工作,编办作为党委、政府的工作部门,要通过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积极构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控制、把关、协调、监督作用,加强对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机构、编制、人员结构等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和跟踪服务,更大程度地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主要职责和职能。

(一)严格维护“三定”方案的严肃性,建立和形成机构编制管理完整的法律体系严格执行“三定”方案,对于保持机构和人员编制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坚决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自行调整和改变“三定”中关于主要职能、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规定。从事机构编制管理的人员都知道,在机构编制管理中,有一句话叫做“编制就是法”。光从这句话来讲,编制就是法不错;但从这句话也反映出机构设置管理的法治性不强,而“编制就是法”这句话的落实也有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经济社会各项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进展很快,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相对于其它各项工作,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进展不大,或者说立法进程滞后,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长期以来不能依法行使自己的职能,它的行政行为更多是体现上级领导的意图,而非完整的法律意志。我们对前几次机构改革的反思,其中一条就是靠不具备法律效力的行政手段来推行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机构编制管理上打下了人为因素的印记。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人们“往往把领导的讲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说的话,就叫„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变”。如果领导人之间意见分歧,常常使机构编制部门陷入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它部门的正常长期运作,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立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这为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立法进程,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指明了方向。

(二)继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约束机制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到组织、人事、财政等各个部门。机构编制是财政部门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财政预算控制是机构编制约束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机制,要以编制为基础,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机构和编制的限额之内,核定人员、工资和经费,办理调配、录用、社会保险、工资福利、户口迁移等手续。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编制、人员、工资一体化管理的、相互配套制衡的刚性约束工作机制。加快电子化进程,财政局和编办可以实行机构编制、人员工资、财政预算等微机联网,建立数据库,实行人员编制与财政预算同步监测、动态管理。

(三)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部门监督检查职能。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全面转变习惯于主要抓具体审批和执行的做法,克服和扭转“弱监督、软监督、虚监督甚至无监督”问题,加强监督职能,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程序和手段。如可以结合年终统计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及年检,对各单位的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机构编制部门内部形成强力有效的机制和制度优势,实现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制度化、经常化,把监督检查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日常业务职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二是建立群众公开监督制度。群众监督是最广泛、最有力的监督。建立机构编制数据库,实行编制实名制和“阳光编制”,定编定岗到人,将财政供养人员情况置于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之下。如机构编制部门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工作原则、审批程序、机关事业单位的定编定岗定员情况等,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机构编制部门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等等,进一步落实和扩大群众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防止和杜绝“暗箱”操作等违法违纪行为,营造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领导干部的编制意识,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县乡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执行机构编制纪律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本地区、本单位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直接责任。可以视具体情况,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实绩考核目标;纪检、监察、编制、审计部门对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施同步监督,发现和接举报有违规操作行为的,及时、迅速地介入调查,一经查实,坚决处置到位;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离任时,编办对其任职期间内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审查,发现有违反编制纪律的,实行追究制等等.

第四篇:税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完善对策

税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税收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税务管理复杂化。我国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

(1)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有待完善。没有系统而完整的税收基本法,缺乏法律应有的明确性和权威性。税务执法过程不规范,使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缺乏独立的税务司法机构,税务机关的强制执行能力受限。

(2)我国现行税务组织结构存在问题。税务部门上下机构不对口,地方税务机构既受上级税务机构领导又要向地方政府负责,形成双重领导、双重监督问题。税务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不协调,缺乏联系和交流。

()中央与地方事权、税权划分不明确,收入划分不规范,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不科学

(3)在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的短缺,素质不高;人力资源配置的错位,造成浪费。

(4)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比较淡薄。

(5)税务部门包揽税收征管中所有的事务,纳税人处于被动状态。税务部门内部缺乏必要分工,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6)计算机的应用未能充分发挥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制约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

如何完善:

1.1 完善税法体系,明确法律责任,以加强对执行部门的法律约束力,增强税法的权威性。深化税制改革,合理划分收人,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权。

1.2 设置独立的税收司法机构,三权鼎立,互相制约,使之成为税收征管强有力的后盾。

1.3 强化纳税检查,合理利用纳税检查方法,加强日常的纳税检查,加强税收征收部门和检查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2.1 加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向纳税人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信息和建议,加大税收宣传、教育力度。

2.2 提高税务人员的政治素质,使执法规范化;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文化素质,做到精通税法、熟悉业务。

2.3 加快税务代理的完善和发展,扩大其市场占有率,规范其机构建设,引导纳税人的代理倾向。

3.建立、健全计算机征管系统,制定相配套的工作流程,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系统操作,保障系统有序运行。

第五篇:公益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公益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酉华林场始建于1958年,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东南部、318国道南侧,属皖南山区黄山山脉九华山支脉,场址坐落在酉华乡东山村,距青阳县城28公里,现有经营总面积57323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0130亩,森林覆盖率为70%,林木绿化率为89.1%。2001年国家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安徽被列入试点省区之一,我场被列入试点单位,2005年改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试点单位。全场区划生态公益林面积为40702亩,其中国家公益林38198亩,省级公益林2504亩,生态公益林面积占全场经营总面积的71%。6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公益林补助、补偿基金75万余元,其中中央级74万余元,省级1万余元。

一、公益林管理现状

(一)、资源管理

场现有40702亩生态公益林,分布在9个营林区,共聘请了14位正式工护林员担任公益林护林任务,平均每位公益林护林员管护面积达2900余亩。护林员每天巡山护林,并向周边群众进行公益林管护宣传,对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防止人为破坏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资金管理

林场对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公益林管护支出。

二、存在问题

(一)、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标准低。目前我场得到的补偿标准为4.5元/亩,这个补偿标准根本不能满足正常管护资金需要,林权单位也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补偿。我场2006公益林补偿资金为18万余元,但仅护林员工资一项就需资金20余万元。不仅如此,场每年还需从商品林经营收入中拿出1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其它管护支出,如护林点、了望台及林区公路的维修,森林消防队防火器材的配置和森林病虫害防治药械等。

(二)、界定国家和省级公益林后,商品林采伐限额有所降低,使得木材销售收入减少;同时还需从商品林收入中弥补公益林管护资金的不足。这对于依靠木材销售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有林场,面临的将是经济上陷入更大的困境,生产经营活动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三)、公益林护林员管护任务重、难度大。我场有14位公益林护林员,平均每位护林员管护面积近3000亩。管护面积过大让护林员有时也力不从心,山场难免发生樵采、狩猎等现象。

(四)、周边群众蚕食国有林场林地现象时有发生。国有林场山场多与村组山场、农户农地接壤,虽然具体到某个地块面积不大,但只要蚕食现象存在,将给国有林场的生存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五)、公益林林权证换发工作亟待解决。在林业“三定”时,国有林场大部分山场都已发证,但山林权证小地名及四至界限描述较为粗放,村组集体也因此常钻林场空子,使得林场在山林权纠纷中处于被动地位。

(六)、公益林经营性采伐审批手续较复杂。在实施公益林经营性采伐审批中,要经县、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核转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方能批复,时间周期较长,且费人力、物力。如进行毛竹公益林雪压风倒竹清理,要到7、8月份才能审批下来,那时雪压风倒竹大部分已腐烂失去经济价值。

三、对策

(一)、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除中央、省财政提高补偿基金标准外,地方财政也应对公益林进行补偿,以改善国有林场目前的困境。

(二)、适当增加公益林护林员。即在每个营林区设置一名机动公益林护林员,一是在人员轮休时实现脱人不脱岗;二是可以对其他公益林护林员的工作予以补充完善。

(三)、林场要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通过地形图定位、埋设界桩等方法,对林场周边界限彻底摸清,早日换、核发山林权证。对于农户开垦侵占的地块要予以回收,对于部分争议山场要通过多途径协调解决。

(四)、尽量简化公益林经营性采伐审批手续。将审批权下放到县林业局,县林业局可通过派员到现场检查。这样将更有利于公益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下载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徐 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下中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徐 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备受关注,为进一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序性,国家相继出......

    驾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驾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1年第27期科技置向导◇科技论坛◇ 浅谈驾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郭莹 (内蒙古自治区运管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摘要】伴随经济的飞......

    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财务预算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企业虽然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误区。本文通过不同视角......

    宿舍管理存在问题(精选多篇)

    宿舍管理存在问题 1,班主任不关注宿舍内务成绩。 2,部分班主任查宿只是签字,并未进宿舍清点人数。 3,个别班主任查宿去的太晚。 4,晚自习后,有的老师喜欢将学生留到教室,不按时归......

    《浅谈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浅谈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有人说:“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影响学生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主要因素,不是知识,而是思想品德的......

    农村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一些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尚存在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级分化严重、文化基础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

    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了,我深深感受到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中学。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上作文课,怕改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成为困......

    中学生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53-02 英语写作能力是反映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水平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