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5充要条件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1.5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区别、判断方法; 了解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教学重点】
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
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教学设计】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
1.由条件p :x1是否可以推出结论q :x210是正确的? 2.由条件p :(x3)(x1)0是否可以推出结论q :x1是正确的?
3.由条件p:x2是否可以推出结论q :2x40是正确的,同时,由结论q:2x40是否可以推出条件p :x2是正确的?
解决:
问题1中,由条件p成立能推出结论q成立;但是由结论q成立不能推出条件p成立. 问题2中,由条件p成立不能推出结论q成立;但是由结论q成立能推出条件p成立. 问题3中,由条件p成立能推出结论q成立;由结论q成立能推出条件p成立.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1、如果能由条件p成立推出结论q成立,则说条件p是结论q的充分条件,记作pq. 如问题1中,“条件p:x1”是“结论q:x210”的充分条件.
2、如果能由结论q成立能推出条件p成立,则说条件p是结论q的必要条件,记作pq.
如问题2中,“条件p:(x3)(x1)0”是“结论q:x1”的必要条件
3、如果pq,并且pq,那么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pq”.
如问题3中,“条件p:x2”是“结论q:2x40”的充要条件.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指出下列各组条件和结论中,条件 p与结论q的关系.
1、p:xy,q:xy;
2、p:x2,q:x0.
解:
1、相等的两个数的绝对值肯定相等,即由条件xy成立,能够推出结论xy成立;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不一定相等,如−1和1.即由结论xy成立,不能推出xy成立.因此p是q的充分条件,但p不是q的必要条件.
2、小于2 的数不一定是负数,因此由条件x2成立不能推出结论x0成立;负数肯定小于2,所以由结论x0成立不能推出条件x2成立.因此p不是q的充分条件,但p是q的必要条件.
说明:可以看到,由“p是q的充分条件”并不一定能够得到“p是q的必要条件”的结论,同样由“p是q的必要条件”也不一定能够得到“p是q的充分条件”的结论. 例2:指出下列各组结论中p与q的关系.
1、p:x3,q:x5;
2、p:x20,q:x2x50;
13、p:6x3,q:x.
2解:
1、由条件x3成立,不能推出结论x5成立,如x4时,4>3,但是4不大于5;而由x5成立能够推出x3成立.因此p是q的必要条件,但p不是q的充分条件.
2、由条件x20成立,能够推出结论x2x50成立;而由结论x2x50成立不能推出条件x20成立,如x5时,x2x50也成立.因此p是q的充分条件,但p不是q的必要条件.
3、由条件6x3成立,能够推出结论x出条件6x3成立.因此p是q的充要条件. 例3:确定下列各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p:(x-2)(x+1)=0,q:x-2=0;
11成立,并且由结论x成立也能够推222、p:内错角相等,q:两直线平行;
3、p:x=1,q:x2=1;
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解:
1、因为“(x-2)(x+1)=0”不能推出“x=2”,而“x=2” 能推出“(x-2)(x+1)=0”,所以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2、因为“内错角相等”能推出“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能推出“内错角相等”,所以p是q充要条件.
3、因为“x=1”能推出“x2=1”,又因为“x2=1” 不能推出“x=1”,所以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4、因为“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不能推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因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不能推出“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课后作业 充要条件练习卷
第二篇: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_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3、弄清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教学重点】
1、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设计】
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
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
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
一、不等关系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问题:2006年7月12日,在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洛桑站男子110米栏比赛中,我国百米跨栏运动员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夺冠,并打破了尘封13年的世界记录12秒91,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如何体现两个记录的差距?
解决:通常利用观察两个数的差的符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因为12.88−12.91=−0.03<0,所以得到结论:刘翔的成绩比世界记录快了0.03秒。
归纳:可以通过作差,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概念:对于两个任意的实数a和b,有:
ab0ab; ab0ab; ab0ab.
因此,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需要考察它们的差即可。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1:比较52与的大小. 83251615125解:0,因此,.
38242438例2:当ab0时,比较a2b与ab2的大小. 解:因为ab0,所以ab0,ab0,故
a2bab2ab(ab)0,因此a2bab2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
书P30,练习部分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我们已经知道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在不等号的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或者同时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同时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要改变方向。即: 性质1:如果ab,且bc,那么ac.(不等式的传递性)证明:abab0,bcbc0,于是 ac(ab)(bc)0,因此ac.
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 性质3:如果ab,c0,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acbc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1.填空:
(1)设3x6,则x;(2)设15x1,则x.
2.已知ab,cd,求证acbd. 课后作业
一点通 P49 课后巩固单
第三篇: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梦和泪》教案
《梦和泪》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伟大人格。
2.领会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取材、裁剪特色。3.了解课文设疑与释义、比较与衬托、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以冰心的诗歌欣赏为导入)
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读冰心作品《繁星》《春水》(节选),说出你读到出了什么?
繁星
(一)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二)童年呵!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春水
(一)春水
又是一年了
还这般的微微吹动 可以再照一个影儿么 “我的朋友!
我从来未曾留下一个影子 不但对你是如此”
(二)四时缓缓的过去—— 百花互相耳语说 “我们都只是弱者!甜香的梦 轮流着做罢 憔悴的杯
也轮流着饮罢”
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繁星、春水,透出清雅、细腻、含蓄的意味。《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名声最响亮的作品之二,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心声。就像大多数感情细腻的作家一样,她既爱做梦,有时也不免流泪。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描写冰心伟大品质的文章《梦和泪》。
二、简介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冰心”是她的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语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冰心装在洁白的玉壶中,永远保持着纯洁无瑕的心灵。
她的散文和诗歌都是新文学运动初期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3年,她先后结集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春水》由182首小诗组成。这三百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书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新、意蕴隽永。
冰心热心于儿童文学创作。1926年,结集出版了29封用亲昵恳切的语句写成的给小朋友们的信——《寄小读者》。冰心的散文被称为“冰心体”,语言清丽、典雅。例如:
在这里,出游稍远便可看见水。曲折行来,道滑如拭。重重的树荫之外,不时倏忽的掩映着水光。我最爱的是玷池(Spotpind),称她为池真委屈了,她比小的湖还大呢!——有三四个小鸟在水中央,上面随意地长着小树。
池四围是丛林,绿意浓极。每日晚餐后我便出来游散,缓驰的车上,湖光中看遍了美人芳草!——真是“水边多丽人”。
看三三两两成群携手的人儿,男孩子都去领卷袖,女孩子穿着颜色极明艳的夏衣,短发飘拂,轻柔的笑声,从水面,从晚风中传过来,非常的浪漫而潇洒。
三、字词学习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标注加点字的读音或按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解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噩(è)梦 搁(gē)下笔 号(háo)啕大哭 真挚(zhì)....豪恸(tòng)愕(è)然 凝(níng)结 吴文藻(zǎo)....吊唁(yàn)屈辱(rǔ)铿锵(kēng qiāng)有声 流淌(tǎng).....病榻(tà)呓(yì)语 璀璨(cuǐ càn)多彩 报丧(sāng).....沉默guǎ(寡)言 揪(jiū)心 嘱(zhǔ)咐 烟cōng(囱).泅(qiú)水 梦寐(mèi)以求 宛(wàn)如大海 ...
噩梦: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着实:确实、的确、委实。号啕大哭:放声大哭。
声泪俱下:边说边哭。形容非常悲痛。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这里形容感人肺腑。豪恸:极悲伤地痛哭。没有拘束地痛哭。愕然:形容吃惊。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呓语:梦话。比喻不切实际的话。璀璨:这里形容光彩鲜明。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雪耻:洗掉耻辱。(报国雪耻)厮杀:相互拼杀,战斗。
梦寐以求:睡觉做梦时也在追求,形容迫切希望。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四、课文研讨,体会冰心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
1.文中多次提到冰心先生的“哭”,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冰心“哭”的地方。
参考答案:
①第5段:冰心为威海而哭。
②第13-25段:冰心想要写关于甲午海战的作品,但哭得不能自已,没法写作。(可让学生齐读,让学生感受冰心的激烈情感)
③第31段:甲午战争中的故事让冰心不止一次号啕大哭。
④第36段:冰心幼年跟随父亲在海军学校生活,听了很多海军英勇作战的故事,“积压了一个世纪的号啕大哭”。
2.文中那么多次提到冰心先生的“哭”,是否代表她软弱、懦弱呢?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并不代表冰心先生懦弱。第24段说到,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去世后,她当着人没有落过泪。后来又写成一篇文字活泼的纪念长文。她并不有泪轻弹。
3.我们发现,让冰心哭的都是因为什么事情? 参考答案:甲午海战,战争的惨烈残酷。
4.文章中提到冰心每想到甲午海战都“豪恸大悲”,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第25段:冰心先生的豪恸全是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中国,为了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多少次了,都是这样。她是一位真人,坦诚而透明,她落的泪,就是她的诗,一种最激烈、最博大、最无私、最奔放、最抒情的诗,字字都厉害,铿锵有声。(可让学生齐读,体会冰心的哭的深刻内涵)
5.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冰心的哭,这对表现文中中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冰心那“积压了近一个世纪的”大哭,具体、生动地展示了冰心的民族灵魂和她的爱国情愫、赤子之心,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6.学生齐读课文第31-34段,朗读后思考: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叙述冰心的父亲和母亲,这与冰心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后得出: 福州主街上的“白榜”,冰心母亲怀揣的“大烟”,冰心父亲与日军的激烈作战(大连水域的炮火),烈士死难的故事——中国士兵不屈的精神,母亲忠贞、刚烈的品行,时时牵动着冰心的心,激励着冰心的民族灵魂。这个,是冰心的泪的思想基础。
(第36段:冰心的父亲带着女儿创建海军学校,让女儿着男装,教她骑马,带她上军舰,听军乐演奏,看旗语挥舞,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种上厮杀疆场的男儿英雄气概。)冰心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曾经亲自参与甲午海战。父亲身体力行,以言行举止教导小冰心甲午海战中中国士兵的英勇无畏以及战争的惨烈,冰心耳濡目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直接影响了她的人生价值取向——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担忧,有着一颗赤子之心。这,也是冰心每每想到甲午海战就会号啕大哭、字不成行的人生背景。
五、课文研讨,理解冰心“梦”的内涵,以及“梦”与“泪”的关系
1.文章的题目叫“梦和泪”,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冰心的梦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梦的句子: ①(第1段)梦是人生的一部分。②(第2段)冰心爱做美梦。
③(第27段)梦是创作的一种源泉。
④(第28段)冰心先生喜欢清晨写作,思绪仿佛由梦境中直接流淌出来,记下来,便是一篇好文章。
⑤(第29段)梦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亲情,也有离别;有成功,也有失落。它们是梦的经纬,它们织出了一个璀璨多彩的美丽黄昏,为永不止息的生命做了一个高大的天幕。
⑥(第38段)梦充满了个人色彩,梦即性格。⑦(第39段)冰心先生爱浮想,自称之为“昼梦”,白日做梦。⑧(第40段)她爱做美梦,很美很精。⑨(第42段)梦为她作证。
2.我们发现,“梦”贯穿了全文,成为了全文的线索。大家在这些描写“梦”的句子中,找出三个标志性的句子。
参考答案:(第1段)“梦是人生的一部分。”(第15段)“梦是创作的一种源泉。”(第38段)“梦充满了个人色彩,梦即性格。”
3.课文中说“梦即性格”(第三部分)。冰心的梦(冰心的性格)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41段)这就是可爱的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
4.课文中写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冰心的“梦”和“泪”有什么关系?
学生联系前后文,讨论后得出:
冰心的梦,是怀着赤子之心,追求完满和美好。但是父亲所讲述的历史的屈辱,民族的灾难(战争的惨烈)和家庭的不幸(母亲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她不得不流泪。冰心是在为民族的不幸而流泪。“梦”和“泪”两方面加起来来表达冰心的赤子情、爱国心。如果只写梦,文章会显得没有深度;如果只写泪,文章只表达了冰心的恨。
只有两者统一,才能完整表达她的赤子之心,追求完满和美好的爱国情怀。总结:冰心的“梦”和“泪”融合在一起,冰心个人的情感与祖国的命运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达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体会课文材料安排的特点 1.找一下文章组织材料的顺序,看能不能说出是什么顺序。参考答案:
①1995年,作者去威海参加笔会。
②1994年,冰心想写文章纪念甲午海战,“要写一部大作品”。③十年前,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去世,冰心当着人没有落过泪。④早年的中国海军中福建人居多(甲午海战),冰心的父亲在外征战,冰心的母亲坚贞不屈。
⑤冰心父亲谢葆璋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创建烟台海军学校。
2.我们似乎没办法说文章是用时间顺序来组织文章。那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这样组织文章的材料?
参考答案:
文章不是根据时间顺序来安排,而是根据文章表达主题的需要来安排。先说冰心流过很多泪,再解释冰心为什么哭得那么厉害(就算丈夫去世都没有哭得那么惨痛)。先写冰心的“泪”,再写“泪”的基础和人生背景。这样能突出主题,突出表现冰心的“赤子之心”。
也还有一个作用——设疑激趣。开头写参加笔会并题词,引发兴趣——“为什么冰心会哭呢?”激发阅读的兴趣。
3.文章还提到了“冰心爱做美梦,巴金爱做噩梦”,为什么要提到巴金? 冰心的许多作品(《繁星》《春水》《致小读者》)都是很唯美的作品,而巴金的不少作品则是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残酷(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一个封建家族崩坏的故事),如“人生的噩梦”。冰心和巴金的作品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七、拓展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冰心作品《繁星》《春水》《致小读者》,感受冰心的创作风格。
第四篇: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以诗经知识复习导入)
学生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成。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大家对这些诗句都比较熟悉,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吗? 明确:《诗经》。
《诗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传说是由孔子编订的。《诗经》还被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160篇),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的核心内容。“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是朝廷的正乐。“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诗经》里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前三者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后三者是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经作品。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借助注释,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穿插解释“爱”“见”“说”、“女”“归”“匪”、“女”的通假情况,勾画一下)
姝(shū)俟(sì)城隅(yú)爱而不见(xiàn)....踟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我彤管 炜(wěi).....说怿(yuè 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匪(fēi)女(rǔ)之为美 ..
2.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初读诗歌,自由发言,不求完整,但求发表观点)
参考答案: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争取堂上背诵。(学生堂上多诵读,堂上背诵,可指名同学背诵)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1.诗歌的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角落,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可引导学生采取翻译的方式说出)
“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2.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对这些礼物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静女赠送了彤管与荑草。男子非常高兴,大加赞赏(“说怿女美”、“洵美且异”,这两句应该是男子说的话)。
表面上是赞美彤管和荑草,实际上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多珍贵,而是因为它们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变得美不胜收了。
3.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参考答案:按理说,彤管比荑草更贵重。但是男子对彤管只是说了“彤管有炜”,觉得它色泽鲜艳,而对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它的外观而是别有所感。
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轻情意重,在小伙子的眼里,它已经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凝聚着静女亲自付出的珍品。
诗歌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把爱意寄托在赠物之上(你送我什么东西我都喜欢,因为我喜欢你),人、物、情融合在一起。(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1.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讨论后明确:
第一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愉悦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交际苦恼之情。
第二章要读出男子收到女子礼物的高兴之情和赞美之情。第三章“洵美且异”要比第二章更突出高兴和赞美,“美人之贻”要读出示爱的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1.再把诗歌反复朗读诵读。有没有发现有些地方是重复的? 参考答案:“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吟唱重复着。
这里反复使用了重复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章叠句在《诗经》中运用得非常多,在传情达以上有非常好的效果。
2.《诗经》原本就是一种记录音乐的集子。而“重章叠句”这种手法一直到现在的流行音乐,也有在大量运用。听一下这首耳熟能详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有用到“重章叠句”吗?(可以教师亲自演绎,也可找到相应歌曲版本)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我爱你有几分 我的情也真 我的爱也真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我爱你有几分 我的情不移 我的爱不变 月亮代表我的心
轻轻的一个吻 已经打动我的心 深深的一段情 教我思念到如今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我爱你有几分 你去想一想 你去看一看 月亮代表我的心
不断地重复,很简单,所有的人都会唱,“重章叠句”在流行歌曲中可以说非常常见。
六、拓展讨论
1.朗读《蒹葭》,初步讲解,加深体会“重章叠句”的特点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大家能背诵出多少爱情的名句? 参考: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山无棱,天地和,乃敢与君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课堂讨论“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参考:究竟怎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怎样使爱情之花常开不败?我想,只有保持了人格独立,在真正平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感情,能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共同分担困苦和分享欢乐的感情,能够让炽热的爱情沉淀成温馨的亲情的感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我们现阶段对同学或朋友所产生的好感,并不是真正的爱情,我们现在也没有能力对爱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够说“爱”,而不能够谈“情”,只能够心动而不能够行动。
第五篇: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 ”,“ ”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 课时安排:1课时.
2.3一元二次不等式 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
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课时安排:2课时.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知识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 或 的解法;(2)了解 或 的解法. 能力目标:(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不等式 或 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 或 .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 或 . 课时安排:2课时.
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
(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教学难点:(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 的理解;(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课时安排:2课时.
3.2函数的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能力目标: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
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课时安排:2课时.
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知识目标:(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
能力目标:(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 处的函数值 ;(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
教学重点:(1)分段函数的概念;(2)分段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2)分段函数的图像. 课时安排:2课时.
4.1实数指数幂(1)
知识目标: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能力目标: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
教学难点: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互化. 课时安排:2课时.
4.1实数指数幂(2)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4.2指数函数
知识目标: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应用. 能力目标: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 课时安排:2课时.
4.3对数
知识目标: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 能力目标: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4.4对数函数
知识目标: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能力目标: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问题的题意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5.1角的概念推广
知识目标: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5.2弧度制
知识目标: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能力目标:(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知识目标: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
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能力目标: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
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
5.5诱导公式
知识目标:了解“ ”、“ ”、“180° ”的诱导公式.
能力目标:(1)会利用简化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个诱导公式. 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知识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能力目标:(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sinx在 上的简图.
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
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
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
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课时安排:2课时.
6.1数列的概念
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中的一项.
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课时安排:2课时.
6.2等差数列
(一)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2课时.
6.2等差数列
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 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前 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2课时.
6.3等比数列
知识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2课时.
6.3等比数列
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3课时.
7.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2)掌握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与熟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 教学难点:已知两个向量,求这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以及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课时安排:2课时.
7.2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坐标的概念,了解向量加法、减法及数乘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2)了解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的坐标形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法则.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的概念.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课时安排:2课时.
7.3平面向量的内积
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计算公式.为利用向量的内积研究有关问题奠定基础.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向量内积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数量积的概念及利用数量积来计算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 课时安排:2课时.
8.1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知识目标: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
能力目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8.2直线的方程
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角、斜率的概念;(2)掌握直线的倾角、斜率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的斜率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8.2直线的方程
(二)知识目标:(1)了解直线与方程的关系;(2)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选择直线方程的适当形式求直线方程. 课时安排:2课时.
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解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难点:两条直线平行的判断及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难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及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8.4圆
(一)知识目标:(1)了解圆的定义;(2)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8.4圆
(二)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了解直线与圆相切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9.1平面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的概念、平面的基本性质;(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与画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的表示法与画法.
教学难点:对平面的概念及平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9.2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知识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掌握异面直线的概念与画法,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难点:异面直线的想象与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9.3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知识目标:(1)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2)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异面直线的概念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9.4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知识目标:(1)了解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概念;(2)掌握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判定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 课时安排:2课时.
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一)
知识目标:(1)了解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2)掌握棱柱、棱锥面积和体积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正棱柱、正棱锥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棱柱、正棱锥的相关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
(二)知识目标:(1)了解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2)掌握圆柱、圆锥、球的面积和体积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及其面积、体积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0.1计数原理
知识目标: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教学难点:区别与运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课时安排:2课时.
10.2概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意义;(2)理解事件的频率与概率的意义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事件 的概率的定义.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0.2概率
(二)知识目标:掌握古典概型,互斥事件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公式 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
(一)知识目标: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总体、个体、样本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
(二)知识目标: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 教学难点: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10.4用样本估计总体
知识目标:(1)了解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2)掌握用样本均值、方差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均值、方差和标准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计算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标准差. 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绘频率分布直方图. 课时安排:2课时.
10.5一元线性回归
知识目标:(1)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2)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思想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计算工具的使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回归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